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与解析)_第1页
江苏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与解析)_第2页
江苏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与解析)_第3页
江苏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与解析)_第4页
江苏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与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江苏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与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中国创造的科技奇观以超凡的速度和气魄呈现在世人面前。如CRH380A动车组跑出486.1公里的时速;“蛟龙”号成功载人深潜7020米,“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实现手控交会对接……这些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在中国当代报告文学中通常以奇观的方式被呈现,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阅读融入读者的科学认知。科学奇观,意味着挑战人类既有的感知尺度和感知方式,为日渐平庸化、琐碎化、常态化的感知注入新的美学元素。报告文学无疑是建构高科技时代奇观美学的重要媒介。总体而言,这种奇观美学既具有严密的科学理性,又极富想象力与艺术气息。围绕科技创新主题,近年来的中国报告文学还创造出颇具范式意义的叙述模式,主要表现为:面对科技难题,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障碍,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攻坚克难。显然,创新是驱动情节的动力,而攻克一个个科技难关则组成叙述结构。此外,以创新驱动的叙述结构,还包含一条条情感或心灵副线,它们共同展现出中国科技工作者为追求科学、探索真理、实现中国科技跨越式发展而顽强拼搏的心路历程。应该说,能否走进科技工作者的心灵世界,是衡量此类报告文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之所以让人动容,是因为王宏甲深入细致地追踪、复原南仁东不为人知的心灵世界。每一项高新科技、每一个伟大工程的背后都隐伏着难以计数的心灵秘史,而当每个个体的心灵史汇聚成河,便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创新、赢得尊重的心灵史诗。因此,科技创新类报告文学要提炼出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和家国情怀,这是报告文学责无旁贷的使命与担当。(摘自林强《创新报国:当代报告文学的时代主题》)材料二全媒体时代新闻多形态传播的强势,改变着既有的传播和接受的格局。这样对原先相对依赖于新闻性题材的报告文学写作必然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早先新闻媒体无法报道的一些材料,可以借道报告文学的形式推出,现在这种报告题材的初始性基本不再具有。原先报告文学写作比较多地倚重于题材的重大,现在由于多媒体对其多维度多形态的挖掘,读者减弱了接受的兴趣和期待。这些情况促使报告文学在题材摄取方面出现相应的变化。作者注意对写作题材从现实和历史两个端面作总体性的双向拓展,同时,在现实题材和历史书写两端又各自进行开疆拓土。在现实题材报告方面,既重视重大题材、时代杰出人物等的写作,又不唯重大是取,也关注有价值的日常生活题材的叙写。前者如徐剑的《东方哈达》、何建明的《浦东史诗》、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陈启文的《袁隆平的世界》、王宏甲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等作品,分别记写青藏铁路建设、浦东开发开放、汶川大地震和袁隆平、南仁东等重大事件及典型人物,有的作品以史诗之笔书写史诗性的伟大创造,以宏大叙事的方式,讲述展示中华力量、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故事,其时代新“史记”的价值不言而喻。后者如陈庆港的《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2000-2010)》,以小见大地反映现实中国另外的真实存在,展现了更具广泛性,典型性的基层大多数人的生存景象和精神世界。在题材向现实生活做多向拓展的同时,报告文学作者还致力于从历史的回潮中挖掘材料。2018年第7届“鲁迅文学奖”参评报告文学的作品有230部(篇),其中《西长城》《围困长春》《守望初心》《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长征叙述史》《此岸,彼岸》《抗战老兵口述历史》《一个戴灰帽子的人》《大写西域》等皆是历史类题材作品,占比也比较大。这些作品对历史的涉面是多向的,有的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有的则是存留在历史皱褶里的微尘,但却是可以洞见社会巨大存在的化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首先是因为历史题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魅力。现实是历史的流向,历史是现实的背景。读者的精神心理往往存在于历史与现实的勾连之中。其次是全媒体更多关注当下发生的五光十色的新闻,而对沉寂的具有某种弱新闻性的历史题材关注度相对较低。正是在这里,丰富的沉入时间地平线以下的人与事等,成为报告文学不竭的写作资源库藏。然而,关于报告文学历史书写的可能性,学界和评论界也存有质疑。“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创作极难或几乎不可能实现“非虚构”的叙述要求。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特别是场面或细节的描写,在完全失去了采访当事人的情况下,要实现既是“报告”又是“文学”的具体生动的“非虚构”叙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有不少史志类作品很明显存在着“穿越”和“演义”,与非虚构的原则相去甚远。但这又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能采访到当事人,当然更能达成写作的真实性,但这也并不能保证充分的真实性。真实性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报告文学的写作是一种需要作者诚实的写作,在主观上不能故意虚构。历史写作在实现非虚构方面更具难度,这就需要作者更多地采用田野调查、知识考古、文献研读等方式,逼近写作对象,尽可能历史地还原历史存在本身,不能因为片面求取文学性而伤害其根本的历史性。我们也不能依据普适的文学性标准,来要求报告文学,尤其是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摘自丁晓原《论“全媒体”时代的中国报告文学转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科技时代的奇观美学主要借助报告文学得以展现,它具有严密的科学理性,因此极富想象力与艺术气息。B.受全媒体时代影响,报告文学题材摄取既从现实和历史两个端面作双向拓展,又在其两端各自进行再拓展。C.中国当代报告文学对科学知识与科学现象以奇观的方式加以呈现,是我国读者的科学认知形成的重要途径。D.若一篇科技报告文学表现出科学家在探索创造过程中的内心历程,那么这就是一篇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分析近年中国报告文学叙述模式的范式意义,可见报告文学创作对“创新报国”的时代主题的响应。B.报告文学作品对中国高新科技背后的心路展示越成功,中华民族追求创新与赢得尊重的心灵史诗就越瑰丽。C.作者采用田野调查、知识考古、文献研读等方式诚实写作,“历史题材”报告文学便能达到“非虚构”的要求。D.若要撰写钟南山院士抗击新冠肺炎这一题材的报告文学,应突出其敢为人先、坚持原则的职业精神。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当下报告文学在选材方面出现变化的原因的一项是(

