隧道东延伸段工程设计-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隧道东延伸段工程设计-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隧道东延伸段工程设计-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隧道东延伸段工程设计-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隧道东延伸段工程设计-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22页 1设计依据1.1项目背景及区位我院与业主单位签订的设计合同。1.2相关规范、标准(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2)《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21;(4)《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2014;(5)《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2018;(6)《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标准》GB50373-2019;(7)《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2020版)(8)《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33-2015(9)《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10)《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12(1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12)《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2013(13)《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16(1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1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版)(1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17)《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18)《重庆市建设领域禁止、限制使用落后技术通告(2019年版)》(19)《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20)《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细则(2019年版)》(21)《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22)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23)《泡沫灭火系统技术标准》GB50151-2021(24)《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25)《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26)《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1.3工程设计资料1.3.1《鹿角组团D线东延线道路工程跨苦溪河已建涵洞洪水影响评价复核报告》1.3.2现状管线物探资料1.3.3业主提供的1:500地形图1.3.4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2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2.1工程概况图2.1项目区位图线路起点接鹿角立交,沿天鹿大道走廊向西,以下穿道形式延伸,在现状华林路东侧出洞,上跨铁路动车所,与开成路相交形成开成立交,然后接入渝湘复线高速。地面层维持现状天鹿大道路幅不变。线路全长2.58km,其中隧道长约2km,含开成立交一座(立交主线不含),鹿角立交不在本次设计范围,按城市快速路80km/h标准,双向6车道进行设计。2.2区域规划根据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位于鹿角片区及界石片区:鹿角片区规划用地以居住用地及工业用地为主;界石片区主要以工业与教育用地为主。图2.2项目周边用地布局图2.2设计范围本次排水工程初步设计内容为隧道排水,以及因隧道开挖被影响的天鹿大道现状排水系统,同时考虑,对现有天鹿大道综合管线的临时迁改及还建,主要包括:给水、燃气、通信、电力等。2.3现状管网概述本项目沿线主要以隧道为主,沿线附近穿过几个区域已形成一定已建成片区规模,功能完善,主要情况如下:(1)现状排水管线本设计起点至K3+060段南北两侧人行道下有现状雨水管道,自西向东排放,其中北侧人行道下现状雨水管道规模为d500-d1000,污水管道d400;南侧人行道下现状雨水管道规模为d500-d2000,污水管道d400-d600。在K1+562.976有自南向北3.0x3.0m箱涵,箱涵内底高程为301.7,设计隧道高程为299.795,K2+390.659有自南向北3.0x3.0m箱涵,箱涵内底高程为277.03,设计隧道高程为282.869。(2)现状电力管线本设计起点至K3+060段南侧人行道现状电缆沟1.35x1.25m、1.4x1.05m。局部过街电力管线规模为12孔电力排管;K1+670附近有现状架空110kV电线,线高340.85m,距地面高约31m,K2+680附近有现状架空10kV电线,线高301.88m,距地面高约12m,K3处有现状架空220kV虎巴西线,线高319.68m,距地面高约19.9m;K3+100至设计终点段有若干现状10kV电力电线。(3)现状通信管线本设计起点至K3+060段南北两侧人行道下均敷设通信管线,其中南侧通长敷设,排管规模为8孔、9孔,部分路段设8孔排管,北侧局部有6孔、8孔通信排管。(4)现状给水管线北侧人行道下现状给水管径规模为DN200-DN400,南侧人行道下现状给水管道规模为DN300-DN400。(5)现状燃气管线K0+500至K2+200段北侧人行道下有现状燃气管道D159,K2+200至K3+100段南侧人行道下有现状燃气管道D159。2.4上阶段批复意见及执行情况(1)本区域在重庆市主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属于长生河南部流域,设计文件描述暂未收集到片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描述不妥。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已在海绵城市专篇中补充说明该区域属于长生河南部流域,将按照重庆市主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指标进行设计。(2)设计文件描述项目为改造项目,非所有人行道都会被废除。根据项目方案,多数人行道为拆除重建,主要路段的人行道宽度6.5-15米,根据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渝府办发【2018】135号文,本项目地面道路及人行道应是具备实施的条件,建议进行专项设计。回复:同意专家意见,本次将结合道路绿化专业同步考虑设计海绵城市专篇,主要海绵设施为人行道敷设2~3m生物滞留沟及铺设透水铺装。(3)隧道最低点位于道路桩号K2+620的位置,高程为281.607,而在K2+400设计隧道高程为282.813,相差1.2m。