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11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b048ec1b0d2efce3177b3a8371f611d/1b048ec1b0d2efce3177b3a8371f611d1.gif)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11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b048ec1b0d2efce3177b3a8371f611d/1b048ec1b0d2efce3177b3a8371f611d2.gif)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11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b048ec1b0d2efce3177b3a8371f611d/1b048ec1b0d2efce3177b3a8371f611d3.gif)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11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b048ec1b0d2efce3177b3a8371f611d/1b048ec1b0d2efce3177b3a8371f611d4.gif)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11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b048ec1b0d2efce3177b3a8371f611d/1b048ec1b0d2efce3177b3a8371f611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11篇)《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篇1
【学问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力气目标】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
欣赏和宠爱大自然,培育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宠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知名诗篇,如《夜莺颂》等,惋惜正值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留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争辩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局部;动静相衬,意境秀丽。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惊奇和勃勃生气,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宠爱和赞美之情。
七、学问概述
八、重点学问介绍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永久歌声不断,永久布满生气。
这首诗构思奇异,短小精巧而又格外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局部,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奇异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画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唱歌。但它所提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惊奇、无限生气,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理解与赏析】
诗人以精细的观看,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唱歌的情景。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正是秋季(可参看济兹的《秋颂》),况且,春秋两季正是百鸟争鸣,千虫欢唱的黄金季节。这样,实际上诗人是提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这种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小诗很富于田园诗的情趣。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仿佛在目。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存的炉边,把人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地。这时传来的蝈蝈和蟋蟀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真可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收到以动衬静的效果,能唤起人一种亲切的回忆。为了适于表达主题,诗人承受了冬夏比照的手法,然而,由于夏冬两种境地之情调格外相像,加上诗人明写冬夏,示意春秋,末尾又添上由蟋蟀到蝈蝈的奇异联想,使全诗浑然一体,毫无割裂之感。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宠爱。
2、用幽默、幽默、诙谐的心情表演《蝈蝈和蛐蛐》。
3、培育学生合作、创新的力气。
教学重点:
用幽默、幽默、诙谐的心情表演《蝈蝈和蛐蛐》。
教学难点:
歌曲的第三乐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表演《蝈蝈和蛐蛐》
1、导入
师:在我们国家,曲艺和戏曲是两种很受欢送的艺术种类,其中曲艺和戏曲又包括很多表现形式。谁知道曲艺包括那些表现形式?
生:相声、快书、快板,大鼓等。
师:那戏曲又包括那些剧种呢?
生:京剧、粤剧、秦腔、河北梆子、豫剧、评剧、越剧、川剧、黄梅戏等。
师:今日教师带来一首歌,这首歌的曲调吸取于北方戏曲和说唱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是一首特别好玩的一首歌,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蝈蝈和蛐蛐》。(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直接以曲艺及戏曲的形式导入,简洁明白,激发学生学习热忱。)
2、教师范唱
师: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说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生:表达了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它们俩相互比说大话,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能浮夸,做一个恳切的人。
(设计意图:德育渗透。)
3、自主听唱
(1)学唱第一乐段
师:歌曲分为三个局部,我们称三个乐段,跟教师分乐段来学习。
生:(随琴跟唱一乐段)
师:“吹牛皮”的旋律555上面的音乐符号大家还记得吗?
生:记得,是跳音。
师:有跳音的地方怎样演唱?
生:试唱
(2)学唱其次乐段
师:别焦急的后面有一个什么符号?
生:二分休止符,休止两拍。(教师指导演唱,留意休止局部)
师:这一乐段主要表现的是它们俩个相互说大话,很幽默,要唱出它们的得意劲。
生:(边表演边唱,留意说唱局部的傲慢语气。)
师:教师也想表演一下这一乐段可以吗?
生:可以
师:(可以稍夸大表演)
生:(边唱边表演)
(3)学唱第三乐段
(师弹琴生跟着唱一遍)
师:没想到走来一只大公鸡前面恰当运用了一个八分休止符,弱拍起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大公鸡来的突然,要把半拍休止出来。
生:(重点唱这一句)
师:下面听教师唱一遍第三乐段,听一听教师唱的与大家唱的有什么不同。(范唱第三乐段)
(设计意图:这一乐段比较难唱,节奏型较难把握,通过教师的范唱让学生感受听辩并找出自己唱错的地方,这样学生的印象较深,不但培育了学生的听辩力气,同时轻松解决教学难点。)
生:“一口一个把小哥俩”这一句不同。
师:教师是怎么唱的?谁听会了?
