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新精神分析学派_第1页
第十一讲-新精神分析学派_第2页
第十一讲-新精神分析学派_第3页
第十一讲-新精神分析学派_第4页
第十一讲-新精神分析学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讲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

弗洛伊德·安娜过渡—哈特曼正式创立—艾里克森发展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霍妮: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1937年《现代人的神经症人格》沙利文:精神医学的人际理论1938年创办《精神医学》杂志卡丁纳:精神分析文化人类学1939年《个人及其社会》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1941年《逃避自由》正统的弗洛伊德学派带有政治或宗教组织特点,而新精神分析学派在理论上各有侧重,在观点上时有分歧,在组织上较为松散。弗洛伊德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在科学上,后人的进步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牛顿)心理学中的伟大人物往往被后人当作批判的靶子,他们的错误往往比他们发现的真理更多地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新精神分析学派就是在修正弗洛伊德的“天才的错误”(本能决定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就好象是一棵巨大的橡树,矗立在一片树林的中央,就好象橡树落下树籽,这些种子又长成树一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繁衍了一大批学者,他们推陈出新,形成了各自的人格理论,然而,其鼻祖正是弗洛伊德。”

新精神分析学派在美国的形成背景美国心理学界对精神分析态度的变化—基础精神分析的研究是非科学的—由于民众的热情和精神分析席卷多个领域的影响;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二战—精神分析在美国快速传播对传统精神分析学说的修正心理疾病的根源转移,导致弗洛伊德的理论失去市场:陈腐伪善的道德风气造成性的压抑—社会生活的困境、人际关系失调所造成的人格歪曲。与19世纪物理学和生物学范式相比,20世纪兴起的是社会科学范式使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治疗重心从个体内部转移到与他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人格是个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安娜(AnnaFreud,1895—1982)六兄妹中最小,唯一继承父亲。“我和精神分析学是一对从一出生就争着引起父亲注意的双胞胎”。“当时如果有避孕药,我是不会来到这个世界的。”14岁旁听“星期三讨论会”,17岁阅读父亲作品,22岁因噩梦侵扰,弗洛伊德不顾禁令,历时4年将安娜作为心理研究对象。高中毕业后跟随父亲,终生未婚。20年代后弗洛伊德的代言人。运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儿童发展的创始人之一,将精神分析法用于儿童心理治疗(60年)。名列“20世纪100位杰出心理学家”。被克拉克大学、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维也纳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等多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被美国政府授予“麦迪逊奖”,英国政府授予大英帝国骑士爵位。安娜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对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弗)自我受伊底绝对支配—(安)自我约束伊底(弗)分析伊底是理论和治疗的起点—(安)分析自我是解决精神问题起点—自我成为精神分析的合法研究对象。1965年《儿童时代的常态与病态》

对于儿童,通过精神分析获得的不是早期创伤体验,而是成长过渡阶段中出现的困惑障碍,提出“发展线”:从依赖到自控,从吮吸到理性饮食,从随地便溺到能够控制,从对身体的管理不承担责任到负责任,从自我中心到友谊和交往的建立,从游戏到工作—描绘儿童正常发展的基本特征,由对本能的分析转向对自我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1937年《自我与防御机制》:认为弗洛伊德忽视自我作用导致疗效短暂;总结其父的防御机制理论,对自我心理学的建立发展有重要作用,因为防御功能是自我的主要功能,自我的发展即防御机制的发展。自我心理学之父—哈特曼

(H.Hartman1894—1970)生于德国,医学博士,在维也纳随安娜学习精神分析。因二战移美,主办《儿童精神分析研究》杂志,创立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纽约精神分析学会会长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二战后在精神分析方面最著名的理论家。《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主要贡献:创建自我心理学;把精神分析从研究本能冲突的病态心理转向研究自我适应的正常心理,从而把精神分析的研究内容纳入普心范围。