)A.所依赖的新闻性题材的初始性被其他媒体抢占。B.多媒体对重大题材多维度多形态的挖掘。C.全媒体对沉寂的历史题材关注度相对较低。D.创作中“非虚构”的叙述要求几乎很难实现。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当下中国报告文学在现实与历史两个题材端面上选材的共同点。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潘七爷胡金洲清末,巫山有一旺户,兄弟六人,人称潘家六大爷。六兄弟个个膀粗腰圆,全是川江上戏水捉船①的高手。特别是潘大爷,更是捉船之魁。捉船之关键在于把舵,凭眼手腿三种功夫。眼看,看江上急湍缓湍还是左湍右湍,把舵的手便视此而着劲,一双腿始终如船桩一般稳立不动。潘大爷将这三种功夫拿捏得忒转,三峡之上的船家一提起潘大爷,没有不竖大拇指的。那年,潘大爷在龙头滩捡了一个小兄弟,十六岁出头。据说他跟爹从京城逃难进川,船撞龙头滩,爹没了,他卧在江滩上。潘大爷收留了他,认作兄弟,排序老七,人称潘七爷。七爷个小,白净,细眉大眼,像个女娃,但眉眼之间露出强悍男人那股杀气。当时,潘大爷在心里暗暗吃惊,一下子给镇住了。七爷与大爷如影随形。一晃三年,潘七爷的眼手腿功夫不输潘大爷。六爷不服,跟老七比试。五爷立船头,六爷捉舵,占一条船。大爷和七爷占一条船,七爷捉舵。二船夜走瞿塘峡。月黑风高,水流马奔。二船驾轻就熟,一袋烟工夫,抢过瞿塘峡。上得岸来,六爷暗中使绊儿,欲使七爷当众出丑,变平手为胜手。谁知七爷一个铁担回身,桩插一般,六爷随即一骨碌倒地。从此,潘家六兄弟都知七爷身上功夫了得,再也不敢轻易招惹他。不过,奇怪的是,七爷自被收留的那日起,一直独处一室,从不与六位哥哥同居。潘大爷也不吱声,任由他去。六爷几次想破解,均被潘大爷喝止。特别是被七爷武戏之后,他更是不敢究根究底了。作为巫山的船家,免不了拉纤。不拉纤的是船家婆娘和细娃儿。潘七爷来潘家三年却从没赤着脚板蹬过一次刀一般的石滩,肩膀依然白皮细肉。潘大爷说他年纪小,还说潘家六条木船,有六位爷就够了,七爷肩膀上落不落纤绳不是什么大事。可这次不同,潘七爷不仅要上船而且非要上滩拉纤不可。潘大爷拗不过七爷,长长叹了一口气,说:这次行动非同往常,船上载的都是军用辎重,晚一步关系那边千万弟兄的性命。大家需改往日赤身习惯,穿鞋抿裤披坎肩,抓紧时间一同赶路!军用辎重从宜昌装船,运至万县,然后上岸由车马运到重庆和成都,装备响应武昌起义的川军。行前,潘大爷安排七爷坐六爷的船殿后,他捉第一条船打头阵。当天夜深人静,潘七爷一个人偷偷来到龙头滩探查水情。龙头滩离七兄弟住宿的地方有十里多路,虽说不是大滩,但极为凶险。当地有一民谚“早三坨晚三坨,龙头扬起冇得活”,说的就是龙头滩“三坨石”早晚水情变化无常。鲁莽行船,十之八九要撞滩的。潘七爷的爹就是在这儿撞没的。返回,潘七爷闯进六兄弟同住的大屋,高声嚷道:哥哥们!起来!快起来!潘大爷睡眼惺忪:出啥子事嘛,火烧屁股这么急!个个赤身而起。潘七爷侧过脸说:我刚才去过龙头滩,水情有变,明天一定要改道走!潘大爷打了一个哈欠,说:咋走听我的!不行!潘七爷怒目圆睁,一定得走左江道!潘大爷一拍大腿:你知道个屁!潘七爷转身冲出屋外,嚷道:明天有你们好哭的!第二天一大早,大家拗不过潘七爷,七爷和六爷捉第二条船。万一有变,第二条船便为旗船。六条船间距百米,依次逆流而上。潘大爷站立船头,打旗看水。雇来的众船夫奋力划桨,桨花飞扬,煞是壮观。接近龙头滩,七弟兄上岸拉纤。潘大爷大声吆喝:龙王爷!保佑!潘家兄弟闯滩!众人扯开喉咙,吼起川江号子:举义旗,应武昌,剪长辫,得解放……嗨哟,嗨哟!高亢之音在江面上回荡。一群银色江鸥前后相随,上下翻飞,久久不去。过了龙头滩,潘大爷重新上船复行右江道,右江道水面宽阔。潘大爷高举手旗,发出旗语:继续前行。突然间,江上一个回流窝出,接着水柱趵突,似巨擘出水,托起船头猛地将船回抛到龙头滩上……随之,连人带物吞噬腹中,如龙激流翻滚着席卷而去……潘七爷呼天抢地大喊:大哥!