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完整儿童”研究论文:40 年综合课程的薪火赓续_第1页
造就“完整儿童”研究论文:40 年综合课程的薪火赓续_第2页
造就“完整儿童”研究论文:40 年综合课程的薪火赓续_第3页
造就“完整儿童”研究论文:40 年综合课程的薪火赓续_第4页
造就“完整儿童”研究论文:40 年综合课程的薪火赓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造就“完整儿童”研究论文:40年综合课程的薪火赓续1983年起,基于分科教学的弊端,江苏省南京市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实幼”)与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室合作,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幼儿园综合课程”(以下简称“综合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建构了一种打破科目界限,有机组织课程内容,灵活使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完整、有益经验的新型课程,形成了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涵盖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组织及评价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实践模式和观念体系。如今,以主题活动来建构幼儿经验的综合课程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幼教课程模式之一。一、1983—1995年:从“分科”到“综合”,以课程觉醒回应时代呼唤发端于实践问题的研究总是充满生命力的。实幼教师对分科教学弊端的洞识、对幼儿整体发展的追求,成为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这种坚定的原动力,推动着课程改革的车轮缓慢但坚定地向前滚动。(一)以课程觉醒开启改革之路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幼儿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采用苏联的分科教学。1982年起,全国各个领域掀起改革的浪潮。在幼教领域,国家先后颁布了《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等纲领性文件,国内幼儿教育也逐渐从苏联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实幼教师敏锐觉察到分科教学的种种弊端。分科教学过度关注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在课程实践中各科目相对独立、缺乏关联性,常常造成教育内容的割裂与重复,既人为分割幼儿经验,又导致教师大量的重复劳动。1983年,实幼黄文奥老师向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南师大”)赵寄石教授反映了这样的实践困境。1983年9月起,赵寄石教授带着王坚红老师,与实幼教师共同进行综合课程改革,开启了在我国中断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幼儿园课程研究。(二)直面“教学割裂”的实践与探索最初的课程改革,实幼分别以1983年、1984年入园的小班为实验班和验证班,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从分科到综合的改革,选择以师幼相互作用的效果为依据来判断可行性。1983—1986年是综合课程研究的起步阶段,赵寄石教授曾用“观念也没有,理论依据也没有”形容当时的处境。为切实解决实践问题,赵寄石教授每周至少有半天扎根幼儿园。从1983年9月起,整整一个学期,赵寄石教授带领实幼教师一起摸索研究具体路径,在寒假后开始了第一个主题活动“爱家庭”的研究。这个主题进行了整整6周,围绕“家”的话题不断有新的活动生成。这次主题的探索是从分科研究向课程整体改革迈进的一大步。此后,实幼又进行了“小客人小主人”“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春天”等与社会、季节关联的多个主题的探索。通过第一阶段研究,实幼从整体性入手,建立起“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三个方面以及“主题活动、一日生活、个别活动”三个层次的综合课程框架,明确以“主题”的形式来建构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园教育更有效地发挥整体功能。二、1995—2003年:从“重教”到“重学”,让“尊重儿童自主性”成为课改主旋律第一阶段的研究初步探索了幼儿园综合课程的结构,填补了当时幼儿园“教什么”“怎样教”的实践空白。1986年12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普通教育整体改革学术研讨会上,综合课程研究被评为“全国普教改革四种新模式”之一;研究成果“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结构的探讨”获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当时最高奖)。综合课程研究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全国幼教同行探索“课程整合”“课程综合”的热情。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实幼教师又发现了另一个困境:教师对“怎样教”考虑多,对幼儿“怎样学”“学得效果怎样”考虑少,幼儿的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验证班研究应运而生为解决课程实施中“以教师为中心”这一问题,实幼在前期探索基础上,以1999年入园的一个小班为实验班,2002年入园的两个小班为验证班,在南师大唐淑教授、张慧和教授、张俊老师等引领下,开启了第二轮综合课程实验班的研究。在第一轮研究积累的主题方案及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采用专家引领、实践反思的方式,从儿童的角度建构课程,展开了以“自主创新性学习”为突破口的课程研究,分析幼儿的生活世界和学习方式,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通过综合课程,为幼儿的自主创新性发展创造条件。(二)直面“以教师为中心”的实践与探索这一阶段的主题实施中,教师转变了主题内容都来自教师的思维定式,不是仅基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而是以幼儿的生活及生活中的事件为基点设计主题。在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大班主题活动“海底世界”中,班级教师从幼儿交流时引发的“海底世界”话题切入,利用双休日,让幼儿亲自去感受,并邀请他们共同布置“海洋”主题环境。教师通过材料支持幼儿表征感兴趣的各种海洋生物,在主题活动的高潮阶段,幼儿还邀请小班弟弟妹妹来参观。