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传统文化-课件_第1页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件_第2页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件_第3页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件_第4页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与传统文化-고객정보,고객관계는전략적자산-다양한채널을통합한고객서비스제공-파트너와의협력은전략적자산-SupplyChain를활용한경쟁우위확보文化背景基础理论临床实践中医学体系的三大板块儒、释、道、易(物种要多样化,象花一样有各种颜色。2010年俄罗斯汉语年京剧、烤鸭、书法、矛盾、太极拳)文化三个层次表层文化(物质文化)—是人类最易感知、易变的文化。

围绕衣食住行,表现在“去取好恶”——物质本身不是文化。但是“去取好恶”赋予上面就是文化。例:流行风尚等。中层文化(制度文化)—包括风俗、利益、制度、法律、宗教、艺术等。

借助物质来体现底层文化。例:抢婚、娶媳妇要有盖头。底层文化(哲学文化)—是人类最稳定、最具内涵的文化。

是个人或群体的伦理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例:金钱观。-고객정보,고객관계는전략적자산-다양한채널을통합한고객서비스제공-파트너와의협력은전략적자산-SupplyChain를활용한경쟁우위확보临床实践文化三个层级间的关系中层表层底层内涵渗透变化影响中医与传统文化儒、释(佛)、道——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和三大精神渊源(文化只能交流,不能整合)

儒家兼济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佛家普度众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道家独善其身:用今生修今世

易是中华文化源头活水:贯通儒、道、禅中医与传统文化医本道家医儒相通医易同源医佛关连中医与传统文化(一)五大宗教

中国历史上流传着多种宗教,目前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只有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余均为外来宗教。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道学对人体科学指导作用,点明道与中医的关系。

(二)道教信仰

1、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

2、著有:《老子》即《道德经》、《庄子》。3、汉代开国,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中国历史两次——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盛世)。

至汉武帝,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策略——儒家统治。

4、道教信仰庞杂,天上—人间—地狱,包括天神、地祗、人鬼等复杂的神灵系统。(三)道教教义

1、“道”——核心——宇宙有一个万事万物都必须遵守的法则,这种法则就叫“道”。

道生万物,道统万物——“道(天地万物之母)生一(元气),一生二(阴阳),二生三(阴阳和合),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德”——是这个法则人性、人伦、人情等体现——符合“道”的才叫“德”。老子《道德经》中医与传统文化2、道教与其他宗教“以今生修来世”的情结不同讲究——把人生在世的幸福放在第一位,追求长生不老,以生为乐,贵生恶死。医学及养生学就是道家实现人生理想的工具——中医学在历史上的某些阶段,即道教的一个组成部分。

3、道教认为:

道法自然:《素问》:“…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尽终其天年…”

上善若水

《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性柔曲顺势,贴近自然,包容广大,近于道。

淡泊名利:《老子》“为吾有身,及吾无身…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美其食…)

——虚无忘我,为名利,则多急;为天下,则无怠。无身,是超越有限的生命…心寂不染,处动而不乱。

中医与传统文化逍遥达观:《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摆脱名利束缚,超越自我的境界。修身治国:《老子》“涤除玄览…爱民治国。”——不被声色犬马缠绕,心明如镜,严于律己—道德哲学原则。爱民为本,不私为,不妄为—政治哲学原则。(吉无不利,自天佑之——自己要努力,老天才会帮你,尽人事而听天命)中医与传统文化(四)道家根本理念

无为而治

1、对国家来说:非不做,要宽松,不扰民,不折腾。《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煎小鱼,不要老去翻它,老翻就碎。中医与传统文化2、对统治者来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官正,其民化。3、对平民百姓来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医与传统文化

(五)、道教对中医学贡献

道德的宗教活动:仪典、练功、炼丹、药食。

1、医著:《道藏》大型丛书,收录了1467种道教书籍,70%以上与医学有关。2、医家:修道之士,大多精通医理。道士本身即是医学家。如孙思邈、葛洪、陶弘景等。孙思邈(541或581~682)西魏时代出生,卒于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孙思邈:

“药王”之称,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对后世颇有影响。

葛洪:《抱朴子》记载了许多药物的性能,他也是我国第一个记录天花、并提出治疗狂犬病可用免疫方法的人。

如麻黄可以治疗咳喘;松节油可以治疗关节炎;