设计考虑K2+600后的隧道雨水逆坡接入K2+400附近新建,隧道结构设计如何实现?本处dn800管道如何横向穿越下穿道底板,应补充设计图纸。回复:本次优化考虑在最低道路桩号K2+620用d600管道横穿(考虑隧道局部下沉0.5m,施工图补充相应图纸)至北侧隧道外,然后向K2+400方向铺设一根d600雨水管,在K2+400附近排出隧道雨水至现状苦溪河并保证管道底标高高于200年一遇洪水位。(4)综合管网改迁,应考虑主线下穿道施工过程中,受支护开挖影响的管线如何临时保通,如何结合下穿地通道的实施进度及施工方案(基坑采用排桩的结构支护)进行改迁,目前的改迁方案为道路建成后的方案,与实际过程不符,应调整方案。回复:同意专家意见,本次结合施工期间临时交通组织方案,对综合管线的二次迁改进行分阶段描述相关过程详见设计说明5.7综合管线临时迁改方案。(5)综合管网改迁的布置中,电力、通信有不少路段已位于人行道边缘或外侧,本项目两侧均为建成小区,这种布置无法实施落地,建议考虑合理的布置方案,并分路段完善图纸。回复:同意专家意见,重新复核优化电力、通信管线平面相关布置,详见《综合管线迁改保护平面分图》。(6)排水设计图中,管理用房位置与道路设计图不一致,请复核。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调整最新管理用房位置。(7)设计起点100米,坡向内环的一段道路为设计雨水管线,应补充。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补充雨水系统设计,详见《排水管线平面分图》。(8)下穿道西侧0+560开始下坡,下穿道内2+600位最低点,西侧洞口的水需流动2km才能排出,应考虑是否在西侧洞口附近设置一处提排泵站的方案。分散两端分散排水的安全性远高于雨水流经2km的隧道暗沟。回复:本次考虑将西侧洞口的水通过重力流接入M3路雨水系统,并将东侧洞口的水分流部分至天鹿大道市政雨水系统,从而减少对隧道的汇水量,增大暗沟的安全,详见《排水管线平面分图》。(9)1号箱涵废除,d1500管道接入通江大道现状2.8x2.8m现状排水箱涵,应对上游的汇水进行复核计算,确定d1500是否满足要求。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在说明中补充复核计算的过程,详见4.3.4现状箱涵拆除与新建。(10)隧道市政供水水源,在两端有市政管道,供水压力0.3MPa,已能满足隧道室外消防水量水压的要求,消防水池为何储存室外消防用水,应分析说明。是否仅储存216方室内消防用水即可。回复:经核实本次设计中隧道西侧市政水压为0.14MPa,最不利市政消火栓供水压力大于0.10MPa。隧道东侧市政水压0.36MPa,满足室外消防水压水量要求。因此按审查意见调节消防水池容积为216m³。(11)复核室内消火栓管网水力损失数据,约0.03MPa可能存在误差。回复:同意专家意见,此处0.03MPa为笔误,经复核室内消火栓管网总水头损失约为0.265MPa。(12)给水盖板涵的土建部分通道预留在断面布置图中未体现(每个洞室均设置一根市政供水干管(DN1000))。回复:给水远期规划预留2根DN1000给水管道本次设计考虑预留管位布置在天鹿大道车行道中央,新建隧道顶上覆土中。详见《综合管线迁改保护平面分图》。(13)隧道东西洞口附近的市政给水管道及消火栓的设置在消防平面图体现出来。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补充隧道东西洞口附近的市政给水管道及消火栓。详见S1-2-2-XF-03。(14)复核消防环网横向连通的设置次数是否过多(洞内连通共5处),与土建配合预留横向连通的通道。回复:同意专家意见,下阶段设计时将消防环网横向连通管设置3根。初步设计阶段建议修改完善的意见:(1)M3路还建雨污水纵断面图,应体现出原始道路高程。按设计图纸应计入深基坑开挖范畴。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在M3路雨污水纵断面中补充原始道路高程线。(2)污水顶管管径应调为d1000。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将d800顶管段调整为d1000方便顶管施工。(3)部分超越占地线设置的雨污水管、顶管井建议征求地块权属单位的意见。回复:下阶段施工前将征求雨污水管、顶管井建议征求地块权属单位的意见。3设计原则(1)执行国家关于环境的保护政策,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2)以城市总体规划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在现状管线勘测及道路设计资料的基础上,对排水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为规划区内人口和经济增长提供安全的水环境。(3)旧城改造管线以原断面还建为主,如需扩容,则需管线单位单独提出。(4)所有管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实施。(5)在规划设计范围内,实行严格的雨污分流制系统。(6)管线布置采用先人行道后车行道;检查检修频繁的管道优先布置于人行道上;重力管道优先布置。(7)立交排水排水系统遵循“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高区部分雨水与低区雨水系统分开,高区部分雨水尽量接入道路雨水系统中,尽量减少低区雨水系统流量。(8)设计范围内,所有管线均下地埋设。(9)所有管线符合各管线设置的规范及埋深要求,相互间在平面及竖向不发生冲突,与道路构筑物不发生矛盾。(10)结合城市道路设计,在不妨碍工程管线正常运行、检修和合理占有土地的情况下,使路线简捷。(11)尽量减少管线在道路交叉口处交叉。当工程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宜按下列规定处理:①有压管让无压管,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②支管线避让主管线;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③柔性结构管线让刚性结构管线。4排水工程4.1排水设计本设计为城市快速主干道,本次沿线排水系统为两部分组成:因为新建隧道段而迁建部分和隧道内新建的部分。本次设计范围内的雨水均就近排入附近水体,污水就近接入截污干管。管道坡向尽量与道路坡向保持一致,局部地区在管道埋深较浅的情况下可沿倒坡敷设。4.2设计标准及基本参数(1)排水体制根据重庆市规划的要求,结合城市发展需要,本工程设计范围内实行雨污分流制,排水管线采用重力自流收集排放。(2)设计规模雨水量计算按重庆市巴南区暴雨强度公式和道路设计范围内流域汇水面积计算,根据地块和道路设计的情况选用适当的暴雨重现期P和径流系数ψ。(3)基本设计参数①最大控制设计流速:塑料雨水管道Vmax=8m/s,塑料污水管道Vmax=6m/s,钢筋混凝土管道Vmax=5m/s②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污水按非满流设计其最大设计充满度按下表:表4.1污水管道最大设计充满度管径(mm)最大设计充满度4000.65500~9000.70≥10000.75③最小管径与最小设计坡度:市政排水管最小管径控制在d400,最小设计坡度控制在i=0.003。④本工程排水管道均采用管顶平接。4.3雨水系统(1)雨水系统计算①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qψF(L/S)②本次设计暴雨强度公式根据《关于发布重庆市暴雨强度修订公式及设计暴雨雨型的通知》(渝建〔2017〕443号,2017年8月22日)采用巴南区暴雨强度公式:(L/S•hm2)暴雨重现期:本次设计道路排水系统P=5年;下穿道取P=50年。设计降雨历时:t=t1+t2(min),其中地面集水时间:t1=5(min)(其中上跨桥桥面及下穿车行道集水时间:t1=2~3min)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2(min)按计算确定。径流系数Ψ:道路取0.9,绿化用地取0.3。综合径流系数Ψ:取0.7。n:管材粗糙系数,塑料管取0.01,钢筋混凝土管与排水暗沟取0.014。