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课件_第1页
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课件_第2页
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课件_第3页
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课件_第4页
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2023/7/18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本学期讲授的内容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第2章国民经济生产总量核算第3章投入产出核算第4章收入分配和使用核算第5章资本形成和金融交易核算第6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1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核算1.2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1.3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及内容组成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章前阅读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20世纪末,美国商务部专门召开座谈会,回顾其在本世纪的历史成就,其中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美国,其核心部分称为国民收入与生产账户,NIPA,s)”的发明与运用称为“世纪性的杰作”,视为“对美国影响最大的和最伟大的发明”。这样的评价不仅来自商务部内部,而且来自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马丁.N.贝利等重要管理咨询部门的专家领袖,和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及著名实业家。资料来源:座谈会的有关资料见SurveyofCurrentBusiness,January2000。问题:国民经济核算是干什么的?为何能够赢得来自经济学界和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如此重视?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一个家庭要算帐,一个企业要算帐,一个国家同样要算帐。企业算帐式会计的主要职责,针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算大帐,这就是“国民经济核算”。如何进行国民经济核算?如何应用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资料观察国民经济宏观状况?这是本学期《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所要介绍的内容。在介绍具体内容之前,本章将对“国民经济核算”作总体概述,其中将回答以下问题:(1)如何定义国民经济的范围?宏观上看国民经济是如何组成的?(2)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3)国民经济核算应用什么方法来描述宏观经济状况?具体包括哪些内容?等等。从而为以后各章内容的学习提供一个路径指示。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1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核算1.1.1国民经济的涵义1.1.2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1.1.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内容1.1.4国民经济核算的性质和特点1.1.5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和发展1.5.6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1.5.7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1.1国民经济的涵义关于“国民经济”的含义,可以从“结构”和“运行过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1)从“结构”上看,“国民经济”是指社会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各个部门经济活动的总和。它由一个国家或地区各行各业的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构成,基本构成细胞是: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居民住户的经济活动,各单位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如: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运输业、邮电业、财政、金融、文化、教育、科研、卫生以及信息等部门。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2)从“运行过程”来看,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两种运动——“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货物服务的生产一方面创造了价值形式的收入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使用形成各经济主体的可支配总收入最终形成“社会总需求”货物服务的交换和流通另一方面也创造了实物形式的货物服务最终形成“社会总供给”最终消费中间消耗储蓄资本形成(投资)金融交易生产、分配(流通)、使用各个再生产环节循环往复构成的有机整体,就称为“国民经济”。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1.2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结构”之间是交叉结合的。社会再生产是在各个部门中进行的,而“部门结构”则反映了经济运行的性质和特点。经济核算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是对各种经济事物或现象进行计量和分析。经济核算分为微观经济核算宏观经济核算是以“企业或事业单位”为对象所进行的经济核算。如:企业或事业单位中的业务核算、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等。是以“地区或国家”为对象的经济核算。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表现为“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对立统一的过程。“实物运动”体现了“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而“价值运动”(资金运动)则体现为“收入的分配和资金融通的过程”。价值运动伴随着实物运动而产生,又可以脱离实物运动而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故国民经济核算侧重国民经济运行的价值运动的核算。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nationalaccounting),是指按照一套既定概念和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为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其核算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或社会再生产过程)。亦即:它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利用统计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所进行的系统描述和反映,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1.它整体结构上,国民经济循环中的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国内交易与国外交易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系统反映和完整地描述。2.它采用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运用一套相互有机联系的账户和平衡表,系统、连续地描述了一定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所提供的资料构成了国民经济信息系统的中心内容,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1.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内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thesystemofnationalaccounting,SNA):是指由一系列有关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制度和结果组成的一个统计信息系统。它包括国民经济核算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模式、国民经济核算统一的分类标准、关于统计、会计和其他核算形式相衔接的体制,以及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等的方法等。