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PPT高职全套完整教学课件_第1页
中国美术史PPT高职全套完整教学课件_第2页
中国美术史PPT高职全套完整教学课件_第3页
中国美术史PPT高职全套完整教学课件_第4页
中国美术史PPT高职全套完整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史前及先秦美术电子课件LOGO学习目标

1.掌握史前陶器、史前绘画、史前雕塑的发展与特点。2.了解青铜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区分不同文化遗址的彩陶类型,理解彩陶纹饰所表达的内容。技能要点技能目标

区分不同文化遗址的彩陶类型,理解彩陶纹饰所表达的内容案例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就一直劳作、生息、繁衍在这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他们在不断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人类本身,并逐渐产生和发展着自己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孕育出了悠久的文明案例导入和持续不断的光辉历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辉煌的文化艺术传统案例导入如图1-1、图1-2所示。图1-1人面鲵鱼瓶(史前陶器)图1-2父乙铜爵(先秦青铜器)分析

如图1-1所示,史前原始社会美术中的器物在造型上,已经有意或无意或多或少地开始含有形式美法则的诸多内容,如对称、均衡等。如图1-2所示,先秦奴隶社会美术中的青铜器已经开始出现明尊卑、别上下的礼仪等。第一节史前美术第二节先秦美术目录第一节史前美术过渡页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人了解原始文化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它在中国新石器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老的传说中,陶器最初是由舜设计制造的。陶器是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型后烧制而成的器具。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与自然作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陶器制作的动力最初来自于人们盛放和储存食物的需要,一方面它说明了农耕的生产方式开始使社会生活趋于安定;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人们生产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陶器的出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增加了人类居所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以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最具有代表性。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一)仰韶文化彩陶

在迄今出土的彩陶文化遗址中,发现最早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它因1921年被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陕西和河南两省。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仰韶文化在考古学中根据不同的地域和年代被划分为若干个类型,对于彩陶研究而言,所关注的主要是其中的两个类型: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半坡类型彩陶半坡类型彩陶以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遗址出土物为代表。半坡类型以卷唇盆、圆底盆、钵、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代表,造型风格朴实厚重。彩绘一般都绘制于器物最显眼的位置,如敛口的器皿多绘制于器物的口沿、上腹与肩部;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敞口的器皿则多绘制于口沿与内壁。彩绘的色彩多以黑色为主,也有一部分为红白相间。彩绘的纹样除几何形体外,以动物纹最有特色,如鱼纹、鹿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人面鱼纹彩陶盆,如图1-3所示。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图1-3人面鱼纹彩陶盆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另外,半坡类型彩陶中还出现了体现浓厚生活趣味和艺术魅力的彩陶,如姜寨出土的一件五鱼纹彩陶盆(见图1-4)。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图1-4五鱼纹彩陶盆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庙底沟类型彩陶

庙底沟类型彩陶与半坡类型彩陶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植物纹样显著增多。彩陶纹样多用弧线绘制,除了沿用半坡类型彩陶的某些动物纹外,应用最多的是花瓣纹、花叶纹、豆荚纹、漩涡纹、垂幛纹等,此外还加入了若干圆点纹、弧边三角纹等由植物纹变形而来的抽象纹样。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与半坡类型彩陶简洁明快的风格相比,庙底沟类型彩陶显得更为优雅秀丽,装饰性更强。图1-5是在河南省汝川市临汝镇(原临汝县)出土的一件鹳鱼石斧彩陶缸。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图1-5鹳鱼石斧彩陶缸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二)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产生于距今57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3000多年的发展。其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又延续发展了数千年,将彩陶文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皿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富于变化、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是史前的“中国画”。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见图1-6)是这一时代彩陶中最精美的一件。图1-6舞蹈纹彩陶盆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三)龙山文化黑陶

龙山文化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又一优秀品种,其以黑色陶器为特征,所以称为“黑陶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街道的城子崖,故又称为“龙山文化”。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龙山文化分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三类,统称为“龙山时代”。龙山时代的陶器有灰、红、黑陶,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黑陶

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这一时代的器型种类较仰韶时代明显增多,有碗、盆、豆、杯、罐、鬲、鬶、鼎等,并已采用轮式成型的制作技术,造型规整,胎体薄厚均匀,特别是乌黑光亮的黑陶在造型及色彩上更是别具一格。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龙山文化的黑陶鬶,显示了创作者的独具匠心。如图1-7所示,黑陶鬶比例适度,轻盈秀美,杯口外张,犹如开放的花朵。三个袋形足扩大了受热面,加快了炊煮速度,并起着稳定、支撑作用。其腹部造型丰满,上接筒状的颈,颈口有斜出的流;一、史前陶器第一节史前美术颈和腹的一侧安装有绳纹把手,浑圆和秀美统一体现在器物的造型之中。这件黑陶鬶犹如一只昂首挺胸的立兽,美观而又有气势。图1-7黑陶鬶拓展阅读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壶罐的制作方式都很相似,这或许是因为其基本原材料和特质是一样的。

黏土在较低温度(约900℃)下焙烧得到的是陶器,质地较软而易碎;拓展阅读在更高温度(约1200℃)下焙烧得到的是炻器(介于陶和瓷之间),质地变得更硬,孔洞减少。二、史前绘画第一节史前美术

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绘画艺术始见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但不能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绘画艺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表现在彩陶装饰、居址地画、岩画及墓室装饰上。它们是中国原始绘画的早期遗存,为后人展示了早期绘画发展的一些状况。在内蒙古、甘肃、云南、新疆等地发现的岩画为研究原始社会绘画提供了新的资料。二、史前绘画第一节史前美术

中国既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岩画的国家,也是岩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例如,内蒙古阴山山脉中遗存有数量惊人的岩画,并绘有狩猎、放牧、战争、舞蹈及天体神灵等内容,图像多系用坚石敲击而成,岩画中有的动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灭绝。阴山岩画中还有奇特的人面纹和太阳纹,反映了先民对太阳神的崇拜。二、史前绘画第一节史前美术又如,江苏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在平整光亮的黑色岩石上刻有人面、农作物、兽面、星云等图案以及各种符号,线条粗率劲直,作风原始,如图1-8所示。这些岩画的内容和造型具有天真纯朴的特点,有的善于抓住动物的特征,有的则带有大胆而奇特的想象,但都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的思想、情感、愿望和信仰。二、史前绘画第一节史前美术图1-8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稷神崇拜图三、史前雕塑第一节史前美术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雕塑具有两大特征,即实用性和象征性。实用性,即作品总是将实用的功能放在第一位,如山东原始文化中拟动物形的陶鬶;三、史前雕塑第一节史前美术象征性,即作品不是追求象形物,而是以表现作品所代表的意义为主要目的,如良渚玉器上的神像。在中国的考古发掘中,迄今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雕塑作品,但从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许多雕塑作品来看,在这之前雕塑应当有一段相当长的发展历程。三、史前雕塑第一节史前美术(一)动物陶塑

