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碧水蓝天都去哪儿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碧水蓝天都去哪儿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碧水蓝天都去哪儿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碧水蓝天都去哪儿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碧水蓝天都去哪儿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碧水蓝天都去哪儿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如下内容:1、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根源。2、直接体现的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有:三3.3增强环境保护意识3、渗透的课程标准内容是:三2.1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二)本节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第16课依法保护环境第一框题:碧水蓝天都去哪儿了。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依然严峻三个方面的表现,帮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进一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承接了第15课关爱自然、善待环境的内容,为后面从国家、公民角度讲述应该如何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做了有力的铺垫。只有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意识到环境问题关切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才会从意识上、行动上做出最有利的回应,才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激发责任感,真正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如雾霾的认识可能了解的比较多一些,但对于造成问题的根源却缺乏理性的认识;再者由于青少年学生对于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的认识也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难以上升到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的高度,所以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就没有那么强烈。因而非常有必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激发情感的共鸣,真正能做到导之以行,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绿水相拥、蓝天常在、净土在望的美丽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根据课堂所学以及自身对周边环境的调查,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二)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或者图片,了解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及原因,知道生态环境恶化的危害。2、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提高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三)过程与方法目标:围绕着拍客的线索展开本节的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进行PK,来自主学习空气污染与水污染的知识点,教师对重点问题予以导析,让学生明确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通过辨析环节,让学生明确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再者通过四人一组合作学习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三大保卫战,群策群力,为绿水相拥、蓝天常在、净土在望做贡献。(四)德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以主人翁的精神关注环境治理与保护,并能够积极践行到实际行动中来。教学重点: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教学难点: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危害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具体呈现时间预设环节一、情感体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家乡随手拍》教师引语:大家喜欢旅游吗?在旅游时我们少不了拍照,通常你都会拍些什么?教师展示来自烟台、北京、天津、青海、西藏、云南、贵州以及教师自己家乡的照片教师过渡:是谁让头顶的天不再湛蓝,让世世代代受滋养的河流干涸污染,我们的蓝天碧水到底哪里去了呢?这节课我们一探究竟吧。环节二、初识生态环境总体概况教师引语:其实,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引起了我们草根的关注,也引起了国家的关注。教师过渡:那么我们的生态环境被治理地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走进被世界点赞的中国奇迹之地,塞罕坝去看一看。活动一:美丽中国令世界点赞播放视频:内容如下:标题:塞罕坝再刷屏,世界聚焦环境治理“中国样本”。《大山里的三代人,从联合国拿了个全球大奖》,以全球视角,解读塞罕坝为何会得此大奖。再加上全片英文解说,被网友点赞为“有国际范儿”。教师引语:塞罕坝的成功说明我国在治理荒漠化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大家不要高兴太早。活动二:生态环境基本概况教师活动:播放图片内容如下:PPT:根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报告,截至2014年我囯荒漠化土地面积有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172.12万平方公里。我国环境依然面临:雾霾天气多发、城市河道水体黑臭、“垃圾围城”、土壤污染、危废处置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教师引导:虽然塞罕坝再治理荒漠化取得了成功,但是目前我国荒漠化总体面积依然很大。而且我国面临着众多的环境问题,反映出我国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是:局部好转,总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形势依然严峻。环节三:拒绝环境污染,百姓随手拍活动一:环保调查员内容如下:来自济南和潍坊的拍客,拍摄的济南的天气和潍坊的水活动二:心肺之患——空气污染教师过渡:不知不觉间,你会发现现在出门戴口罩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因为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了,空气质量下降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教师讲授:重点是补充学生的盲点:酸雨。教师过渡:空气质量排名如此靠后,反映出我国空气质量问题的严重性,那么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都有哪些?教师过渡:造成空气污染的污染源之多,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影响?活动三:生命之源——水污染教师过渡: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可是你喝的水安全吗?有多少同学家里安装了净水器设备?百分之八十的同学家里安装了这一设备,说明了我们喝的水有问题,那么存在哪些问题呢?教师讲解:对于水资源面临的问题:水量不足和水源受到污染,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农村2亿多居民喝不到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教师过渡:目前,我国有一半城市地下水不合格,近2亿多农民喝不上符合标准的水,那么造成我国目前水质这么差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过渡:作为烟台的母亲河夹河西岸风景宜人,夹河东岸却是野垃圾遍布,建筑废料涌入河道,在黄海入海口处垃圾成山,其他河道情况也不乐观,这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活动四:舌尖上的安全——土地之殇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位来自高新区的拍客:她把我们带到美丽的坝上草原。2008年与2017年图片对比。土壤是地球表层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水、植物、动物以及我们人类汇集的场所,尤其是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土壤对于我们更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引语:我国土壤总超标率16.1%,土地荒漠化面积也很大,设置问题3教师小结:具体案例:科尔沁草原变成了科尔沁沙地PPT:全球森林监测系统显示:2000年-2012年,每分钟有50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治理难度很大。