生:(试着唱一唱,并完整演唱本乐段)
(4)带着演唱心情完整演唱全曲
4、伴奏
师:现在拿起你们手中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你认为在哪里加伴奏适宜你就在哪里加,也可以用自己宠爱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生:边唱边为歌曲伴奏。(设计意图:培育学生的创新力气及节奏感)
师:(对表现有创意的同学进展鼓舞,对个别同学进展评价)
5、分角色设计表演
师:以同桌为小组,分角色为歌曲设计表演。
生:(小组设计并表演)
师:教师这里有两个装饰品,蝈蝈和蛐蛐,哪一组想到前面来呈现自己?
生:(台前呈现)
(设计意图:培育学生的合作力气,给学生呈现的平台。)
三、拓展延长
欣赏两个音乐作品
1、西皮流水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师:咱们来欣赏一段京剧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京剧中有两大腔,西皮和二黄,统称皮黄腔。这个唱段是京剧里典型的西皮流水唱腔,边听边做动作。
生:边欣赏边随教师做动作
(设计意图: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宠爱。)
2、京韵大鼓唱段《剑阁闻铃》
师:其次个作品叫《剑阁闻铃》,是说唱艺术中的京韵大鼓。听到自己宠爱的乐句跟着唱一唱。
生:欣赏,可随音乐哼唱
四、评价总结及作业
1、学生自评
师:你觉得自己本节课表现的怎样?哪个环节表现的好?好在那里?假设不好,哪里不好?以后怎样表现?
生:进展自评(设计意图: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找出自身缺乏及改进的方法。)
师:教师也想评价一下自己(教师自评)
2、教师总结留作业
师:本节课教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一首特别好听的歌曲《蝈蝈和蛐蛐》,也学习到了好多中国的文化学问,回家后学习一小段地方戏下节课唱给同学听。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宠爱大自然,培育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解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托付两名疼惜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连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颜色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自然承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惋惜正值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留意处理朗读语调,留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把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局部;动静相衬,意境秀丽。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布满生气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制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当给人以劝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布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照看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构造的根底上背诵这首诗。
2、课后练习: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惊奇和勃勃生气,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宠爱和赞美之情。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初步把握儿歌,念出“儿化”音。
2.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3.懂得不能任凭说大话的道理。
二、教学预备:
1.蝈蝈、蛐蛐图片各一张。
2.电脑、电视机、转换仪。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儿歌内容,初步把握儿歌,念出“儿化”音。
难点: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景演示法、直观感受法、设问导答法。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幼儿活动
设计意图
一、出示蝈蝈、蛐蛐图片,激发兴趣。
1.出示蝈蝈和蛐蛐图片,生疏蝈蝈和蛐蛐
师:小朋友们你们生疏这2只小虫吗?刚刚我们生疏了蝈蝈,现在来看看这是谁呢?
2.师:今日蝈蝈和蛐蛐都来到了我们班,它们两个还有一首好听的儿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1)观看蝈蝈和蛐蛐的图片,生疏蝈蝈和蛐蛐。
2)理解教师小结,产生倾听儿歌的愿望。
出示直观的图片,引出主题,使幼儿更认真地观看蛐蛐和蝈蝈,生疏蝈蝈和蛐蛐,初步感知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二、幼儿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1.组织幼儿倾听教师念儿歌。
2.提问:
(1)刚刚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首儿歌好玩吗?哪个地方好玩?
(2)蝈蝈和蛐蛐儿是怎样吹牛皮的?听我再来说一说。
(3)你听“蝈蝈”和“蝈蝈儿”有什么不同?我念“蛐蛐”的.时候跟儿歌中的“蛐蛐儿”有什么不同?