动物陶塑指一般采取仿生某一种动物的外形,并通过圆雕的表现形式而制成的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情趣的器物。考古工作中发现,这类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地域分布也十分广泛,如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与陶羊,湖北省天门市邓家湾遗址出土的陶象、陶龟、陶鸟、陶狗等。三、史前雕塑第一节史前美术在所有动物陶塑的形态中,猪是最引人注目的。北京平谷区上宅遗址出土的陶猪、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的猪形陶鬶(见图1-9)、湖北宜都市红花套遗址出土的陶猪、黑龙江宁安县莺歌岭遗址出土的陶猪等,从体形特征来看,显然都是驯化已久了的家猪模样。三、史前雕塑第一节史前美术从猪的形象在原始雕塑中被如此广泛而反复地塑造可以看出,猪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雕塑作品虽然技法朴实无奇,但在塑造中均突出了动物最具特征的方面,显得体态各异,形象生动。三、史前雕塑第一节史前美术图1-9猪形陶鬶三、史前雕塑第一节史前美术(二)人物陶塑

人物陶塑既有单独成型的雕塑作品,也有塑造在器物上作为附件装饰的。其中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泥塑彩绘人面像(见图1-10)与真人面等大,高鼻阔口,双目圆睁,硕大的双眼球以玉石充之。该作品造型写实,比例准确,神态栩栩如生,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雕塑的最高水平。三、史前雕塑第一节史前美术图1-10泥塑彩绘人面像图三、史前雕塑第一节史前美术

1974年出土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柳湾遗址的一件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壶(见图1-11),颇为引人注目。该彩陶壶为泥质红陶,上塑一裸体人像,四肢及五官俱全,壶器的颈部是人的头像,壶器腹部为人像身躯部位。三、史前雕塑第一节史前美术裸体人像胸前有一对很小的乳头(系男性),在两边还有一对丰满的女性乳房,用黑彩绘成乳头,双手作捧腹状(类似于欧洲的前“母神”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彩陶壶上的裸体人像既有男性特点,又有女性特征。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学术界对该裸体人像的性别问题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三、史前雕塑第一节史前美术有的人认为其是男性,也有的人认为是女性,也有的人认为是男女复合体。根据塑像突出表现生殖部位这一特点来看,该雕塑作品反映的是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观念。生殖崇拜的对象最早是被夸张了的女体生殖部位,这在世界范围的史前遗址中均有发现,而当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后,生殖崇拜的对象逐渐发生了转换。三、史前雕塑第一节史前美术但也许在彩陶壶的创作者看来,无论是女体还是男体,都无法表达他对生命繁衍的崇拜和与之相关的神秘幻想,只有兼具两性特征的形象才能很好地传达本来就混沌神秘的观念。图1-11浮雕裸体人像彩陶壶三、史前雕塑第一节史前美术(三)玉石雕塑

玉石雕塑在中原文化史中有南、北两个中心,南方为良渚文化,北方为红山文化。玉石雕塑工艺是在石器制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磨制石器逐渐取代打制石器后普遍流行开来。原始玉石器造型匀称,类型繁多,制造精巧,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美感。三、史前雕塑第一节史前美术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等遗址中都出土有精美的玉石器。这种材料珍贵、质地坚硬、制作精致的玉石工具,比其他一般石器更为锋利,光泽度也更高,以至于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礼器和装饰品。三、史前雕塑第一节史前美术其典型作品为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出土的猪龙玉饰(见图1-12)。猪首双耳竖起,两眼相对圆睁,吻前伸,口微张,鼻间有阴刻皱纹。龙体蜷曲无足,像蛇身,首尾相接处缺而不断,背部对穿一个供系挂的小孔。三、史前雕塑第一节史前美术此物一般用作祈求吉祥的护身符悬挂在胸前,反映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平安的企盼,也是代表某种等级和权力的祭祀礼器。图1-12猪龙玉饰拓展阅读

在远古观念中,猪为“水兽”,因此常作为祭祀对象或祭礼出现在祈天、求雨等祭祀活动中。古谚中又有“猪乃龙象”的说法,认为中华民族图腾“龙”起源于猪。因此在先民的想象中,至高无上的龙也能够像猪那样给他们带来财富和兴旺。拓展阅读龙头被描绘成猪头,象征了五谷丰收、风调雨顺和氏族兴旺。拓展阅读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汉形玉冠、兽面纹玉冠(见图1-13)及装饰有兽首的玉琮等,主要是采用透雕、线刻、隐地凸起的技法雕刻而成。拓展阅读图1-13兽面纹玉冠拓展阅读

良渚玉器按其功用不同,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作为礼器或仪仗的工具,主要有钺、斧、锛、刀等;一类是宗教用品,主要有琮、璧等;一类是装饰品,有头饰、颈饰、耳饰、佩饰等,以及服装上的用品如带钩、圆扣和各种缀饰。拓展阅读其中,带有宗教意味的礼器上的平面雕塑是其玉雕的突出成就,数量繁多而富有神秘色彩的神人兽面纹(见图1-14)几乎成为了良渚文化的代表。拓展阅读图1-14反山“琮王”上的神人兽面纹拓展阅读

总的来讲,新石器时代的玉雕有着南、北两个中心与两种主要的风格。北方的红山文化玉雕主要采用的是圆雕的技法,描绘的对象为现实生活中或神话中的动物,造型生动而活泼,带有较强的装饰性;拓展阅读而南方的良渚文化玉雕则主要采用透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技法,描绘的对象主要为宗教礼器上的形象,造型庄重而神圣,具有较强的宗教意味。第二节先秦美术过渡页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一)青铜器的发展

一般说来,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代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它包括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青铜器出现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并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

青铜器最初是作为小型工具或饰物而出现的。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代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精细的花纹和记事铭文。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代,器型多种多样,铭文逐渐加长,花纹越发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代,随着陶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逐渐减少,装饰也更加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虽然中国青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种类数量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青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相比拟。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二)青铜铸造工艺

中国古代的青铜艺术发端于黄河流域,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闻名于世。其主要的制造方法有范铸法和失蜡法。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1)范铸法。

范铸法又称“模铸法”,先以泥制模,雕刻各种图案、铭文,阴干后再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样阴干烧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将合金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即为青铜成品。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2)失蜡法。

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它先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即可铸成器物。用此工艺制作而成的器物玲珑剔透,有着镂空的效果。拓展阅读

