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古今中外法律、法治、反腐-【小题小卷】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小题限时集训(新高考地区专用)(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6 古今中外法律、法治、反腐-【小题小卷】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小题限时集训(新高考地区专用)(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6 古今中外法律、法治、反腐-【小题小卷】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小题限时集训(新高考地区专用)(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6 古今中外法律、法治、反腐-【小题小卷】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小题限时集训(新高考地区专用)(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6 古今中外法律、法治、反腐-【小题小卷】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小题限时集训(新高考地区专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专题07古今中外法律、法治、反腐1.夏商之际已经出现了以贵重金属来抵赎刑罚的赎刑制度。根据《尚书吕刑》记载,西周时墨刑赎铜六百两,劓刑赎铜一千二百两,剕刑赎铜三千两,宫刑赎铜三千六百两,大辟赎铜六千两。这种制度A.受“德主刑辅”思想影响 B.使青铜制造技术得以提高C.成为封建司法腐败的开端 D.有利于保障贵族官僚特权【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夏商之际已经出现了以贵重金属来抵赎刑罚的赎刑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在奴隶社会时期早已出现私有制,贫富分化,有一定财富的人多是贵族和官僚,金钱赎罪制度的实行,有利于保障贵族官僚特权,D项正确;夏商之际尚未出现“德主刑辅”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与青铜技术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B项;“开端”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2.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

)A.反映等级秩序走向瓦解 B.说明法家思想更适应现实需要C.适应阶级关系变动需要 D.表明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由奴⾪制向封建制过渡,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部分的法律制度也发⽣了深刻的变⾰。法律由秘密变为公开,体现奴⾪主贵族意志的奴⾪制法逐步被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封建制法所取代。新兴地主阶级坚决要求将成⽂法公布于世,以保障他们的私有财产和种种权利,摆脱旧贵族的压制和宗法等级制度的束缚,C项正确;等级秩序并未瓦解,排除A项;制定成文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法家思想关系不大,排除B项;“率先”一说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据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记载:“‘害盗(捕盗官)别(背着)徼(巡察)而盗,驾(加)罪之。’可(何)谓‘驾罪’?五人盗,臧(脏)一钱以上,斩左止(趾),有(又)黥为城旦(筑城的劳役)……”这一条文表明,秦朝(

)A.阶级矛盾尖锐 B.团伙盗窃严重 C.残酷压榨民众 D.严惩执法犯法【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害盗(捕盗官)别(背着)徼(巡察)而盗,驾(加)罪之……五人盗,臧(脏)一钱以上,斩左止(趾)”,可以看出在秦朝法律中对执法者进行了相应的处罚规定,规范执法者的行为,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秦朝对执法者的处罚规定,不能体现出阶级矛盾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秦朝对执法者的处罚规定,不能得出团伙盗窃状况,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秦朝对民众的压榨,排除C项。故选D项。4.“八议”起源于《周礼》中的“八辟”,是对“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犯罪减轻处罚的一项法律特权制度。曹魏时,借助修订《新律》的契机,将“八议”制度正式入律。这反映曹魏时期(

)A.皇权借立法得以强化 B.法律制度相对宽松C.法律完成儒家化改造 D.世家大族势力增强【答案】D【详解】材料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理解。“八议”起源于《周礼》中的“八辟”,是对“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犯罪减轻处罚的一项法律特权制度。曹魏时,借助修订《新律》的契机,将“八议”制度正式入律。这些材料反映曹魏时期利用为亲贵赋予法律特权的契机,拉拢贵族实现统治的政治本质,同时也体现出世家大族势力增强成为君主重点联合关照的对象,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看到皇权借立法得以强化、法律制度相对宽松,排除A项、B项;材料中也没有看到法律“完成”儒家化改造,儒法结合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不能体现其“完成”性,排除C项。故选D项。5.睡虎地秦简记载,父亲控诉亲子“不孝”,可以请求政府将其杀死或断足流放,政府会予以照办。同时,法律规定父亲私拿亲子财物的行为属于家事领域,会被当作无罪来处理。这说明,秦朝(