具体内容包括:GDP核算、收入分配核算、收入使用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资产负债核算等经济流量和存量核算。这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体内容。此外,还包括人力资源核算、自然资源核算,以及两个卫星核算体系,即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和社会核算矩阵(SAM)等附属核算内容。广义上讲,还应包括统计数据公布标准(GDDS和SDDS)。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1.4国民经济核算的性质和特点一、性质1、宏观性。这是区分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特征。2、全面性。是区别国民经济核算与宏观专题性核算,如财政统计、劳动统计等的主要特征。3、市场性。国民经济核算所设定的对象是“一个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经济系统”,“市场交易活动”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关注的中心内容,“交易中的价格”为国民经济核算以价值手段计量经济活动规模和关系提供了基本前提和手段,故从这个以上说,“市场性”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基本特征。3、系统性。即:国民经济核算所得的数据是一套严密、协调一致而完整的数据体系。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二、特点从方法上看,国民经济核算主要运用统计指标这种手段来达到描述现实经济状况的目的。但是,国民经济核算对经济现实的描述,又不是统计指标的简单堆砌和松散组合,而是自有其特点。1、国民经济核算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概念、定义、分类和规则设计核算体系的框架。2、国民经济核算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对国民经济进行统一核算。3、国民经济核算引入了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使整个核算在数量上相互联系,形成一套严密、协调一致而完整的数据体系。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1.5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和发展一、“国民核算”概念的提出1.“国民核算”一词,最早是由荷兰经济学家范·克利夫于1941年先后发表的两篇文章:《论国民核算:荷兰1938年年度调查的经验》和《论国民核算的意义和组织》中第一次提出和使用。并且公布了他利用“会计账户”的形式和方法,对荷兰1938年度所编制的“国民核算表”。2.同年(1941年),英国经济学家J·米德和R·斯通也发表了他们在J·凯恩斯指导下采用会计账户形式和方法对英国1938年和1940年国民收入和支出核算的结果。这标志着“国民收入统计”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成熟过渡。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二、国民经济核算是国民收入统计的演化结果国民收入统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665年英国经济学家W·配第对英国当时“国民收入”估算。从此时开始到20世纪40年代初国民经济核算产生之前的国民收入统计长期发展过程中,闪耀着许多国民经济核算的学术思想。1、1665年英国经济学家W•配第关于英国国民收入估算中,已采用了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进行复式核算的方法。但它仅仅是在核算项目和平衡关系上尚不够成熟。2、1791年法国A•L•拉瓦锡估算当时法国国民收入时,为了避免重复估算,首次提出了“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概念。3、1886年澳大利亚统计学家T•柯格兰在研究国民收入统计时,提出了从“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三个方面反映国民收入。4、法国经济学家F•魁克提出了从“再生产过程”和“部门投入产出”的角度描述“经济运行过程”。总之,国民经济核算概念和理论方法虽然产生较晚,但它的形成却溶于国民收入统计的发展过程之中。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三、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从上面可以看出,在很长的时间里,国民收入估算属于“学者范围内的研究性工作”,随后才开始转化为“由政府主导的经常性工作”。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催生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经济大萧条那段特殊的时期,人们强烈地感受到“国民收入统计”对于宏观决策的重要性,以及仅仅进行国民收入估算的不足;同时,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为国民收入统计向一个“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转变提供了理论准备,从而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过程中,英国经济统计学家理查德.斯通和美国经济统计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他们在大体相同的时间里,分别提出了最初构造的体系。其中,根据西蒙.库兹涅茨领导美国全美经济研究所(NBER)所完成的工作,美国创立并发展了“国民收入和生产账户体系”(NIPA,s)。以理查德.斯通1947年撰写的报告《国民收入和相关总量的定义和计量》为基础,形成了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一个版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辅助表》,即:SNA-1953。联合国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指导工作,对各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1)联合国1947年公布的《国民收入的计量和社会核算表的编制》和1953年公布的《国民核算表及补充表体系》(二者俗被称为“旧SNA”)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2)20世纪60年代中期,根据R•斯通为组长的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在国民收入生产分配和使用核算的基础上,将“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和国民财富核算”等内容引入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标志着国民经济核算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3)1968年联合国正式公布并于1970年正式实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SNA),标志着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和方法已趋于成熟。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SNA-1968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慢慢暴露出一些缺陷,于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对其进行修订,最终形成了SNA-1993。经过修订,SNA-1993的特点和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一个国民经济总体提供全景描述,不同的经济单位和部门,所发生的不同经济活动,,其间的内在联系,对资产负债存量的影响,都可以再SNA中得到系统反映。第二、对各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提供几乎全面的指导,不仅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以及那些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国家。第三、开始强调核算实施上的灵活性,以适应基于不同统计基础而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并建议以卫星账户和社会核算矩阵等不同工具扩展国民经济核算的分析功能。第四、增强了国民经济核算在经济统计中的核心地位,成为其他统计框架建立相关统计标准的主要参照物。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5.6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20世纪30年代,中国曾经进行过“国民收入估算”,但作为比较系统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建立的。与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管理模式的演变相适应,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基于MPS模式的建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开始按照MPS模式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首先,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工农业总产值调查和核算,此后又扩展到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形成了“社会总产值核算”。