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劳动力供给概述一、劳动力含义劳动和劳动力,是劳动经济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从理论上界定劳动力范畴有很多种。其中,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有以下几层意思:⒈劳动力是一种劳动能力,是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与自然界的水力、电力、风力不同。而且,还从概念上将人所具有的劳动能力与其他能力区别开来,人的能力很多,交际能力、应试能力、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并不是人在生产使用价值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所运用的能力,就不是劳动能力。7/19/20231劳动经济学张立颖⒉劳动力是一种与人的活体相联系的劳动能力,所以会有以下特征:一是受人的意识支配和控制,所以劳动力的发挥是有弹性的,如何发挥人的劳动积极性是一个重要课题;二是具有再生性,如何保证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的可持续性,也是值得关注的;三是劳动力的存在以人的生命的延续和身体的健康为条件,所以认定生命与健康是劳动力存在的基础。⒊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体力和智力分别产生于人的躯体和大脑,它们是相互分工、共同合作的。所以,劳动力不是一种简单的生理现象,包括自然、经济、文化等因素在一体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体力、智力在劳动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变化的,智力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也越来越大。7/19/20232劳动经济学张立颖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境下,劳动力有着不同的含义,通常有三种意思: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通常说的“节约劳动力”、“开发劳动力”;二是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也即“劳动者”,如“管理劳动力”、“招收劳动力”、“调配劳动力”等;三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总和,如“工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等等。所以,现代的劳动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劳动力是这样定义的: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在上述的含义中,涉及到两个界定要素:
7/19/20233劳动经济学张立颖1.劳动年龄: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只有成长到一定阶段才能承担一定的劳动。随着个体的成长,逐渐衰老,到不能从事劳动。所以人的一生会有两个转折点,两个点之间的年龄阶段是劳动适龄阶段,这期间的人口就是劳动适龄人口。现代社会对劳动年龄的上限和下限规定是不固定的,会随着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人身体发育状况等的不同而不同。国际劳工组织规定最低就业的年龄为14周岁,美国、我国都是16岁,日本、英国15岁,泰国11岁,菲律宾是10岁。对于劳动年龄的上限国外不分男女,一般以64岁作为标准,我国是男60岁,女55岁。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生产对劳动力质量要求的提高,劳动力年龄下限推迟,人的身体状况的改善,寿命的延长,劳动力年龄的上限也有后延长的趋势。2.劳动能力:世界各国都把因伤、病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排除在劳动力资源之外,但是对于退休人员的处理则有差异。美国把退休人员看作具有劳动能力,另外,还有一些特殊人群,在押犯人,各国都不把服刑犯人作为劳动力。7/19/20234劳动经济学张立颖在适龄的劳动力中,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国际上,通用的就业者的统计标准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正在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职业的人;因疾病、休假、天气恶劣、劳动争议等原因,有职业但没有工作的人;雇主、个人经营者、协助家庭从事经营而不领取报酬的家庭成员等。失业者的统计标准为:在规定时期内能够参加工作,积极寻找工作而没有工作的人;在规定时期内被临时解雇正在等待重新雇佣的人;由于疾病而防碍寻找工作的人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给出就业、失业的含义是:
就业人员:也称从业人员或社会劳动者,是指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已办理离休、退休、退职手续,但又再次从业(含有酬或自营等各种劳动方式)的人员也视为就业人员,就业人员不包括从事少量经济活动的在校学生。
失业人员: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求工作的人员。7/19/20235劳动经济学张立颖二、劳动参与率
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所占的比率,一定范围内地人口可以进行多种分类,例如总人口的,不同年龄组人口或是不同性别人口等等。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100%年龄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总人口×100%劳动力参与率只是一个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并不是影响人口参与劳动的因素,但是它是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一个重要工具,而且也会对失业率等指标的核算提供依据。例如,某年龄组,有20%的人失去了工作,如果不考虑他们的工作愿望,很容易把这些人全部视为失业人口,这样算出的失业率高达20%,是经济无法承受的。但是,如果把劳动力参与率这个指标考虑进去,情况就改观了。劳动力参与率为60%,失业率为12%,劳动力参与率为40%,失业率为8%,劳动力参与率为20%,失业率就是4%,美国的自然失业率是5.5%。7/19/20236劳动经济学张立颖通过一些数据统计,能发现我国近些年来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一些变化、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劳动力参与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我国第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下降显著高于男性,在女性25~49岁这个劳动年龄内,各个年龄组的劳动力参与率普遍下降高于10%。