)A.注重宗法伦理 B.刑罚制度严苛 C.社会秩序混乱 D.基层管理严密【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的法律严惩亲子的不孝行为,而宽恕父亲的窃财行为,这体现了宗法伦理对法律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既体现了秦法严苛的一面,又体现了秦法仁慈的一面,排除B项;秦法借助宗法伦理,有助于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秦朝基层管理严密,排除D项。故选A项。6.汉时,只有年俸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在执行死刑前须交由皇帝审核。《魏书》记载:“当死者,部案奏闻。以死不可复生,惧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隋书刑法志》载:“(开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后决。”这表明A.地方司法官员权力缩小 B.中央集权程度逐步加强C.封建司法体系日益健全 D.儒家思想影响刑罚实施【答案】D【详解】根据“当死者,部案奏闻。以死不可复生,惧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可得出儒家思想强调慎刑杀,因此死刑要经过多重的复核才能得以实行,反映出儒家思想影响刑罚实施,D项正确;材料与司法官员权力大小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司法体系的健全,排除C项。故选D项。7.张家山汉简《奏谳书》记载了一则案例,杜泸女子甲居夫丧期间与人和奸,虽然在当时没有直接对应的律令加以处罚,但由于违背礼制、违背人心与情感,官吏还是比附相关律文做出了不轻的处罚。据此判断,汉代律令审判A.呈现出儒家化的特点 B.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C.继承了秦朝严刑酷法 D.旨在维护家庭夫权伦理【答案】A【详解】材料中女子甲被判处“不轻的处罚”,是由于违背礼制、违背人心与情感,反映出官吏判案时收到了礼制道德的影响,A项正确;该判例中官吏考虑了女子甲的行为、礼制道德并比附相关律文,因此不能得出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排除B项;汉代吸取秦亡的教训,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武帝以后独尊儒术,排除C项;该案中的判决维护的是礼制道德和统治秩序,不是简单的对夫权伦理的维护,排除D项。故选A项。8.653年,《五经正义》撰成并颁布天下,明经考试以此为准:722年,唐玄宗注《孝经》,颁布天下;796年,唐德宗制《贞元广利药方》五百八十六篇,颁布天下。据此可知,唐政府旨在(

)A.巩固儒学统治地位 B.彰显中央政府权威C.推动科举制度改革 D.促进医疗事业发展【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653年,《五经正义》撰成并颁布天下,明经考试以此为准:722年,唐玄宗注《孝经》,颁布天下;796年,唐德宗制《贞元广利药方》五百八十六篇,颁布天下”可知,唐政府颁行《五经正义》、《孝经》、《贞元广利药方》等加强统治,彰显中央政府权威,B项正确;《贞元广利药方》无法巩固儒学统治地位和推动科举制度改革,排除A、C项;《五经正义》、《孝经》无法促进促进医疗事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9.宋代颁布的大部分法律制度都是根据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所制定的,因此大部分都为敕。到了宋仁宗期间,朝廷开始设立专门的编敕所,将宋代历年来所颁布的敕令进行统一的编排,让其成为正式的法令,并付诸实施。这反映出宋代(

)A.礼制深刻影响法律 B.君主专制的加强C.文官政治色彩浓厚 D.法律制度的成熟【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敕为中国古代帝王的诏令文书,将历年来所颁布的敕令统一编排并让其成为正式的法令,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礼制对法律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文官政治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宋代法律制度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10.中国古代统治者用法律防范与惩处犯罪;用乡约制度教化乡里,规范行为。下表中体现清教化与法律关系的是(