进而学习苏联国民收入统计的理论方法,开始进行中国国民收入生产、分配、消费、积累核算,并尝试编制MPS中的一系列重要的平衡表。这些核算为当时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大跃进”和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屡遭挫折,甚至曾经完全陷入停顿状态。因此,“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首要工作是按照MPS模式恢复国民收入核算,并开展了投入产出调查,编制了1981、1983两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二、MPS和SNA两套模式并存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适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开始由MPS向SNA转型。1985年开始核算“国民生产总值(GNP)”,1987年开始按照SNA模式编制“投入产出表”,1992年起开始编制“资金流量表”;1984年起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系统研制工作。在总结中国核算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92年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发布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要求在全国分步实施。为实现相关核算内容的前后衔接,该方案采纳了SNA的基本框架、内容和方法,但仍然保留了MPS的部分内容,因此是一个混合模式的核算体系,体现了经济转型时期的特点和要求。三、基于SNA模式的发展阶段1993年起中国取消了基于MPS模式的国民收入核算工作,这标志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两套体系并存阶段的终结,开始了与国际接轨、按照SNA模式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进一步变革。此后,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日渐完善,核算方法也日趋成熟,在国民经济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伴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日趋凸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及其结果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国家统计局从1999年开始总结1992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改革和实践的成果经验,深入研究并吸取联合国SNA-1993所提出的最新国际标准,对原体系进行了系统修订,于2003年发布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以此为标志,可以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5.7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国民经济核算及其理论方法要依据一定的基础,包括:理论基础、方法基础以及现实存在基础。说明这些基础,也就是说明国民经济核算与各相关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一、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从上面关于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看到,导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宏观经济理论尤其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出现。事实上,国民经济核算框架构造的基础就是宏观经济理论中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关系。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常用经济总量的概念和计量事实上是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共同的发明。为了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和经济分析,国民经济核算在框架设计、概念定义、原则确定方面必然要以经济理论和经济原则为依据。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二、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基础之一——工商企业会计国民经济核算在体系设计方法上接见了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即:体现经济交易的特征,使经济活动在不同方面被记录两次,由此使不同核算内容连接起来,整个核算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同时,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宏观核算工具,在很大程度上要利用企业微观核算资料作为基础,这在另一种意义上构成了企业会计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作用。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三、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基础之二—统计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据调查方法,尽管借鉴了会计复式记账原理,但国民经济核算搜集数据的方式依然是统计的,而不是会计式的,不是依据“原始凭证—记帐凭证—记帐—会计报表”模式,而是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对象从宏观上进行数据调查与搜集,这就要以统计方法为基础;二是数据分析方法,国民经济核算的数据分析要依赖于统计学方法,以统计学为基础。四、国民经济核算的现实基础—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现实经济生活和管理需求是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原动力,正是由于经济生活演变不断衍生出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才促使国民经济核算自身的不断发展。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2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1.2.1引言1.2.2一国经济的范围1.2.3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单位和部门1.2.4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交易1.2.5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1.2.6市场价格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2.1引言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整体”。什么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整体?通俗地说,就是在一国范围内各种经济单位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在此定义中,“国民经济”包含三个要素:一国的经济范围、国民经济中的各经济单位、各经济单位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具体定义,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范围就会清晰起来,并可以为下面的具体核算和应用奠定基础。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2.2一国经济的范围一国经济的范围,首先是一个“空间定义”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限定。为了说明该问题,国民经济核算中形成了“经济领土”和“常住单位”两个基本概念。由此形成的“国民经济范围”的基本定义是:国民经济是由该国经济领土上的常住单位的经济活动组成的。一、一国的经济领土一国的经济领土(economicterritory):是指由该国政府控制或管理的“地理领土”,在确定的经济领土上,该国公民、货物、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不受国界的限制。显然,一国经济领土的基础是“地理领土”。但是“经济领土≠地理领土”,有两种情况可能引起二者的不一致。(1)一个国家可能会出于外交、军事、科研或其他目的,在“地理疆域”之外拥有或控制一些“飞地”。如:驻外使领馆、科研站、军事基地、新闻办事处及援助机构等,这些“飞地”都属于该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此区域内,人员和各种活动时受到保护的,因此,我们要将这些“飞地”附加到“该国地里领土”之上。