3.小结:儿歌中念的时候有“儿化音”,由于这是北京人说话的京味儿。
4.指导幼儿份角色念儿歌。
(提示幼儿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5.组织幼儿完整念儿歌。
1)集体安静倾听教师朗读儿歌内容。
2)依据教师提问,理解儿歌内容。
3)倾听教师小结,感知儿化音,了解儿歌中哪些局部是带“儿化音”的。
4)与教师分角色念儿歌,把握儿歌内容。
5)集体念儿歌,完整记忆儿歌内容。
幼儿欣赏儿歌后,通过教师提问觉察用儿化音念的不同,感知这首儿歌的京味儿,使幼儿了解北京话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欣赏、分角色念儿歌、集体念儿歌的过程中,使幼儿把握儿歌内容。
三、玩耍中提升阅历,懂得不能任凭说大话。
1.教师扮演大公鸡,幼儿扮演蝈蝈和蛐蛐,进展玩耍。
2.争辩:吹牛皮有什么不好?
3.小结:我们以后都不能做吹牛皮的人不能说大话,要做一个事实求是的人。
1)分角色与教师进展玩耍。
2)说说吹牛皮有什么不好。
3)理解教师的小结,知道不能做吹牛皮的人。
这一环节主要是结合儿歌内容,让孩子们理解吹牛皮是不好的,要做个实事求是的人。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篇5
教材简析:
《蝈蝈和蛐蛐》是一首表达性的诙谐歌曲。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挖苦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它俩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恳切的人。歌曲的曲调吸取于北方戏曲(如京剧)、说唱(如快板书)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歌曲以趣味性与理论性为一体,学生在演唱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表现这“小哥俩”的丑态,边唱边表演去体验音乐的诙谐性。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五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一个独立的思想个体,有确定的学习力气、组织力气和语言表达力气。但五年级学生刚好处于青春期的转折阶段,大方、被动,而且对京剧有着固有的观念:乏味、无趣。只有把握学生的心理,由浅入手,运用大量的音频、视频、示范及实践活动,增加他们的听觉、视觉刺激,提高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加强他们的参与感,才能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摒弃固有观念,不再可怕,不再厌烦,轻松学习京剧。
教学方法:点拔、示范、引导、玩耍、评价、鼓舞、创作法等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宠爱,。
2、用幽默、幽默、诙谐的心情表演《蝈蝈和蛐蛐》。
3、培育学生合作、创新的力气,使学生能够简洁的了解京剧,同时学会演唱京韵儿歌。
教学重点:用幽默、幽默、诙谐的心情表演《蝈蝈和蛐蛐》准确把握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唱出京韵。
教学难点:在实践中感受、体验京剧的韵味,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预备: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互联网、教材、报刊等)搜集相关资料、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件、道具、音乐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用京剧方式问好
教师用京剧的唱腔问:同学们好哇!(初步感受、体验京剧的韵味)
导入1.导入新课
师:教师刚刚是用什么样的腔调和大家问好的呢?
生:京剧。(可能不会直接打出来,需要教师的引导)
师:对了。我们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那么你对京剧有哪些了解呢?我想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有关京剧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京剧。
生:踊跃举手和大家共享自己的资料。
师:等学生念完资料后,点击课件将同学们说的学问排列下来,给学生梳理学问线条。(课件出示)当学生答复到相关的主题时教师马上加以具体的说明介绍。讲到动作时,教师抓住时机介绍京剧动作中的虚拟性,并请生一起仿照喝酒、开门、关门、骑马、摇船等
讲到脸谱时,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别的扮装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或许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依据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曲艺(说唱音乐)倾听《家乡是北京》
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融合了戏曲中的京剧和曲艺中的快板书和大鼓的一首京韵儿歌。
师:现在我们来区分一下我带来的两幅图片。(课件出示两幅图片)谁知道这两只小昆虫分别是什么?