青铜的铸造工艺经历了由冷煅到热铸、由浑铸到分铸的演变过程。其中冷煅主要用于制作简单器型。器物一次浇铸成形的铸造方式,称为“浑铸法”。器形过大或形状过于复杂,需要将整个器物分为数件分别翻范浇铸,最后拼接成一个整体,这种铸造方法称为“分铸法”。拓展阅读铸造多个较小物件时,会将多个铸范层叠装在一起,由一个浇口浇注铜水,一次铸成多件器物,这种工艺称为“叠铸法”。叠铸法多用于铸造钱币等小型器物,出现于春秋时期,汉代时逐渐流行。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三)青铜器的种类及用途根据用途不同,可将青铜器分为以下几种类别。(1)食器。常见的有鼎(相当于如今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鬲(煮饭用)、甗(相当于如今的蒸锅)、簋(相当于如今的大碗,盛饭用)等。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

(2)酒器。常见的有爵(饮酒器,相当于如今的酒杯)、角(饮酒器)、觚(饮酒器)、觯(饮酒器)、兕觥(盛酒或饮酒器)、樽(盛酒器)、卣(盛酒器)、盉盛酒器,或用来调和酒水的器具)等。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3)水器。常见的有罍(盛酒或盛水器)(见图1-15)、壶(盛酒或盛水器)、匜(古代盥洗、浇水的器具)、瓿(盛酒或盛水器,亦用于盛酱)、盂(盛水或盛饭器皿)等。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图1-15罍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4)乐器。常见的有编铙(商代军队中盛行乐器,呈圆片形,与钹基本相同)、编钟(打击乐器,常用于演奏宫廷雅乐)(见图1-16)、编镈(打击乐器,常用于演奏宫廷雅乐)等。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图1-16编钟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5)兵器。常见的有钺(本是贵族用于劈砍的兵器,也是象征权力的刑器和礼器,其形状像板斧而较大)(见图1-17)和予(用于冲刺的兵器)等。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图1-17钺拓展阅读

在从事祭祀和典礼活动时,对青铜礼器的数量和规格使用有着严格的限制,以使贵贱有等、上下有别,这就是所谓的“藏礼于器”。《周礼》载有:“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拓展阅读《左传·庄公十八年》记载:“名位不同,礼亦异数。”青铜器不仅作为礼器使用,也常用来殉葬,作为葬器使用。现在保存下来的青铜器,几乎都是从古代墓葬中得到的。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四)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基本上分为动物、几何、人面三类。青铜器的造型及其器物的主体雕饰以动物形象为主,底纹或细部以几何纹样居多,仅有少数使用人面纹。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1.动物纹样

饕餮纹(见图1-18)是青铜器中典型的兽面纹样,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主要用于食器鼎等。纹样多位于器腹突出部位,以鼻为中心,左右对称,有双耳、双角、双眼。饕餮纹彰显了凶猛威严,且结构严谨,制作精巧,是青铜器装饰纹样中最精美的设计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最高水平。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图1-18饕餮纹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

夔纹(又称“夔龙纹”)是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青铜器上的常见装饰。夔是汉族神话中形似于龙的一种兽,主要形态近似于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它常在簋、卣、觚、彝和樽等器皿的足、口的边上和腰部作装饰。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凤纹(又称“凤鸟纹”)是青铜器中最美的装饰纹样。它是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鸟演变而来的,西周时代的基本形象是雉。早期凤纹有别于普通鸟纹的最主要特征是有上扬飞舞的羽翼。此外,青铜器的动物纹样还有象纹和鹿纹等,但并不十分常见。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2.几何纹

云雷纹(见图1-19)是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装饰纹样,基本纹样是由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其中圆形的是云纹,方形的是雷纹。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样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样。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云雷纹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春秋、战国时代仍见沿用。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图1-19云雷纹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

涡纹因形似漩涡而得名。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曲线,似水涡激起状。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鸟纹、虎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鼎、斝、瓿、罍的肩、腹部。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环带纹(又称“波纹”“山云纹”“盘云纹”),是青铜器装饰的纹样之一。纹样以波线为基础,双线垂直成带状,多数在上下环,成“X”形,也有相间以兽纹的。环带纹常在铜壶、簋的腹部作主纹,也有装饰于器物底部的。它主要盛行于西周中、后期和春秋初期。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3.人面纹样

人面纹样是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彩陶的特色装饰,常用彩绘、刻划的方法,表现比较写实的人面形象。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是1959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的大禾人面方鼎(见图1-20),鼎腹的四面各以浮雕式人面作主体装饰,面部较为写实,特征突出,十分醒目。一、青铜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图1-20大禾人面方鼎拓展阅读

鼎按基本形状分为方鼎、圆鼎两种。大型方鼎主要流行于商代,而且其使用与王或后有关;中型方鼎所有者的政治地位也相当高,有的是方国的国君;小型方鼎多为方国国君或其配偶及有政治地位的贵族所有。拓展阅读因此,人面方鼎的所有者的身份地位一般都是极高的。圆鼎一般带三足,所以常用来比喻三方面分立对峙的局面,成语中也就有了“三足鼎立”。二、雕塑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雕塑艺术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秦时期的雕塑艺术品,从制作材料来看,大致可分为青铜雕塑、玉石雕塑、陶塑和木雕等。二、雕塑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1.青铜雕塑

在商周的青铜器上,凝聚着雕塑艺术的成果。青铜雕塑主要是指青铜器上的立体雕塑附件。按内容不同,青铜雕塑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动物形象进行造型,这种类型大都表现于面上,且由于动物形象的不同,器物有凝重深邃的,也有明朗清丽的,尤以前者为多;二、雕塑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另一种则是表现于器物的耳、盖、扣、鼻、嘴等附件上的立体雕塑。可以说,这些青铜器的艺术形象与实用造型的融合,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统一。它不仅继承了原始时代鸟兽形陶器的传统,而且还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工艺技术水平下进一步地发扬光大,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二、雕塑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2.玉石雕塑

就整个奴隶社会时期而言,中国的玉石雕塑艺术以商代的成就最高。玉石在当时不仅成为奴隶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和交往中必备的礼品,还成为了阶级统治的一种象征。出土的器物中既有大型的大理石立雕,也有表现鸟兽虫鱼等的小型雕塑,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二、雕塑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600余件玉石器,可谓是商代玉石雕塑的典型代表。其中的10件全身人像、人头像和数十件玉龙(见图1-21)鸟兽等雕塑作品,俱为商代玉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这些玉器结构紧凑、形态朴实,大多采用块、面的造型。在这些造型之上,又往往以阴线刻画云雷纹或羽毛纹等,对结构主体略作强调。二、雕塑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这是立体雕塑与阴线刻画艺术手法的早期形态,而这种粗犷质朴之造型与华美细腻之装饰的结合又是这一时期玉石雕塑艺术的最大特色。二、雕塑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图1-21玉龙拓展阅读

图1-22所示为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黄褐色圆雕跪坐式玉人。图中人物头戴圆箍形冠,头发前沿出卷筒;双手扶膝,腰间饰套叠式菱格纹;臀部刻蚕纹,下肢有勾云纹;腰左侧向后斜出分枝式尾柄。此作品刻画的人物神态庄重,造型奇特,是商代玉石雕塑中的珍品。拓展阅读图1-22妇好墓玉人二、雕塑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3.陶塑和木雕