(2)雨水管道平面布置4.3.1隧道雨水系统a横断面布置:隧道排水暗沟布置于两侧车行道下,隧道内沿道路路缘石设置BxH=0.3x0.5m排水暗沟。b隧道雨水总平面:隧道入口~隧道出口段,左、右隧道内各设置两条规模为BxH=0.3x0.5m排水暗沟,收集隧道内路面雨水及消防冲洗水,暗沟沿隧道坡向。其中为了保证隧道重力流排出口的安全,设计考虑将西侧进入隧道口的雨水,在进口处通过DN500的内外涂塑钢管引流至M3路下游现状雨水系统,同时将东侧出隧道口处约一半的汇水面积雨水就近引流至南北新建的人行道雨水系统,从而减小了隧道口进入隧道的汇集雨水,保证了隧道排出口的安全。因隧道最低点位于道路桩号K2+620的位置,高程为281.607,而在K2+390.659有自南向北3.0x3.0m箱涵,箱涵内底高程为277(其200年一遇洪水水位为279.11),设计隧道高程为282.869,本次考虑在隧道K2+620最低点雨水汇集后用DN600的管内外涂塑钢管逆坡敷设至K2+400附近,通过新建雨水管道就近排入现状河道,且能保证重力流高于苦溪河200年一遇洪水位。c:地通道积水监控设计为及时反馈车行地通道及人行地通道积水情况,本次设计考虑在隧道最低点(道路桩号K2+620)设置在线水位监测装置,在线水位监测装置设置在地通道侧壁的预留孔洞内,离地面高度0.7m,同时在地通检修道板下预埋监测仪器所需的强弱电套管。另外在车行地通道入口及人行地通道两侧洞口设置显示屏,显示实时积水深度数据,并通过颜色和文字表示警戒状态,当积水深度超过0.15m(0.15m取值标准来源于《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3.2.4B第4条”)提示“禁止通行”。同时车行地通道洞口适当位置设置与监测装置联动的信号灯,积水超过标准时,管制交通。水位监测装置及交通信号设备需由厂家进行二次深化设计。4.3.2天鹿大道雨水系统临时迁改及还建a横断面布置:天鹿大道雨水管道为双侧布置于人行道下,因隧道开挖需对现状管线部分管段造成破坏,本次选取K2+000处作为典型断面。两侧雨水管道废除后于新建道路人行道下新建雨水管道,距离路缘石6.5m。b雨水平面布置雨水系统遵循不改变原系统的原则,经过复核原管道规模,在满足雨水要求的原则下,尽量以原规模进行还建,具体雨水平面布置如下:①K0+500~K0+760段道路拓宽,道路两侧原d400雨水管道废除,在拓宽后人行道下新建雨水d400,接入K0+760处南北两侧新建M3路雨水系统。②K0+760处相交现状道路M3路,本次道路改为平交路口,原雨水管道需进行废除后按照新建M3路新建雨水管d1000,排水方向自南向北接入北段现状雨水系统。③K0+760~K1+600南北两侧雨水因隧道开挖,需要废除后在隧道范围外侧进行还建,局部空间位置不够,需将其他综合管线废除后,留出管位新建雨水以满足施工期间临时排水,待隧道施工完成后进行综合管线还建。还建雨污水管道规模为d400~d1800,雨水于K1+562.976处过街接入3.0x3.0m箱涵北侧检查井。④K1+562.976箱涵与隧道有冲突,设计考虑将K0+760~K1+600段南北两侧雨水收集汇合过街后接入K1+562.976处箱涵下游检查井,然后将与隧道冲突段箱涵进行废除,上游接入箱涵d1500管道顶管过街沿通江大道敷设,于通江大道下游接入现状2.8x2.8m现状排水箱涵。⑤K1+600~K3+100段因隧道开挖,需要废除后在隧道范围外侧进行还建,局部空间位置不够,需将其他综合管线废除后,留出管位新建雨水以满足施工期间临时排水,待隧道施工完成后进行综合管线还建。还建雨污水管道规模为d400~d1600,一部分雨水于K2+213.5附近顶管接入北侧现状河道,另一部分雨水于K2+390.7附近接入原位新建的4.5x3.0m河道箱涵。本次废除与隧道有冲突的雨水管的同时其雨水篦子也废除,待隧道实施完成后恢复路面是同时重新根据还建雨水管道还建相应雨水口。4.3.3雨水计算a.暗沟排水走向及断面规模如下表所示:标段(桩号范围)重现期(年)径流系数汇流面积(ha)设计流量(m3/s)管径(mm)坡度流速(m/s)过流能力(m3/s)B(米)H(米)主线K0+560~K3+000500.920.550.30.50.0031.870.94b.雨水系统水力计算表天鹿大道雨水管线水力计算表标段(桩号范围)重现期(年)径流系数汇流面积(ha)设计流量(m3/s)管径(mm)坡度流速(m/s)过流能力(m3/s)起点终点YB-9YB-28-150.76.91.44d10000.035.922.97YB-29-1YB-44-150.74.00.84d8000.024.842.43YB-51YB-7350.74.870.93d10000.0032.171.7YN-12YN-34-2100.77015.02d20000.0064.8815.33YN-35YB-77-150.7305.6d16000.0033.996.0YN-58YN-8050.7172.6d12000.0032.452.8YH-1YH-102000.5195.6d15000.0053.686.5YS-1YM3-12500.90.710.3d6000.0112.620.84YS-4-2YS-9500.90.530.22d6000.0031.290.36YM3-1YM3-1250.78.01.51d10000.0032.171.74.3.4现状箱涵拆除与新建对1号箱涵的拆除:桩号K1+562.976处隧道处于箱涵下方,和新建隧道有高程上冲突,无法对其进行保护。考虑将上游地块水新建d2000流过街后,将该段箱涵废除,以满足隧道的建设空间,其原涵洞上游水量通过新建d1500顶管接入下游通江大道现状2.8x2.8m现状排水箱涵。对1号箱涵新建的d1500管道过流能力进行计算复核如下:涵洞编号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流量(m3/s)校核流量(m3/s)过流能力(m3/s)1#涵洞5.64.676.5综上表格中计算流量小于涵洞的过流能力,故上述设计能够满足要求。对2号箱涵的新建:桩号K2+390.659处现状箱涵规模为3x3m,根据《鹿角组团D线东延线道路工程跨苦溪河已建涵洞洪水影响评价复核报告》,该涵洞满足50年一遇防洪标准,遇200年一遇洪水标准时形成压力流,工程建成后现状箱涵上方路面设计高程增加,改变了现状箱涵受力特点,如遇百年一遇洪水,产生的压力流更容易存在箱涵的结构失稳等问题,危害拟建隧道安全性。综上所述本次将在原位进行涵洞扩改建。本次设计永久拱涵BXH=4.5mx3.0m(不含结构层)(i=0.008)恢复K2+390.659附近原有排水通道的畅通。本次新建涵洞设计流量采用重庆暴雨强度公式推求,以公路科学研究所简化洪水推求公式及《鹿角组团D线东延线道路工程跨苦溪河已建涵洞洪水影响评价复核报告》进行校核验证。①采用重庆巴南区暴雨强度公式:(L/S•hm2)雨水流量公式:Q=ψqF(L/S)其中:考虑到保留河沟两侧一定范围内均为绿地,径流系数ψ为0.5;涵洞重现期采用P=200年;集水时间t=t1+t2。4.2新建涵洞计算结果表涵洞编号道路桩号汇水面积(km2)汇流时间(min)计算流量(m3/s)2#涵洞K2+390.6591.991558.59②《鹿角东延伸段涵涉河建设方案及防洪评价报告》河道防洪标准按《重庆市主城区防洪规划(2006~2020)》确定:重庆主城区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又根据《重庆市河道管理条例》规定:封盖集水面积两平方公里以下的河道,其防洪标准应当在城镇防洪标准基础上提高一个以上防护等级。综上所述该涵洞的设计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2#涵洞涉及苦溪河对应的20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60.8(m3/s)。③涵洞断面的确定本次涵洞计算流量按最不利情况增加20%安全值考虑,即60.8X1.2=73(m3/s)。道路沿线涵洞设计参数见下表:4.4新建永久涵洞设计参数表涵洞编号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流量(m3/s)河道200年一遇洪峰流量(m3/s)计算流量(m3/s)涵洞设计过流能力(m3/s)2#涵洞58.5960.873B×H=4.5×3.0m、i=0.008、L=78.1m80.4综上表格中计算流量小于涵洞的过流能力,故上述设计能够满足要求。