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一、课程论文【案情简介】1963年3月3日深夜,一位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某影院工作的女孩(18岁)下班回家时,一辆汽车突然停在她面前。一名男子从车里钻出来,一手抓胳膊一手捂嘴,将她塞进汽车后座,把手脚都捆住,并在车内将其强暴。该女孩被放开后,马上跑回家给警察打了电话。根据她的描述,警察于3月13日将埃米斯托·米兰达抓获。侦探卡罗尔·库雷和威尔弗里德将米兰达带到一间屋里进行审讯。二位侦探告诉米兰达,受害人已从所列名单中指认出了他。然后,他们问米兰达是否要作些陈述。两个小时后,米兰达在书面供认书上签了字,上面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他明白自己的权利。二位侦探很高兴,认为已经破案了,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匆忙审讯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效应。后来,埃米斯托·米兰达案进入诉讼程序。由于米兰达经济拮据,无力聘请律师,因此法院给他指派了一位律师,名叫阿尔文·穆利。穆利仔细研究了相关证据,在他看来,提起诉讼的州方赢定了这场官司,再加上埃米斯托·米兰达自己已经供认,结果更是可想而知。但穆利仍然在埃米斯托·米兰达的供词中发现了一些东西,他确信供词是通过非正当方式得来的。因此,穆利打算向法院申请,这份供词不能用来作为判定埃米斯托·米兰达有罪的证据。当时有四位证人出庭作证,他们分别是受害人、受害人的姐姐、侦探库雷和扬格。穆利盘问了侦探库雷,并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穆利问:库雷长官,在得到这份供述的过程中,你是如何与被告交流而达到目的的?库雷回答:我问被告是否愿意……把他刚才讲的写下来,他说他愿意。穆利问:你提醒他,他享有自己的权利了吗?库雷回答:是的,先生,供述书的第一段是打印出来的,我大声地读给他听了。穆利问:我没有看到供述书上写着,“在他供述以前,他有权请律师为他服务。”库雷回答:上面没有,先生。穆利问:告诉被告你们逮捕的人,他们在供述之前有权接受律师的服务,难道你没这样做吗?库雷回答:没有,先生。而这个答案正是穆利律师求之不得的。库雷的回答促使穆利律师反对将米兰达的供词作为定罪证据来使用。但在一审中,法官耶鲁·麦克菲宾驳回了穆利的请求。法官给陪审员们讲述了那个时代法律公平公正的标准:那时——1963年,保持沉默的宪法权利不适用于被警方拘留的嫌疑犯。因此,1963年6月27日,一审法院判决埃米斯托·米兰达有罪,两罪并罚处其30年监禁。米兰达不服,在狱中多次向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写信上诉,该案最终上诉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米兰达上诉的理由是自己当时的招供是被迫的,警察违反了不得强迫被追诉人对自己作证的宪法修正案第5条规定。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同意了被告的观点,认为:虽然被告肉体上没有受到强迫,甚至也没有人直接告诉他必须招供,但“心理上”的强迫是存在的。1966年,联邦最高法院以5:4的结果推翻了州地方法院的判决。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里宣布,警察局审讯室里的“气氛”很令人担心。现代审讯用的是“攻心”战术,审讯在室内进行,同外界隔绝,现场除了被告以外全是警察。警察所问的并不是被追诉者做了没做,而是为什么要做。此外,警察还用各种方法松懈被讯问者的警觉,如常常假装同情或者把犯罪的责任推到受害人或社会身上,让被讯问人觉得案件并非那么严重;或者软硬兼施,一会儿口气粗鲁,一会儿温文尔雅。所有这一切,联邦最高法院认为,都给被讯问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这样供认的可信度是很低的,不应作为合法证据使用。法院的多数意见认为,由于被警方强制性关押和审讯环境肯定会对被告产生胁迫性的效果,因此除非犯罪嫌疑人在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权利并且主动选择放弃这些权利,否则根据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五条修正案中的自证其罪条款和第六条修正案中的律师权条款,其所作的任何供词都将是无效的。因此,联邦最高法院明确规定:在审讯之前,警察必须明确告诉被讯问者:(1)有权保持沉默;(2)如果选择回答,那么所说的一切都可能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3)有权在审讯时要求律师在场;(4)如果没有钱请律师,法庭有义务为其指定律师。这就是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一案所产生的著名的“米兰达警告”。如果警察在审讯时没有预先做出以上4条警告,那么,被讯问人的供词一律不得作为证据进入司法程序。这条法律规定如今在美国是妇孺皆知。因此,嫌疑人被捕后,一般都是开口就说:“我要对我的律师说话”或“在同我的律师谈话之前我不想谈任何东西。”由于联邦最高法院以5:4的表决结果,判决米兰达“自证其罪”的供词无效,就把这个轰动一时的著名案件又打回了亚利桑那州重申。