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同理,在本国“地理领土”之上、但由外国政府拥有或控制的类似的“飞地”,则应该从本国“地理领土”里予以扣除。(2)针对那些具有流动性的设施而言,如中国的飞机、轮船等可以在中国地理领土之外进行作业,但无论如何,围绕该设施所发生的活动,依然属于中国的国民经济活动。这就是说,一国国民经济的“空间范围”是该国的“经济领土范围”。二、一国的常住单位一国经济领土之上存在着众多的经济单位,包括个人或住户,也包括企业、政府行政及事业单位等法律或社会实体。所谓一国的常住单位(residentunit):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活动单位。这里经济利益中心:有两条衡量的标准:(1)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住宅、厂房或其它建筑物);(2)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的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标准)。符合这两条标准的单位,就可以判断其具有“经济利益中心”。只有常住单位”的活动才构成一国的国民经济活动。一个单位如不具备上述特征,就被称为该国的“非常住单位”而被视为“国外”(restoftheworld),其活动不纳入该国国民经济的范围。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关于“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各经济单位“常住性”的依据,不是其国籍或法律准则下的“财产所有关系”,而是该单位所处的位置以及与该国经济的密彻程度。如: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尽管从财产所有上看不属于中国(而是属于“国外”),但由于该企业位于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并从事长期的经济活动,与中国具有密切的关系,故应将其视为中国(企业所在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按其财产所有关系将其划归在“国外”;同样,一个国家在其经济领土之外建立的经济单位,则应视为“国外”,而不属于“国民经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在某国拥有土地或建筑物,那就可视为其所有者在该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是该国的一个常住单位,即使它没有进行任何其他经济活动。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2)时间的长期性(以一年为原则性标准)在此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照此标准,那些短期到中国访问、旅游的人员,短期存在于中国的机构,不能作为中国的常住机构;而中国人员和机构短期流动到国外,仍然是中国的常住单位。下面图1-1是对上述叙述的形象表示,其中阴影区域为“中国国民经济的范围”。国外本国经济领土外资企业短期入境单位短期出境单位对外投资企业图1-1

国民经济的组成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2.3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单位和部门一、引言二、机构单位与机构部门三、基层单位与产业部门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一、引言国民经济是由千千万万个经济单位组成的。这些单位可以是自然人,可以是由单个人组成的住户,也可以是按照法律程序设立的企业和政府行政、事业单位。以国民经济整体为对象的国民经济核算,不可能就单个经济单位加以描述,而是要考虑不同的单位群体,即:要按照一定标志将参与国民经济的各种单位分成不同的“类”,按类描述其经济活动。通过这些“类”,国民经济被区分为不同的部分,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反映国民经济的组成结构,反映不同类别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类”一般称之为“部门”。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二、机构单位与机构部门(一)机构单位(institutionalunit)机构单位,是指能够独立拥有资产、承担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单位进行经济交易并具有财务决策权的经济实体。现实经济生活中,机构单位是进行经济决策的单位。其突出的特点是:这样的单位都能编制出一套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完整的账户。现实经济生活中有两类经济单位具备“机构单位”的特征:一类是“个人及由个人组成的住户”;另一类是得到“承认的法律和社会实体”。在中国,一般将后一类机构单位称之为“法人单位”。对机构单位的性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加以考察,可以大体分为四个类别:住户、企业(或称公司)、政府以及其他非营利机构。其中,根据所从事活动与金融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将“企业”划分成“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两个部分。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二)机构部门(institutionalsector)机构部门是指由性质相同的同类机构单位组成的部门。具体包括以下六个:1、非金融企业部门:由主要从事非金融活动的常住企业单位组成的部门。包括:国有企业单位、各种外资和合资合营企业单位、私营企业单位,也包括:类似于企业的准法人企业和为工商企业服务的非营利单位。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基本特征是:以营利为目的进行市场性经济活动,提供各种货物和非金融性服务,是国民经济中汇及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活动并提供产品的主要部门。2、金融机构部门:是由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常住单位组成的部门。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种非银行性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在性质上与“非金融企业”相似,不同之处在于:金融机构的职能主要是提供金融中介服务,在整个国民经济资金运动中起着中转枢纽作用。3、政府部门:是由通过政治程序设立、行使政府职能的行政单位以及由政府资助的其他单位组成的部门。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机关、军队、警察,也包括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各种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如:医院、学校、广播电视、科研机构、社团等。政府部门具有“非营利性质”,其职能是:A.通过社会经济管理为居民和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B.在全社会范围内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4、住户部门(或称“居民部门”):是由所有常住住户组成的部门,还包括住户拥有的个体经营单位。在经济过程中,住户会参与各种经济活动,但其职能主要有:A.提供各种生产要素;B.进行货物与服务消费,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5、为住户服务的私人非营利机构部门:是由向住户提供非市场性货物服务的常住非营利性机构组成。“非营利性”是非营利机构区别于企业单位的主要特征;它不是按照政治程序设立的,则是其具有“非政府性”。但是,从“机构部门归类”来说,那些主要为工商企业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要归入“企业部门”;那些以政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非营利机构”要归入“政府部门”,因此,只有所余部分——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才作为“独立的部门”而存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受特有的社会架构影响,在中国,具有这种属性的“非营利机构”的发展尚不充分,因此,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中,目前还没有独立设立该机构部门类别。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6、与上述“国内机构部门(常住部门)”相对应——国外部门(非常住部门):它概括了所有与该国常住单位发生经济往来的国外单位,是对应常住单位的非常住单位的总和。当我们要集中考察整个国民经济的对外活动时,国外部门很有用。在上述“机构部门分类”的基础上,还可以在部门内部作进一步区分。如:“政府部门”可具体区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或者把“政府财政部门”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区分开来;“企业部门”可按照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等作进一步区分;金融机构可以按照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区分;住户部门则可以按照城市住户和乡村住户作进一步区分。