生:(学生的答复五花八门)
师:这两只小昆虫格外相像,就像一对小兄弟。绿色的这只叫蝈蝈,褐色的这只学名蟋蟀,我们北方人叫它蛐蛐。它们栖息在房间地头,吃庄稼的根、茎、果实,是危害农作物的害虫。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京韵儿歌《蝈蝈和蛐蛐》。(课件出示课题)
学唱歌曲
1.读歌词(解决歌曲中的节奏,进一步感受京剧咬字的特点,做到字正腔圆)
师:我是蝈蝈。生:我是蛐蛐。
师:我是蝈蝈儿。生:我是蛐蛐儿。(与上句比照,强调儿话音)
师:蝈蝈和蛐蛐吹牛字正腔圆。
师:我是蝈蝈。(加音高唱,钢琴单手旋律)生:我是蛐蛐。(跟琴唱)
师:我是哥哥。(加音高唱,钢琴单手旋律)生:我是弟弟。(跟琴唱)
师:哥哥吹牛真高调,弟弟就比较低调。(强调后句音高不同)
生:我是弟弟。(跟琴唱)
师生交替,字正腔圆地按节奏读歌词
2.轻声跟唱(再次跟唱歌曲,生疏歌曲,稳固学习方法的运用,进一步分清间奏)
师:老弟们真聪明!在演唱过程中用到了特别好的学习方法(例举学生所用的方法),还留意到可以用拍腿来表示歌曲的前奏和间奏,带上这些方法来检查下自己学会了没有!
(播放范唱音乐)
3.跟钢琴唱(进一步解决歌曲中音准、节奏等问题)
师:学会了吗?让我们跟钢琴来演唱。
师弹单旋律,生视谱轻声唱歌词,间奏时拍腿。
4.跟伴奏唱(再次感受音乐,检查学生歌曲学习的状况)
师:唱得不错,加上音乐伴奏会更好听!来!
师放伴奏,跟唱
生视谱跟伴奏唱,间奏时拍腿
5.师范唱(通过教师的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感受歌曲的京韵)
师:你们不仅学会了,而且有些地方还唱出了京剧的味儿,比方:(抓学生唱的好地方点评并在此体验)。你们唱得很好,我想来PK下你们,情愿给我这个时机吗?
(播放伴奏)
6.小组合作学习(争辩、总结歌曲中的京剧特点)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好!(预设)
师:为什么觉得好呢?
生:唱得有京剧的韵味儿(预设)
师:小组一起争辩下,看看歌曲哪些地方有京剧的特点?
生分组争辩,师巡察
7.师生沟通、分段处理歌曲(通过沟通及演唱,进一步感受、把握京剧中装饰音、儿话音、念白、拖腔、数板方面的特点,并分段处理歌曲,实现从会唱到演唱的提升)
(1)师: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京剧的特点?
生:有动作。(预设)
教学生简洁的京剧动作
学生随音乐仿照教师的动作(播放伴奏)
(2)师:除了动作,还有哪些地方能感受出京剧的特点呢?
①依据学生找出的乐句总结属于京剧中哪种特点并贴出图片(装饰音、儿话音、念白、拖腔、数板)
②每总结出一京剧特点,引导学生按京剧的韵演唱该段,并参与小鼓、快板为适合的乐段伴奏
师:你们太能干啦!正是刚刚你们找到的这几大特色让我们这首歌曲更有韵味儿!