我的大哥啊!同时,六爷丢开舵把就要跳江救兄,七爷大声喝止。旋即,高举起一面黄旗,向身后四船发出旗语:不许掉队!随我前行!五条船鱼贯进入左江道,上溯而去。数日后,船队到达万县码头。当天,四川宣告脱离清政府。卸罢辎重,五弟兄就要返程寻找潘大爷,却死活不见七爷的人影。正在此时,岸上旅店的店家急急忙忙送来一封书信交给六爷,上写:各位哥哥:小弟本是镶黄旗世袭王爷之女,名婉云。因父亲同情变法被朝廷追杀,流落至此。感谢各位兄长多年抚养与厚爱。我自被大哥救起,便依恋大哥。今大哥已去,我亦随之去矣!小弟老七绝笔。潘家五弟兄顺流而下,沿途寻觅潘七爷,最后在龙头滩头找到尸体。但终不见潘大爷。五弟兄将七弟与大哥衣冠葬于龙头滩左岸之上。(有删改)【注】①当地称驾船为捉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开头用平稳的静态叙事交代故事背景、地点,引出潘大爷这个重要人物,并介绍其身份、功夫,为故事展开蓄势。B.在潘家三年,七爷强壮起来,并跟随大哥练就了一身驾船的过硬本领,但六爷不服,欲与老七比试,这成为情节启动的触发点。C.面对潘大爷落水遇难,六爷欲跳江救兄,七爷喝止;而最终自己却跳江殉情,可见七爷的性格中存在矛盾纠结的一面。D.过龙头滩,潘大爷的吆喝声、众人扯嗓吼起的川江号子声、江鸥上下翻飞的振翅声连成一片,汇成了一首壮美激越的生命交响曲。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传奇小说。在唐、宋时代,传奇有着“作意好奇”的特点;但本“传奇”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B.小说先快节奏地倒叙了七爷来到潘家以后的三年生活,表现潘大爷对七爷的照顾与厚爱;也是对文末七爷书信内容的巧妙暗示。C.描写潘大爷遇难的时候,作者巧用比喻手法,写出江流激荡,水浪凶猛的景象。寥寥数语,却将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勾画了出来。D.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潘大爷的遇难将情节发展推向高潮,而结尾潘七爷殉情出人意料,有着传奇小说“传奇”的魅力。8.小说在结尾处揭示了七爷是女儿身,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是因为小说中有大量的伏笔。请指出四处。9.有评论认为,这篇小说“圆满实现了小小说咫尺之间涵纳万里之象的美学意图”,请结合文本,具体说说这篇小说“涵纳”的“万里之象”。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戳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创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节选自《鸿门宴》)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节选自苏轼《范增论》)注: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攻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项羽矫诏杀之。10.下列选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随②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③亚父南向坐