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机构部门分类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应用机构部门分类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1)在收入分配核算中,应用“机构部门分类核算”,可以反映政府、企业和住户以及国外之间的收入流动和对收入的占有关系。(2)在金融交易核算中,应用“机构部门分类核算”,可以反映资金在各部门间的流动,尤其可以反映金融机构在资金运动过程中所承担的中介作用。(3)在资产负债核算中,机构部门分类也是观察财产占有结构的前提。(4)在消费和积累核算中也要运用到机构部门分类。具体应用会在以后章节中体现出来。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三、基层单位与产业部门(一)基层单位(establishment)基层单位,又称之为“产业活动单位”,是指位于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在法人单位(机构单位)内部单独核算收支、只具有生产决策权不具有财务决策权的经济活动单位。基层单位与机构单位之间是一种隶属关系。一个机构单位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基层单位,但一个基层单位则只能属于一个机构单位。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例如云南财经大学机构单位工商管理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财政与经济学院基层单位需要注意的是:基层单位中仍然有可能在主要生产活动之外存在其他次要生产活动,在某些情况下,国民经济核算还要求对“基层单位”再进行拆分,即:在完全同质生产单位基础上进行产业分类。(第3章投入产出核算就会涉及这方面的问题。)企业机构单位车间基层单位下属再如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二)产业部门产业部门,是指由性质相同的基层单位组成的部门。从生产角度观察,可以发现各经济单位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以不同的技术、不同的材料投入生产产出不同的产品。如:有些单位生产粮食,有些单位生产钢铁,而有些单位则为消费者提供娱乐或美容服务。产业部门分类:就是按照从事经济活动的同质性而对基层单位进行的部门分类。凡是主要产品或主要生果相同的基层单位,都可以归为同一个产业部门。《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nternationalstandardindustrialclassification,ISIC)是联合国制定并推荐各国使用的产业分类标准,目前使用的是1989年修订的ISIC第三版(简称ISIC/Rev.3)。该分类根据经济活动的“主要产品性质”,再结合“货物和服务的用途”以及“生产的投入、工艺过程和技术”,对全部经济活动采用“四级分类标准”,即:小类、中类、大类和门类。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以国际标准为基础,中国制定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建立了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国家标准,目前使用的是2002年修订版本(GB/T4754-2002),具体包括:20个门类,即(1)农林牧渔业;(2)制造业;(3)采矿业;(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批发和零售业;(9)住宿和餐饮业;(10)金融业;(11)房地产业;(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6)教育;(1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0)国际组织。此外,在“产业部门分类”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作“三次产业分类”。三次产业第一产业包括:种、林、牧、渔业等。第二产业包括:工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自来水、煤气等)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保险、地质勘察、水利管理、房地产、社会服务、农林牧渔服务、交运腐竹、综合技术服务业等)、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科文卫体艺术、广播电影电视和社会福利业等)、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四个层次。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产业分类的作用产业分类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分类。(1)要描述生产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进而描述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技术特征和相互联系,必须以“产业分类”为前提,这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和“投入产出核算”中可以清楚地显现出来。(2)与生产活动相联系,在投资核算和资产负债核算中也有必要应用“产业部门分类”。以反映资源配置结构问题。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2.4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交易一、交易的概念二、交易的表现形式三、交易的类别四、关于交易必须注意的问题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一、交易的概念所谓交易((transaction):是指两个机构单位之间按照相互协议而进行的活动。交易既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容,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是由国民经济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构成的,在宏观上主要表现为机构部门之间诸方面交易的有机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大多采取交易形式发生,故我们可以将“交易”视为各种经济活动的代称。通过这种代称,各种经济活动以不同机构单位之间“关系”的方式展现出来,进而可以更好地将国民经济是为一个过程,以理解不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国民经济核算要对“国民经济过程”予以记录核算,实际上就是要对不同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进行核算。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二、交易的表现形式1.最典型的“交易”是“交换”,即:一个机构单位用某项资源来换取对方的另一种资源。如:用现金换取食品;以劳动换取工资报酬;用资金使用权转让换取投资收益。此时,交换涉及两个机构单位,同时会产生“相互交换”的两个“流”,而且二者是“对等”的:从甲到乙的“资源流”和从乙到甲的“资源流”。但是,尽管“交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现实经济活动却并非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发生的,要使国民经济核算能够覆盖所有的经济活动,还须将“交易”的外延扩大,将其他形式的“交易”包含其中。可见,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交易≠交换”。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2.交易的一个特例是“转移交易”,即:那些没有“对等资源流”的交易,亦即:甲向乙提供某种资源时,并没有发生“由乙向甲的资源流”。这样的交易是单方面的,只有一个“资源流”,通常称之为“转移”(transfer)。现实中,许多经济活动是以“转移”方式发生的。如:企业和个人用现金或实物形式向政府纳税,并没有同时从政府获得“同等价值”的另一种资源作为“回报”;反过来,政府对住户(居民)或企业提供无偿的社会福利或补贴时,也属于“转移交易”的范畴。此外,还有各种捐赠行为,也属于“转移交易”。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3)交易的另一特例是“内部交易”(internaltransaction),是指各机构单位内部发生的自产自用性质的经济活动。如:农民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自己使用;企业为自己使用而自行制造某种专用材料和设备。这些活动中只有一个“机构单位”出现,也没有可见的“资源流”发生,但是由于这些活动同时具有两个性质:一方面是生产,一方面是消费或投资,仿佛就是两个机构单位之间所发生的交易。国民经济核算不能忽略这些活动,故一般将其作为“内部交易”予以记录和核算。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上述三种交易表现形式可用下图图示甲单位①交换乙单位②转移甲单位乙单位③内部交易甲单位图1-3:交易的不同表现形式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三、交易的类别从内容上看,交易可以区分为三个类别,分别对应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一)货物与服务交易。通过交易,实现货物服务从供应到使用的流动。从宏观归纳:一方面是货物与服务的生产和进口;另一方面是货物服务用于消费、储蓄(积累)和出口。(二)收入分配交易。对应着当期新创造的价值的整个分配过程,通过各种分配性的收支行为,最后形成各机构单位的可支配收入。(三)金融交易。它们通过不同金融工具,表现了各机构单位之间借入和带出的资金运动。