没想到走来一只大公鸡前面恰当运用了一个八分休止符,弱拍起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大公鸡来的突然,要把半拍休止出来。
生:(重点唱这一句)师:下面听教师唱一遍第三乐段,听一听教师唱的与大家唱的有什么不同。(范唱第三乐段)
教师小结
1、师:本堂课你有哪些收获?生:生疏了蝈蝈和蛐蛐还知道了做人的道理;简洁了解了京剧;学会了一首京韵儿歌。
2、总结:谈收获及学问回忆师:京剧艺术作为国粹已经登上了国际舞台。在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京剧短短几分钟的表演撼动了全世界。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传承、发扬下去。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代的不断进展,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人将京剧元素、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创作出了具有时代性的优秀作品。期望我们同学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
[设计意图]回忆复习,稳固所学学问、内容,强化学生记忆,为日后学生的连续深入和学习打好根底。
[设计意图]让学生生疏到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并以中华民族文化为荣,继而进展之,最终自然过渡延长到地方戏曲文化的学习。
3、唱出京剧的韵味,为我们《京韵》这课画上一个完善的句号。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篇6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仿照儿化发音及角色的音调,尝试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儿歌内容。
2.在听、说、看、演、玩中感受体验京韵儿歌幽默诙谐的独特韵味。
【活动预备】
PPT课件录音头饰道具若干蛙鸣筒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了解儿歌中角色的称呼。
1.听蝈蝈和蛐蛐叫声,引起幼儿的关注。
2.看国画风格的图片,生疏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儿。
二、在看看、找找、说说中学习儿歌前半局部,觉察并体验儿歌的独特韵味。
1.教师在节奏鼓点中,表演儿歌前半段,引发幼儿学习愿望。
2.共同查找儿歌的特点,仿照儿歌里好玩的发音、动作。
觉察带儿化音词眼,仿照体验北方人说话的特点。
②觉察角色发音不同,尝试发出有粗细轻重区分的音色。
③觉察动作夸大好玩,表现对应角色的`典型动作。
3.用儿化音、动作、不同音色表演第一段儿歌,在说说做做中感受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三、在听听、玩玩、演演中学习儿歌的后半局部,大胆表现哥俩吹牛的语言和动作,体验儿歌幽默诙谐的风格。
1.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述来解释吹牛的含义,为后半局部儿歌内容作铺垫。
2.听录音,感知儿歌的句式构造。
3.看图帮助了解对白含义,借助动作提示儿歌内容,表现相互吹牛皮的得意和自大模样。
4.分角色练习对话,在照看表演过程中进一步生疏儿歌的内容和动作。
四、语言、声音、节奏、动作、头饰协作完整表演儿歌,体会并大胆表现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1.戴头饰两两结对表演儿歌,拍手打节奏欣赏同伴的表演。
2.教师以京韵大鼓的唱腔提示儿歌的结局,体会幽默结局中蕴含的道理。
活动反思:
一首表达性的诙谐歌曲。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挖苦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幼儿,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恳切的人。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篇7
学问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力气目标: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欣赏和宠爱大自然,培育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宠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知名诗篇,如《夜莺颂》等,惋惜正值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留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争辩: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局部;动静相衬,意境秀丽。)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惊奇和勃勃生气,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宠爱和赞美之情。
其次首:《夜》
一、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风格清爽,并擅长描绘大自然风光。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其次节:写溪水的唱歌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秀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秀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当堂做完《目标检测》
教学课后记:
这首诗意境特别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留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的:
1、领悟诗人对大自然的宠爱和赞美之情。
2、了解诗歌用语同散文的区分。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联想的特点。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区分。今日我们要学习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感受一下外国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的惊奇。
2、朗读课文。(依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后自由朗读,留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解题
1、请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济慈。
2、请说一说你对“蝈蝈与蛐蛐”这个题目的理解。
3、诗人写这两种小动物是为了给我们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吗?(回忆《绿色蝈蝈》)
明确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济慈敏锐地捕获到两种极为寻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慨。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1、朗读全诗。划出的重音处要强调一下。
2、将你认为最能表达出诗人情感的地方作上记号,并且在旁边写上应当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3、抽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4、小结: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喜悦之情,在朗读时要读出欢快的语气和赞美
四、分析诗歌构图的特点
1、提问诗人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的含义?
分析这道思考题意在引导学生留意在朗读中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了解的夜
叶赛宁(俄罗斯)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生疏诗人的写景技巧、比较两首诗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朗读诗歌。回忆以前学过的写夜的诗歌。提问人们对夜的生疏是怎样的?