如30~34岁,下降了11个百分点,从92.7%降到80.8%。2019年时,女性25~39岁的劳动力参与率超过90%,而同期的其他国家,日本的女普遍在60%左右,韩国女性,25~34岁年龄中不超过50%,香港地区30岁以下的女性在各个年龄组中劳动力参与率都低于55%。显然,90年代我国同期的劳动力参与率远高于周边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原因是当时的社会经济不发达,单职工家庭生存压力大,工资又很低,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都要工作养家。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的配置由政府、行政机关统一进行,劳动者无需承担寻找工作的风险和成本,要求工作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就业与否成为个人的选择,使劳动力参与率自然下降。一些人自愿退出劳动力市场,与其工资太低不如在家享受“有闲”生活,有的妇女因为丈夫收入高而成为“职业家庭主妇”,“职业妈妈”。7/19/20237劳动经济学张立颖7/19/20238劳动经济学张立颖2.劳动力参与的影响因素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教育年限、教育的机会成本、就业起点、市场工资率等。我国现在是9年义务教育,如果再延长三年甚至更多,很显然16岁以上的人口将有很多不进入劳动力群体中,劳动力参与率自然下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完善程度:退休年龄也会影响老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性别对劳动力参与率存在重要影响: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劳动。宏观经济状况:经济周期中的繁荣与衰退的交替对劳动力参与率有影响,经济长期处于衰退状态,失业者长期找不到工作,打击个人信心就会使他们退出劳动力群体。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考察:人口的年龄构成与劳动力参与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人口老龄化使总人口中老年人比重增加,必然会使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其他的因素:工资政策、个人非劳动收入的增加等。7/19/20239劳动经济学张立颖三、劳动力供给1.含义: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率为劳动力供给价格。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劳动者家庭或个人。当劳动力进行供给决策时,决策主体一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劳动参与决策,即是否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求有酬劳动;其二是劳动时间决策,即在个人可支配的时间中,闲暇时间与劳动时间的选择。劳动力供给决策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了考察这些因素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分析中运用了不同的分析工具,主要有三种形式:劳动力供给函数、劳动力供给表和劳动力供给曲线。7/19/202310劳动经济学张立颖①如果把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把劳动力供给作为因变量就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这个函数就是劳动力供给函数:S=f(X1,X2,…..,Xn)Xi=1,2,…..,nS:代表劳动力供给Xi:代表影响因素
因素Xi很多,而且与劳动力供给的关系极为复杂,要完全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只考虑市场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假设其它条件不变,则可以用下面的函数关系式表示:S=f(W)W:代表市场工资率7/19/202311劳动经济学张立颖②可以用劳动力供给表、劳动力供给曲线表示市场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表和曲线只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曲线中可以看到,这是一条向右上方的直线,也就是说,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市场工资率的上升,劳动力供给量也是增加的。工资率W(元/小时)劳动力供给量L(人·小时)坐标点1.5150A2.0200B2.5280C3.0400D3.5500E4.0700F7/19/202312劳动经济学张立颖四、劳动力供给的类型根据分析主体的不同,分三种: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和社会劳动力供给。⒈个人劳动力供给:指劳动力个人一生中各个阶段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一个人的劳动时间的分配通常面临着在家庭和社会或市场之间进行选择。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各个阶段劳动者本身的技术水平、生产率、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比较效用的高低。青年人的时候,技术水平不高,工资率较低,在家庭里从事劳动或者享受闲暇的机会成本也低,而且,青年时期多接受教育培训会提高未来的预期效用。所以,青年时期的劳动力供给较少。到中年阶段,家庭稳定,技术水平比较高使得劳动生产率、工资率提高,此时家庭劳动和享受闲暇的机会成本较高,所以这个阶段的劳动力供给较多。当到了接近退休阶段,个体身体健康状况变坏,从事社会劳动的边际效益降低,这时个体的社会工作会逐渐减少直至为零。当然,除了社会因素影响个人劳动力供给,还有其它因素,如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成年人是否与父母共同生活、接受较高教育的社会要求等等,个人财富总量、个人偏好等也会对个人的劳动力供给起到影响。7/19/202313劳动经济学张立颖⒉家庭劳动力供给:指从家庭成立(结婚)到家庭解体(丧偶或离异),家庭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总和。生育子女和为子女提供教育是家庭的重要功能,这些都会加大父母的经济负担,而且也会影响父母的劳动力供给,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养育的子女越多,父母的劳动力供给越多,子女受教育时间越长,父母的劳动力供给越多。养育子女所花的费用以及养育子女的未来收益之间的对比也会影响家庭劳动力供给。