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四、关于交易必须注意的问题(一)绝大部分交易都属于“货币交易”。即:在交易发生时是以“货币数额”来表示“资源流”的,但也可能发生“非货币交易”的情况。如:易货贸易、实物劳动报酬、实物救济等,单位内部交易也属于典型的“非货币交易”。(二)除了正常的经济交易以外,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非法交易、地下经济、非正规经济。尽管它们发生在法律规章监管范围之外,但却符合上述交易的一般特征。事实上,如果不将这些交易包括在内,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就是不完整的,而且会破坏核算的平衡。因此,原则上应将这些交易包括在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之内。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非法经济、地下经济、非正规经济及其区别非法经济、地下经济、非正规经济是意思相近的三个概念,各种文献中有时会混用,相关的名称还有黑色经济、隐性经济、影子经济、平行经济、隐藏经济、未观测经济等,泛指对应官方统计所观测到的经济之外所发生的经济活动。一般来说,非法经济是指为法律不允许并会形成负面外部效应的经济活动,典型的例子是与毒品、色情、伪币等有关的货物服务生产和买卖活动;地下经济是指该项活动本身合法,但却为了逃避纳税或其他行政法规要求(如:卫生标准、劳工标准、安全标准)等而没有纳入政府监管范围的经济活动。如:走私、制造假冒产品、流动商贩等;非正规经济则是指在正规经济之外再无管理状态下赚取收入的活动,一般发生在住户家庭及其所拥有的小规模企业。如:临时雇工。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各国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类活动。比如那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普遍存在着各种非正规经济活动;而在那些处于战争、政治经济秩序混乱状态下的国家,非法经济和地下经济猖獗常常是其典型的经济特征。毫无疑问,这些经济活动都不属于正规的经济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带来了与“正规经济活动”同样的结果:提供了货物服务,形成了对应的收入支出。因此,尽管可能从法律、道德等意义上不应该将其与正规经济活动同等对待,但从国民经济核算上看,如果无视这些活动的存在,将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关系,不能真切地反映国民经济现实。实际上,国民经济核算作为一种工具,其任务是真实全面地记录国民经济中所发生的活动,而不是给这些活动的合法性给予价值判断。由于这些活动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性,要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其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取得相关的数据资料。目前,仍然是一个没有得到解决的难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对这方面的问题,做一些研究和思考。资料来源:参见联合国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80,127-129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吴涧生:《未被观测到的经济——范围、定义、类别和方法》,《统计研究》,1999(11);高淑芬等编译:《非正规部门的经验测算方法》,《统计研究》,1998(5)。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2.5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是表现一时期国民经济总体状况的两类总量。(一)经济流量(economicflow):是反映一段时期内各种经济活动发生规模的总量。(二)经济存量(economicstock):是反映在特定时点上经济资源拥有量的总量。(三)就特定时期而言,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之间具有如下的对应关系:“经济流量”是在“期初经济存量”基础上发生的,然后“经济流量”改变了“经济存量”,使之从“期初状态”变化为“期末状态”。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大部分“经济流量”是“交易”的结果,即:上述各种交易中产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汇总。(四)与“交易的类别”所对应,经济流量可以区分为以下类别:

1.货物服务流量,具体反映当期货物服务生产、进口、消费、储蓄(积累)、出口等总量。2.收入分配流量,具体反映当期各种分配性收支和形成的收入总量。3.金融流量,具体反映当期各种金融工具下的借入和贷出量。无论是“交换性活动”,还是“转移性活动”,以及已经确认的“单位内部交易”,其结果都会归纳在这些“经济流量”中。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甲乙实物流、价值流、资金流及其对应关系按照最典型的交易,“以前换物”(如到商店购物),会产生两个流量:实物流和现金流。二者的方向相反:一方获得现金放弃货物;另一方获得货物放弃现金。实物流现金流将此扩大到所有“交易”也是如此,只是形式更加多样了。(1)“实物流”不再限于“货物服务”、“实物资产”等有形的实体,还包括劳动、土地、资本使用权等无形的对象,如:一方付出劳动给另一方,或者把土地等资产使用权出租给另一方,把资本出借给另一方,这些“流动对象”统称为“实际资源”。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2)进行交易结算的工具不仅限于“现金”这种形式,而是会涉及各种金融工具,如:存款、贷款、债券、股票等,表现为“各种借贷关系”的形成和清偿,这些被统称为“资金流动”,流动的结果是“各种金融资产、负债关系的变化”。如:用银行存款购买商品,资金流动的结果是该单位银行存款余额减少,对方把获得的货款划拨到自己的账户上,结果是存款增加或者贷款减少。进一步看,在管理中,常常用“经济价值收支”代替“实物流”:放弃实际资源意味着获得一笔收入;获得实物意味着发生一笔支出。将这样的“经济价值支出”纳入上述图示,可以看到:它与“实际资源流”的方向相反,但与“资金流”的方向则是相同的。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甲乙收支流实物流资金流国民经济核算如何记录这些流量?后面各章将会详细说明之,这里结合第8章的各类帐户做概括行总结。(1)在“货物服务账户”和“投入产出表”中,记录“货物服务实物流”。一方面是货物服务的来源(获得),一方面是货物服务的去向(使用),但要用“货币单位的数额”来表现,而不是用“实物单位”的数量来表现。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2)在“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中,记录各种“经济价值收支流”,一方面是经济价值收入(来源),另一方面是经济价值支出(使用)。(3)在“金融账户”中,记录各种“资金流”,一方面是负债净发生(资金来源),另一方面是金融资产净获得(资金使用)。国民经济核算遵循“复式记账”原则,因此上述各流量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货物服务账户”账户记录的“实物流”与“经常账户”、“资本账户”上记录的“价值收支流”是对应的。如:货物服务消费,一方面是货物服务的使用,一方面是经济价值的支出;“经常账户”、“资本账户”上记录的“价值收支流”与“金融账户”记录的“资金流”是对应的,如:劳动报酬,一方面是劳动者的“收入获得”和生产单位的“报酬支出”,另一方面则是劳动者的金融资产(如现金)增加和生产单位金融资产(如现金)减少。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并非所有交易都是实际资源流与资金流的交换。有可能是不同实际资源之间的交换,如:以劳动换取货物服务;也可能是不同金融资产负债关系的转换,如:把存款换成股票。这时,就是“收入”与“支出”直接对应,如:劳动报酬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对应,或者资金流入和流出直接对应,如:对应存款形式的资金流入,是股票形式上的资金流出。对那些非交换式的交易,如转移,国民经济核算在经济价值意义上设计了“转移收支”概念,以此与“实际资源流”或“资金流”的对应。除了与“交易”对应的“流量”外,还存在着一些流量,这些流量不是“经济交易”的结果,但却与国民经济具有关联,并且也在改变着“经济存量”。一类是由经济体系之外因素引发的流量,如:灾害、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发现等,会对资产负债存量产生影响;二是价格变化引起的持有资产损益,也会导致资产负债存量变化。一般将这些流量称之为“其他流量”。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五)区分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对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意义区分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对于国民经济核算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就是由“经济流量核算”和“经济存量核算”两个部分组成的。其中,对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和其他积累核算的计量,都属于“经济流量”;经济存量主要是指对所拥有的资产和负债的计量。进一步看,经济存量还可依据其与经济流量的关系而去分为两个部分:A.与经济存量没有直接关系的经常性交易流量核算;B.直接影响经济存量的资本性交易流量和其他流量的核算。将会在后面的有关内容中加以详细阐述。