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型训练五(小说阅读+古诗文阅读+情境性默写)(含解析)_第1页
高考题型训练五(小说阅读+古诗文阅读+情境性默写)(含解析)_第2页
高考题型训练五(小说阅读+古诗文阅读+情境性默写)(含解析)_第3页
高考题型训练五(小说阅读+古诗文阅读+情境性默写)(含解析)_第4页
高考题型训练五(小说阅读+古诗文阅读+情境性默写)(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题型训练五(小说阅读+古诗文阅读+情境性默写)(含解析)高考题型训练五(小说阅读+古诗文阅读+情境性默写)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年第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B.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C.“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D.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而大桂花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老牛的形象可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B.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着情节发展。

C.老牛对有头有脸的张老爷、地位显赫的康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更有利于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D.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

3.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弼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佐才也。佐:辅佐

B.殊妻以女妻:妻子

C.听流民擅取听:听任

D.凡活五十余万人凡:总共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8.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4分)

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4分)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5分)

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3分)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什么是编程?人们对此一直各持己见。有人说它是科学,有人说它是艺术,还有人称之为技能。我认为这三方面兼而有之。我们虽然喜欢说编程蕴含大量艺术成分,___。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数学,他们会以为数学就是加减乘除,或者代数微积分。其实,即使简单如加法的运算,背后也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科学理论作支持。计算机编程背后也有大量科学理论作支持。例如,哥德尔定理的数学证明冗长而复杂,但是如果借用计算机科学的图灵定理,___。当然,编程也的确有点像艺术。在我看来,编程显然有审美的一面,当你看到那些丑陋的屏幕时,程序员在艺术上的不足便一览无遗。实际上,在许多人看来,编程还是一项复杂的技能,这跟工具制造很像,需要精雕细琢。我认为,___你将能取得一些引人瞩目的成绩。

【情景默写】

1.荀子的《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____”。

2.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以行路为喻,论证积累的重要性)。

3.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这一结论,说的是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4.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这一做人的道理。

5.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

1.韩愈在《师说》中说的“____,____”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意接近。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一致。

3.韩愈在《师说》中把士大夫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了对比,然后指明导致的后果并批评这种做法的两句是:“___,_____”。

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无论年纪大小,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因为“_____,_______。”

5.韩愈的《师说》以事实为依据,分析古之圣人益圣的原因是“___________”,今之众人益愚的原因是“”,对比深刻,批评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1.苏轼《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生动形象。

2.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赤壁赋》中用“,。”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3.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希望与神仙相伴、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

4.苏轼《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___,___。”

5.苏轼《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天地存在的句子是“___,___。”

6.苏轼《赤壁赋》中“___,___。”两句,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_,_。

2.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3.在《登泰山记》中,“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4.在《登泰山记》中,“___,__”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小说“标题”的各类设题方式有四类:

1、理解“标题”的意蕴;

2、分析或探究“标题”的作用或好处;

3、标题能不能换成“……”;探究哪一个标题好;

4、如何拟标题;

题型一:理解“标题”的意蕴

标题的含义有:

(1)词典含义和真实意义(语境义)

(2)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一表一里,一虚一实)

表层含义指标题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指比喻义、象征义(与主题相关的含义)。如果标题是比喻句,往往不是不是字面含义,而应结合文章的内容,弄清比喻义,从而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要特别关注三个方面的意义,并结合文意具体回答。

①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

②指代意义与比喻象征意义;

③情感意义和结构意义。

技法一、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技法二、析标题手法。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手法如比喻、夸张、象征等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技法三、析内容主旨。就是从小说的情节、作者情感、主题意思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技法四、析背景、线索。有些文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或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题型二:分析或探究“标题”的作用或好处

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

2、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如《百合花》

3、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答题方法:

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让人物在芦苇洁白、荷花飘香的环境中活动,描绘出一幅诗情画意的风俗图,更能突出中华儿女为了保卫美好的祖国河山浴血奋斗的主题。

3、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总结: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原因、效果、好处、用意)

①结合主旨看,标题是不是有双关、象征、暗讽、对比等作用,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②结合结构看,通读全文,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

③结合内容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

④结合环境看,标题是否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

⑤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

⑥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直接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突出特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借助次要人物或烘托,或对比,突出主要人物

借助环境烘托

参考答案

1.B【解析】B项,“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说法错误。选项理解偏颇,老牛的做法只是其不媚权贵的率性而为,并不存在对后果的预判。

2.D【解析】D项,“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说法错误。“伏笔手法”错,应为“留白手法”。

3.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齐声抱怨;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

4.“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5.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救灾者”是“聚民城郭中”的主语,意思是“灾者都把老百姓聚集在城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项;D项,“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意思是,“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不能将“或待哺数日不得粥”与“而仆”断开,之间为修饰关系,排除D项。

6.B

7.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富弼人气之高,令宋仁宗为之喜出望外,而不是心生嫌隙。宋仁宗所说“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是指人心所向,比“梦卜”更为可靠。梦卜:殷王武丁以梦得傅说,周文王以卜得姜尚,故以“梦卜”代指任命宰相。

8.(1)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以及安定边境十三策,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不肖、阻止侥幸投机得官、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

(2)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

(3)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

9.一是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二是有效动员官员。三是鼓励民众自救。四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言文中重要信息,分析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本段中“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这是解决了百姓的“吃”和“住”的问题,可概括为“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这是“有效动员官员”;“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这是“鼓励民众自救”;“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这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参考译文】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从小好学,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仁宗恢复制科,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推举他为茂才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这时西夏有两位首领前来归降,朝延对他们只是补借奉职。富弼说应当给他们丰厚的赏赐以便规劝人前来降服。事情下到中书,宰相起初不知此事。富弼叹息说:“这难道是一件小事吗?而宰相却不知道!”更加极力论说此事,这样就听从了富弼的建议。仁宗急切地用天下太平来督责宰相辅臣们,多次下诏督促富弼与范仲淹等,又打开天章阁,给予笔和纸,让他们写下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边境之事,富弼主管北部边境之事。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以及安定边境十三策,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不肖、阻止侥幸投机得官、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富弼打算逐步更换监司中没有才能的人,让监司裁减所属各部的官吏,这样小人就开始不高兴了。

河朔发生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规劝治区内的老百姓拿出粮食,加以官仓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分散让人居住,以便于供给柴薪火和饮水。官吏中前资、待缺、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