所以,家庭劳动力供给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⒊社会劳动力供给:指劳动力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总量,也就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所能利用的劳动力总量,社会劳动力供给无论是从长期还是从短期看都是不稳定的,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适龄劳动人口愿意工作的人口比例、工资率和工资制度、工作时间制度、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水平等等。7/19/202314劳动经济学张立颖第二节个人劳动力供给个人的劳动力供给其实就是一种时间使用方式的选择。我们认可吃饭、睡觉是维持生命必须要占用的,那么剩下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会被分配于工作和闲暇。闲暇时间的消费会使人身心得到放松,身体舒服、心情愉快,但是因为放弃参与社会劳动而少得到货币收入;在劳动时间里,劳动者向市场提供劳动力获得报酬,进而可以购买物品,实现劳动力的价值。但是,由于每个人可以支配的时间总是一定的,所以工作时间和闲暇是负相关的,人们面临着牺牲收入增加闲暇时间还是增加劳动时间以提高收入的选择。所以,从个人的角度讨论的劳动力供给实质就是个人在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之间的决策问题,决策的依据是效用判断。7/19/202315劳动经济学张立颖一、效用⒈含义: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满足,这种满足程度越高,效用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如果消费中感受到的是痛苦,就是负效用。⒉特点:⑴效用首先是一种心理感受,其大小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评价,不同的人消费同一种物品所带来的效用是不同的。⑵效用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物品的使用价值,但是效用与使用价值并不是一个概念,使用价值是物品本身的一种属性,具有客观性,效用则是主观感受。⑶效用的评价具有很大的相对性。相对性指的是相对于“消费同类其他物品”或“别人消费同一种物品”时的感觉而言的。7/19/202316劳动经济学张立颖效用理论的发展初期,效用的度量是建立在基数效用理论基础之上的,它认为效用就像物品的重量一样,可以计量并且可以加总求和,用处大的效用数量就多。在21世纪初,又提出序数效用论,这个理论并不要求计算出效用的量是多少,因为效用是主观评价,无法计量。但是,效用可以由消费者列出的物品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高低或者主观选择的优先顺序。例如,消费者消费唱片和苹果,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计量和加总求和的,但是可以比较消费两种物品得到的效用的高低,或者可以列出两种物品主观选择的优先顺序,如果认为消费唱片的效用大于苹果的效用,就可以说唱片的效用是10,苹果的效用是9,等等,数值的大小反映的是效用先后顺序。7/19/202317劳动经济学张立颖二、无差异曲线现实生活中,如果某个人对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出现这样的情况,甲种组合与乙种组合对他提供的效用相同,他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何种组合的选择顺序在前,此时,甲、乙两种组合对于主体来说是无差异的。如果,在坐标系中将甲种组合所代表的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具有相同效用的所有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就是无差异曲线。下图:
收入时间YAYBHAHA’HBAA’BU0U17/19/202318劳动经济学张立颖横轴为闲暇时间H,纵轴为劳动收入Y。在A点,劳动者消费HA的闲暇时间和YA的劳动收入效用,与B点消费HB的闲暇时间和YB的劳动收入的效用是相同的。尽管B点比A点获得的劳动收入的消费效用少,但是通过消费比A点更多的闲暇时间带来的效用得到了补偿,所以A点和B点的总效用是相等的,还有许多同A、B点相似的消费组合点,共同形成一条曲线,图中U0,就是无差异曲线。U0上的任一点所代表的劳动收入和闲暇时间组合所带来的效用都是相等的,所以U0线之外的任何一点所代表的组合的效用都与曲线上的效用不同。例如,A’的效用组合。即消费主体消费HA’的闲暇时间和YA的劳动收入,其中消费的劳动收入与A点相同,但是闲暇时间却比A点多,所以A’所获得的总效用比A点的多,也就比U0上的任何一点都多。A’也同样可以确定一条无差异曲线,U1,这条曲线上的组合带来的效用都高于U0。也就是说,曲线U0右边的任何一点的效用都大于曲线U0上的效用。同理,位于U0左边的任何一点的效用都小于曲线U0上的效用。这样的曲线有无数条,对应与不同的效用水平,从左到右,效用是在升高的。7/19/202319劳动经济学张立颖⒈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效用都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上的点的效用不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水平越高,也即选择顺序在前,反之,则效用水平越低。选择顺序在后。⒉在同一平面内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否则会与无差异曲线的性质相矛盾。⒊无差异曲线是一簇斜率为负,凸向原点的曲线。斜率为负表明主体为得到相同的效用,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必须同时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两种物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消费。无差异曲线向原点凸出的程度取决于增加消费一个单位的物品必须减少消费另一种物品的多少,即边际替代率递减的性质。⒋由于个人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也不同,反映不同的人以劳动收入替代闲暇的不同比率,即,某个人为放弃一小时闲暇从事劳动获得一元收入就感到满足,而另外的人可能对此认为没有任何意义。7/19/202320劳动经济学张立颖边际替代率指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增加消费一个单位某种物品的同时必须减少消费另一种物品的数量。具体到劳动时间分配的无差异曲线上,指的就是维持消费闲暇和劳动收入的总效用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减少)一些闲暇时间,需要减少(增加)劳动收入的比率。如下图,可以看到A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过A点的切线的斜率。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随着消费闲暇越多,其边际机会成本越高,所以无差异曲线表现的比较陡峭,之后逐渐变得平缓了。