设置问题4。环节四:知识疏理,深化认识,辨析明理。教师过渡:学习到这里,我们主要学习了关于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些知识,比如……注意:学生在总结生态环境恶化的危害时,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理性,正确处理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师讲授: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则是竭泽而渔。因而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节约资源。只有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经济才可能可持续发展,以此为基础,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节五:明理践行:手拉手共筑碧水蓝天教师过渡: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也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着我们。正是因为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才让我们失去了碧水蓝天,怎样才能让我们绿水相拥,蓝天常在,净土在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拟一份倡议书,让全体市民参与到共筑碧水蓝天行动中来。环节六:课堂小结,主题升华教师寄语:人与空气、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只有持之以恒的对污染问题宣战,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才能让人与自然形成“朋友圈”,美丽中国离我们就不再遥远,“美美的”幸福就在你身边。当然这离不开你、我、他的共同努力。环节七:实践作业:内容如右:环节八:板书设计观看教师展示的图片,思考:你都会拍些什么?你看了这些照片之后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思考:生态文明被提及300多次,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说明了什么问题?2、塞罕坝如何获得“地球卫士奖”的?3、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怎样的现状?学生分为两个大组,一组讨论空气污染问题,一组讨论水污染问题,形成PK态势,小组内再四人一组,选个小组长,填写此表。关于__问题的调查报告问题的表现造成问题的原因问题产生的危害探究空气污染小组的同学进行回答,探究水污染的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完善。此时学生主要针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作答。关于空气污染问题的调查报告1、空气质量下降的表现2、造成问题的原因3、问题产生的影响第二大组学生进行主力回答,第一大组进行补充完善。智慧的火花再次碰撞。关于水污染问题的调查报告水污染的表现2、造成水污染的原因3、水污染产生的危害1、照片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土地资源还面临哪些威胁?四人一组,合作探究:3、你知道造成土壤污染与土地荒漠化现象的原因吗?辨析导行:4、面对土壤污染与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一方面需要很长时间,另一方面治理成本很高,干脆不要治理了。对此你的态度是什么?1、学生谈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与感悟,总结生态环境恶化的危害。2、观点辨析:既然生态环境恶化会带来这么多的危害,如何处理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呢?学生:向全体市民发出倡议:美丽中国我行动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标题:草根行动“做起来”美丽烟台从我做起,请你就那些与“美丽烟台”不和谐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学生实际生活为铺垫,结合学生的兴趣所在旅游拍照为切入点,与学生的回答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触目惊心的图片刺激,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关注时事,培养学生对时事的敏锐度,提高对时事的分析能力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的目标之一。通过社会热点: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来导入国家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的重视以及环境法治的进一步完善,让学生意识到国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依法治理。通过当下较为热点的视频《世界聚焦环境治理“中国样本”》,形成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国对环境的治理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同时也彰显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成为全球生态文明的引领者、参与者,更加彰显出国际范儿。通过正反对比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意识到我国环境治理任重道远,相比塞罕坝的成功治理,整体生态环境形势问题依然突出。通过局部与整体的对比,识别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才能更好地针对问题进行解析。一方面学生对雾霾与水污染相对比较熟悉,充分体现用学生已知的知识与经验去探究未知的知识,就此打开知识的宝盒;另一方面分组对抗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思维的火花充分的碰撞,从而引发深度思维的训练。以学生的探究为主阵地,教师辅之以材料与数据的补充,对于学生未探究到方面进行完善,充分利用深刻的数据,以及动漫视频PM2.5,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关系到切身的利益,因为我们的每一口呼吸它都在;意识到空气质量问题的严峻性,增强保护环境的危机感、紧迫感。利用课堂上的小调查,一方面反映出我们面临的水问题,另一方面也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对此的关切。同时,教师补充全国水环境面临的问题以及烟台地区母亲河——夹河面临的问题,既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又让学生意识到污染就在身边,而不是置身事外,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就会更好地践行到实际行动中来。限于学生的学情,因为学生主要是市区的,对于土地荒漠化与土壤污染问题感触不深,所以这一模块主要是教师设置情境,启发学生去探究,利用科尔沁草原的案例以及12年间每分钟有50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等形象化图片与文字来达到触目惊心的效果。通过设置逆向思维的问题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土壤污染与土地荒漠化的保护与治理迫在眉睫,事关人们的生计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看出学生还存在的疑问,针对疑问进行解疑。通过观点辨析,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此来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恶化的理性认识。通过手拉手共筑碧水蓝天活动,充分体现了在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这一课程标准,一方面与前面知识点形成相互呼应的态势,另一方面最终达到增强学生保护环境意识,落实德育目标,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增强公民意识这一较高的教学目标。课堂结语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同时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朋友圈概念,让人与自然形成朋友圈,和谐共生。与美丽中国的概念遥相呼应,美丽中国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来践行,美丽就在身边,所以就从建设美丽烟台开始,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简明扼要,一目了然,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既是生命共同体,又是朋友圈,密切相关,需要两者的和谐共生。播放《来自全国各地的随手拍》伴随音乐多媒体PPT呈现生态文明300次,生态文明入宪播放视频PPT呈现荒漠化的数据及环境现状环保调查员表格1、雾霾及酸雨图片,以及空气质量排名2、播放动漫视频1、各种饮用水图片水源受污染的图片及新闻报道城市地下水及农村饮用水污染数据1、坝上草原图片对比土壤污染以及土地荒漠化的原因科尔沁草原图片: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多媒体呈现可持续发展图片手拉手共筑碧水蓝天表格图片并板书出示“草根行动做起来”的内容教师板书232557103521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如雾霾的认识可能了解的比较多一些,但对于造成问题的根源却缺乏理性的认识;再者由于青少年学生对于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的认识也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难以上升到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的高度,所以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就没有那么强烈。