4.3.52#箱涵施工方案(1)施工临时设施施工区内主要布置有生产生活区、综合加工厂、物资仓库、供风站、供水系统、供电系统等临时设施和临时堆料场、临时便道等。工程区施工临时施设主要布置在工程征地范围内的平缓地带。土石料临时堆料场布置在永久征地范围内,堆放过程中应做好边坡保护和排水措施,并达到水土保持要求。(2)施工导流①导流时段结合本工程施工实际,考虑到既满足施工强度要求,又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导流工程投资,本工程施工选择在开工当年12月~次年2月进行。②导流方式苦溪河位于重庆南岸区和巴南区,属于长江的一级支流,工程河段位于苦溪河上陈家滩水库上游。工程控制断面以上集雨面积较小,枯水期河段流量较小。因此工程施工时采用围堰挡水,布置两根DN1500预制钢筋砼管导流,待主体工程施工完毕后,对导流管和临时围堰进行拆除,再利用新建涵洞过流。③导流标准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17)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使用的临时性挡水、泄水等水工建筑物的级别,应根据保护对象、失事后果、使用年限和临时性挡水建筑物规模确定。施工导流建筑的防洪标准采用5年一遇洪水。根据拟建工程控制断面分期洪水流量成果表,结合涉河工程施工时间,工程河段枯水期12月~次年2月的5年一遇洪水流量为0.79m³/s。控制断面分期洪水流量成果表工程断面分期洪水(F=3.05km2)P(%)51020504月1.341.010.710.275~9月38.531.7--10月8.466.394.481.8911~3月6.544.652.931.0311~2月6.154.402.800.8712~2月1.671.260.790.3412~3月2.471.881.180.47(3)导流管导流能力计算根据施工导流设计方案,本次采用围堰挡水,临时导流管导流的方式。临时围堰在现状明渠出口处,见下图。围堰顶高程拟于上游明渠堤顶齐平为285.6m,顶宽约1m。临时导流管设置为2根DN1500,长约88m,布置在拟建涵洞左侧。导流管进口高程与上游明渠出口高程一致为280.78m,出口高程为下游河道高程278.01m,计算得到导流管坡度0.031。导流管出口位置在拟建工程出口右侧,施工期间可临时对出口位置进行开挖保证出流,出口段铺砌卵石抗冲,施工完毕后恢复开挖段地形。临时围堰平面布置图临时围堰横断面图(单位mm)导流管为钢筋砼,糙率n可取0.014。由于导流管出口高程278.01m高于陈家滩水库水位,因此导流管出口为自由出流。当导流管通过枯水期5年一遇洪水时,相应上游来流量为0.79m³/s。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规范》(SL623-2013)中附录B.1.3导流隧洞泄流能力计算规定。由于上游来流量较小,导流管进口前为排洪工程明渠,明渠底宽3.0m,高3m,边坡系数1.5,坡率为0.007,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得到通过流量0.79m³/s(P=20%,枯水期12~次年2月)时,明渠内水深为0.26m。由于无压洞洞内流态与洞长有关,分长洞和短洞,L<8H为短洞,L>=8H为长洞。导流管前水深低于导流管高度1.5m,管内流态初步判定为无压流,计算得到导流管长88m>8×0.26=2.06m,为长洞。根据圆管临界流公式计算得到单根导流管通过0.395m³/s的流量时,临界水深为0.44m,而导流管实际水深小于临界水深,因此底坡为陡坡,泄流能力不受导流管长度影响,过流能力可按短洞考虑,泄流按宽顶堰公式计算,见下式。计算得到导流管进口平均过水宽度为0.86m,导流管进口处水深为0.60m,洞口水深小于管径,导流管内水流流态为无压流。导流管进口上游水位为281.38m,低于围堰顶高程3.77m,因此设计的导流管过流能力足够。(4)主体工程施工施工前应完成场内三通、生产生活及临时设施搭建等准备工作。由于任务重、工期紧,施工安排力求紧凑,不同工种之间进行平行施工和流水施工,对主体工程和对工程进度起控制性作用的项目应集中力量施工。质量检查、评定与验收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并严格控制材料,不符合规范和设计指标的材料不得用于本工程。拟建涵洞施工程序如下:施工准备——现状道路、箱涵拆除——涵洞基础开挖——基础施工——台身施工——盖板现浇——八字墙现浇——涵背回填——铺砌。4.4污水系统(1)污水量计算本设计污水量按城市综合污水量计算,根据《重庆主城排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20年主城区人均综合污水量为420L/cap·d,人口密度为2.0万人/km2,排污系数按85%考虑。分流制污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公式:Qmax=Qave×Ks×Kz(L/s)式中:Qmax:设计污水流量(L/s)——最高日最高时污水秒流量。Qave:平均日平均时污水流量(L/s),根据综合污水量标准q计算;Qave=q×流域计算人口数(人)/(24×3600)(L/s);q=城市综合供水量标准×85%(L/Cap.d);Ks:雨水渗入量系数,取1.05;Kz:总变化系数,按表4.2取值。表4.2总变化系数表污水平均日流量(L/s)5154070100200500≧1000总变化系数Kz2.32.01.81.71.61.51.41.3污水管道水力计算公式(非满流):Q=vA(L/s)水力计算按满宁公式:(m/s)过水断面:A=(θ-sinθcosθ)r2(m2)——h﹤d/2水力半径:(m)Or:A=(π-θ+sinθcosθ)r2(m2)——h﹥d/2(m)n:管材粗糙系数,钢筋混凝土管(非满流)取n=0.014,塑料管取n=0.01。(2)道路污水管道布置功能:本工程污水管道负责收集道路两侧地块及转输上游污水管道污水。4.4.1天鹿大道污水系统临时迁改及还建a横断面布置:天鹿大道污水管道为双侧布置于人行道下,因隧道开挖需对现状管线部分管段造成破坏,本次选取K2+000处作为典型断面。两侧污水管道废除后于新建道路人行道下新建污水管道,距离路缘石5.0m。b污水平面布置排水系统遵循不改变原系统的原则,经过复核原管道规模,在满足排水要求的原则下,尽量以原规模进行还建,具体排水平面布置如下:①K0+760处相交现状道路M3路,本次道路改为平交路口,原污水管道需进行废除后按照新建M3路新建污水管d400,排水方向自南向北接入北段现状污水系统。②K0+760~K1+600南北两侧局部污水因隧道开挖,需要废除后在隧道范围外侧进行还建,局部空间位置不够,需将其他综合管线废除后,留出管位新建污水以满足施工期间临时排水,待隧道施工完成后进行综合管线还建。还建污水管道规模为d400~d500,污水接入天鹿大道下游新建污水系统。③K1+600~K3+100段因隧道开挖,需要废除后在隧道范围外侧进行还建,局部空间位置不够,需将其他综合管线废除后,留出管位新建污水以满足施工期间临时排水,待隧道施工完成后进行综合管线还建。还建污水管道规模为d400~d800,最终污水接入K2+413北侧下游现状d800截污干管污水系统。4.5管材及附属构筑物本次设计排水设施中主体结构和管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50年,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级,本工程防水等级按一级设置,不允许渗水,结构表面无湿渍。4.5.1管材根据重庆市建委于2019年颁发的《重庆市建设领域禁止、限制使用落后技术通告(2019年版)》,从技术经济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本工程管径d=300mm的雨水口连接管采用国标Ⅱ级钢筋砼管,400mm≤d≤1800mm的排水管采用HDPE钢塑复合缠绕管。埋深小于4.0m,环刚度SN≥8000N/m2;埋深4.0m~7.0m之间,环刚度SN≥12500N/m2;埋深7.0m~10m之间,环刚度SN≥16000N/m2;埋深大于10m的才用涂塑复合钢管并混凝土满包。HDPE钢塑复合缠绕管制造及安装应符合《埋地钢塑复合缠绕排水管材》(QBT2783-2006)的要求及各企业的产品标准及安装操作手册。