整个主题活动中,“幼儿在前,教师在后”,预设的活动少了,根据幼儿兴趣生成的活动多了,表征表达个性而多元。这样的突破和举措在当时颇具前瞻性。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儿童,研究儿童,实幼教师在每一个主题的积累中,逐渐将儿童“放大”。在这一阶段研究中,实幼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方式,走课程生成与预成相结合之路。课程设计实现从关注文本到关注儿童的转变:改革一日活动组织形式,减少集体教学,增加一日活动中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三、2003—2015年:从“拼盘”到“整合”,以文化视角观照儿童成长在综合课程研究中,我们时常会面临着这样的质疑:综合是否就是各种学科的叠加?综合课程运行的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也促使实幼教师始终围绕“如何让幼儿园课程更具综合性和整体性”,不断深化课程研究。(一)学科化教学模式的束缚引发新问题综合的理念转化为实践的模式,需要教师长期积累与内化。在前两个阶段探索中,虽然教师不再简单地把“综合”等同于各个学科的拼凑,片面追求内容的广和全,但在实践中,教师更多考虑的还是怎样将各门学科知识综合于主题活动之中,较少考虑主题中可以包含哪些能引发幼儿兴趣、适合幼儿水平的问题和活动,对主题可以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也思考得不多。归根结底,“综合”仍拘于形而疏于意,学科化教学模式或多或少束缚着教师的课程实施。怎样突破表浅的、形式与手段上的“综合”,整合幼儿的经验,从目标设定、内容选择、组织编排等各环节发挥综合效益呢?综合课程研究开启了触及核心与难点的课程机制研究。(二)直面“拼盘现象”的实践与探索教师课程行为的背后总有一定的课程思想,而这种课程思想并不一定都能被意识到。但是对课程行为的自觉与理性思考是持续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持续动力。2004年,在南师大虞永平教授的引领下,实幼申报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幼儿园综合课程文化的再构”,以此推动理论研究的进程,尝试从文化学角度对幼儿园课程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实幼的课程研究也由2002年起第二轮课程实验班辐射到全园,建立起两周一次的综合课程教研机制。在观摩班级半日活动现场后,虞永平教授等专家带领实幼教师,研讨并明晰课程整体性如何在一日各环节中体现与落实,幼儿经验之间如何形成联系、拓展与提升。教师开始有意识地整合相关的多学科、多领域经验,将这些目标落实在和当下主题密切相关的活动中。实幼在文化视角下内省教师行事方式,努力解决“拼盘”问题。这一阶段,实幼达成了课程实践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努力寻找课程内在有机联系;在课程目标引领下,探索综合课程机制,实现主题实施从“知识逻辑”到“心理逻辑”的转化;关注经验的连续生长,改变拼盘现状,使主题更具内聚力、更加贴合儿童文化。综合课程研究开启了新篇章。四、2015年至今:从“检核”到“鹰架”,深耕指向“完整儿童”发展的课程呼应研究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探索,实幼形成了涵盖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组织及评价为一体,独到且具影响力的观念体系与实践模式,并且在综合课程机制及综合课程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一些突破。但在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实幼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精神,一以贯之地将“综合”的理念转变为实践的模式,使综合课程与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完整儿童”的目标相呼应、相匹配。基于此,实幼开启了指向“完整儿童”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与课程呼应研究。(一)“同一”的课程实施难以充分落实“完整儿童”培养目标实幼虽已确立“以综合的教育造就完整儿童”的核心主张,但教师对“完整儿童”的形象并不清晰,混沌的认识导致教师课程目标设定产生偏差、缺乏针对性,进而导致“完整儿童”培养目标难以落实。同时,因为已有相对成熟的课程方案,部分教师形成了故步自封的思维定式和行事方式。在课程实践中,同一时间段、同一年级组、不同班级教师常常执行同一课程方案,忽略对本班儿童经验、生活、兴趣的了解,教材与现实生活脱离,教师与课程资源开发分离。“同一”的课程实施难以呼应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导致“完整儿童”培养目标难以落地。此外,实幼教师觉察到原有课程评价更多是在检核儿童个体或整体发展状况,未能作为课程调整和改进的依据,未能发挥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基于对以上种种问题的自省,实幼开启了以形成性评价为抓手,提升课程质量、促进完整儿童发展的课程呼应研究。(二)基于“形成性评价”的课程呼应实践与探索在国家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2016年实幼依托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课题“完整儿童:30年幼儿园综合课程的深化研究”,探索如何将“综合”的理念转变为实践的模式,使综合课程与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完整儿童”的目标相呼应、相匹配。历经五年的时间,实幼完成了从“三原色”素质发展目标到“五维”目标体系的更新,明晰了“完整儿童”的内涵;达成了综合课程观念体系的变革与实践模式的重构;实现了从“同一”到“适切”的课程班本化调整,回应“完整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实幼积极响应新时代评价改革号召,于2022年成功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十四五”规划课题“指向完整儿童发展的形成性评价研究”,力图通过支持教师将“完整儿童”的目标意识落实到形成性评价中,依据形成性评价结果,调整教育目标、内容、策略等,发挥对课程的调适作用,从而构建与“完整儿童”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引领课程实施、促进儿童发展、助力教师成长。在课题的高位引领下,在教育实践的深耕中,综合课程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中实现自我超越。在40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实幼就这样一直行进在教育科研的前沿,探索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地针对课程研究遇到的问题展开探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