而且,边际替代率恒为负数,因为,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就要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A点,闲暇较少,收入较多,为增加一些闲暇△H,就要减少较多的收入△Y;B点上,闲暇较多,收入较少,为增加一些闲暇△H,只需减少较少的收入△Y。AYBUH△Y△Y△H△HMRS=△Y/△H=收入的边际效用/闲暇的边际效用7/19/202321劳动经济学张立颖三、预算约束线从前面的分析,“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中,越是在右上方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选择顺序也就越先。右上方的无差异曲线与左下方的无差异曲线相比,要么是闲暇多些,要么是收入多些,或者是两种都多,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条件下,每个人的选择都是效用最大化。但是,现实中由于受到资源的约束,人们是不可能作出这种选择的。首先,人们受到个人可支配时间的限制。无论是以小时还是周、天、月来计量时间,可供个人支配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一天中只能有若干小时用于劳动,有若干时间用于享受或消费闲暇,也就是说,个人的可支配时间是一个既定的量,用H表示。其次,如果个人把他所有可支配的时间均用于劳动,个人能得到多少收入?这完全取决于个人依其劳动能力的状况所能获得的市场工资。用Y表示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全部用于劳动所能获得的劳动收入。这样就会得出下面的预算约束线。7/19/202322劳动经济学张立颖如图,横轴为时间,OH为个人可支配的全部时间,从原点向右计量为闲暇时间,从H点向左计量为劳动时间。无论个人在劳动与闲暇之间如何配置选择,劳动时间与闲暇之和等于OH。纵轴OY为收入,如果将可支配的时间都用于劳动,个人依劳动能力获得的收入为OY。在横轴的原点上,闲暇为零,劳动时间为OH,收入为OY,连接H和Y点的直线就叫做预算约束线。它表示的含义是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的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在预算约束线内的任何一点所表示的闲暇和收入组合都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预算约束线以外的任何一点所表示的闲暇和收入的组合在既定的可支配时间和劳动能力的条件下是不能达到的。YHα闲暇劳动OYH7/19/202323劳动经济学张立颖
如果将直线HY与横轴的夹角设为α,则这条直线的斜率为
预算约束线的斜率就是个人放弃的闲暇与所获得收入的比率,就是工资率,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因为每个人可支配的时间不同,劳动能力不同,工资率就不同,所以每个人的预算约束线也就不同。如下图,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分别是H1,H2,H3,劳动能力相同,工资率相同。由于H1<
H2<H3,所以纵轴上截距H1Y1离原点较近,H3Y3较远。如果,个人可支配的时间相同,即同为H1,但劳动能力有差异,所以工资率不同,则工资率低的人,预算约束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小于工资率高的。即图上Y4代表的工资率高。所以,个人预算约束线的形状取决于个人可支配时间及劳动能力状况。H1H2H3Y3Y4Y2Y1O收入时间7/19/202324劳动经济学张立颖四、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说明了个人的主观愿望,预算约束线反映的是个人的现实条件,可以支配的时间、劳动能力是什么状况的。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和偏好而言,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任何个人都希望选择离原点较远的无差异曲线,以获得最大的满足。但是,能否实现就要受到个人资源状况的限制了,也就是由预算约束线表示的,较多的可支配的时间和较高的劳动能力使预算约束线远离原点,反之,则离原点较近。如何做到使个人的主观愿望与现实条件结合起来使主体获得最大的效用,或者说,如何在受到资源限制的条件下,个人在闲暇时间和劳动时间之间作出最佳配置以求得效用最大,这就是主体均衡理论所要研究的问题了。7/19/202325劳动经济学张立颖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前面已经提到,要研究主体均衡,其分析工具,主要是利用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HaHYaYOabcU1U2U3时间H收入Y主体均衡7/19/202326劳动经济学张立颖
如图,Ui为闲暇——收入的无差异曲线,HY为预算约束线。U2与HY相切于点a,U1与HY交于b、c两点,U3则不相交。显然,效用大小的排序是U1<
U2<
U3,个人效用最大的组合必然是在最右边的那条无差异曲线上U3,即,但是由于它在HY线的右上方,相对于主体现有的资源状况而言,是无法达到这样高的效用的。再看U1,与HY有两个交点b、c,但是因为b、c点在U1上,所以其效用是最低的,在U1、U2、U3中。而且,如果b点向右下方移动,或者c点沿无差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也就是bc这段无差异曲线上闲暇与收入的组合在预算约束线HY的左下方,这时候,主体在资源约束下并没有达到最高水平的效用。以此类推,只要是在U1、U2之间的任何一条无差异曲线都会与HY线有两个交点,其在资源约束线下都不可能达到最高水平的效用。所以,得到结论就是只有在a点上,也就是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才是实现了主体均衡,点a就是主体在既定资源条件下获得最大效用的均衡点。a点在U2上无论是向左上还是向右下移动,其闲暇与收入的组合都是在HY的右侧,是既定资源状况下无法达到的。a点的坐标代表:闲暇时间为Ha,劳动收入为Ya。换个角度,U2这条无差异曲线在点a的切线也就是预算约束线HY,即无差异曲线在点a的斜率与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相等。前面已经讲过,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个人放弃闲暇从事劳动获得收入的比率,即工资率。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闲暇替代劳动收入的边际替代率,所以主体均衡的条件,主体在资源约束下获得最大效用必须满足的条件就是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即W=MRS。7/19/202327劳动经济学张立颖五、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前面讨论的是个人在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中,个人的资源约束条件是给定的。