亚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仅次于父亲④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翅膀⑤稍夺其权

夺:剥夺⑥人臣之分也

分:区别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B.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C.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D.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12.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好大喜功。刘邦卑词谢罪,项羽为表示自己的雅量脱口说出告密人,说明他先前的怒气已烟消云散,剑拔弩张的形势稍有缓和。B.范增老谋深算。他深知刘邦的志向,想要利用宴会杀刘邦,暗示项羽,而项羽不回应,无奈之下他又命项庄舞剑,意在刺杀刘邦。C.苏轼认为范增应该及早脱离项羽,并认为他错失了最好的机会。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鸿门宴后,或在宋义被杀后就及时离开才好。D.苏轼认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义帝派遣刘邦入关而没有派遣项羽,提拔卿子冠军做上将军,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义帝的贤明之处。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读易象①周敦颐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暮春即事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注]①易象,《周易》的卦象。《周易》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诗前两句描写了风和日暖、草色清幽的欣欣向荣之景,表现了诗人读易象的闲适、愉悦。B.叶诗中“点点杨花”运用白描手法写出杨花落入砚池的情状,以细微动作衬托书房的宁静。C.“书房兀坐”“瓦雀行书案”与《项脊轩志》中“冥然兀坐……小鸟时来啄食”的场景相似。D.两诗都描绘潜心读书的情景,正面突出了诗人身心交融,专注于《周易》而忘却世事的情形。15.两首诗的后两句都有情理兼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五、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比喻手法,描写秋天的长江和山峰,比喻形象,景象壮美。(2)韩愈在《师说》中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错误风气,他认为择师标准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应以地位高低和年龄长幼为标准。(3)酒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的精神伴侣,古代很多文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酒中。无论是“____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_____”,酒在其中均成为作者情感的寄托。六、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哦,香雪》这篇小说人物不多,香雪她们都是山里的孩子,同一片蓝天下,她们同样怀有远大的理想,生活的窘迫并没有磨灭她们的斗志。“荷花淀派”的杰出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表达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文章中,作者写香雪的同村姐妹凤娇,偶然认识了火车上那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从与他的接触中①朦胧的少女情愫。跟“北京话”做买卖时,凤娇有意②,直到火车开动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她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对此,凤娇觉得很开心、很满足,因为她心甘情愿地为她爱着的人付出。这一系列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山村女孩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而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小说③的细节是:香雪在下火车之前,“北京话”在说话时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这让香雪感到④。如此的妙笔,写到山村少女的心里去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得到幸福。17.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激发