世界上第一部治疗肺结核的专著《十药神书》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是《神农本草经》残卷与陶弘景《名医别录》合编而成,所载药物比《神农本草经》增加了一倍。。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3、医药:

炼丹—追求长生不老药物。

发明七星丹、红升丹至今仍被世界称为神奇的中药。

药食—古代道士多远离尘世,医食无着,生活清苦,道士就有了“辟谷食气”——“食气”并非不食,而是不食谷粮。具有药物作用食品,如,茯苓、白术、菊花、灵芝等,药食同源。(中国人的医、药、食)养生——重在调三气: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中医与传统文化(一)医儒相通出处

元代戴良《就灵山房集》提出“医儒同道”

人们习惯于把“医”与“儒”相提并论

儒医中医与传统文化(二)儒医由来

始于宋代

—《宋会要辑稿·崇儒》:“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

儒学在封建社会各学派中至尊至高——儒医也是医家的最高的称誉。宋代,医学被认为是实现儒家理想的重要途径。中医与传统文化——范仲淹

年轻时尚未得志,去佛寺求签,范问道,后日能成为宰相吗?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签。如果不能实现的话,就作良医吧。良相固然可恩泽天下,但神灵不允,而能实现救人利物心愿的,就莫如良医了,因为只有良医才能“上可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民之厄,中可以保身长全。”——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中医与传统文化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里,已经开始设立专篇讨论儒医

文中说:“儒识礼仪,医知损益。礼仪之不修,昧孔孟之教。损益之不分,害生民之命。儒与医岂可轻哉?儒与医岂可分哉?”

中医与传统文化(三)儒家学说1、思想核心——仁

(1)

仁是儒家学说思想核心,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仁,从人从二。先爱自己亲人,孝悌,继之忠恕,把血缘关系推广至社会所有人,就是“爱人”。

中医与传统文化2、重要内容—中庸、中和

①中庸:“中”不偏不倚。“庸”:“用

”“常”两意——中庸即用中,以中为常道。孔子:事物对立两端客观存在,宜调和,防止转(激)化孔子:中庸是最高道德标准与境界。《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筷子、蛇、中医)孔子生孤子孔鲤,字伯鱼,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为泗水侯——第二代,故称二世祖。

孔鲤也生孤子孔伋,字子思。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为沂水侯——第三代,故称三世祖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追封为沂国述圣公。相传《中庸》是孔伋写的

中医与传统文化②中和

“中”:世界万事万物的根本价值标准。

“和”:天下共行的大道。

中和:手段是调和,状态是和谐,目的是同道。《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中庸、和中——是世界万物存在一种理想状态(yesno)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医与传统文化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和中的手段和方法即三句真言:第一“以治平为本”;(三条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内圣”;后四“外王”)

第二“以仁为核”;

第三“以和为贵”。儒家学说代表人:孔子中医与传统文化例如:汤头歌括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医与传统文化(四)儒家学说的地位1、封建社会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独占一统,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影响深远。2、儒家学说就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五)中医与“仁”—“仁术”1、治病、救人、济世功能,视为仁术。

2、清代袁枚《小仓山房文集·与薛寿鱼书》:“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仁术其民,使无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视医术为儒家“仁”学的具体实践,将医术提高到与“仁”学同等的地位。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中医与传统文化3、儒家“仁”包含了义、礼、孝诸方面医者修养——道德“仁”对医者指导作用:

①援物比类的行人之方—大小宇宙,月经、君主。

②重视生命的人本思想—病人、旁人、医者之情。③遵守礼教的端正品行—非礼勿视、非礼勿为。④重视医德的忠恕之道—仁爱、慈悲、忠恕。(六)中医与中庸之道

阴阳平衡(太过不及都为病)1、阴阳平衡是健康标志:

生命运动理想状态。《素问》:“阴阳均平……命曰平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2、阴阳失衡是疾病开端:

阴阳平衡关键在于适中、适度。《素问》:“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中医与传统文化3、阴阳平衡是治病的原则:

恢复阴阳平衡理想状态总原则:以平为期。《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国语·郑语》:“以它平它谓之和”在思想方法上完全一致。4、阴阳平衡是中医特点:(中西不同)