2、关于叶赛宁。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1、问题:诗人在《夜》中主要想表达一些什么思想呢?(学生争辩后答复,教师补充。)
明确《夜》是一首秀丽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呈现夜的静谧、秀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宠爱和他安闲、安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吸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2、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划出节奏,标明重音。认真体会诗句中传达出的情感。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篇9
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学习方法
1.诵读法: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借助课下解释和工具书,把握以下字词。
虔(qián)信颤(chàn)抖镶嵌(qiàn)深邃(suì)晨曦(xī)河畔(pàn)瞰(kàn)望黝(yǒu)黑
2.自查资料或网上搜寻关于济慈、叶塞宁的资料。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糼宠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知名篇《蝈蝈和蛐蛐》,从今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知名的诗篇,如《夜莺颂》《秋颂》《愁闷颂》《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颜色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存、清丽而又梦幻般舒适的月光,洋溢着和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抱负。他主见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展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大的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眠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叶塞宁(1895~1925)原苏联诗人。诞生于梁赞省一个农夫家庭。他五岁开头阅读,八九岁就能写诗。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他的诗早期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夫生活,曾参与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心情。十月革命后的局部诗作试图反响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他的抒情情感情真挚,风格清爽,并擅长描绘大自然的风光。他向往崇高的精神境地,但又因思想的极度冲突,陷于苦痛而不能自拔之中,最终在精神愁闷中自杀。
3.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4.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心写下来,相互沟通。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星,今日让我们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一走。(复习田园诗的学问: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夫、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归园田居》《饮酒》等田园诗。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请一生介绍。
2.范读。其余学生听读,在课文里标记节奏、重音与情感。沟通朗读体验并进展片断范读。
3.齐读。
4.提问,假设让你给诗歌添加一个副标题,你会怎么加?为什么?
(借此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5.激发想象,感受画面。
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从这首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画面?用散文性的语言描述出业。
6.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鼓舞学生进展丰富的联想,感受大自然的生气。)
如:蝉的叫声,蛙的叫声、树林的鸟叫声、风穿过树叶的声音、冰雪掩盖下的流水声
7.学生仿照课方吟诵一节诗: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三)指导自读《夜》。
小组合作学习法。
1.小组合作配乐朗读。(先自由练习,再配乐范读。把握语调:轻柔舒缓,体会意境,静谧秀丽。)
2.小组合作完成以下练习。
(1)诗歌抓住了夜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诗歌写出了夜静谧秀丽的特点。
(2)诗歌传达了怎样的心境?
明确:诗人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吸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在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宠爱和他安闲、安静的心境。
(3)比较本课两首诗在内容和手法上的异同。
明确:内容上,两首诗都在描写大自然,表现对大自然的宠爱之情。第一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生气,其次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静谧和秀丽。
表现手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复吟诵的表现形式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都运用了比照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是以静衬动,后一首是以动衬静。
三、学生小结学习感受。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篇10
一、教学设想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对本诗歌的教学我旨在探究用诗歌的方式解读诗歌。所以,在反复阅读诗歌的根底上抓以下五个点来构建课堂教学:
1、从“蝈蝈的乐音”与“蛐蛐的歌儿”入手,把握诗歌语言的诗意特点,并由此引出诗歌的主旨:大自然无限的生气与活力。
2、阅读诗歌中“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两个句子变化,把握诗歌行文的特点。
3、抓住夏天“蝈蝈乐音”中的“喜悦”与冬天“蛐蛐歌儿”中的“温存”体会诗歌词语的凝练和诗意的美。
4、从诗歌的形式动身,溯源“十四行”格律诗,了解英国“十四行”格律诗的特点。
5、回归内容,提问由“蝈蝈”与“蛐蛐”你联想到什么?体会:诗歌,是诗人的隐喻;诗歌,会留下诗人的影子。“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
二、教学目的
(一)通过诗歌的词语、意象、诗句解密诗歌。
(二)重点把握“蝈蝈”与“蛐蛐”两个意象,从中体会诗人的“喜悦”与“温存”。
(三)通过阅读与观看,觉察“十四行”诗的构造特点。
(四)通过联想,理解“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
三、教学过程
(一)热课。
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调试话筒,播放音乐。)
导入:同学们刚刚听到的音乐是瑞士知名的音乐团队班得瑞的《森林狂想曲》,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教师从刚刚的音乐中抽出了一种声音,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下?
(放蝈蝈的鸣叫。)
请你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夏日里蝈蝈的叫声。
用“叫声”不好,换一个秀丽的词语?
“唱歌”。“听到夏日里蝈蝈在唱歌。”
其实,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学过一篇有关蝈蝈的文章,大家还有印象吗?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我们来看看法布尔是怎么描写蝈蝈的叫声:
“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特别锐利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动听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法布尔把蝈蝈的叫声比作“歌声和乐段”,那么英国知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诗歌中把蝈蝈与蛐蛐的叫声描写成什么?