埃米斯托·米兰达的罪行很可能被推翻,亚利桑那州面临着不得不释放埃米斯托·米兰达这个最有名的罪犯的尴尬局面,因为州法院不能再将米兰达的供词作为定案的证据。此时,反而埃米斯托·米兰达获胜的可能性变得更大了。1967年,亚利桑那州法院重新甄选陪审员,开庭重审此案。庭审时,米兰达以前“供认不讳”的坦白口供,这次被法官视为“非法证据”,宣布无效,不得进入司法程序。尽管如此,代表亚利桑那州的检方另起炉灶,另辟蹊径,凭借“人证”打赢了这场官司。首先,检方让受害当事人出庭,指认米兰达为作案罪犯;其次,检方请米兰达前女友霍芙曼出来作证。她说,她与米兰达有一个四岁的女儿,但两人早已闹翻分手。霍芙曼在法庭上说,埃米斯托·米兰达1963年被捕待审时,她曾去狱中探监;埃米斯托·米兰达不仅向她坦白了犯罪真相,而且还恳求她带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去拜访受害人,希望引起对方的同情,争取撤销刑事起诉。这样,米兰达的“供词”虽然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了,但受害人及米兰达前女友作为证人,仍能足以证明米兰达有罪,米兰达被重申陪审团再次认定有罪,法院判处其20年监禁。1972年,埃米斯托·米兰达服刑5年后,被假释出狱。1976年1月31日,米兰达与他人发生打斗被刺身亡。经现场目击者帮助和指认,一个涉嫌向凶手提供作案凶器的可疑案犯被捉拿归案,警官依法向他宣读了“米兰达警告”。嫌犯援引米兰达规则,保持沉默,一声不吭,警方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草草中断审问,失去了至关重要的破案线索。埃米斯托·米兰达遇刺惨死案,至今仍是一桩悬案。【题目要求】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法学知识和理论,评析该案例。要求结合该案例,以“米兰达警告”为主题,撰写一篇论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文章要求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行文流畅、论证有力。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本题无固定答案,文章围绕“米兰达警告”为主题展开评析,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具体评分可参照如下标准:基本事实叙述清楚,材料运用详略得当。(30分)用语严谨,行文流畅。(20分)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法理分析严密,论证充分。(50分)二、课程论文【案情简介】在1800年的美国大选中,当任总统、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落选,共和党候选人托马斯•杰弗逊当选为新总统,但要到1801年3月4日才能正式就职。1801年1月,亚当斯任命他的国务卿约翰•马歇尔为联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又在2月国会通过巡回法院法案时,成倍地增加联邦法官的人数,并通过了构成法,授权在哥伦比亚特区任命了42名治安法官,全部由联邦党人充任。参议院在3月3日批准了对这42名法官的任命,亚当斯总统连夜签发了对这42名法官的委任状。但由于过于匆忙,有几件委任状未能及时送出。3月4日,新总统杰弗逊就职。他一上任便命令他的国务卿麦迪逊扣发了这些尚未发出的委任状。威廉•马伯里就是被扣发委任状的人之一。为此,马伯里对新任国务卿麦迪逊提起诉讼,请求联邦最高法院向麦迪逊发出执行命令,发给委任状。因为根据国会1789年颁布的《司法法》第13条规定,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对公职人员颁发执行命令。联邦最高法院根据马伯里的申请,命令国务卿麦迪逊说明为什么不颁发委任状。但麦迪逊拒绝在最高法庭出庭。这样就使得最高法院在如何处理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上处于了两难的境地:如果驳回马伯里的请求,显然是向杰弗逊和共和党人屈服;但如果颁发了执行命令,杰弗逊和麦迪逊也不会执行,这样又有损于最高法院的权威。为了摆脱这种两难的境地,联邦最高法院运用了司法审查的方式,来处理这一案件,该案中,首创了联邦最高法院有违宪司法审查解释的权力。1803年,联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马歇尔在由他起草并得到全体法官一致同意的判决书中,详细地阐述了联邦最高法院享有违宪司法审查解释权的理由对此案作了阐述。判决首先肯定马伯里被任命为法官是合法的,是有权得到委托状的,而总统和国务卿不予颁发委任状是没有理由的,马伯里的正当权利因此受到了侵害,有权要求并得到补偿;但是,最高法院不能颁发这样的执行命令,因为宪法第3条关于最高法院司法管辖权的规定并不包括对职务执行命令的初审管辖权。因此,1789年颁布的《司法法》第13条的规定违反了宪法第3条的规定,因而是无效的。接着,马歇尔在判决书中,详细阐述并论证了联邦国会立法权的界限、宪法的最高的法律地位、联邦最高法院享有违宪审查权的理由。第一,美国国会的立法权是有限的,仅限于宪法列举的权力。人民组织政府,给予各种机关以各种权限,不允许各种机关有越权之事;国会也不能例外,国会不能用普通立法程序来变更宪法,乃是自明之理。第二,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不能用一般立法程序加以变更。