陶塑与青铜雕塑、玉石雕塑相比,作品数量较少,而且水平不高。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陶塑虽然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但它却盛行于商代早、中期。二、雕塑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在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出土的商代中期的陶塑品,内容逐渐增多,有陶龟、陶虎、陶猪、陶羊头、陶鸟头以及陶人坐像等,商代后期至春秋时期的陶塑品反而较前期大为减少,这可能与玉石雕塑的显著增多有关。二、雕塑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值得注意的是河南殷墟发现的三件戴有手枷锁的男女奴隶陶俑,其中女俑双手拷于前身,男俑双手拷于身后,如图1-23所示。这些男女奴隶陶俑反映了奴隶制度下奴隶的残酷遭遇,因此其既是珍贵的艺术品,又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二、雕塑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图1-23男女奴隶陶俑二、雕塑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

雕主要有以人形制作的木俑和以动物形制作的木雕。在俑葬逐步取代人殉的社会潮流的推动下,木俑制作日渐兴盛,《韩非子》一书中曾有“象人百万”的记载。战国木俑在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出土最多,多以单块木头雕成,或用榫卯结构拼接手臂,姿态有立有跪,表现对象多属侍仆和歌舞伎,俑身或施彩绘,或着绢衣。二、雕塑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动物木雕以湖北省随州市随县擂鼓墩和荆州市江陵县拍马山出土的彩漆木卧鹿、江陵县望山出土的彩漆木雕小座屏等最为精巧。三、绘画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

先秦的绘画艺术以人物肖像画为主,包含有兴衰鉴戒、褒功鞑过之意,是服务于礼教的。为贵族生活享乐之用的工艺性绘画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三、绘画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1.先秦壁画

壁画是指绘在墙壁上的画,主要有建筑壁画和墓葬壁画两大类。建筑壁画主要绘于宫殿、道观的墙壁上;现存最早的墓葬壁画创作于西周时期,大多是以人物活动为主的纪事绘画作品。三、绘画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春秋、战国时期,壁画创作尤盛,举凡公卿祠堂及贵族府第,皆以壁画为饰。秦代的宫殿、衙署壁画,常常以精美的图案和丰富的空间来显示封建统治者的威严。三、绘画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2.战国帛画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不依附于工艺品与建筑物的独幅主题性绘画,即作于铭旌(用于墓葬)的帛画。这一时期的统治阶级已开始有意识地直接以绘画来为其政治目的服务了。三、绘画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与此同时,绘画的题材也更加广泛,除传统的动植物纹样、自然气象纹样和几何纹样外,天地、山川、神灵、古圣贤、怪物等历史、神话题材与战争、田猎、宴乐、出行等现实题材被大量引入到绘画当中,使得其表现手法更加成熟,更加多样化。三、绘画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

从现存的战国帛画可以看出,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中国传统绘画,在此时已经形成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绘画艺术风格日趋多元化,并且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三、绘画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见图1-24)和1973年5月在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见图1-25)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完整独幅绘画实物。两幅帛画均用墨笔描绘,体现了“引魂升天”的主题。三、绘画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在用笔上,两幅帛画又各有千秋:《人物龙凤帛画》以勾线和平涂相结合,线条刚劲古拙;《人物御龙帛画》以浓淡和粗细相结合,线条刚柔相济。从这两幅帛画状物之精确生动、用线之流畅洒脱,足见战国时代中国绘画技艺之水平。三、绘画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图1-25《人物御龙帛画》图1-24《人物龙凤帛画》三、绘画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3.战国漆画

战国漆画以朱、黑两色为基调,继承了“禹作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的传统,除朱、墨两色外,还使用了黄、蓝、绿、白、褐、金、银等10多种色彩。已经发现的战国彩绘漆器大多出自于南方。三、绘画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战国漆器的装饰纹样显然是从商、西周时代青铜器、玉石器的蟠螭、蟠虺、夔、凤、云雷等纹样演化而来的。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严整的禽、兽纹样到了战国时期往往被分解、打散、变形,然后进一步图案化,再配合器物的造型,予以各种不同的组合,便形成无数充满动感的神采飞扬的奇异画面。三、绘画艺术第二节先秦美术战国漆画中的禽兽、神怪、人物形象与《山海经》《楚辞》等古文献中描写天地、山川、神灵的内容十分吻合。这些奇伟瑰丽的神怪画像,使得战国漆画营造出一个充满浪漫想象与激情、包含丰富神话内容的艺术世界。综合案例解析:中国古代岩画背景介绍:

中国岩画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系除广西左江流域外,还有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南系岩画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是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而成的,制作年代在战国至东汉期间,如图1-26所示。综合案例解析:中国古代岩画图1-26南系花山岩画综合案例解析:中国古代岩画北系以阴山、黑山峡谷、阿尔泰山等地为主,绵延数千里,气势宏阔。北系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刻制又包括磨刻、敲凿与线刻,如图1-27所示。目前中国已有12个省(自治区)的40个以上县(旗)发现了岩画,其分布区域极为广泛。综合案例解析:中国古代岩画图1-27北系阴山岩画分析:

中国岩画在制作手法上大体上可分为刻、绘两种。南系岩画的制作大都以红色涂绘,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为颜料,且色彩稳定,经久不变。有些是用手指蘸着颜料绘制的,某些较大的图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他工具涂刷而成的。分析:表现手法古朴独特,画人物大都不表现五官,只通过四肢位置来表现动作、体态和感情;画动物亦仅重点刻画角、尾、耳等特征部位。北系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三种:①磨刻,线条无明显的凹陷,画面平整光洁;②敲凿,用坚硬器物在岩石上敲击出许多点窝;分析:③线刻,似用金属凿头勾勒出形象轮廓,然后掏深线条。北系岩画具有粗犷、简洁、明快的特点。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史前及先秦美术,重点介绍了史前陶器、史前绘画、史前雕塑等方面的内容,以及青铜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的发展,使读者能够对原始美术的起源与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从而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美术史的发展。THANKYOUPPT模板下载:/moban/行业PPT模板:/hangye/节日PPT模板:/jieri/PPT素材下载:/sucai/PPT背景图片:/beijing/PPT图表下载:/tubiao/优秀PPT下载:/xiazai/PPT教程:/powerpoint/Word教程:/word/Excel教程:/excel/资料下载:/ziliao/PPT课件下载:/kejian/范文下载:/fanwen/试卷下载:/shiti/教案下载:/jiaoan/