)宋明清法律以唐律为蓝本,制定了《宋刑统》《天圣令》等法律。以唐律为蓝本的《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教化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撰写乡约,兴办书院,教化乡里,规范行为。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大清律例》。A.设律博士用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 B.教化逐渐被政府利用与法律合流C.朝廷法律一直是教化的基本素材 D.日常生活中教化在逐渐取代法律【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大清律例》”可知,教化逐渐被法律所渗透,体现了教化逐渐被政府利用与法律合流,B项正确;儒家教化和法律的结合不等于用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且材料也没有涉及设律博士,排除A项;教化服务于法律,而非法律成为教化的素材,排除C项;教化没有取代法律,排除D项。故选B项。11.中国传统法律体系承认家长在家庭中拥有特殊地位。但晚清和民国初年的新法典已承认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有财产继承权等。这一转变促进了当时A.民主共和观念的形成 B.传统家族社会的解体C.近代法律体系的确立 D.社会风俗根本性变革【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国家,在传统法律体系承认家长在家庭中拥有特殊地位;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晚清和民国初年的新法典已承认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有财产继承权等,使传统家族社会逐渐解体,B项正确;A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新法典的内容只是近代法律的内容之一,不能体现近代法律体系的确立,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近代中国社会风俗新旧交织,排除D项。故选B项。12.在中国,“礼”对于“法”具有重要的影响,长幼亲疏被认为是永恒的秩序,法律常常只是附加了刑罚的伦常。在西方,法律规定财产决定身份和等级,进而再影响权利的分配和享受。这说明()A.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价值取向不同 B.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C.自然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融入法律 D.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在中国,‘礼’对于‘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法律规定财产决定身份和等级,进而再影响权利的分配和享受”可知,中国法律注重礼法,西方注重财产等级,说明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价值取向不同,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成文法,排除B项;自然法强调平等,自由,公平,理性,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无对比中西方,无法得出中国更早进入法治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1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以及近代中国制定的一系列宪法。这主要体现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意识形态差异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以及近代中国制定的一系列宪法”,可以看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融合了国际与中国历史的经验,D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学习他国法律以及本国历史经验,排除A项;五四宪法之后多次进行修改,并非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排除B项;“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4.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内容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编撰该法典的出发点是A.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B.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适应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丰富的内容、庞大的体系,对社会生活进行法律规范的根本出发点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中共十八大,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排除B项;我国制定《民法典》的出发点是适应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A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C项。故选D项。15.按照罗马市民法的规定,外国人是没有任何权利的,为此外事裁判官在处理外国人与罗马人之间的案件时,创立了“拟制”方法,即先拟制该外国人属于罗马市民,然后再按照市民法的规定对其授予诉讼权,进而审理案件。这说明,“拟制”方法的创立(

)A.扩大了罗马的公民权 B.强化了法律形式主义C.反映了罗马法的成熟 D.助推了万民法的产生【答案】D【详解】由材料可知,“拟制”方法虽没有真正授予外国人公民权,但突破了罗马市民法的封闭与狭隘,使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开放与实用,助推了万民法的产生,D项正确;“拟制”方法并没有真正授予外国人公民权,因而并没有扩大罗马的公民权,排除A项;“拟制”弱化了罗马市民法的形式主义,增强了其实用性,排除B项;“拟制”方法只是有利于罗马法走向成熟,但不能说明其成熟,排除C项。故选D项。16.据《赫梯法典》记载,自由人受到伤害甚至死亡,首先安葬死者,再提供奴隶作为赔偿;如果打死的是奴隶,则赔偿相应数量的奴隶。这反映出当时(

)A.赫梯社会矛盾激化 B.政府注重人文关怀C.法律渗透民主思想 D.阶级歧视色彩浓厚【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赫梯法典》对自由人和奴隶的死亡处理不同,体现了其阶级歧视色彩浓厚,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赫梯社会矛盾激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阶级歧视色彩,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主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7.某学者对西欧中世纪法律评论道:“在庄园内,领主和农奴的权利义务关系一般都由习俗加以规定,习俗大多源自司法审判的判例。司法审判权原本属于国王……这些权利逐渐以特许权的方式为地方领主所僭取,负责处理领地内的所有争端。”据此分析可知,当时欧洲(

)A.习惯法成主要审判依据 B.逐渐以罗马法作为基础C.国王掌握了最高司法权 D.以遵循先例为主要原则【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在庄园内,领主和农奴的权利义务关系一般都由习俗加以规定,习俗大多源自司法审判的判例”可分析出当时欧洲遵循习俗、判例,D项正确;材料提到的是习俗,而非习惯法,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罗马法,排除B项;国王掌握了最高司法权与材料“司法审判权原本属于国王……这些权利逐渐以特许权的方式为地方领主所僭取,”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8.《查士丁尼法典》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表明(

)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B.罗马法是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C.法律是治国的重要的手段之一 D.罗马法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深远【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可知,法律在罗马的重要作用,体现了罗马法是巩固帝国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C项正确;“消除罗马社会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唯一依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9.在英格兰,自从伦巴第人维卡留斯于1149年在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