在成文宪法之下,法律违宪者无效是当然之理,违宪的法律不是法律。第三,阐明法律的意义,是法院的职权。法官适用法律,以审判诉讼案件,更有解释法律的必要。两种法律互相抵触,法院必须决定适用哪一种法律。所以,法律若和宪法抵触,而法律与宪法,又都可以适用某种案件,那么法院必须选择适用宪法的规定,还是适用法律的规定。如果法院尊重宪法,以为宪法的效力在法律之上,则应当舍弃法律而适用宪法;否则一切成文宪法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第四,法院必须审查法律。根据宪法规定,联邦司法权管辖联邦宪法之下所发生的一切案件。有了这种条文,法院能够不考虑宪法而乱下判决吗?举例示之,宪法禁止各州对输出的贸易货物,征收直接税或间接税(宪法第1条第9款第5项),倘若某州法律蔑视这项条文规定,而致发生诉讼,法院能够不考虑宪法,而仅参照法律吗?又如联邦宪法禁止议会制定追溯既往的法律(宪法第1条第9款第3项),倘若议会制定了一个法律与这个条文相左,而致发生诉讼,法院能够不考虑宪法,而置犯人于死地吗?显然,制宪者不但欲用宪法来拘束议会,而且要用宪法来拘束法院。马歇尔代表最高法院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所作的判决,重要的并不在于对该案件本身如何处理,而是公开确认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联邦政府的行为和立法机关的法律、法令等是否合宪。“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案例,但是在世界宪政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宪法原则和宪法制度的确立与完善等方面,更是产生了相当的影响。【题目要求】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法学知识和理论,评析该案例。要求结合该案例,以“违宪司法审查”为主题,撰写一篇论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文章要求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行文流畅、论证有力。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本题无固定答案,文章围绕“违宪司法审查”为主题展开评析,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具体评分可参照如下标准:基本事实叙述清楚,材料运用详略得当。(30分)用语严谨,行文流畅。(20分)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法理分析严密,论证充分。(50分)三、课程论文【案情简介】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2006年11月20日上午,原告徐寿兰在本市水西门公交车站等候83路车,大约9时30分左右,有两辆83路公交车同时进站。原告准备乘坐后面的83路公交车,在行至前一辆公交车后门时,被告彭宇第一个从公交车后门下车,原告摔倒致伤,被告发现后将原告扶至旁边,在原告的亲属到来后,被告便与原告亲属等人将原告送往医院治疗,原告后被诊断为左股骨颈骨折并住院治疗,施行髋关节置换术,产生了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等损失。案件审理期间,处理事故的城中派出所提交了当时对被告所做讯问笔录的电子文档及其誊写材料,电子文档的属性显示其制作时间为2006年11月21日,即事发后第二天。讯问笔录电子文档的主要内容为:彭宇称其没有撞到徐寿兰;但其本人被徐寿兰撞到了。原告对讯问笔录的电子文档和誊写材料不持异议,认为其内容明确了原、被告相撞的事实。被告对此不予认可,认为讯问笔录的电子文档和誊写材料是复制品,没有原件可供核对,无法确定真实性,且很多内容都不是被告所言;本案是民事案件,公安机关没有权利收集证据,该电子文档和誊写材料不能作为本案认定事实的依据。审理中,对事故责任及原、被告是否发生碰撞的问题,双方也存在意见分歧。原告认为其是和第一个下车的被告碰撞倒地受伤的;被告认为其没有和原告发生碰撞,其搀扶原告是做好事。因原、被告未能就赔偿问题达成协议,原告遂诉至法院,要求被告赔偿原告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损失,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审理中,原告申请对其伤情的伤残等级进行司法鉴定,法院依法委托南京鑫盾司法鉴定所进行鉴定,鉴定结论为:被鉴定人徐寿兰损伤构成八级伤残。法院经审理认定原告系与被告相撞后受伤,理由如下:1、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分析,原告倒地的原因除了被他人的外力因素撞倒之外,还有绊倒或滑倒等自身原因情形,但双方在庭审中均未陈述存在原告绊倒或滑倒等事实,被告也未对此提供反证证明,故根据本案现有证据,应着重分析原告被撞倒之外力情形。人被外力撞倒后,一般首先会确定外力来源、辨认相撞之人,如果相撞之人逃逸,作为被撞倒之人的第一反应是呼救并请人帮忙阻止。本案事发地点在人员较多的公交车站,是公共场所,事发时间在视线较好的上午,事故发生的过程非常短促,故撞倒原告的人不可能轻易逃逸。