钢筋混凝土管产品必须符合《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要求。覆土不足0.7m的排水管段及横穿隧道的管段(纵断面上标注),采用内涂塑复合钢管。涂塑复合钢管,其采用内外均有涂塑保护层,中间为增强焊接钢管或无缝承压钢管的复合结构。执行标准为:基管:用于涂覆的钢管的材质、规格和尺寸应符合GB/T3091、GB/T8163、SY/T5037的规定;内防腐:《给水涂塑复合钢管》CJ/T120-2008;外防腐:《埋地钢质管道聚乙烯防腐层》GB/T23257-2009;GB/T5135.20-2010涂覆钢管标准。非开挖施工段管材应根据施工工艺选择顶管专用Ⅲ级钢筋混土顶管,非开挖施工段管材管道的制作和检验执行《《顶管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2010标准。本工程中所标注管道大小均指管道内径。4.5.2管道基础HDPE钢塑复合缠绕管采用砂垫层基础,详细作法参照本设计图册《管道基础及管道接口断面图》。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雨水口连接管)采用C20满包混凝土加固。管道基础在接口部位的凹槽,在铺设管道时随铺随挖。凹槽长度为0.4~0.6米,深度为0.05~0.1m,宽度为管道外径的1.1倍。在接口完成后,凹槽随即用砂回填密实。管道采用承插接头,管道承口应放在进水方向,插口放在出水方向。排水管道地基处理应满足道路工程的要求和管道基础对承载力的要求,地基承载力0.20MPa。管底填方高度不大于3m时,可按道路密实度要求回填到路基标高后,再开挖管槽施工管道。管底填方大于3m时,应按道路密实度要求回填至管顶以上1.5m后,再开挖管槽施工管道;且管道基槽应超挖0.5m,再回填0.5m厚的砂卵石或级配碎石,最后施工管道基础。管道施工回填压实后,再分层回填压实至设计路面高程。当开挖沟槽基础为岩石时,槽底应超挖200mm,采用砂砾石回填至设计高程后,再施工管道基础。4.5.3管道接口HDPE钢塑复合缠绕管(污水管径<d800)采用橡胶圈承插连接,HDPE钢塑复合缠绕管(雨水)采用承插式电熔连接。钢筋混凝土管道接口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做法详见06MS201-1第28、29页。涂塑复合钢管采用双金属焊接连接,钢管外壁采用双组份环氧树脂修复液修复。接口橡胶圈应采用品质优良、防老化,且正常使用年限不得低于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产品。安装前应保持清洁,无油污,且不得在阳光下直晒。4.5.4检查井1)普通检查井①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②根据《重庆市城市道路品质提升技术指南》(重庆市城市管理局,2019年5月):检查井统一采用具有“防响、防滑、防位移、防坠落、防盗”功能的“五防”铸铁井盖及盖座。按其承载能力,人行道上最低选用B125类型,车行道上最低选用D400类型。井座采用圆形,井盖采用圆形;爬梯均采用球墨铸铁成品。所选井盖应符合国家标准《检查井盖》(GB/T23858-2009)的要求。③本次设计的普通排水检查井采用C30素混凝土现浇,抗渗等级P6,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15MPa。④为避免在检查井盖损坏或缺失时发生行人坠落检查井的事故,排水系统检查井应设置安全网。⑤本次设计道路东侧现状道路改造需抬升路面标高,设计考虑道路范围内检查井盖随路面标高抬升(井盖统一改换为五防铸铁井盖及盖座),同时增设防坠网。2)跌水井当跌落水头大于1.0m、管道穿越地下障碍物或管内计算流速超过最大设计流速需要采取跌水消能时,设置跌水井。跌水井井盖、井座、爬梯同一般检查井要求。做法详见相关大样图。跌水井采用C30混凝土现浇,抗渗等级P8,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2MPa。3)沉砂井道路排水暗沟低点处设置沉砂井,通过雨水管道接入下游雨水系统。沉砂井做法详见工艺大样图。4)深型检查井当检查井深度超过5.5m时需要设置深型井,深型井井盖、井座、爬梯同一般检查井要求。具体做法详见大样图。深型井采用C30混凝土现浇,井深H<10m抗渗等级P6,井深10m≤H<20m抗渗等级P8,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2MPa。5)浅型检查井当检查井深度小于2m时需要设置浅型井,浅型井井盖、井座、爬梯同一般检查井要求。具体做法详见大样图。6)涵洞检查井当排水管道接入涵洞时,设置涵洞检查井。涵洞检查井井盖、井座、爬梯同一般检查井要求。做法详见相关大样图。涵洞检查井采用C30混凝土现浇,抗渗等级P8,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2MPa。4.5.5八字式进出水口八字进出水口做法详见国标图集06MS201-9,第5~6页。八字进出水口材料采用C30混凝土现浇。4.5.6急流槽急流槽采用C30混凝土现浇,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2MPa,具体做法详见大样图。4.5.7雨水口本工程采用M10水泥砂浆砌C30砌块砌筑的双篦雨水口,根据《重庆市城市道路品质提升技术指南》(重庆市城市管理局,2019年5月):雨水篦统一采用具有“防响、防滑、防位移、防坠落、防盗”功能的“五防”重型球墨铸铁雨水箅,荷载标准为道路城-A荷载。雨水箅子要求可开启,做法详本图册《雨水口大样图》。双篦雨水口泄水能力要求不应低于25L/s。雨水口连接管采用国标II级钢筋混凝土管,管径为d300,以不小于1.5%的坡度接入临近雨水检查井。道路竖曲线最低点、道路交叉口附近及未置于道路最低洼处的雨水口,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实际路面的最低洼点,雨水篦比路面低3~5cm,以保证有效收水。4.5.8排水暗沟本次设计排水暗沟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现浇,净空断面尺寸为B×H=0.3×0.5,每隔10m设置一个双箅雨水口(铸铁),排水暗沟盖板采用预制成品钢筋混凝土盖板(施工单位不得自行预制)。4.5.9现状检查井改造本次设计道路与周边道路存在交叉路口,且交叉道路处于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雨污水管道处于本设计道路范围,本次根据收集到的设计资料进行考虑,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雨污水检查井及本设计对其废除、改造等情况进行处理,处理方式参照本设计新建检查井等做法实施。4.6管道和构筑物抗震设计4.6.1新建管道位置地勘现状本次设计所新建管道应该避免在岩溶、土洞及塌陷、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和采空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带。1)本工程位于盛场向斜西翼,岩层产状倾向110°~120°,倾角14~50°。道路沿线无滑坡、泥石流、危岩等不良地质现象,线路工程区现状边坡稳定,适宜工程建设。2)线路区出露的地层岩性有第四系地层,主要为人工填土(Q4ml)、残坡积(Q4el+dl)粉质粘土,侏罗系沙溪庙组泥岩、砂岩。3)沿线地下水类型有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其中以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为主,地下水及土对建筑材料具微腐蚀性。4)区域历史上地震活动较弱,地震震级低,强震活动弱,属地壳相对稳定区块。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抗震地段分类为有利~不利地段。