哈特曼自我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提出“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自我的产生和发展是在一个独立的、没有本我和超我冲突的领域中自主地发展感知、记忆、思维等功能—精神分析唯有通过揭示自我的各种没有冲突的活动、功能,才能走向普通心理学(自我与伊底从同一种先天的生物学禀赋中分化出来的)。自我的适应过程实质上是自我初级自主性和次级自主性发展的结果。初级自主性的发展:从半岁到一岁,自我的知觉、思维、记忆等机能的成熟,是先天的独立于伊底的没有冲突的自我机能,起着对环境的适应作用。次级自主性的发展:从伊底的冲突中发展起来,用于健康地适应生活的机能。如理智化作用,指用智力活动解决冲突。提出“能量中性化”:指把里比多和攻击能量从本能模式转变为非本能模式,为自我所用,如果中性化不成功,自我就缺乏运作的动能而产生各种心理疾病—扩展了“升华”概念,不仅是通过建设性方式满足性本能,而且是攻击本能的升华。关于艾里克森

(Erik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美国心理学家,儿童精神分析医生,新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大学预科教育。随安娜学习儿童精神分析并在波士顿开业,曾在耶鲁、匹兹堡、哈佛大学任教。贡献: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发展渐成说。(重视社会环境,整个生命周期)。“现代弗洛伊德的锋芒所向是自我心理学,而其杰出代表人物是艾里克森”。(墨非)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对自我的理解同意人格三层结构说,但认为自我是独立自主且能能够创造性解决人生发展诸问题,决定个人的命运。自我同一性自我的基本功能。对自我身份确定的自我意识,“一种知道自己去什么地方的感觉”。人的苦恼就是“我应该相信什么,我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如果没有自我同一感就没有生存感。”源于婴儿期形成于青春期。同一性危机指人在缺乏自我同一性时所感到的混乱和失望。不能确定自己是谁,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或生活的方向。常出现在青春期,中年人也可有类似经历。可解释一些青少年吸毒和犯罪的原因。改名换姓、整容、失忆、生活中的重大变故(依赖的人)等艾里克森本人的三次同一性危机体验青少年时代亲身经历过三次危机:姓氏危机:自以为姓洪伯格,后来知道自己是父亲的继子;种族危机:血统与继父身份的冲突,在学校因为是犹太人被耻笑,在犹太会堂又被讥笑中异教分子(身材高大,白肤金发碧眼);因迷失的危机:高中毕业后失学失业到处流浪(医学、艺术),自我追寻中无法获得定向。我是谁??人格发展的渐成原则发展犹如进化,以不变序列逐渐展开。顺序由遗传决定,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每一阶段能否顺利过渡由社会环境决定—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区别于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个体出生后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自我成长对社会环境的需求与社会要求与条件限制,构成一对冲突并形成一种危机。危机的顺利解决会增强自我的力量,有利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促进下一阶段危机的顺利解决,否则反之。获得积极因素的比例大时,个体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但健康人格的发展必须综合每次危机的正反两面,否则会有弱点。不仅各阶段间相互联系,最后阶段与第一阶段也存在联系。某一阶段的失败,可以通过后续的努力补救—主张在每一阶段家庭和社会教育都重要。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第一个提出全面生命周期观并为精神分析界所接受(荣格虽然提出但因宗教和神秘主义而失去对同行的感召力)。学习信任阶段(0-1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无助的生命需积极的爱和关怀。规律照顾满足其基本需要。成为自主者阶段(1-3岁):自主与羞耻、怀疑宽容又坚持确立儿童的良好习惯,做到宽严相济。发展主动性阶段(3-5岁):主动与内疚尊重和培养儿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变得勤奋阶段(6-12岁):勤奋对自卑

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乐趣、有勤奋感,在学习和学习技能上得到应有的满足。以上分别对应于弗洛伊德的发展五个时期。建立个人同一性阶段(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

一个人已经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直扮演下去。

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25岁):亲密与孤独发展具有爱的能力和会工作的人。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意味着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需有牺牲精神,需要自我确定感,否则没有能力把感情给别人。

