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课标要求】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主干知识】一、西方文官制度的背景1、历史因素: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1)中世纪——无专门政府官员到恩赐官爵制。①5-13世纪:封君封臣制下,王权与基督教会长期并立,教士和封建领主直接统治人民,无专门政府官员。②14-17世纪:随着王权逐步扩大,国王开始任命亲信担任政府官员,形成恩赐官爵制,西方文官制度萌芽。特点:封闭性,统治阶级内部;随意性,缺乏制度化、随意恩赐官职;私人化,官员只是为国王和权贵服务,类似于仆从。(2)17、18世纪——个人赡徇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渐建立,统治集团将官职作为礼品或商品,私相授受,导致政治乱象频发。它是17世纪末期以后资产阶级没有完全摆脱封建社会官职\t"/item/%E8%B5%A1%E5%BE%87%E5%88%B6/_blank"恩赐制的产物(3)19世纪——政党分肥制。随着内阁制和政党政治逐渐形成,新上台的执政党把官职作为战利品进行“肥缺分赃”,客观上打破政府贵族化传统,为平民进入政府任职创造条件;造成腐败泛滥,政局不稳,行政效率低下。2、工业革命的推动——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廉洁高效的职业官僚体系。(1)工业革命后,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国家管理的社会事务增多,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2)工业革命后,政党竞争更加激烈,政府官员更换频繁,需要有能保证政府工作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管理队伍。(3)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意日益强烈。3、外来因素:中国科举制提供借鉴。4、社会组织的改革经验:1702年,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首次使用试卷对学生进行考试。185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职员任用方面也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1、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1)18世纪初,英国规定除各部大臣及国务大臣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目的是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也为以后政务官和事务官的两官分途奠定基础。(2)19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目的是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这样,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者政务秘书,随内阁共进退,负责决策;事务官(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执行,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既维持了代议制下政党轮流执政的特点,又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3)1854年英俄克里米亚战争中由于政府机构混乱、官员昏聩无能导致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惨重,人民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强烈不满。(4)1855年文官委员会的建立。政府接受《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枢密院令,成立由3人组成的、不受党派干涉、独立主持考选事务的文官事务委员会,标志初步形成。(5)1870年政府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对录用制度进行完善,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2、西方选官制度发展趋势:从忠于个人到忠于政党;从贵族化渐趋平民化。3、文官制度的扩展(1)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最终建立起来。三、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公开考试和择优录用。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2)政治中立和工作隐名。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必须忠实执行政策,在政务官的领导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3)职务常任和凭绩奖惩。文官若无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同时,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2、实质:既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担负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3、影响(1)积极影响:①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②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2)局限性:①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③文官的层次也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拓展解难】一、理解:西方文官与文官制度的内涵。1、文官:也称公务员,一般是指经过公开考试被政府择优录用,在中央及地方行政机构中长期固定地担任文职工作并具有一定等级的工作人员。2、文官制度:也称公务员制度,就是由国家法律或法令规定的各级文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传递、培训、晋升、调动、解职、退休、保障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二、概括:英国文官制度的其他特征。1、具有稳定的传统。文官从进入政府到退休为止,在政府内部流动较少,与外界接触不多,容易滋长墨守成规的倾向。2、重视通才教育。文官考试注重大学文化课程,提倡非专家化,注重一般教育及学识。3、强化职业道德。文官有严格的职业道德和纪律,有利于建设良好的政风和法纪。4、实行分权管理。英国以人事法为依托,以成文惯例法为主体,中央与地方的人事制度不完全相同,地方政府各有特色。三、总结:美国文官制度相对于英国的特点。1、强调职位分类:美国打破了英国品位分类的等级制,强调职位分类,强调责任和职位的统一,标准客观,管理科学,便于因事择人,量才使用。职位分类适应了行政工作的专业化趋势,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比较完善的功绩制:美国文官制度的录用、晋升、培训、奖惩、报酬和去留等均以考绩为基础,相对于英国更加客观和公平。3、比较重视专才:相对于英国比较重视通才,美国在考选公务员时,选择的标准是注重专业的知识与职务所需的特殊技术,重视专业技能在职务中的实际应用。4、政治化倾向:美国由于受“政党分肥制”的影响,在文官的任用方面,至今仍有政治化倾向的一面,除了选任的政府官员外,其他具有秘密性、专门性或临时性的官员,均不由考试任命,不受有关考试制度的法规限制。四、对比: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1、相同(1)考试的某些原则:科举制倡导的“公开竞争”“多级考试”“择优录用”等原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倡导的“自由”“平等”等观念不谋而合,西方各国的文官制度几乎都规定了政府官员须经公开竞考,择优录用。(2)考绩奖惩制度:科举制度实行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对官员的政绩加以考核,并将其与职位的晋升挂钩,现代西方各国普遍实行的考绩制即借鉴了这一原则。(3)考试科目与报考标准:西方各国的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一样,基本都规定了统一的考试科目,有着严格的报考标准。