4.6.2抗震设计根据《建筑设计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本项目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ag=0.05g),根据《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第10.1.4及第5.1.11.1条要求:1)设防烈度6度、7度,符合7度抗震构造要求的埋地雨、污水管道结构可不进行抗震验算;2)对管道和构筑物结构的抗震验算,设防烈度为6度或本规范有关各章节规定不验算,可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3)同时管道抗震设计考虑采取以下措施:a.排水管道选用承插式柔性管材,接口处采用柔性材料。b.管道基础在地基土质突变处设置变形缝。c.在穿管的墙体上设置套管,穿管与套管间的缝隙应填充柔性材料。d.结构材料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块石砌体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20,砂浆不低于M7.5,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30。4.7管道施工4.7.1管道放线本工程排水管道放线均按检查井坐标表严格放线,检查井坐标点为主线管道轴线投影与检查井横轴线交点。4.7.2现场复核本工程上下游管线必须接顺。设计要求在施工放线时首先复核上下游现状管渠、接纳水体等的位置、标高、断面尺寸等,若与设计有不符之处,必须立即通知设计单位研究处理。4.7.3沟槽开挖管道及构筑物沟槽开挖边坡应有一定的坡度以保证施工安全。沟槽开挖边坡最陡值根据不同土质按1:0.1~1.5控制(具体详见GB50268-200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如果现场条件不允许,必须采取加支撑等措施。沟槽挖深较大时,应分层开挖,分层开挖深度及层间留台宽度参照《给水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对于填方地段,须在填方进行至管顶标高1.0m之上后方可反开挖管道沟槽,填方应按道路路基要求进行。对于道路段存在多级边坡或高挖方段,人行道上雨污水管线沟槽开挖,建议间隔开挖,采用跳槽开挖方式施工。4.7.4地基处理管道及构筑物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2Mpa(有特殊要求的,按相关设计图说)。沟槽在填方地段、地基受到扰动或沟槽超挖的,管道基础以下必须分层夯实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0%。对于地质条件较差地段,如淤泥、杂填土等,必须进行换填。换填材料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原土、砂石、浆砌片石、素混凝土等,具体采用何种材料及换填深度应通知设计单位、业主,施工单位不得擅自处理。4.7.5管道安装所有管道的安装必须严格执行《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规定。塑料管的安装主要参考生产厂家提供的使用说明书技术要求,还必须符合相关专业规程。4.7.6测试与试验所有的材料、产品均应有出厂检验合格证书,进场应按相关程序进行进场检验。雨水管道的30%管段(试验段选取地质条件不好,管道存在安全风险较高段)以及所有的污水管道在回填前还必须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规定做管段闭水试验,并通知业主、设计、监理等相关单位参加。排水管的密闭性检验还应符合CJJ143-2010的要求。4.6.7沟槽回填管道、涵洞及构筑物沟槽回填必须在混凝土及砂浆达到80%以上(有特殊要求的,按相关设计图说)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回填要求分层压实、对称均匀回填。当检查井在车行道下时,应采取加固处理,具体详见排水检查井周围加固大样图。管区(沟槽底至管顶以上1.5m范围内)禁止采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进行回填。管顶严禁使用重锤夯实。4.8验收工程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及重庆市工程管理相关法规、规定程序进行。需要设计单位参加验收的分部工程,应在该分部工程按设计要求完成后,下道工序未进行之前及时通知设计单位。验收前施工单位应事先准备好必须的相关图表等技术资料,并有业主代表、监理、质监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进行。5.顶管设计本次设计天鹿大道承接这转输上游大面积汇水区域。其中道路桩号K1+563处原箱涵和新建隧道有高程冲突,需要拆除原箱涵,为了引走上游箱涵来水YH-1~YH-7需新建规模d1500的顶管。道路桩号K2+220附近由于新建隧道,原雨水和污水系统和新建隧道有高程冲突,为了保证上游来水的安全排放,需新建YB-77-1~YB-78雨水d1600和WN-17~WB-18污水d800~d1000顶管。5.1顶管施工工艺本次设计YH-1~YH-7段顶管管径为d1500,管道总长约340m,埋深约5.0~15.2m,YB-77-1~YB-78段顶管管径为d1600,管道总长约93m,埋深约13.5~10.2m,WN-17~WB-18段顶管管径为d800~d1000,管道总长度约230m,埋深约8.5~11.4m。顶管用管道采用顶管专用预制高强度钢筋混凝土圆管,管道荷载等级要求达到Ⅲ级标准(管道编号为DRC1200x3000GⅢ)。管道的制作和检验执行《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2011标准。工作井的平面尺寸取决于管径和管节的长度、顶管掘进机的类型、派土方式、操作工具以及后座墙等因素。本次设计顶管段工作井(5.0m)、接收井按圆井(3.5m或4.0m)考虑,具体尺寸由专业顶管施工单位根据现场及专项施工方案确定。5.2顶管建筑材料与构造要求5.2.1预制高强度钢筋砼圆管(1)本设计顶管管道均采用预制高强度钢筋砼圆管,要求达到Ⅲ级标准。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的规定。管道的制作和检验执行GB/T11836-2009标准。管道的外观质量及几何尺寸应满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试验方法》GB/T16752-2006。(2)钢筋混凝土管顶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50,抗渗等级不应低于S8,防护等级为一级。(3)当地下水或管内贮水对混凝土和钢筋具有腐蚀性时,应对钢筋混凝土管内外壁做相应的防腐处理。(4)混凝土骨料的碱含量最大限值应符合现行协会标准《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的规定,在含碱环境中使用时应选用非活性骨料。(5)混凝土配制中采用外加剂时,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的规定,并应根据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相应掺入量。(6)钢筋应选用HPB335和HRB400钢筋,宜优先选用变形钢筋。(7)混凝土及钢筋的力学性能指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采用。(8)钢筋混凝土顶管管节长度应根据使用条件和起吊能力确定。(9)钢筋混凝土管管节几何尺寸制作允许误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的规定。(10)混凝土管接头可按下列原则选用:①混凝土接头宜使用承钢口和双插口接头。②双插口接头应使用钢套环或不锈钢套环。③应优先使用钢承口接头。④接头的允许偏转角应大于0.5°。(11)混凝土管传力面上均应设置环履木垫圈,并用胶粘剂粘在传力面上。(12)钢承口接头的钢套管与混凝土的接缝应采用弹性密封填料勾缝。