显示创造力阶段(25-65岁):繁殖对停滞繁殖是对下一代的关怀、生产和创造以提高下一代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关心的品质—自私自利。达到完善阶段(65岁以上):自我整合对绝望通过前六个阶段的发展,人就有充实幸福的生活,这一阶段对人生是感受阶段。对人生没有做什么的人,这时候常常回忆以往的事情和对人生的绝望。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代表主要观点霍妮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神经症形成中的作用:神经症的根源在于充满矛盾敌意的社会带给人的基本焦虑。沙利文强调精神疾病由人际关系失调引起。(人类学领域)卡丁纳从人类学角度研究精神分析:对土著民族的现场材料进行分析—不同文化的基本制度造就基本人格结构,进而形成不同的宗教和禁忌系统。(精神医学领域)弗洛姆用马克思主义修正精神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人失去与自然、他人、真实自我的密切关系—现代人虽有自由但陷入孤独和不安全的境地—而这正是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精神医学、社会学和哲学领域)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的共同点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继承—潜意识动机和人格的动力学观点、重视童年经验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正—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相信人的建设性潜能(通过改变社会生活条件和不合理的人际关系可以实现健康的生活)。都受过传统的精神分析正规训练。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霍妮: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沙利文:精神医学的人际理论卡丁纳:精神分析文化人类学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

霍妮: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其人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神经症的文化观;神经症理论的总体思路

基本焦虑;神经症需要;神经症人格;

自我理论;基本冲突;神经症的治疗女性心理学霍妮(KarenHorney,1885-1952)德国犹太人。在柏林大学就读期间对精神分析感兴趣。为逃避纳粹迫害移居美国,曾在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任职,创办私人诊所。1941年被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解聘。随即创立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担任所长直到去世。是一位杰出的女心理学家,以非凡勇气和深邃洞察力创立了一种新的神经症理论,成为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领袖人物。将弗洛伊德的本能与文化的矛盾的心理学发展为文化本身的矛盾的心理学,强调了人际关系失调以及与此有关的自我内在冲突的重要性,更能帮助现代人认识和解决内心冲突。对人性的看法和对神经症的治疗依据是人的自我实现的潜能(自我分析)

,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供直接启示。神经症的文化观从本质上:神经症是对社会文化所规定的正常行为模式的偏离。标准因不同文化、时代、阶级和性别而异。从来源看:根源在于社会文化中存在的矛盾竞争、成功—友爱、谦卑;不断被激起享受需要—实际受挫;渴望个人自由—实际受到的各种限制。普遍性:现代人大都患有程度不同的神经症,正常人和神经症患者的区别是相对的。举例:富有竞争性在美国主流文化中正常,古希腊人认为不正常。有的社会中男性比女性易嫉妒,有的社会两性都易嫉妒,有的都不易嫉妒。你的例子?

神经症理论的总体思路

个体生活在充满矛盾冲突的社会文化中,因而缺乏安全感,产生基本焦虑为克服焦虑产生神经症的需要特定的对待他人的行为方式(神经症的人格)个体又去寻找解决冲突的策略,结果又陷入新的更大更深的焦虑和冲突之中,从而构成潜意识中运行的恶性循环。基本焦虑理论的主要观点

早期亲子关系是导致神经症的最重要环境因素。父母不能给儿童真正的爱、不能满足儿童的安全感的行为称为基本罪恶。基本罪恶经常表现会使儿童产生基本敌意。由于儿童的无能无助和由敌意所导致的内疚感等,他不得不压抑敌意,从而陷入基本焦虑。基本焦虑使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和整个世界,从而在内心不自觉地积累并蔓延着一种孤独和无能之感,一种自我轻视、被抛弃、受威胁的体验—神经症需要神经症需要理论的观点

神经症需要即是潜意识的防御性策略,作用在于减轻内心的不安全感和痛苦。常见的神经症需要有十种:

1友爱和赞许;2主宰生活的伴侣;3将生活限制在狭窄范围内;4权力;5利用、剥削他人;6社会承认和声望;7个人崇拜;8个人成就和野心;9自足自主;0完美无缺有神经症需要并不意味着有神经症。盲目偏执于其中一种或几种,且不能根据现实灵活作出选择的才是神经症。神经症人格理论神经症需要决定神经症人格。三类:顺从型:接近人。“如果我顺从了别人就不会受到伤害”为逻辑建立安全感。(123)攻击型:对抗人。“如果我有权力别人就不能伤害我”。(48)

退缩型:回避人。“如果我离群索居就没人能伤害我”。(3910)三种行为方式本身并非神经症,正常人能灵活应用解决生活难题。神经症患者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只能运用其中一种。自我理论神经症病人与他人关系的失调—与自我关系的失调人格是完整的动态自我,自我有三种存在形态。真实自我:指个人成长发展的内在建设性力量,人类共有。只要身体正常和环境适当,每个人都有可能发展健全的人格。是可能的自我。理性化自我:指个体凭空设想的纯粹虚幻的形象,是不可能的自我。--可耻的自我现实自我。指个体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是身心的、健康的或神经症的、意识和潜意识的。分析真实自我、理性化自我和现实自我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神经症患者与自我关系的失调。基本冲突理论