第二章秦汉美术电子课件LOGO学习目标1.掌握秦汉绘画的种类及艺术特点。2.了解书法在秦汉时期的发展与特点。3.熟悉秦汉时期工艺美术所包括的内容及种类。掌握秦汉绘画的艺术价值和欣赏方法。技能要点掌握秦汉绘画艺术的价值和欣赏方法。案例导入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中华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案例导入为了宣扬功业、显示王权而进行的艺术活动,在事实上促进了秦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当属秦始皇陵兵马俑(见图2-1)。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5公里的下河村,是秦始皇陵的组成部分。案例导入现已发现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近8000件。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整齐有序。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案例导入秦始皇陵兵马俑(局部图)分析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雕刻手法有圆雕、浮雕和线雕等,并运用了塑、堆、捏、贴、刻、画等传统技法。色彩种类丰富,有红、绿、蓝、白、黑、黄等八种颜色。分析有的兵马俑在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出土后由于氧气等腐蚀,颜色就慢慢地脱落了。现在人们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分析整体来说,兵马俑中的雕塑人物无论是站姿还是跪姿,皆逼真生动,体型比例协调。从图中足见兵马俑数量规模之巨大,场面气势之恢宏,这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世界雕塑领域的经典巨制。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第二节书法艺术第三节工艺美术目录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过渡页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

中国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在战国绘画的基础上,随着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更加重视绘画的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它将战国时期不同地域的绘画风格融合起来,形成了统一的时代风格。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与秦始皇相似,西汉统治者也同样重视可以为其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服务的绘画,在武帝、昭帝、宣帝时期,绘画变成了褒奖功臣的有效方式,宫殿壁画成就非凡。东汉的皇帝们同样为了巩固天下、控制人心,鼓吹“天人感应”论及“符瑞”说,祥瑞图像及标榜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成为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画家们的普遍创作题材。秦代的绘画,流传下来的极少。汉代历时4个多世纪,是中国传统美术特定的民族精神与形式风格基本确立并得到发展巩固的重要时期。汉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绘画艺术,毛延寿、樊育、陈敞、刘白等都是闻名后世的御用画工。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由于社会风俗习惯的改变,战国时期在绘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从遗存物推知)青铜器、漆器上的装饰性绘画,让位于纯绘画的宫殿壁画、地上建筑壁画、墓室壁画及与此相关的画像石、画像砖等。丧葬用的丝织帛画继续流行,漆器上的绘画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因此,秦汉绘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及技法方面,均较战国绘画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以后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催生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潮。拓展阅读秦汉绘画的题材大体包括以下三类。第一,以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为题材。此类作品的大量出现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有关。由于这一时期的皇帝、贵族、地主生活豪奢,所以他们也渴望在死后继续过纸醉金迷的生活,于是将现实的生活图景带到地下,描摹刻画于墓室内。拓展阅读因此,表现宴饮、战争、乐舞、车骑、杂技等贵族生活实况的题材所占比例最大。第二,以宣扬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为题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伦理成为了社会行为的规范,统治者的大力宣扬更是让这类题材的绘画层出不穷。第三,神怪题材。拓展阅读汉代从皇帝到平民崇神仙、好方术、迷谶纬、求厚葬都是有名的,其意识形态中包含着大量的幻想和浪漫成分,所以这类神怪题材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一)宫殿壁画

秦汉时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有壁画。据《史记》所载,秦始皇在征服六国的过程中,“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作之于咸阳北阪上”。《汉官仪》一书中也曾记载道:“奏事明光殿,省皆胡粉涂画古贤人烈女”等。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汉代自武帝起,独尊儒术,极为看重绘画的“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壁画题材多为古圣先贤、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功勋将相、忠臣义士与孝子烈女等,图上还书写赞语等,以其为榜样来教化民众。壁画中也有很多以神仙为题材的,如汉武帝为了祈仙会神,在甘泉宫中画天、地、泰一诸神像,以表他对长生不老的神仙方术的喜爱。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

1979年在秦都咸阳宫殿遗址残壁上发现的车马人物画像(见图2-2)中,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四匹枣红色马拉着车辆的画面,健壮的马匹做向前奔驰的姿态,风格古朴浑厚,显示出了早期壁画的风貌。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图2-2车马人物画像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另外还发掘出装饰有双龙交尾、对蛙绕壁、凤鸟等图像的空心砖。这些壁画用黑、黄、大红、朱红、石青、石绿等色彩绘制而成,形象生动,可以作为了解秦代绘画的实物资料。到了汉代,从宫殿到贵族官僚的府邸、神庙、学堂及地主的宅院,几乎无不以壁画进行装饰。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富者土木被文锦,犬马馀肉粟;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既是汉代社会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藻饰彩绘宫室屋宇的社会风习的反映。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二)墓室壁画秦代的墓室壁画迄今尚未发现,但是汉墓壁画的发现却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了。一般而言,墓室建筑及其中的壁画是该墓主人生前生活和思想的集中反映。墓室结构一般模仿生前庭院宅地,由前室、中室、后室、耳室与侧室等组成。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墓室门两侧多画守卒、亭长与神禽瑞兽,墓室内顶部多画日、月、星宿等,主室多绘墓主人在世的生活情境,如乘车马出行、宴饮、狩猎等。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墓室壁画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是河南洛阳烧沟村汉墓群所出土的壁画。例如《二桃杀三士》(见图2-3),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三勇士描绘得魁梧粗壮,而将晏婴描绘得很弱小,从而反衬出晏婴的智慧。在用笔上,墓室壁画中多为白描,线条有粗有细,笔力遒劲,对描绘对象的造型掌握得较为准确。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此外,墓室壁画多以墨线勾勒,有的不加任何色彩,有的采用平涂填色,有的则是浓淡渲染。在辽宁省辽阳市出土的墓室壁画中,已出现大笔涂就的画法,类似写意,用色为朱、黄、紫、青绿、白、黑等。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图2-3《二桃杀三士》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三)汉代帛画汉代帛画作品颇多,但因历尽沧桑,遗存极少。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群的帛画有13幅,有的用作殡仪中的旌幡,表现引魂升天的场面;有的则描绘了迎宾、祭神等景象,为研究汉代绘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群中,1号墓棺盖上放置有一幅内容丰富的“T”形帛画;3号墓除了棺盖上有一幅内容和形态与1号墓相近的“T形”帛画外,又在内棺左、右各有1幅帛画,分别定名为“车马仪仗图”“车马游乐图”。此外,还发现了反映划船、导引、星象、社神、丧志、卦象、建筑等内容的9幅帛画。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

图2-4、图2-5分别为1号墓和3号墓所出土的T形帛画。它们有着与衣服相近的质地——丝织品;与衣服相近的形状——T形;与衣服相近的作用——覆盖,但是又并非用来穿着。两幅帛画主要起着在灵堂高悬祭祀,出殡时在行列中高举招魂,入葬时覆在棺盖上安魂的作用。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帛画全长2米许,构图基本相同,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天国部分为上段,描绘日、月、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征天上境界;人世生活为中段,描绘墓主人出行、宴飨等人间生活;冥间为下段,描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地下(阴间)的生物,其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这两幅帛画,在艺术处理手法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图2-43号墓T形帛画图2-51号墓T形帛画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