(13)接头钢套管必须有良好的防腐措施。5.2.2橡胶圈应品质优良、防老化,正常使用年限不得低于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橡胶圈的外观和断面组织应致密,均匀,无裂缝、孔隙或凹陷等缺陷;安装前应保持清洁,无油污,且不得在阳光下直晒。橡胶圈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5.3顶管施工要求(1)施工必须严格遵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6章的有关规定。(2)施工放样时,须注意衔接部位坐标及高程准确无误,并用多种可能的方法校核;并应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监控系统,加强施工监控。(3)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根据施工需要进行调查并掌握管道沿线的工程地质状况、地下管线及构筑物分布情况,并且复测顶管沿线的原状地面高程,以利于更好的组织施工,并合理的选用施工方案。(4)从已有的建(构)筑物下面穿过的顶管,其施工应严格遵守以下规定:施工前应调查清楚将要穿越的建(构)筑物的基础的结构形式、平面布置、剖面标高,以及已有基础同拟建管道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按照以下原则对顶管平面位置作必要的调整:①如果将要穿过的建(构)筑物采用桩基或柱下独立基础,则平面布置图上顶管必须从基础之间穿过。②如果将要穿过的建(构)筑物采用钢筋砼条形基础,则平面布置图上顶管应尽量从建(构)筑物的柱与柱之间穿过。③所有以上关于顶管平面位置的调整均应经过施工监理及有关单位同意后方可实施。(5)顶管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有关国家规范的要求加强监控,特别是对于地面隆陷和地面建(构)筑物基础的监控,避免发生断裂、塌方等破坏现象。有关施工监控的内容应包含在施工组织设计中。(6)本工程顶管施工工艺采用手掘式。对穿越岩层的顶管若用手掘式开挖顶进施工,经过建(构)筑物下及其附近以及上部岩体存在不利外倾结构面时(如进洞口处)不得采用爆破施工法。(7)工具管纠偏应平稳,避免用大角度纠偏。(8)管道每2~3节设置注浆孔,沿管周120°角布置三个,注浆孔不得置于管底。注浆施工要求如下:顶管施工时注触变泥浆、此工序施工完后用木塞堵塞。顶管施工就位后取下木塞,置换水泥砂浆。注浆压力为0.4~0.6Mpa;触变泥浆注浆应遵循“同步注浆与补浆相结合”和“先注后顶、随顶随注、及时补浆”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注浆工艺;泥浆、砂浆的制备要求详国家有关规范、规程要求。(9)在顶管施工完毕,工作井或接收井改造为检查井时,对井周边回填要求分层压实、对称均匀回填。回填材料选用最大粒径<40mm的砂砾石回填,密实度要求大于95%,具体做法详见《顶管工作井回填处理大样图》。(10)施工单位可根据现场施工顶推力计算情况,增设中继间,以满足顶推施工要求。5.4顶进设备的安装和使用(1)后座墙承受和传递全部顶力,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墙面应与管道顶进轴线相垂直,本工程采用钢筋砼沉井井壁作后座墙,井壁受均布荷载面积不小于15平方米。(2)若数台千斤顶共同作用,则其规格应一致,同步行程应统一,且每台千斤顶使用压力不应大于额定工作压力的70%。(3)为了减少后座倾覆、偏斜,千斤顶受力的合力位置应位于后座中间,用二台千斤顶时,其合力位置应在管底以上1/4~1/3D处,用4台或6台千斤顶双层布置时,其合力位置在管道中心以下0~20厘米处,每层千斤顶高度应与环形顶铁受力位置相适应。(4)二台以上千斤顶共同作用时,油路必须并联,使每台千斤顶有相同的条件,每台千斤顶应有单独的进油退镐控制系统。(5)千斤顶应根据不同的顶进阻力选用千斤顶的最大顶伸长度应比柱塞行程少10厘米。(6)油泵必须有限压闸、滤油器、溢流阀和压力表等保护装置,安装完毕后必须进行试车,检验设备的完好情况,用二台以上油泵时,每台油泵的最大工作压力应接近,并应并联在油路上。(7)千斤顶启动时,顶伸速度应慢,控制阀门逐步增大油路压力和油量,砼管道顶动时方可加快顶伸速度,油泵千斤顶工作时,操作者应集中思想,正确起闭阀门,控制油路压力(不大于300千克/平方厘米),压力突然增高,应停止顶进,并检查原因经过及时处理后方可继续顶进。(8)工具管应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尺寸应符合要求,其长度一般为1.0~1.6米,工具管与法兰圈的连接,法兰圈与沟管的连接必须稳定可靠,拆装方便,顶进过程中,法兰圈与沟管之间不得脱节。(9)工具管后端的上下左右四个部位设置四组纠偏用的短冲程千斤顶,以控制管道在顶进过程中发生的左右或上下偏差。5.5顶进顶进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土质条件、周围环境控制要求、顶进方法、各项顶进参数和监控数据、顶管机工作性能等,确定顶进、开挖、出土的作业顺序和调整顶进参数;(2)掘进过程中应严格量测监控,实施信息化施工,确保开挖掘进工作面的土体稳定和土(泥水)压力平衡;并控制顶进速度、挖土和出土量,减少土体扰动和地层变形;(3)如采用手掘式顶管,管下部135°范围内不允许超挖,管顶部分超挖量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第6.3.7条的有关规定。对超挖的部分,应采用C25细石砼灌实。如采用人工挖掘式顶管施工,应采取必要的降低地下水位措施,将地下水位降至管底以下不小于0.5米。(4)管道顶进过程中,应遵循“勤测量、勤纠偏、微纠偏”的原则,控制顶管机前进方向和姿态,并应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确定纠偏的措施;(5)开始顶进阶段,应严格控制顶进的速度和方向;(6)进入接收工作井前应提前进行顶管机位置和姿态测量,并根据进口位置提前进行调整;(7)在软土层中顶进混凝土管时,为防止管节飘移,宜将前3~5节管体与顶管机联成一体;(8)钢筋混凝土管接口应保证橡胶圈正确就位;钢管接口焊接完成后,应进行防腐层补口施工,焊接及防腐层检验合格后方可顶进;(9)应严格控制管道线形,对于柔性接口管道,其相邻管间转角不得大于该管材的允许转角。(10)顶进应连续作业,顶进过程中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暂停顶进,及时处理,并应采取防止顶管机前方塌方的措施。a顶管机前方遇到障碍:b后背墙变形严重;c顶铁发生扭曲现象;d管位偏差过大且纠偏无效:e顶力超过管材的允许顶力;f油泵、油路发生异常现象;g管节接缝、中继间渗漏泥水、泥浆;h地层、邻近建(构)筑物、管线等周围环境的变形量超出控制允许值。5.6施工的测量与纠偏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过程中应对管道水平轴线和高程、顶管机姿态等进行测量,并及时对测量控制基准点进行复核;发生偏差时应及时纠正;(2)顶进施工测量前应对井内的测量控制基准点进行复核;发生工作井位移、沉降、变形时应及时对基准点进行复核;(3)管道水平轴线和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出顶进工作井进入土层.每顶进300mm,测量不应少于一次;正常顶进时,每顶进1000mm,测量不应少于一次;②进入接收工作井前30m应增加测量,每顶进300mm,测量不应少于一次;③顶进测量一起放设时,其视准轴应与管道顶进中心线相互一致,以测定顶进管道的中心线偏差,同时整平仪器,以测定管道的管底标高误差。全段顶完后,应在每个管节接口处测量其水平轴线和高程;有错口时,应测出相对高差;④在每节管道的顶进过程中,必须测量和控制管道的管底标高和中心线,工作坑内应设置临时水准点,并应在交接班时进行校核。⑤纠偏量较大、或频繁纠偏时应增加测量次数;纠偏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第6.3.8条的有关规定。⑥测量记录应完整、清晰。