2、不同西方文官制度科举制在法制保障上将文官制度纳入了法制范围,文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职位、地位、待遇依法受到保障,非因违法失职不受免职、停职等处分所有官员的权利及义务只以封建君主为中心,其所有的行为只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在用人标准上在文官的任用及考试上重视官员的知识化及专业化,在考试时极其注意检验应试者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考试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学说,缺乏对官员职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考察在政治立场上施行文官“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原则官员政治立场和职务任命必须服从中央集权五、理解: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1、不搞“政治中立”。中国公务员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2、坚持党管干部。强调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贯彻党的组织路线,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3、不搞“两官分途”。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划分。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六、总结:西方文官制度发展的启示。1、人才是国家宝贵财富,要重视人才培养,公平公正地选拔高素质人才。2、切实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考核,打造廉洁高效政府。3、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科举制合理内核)。4、任何制度构建都不能一劳永逸,必须立足国情、善于学习、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完善。【思考探究】(用双色笔勾划学案重点,并写出以下问题答案的关键词,课前检查,不预习,不听课)一、简述西方文官制度确立的历程。二、说明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三、简评西方的文官制度。四、对比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相同点。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1、门多萨在《大中华帝国史》中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16世纪其被翻译成意大利文、德文、拉丁文、英文、法文等多种文字,16世纪末仅西班牙文版本就有11种,意大利文版本有19种。这表明()A.科举制影响了西方的文官制B.中西方文化实现了相互交流C.印刷技术助推西方文化发展D.西方正在探索国家治理之路2、1983年美国联邦人事总署署长艾伦·坎贝尔教授来华讲学时曾说:“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这是因为()A.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B.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C.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丞相制度D.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秘密建储制3、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C.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4、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彭德尔顿法》通过了采纳竞争考试、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原则,使美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自此,联邦政府通过考试录用的职位和公务人员大幅度上升。美国文官制度的出现()A.影响了联邦政府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原则B.平衡了各个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C.改变了两党政治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D.适应了工业发展对专业化文官队伍的需求5、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国家大多规定: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和捐助政党活动经费,不得参加竞选和兼为议员。该规定()A.消除了文官队伍的贪污腐败B.推动了政治和管理分离C.降低了文官制度的权威地位D.导致了文官人数的膨胀6、英国前首相张伯伦曾对常务次官们说:“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这体现了()A.政治中立利于政策的连续性B.文官制度提高了政府的效率C.英国文官系统的相对独立性D.责任内阁制下议会制约力强7、西方国家绝大多数文官都必须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府任何一级文官职位,都要向成绩优秀者开放,西方各国几乎都用立法的形式把考试的内容方式、条件、机构等方面固定下来,形成了制度。西方国家这一做法()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保证了政策的延续性C.改变了西方的阶级结构 D.得益于工业化的完成8、《列宁全集》中写道:“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摆脱不了这种空气,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不能不是老样子的。”据此可知,西方文官制度A.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区分B.有利于管理专业化C.改变了资本主义基本制度D.容易滋生僵化现象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明经科和进士科是其中常设的两个科目,要考什么科由读书人自己决定。明经虽易考但考上后一般不被朝廷重用很难做到大官;进士虽难考但考上后十分受重视且容易做到大官。所以说“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在英国,文官并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即与内阁共进退的“政务官”,而仅指“事务官”,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省考试院2025年4月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物理试题及答案
- 烘焙食品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创作软件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海洋大学《健身理论与指导》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口腔生物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艺术职业学院《BIM应用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调研英语试题含答案
-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文写作与训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建筑学院《制药过程安全与环境评价》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余学院《钢琴基础(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反假货币《外币美元》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重庆大轰炸优秀课件
- 专题01《水银花开的夜晚》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 外贸客户报价单中英文格式模板
- 中药学中药性味归经功效归纳
- 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书
- GB/T 13911-1992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表示方法
- GB/T 13452.2-2008色漆和清漆漆膜厚度的测定
- 【泉州南音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7200字)】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五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曲折
- 现代汉语词汇学精选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