首先,在构图上,通过穿壁的蛟龙,将人间、地下两部分连成一体,又通过昂扬的龙首与守在天门的司阍将画面的三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次,将墓主人画在旌幡中心部位,并且通过男仆的举案跪迎与随从婢仆的衬托来显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墓主人形象或画微侧面,或画成五分之三的半侧面,形貌服饰刻画得惟妙惟肖。主仆均着长袍,但我们可以从长袍的色彩和质料上分出尊卑。各种神禽异兽,姿态矫健活泼,奇诞夸张的造型中体现出严谨细腻的写实技巧。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画法是先以淡墨起稿,然后着色,最后用墨勾轮廓线。人物的面部和衣纹用细线刻画得很流畅,而神禽异兽的线条则粗犷豪放、质朴有力。着色以平涂为主,局部辅以渲染,使用的颜料以石色(矿物质)为主,有青黛、藤黄、朱砂、土红、银粉等。这两幅T形帛画是汉代绘画中的杰作,充分展示了西汉帛画所达到的卓越的艺术水平。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

山东临沂金雀山汉墓出土的帛画(见图2-6)也以升天为主题,亦属旌幡性质。天上为上部,画日、月及仙山、楼阁;人间为中部,画宴乐、迎宾、纺绩、校武等人间生活场景;地下为下部,画龙虎等神怪形象。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日、月下面画了三座仙山,即传说中的渤海、蓬莱、瀛洲三座仙山,表明墓主人生前的未竟心愿是死后到达海上的仙山琼阁。此画用没骨与勾勒相结合的方法绘成,反映了西汉帛画技法的多样性。这幅帛画反映的是自战国以来流行于燕、齐之地的蓬莱神仙体系的内容。一、秦汉绘画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图2-6金雀山汉墓帛画及其摹绘图经典案例背景介绍:

轪侯妻墓帛画(见图2-7)在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帛画着色纵205厘米,横92厘米,带下横47.7厘米。用三幅棕色细绢拼合成“下”形,顶部系有丝带,在四角缀有青黑色的麻绦带。出土时画面向下,覆盖于内棺上。经典案例根据记载,这种形式的帛画在当时称为“非衣”,是出殡时张举的铭旌。此帛画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图2-7轪侯妻墓帛画分析:轪侯妻墓帛画的构图分为天上、人间、冥府三部分。天上部分取“下”形的横幅面来表现绘有金鸟、蟾蜍、蝎龙、翼龙和天堂的守门神“帝阍”等;人间部分则描绘了年迈的妇人即墓主人拄杖而立,有三个侍女陪同,在众家人的祭奠中,正告别人间,缓缓升天;分析:冥府部分则绘有巨人站在鲸鲵之上托举着大地。整个画面通过两条穿壁的游龙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丰富的神话内容和瑰丽的浪漫色彩。帛画的线条精细劲健,施以朱砂、石青、石绿、白粉等矿物颜料,浓淡相宜,鲜明富丽。二、雕塑艺术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巩固与发展,国家财力与人力的高度集中,为雕塑艺术的繁荣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秦汉时期的统治者,将雕塑艺术视作宣扬功德、显示王权、美化陵园建筑、纪念功臣业绩的得力工具。陶俑、石雕、青铜塑像等在秦汉时期均有辉煌的建树,形成了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座高峰。二、雕塑艺术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一)秦汉陶俑

秦代陶俑以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为代表。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墓冠高76米。1974—1976年,在离陵墓东侧1500米处,先后发现了3个兵马俑从葬坑。这些兵马俑是仿秦卫军而制作。二、雕塑艺术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整个兵马俑群,军容严整,陈列有序,体现出秦始皇重视武功、严于治军的思想。在总体设计上,充分反映秦在灭六国的战争中其军马、阵势的壮观,它们既担负着守卫皇陵的重任,也弘扬着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伟大历史功绩。二、雕塑艺术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

最能体现汉代陶俑艺术特征的是大量的日常生活陶俑。其中东汉陶俑更加多姿多彩,历史与艺术价值极高,尤以四川为最。四川陶俑无论是劳动者、说唱者,还是奏乐者,无不情态生动,趣味盎然。二、雕塑艺术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例如,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击鼓说唱陶俑(见图2-8)和郫县出土的立式说唱陶俑(见图2-9),将民间说唱艺人兴高采烈、自我陶醉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自然流畅而质朴,令人难忘,是东汉陶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汉代尤其是东汉时期的陶俑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风貌。朴拙的风格、奔放的气势构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二、雕塑艺术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图2-8击鼓说唱陶俑图2-9立式说唱陶俑二、雕塑艺术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二)汉代石雕

汉代的雕塑遗物相当丰富,包括陶俑、石雕和青铜塑像等,其中以石雕最为突出。陕西省成都市兴平市(原兴平县)霍去病墓前的人物、动物立体石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雕艺术遗产之一。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造型质朴雄健、浑厚有力,其中有着一种内含的力量。二、雕塑艺术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在手法上多采用“因材施雕”,就整块石材的天然形态进行设计,以石拟形,就势而凿。由于霍去病讨伐匈奴必须要有强大的骑兵,所以在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中对马的形象塑造尤为突出。其中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表现战马的英姿,诸如以圆雕塑出跃马的大体结构,再取其势,不追求细部的刻画。二、雕塑艺术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

卧象马踏匈奴(见图2-10)是汉代一座纪念碑式的大型圆雕,它象征着汉朝军队远征的胜利。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把被打败了的匈奴士兵处理成仰卧在马腹之下。满脸胡须的匈奴士兵一手持弓、一手拿箭,作挣扎状,生动而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情景。二、雕塑艺术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匈奴士兵尚未发箭,马已将其踏于腹下,这衬托出霍去病多次大败匈奴的主题,同时在雕塑上也填补了马腹这一空当,使整个作品既完整而又庄严,因而也就更加具有纪念意义。西汉霍去病墓前石刻的雕塑手法,为东汉画像石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二、雕塑艺术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图2-10马踏匈奴二、雕塑艺术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

东汉石雕较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石雕而言,在写实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遗存至今的以圆雕石兽为盛。例如,山东武氏祠石狮、河南南阳宗资墓前的天禄和辟邪(见图2-11)、四川雅安高颐阙前的辟邪等。二、雕塑艺术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图2-11宗资墓前的天禄(左)、辟邪(右)二、雕塑艺术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如果说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石雕简练而有气魄,那么,东汉石雕则发展为追求写实和动态的美,其石兽体态出现了S形的弯曲,整体上显得玲珑别致。特别是宗资墓前的天禄和辟邪,对南京的南朝陵墓石兽有着直接的影响。二、雕塑艺术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三)青铜塑像