支支吾吾

出人意料

委曲B.萌发

磨磨蹭蹭

出人意料

委屈C.萌发

支支吾吾

出其不意

委曲D.激发

磨磨蹭蹭

出其不意

委屈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表达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B.“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C.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心灵。D.作为“荷花淀派”的杰出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19.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北京话”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些同志的报告看着很长,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B.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C.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D.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七、语言表达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着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对于农业现代化更是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把种子比作农业的“芯片”十分形象,芯片中有大量的晶体管,①。现代育种首先要把优良的基因发掘、鉴定出来,再把带有这些基因的材料进一步地杂交、分离、重组、筛选,也就是把对育种目标有用的基因重新“组装”,同时②。近年来,世界各国育种技术发展迅速,③,主要表现在提高产量、增强抗性、改善品质等方面。经过多年持续攻关,我国种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以2021年为例,新品种创制与应用方面,成功选育出双抗高产小麦新品种“扬麦33号”;玉米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是基础创新研究方面的成果;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方面,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开发出来。这些都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贸,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八、名著阅读21.《乡土中国》提到了长老统治,长老统治就是一种教化权力。请以《红楼梦》为例来谈谈你对“教化权力”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晰,不少于60字。2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府为秦可卿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场面宏大,北静王也来了,贾珍同贾赦贾政三人连忙以家礼迎见。北静王在轿内欠身含笑答礼,并对贾政说,想见衔玉而诞的宝玉,宝玉很不情愿。B.贾政生辰日,元春进封,正是宁府的双喜临门日。元春进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让宁荣两府上下里外欣然踊跃,言笑鼎沸不绝。C.元妃省亲,让众姐妹各选一匾一诗。宝玉独占四首,宝玉做了三首,黛玉见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让宝玉抄袭,元妃看了喜之不尽。因此把山庄名改成“稻香村”。D.袭人家里想给她赎身,于是袭人便借赎身一事好好地规劝宝玉。她要求宝玉:不管你真喜欢读书还是假喜欢读书,我都希望你至少在老爷和别人跟前摆出个喜欢读书的模样来……为了留住袭人,宝玉表示听从袭人的规劝。九、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我们从那些由于劳动而变得粗美的脸上看到了全部人类的美。②美丽中国建设是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自然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③美是德的象征,德是美的本质;美与德是两个概念,又是一个实体。④青年人应该陶冶美的心灵,塑造美的形体,追求美的生活,创造美的未来。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与解析1.B2.C3.D4.①兼具大题材与小角度的结合。②都关注对中华力量、时代精神的展示。5.①先提出问题:在“全媒体”时代,中国报告文学的题材摄取出现相应转型变化。②再从现实题材与历史题材两个角度,分别阐述选材的特点。③最后对历史题材报告文学存在的“非虚构”叙述要求的争议进行探讨,并提出理性的认识态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因此极富想象力与艺术气息”强加因果,原句“这种奇观美学既具有严密的科学理性,又极富想象力与艺术气息”为并列关系。C.“是我国读者的科学认知形成的重要途径”错误。原文为“这些科学知识、科学现……融入读者的科学认知”,是“融入”不是“形成”。D.“若……这就是”错误,假设关系不成立,过于绝对。原文只说“是衡量此类报告文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不能决定成功与否。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C.条件关系不成立。原文有“‘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创作极难或几乎不可能实现‘非虚构’的叙述要求”,“采用田野调查、知识考古、文献研读等方式,逼近写作对象,尽可能历史地还原历史存在本身”,只是“尽可能”,不是“便能达到‘非虚构’的要求”。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创作中‘非虚构’的叙述要求”是就报告文学的历史题材作品的真实性而言的。它不影响报告文学的选材。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在现实题材报告方面,既重视重大题材、时代杰出人物等的写作,又不唯重大是取,也关注有价值的日常生活题材的叙写”“历史类题材作品……有的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有的则是存留在历史皱褶里的微尘”可知,二者选材兼具大题材与小角度的结合。