有三类基本冲突:

十种神经症需要之间的冲突;三种行为方式之间的冲突;三种自我形态之间的冲突。

解决的三种可能策略:自谦;夸张;放弃。对应三种神经症人格类型:顺从型、攻击型和退缩型。神经症的治疗理论反对悲观主义,主张依靠人生来就具有的实现自己潜能的建设性力量,即帮助患者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潜能。反对夸大早期经验,主张治疗重心是分析患者的神经症需要和人格类型,帮助患者克服冲突,实现与他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倡导自我分析。在《自我分析》中系统阐述了自我分析的态度、规则、步骤和方法。要与专家治疗结合。女性心理学著《女性心理学》,被认为是第一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促进男女平等事业的发展。尝试修正弗洛伊德关于女性心理学的观点。主要观点: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嫉妒、更易成为受虐狂不是因为妇女是有缺陷的男子,女性心理发展的根源也不在于生殖器嫉妒,而是一系列的社会条件造成的。男性气质情结(女性感到被歧视,对男性的嫉妒,期望成为男性,抛弃女性身份的一切情感和幻想的情结)对男女地位的一点考虑(不要女权也不要男权,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男人很累,女人太要强会很累)沙利文的精神医学人际理论

(H.S.Sullivan,1892-1949)

最大贡献:在精神医学中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将精神医学界定为“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人际关系是其理论的核心概念。人际关系指与现实的他人、想象中的人物、古代英雄、小说人物、祖先或尚未出生的子孙之间的关系。主要观点:精神分裂症的根源在于不良的、脱离现实的人际关系支配了人的生活—乐观主义。治疗关键是创设良好人际情境,精神医学家应该是人际关系专家—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人格理论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人格理论人格是一个人在与人相处的社会情境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从不同方面对人格进行揭示:需要和焦虑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动能是行为方式,自我系统是人格中的自我评价系统,人格化是世界(自己和他人及各种事物)在个人心中的形象,经验模式是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际关系特点不同。动能是一个人在人际情境中反复出现的某种行为模式,是描述个人行为或人格的最小单位。动能体现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特点。卡丁纳(1891-1981)的精神分析文化人类学生于纽约,曾受弗洛伊德本人训练,在纽约组织弗洛伊德社会学著作研讨班,后移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致力研究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是对精神分析和人类学加以综合研究的第一人。文化即制度。主要理论观点:初级制度(个人在童年时期面临的基本规范)—基本人格结构—次级制度(民间传说宗教信仰等)。对土著文化现场研究材料的分析见书本。贡献:不局限于精神医学领域,转向人类学研究文化与群体的人格结构的关系。反对本能决定论,不满足于单向的文化决定论,思路较合理。

弗洛姆

(ErichFromm1900-1980)新精神分析学代表,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中对现代人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生于犹太家庭,家中独子,父亲是个商人,喜怒无常,母亲有间歇性抑郁症,童年生活激发他以后研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探讨人性。两件事情对其影响深刻—隔壁的漂亮女画家、一战的爆发。“战争结束时,我是一个内心混乱重重的年轻人,经常思考战争怎样成为可能的这样的问题,希望理解人类群体行为的不合理性,渴望和平和国际间的了解。”上学期间深入研究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弗洛姆法学—社会学—哲学博士,1923年开始学习精神分析,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接受正规训练。期间曾与霍妮同事。因政治环境恶劣定居美国,在纽约开设私人诊所从事心理治疗工作。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贝林顿学院、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纽约大学,1976年后迁居瑞士洛迦诺。精神分析对其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和治疗理论,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武器。呼吁“有爱才有幸福”

,才能拯救人类。对现代人有深刻启迪。贡献:重视环境,研究重点转向社会;把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结合起来(强调人类生存的困境和心理需要,主张过精神分析消除人性的压抑,促进潜能实现)。不足:理论庞大复杂,缺乏实证支持;概念含糊。弗洛姆的理论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