如果个人的资源约束条件是变化的,将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以取得最大效用,如何实现新的主体均衡。主要涉及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问题。7/19/202328劳动经济学张立颖㈠纯收入效应如果,约束条件不发生变化,主体均衡点是A点,现在如果个人获得了与其劳动力供给时间量无关的非劳动收入△Y,则如何实现新的均衡?因为其他条件没有改变,只是增加了非劳动收入△Y,所以原来的预算约束线应该平行的向右移动,得到一条新的预算约束线Y1t。均衡点由A移到B,闲暇时间增加了,劳动时间减少了。闲暇时间的增加量为HaHb。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以达到的效用水平必定是提高的。收入效应是由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动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这种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收入变化而导致的闲暇时间需求的变化称为收入效应。收入效应的作用下,由于收入的增加使人们希望更多的闲暇,也意味着工作时间将减少。HaHbHYY1HYABU1U2Ot△Y7/19/202329劳动经济学张立颖㈡替代效应现实中,个体可支配的时间不变而工资率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劳动收入的变化,是比较常见的。这时,个体会重新组合闲暇和工作时间。工资率提高,闲暇时间的成本提高,闲暇需求减少而工作时间增加,即替代效应。
如图,U为无差异曲线,HY为预算约束线,YH与横轴的夹角为α,与U相切于点A,此时的工资率为W1。这时,闲暇时间为OHa,劳动时间为HHa。当工资率提高后,因为前面已经讲过工资率就是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所以此时Y‘C与横轴的夹角设为β。Y’C即为工资率提高到W2后的预算约束线,它与U的切点为B。HaHbBAUHYY’Oαβ7/19/202330劳动经济学张立颖显然,W2>W1,tgβ>tgα。也就是说,工资率W2的作用下,A点移动向B点。相应的,闲暇时间从OHa减少到OHb,劳动时间从HHa增加到HHb,劳动力供给时间有一个正向增量HaHb。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提高,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闲暇减少。由经济学原理也可知,商品的价格提高必然导致其供给量增加,所以,工资率提高,劳动力供给时间必然增加,同时,工资率提高意味着闲暇的机会成本提高,消费闲暇的代价更加昂贵,价格提高的商品必定减少需求量,所以工资率提高的情况下,闲暇必定减少,闲暇时间减少带来的效用损失,由劳动收入增加带来的效用增加得到了补偿。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在无差异曲线U上有无数个点,每个点都代表一种闲暇——收入组合,过每个点都可以画出一条切线,它们对应不同的斜率,即对应不同的工资率。虽然这些切线所表示的个人可支配的资源是不相同,但是它们使主体实现了相同的效用水平。所以,在个人实现相同效用水平情况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改变其时间分配结构必定是由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这就是替代效应。7/19/202331劳动经济学张立颖㈢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现实中,工资率的提高不仅使个人的收入增加,同时对闲暇时间和劳动时间的选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工资率的变化会带来两种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主体对劳动力供给的决策是受到两种效应影响的。如图,三条预算约束线HY、H’Y’、H’Y’’。H’Y’’的闲暇——收入组合的主体均衡点为a,此时闲暇时间OHa,收入Ya。假设工资率由W1上升到W2,就是H’Y’。在新的约束条件下,主体的最佳选择是在具有更高效应水平的无差异曲线U2上,点b是实现的新的主体均衡点。此时,闲暇时间为OHb减少了HaHb,劳动时间则由H’Hb增加到H’Ha,而且是一个正向的增量。相应的,劳动收入也由Ya增加到Yb,也是一个正向的增量YaYb。显然,在主体闲暇——收入偏好和可支配的资源既定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主体的效应达到新的水平,工资率对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变动有正向的影响。HbHaHcHH’YY’Y‘’YbYaYcbcaOU1W2U2W17/19/202332劳动经济学张立颖其实,a点向b点的最佳选择的移动实际上是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a点向c点的移动,它表示的是在效应水平不改变的情况下只改变工资率,也就是工资率由W1上升到W2,预算约束线由H’Y’’变为HY,c点就是HY与U1的切点,这个步骤的移动是替代效应。替代效应的作用下,劳动供给时间增加了HcHa,而闲暇时间则减少到OHc,所以,替代效应对劳动供给具有正向影响。W↗劳动时间H↗其次,是c点向b点的移动。它表示的是工资率不变,但是收入增加了,由于收入增加了,为了获得较多的闲暇只能减少劳动供给时间,用增加的收入换取闲暇,所以c点到b点就是收入效应,收入效应作用的结果是劳动供给时间减少了HbHc,收入效应对劳动供给具有负向影响。所以,工资率提高,最佳选择点从a到b的移动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先是替代效应使a点到c点,后是收入效应使c点到b点,最后a点到b点实现了主体均衡。7/19/202333劳动经济学张立颖㈣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工资率的提高导致个人劳动供给时间的增加而闲暇时间的减少。但是,这种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不能只是简单的回答是与否,要再进一步分析。在工资率提高的条件下,主体劳动供给时间受到两种效应的影响。因为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所以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主体选择了增加劳动供给时间,如果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则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力供给时间会减少。