(4)管道顶进时需同时用4只以上千斤顶进行顶进。(5)工具管入土时,应严格控制顶进偏差,中心偏差不得大于0.5厘米,高低偏差宜抛高0.5~1.0厘米,若达不到上述要求,应拉出工具管,作第二次顶进,严格控制前5米管道的顶进偏差,其上下、左右偏差均不得大于1厘米。(6)在顶进过程中若产生偏差,应随时纠正,纠偏可采用调整纠偏千斤顶的方法,若管道偏左,则左侧的纠偏千斤顶伸出,而右侧缩进。在既有高低偏差又有左右偏差时,应把偏差较大的方向作为主要突破口,先予以纠正。(7)顶进的操作顺序为:挖土—顶进—出土—测量。当沟管顶进到离坑边还有50厘米左右时,应立即卸管,操作顺序为:退镐—吊除顶铁—拆除部分运土轨道等—安放外套环的下半环—卸管—安放外套环的上半环—在管内安装油浸麻丝和石棉水泥—顶进压石棉水泥和油浸麻丝—拧紧外套环紧固螺栓—安装运土轨道继续顶进。5.7顶管管道贯通后应做好下列工作(1)工作井中的管端应按下列规定处理:①进入接收工作井的顶管机和管端下部应设枕垫;②管道两端露在工作井中的长度不小于0.5m,且不得有接口;③工作井中露出的混凝土管道端部应及时浇筑混凝土基础;(2)顶管结束后进行触变泥浆置换时,应采取下列措施:①采用水泥砂浆等易于固结或稳定性较好的浆液置换泥浆填充管外侧超挖、塌落等原因造成的空隙:②拆除注浆管路后,将管道上的注浆孔封闭严密;将全部注浆设备清洗干净;③钢筋混凝土管顶进结束后,管道内的管节接口间隙应按设计要求处理;设计无要求时,可采用弹性密封膏密封,其表面应抹平、不得凸入管内。5.8管内地下水排水措施(1)当顶管施工时遇到地下水呈饱和状态,且给顶管开挖面造成施工困难时,首先要预防土体流失造成地面沉降。(2)顶管工具管内采用20mm钢板在取土口焊接格栅,格栅之间预留空洞为200mm*200mm,防止开挖面土体流失。(3)顶管工具管内放置一台流量为50立方/小时的污水泵,沿着砼顶管内壁安装直径50mm排水管直达工作井,再由工作井内安置水泵直接把井内积水提升到地面。(4)在地面施工区域内砖砌排水沉淀池,把井下提升上来的污水通过沉淀池沉淀后在进一步排放。(5)如在施工过程中遇到暴雨,地下水渗出量增加时,应及时增加临时排水设备进行排水。6.危大工程注意事项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文件要求,本项目排水工程包含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及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三大类。包含基坑工程(排水管网,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暗挖工程(排水顶管)及拆除工程(管网工程)。危大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及保障措施意见序号危大工程名称重点部位及环节保障工程周边环境安全和工程施工安全意见1基坑支护降水工程和土方开挖普通工作井、接收井、排水管井开挖高度超过3m(含3m)或虽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复杂的1)施工单位应根据相关规范法规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通过安全审查后方可实施;

2)基坑(槽)采用稳定临时坡率放坡开挖,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可调整临时坡率,必要时可施作临时支护,确保施工安全;

3)基坑(槽)采用跳槽开挖,开挖槽段不宜大于15~20m;

4)基坑开挖后,应及时组织验槽,验收通过后应及时浇筑基础及施作上部结构,及时回填压实基坑其余部位;顶管施工完成后,应及时施工排水井,并回填。

5)基坑(槽)应避开雨天施工,并做好截排水设施,基坑(槽)底部不得有水体长期浸泡;

6)做好基坑(槽)应急预案,基槽内应设置逃生设施,一旦发生险情,施工人员可以及时撤离;

7)基坑(槽)周边不得堆土、不得有重型车辆通行。超过一定规模工作井、接收井、排水管井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或未超过5m但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复杂的,2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普通模板搭设高度大于5m小于8m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要求规范施工超过一定规模模板搭设高度大于等于8m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要求规范施工3起重吊装

及安装拆卸工程普通1m一节的单节钢筋混凝土管重量大于10kn(1吨)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要求规范施工6.1基坑工程(1)本次设计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有: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工作井6座与接收井9座,深型井18座。6.2暗挖工程本次设计YH-1~YH-7段顶管管径为d1500,管道总长约340m,埋深约5.0~15.2m,YB-77-1~YB-78段顶管管径为d1600,管道总长约93m,埋深约13.5~10.2m,WN-17~WB-18段顶管管径为d800~d1000,管道总长度约230m,埋深约8.5~11.4m。设置工作井6座,接收井9座,顶管用管道采用顶管专用预制高强度钢筋混凝土圆管,管道荷载等级要求达到国标Ⅲ级标准(管道编号为DRC1200x3000GⅢ)。管道的制作和检验执行《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2011标准。工作井的平面尺寸取决于管径和管节的长度、顶管掘进机的类型、派土方式、操作工具以及后座墙等因素。本次设计工作井、接收井按圆井考虑,顶管工作井直径D=5.0m,接收井D=3.5m或D=4.0m具体尺寸由专业顶管施工单位根据现场及专项施工方案确定。顶管施工必须按照设计及《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有关规定施工,施工期间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并随时加强监测,避免发生不良事故。6.3拆除工程(1)由于本工程的修建,部分现状管线将受影响,本项目实施范围内受影响管线均需进行迁改(排水管网迁改详见本设计,其余管网迁改以综合管网方案和行业单位专项设计为准)。(2)业主在组织施工单位实施前需对现状管线的平面位置、断面大小及高程进行复测,核查是否有漏测或新建管线,如与测量资料不符请及时联系设计单位解决。(3)施工期间为保证市政管线不间断使用,需严格保证先迁后断。6.4起重吊装及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1)本项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有:=1\*GB3①顶管实施过程中的顶管管道及机械的起重与吊装工程;=2\*GB3②起重机械的安装及拆卸工程。(2)吊装施工作业应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要求规范施工。7综合管网迁改工程7.1工程内容本次管网迁改设计主要内容如下:对天鹿大道因受隧道开挖调整改造后涉及到的管线进行相应的迁改;本次综合管线迁改仅统计相关工程量,具体设计由各个产权部门自行委托设计。7.2天鹿大道给水工程(1)给水横断面布置根据现状给水管网布置及隧道开挖情况,沿本次设计天鹿大道双侧人行道下还建给水管道,南侧管道中心距路缘石7.5m,规模为DN400;北侧管道中心距路缘石4.1m,规模为DN400。管材为球墨铸铁管。车行道下及隧道内给水管材为焊接钢管。(2)给水平面布置根据现状给水管网布置及隧道开挖情况,沿本次设计天鹿大道双侧人行道下还建给水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