因而非常有必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激发情感的共鸣,真正能做到导之以行,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绿水相拥、蓝天常在、净土在望的美丽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效果分析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课算是好课?偶然间在一本书上看到张楚廷教授对好课的看法。他认为能够带上满口袋问题走进课堂的课,算好课;能够在课堂上唤起学生也生问、发问、提问的课,算更好地课;能够唤起学生提问,居然被学生的问题问倒了的课,算是最好的课。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真正体现教学相长。上完一节课,就会想到,这节课上的怎么样?学生满不满意?感不感兴趣?有没有收获?接下来就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节课的课堂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节课的知识相对弱化了一些。通过图片的冲击、视频视觉及文字的综合等方法来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危机感、紧迫感以及责任感。而教师在图片的选择、视频的甄选上做到了既有广度也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既做到了整体上看生态环境,又做到了局部看当地的生态环境情况,让学生有的谈,而不是空谈无物。最终学生在谈及三大保卫战中,群策群力,充分体现了环保意识的危机感及责任感。德育目标渗透于无痕之中。贯彻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我们的课程占有先天的优势,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这节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意识到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会带来哪些危害,危害之一就是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所以通过反向设问,既然环境被破坏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干脆,我们把环境好好地保护起来,就不需要发展经济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环境、经济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明确地认识到环境恶化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最起码在思想意识上会增强环保意识,在行动上会导之以行。学生课堂上的参与度与深度分析。教师通过设计不同的情境,既有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有个人独立思考的形式,问题的难易度也迎合了学生学情的需求,整体上学生都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课堂上不仅学生的参与度高,而且学生回答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也有有目共睹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与判断,这是非常难得的一种提高,再者,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的广度也是值得欣慰的。三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学生都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释,教师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堂评价充分体现了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利用学生分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一方面激发了小组团队合作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竞争的态势,让学生在自由探讨中你来我往,互相补充不足的地方,正是在思想的碰撞中,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含量,课堂气氛也就有了,在融洽和谐的讨论氛围中,就化解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效果不错。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第16课依法保护环境第一框题:碧水蓝天都去哪儿了。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依然严峻三个方面的表现,帮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进一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承接了第15课关爱自然、善待环境的内容,为后面从国家、公民角度讲述应该如何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做了有力的铺垫。只有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意识到环境问题关切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才会从意识上、行动上做出最有利的回应,才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激发责任感,真正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第周星期第节课堂反馈七年级班姓名学科道德与法治分数选择题(2016.衡阳)近几年来,我国中东部地区经常连续多日遭遇雾霾天气,给人们生活出行造成严重影响。有网友吐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面对雾霾天气,下列对策正确的是①加强监测预警,减轻污染影响②限产停产重点排污企业③出门要尽量开车,戴口罩防尘④发展经济,不可能杜绝雾霾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是习近平对环境保护的真情“表白”,习近平说:“好的生态环境,一定要珍惜,不要在我们手里受到破坏”。而这要求经济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我们①积极倡导低碳生活,绿色消费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发展再说③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④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③④价值判断:某造纸厂为了节约资金,有污水处理设备却闲置不用,而是通过高压水泵将超标4倍多的污水偷偷排入地下。判断:理由:命题人:命题时间:月日《碧水蓝天都去哪儿了》课后反思记得曾经有位教育专家说:“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已经打开的盒子’里面的内容,更应当是培养学生对‘尚未打开的盒子’和‘即将打开的盒子’里面内容的好奇心”。本节课的内容的设计就是基于学生已知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梯度的渗透,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在德育的无痕渗透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力。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中的雾霾问题相对较为熟悉,就从学生“已经打开的盒子”入手,通过三个镜头中的环保调查员、手拉手共筑碧水蓝天倡议书等环节,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让学生意识到问题,根据问题设计问题,再对问题展开充分的调查,从而得出结论,进行课堂展示。通过这一形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体现团结合作的意识,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进行生生互评,在相互补充中,将问题探究的更清晰,更有深度。二、巧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通过环保调查员的设计,在提高探究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学生对热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危害,引发学生思考引发危害的根源在于什么?追根溯源,让学生意识到是因为人类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与不合理的利用导致了经济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目的。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有针对性的对生态环境现状,有自立的思量,从而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将思维的深度不断地扩展。三、对教材内容充分进行了整合,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的进行探究。原本教材通过对生态环境总况的介绍完了之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