根据被告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之人,从常理分析,其与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被告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被告未作此等选择,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城中派出所对有关当事人进行讯问、调查,是处理治安纠纷的基本方法,其在本案中提交的有关证据能够相互印证并形成证据锁链,应予采信。被告虽对此持有异议,但并未提供相反的证据,对其抗辩本院不予采纳。根据城中派出所对原告的询问笔录、对被告讯问笔录的电子文档及其誊写材料等相关证据,被告当时并不否认与原告发生相撞,只不过被告认为是原告撞了被告。综合该证据内容并结合前述分析,可以认定原告是被撞倒后受伤,且系与被告相撞后受伤。2、被告申请的证人陈二春的当庭证言,并不能证明原告倒地的原因,当然也不能排除原告和被告相撞的可能性。因证人未能当庭提供身份证等证件证明其身份,本院未能当庭核实其真实身份,导致原告当庭认为当时在场的第三人不是出庭的证人。证人庭后第二天提交了身份证以证明其证人的真实身份,本院对证人的身份予以确认,对原告当庭认为当时在场的第三人不是出庭的证人的意见不予采纳。证人陈二春当庭陈述其本人当时没有看到原告摔倒的过程,其看到的只是原告已经倒地后的情形,所以其不能证明原告当时倒地的具体原因,当然也就不能排除在该过程中原、被告相撞的可能性。3、从现有证据看,被告在本院庭审前及第一次庭审中均未提及其是见义勇为的情节,而是在二次庭审时方才陈述。如果真是见义勇为,在争议期间不可能不首先作为抗辩理由,陈述的时机不能令人信服。因此,对其自称是见义勇为的主张不予采信。4、被告在事发当天给付原告两百多元钱款且一直未要求原告返还。原、被告一致认可上述给付钱款的事实,但关于给付原因陈述不一:原告认为是先行垫付的赔偿款,被告认为是借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原、被告素不认识,一般不会贸然借款,即便如被告所称为借款,在有承担事故责任之虞时,也应请公交站台上无利害关系的其他人证明,或者向原告亲属说明情况后索取借条(或说明)等书面材料。但是被告在本案中并未存在上述情况,而且在原告家属陪同前往医院的情况下,由其借款给原告的可能性不大;而如果撞伤他人,则最符合情理的做法是先行垫付款项。被告证人证明原、被告双方到派出所处理本次事故,从该事实也可以推定出原告当时即以为是被被告撞倒而非被他人撞倒,在此情况下被告予以借款更不可能。综合以上事实及分析,可以认定该款并非借款,而应为赔偿款。根据前述分析,原告系在与被告相撞后受伤且产生了损失,原、被告对于该损失应否承担责任,应根据侵权法诸原则确定。本案中,原告赶车到达前一辆公交车后门时和刚从该车第一个下车的被告瞬间相撞,发生事故。原告在乘车过程中无法预见将与被告相撞;同时,被告在下车过程中因为视野受到限制,无法准确判断车后门左右的情况,故对本次事故双方均不具有过错。因此,本案应根据公平责任合理分担损失。公平责任是指在当事人双方对损害均无过错,但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又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受害人的损害、双方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判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予以补偿,由当事人合理地分担损失。根据本案案情,法院酌定被告补偿原告损失的40%较为适宜。综上,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第一百一十九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之规定,判决如下:被告彭宇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一次性给付原告徐寿兰人民币45876.36元。【题目要求】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法学知识和理论,评析该判决。要求结合该案例,以“扶与不扶”为主题,撰写一篇论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文章要求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行文流畅、论证有力。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本题无固定答案,文章围绕“扶与不扶”为主题展开评析,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具体评分可参照如下标准:基本事实叙述清楚,材料运用详略得当。(30分)用语严谨,行文流畅。(20分)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法理分析严密,论证充分。(50分)四、课程论文【案情简介】【案例一:齐玉苓案件】1、基本情况1990年,原告齐玉苓与被告之一陈晓琪都是山东省滕州市第八中学的初中学生,都参加了中等专科学校的预选考试。陈晓琪落选,而齐玉苓通过预选考试后,又在当年的统一招生考试中取得了超过委培生录取分数线的成绩。山东省济宁商业学校给齐玉苓发出录取通知书,由滕州八中转交。陈晓琪从滕州八中领取齐玉苓的录取通知书,并在其父亲陈克政的策划下,运用各种手段,以齐玉苓的名义到济宁商校就读直至毕业。毕业后,陈晓琪仍然使用齐玉苓的姓名,在中国银行滕州支行工作。