现实中的经验、事实和大量理论研究表明,在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由于工资率提高而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力供给会增加;而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较高时,由工资率提高同时产生的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变化了,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也就是说由替代效应造成的劳动供给的增加小于收入效应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的减少,最终表现为工资率提高对劳动力供给的负面影响,也即劳动力供给减少。所以,我们会得到下图的劳动力供给曲线。7/19/202334劳动经济学张立颖如图,横轴为劳动力供给时间,纵轴为工资率,S为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在W1时,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为H1,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供给时间增加,直到W2时,劳动供给时间为H2;当W2继续上升则劳动供给时间下降到OH3,所以劳动供给曲线S为“向后弯曲”的形状,工资率低于W2时,S的斜率为正值,工资率高于W2时,曲线S的斜率为负值。所以B点就是斜率为零的拐点。B点对应的工资率W2也是一个拐点的工资率。但是,W2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水平?是10元/小时,还是20元/小时?在劳动力供给分析的理论中不能给予一个明确的回答,只能说,它取决于个人闲暇——收入偏好,或者是取决于个人效应函数的特征。OW1W2W3WH1H2H3HSABC7/19/202335劳动经济学张立颖第三节家庭劳动力供给个人劳动力供给的讨论是基于个体效应最大化的决策,但是,实证研究表明,这种讨论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忽略了个体劳动者是属于特定家庭的一个成员,即劳动力供给或就业与否通常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比如,妻子的就业会受到丈夫的收入、家庭的构成、子女的年龄、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即,丈夫和妻子并不是独立地做出各自的工作和闲暇配置的,会以家庭整体效应最大化为出发点,考虑如何共同分享彼此的时间资源。所以,考察劳动力供给时就必须将某一劳动力放置在家庭之中,充分考虑家庭中某一成员的工资率和收入变动对家庭其他成员劳动力供给决策所产生的影响。第二,个人劳动者在做时间分配的决策时,不是完全取决于个人意愿的。比如,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职业的客观要求、制度的安排等等决定了劳动时间长度,现行的我国劳动时间是8小时工作制。而且,个人生活在家庭中,不是仅有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还有家庭劳动,家庭劳动是具有非市场性特征的。所以,因为个人劳动力供给的研究没有考虑或者说有以上两个方面的不足,在研究家庭劳动力供给时就要考虑了。7/19/202336劳动经济学张立颖一、就业与非就业的选择在家庭经济中,关于就业问题在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工协作关系。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户主工作提供收入,必要时他的配偶及家庭其他成员也去工作来补偿户主收入的不足。由于社会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其他制度因素的影响,当市场上有受雇机会时,谁去就业,谁承担家务,其优先顺序如何决定?取决于就业后预期能得到的工资率和家务劳动的效率的比较。讨论预期工资率和家务劳动的效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为了便于分析,先作如下的假设:在考虑妻子是否就业以及家庭的其他劳动适龄成员是否就业时,家庭中已经有人就业了,即家庭成员的劳动力供给决策是在一定的家庭收入基础上作出的。根据以上的两个条件——家庭内部分工和制度劳动时间,建立了就业与非就业选择模型。如下图7/19/202337劳动经济学张立颖模型分析的是除户主以外的家庭成员,主要是妻子的就业选择问题。Ui表示家庭的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可支配时间,从原点向上为闲暇时间,从H点向原点为劳动时间,Ht为制度劳动时间。OYa表示家庭由于户主的劳动或其他原因已有的收入,一组无差异曲线,效应水平的顺序是U1<U2<
U3,直线ab、ac、ad与制度相交于b、c、d点,与Yaa直线的夹角分别为W1、W2、W3,显然W1<
W2<
W3。当已婚妇女能得到的工资率为W2时,制度规定的劳动时间Ht,从图上可以看出妻子是否就业并不影响家庭的效应水平。在a点,家庭的收入就是家庭户主已获得的收入Ya,妻子可支配的闲暇时间为OH,在c点,家庭收入为Ya+YaYc,可支配的闲暇时间为Ot,即放弃tH的闲暇时间使家庭收入增加了YbYc。因为a、c两点在同一条效用水平线上,所以妻子是否就业不影响家庭享受到的效用水平。YHtOYaYbYcYdabcdU2U1U3闲暇劳动就业与非就业选择7/19/202338劳动经济学张立颖当工资率低于W2,为W1时,若妻子选择就业,其组合就是b,b点在无差异曲线U1上,要比U2的效应水平低,若选择不就业其组合为a点,在U2上,反而比选择工作的效用水平还高。所以,当工资率低于W2时妻子选择不就业。当工资率为W3时显然会选择就业,这时的组合点在U3上,是效用高于U2的。所以,从家庭效用最大化行为目标来反思上面的选择:当工资率低于W2时,由于工资率很低,如果妻子选择就业获得的收入还不足补偿失去相应的闲暇而降低的效用,因此会导致家庭的效用损失,从而妻子会选择不就业;当工资率等于W2时,妻子选择就业时,由于就业而获得收入使家庭增加的效用刚好等于由于选择就业而失去相应的闲暇所减少的效用,这时妻子是否参加工作不影响家庭的效用水平;当工资率高于W2时,由于工资率高,妻子选择工作而获得的相应收入产生的效用大于因其提供劳动而减少闲暇所减少的效用,或者,因为妻子也参加工作使家庭总效用增加,所以W3下妻子会选择工作。
7/19/202339劳动经济学张立颖从上面的分析看出,工资率的高低是妻子选择就业或闲暇的尺度,即工资率对就业产生正效应。在W2时,妻子是否就业没有明显差别,也就是说工资率在W2水平上时应该是家庭主妇的最低工资水平。但事实上,W2到底是多少没有规定,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偏好也不一样,所以对最低工资率的要求也不同,而且当我们以家庭为考察劳动力供给的主体时,户主的收入状况不同也会影响家庭主妇的最低工资率。最低工资率其实就是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其经济含义是指在某种工资率和制度劳动时间给定的条件下,劳动收入的增加能否补偿闲暇减少所带来的效用损失,也即闲暇的效用与劳动收入的效用的相互替代关系。当劳动收入的效用不仅能够替代闲暇的效用,还能使家庭总效用水平提高时,选择劳动。