儒学“执两用中”,即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医讲阴阳双方相互连接,不可分割,各阶段有所不同——(1)阴阳平衡是动态平衡:

《素问》:“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以虚,气门乃闭”—数量变化,未打破阴阳平衡。(2)阴阳平衡是相互制约:

《素问》:“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3)阴阳平衡是顺其自然:

与老子“清净无为”,一味强调顺应自然不同。积极入世,主观参与,动中有静。中医与传统文化(七)著名儒医1、朱丹溪:滋阴学派的开创者。

学医前——东南大儒。

从医后——著《局方发挥》,《格致余论》,《丹溪心法》,《本草衍义补遗》。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2、王肯堂:

进士出身,官至福建参政。

因母亲和妹妹患病亡故,而学医终成名医。

编著《证治准绳》。

王肯堂(1549-1613)

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宇泰。别号损庵,明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进士,选庶吉士,官至福建参政。中医与传统文化(一)《周易》构成

1、上古三代有三易,夏《连山易》、商《归藏易》、周《周易》。2、《周易》经文

文字系统:爻辞、卦辞统称筮(shi)辞。

符号系统:二十四卦的卦爻符号。

即“--”阴爻和“—”阳爻(两仪)

《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太少),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中医与传统文化八卦: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这二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附:中医与传统文化火水中医与传统文化3、思维方式—象思维方式

整体性:包容、全息、和谐、感应(大小宇宙)。

功能性:系统(五行)、易测(火日电—离)、

意象(左肝右肺)、实用(心为火,肾为

水、生克制化)。

形象性:可见、联想、引申。

易变性:交互(周环易变)、平衡、变化(变易)。中医与传统文化4、《周易》三才论—天、地、人

(1)人与自然界:天人相应。(2)人与社会:医学模式——

环境—形神医学模式;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3)人身小宇宙:人体三部相关,三部九候。中医与传统文化(二)医易同源出处

“医易同源”——明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提出。

张介宾: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浙江山阴人(今属绍兴)。少时随名医学医,壮年从戎幕府,后解甲归田,著书立传,用了三十余年的时间,编成了《类经》,又编成《类经图翼》、《类经附翼》等书,晚年辑成《景岳全书》。《医易义》(出自《类经附翼》),文中第一次提出“医易”名称。(三)医易始祖与成书

1、同出始祖古圣(上古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伏羲——易学鼻祖及中医学开山祖,他先创八卦,为易的先引,又创九针,是针灸的起源。神农——上古医药创始人,尝百草,《神农本草经》黄帝——中医经典的创始人,与岐伯等人问答——《黄帝内经》。中医与传统文化2、成书先后看医易关系⑴《易经》成书于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⑵《黄帝内经》成书于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世纪,约战国前秦至西汉医学总汇。⑶《易经》早于《黄帝内经》——影响。

中医与传统文化(四)医易同源的实践活动

1、早期实践,医巫同源

医—医疗活动易—占卜活动

二者都源于宗教巫术,即医术和巫术都是原始人类的实践活动。八卦图中医与传统文化2、史籍记载,医巫同源据《山海经》、《尚书》,《史记》,《说文解字》等古籍记载,中国最早的医人皆为巫,而且巫彭、巫抵、巫相皆为神医。古代常用的两种占卜用具—龟甲、蓍草(shīcǎo)

中医与传统文化(五)医易同源哲学思想基础

1、天人合一

—天人规律尽在易道之中。医—中医观察人体、诊断疾病、用药治疗、辅助协调等,始终体现“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整体观念。中医与传统文化2、医易同道阴阳⑴《类经图翼·医易》:“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放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⑵中医和《易经》都是通过研究阴阳变化来揭示客观规律,预测生命活动或事件发生、发展、转归的。中医与传统文化3、医易互为表里⑴医与易研究范围

⑵表里关系医——主内生、长、壮、老无所不纳易——主外天文、地理、人事无所不容。“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中医与传统文化(六)各朝学者,无不读《易》者,无不悉医者1、隋唐:王冰《素问注》尤以易理作为研究《内经》的理论指导。2、宋元:金元四大家其学术思想莫不渊源于《易经》和《素问》、《灵枢》。中医与传统文化交泰丸(黄连、肉桂)命名含义“交泰”来自《周易》之泰卦,乾为天,属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