2、齐玉苓的诉讼请求齐玉苓发现陈晓琪冒其姓名后,向山东省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被告为陈晓琪、陈克政(陈晓琪的父亲)、济宁商校、滕州八中和山东省滕州市教育委员会。原告诉称:由于各被告共同弄虚作假,促成被告陈晓琪冒用原告的姓名进入济宁商校学习,致使原告的姓名权、受教育权以及其他相关权益被侵犯。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6万元,精神损失40万元。
3、一审判决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后认定:(1)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被告陈晓琪在其父陈克政策划下盗用、假冒齐玉苓姓名上学,是侵害姓名权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2)原告齐玉苓主张的受教育权,属于公民一般人格权范畴。它是公民丰富和发展自身人格的自由权利。但是,本案证据表明,齐玉苓已实际放弃了这一权利,即放弃了上委培的机会。其主张侵犯受教育权的证据不足,不能成立。齐玉苓基于这一主张请求赔偿的各项物质损失,均与被告陈晓琪的侵权行为无因果关系,故不予支持。(3)原告齐玉苓的姓名权被侵犯,除被告陈晓琪、陈克政应承担主要责任外,被告济宁商校明知陈晓琪冒用齐玉苓的姓名上学仍予接受,故意维护侵权行为的存续,应承担重要责任;被告滕州八中与滕州教委分别在事后为陈晓琪、陈克政掩饰冒名行为提供便利条件,亦有重大过失,均应承担一定责任。4、齐玉苓提出上诉一审判决作出后,齐玉苓向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除了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提出异议以外,主要是提出证据表明自己并未放弃受教育权,被上诉人确实共同侵犯了自己受教育的权利,使自己丧失了一系列相关利益。据此请求二审法院判决:(1)陈晓琪赔偿因侵犯姓名权而给其造成的精神损失5万元;(2)各被上诉人赔偿因共同侵犯受教育权而给造成的经济损失16万元和精神损失35万元。
二审判决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审理中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是否侵犯了齐玉苓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法释〔2001〕25号《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该决定全文如下: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99鲁民终字第258号《关于齐玉苓与陈晓琪、陈克政、山东省济宁市商业学校、山东省滕州市第八中学、山东省滕州市教育委员会姓名权纠纷一案的请示》收悉。经研究,我们认为,根据本案事实,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齐玉苓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接到《批复》以后,继续审理此案并认为:……由于被上诉人滕州八中未将统考成绩及委培分数线通知到齐玉苓本人,且又将录取通知书交给前来冒领的被上诉人陈晓琪,才使得陈晓琪能够在陈克政的策划下有了冒名上学的条件。又由于济宁商校对报到新生审查不严,在既无准考证又无有效证明的情况下接收陈晓琪,才让陈晓琪冒名上学成为事实,从而使齐玉苓失去了接受委培教育的机会。陈晓琪冒名上学后,被上诉人滕州教委帮助陈克政伪造体格检查表;滕州八中帮助陈克政伪造学期评语表;济宁商校违反档案管理办法让陈晓琪自带档案,给陈克政提供了撤换档案材料的机会,致使陈晓琪不仅冒名上学,而且冒名参加工作,使侵权行为得到延续。
该侵权是由陈晓琪、陈克政、滕州八中、滕州教委的故意和济宁商校的过失造成的。这种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设备租赁委托合同三篇
- 高中化学卤素知识点
- 2025年中考数学高分拓展必刷题之图形旋转问题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家电行业客户满意度提升方案
- 书店店长文化活动策划方案
- 食品检验员培训
-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闵行区八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含解析)
- 高校体育活动体温监测制度
- 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方案
- 国家开放大学《zy银行理论与实务》形成性考核1-4参考答案
- 【已填内容】个人业绩相关信息采集表 含政治表现、最满意、主要特点、不足
- 口袋妖怪黄版隐藏道具
- excel自动生产排程(至柔Ⅱ) 最新版
- 湖北某创省优质安全文明工地实施方案(楚天杯)_secret
- 案例分折----奇瑞信息化
- 九阳真经原文
- 企业有价证券管理制度
- 机关工作人员考勤表Excel模板
- 日照市重点支柱产业情况
- 儿童过敏性休克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