“蝈蝈的乐音”、“蛐蛐的歌儿”请大家从诗歌中划出来。
请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诗歌。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蝈蝈的乐音”和“蛐蛐的歌儿”中听出了什么?
诗人无限的”喜悦、无限的生气、生命即使短暂也要唱出最洪亮的高音、温存------
其实,1816年12月30日夜晚,21岁的济慈与朋友亨特、克拉克共坐一室,听炉边蟋蟀高鸣。亨特建议,他和济慈即兴以蝈蝈与蛐蛐为题材各写一首诗歌,由克拉克计时。济慈同意。结果济慈先交卷,就是这首诗。诗人借助炎炎夏日的蝈蝈乐音与严寒冬日蛐蛐的歌儿,赞颂
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气与活力。(6分钟)
(二)梳理关键句。
我们也回到那个奇异的夜晚,感受蝈蝈的乐音与蛐蛐的歌儿,感受大自然无限的生气与活力。
这种无限的生气与活力,表达在诗歌中一个反复消逝的诗句,请大家一齐朗读并划出来?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两句诗歌,其他同学来点评一下?
后面诗句感情更加猛烈。什么缘由造成的呢?
后面句子中的“呀”。
那我们看看诗歌原文:“Thepoetryofearthisneverdead.”“Thepoetryofearthisceasingnever.”
观看一下,译文与原文有什么区分?
第2个句子是没有“呀”,这个“呀”是译者加上去的,有什么目的?
情感上的递进。一是便于抒情,二是行文需变化。
那么,我们可以把“呀”,放到第一个句子吗?
不行。开篇铿锵有力说明自己立场,为后面抒情铺垫;诗歌讲究含蓄的美,一般不在开头抒情。
请大家再观看这两个诗句,还有什么觉察吗?
诗句后面用了冒号。这个标点符号有什么作用?
引出下面的诗句,起到自然分段的作用。也就是说前面写得是蝈蝈的乐音;后面写得是蛐蛐的歌儿。(4分钟)
(三)解读意象。
(1)、解读“蝈蝈”意象。
诗人在诗歌的前半局部借助“蝈蝈的乐音”表达什么情感?请用一个词语概括。(齐读课文蝈蝈局部的诗句)
“喜悦”(板书)
你这种感觉走进了蝈蝈的心灵,也走进了诗人的心灵。请同学把这几句诗歌中带有“喜悦”情感的词语圈出来,并加以细细评点?(可以结合鸟的意象,比较蝈蝈旺盛的精力)
“沉醉”:入迷,由于喜悦。
“盛夏的豪华”:交响乐,气概宏大,蝈蝈的狂欢。
“新割的草地”:用嗅觉感受大自然的清爽。
“唱得疲乏”:喜悦之极,始终唱歌。
“舒适地栖息”:生活的满足,内心的满足。
“可喜的草丛”:草丛也布满了喜悦。
“漂移”:喜悦之情油然而生。(8分钟)
(2)、解读“蛐蛐”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101-2024动物炭疽诊断技术
- PB-22-6-Hydroxyisoquinoline-isomer-生命科学试剂-MCE-4732
- KOTX1-生命科学试剂-MCE-8752
- Dipalmitelaidin-生命科学试剂-MCE-4147
- Asante-potassium-green-1-TMA-APG-1-TMA-生命科学试剂-MCE-1099
- 8-S-Hydroxy-9-S-hexahydrocannabinol-生命科学试剂-MCE-2932
- 1cP-MiPLA-生命科学试剂-MCE-6571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与合伙人协议书整合执行细则
- 二零二五年度2025年度新材料研发与应用连带保证借款合同
- 2025年度耕地复垦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合同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简便计算》练习题(310题-附答案)
- 地理标志培训课件
- 2023行政主管年终工作报告五篇
- 高教版2023年中职教科书《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册
-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6篇(含答案)
-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 医用内窥镜冷光源产品技术要求深圳迈瑞
- 砌墙砖和砌块检测作业指导书
- 护理教学查房评分标准
- GB/T 23505-2017石油天然气工业钻机和修井机
- 人工智能发展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