由“在现实题材报告方面……讲述展示中华力量、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故事”“历史题材……可以洞见社会巨大存在的化石……历史题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魅力”可知,二者都关注对中华力量、时代精神的展示。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第一段“全媒体时代新闻多形态传播的强势,改变着既有的传播和接受的格局”“这些情况促使报告文学在题材摄取方面出现相应的变化”,提出在“全媒体”时代,中国报告文学的题材摄取出现相应变化这一话题。第二、三、四段分别从现实题材与历史题材两个角度,阐述选材的特点。如第二段,“在现实题材报告方面,既重视重大题材、时代杰出人物等的写作,又不唯重大是取,也关注有价值的日常生活题材的叙写”,第三段,历史题材“有的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有的则是存留在历史皱褶里的微尘”。最后一段,“要实现既是‘报告’又是‘文学’的具体生动的‘非虚构’叙述,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能因为片面求取文学性而伤害其根本的历史性。我们也不能依据普适的文学性标准,来要求报告文学,尤其是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对历史题材报告文学存在的“非虚构”叙述要求的争议进行探讨,并提出理性的认识态度。6.C7.B8.①第一处是肖像描写,“七爷个小,白净,细眉大眼,像个女娃”;②第二处是生活习惯,潘七爷“自被收留的那日起,一直独处一室,从不与六位哥哥同居”;③第三处是劳动情况,潘七爷跟婆娘细娃一样不参与拉纤,“来潘家三年却从没赤着脚板趟过一次刀一般的石滩,肩膀依然白皮细肉一堆”;④第四处是动作情态,潘七爷查探过龙头滩水情后向正熟睡的六兄弟报警,六个人“个个赤身而起”,潘七爷则“侧过脸”与他们说话。9.①描写了瑰丽雄伟的川江船夫文化。作者精选了航道、船夫、船旗、船歌等要素作为观照对象,生动呈现了瑰丽雄伟的川江船夫文化。②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搏击的生命赞歌。小说主要描绘了潘家兄弟与激流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场面。③呈现了一段普通民众抗击封建政府的战斗经历。基于清末的历史背景,小说讲述了以潘家兄弟为首的民众运送军用辎重,为装备响应武昌起义的川军贡献力量的故事。④演绎了一则动人的爱情传奇。小说讲述了川江船夫潘大爷拯救落难格格,格格又为船夫潘大爷殉情的故事。【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可见七爷的性格中存在矛盾纠结的一面”错误,依据原文“潘七爷呼天抢地大喊……感谢各位兄长多年抚养与厚爱。我自被大哥救起,便依恋大哥。今大哥已去,我亦随之去矣!小弟老七绝笔”可知七爷先尽大义,后殉私情,没有纠结的表现。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倒叙了七爷来到潘家以后的三年生活”错误,依据前两段可知原文是直接记叙,而不是倒叙。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第一处是原文“七爷个小,白净,细眉大眼,像个女娃,但眉眼之间露出强悍男人那股杀气”对他的肖像描写;②第二处是原文“奇怪的是,七爷自被收留的那日起,一直独处一室,从不与六位哥哥同居。潘大爷也不吱声,任由他去。六爷几次想破解,均被潘大爷喝止”对他生活习惯的描写;③第三处是原文“作为巫山的船家,免不了拉纤。不拉纤的是船家婆娘和细娃儿。潘七爷来潘家三年却从没赤着脚板蹬过一次刀一般的石滩,肩膀依然白皮细肉”对他劳动情况的描写,潘七爷跟婆娘细娃一样不参与拉纤,肩膀依然白皮细肉;④第四处是原文潘七爷查探过龙头滩水情后向正熟睡的六兄弟报警时“潘大爷睡眼惺忪:出啥子事嘛,火烧屁股这么急!个个赤身而起”,潘七爷则“侧过脸”与他们说话的动作情态描写。9.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①描写了瑰丽雄伟的川江船夫文化。依据原文“二船夜走瞿塘峡。月黑风高,水流马奔。二船驾轻就熟,一袋烟工夫,抢过瞿塘峡”“当地有一民谚‘早三坨晚三坨,龙头扬起冇得活’,说的就是龙头滩‘三坨石’早晚水情变化无常。鲁莽行船,十之八九要撞滩的”“众人扯开喉咙,吼起川江号子:举义旗,应武昌,剪长辫,得解放……嗨哟,嗨哟!高亢之音在江面上回荡。一群银色江鸥前后相随,上下翻飞,久久不去”“潘大爷高举手旗,发出旗语:继续前行”等可知作者精选了航道、船夫、船旗、船歌等要素作为观照对象,生动呈现了瑰丽雄伟的川江船夫文化。②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搏击的生命赞歌。依据原文“接近龙头滩,七弟兄上岸拉纤。潘大爷大声吆喝:龙王爷!保佑!潘家兄弟闯滩!众人扯开喉咙,吼起川江号子:举义旗,应武昌,剪长辫,得解放……江上一个回流窝出,接着水柱趵突,似巨擘出水,托起船头猛地将船回抛到龙头滩上……随之,连人带物吞噬腹中,如龙激流翻滚着席卷而去……五条船鱼贯进入左江道,上溯而去”可知小说主要描绘了潘家兄弟与激流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场面。③呈现了一段普通民众抗击封建政府的战斗经历。依据原文“可这次不同,潘七爷不仅要上船而且非要上滩拉纤不可。潘大爷拗不过七爷,长长叹了一口气,说:这次行动非同往常,船上载的都是军用辎重,晚一步关系那边千万弟兄的性命。大家需改往日赤身习惯,穿鞋抿裤披坎肩,抓紧时间一同赶路!军用辎重从宜昌装船,运至万县,然后上岸由车马运到重庆和成都,装备响应武昌起义的川军。行前,潘大爷安排七爷坐六爷的船殿后,他捉第一条船打头阵。当天夜深人静,潘七爷一个人偷偷来到龙头滩探查水情”“连人带物吞噬腹中,如龙激流翻滚着席卷而去……”等可知基于清末的历史背景,小说讲述了以潘家兄弟为首的民众运送军用辎重,为装备响应武昌起义的川军贡献力量的故事。④演绎了一则动人的爱情传奇。依据原文“正在此时,岸上旅店的店家急急忙忙送来一封书信交给六爷,上写:各位哥哥:小弟本是镶黄旗世袭王爷之女,名婉云。因父亲同情变法被朝廷追杀,流落至此。感谢各位兄长多年抚养与厚爱。我自被大哥救起,便依恋大哥。今大哥已去,我亦随之去矣!小弟老七绝笔”可知小说讲述了川江船夫潘大爷拯救落难格格,格格又为船夫潘大爷殉情的故事。10.A11.B12.C13.(1)趁机击杀沛公(刘邦在他的座位),把他杀了。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会成为刘邦的俘虏!(2)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从,动词使动用法,使……随。