秦汉时期,青铜塑像形体之巨、设计之妙及工艺之精,均超过了先秦时代。汉代的青铜塑像有不少是用于宫苑装饰的,如上林苑的飞廉观、未央宫的金马门、建章宫的凤阙,皆因青铜塑像而得名。西汉时期最宏伟的青铜塑像是神明台上建造的“高三十丈,大七围”的铜铸仙人承露盘。二、雕塑艺术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存世的西汉青铜塑像,则以陕西兴平茂陵东侧出土的鎏金铜马(见图2-12)、广西贵县风流岭出土的大铜马与军吏铜俑、陕西西安汉城遗址出土的铜羽人等最为精美。图2-12鎏金铜马二、雕塑艺术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

此外,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跽坐说唱铜胡俑、甘肃灵台傅家沟出土的四人博戏铜俑,则以表情幽默、神态生动而著称。东汉时代大型青铜塑像有河北徐水防陵村出土的一对大铜马、贵州兴义清平坝出土的铜车马、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的青铜车马仪仗俑等。其中雷台东汉墓还出土了一件铜马,高34.5厘米,俗称“马踏飞燕”(见图2-13)。二、雕塑艺术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

图2-13马踏飞燕二、雕塑艺术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作者独具匠心,铸造了一匹矫健的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踩在展翅疾飞的燕背上,侧视的基本构图呈倒三角形,运动感很强,被誉为青铜塑像的典范。三、画像石与画像砖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

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石阙等的建筑石材。画像石最早出现于西汉昭帝、宣帝时期,新莽时期也有所发展。东汉时期的画像石主要分布于山东西部与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南部、湖北北部、山西西北部、四川西部岷江流域。画像石是运用不同技法雕刻而成的,其主要技法有阴线刻、阳刻减地、高浮雕、透雕等。三、画像石与画像砖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

山东画像石以武氏祠最具有代表性,风格朴素,以描绘历史故事与宣扬儒家礼教为主,有《荆轲刺秦王》(见图2-14)《泗水取鼎》和《完璧归赵》等代表作品。此类画像石通常采用剔地凸像的“薄肉雕”技法,人物形象多为正、侧面;外形简略,如同剪纸,装饰性极强。三、画像石与画像砖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在画面处理上,善于以刻画故事高潮时的瞬间代表性情节来增强感染力,如《荆轲刺秦王》刻画的是图穷匕见的一刹那惊险刺杀的场面:秦王惊骇,绕铜柱窜逃,匕首飞刺,洞穿柱身而其穗未垂,群臣惶急。三、画像石与画像砖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图2-14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三、画像石与画像砖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

画像砖是秦汉时期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秦代至西汉初期,画像砖多用于装饰宫殿府舍的台阶;西汉中期以后,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墓室;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代。秦代的画像砖用模印和刻划两种方法制成,形状分为大型空心砖和实心扁方砖两类。三、画像石与画像砖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由于其是平面展开,因而绘画性很强,表现题材、美术风格和壁画大体一致,既反映汉代美术的总体特征,又表现出鲜明的地方风格。东汉画像砖数量大、制作水平高,在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广大地区盛行,尤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土最多。三、画像石与画像砖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

河南省郑州市南关的一座两汉之际的空心砖墓,用两块模印着庭院画像的空心砖封门。阴线与阳线兼用的巨幅画面,将封建贵族的深宅大院与阔绰生活,表现得相当具体,构图技巧颇为丰富。河南南阳淅川出土的持节人物画像砖,人物造型生动,画面具有浮雕效果。三、画像石与画像砖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这种浮雕式的模印画像砖,在河南省新野县东汉后期墓中出土甚多,其中泗水取鼎、鼓舞、盤舞及表演履索、寻橦与杂技戏车等的画像最值得称道。三、画像石与画像砖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

四川画像砖以动态表现力强、生活气息浓郁与风格清新爽朗著称,绝大多数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如农桑狩猎、田泽山林、盐井渔田、博弈宴饮、杂技歌舞等;技法灵活多变,既有全阴线刻画的,也有浮雕结合凸线纹的。四川成都扬子山汉墓出土的《弋射收获图》(见图2-15),砖分上下两层,上为《弋射》,下为《收获》。三、画像石与画像砖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弋射》描绘莲塘边树下的射手张弓惊飞野鸭的瞬间,莲塘里巨鱼游弋,造型夸张,动感强烈,扣人心弦;《收获》主要描绘秋收情景,人们三三两两,或割禾,或挑禾,前后人物组合疏密得当,极富节奏感。三、画像石与画像砖第一节绘画及雕塑艺术图2-15《弋射收获图》经典案例背景介绍:

武氏祠在今山东嘉祥南武宅山,旧称武梁祠或武氏“前石室”和“左石室”。其始建于东汉桓、灵帝时期,采用全石结构;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取材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经典案例武氏祠画像石(见图2-16)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现存石阙、石狮各1对,石碑2块,祠堂石刻构件4组,40余块。经典案例图2-16武氏祠画像石拓片分析

武氏祠画像石的雕塑方法为凸面线刻。先将石面磨平,再勾出物像,然后把物像周围部分凿去,使画面浮起造成阳文轮廓,最后在阳文上用阴线精雕细刻。画面工整朴实,其严谨、朴素的写实特色,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象征意义。第二节书法艺术过渡页一、秦代书法第二节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主要是在秦汉时期确立起来的。秦统一六国之前,各诸侯国字体不一,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推行的“书同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书体改革活动。因而,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字变迁最集中的时代,大篆经过省改而形成了小篆;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书法家也随之大量产生。一、秦代书法第二节书法艺术文字的变化和书法的成就,对以后的书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秦汉书法留存至今的墨迹有帛书、简牍书以及壁画、陶瓶上的题字;其他实物资料有金属器铭文、石刻、砖瓦等遗文。一、秦代书法第二节书法艺术

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记载,秦代有八种书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仔细研究可知,其中五种是指书体的应用场合,如刻符用于调兵遣将,虫书用于幡信,摹印用于印章,署书用于门榜或封简,殳书用于兵器,在书体上都并无太大的差别。一、秦代书法第二节书法艺术但秦代实际上只存在大篆、小篆、隶书三大类书体。

秦统一全国后,实行“书同文”,统一整理六国书体为小篆,作为官方公布的规范书体。而秦代刻石是最标准的小篆书体,如图2-17所示。一、秦代书法第二节书法艺术图2-17秦李斯峄山碑泰山石刻一、秦代书法第二节书法艺术

秦代日常书写的字体,并不是像刻石那样标准的小篆书,而是一种比较草率的体方笔直的篆书,已接近于隶书,这在秦量诏版上的铭文和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都可以见到,现在称它为“秦隶”。秦隶是民间日常使用的书体,也是小吏在公文中所使用的书体。二、汉代书法第二节书法艺术1.篆书