7/19/202340劳动经济学张立颖探讨上述问题的现实意义是,与现实中的实证分析得到相同的结论:⑴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低;⑵妻子本人能够得到的市场工资率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高。人们将这种关系以其发现者的名字命名为道格拉斯——有择法则。7/19/202341劳动经济学张立颖二、不同条件下的家庭劳动力供给工资率变化是影响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时,还有其他一系列影响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因素,包括家庭内部其他成员的增加、家务劳动、制度劳动时间的长度、教育或培训等。1.收入效应:是指分析家庭中已就业成员的劳动收入增加对家庭非就业成员参加劳动的影响。建立下图的模型分析OHtabYaw1w2w1YbcdUVR收入对就业选择的影响7/19/202342劳动经济学张立颖家庭中已就业成员的劳动收入为Ya,如果家庭中非就业成员就业的话,其工资率为W1,家庭的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为U,制度劳动时间为Ht,此时家庭非就业成员处于就业——非就业无差异境界,即W1为最低劳动力供给价格。当家庭已就业成员的劳动收入由Ya增加到Yb,家庭的无差异曲线为V,b点与c点同在无差异曲线V上,直线bc代表的工资率为W1,非就业成员仍处在就业或不就业的无差异的状态,W1仍然是最低劳动力供给价格。但是,当就业成员劳动收入增加以后,家庭的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变为R时,家庭非就业成员会选择不就业。换一个角度,由于家庭就业成员收入增加,使得家庭的无差异曲线上升至R,R与制度劳动时间交于d点,直线bd斜率为W2,W2>W1,此时家庭非就业成员参与劳动的最低工资率为W2,也就意味着,当家庭成员收入增加后,家庭非劳动就业成员的最低劳动力供给价格上升。如果市场所提供的工资率仍为W1或即使有增加但仍低于W2,家庭非就业成员将选择不就业。所以,当家庭就业成员的收入增加后,非就业成员是否就业取决于家庭的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更多的实践证明,在家庭就业成员的收入增加后,家庭的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变化,即由U变为V再到R。所以,家庭收入增加后,对家庭非就业成员劳动参与有着负面影响。7/19/202343劳动经济学张立颖现实的社会上,某种素质结构的劳动力由市场所决定的工资有其自身运动的规律,并不具有主观随意性,它不会因家庭已就业成员工资水平的提高造成家庭收入的增加,而相应地改变家庭非就业成员可能得到的工资率。所以,工资率不会由劳动力供给者一厢情愿的决定提升。因此,收入增加导致的家庭闲暇——收入偏好的改变只能对家庭非就业成员的劳动参与决策产生负向影响。7/19/202344劳动经济学张立颖2.家务劳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许多家务劳动已经社会化,但还是有一些家务劳动和一些事务是必须要亲自做或者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将这些不宜社会化或必不可少的家务劳动时间设为HC,而且是由家庭中还未参加社会劳动的主妇承担,如果主妇打算要参与劳动,必须在保证HC小时后还要有t小时的制度劳动时间。如下图tCHt‘OYaadbefU1U2U3W1W2W17/19/202345劳动经济学张立颖制度劳动时间为Ht,在没有家务劳动的情况下,家庭的无差异曲线为U1,W1为最低劳动力供给价格。然而,因为存在C小时家务劳动的制约,主妇在选择就业时,效用得失就应与d点的组合进行比较。W1的工资率与(c+t)即t’的时间轴的交点为e。e点在无差异曲线上U3,U3的效用水平不仅低于U1的效用水平,而且低于过d点的无差异曲线U2的效用水平。所以,家庭主妇不会选择就业,既然c小时的家务劳动是给定的条件,所以可以看到U2穿过d、f点,此时的最低劳动供给价格为W2,显然比没有C小时制约的条件下要高。但是,工资率并不具有主观随意性,即使是同样的工资率,妻子也无法选择就业,从存在家务劳动时间的条件出发,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参与劳动产生负向影响。大量的经验材料也是支持上述结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处于养育幼儿及孩子在小学教育阶段,对25~35岁年龄组已婚妇女的劳动力供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我国一些学者提出的妇女分阶段就业的政策建议也是以上述的理论为根据的。7/19/202346劳动经济学张立颖3.制度劳动时间长度的影响制度劳动时间的长度也是影响劳动参与率的重要变量。在就业与非就业选择的模型中,劳动时间长度是由一定的管理制度给定。如下图在制度劳动时间为Ht1时,工资率为W1,无差异曲线U1穿过H、a点,这时,决策主体处在就业与非就业的无差异状态下,即W1为最低劳动供给价格。首先,如果制度劳动时间缩短了,由Ht1缩短为Ht2,直线Ha与制度劳动时间轴t2相交于b点,通过b点的无差异曲线U2在U1的右上方,也就意味着当制度劳动时间缩短、工资率不变的时候,劳动者的效用必定是提高的。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制度劳动时间缩短,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原则的驱使下,将刺激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Ht2t1t3U1U2U4U3OYaW1W4Cbdae7/19/202347劳动经济学张立颖进一步讨论,当工资率为W1,制度劳动时间为Ht1时,决策主体若选择就业,其闲暇时间为Ot,劳动时间为Ht1,劳动收入为OYa,制度劳动时间缩短以后,其闲暇时间有一个净的增加,即t1t2。如果此时劳动收入仍为OYa,决策主体的效用水平将会提高到U4,比U2更高,这时工资率由W1提高到W4,这种变化说明,如果制度劳动时间缩短,劳动收入不变的话,工资率实质上是提高的,对劳动参与存在着正向的影响作用;反之,其他条件不变,制度劳动时间延长,如图,由Ht1延长到Ht3,那么Ha直线与新的制度劳动时间轴相交于e点,而过e点的无差异曲线U3在U1左下方,效用水平降低,所以对劳动参与率存在负向的影响。还有一种情况,无差异曲线U1与缩短后的制度劳动时间轴t2相交于c点,c点与H、a点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U1上,效用水平一样。Hc的斜率是新的工资率W2,显然W2<W1。所以,制度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着最低劳动供给价格下降。所以,两个结论:一是,其他条件不变,工资率不变,制度劳动时间缩短,劳动力供给增加;二是,由于劳动时间缩短,最低劳动供给价格下降,在市场需求的作用下,就业就会增加。