译文: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④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译文:项伯经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遮蔽沛公。⑥分,本分;译文:这是做臣子的职责本分。②③⑤正确。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为: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天下事”作“大定”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D;“卒伍”作“归”的宾语,意思是回到乡里,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C.“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鸿门宴后……就及时离开才好”错误,原文“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可见,苏轼认为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宋义的时候。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因”,趁机;“坐”,同“座”,座位;“不”,同“否”,不这样;“若属”,你们这些人;“且”,将要;“为所”,表被动,被。(2)“东道主”,东边大道上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给。参考译文: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请让我用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 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节选自《鸿门宴》)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节选自苏轼《范增论》)14.D15.周诗中诗人研读易象而悟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仿佛近在眼前,世间万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后两句通过“谁道”“而今”,表达出看透历史循环的通达之感。叶诗中诗人暮春读《周易》而不知春去几多时,感悟美好事物易逝、世事多变之理;诗人看到眼前的景物而抒发一种悠闲恬淡的读书情趣。【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正面突出了……”错。周诗中“日暖风和草色幽”一句描写了风和日暖、草色清幽的欣欣向荣之景,侧面表现了诗人读易象的闲适、愉悦。同样,叶诗中“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两句,写垂柳飞絮的季节,几只麻雀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桌上。柳絮轻盈地随风飘落在砚台上,也无人拂拭。也是侧面烘托了诗人身心交融,专注于《周易》而忘却世事的情形。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周诗中“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两句的意思是:有谁能说出古往今来两千多年的事呢?而道如今却好像就发生在眼前。此处诗人研读易象而悟理,感悟到世间万物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诗人通过“谁道”“而今”,表达出看透历史循环的通达之感。叶诗中“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两句的意思是:诗人闲坐在窗前读《周易》,而不知春日已经逝去多久。此处诗人感悟美好事物易逝、世事多变之理,看到眼前的景物而抒发一种悠闲恬淡的读书情趣。16.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潦倒新停浊酒杯三杯两盏淡酒(会须一饮三百杯/醉不成欢惨将别)【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澄”“练”“簇”“潦”“浊”“盏”“须”。17.B18.C19.D【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和辨析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①空,“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的发生。“激发”,刺激使奋发。根据横线后“朦胧的少女情愫”应用“萌发”。第②空,“支支吾吾”,指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磨磨蹭蹭”:形容行动迟缓,做事拖拉。横线后面写了凤娇把鸡蛋塞给乘务员,所以此处是凤娇的动作应用“磨磨蹭蹭”。第③空,“出人意料”,(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出其不意”,趁对方没有料到(就采取行动)。本处由前面“但是”以及后文“细节”可知这里强调出乎人们的意料,用“出人意料”。第④空,“委曲”,(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事情的底细和原委;勉强服从。“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很难过。由“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得到幸福”可知表现的是香雪“委屈”的心理。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赘余。原句中“后起之秀”指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杰出”与“后起之秀”语义重复,删掉“杰出”。二是搭配不当。“表达……的心灵”搭配不当,应为“展现……的心灵”。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北京话”“世界屋脊”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A.引号表示直接引用;B.引号表示强调;C.引号表示反语。故选D。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