西汉的碑刻篆书比较少,篆书由秦代的圆体逐渐趋向方正。东汉立碑之风兴起,著名篆书碑刻有《开母石阙铭》《少室石阙铭》《袁安碑》(见图2-18)《袁敞碑》《祀三公山碑》等,体势方圆结合,用笔遒劲,与秦篆大不相同。二、汉代书法第二节书法艺术图2-18《袁安碑》丁辅之书,马衡释文二、汉代书法第二节书法艺术汉代碑刻篆书最为丰富多彩的是碑额,有的结构方正整齐,有的婀娜多姿,不仅风格多样,而且笔法也层出不穷,或圆转巧丽,或方折挺拔,或茂密,或疏朗。例如,著名的《景君碑》《韩仁铭》《孔宙碑》《孔彪碑》《华山碑》《张迁碑》《鲜于璜碑》《尹宙碑》《袁博碑》等碑额,各具风貌。二、汉代书法第二节书法艺术如图2-19所示,《张迁碑》中的字外紧内松,在许多字的下半部,通常拉长的部分却缩得很短,给人以沉重的压迫感,视觉张力十分强烈,加上用笔方折,形成一种雄健的品格,最能代表“汉唐雄风”的美学境界。二、汉代书法第二节书法艺术图2-19《张迁碑》二、汉代书法第二节书法艺术2.隶书隶书的墨迹主要有汉代简犊和帛书。从已发现的汉简来看,工整严谨的隶书多见于先秦典籍和官方诏令,如居延出土的《尧典》残简、罗布泊出土的《论语》残简、武威出土的《王杖诏令》简等。二、汉代书法第二节书法艺术居延出土的汉简(见图2-20),内容多为修边筑塞、屯田等,书写比较草率,因多为不经意而书写,故面貌也各不相同。二、汉代书法第二节书法艺术图2-20居延汉简二、汉代书法第二节书法艺术3.草书

草书是汉代新出现的一种书体,主要分为章草和今草两种。秦汉时期实行的郡县制度、文官制度使文字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应用量和书写速度要求也日益提高。二、汉代书法第二节书法艺术草书初创时是为了适应快速书写的需要,但不久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进入了纯粹创作和欣赏的领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具个性的文人书法的兴起打下了基础。西汉时期,草书还是古隶的简易、快速书写,所以称为草隶或隶草。二、汉代书法第二节书法艺术东汉时期草书是成熟的隶书的速写法,称为章草,其特点是字形扁平、多用波磔、字字分离不连写。章草在东汉民间普遍流行,如甘肃武威出土的医药简牍、安徽亳州出土的曾氏墓砖,以及传世的《急就章砖》《瑟羊传砖》等。三、秦汉篆刻第二节书法艺术

秦代规定皇帝的印称为“玺”,一般人的则称为“印”,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沿袭了这一规定。汉代官印称“章”或“印章”,私印称“信印”或“印信”。现在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词,即来源于此。古代印章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代表权力和凭证的信物。三、秦汉篆刻第二节书法艺术古代印章一是用于佩带,二是用于文书的封缄。秦印印文庄重秀丽,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又称“半通印”)加“日”字格,是其显著特点。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以成语入印的,已开后世闲文印的先河。三、秦汉篆刻第二节书法艺术

汉代是印章发展空前灿烂辉煌的时期,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比以前更为丰富。西汉早期玺印继承秦制,印式、钮制和文字排列的田字形和日字形界栏,都与秦印完全相同,字形也类似秦印印文,但它很快便发展出了自己印章的特色,在隶书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新的篆书字体,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被称为“缪篆”。三、秦汉篆刻第二节书法艺术缪篆的体势从西汉到东汉中期基本没有变化,两种风格也是和谐发展:一是圆劲规整,如“文帝行玺”“朔宁王太后玺”(东汉初);二是方折平正,如“窦绾”(西汉景帝时)“广陵玉玺”(东汉早期)(见图2-21)。三、秦汉篆刻第二节书法艺术图2-21汉文帝行玺(金印)三、秦汉篆刻第二节书法艺术

汉印分铸、凿两种。西汉的印章多为铸造,其中西汉末年到新莽时期的印章制作最为精美。东汉的印章中,凿印最有特色。由于东汉末期社会动荡、战乱不已,官员、将领经常调动或阵亡,致使封拜异常频繁,很多印章来不及铸造,因而,人们便在预先准备好的印坯上临时急就刻凿,印文多不加修饰。三、秦汉篆刻第二节书法艺术铸印和凿印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给后世的篆刻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启发。知识链接

春秋到汉初的玺、印的用法基本上只限于钤印封泥,即在卷好的简牍结绳处或其他物品封口处加上软泥,然后钤盖玺印,这就是所谓“缄”或“封缄”。由于玺印在泥上的挤压,封泥形成了宽边和套边,白文玺印在泥上钤盖后还会出现“翻白成朱”的特殊效果。第三节工艺美术目录一、金属工艺第三节工艺美术

社会形态的变化(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使得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秦汉时期特别是汉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与生活的相对稳定,使得工艺品生产不但在数量上而且在制作水平上都比以前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一、金属工艺第三节工艺美术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包括金属工艺、染织刺绣工艺、漆器工艺等,种类十分丰富;生产既有官营的,也有民营的。产品不仅供贵族阶层享用,还可作为商品广泛流通,并输出到国外。各门类的全面发展,标志着古代工艺美术进入了第一个全盛时期。一、金属工艺第三节工艺美术

青铜器和金银制品是秦汉金属工艺的代表,主要以贵族日常生活中的灯、炉、镜、奁等器具为主。现存传世与考古发掘出的秦汉铜镜甚多,其造型与装饰主要体现在背面以镜钮为中心雕铸的浮雕图案。一、金属工艺第三节工艺美术秦汉铜镜多铸有铭文,其中除了年代和作者的姓名之外,通常还配以自夸质地与制作精良之类的话或吉祥语句等铭文。秦代铜镜虽沿袭战国式样仍用地纹,并以盘龙、盘凤等为主体纹样,但其对植物花纹与写实花鸟人物的应用也在逐渐增多。一、金属工艺第三节工艺美术西汉铜镜纹样朴素,多作内向连弧纹,花草纹样的应用较为广泛,雕刻方法多为平雕;东汉铜镜纹样则较复杂,神话与现实生活的题材更多,在雕刻方法上多用浅浮雕和高浮雕,写实的同时生动活泼。一、金属工艺第三节工艺美术

汉代青铜器的类型,与战国及之前相比,大大减少了。现存最为著名的是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中出土的长信宫灯(见图2-22),其为一通体鎏金,中空跪着捧灯的宫女,左手拿灯盘,右臂上举,袖口自然下垂为灯罩。一、金属工艺第三节工艺美术当使用时烟烬通过灯罩(右臂)进入中空的宫女体内,有助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宫灯部件皆可拆卸,方便清除烟尘。长信宫灯在造型设计、工艺结构等方面均独具匠心,代表了汉代工艺美术的较高水平。一、金属工艺第三节工艺美术图2-22长信宫灯拓展阅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