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2.6市场价格一、引言二、可供国民经济核算选择的主要价格形式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一、引言国民经济核算,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是根据市场经济概念和市场经济过程的经济联系以及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的。如同前述的机构单位和基层单位,以及它们集合的机构部门和产业部门是决定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其内容是“市场上的交易”,而连接交易的中介因素就是“市场价格”。因此,市场价格不仅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同度量因素,而且市场价格水平及其变化的数量特征,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价格是货物或服项目的单位价值的表现。国民经济核算原则上是以“现期市场价格”计量的,那些非货币交易或内部交易也是按“现期同类产出的市场价格”计量核算。然而,市场价格有不同的价格形式。所谓“价格形式”是指产出价格形成不同阶段上的价格特征,如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采用统一的价格形式是保证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系统一致的重要条件。不同价格形式所提供的统计信息也有差别,因而它对经济分析也有重要的作用。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二、可供国民经济核算选择的主要价格形式(一)要素价格(二)基本价格(三)生产者价格(四)购买者价格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也称之为“要素收入价格”,它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这种价格形式主要是理论概念,国民经济核算实践很难实际操作。其理论计算公式为:一、要素价格二、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的构成因素确定的价格形式。其计算公式为: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是指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某些基本生产要素或对某些活动或交易所征的税,一般包括工薪和劳力税、土地房屋建筑定期税、营业和执业执照税、印花税、污染税、国际交易税等。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三、生产者价格它是生产者生产单位货物或服务的市场价格。计算公式为:四、购买者价格它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或服务最终得到的市场价格。计算公式为:四种价格形式中,国民经济核算通常根据不同的核算场合,分别采用后面的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三种价格形式。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3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及内容组成1.3.1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和原则1.3.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成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3.1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和基本原则一、引言二、记录方法:从复式记账到四式记账三、数据系统归集方法:账户和平衡表四、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五、特殊处理方法:改道、分解、合并、取净值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一、引言(一)国民经济核算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数据体系。内容丰富,意味着需要按照一定思想构造其内容体系;结构严谨,要求必须遵循统一的核算原则。(二)国民经济核算在方法和核算原则上借鉴了工商企业会计的设计思想。包括“复式记账方法”,也包括“一些具体的核算原则”。但是,借鉴不等于照搬,而是要在原有基础上有发展、有变化,甚至有不同选择。(三)此外还要说明,借鉴其方法不等于接受工商企业会计的一套概念体系。国民经济核算基于宏观经济原理建立其概念体系和整个核算框架,与工商企业会计相比具有很大的区别。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二、记录方法:从复式记账到四式记账(一)国民经济核算借鉴工商企业会计,以“复式记账”(doubleentry)方法为基础。亦即:每一笔经济交易要根据所引起的“资源流”的不同性质“同时记录两次”,在“两个地方”予以核算加总,一次作为“获得”,另一次作为“使用”,二者在“数额上相等”。(二)与工商企业会计所运用的记录方法相比,国民经济核算的记录方法有两个特点:1.整体上看,国民经济核算(除国际收支核算以外)只在“复式记账意义”上借鉴了会计的方法,并不是直接采用会计上的“借贷记账法”。应该说这是对会计记帐方法的简化。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2.大部分交易都会涉及两个“机构单位”,和工商企业会计主要立足于“交易一方”进行记录不同,国民经济核算会把“交易双方”都包括在“核算框架”之中,会涉及两个机构单位各自的“复式记录”,这样“复式记录”就变成了“四式记录”(quadrupleentry)。就是说:一项经济交易会在两个交易者所属部门分别被记录四次(一个部门各记录2次);对应交易的一个“资源流”,甲方是“获得(来源)”,乙方是“使用”,同时对应交易的另一个“资源流”,又有甲方的使用和乙方的获得(来源)。如:住户以现金从企业购买消费品,对住户来说是“获得货物服务而放弃现金”;对企业来说则是“放弃货物服务而获得现金”,由此会分别在核算中体现为:住户的消费支出增加、金融资产的减少;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加、金融资产的增加。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3.复式记账方法的应用对国民经济核算非常重要,这是国民经济核算区别于一般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标志。(1)它可以检查不同核算部分之间的“一致性”,以次保证整个体系的平衡核算。(2)通过复式记录,是不同核算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而不仅仅是一个松散的数据体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国民经济核算而言,复式记账是隐含在整个核算原理之中的方法,并不意味着像企业会计那样,根据每一笔经济活动的发生以复式记账方法编制会计分录,因为国民经济核算是在宏观上运用统计方法搜集数据,不是建立在单项交易逐笔记录基础上的。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三、数据系统归集方法:账户和平衡表国民经济核算是“汇总式核算”,不同核算内容之间具有严格的数量对应关系。为了系统表述整个数据体系,国民经济核算引入“账户”和“其他平衡表”作为数据归集的工具。(一)账户(account)概念来源自工商企业会计。在企业会计中,账户是配合复式记账(严格来说是借贷记账)用于归集、记录个单项交易的工具。国民经济核算按照“统计方式”搜集数据,无需就每一笔经济交易进行登录。因此,国民经济核算引入账户,不是为了数据过录,而是作为使整个数据体系得到系统归集表述的工具,结果是一个账户体系。从功能上说,国民经济核算的账户类似于企业会计的基本财务报表。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二)除了“账户”以外,国民经济核算还可以运用“平衡表”作为数据载体和系统归集工具。实际上,一个账户就是一个平衡表;有时候可以将不同账户合并或并列起来,就形成更加综合的平衡表。所谓“平衡”:不仅体现在“单个账户”内部,而且体现在不同帐户之间,结合下面关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以及后面具体核算原理的介绍可以看到:“平衡表体系”和“账户体系”分别体现了国民经济核算内容的两种不同归纳方法,而这本身并不存在根本差异。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账户”和“平衡表”作为同义语对待。通过这样的账户和平衡表,既表现了单个机构部门内部来源与使用之间的平衡,又描述了特定经济交易上来源与使用之间的平衡;进而,相关账户和平衡表之间,通过特别设计的“平衡项”连接起来,由此全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核算,使得整个核算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附1:机构部门账户和

产业部门账户一.机构部门账户——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重要部分。包括:生产账户——收入形成账户——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收入再分配账户——实物收入再分配账户——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调整后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资产数量其他变化账户——重估价账户——期初期末资产负债表(账户)二.产业部门账户——主要描述:生产及市场供给和需求的货物和服务。主要是:“投入产出表”和“货物和服务账户”。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附2.国民经济总量账户体系