7/19/202348劳动经济学张立颖4.教育、培训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力供给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在个人或家庭成员中,闲暇总是等于可支配时间减去劳动时间的差值。放弃闲暇参与劳动可以增加家庭的收入,放弃闲暇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也可以增加未来的收入。如图,无差异曲线U、V,同样的制度劳动时间Ht,偏好不同的人,最低劳动供给价格明显不同,闲暇——收入偏好为U的人,最低劳动供给价格为W1,同样,偏好为V的人,最低劳动供给价格为W2,因为W2>W1,也就是说偏好V的边际效用大于U的边际效用。正是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有较高回报的预期,所以在工资率等于W1的情况下,这些人是不选择就业的。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只限于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较高回报的预期,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力供给是负向影响。所以,二战后15~20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是呈持续下降趋势的。HtoYaYUVaW1W27/19/202349劳动经济学张立颖第四节社会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参与率及其影响因素社会劳动力供给指的是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所提供的劳动力总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力与市场劳动力是通用的范畴。社会劳动力供给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二、劳动力参与率的周期变动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在一个平面中,横轴取年龄或年龄组,纵轴为劳动力参与率,将各年龄或年龄组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连接起来所得到的曲线即为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7/19/202350劳动经济学张立颖上述是我国全国劳动力参与率生命周期曲线,可以看到劳动力参与率的一些重要特征,主要有几个方面:⒈我国男性、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都呈倒“U”形,青年与老年的劳动力参与率较低,25~55周岁年龄段劳动力参与率保持高水平,一般均在90%以上;男性劳动力参与率总体水平比女性的高。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呈现比较复杂的形状。许多国家和地区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呈现的是“M”形,,也有一些国家呈现“U”形。“M”形的生命周期中,15~20年龄段迅速上升,20周岁以后,由于结婚生育退出劳动力市场下降形成一个峰谷,在孩子长大后,大约35周岁以后,劳动力参与率再次上升,形成第二个峰头。50周岁以后,劳动力参与率迅速下降,但是在我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虽然在总水平上比男性低,但一般不存在结婚、育儿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不存在其他一些国家“M”形曲线所示的变动规律。⒉20~49周岁的男性90%以上参与社会劳动,25~44周岁的更是高达95%,20~40周岁的女性88%以上参与社会劳动。
7/19/202351劳动经济学张立颖⒊15~19周岁年龄组女性劳动力参与率高于同年龄组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这是与在农村,很多青年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低,早早的就进入社会劳动有很大关系,同样是这个年龄组,城市的劳动力参与率要远远低于农村的,表明城市经济中的劳动力供给素质结构比乡村的要高。⒋总体来说,城市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要低于乡村人口的,所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会使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下降。7/19/202352劳动经济学张立颖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将一个市场中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相加,是市场工资率与提供给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一种总的关系。在前面的分析中,个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一般是一条后弯曲线,那么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呢?分两种情况来分析:市场封闭和市场是开放的1.如果是一个封闭的劳动力市场,也即劳动力总数是不变的,这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前面关于个人的劳动力供给分析中知道了,因为收入效应与替代效用的相互影响,劳动力供给是会有不同变化方向的。所以,在封闭的市场中,我们把这些不同的情况全都考虑进来,由此作出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基本走向。下图分别选择的是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在三种不同工资率条件下所作出的选择。7/19/202353劳动经济学张立颖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w2w1w32030400hwS13040WW1W2W3020S2h3040hS3W3W2W0hW0Sm7/19/202354劳动经济学张立颖第一个人,当市场工资率提高,因为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所以选择的是劳动力供给时间由20小时到30小时进而增加到40小时。第二个人正相反,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所以随着工资率提高,他提供的劳动力供给时间是由40小时减少到30小时再到20小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代理记账服务合同样本
- 2024山地林权承包合同范本
- 工程质量责任合同范本阅读
- 常见劳务协议书样本
- 2024年度品牌授权合同标的及相关服务说明
- 海洋货品运输合同范本
- 2024个人机动车买卖合同模板
- 房屋买卖违约赔偿协议
- 2024合同交底的具体步骤合同交底范本条文2
- 基础版员工劳动合同书样本
- 食用香料香精产品生产许可实施细则
-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课件
- 船体强度与结构设计,课程设计
- 无限极制度(新人)讲解版课件
- MSD潮湿敏感器件防护培训课件
- 十分钟EE从入门到精通2.0
- 六年级英语上册课件-Unit4 I have a pen pal 人教pep (共23张PPT)
- 赏识教育培训课程课件
- 山西恒泰佳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5万吨乙酸钠项目环评报告书
- 工程开工令模板
- 船用柴油机的发展与分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