经常账户1.货物和服务账户;2.生产账户3.收入分配和使用账户:3.1收入形成账户3.2原始收入分配账户3.3收入再分配账户3.4国民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积累账户1.资本交易(形成)账户2.金融交易账户3.资产数量其他变化账户4.重估价账户资产负债表1.期初资产负债表2.资产负债变化表3.期末资产负债表

国外账户1.对外经常交易账户2.对外积累账户3.国外资产负债表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附3:机构部门账户之间的联系账户名称平衡项所联系的账户1.生产账户增加值收入形成账户2.收入形成账户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原始收入分配账户3.原始收入分配账户原始收入收入再分配账户4.收入再分配账户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5.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储蓄资本账户6.资本账户(资产方)净贷出/净借入金融账户7.金融账户(负债方)净借入/净贷出——————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四、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一)市场原则(二)所有权原则(三)三等价原则(四)核算统计原则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一)市场原则即:国民经济核算必须从“市场”出发,充分考虑“市场过程”和“市场活动”,以及“市场发展变化”等。该项原则是确定国民经济核算范围、分类、账户划分等方面的重要原则。根据该项原则可知:凡是为了“市场交易目的”所组织的生产活动,不论其产出“是在市场销售还是自用”,都属于国民经济核算中“生产产出”的核算范围。如:农民自产自用的农产品、自建筑房自用等自给性生产,虽然其成果没有通过市场实现,但他们的生产过程所消耗的中间投入等都来自于市场,它们使用也是“市场需求的组成部分,所以必须统计在生产范围之内。此外,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和分类等也是以该原则为基础的。例如: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的概念,是以“市场交易”作为定义和分类依据的。对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分类和机构部门分类也是也是从“市场交易”出发进行研究的结果。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二)所有权原则是确定国民经济核算中资产和负债范围的基本原则。国民经济核算把“资产”界定为“机构单位或机构部门”能够行使“所有权”的范围;“负债”的范围与“资产”相对应。从内容上说,拥有“所有权”的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那些非生产的自然资产,如:土地、矿藏、非培育的森林或其他植物和野生动物,如果在社会中能够归属“具体的机构单位或部门所有”,也就具有“所有权”特征,那么也包括在“资产的统计范围”之内。大气或公海因无法行使“所有权”,不在“资产统计范围”内;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由于缺乏“机构单位的所有权”特征,也无法统计为“资产”。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三)三等价原则国民经济活动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三等价原则”就是描述这个“循环过程”的。所谓“三等价原则”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国民(最终)支出”三者之间的“总量平衡”的等价统计原则。在一个封闭的经济条件下,一国常住机构单位所生产的“全部增加值总量”,与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的“国民原始收入或可支配收入总量”相等,因为: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虽然改变了机构单位之间“收入的比例关系”,但并不改变其“价值总量”,他们与“最终使用”在消费和积累上的“国民最终支出总量”也是相等的,因为最终支出所购买的最终产品就是生产的总成果,即“生产总量”。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国内最终支出(消费和储蓄)国民原始总收入或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生产使用分配“三等价原则”是确定国民经济“生产”、“收入分配”、“消费和储蓄(积累)”核算一致性的重要原则。“生产核算的范围和原则”决定着“收入分配和消费储蓄核算的范围和原则”。如:生产范围不包括个人或家庭成员为自己所作的各种服务活动,如维修车辆、清扫房间、培养和照顾小孩等,故消费原则上也不包括这些服务活动产生的效用。但为了保证“消费”与“生产”的一致性,将这些活动中所使用的,如清洁材料支出等,列入“消费支出核算”之中。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四)核算统计原则1.记录时间的约定——“权责发生制原则”。各种经济活动是持续发生的,而核算却总是要截取特定的一段时期(如一年,也有可能是一个季度),以反映该时期内的经济状况。所谓“记录时间的约定”,就是指如何确定经济活动发生的时间,然后将其归入“某个核算期”(而不是另一个核算期)。之所以要对经济活动的记录时间加以约定,原因在于:许多经济交易的发生了能是一个时间段而不是一个时间点。如:企业出售其产品,从签订销售合同到发货,再到受到货款,可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段,也有可能出现预付、拖欠或分期付款的情况,于是出现了确认经济活动发生的不同的时间点(当然也存在即时发生的买卖,如:用现金在商店购物)。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为了准确记录一段时期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并使整个核算保持平衡,国民经济核算希望对经济活动的记录时间予以约定,以保证:(1)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能按照统一的规则核算。(2)同一交易在不同交易者处得到同样的结果。两种记录时间原则现金收付制(cashbasis)权责发生制(accrualbasis)又称为“收付实现制”,即:以实际支付时间作为经济活动发生的时间。又称之为“应收应付制”,是在交易事项发生之时记录经济活动发生,它表现为经济价值被创造、转换、交换、转移或消失。对应“现金收付制”的“实际收付时间”,它更强调产生“应收应付关系的时间”。如:经济价值被交换(即确认了应收应付关系)并不一定等于完成了“实际现金支付”。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选择“权责发生制”作为经济活动的记录时间因为1权责发生制的记录时间与国民经济核算界定“经济交易”和“其他流量”的方式是完全一致的。2现实中存在着大量“非货币交易,尤其是单位内部交易,不适合应用现金收付制原则。在此选择下,包括以下具体的处理方式:1对货物、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的转移和交换,按照其“合法所有权转让的时刻”作为记录时间。2服务,按照“提供的时间”作为记录时间。3关于收入分配交易,根据“有关债权产生的时间”(如应付而不是实付劳动报酬的时刻)作为记录时间。4对生产的产出、中间消耗、固定资产消耗等,则根据“生产过程发生的时间”作为记录时间。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关于“记录时间”补充两点(1)如果上述交易发生时间与现金收付时间不一致,要先记录为“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作为“金融债权债务关系”予以记录,一旦支付滞后或超前现象消失,在取消这些债权债务。(2)实际上,在记录时间原则上,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会计的选择是完全一致的,但与“政府财政统计”则不一致,后者一般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核算的。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2..估价方法的选择—现行(现期)价格核算原则。(1)国民经济核算是一个“价值核算体系”。所有的经济活动,无论其具体发生形式如何,都要换算为“货币价值”,然后才能纳入核算范围,加总为“不同的总量”。(2)在换算过程中,其基本同度量工具是“价格”。即:要对所有经济活动予以估价。(3)为了实现统一的核算,国民经济核算必须对“估价基础”和“估价方法”作统一规定:a.对所有活动,选择统一的估价基础和方法;b.对同一交易活动,不同交易者要采用相同的估价基础和估价方法。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4)对于那些产生于“当期实际交换”的经济活动,其货币价值就是“当期的实际交换价值”,其中蕴含的就是“当期市场价格”。(5)对于那些“当期没有发生实际交易”的经济活动,以及那些“由以前时期延续下来的资产存量”,其价值必须进行“虚拟”,亦即:必须采取间接估算方法,寻找相应的价格,估算其货币价值。(6)如何选择相应的价格,这就涉及“估价原则”问题。第1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A.首先是“现期价格”(currentprice)与“历史成本”(historiccost)之间的选择。B.对于那些以前时期形成的资产,当期核算有两种估价选择:其一是按照“当初购买时发生的成本(即历史成本)”计算其价值;其二是按照“本核算期的价格(即现期价格)”计算其价值。由于通货膨胀(或紧缩)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