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国
文
化第三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育和科技第一章中国文化绪论第二章汉语和汉字、中国文学和艺术第四章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第五章中国传统节日第一章中国文化绪论了解什么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和经济基础,
重点在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目标一、文与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第一节什么是文化“文”引申义其一指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一、文与化“化”本义为改易、生成、变化。第一节什么是文化“化”引申义:教行迁善之义,即教化。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说苑·指武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简而言之,凡人类有意识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自然的人化”即文化。二、广义与狭义的文化文化广义包括社会生产、制度、政治、思想教育文学艺术等等狭义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历史环境和经济基础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
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等
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等一、历史地理环境
一面环海而三面与域外陆路交通困难造成了与外面世界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虽阻碍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但保护了中国文化按其自身规律而独自发展。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首先造就了华夏中心主义的心里定势,以华夏为天下中心,雄视邻邦,称周围夷狄蛮戎。《皇帝文献通考》云:“中士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其缘边滨海而居者,是谓之裔。裔之为言边也。二、民族
早在春秋时代,汉民族的前身华夏诸族就成了黄河流域的主体民族。之后,汉族随着自身的扩张,迁移和其他民族迁入,融合了其他民族。少数民族为了开发和巩固边疆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三、人口
中国庞大的人口分布并不均匀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人口迁移中国人也不断移居海外
中国历史上多次大规模人口迁移从十四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前期,移民的主流从中原进入山区,从内地迁往边疆。随着沿海城市和工矿城市的兴起,又有大量人口从农村和小城镇迁入城市。中国人也不断移居海外。19世纪中叶后向海外的移民规模日益扩大,移民及后裔的数量已达数千万。中国移民对所在国和中国本身在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四、政区商、西周(分封制)-春秋战国秦汉(军衔制)-隋朝(郡、县二级制)宋朝(县三级制)-元朝(行中书省)明朝(布政使司)-清朝(十八省)中国民国(省-道-县三级制)五、经济基础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立国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赖以发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除农耕经济外,中国北方草原自古生活着游牧民族。1.天人合一,以人为本2.中庸之道,和而不同3.自强不息,刚柔相济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认识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协调。(1)人与自然的和谐(2)人与人的和谐返回2.中庸之道,和而不同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是为人处事方面的具体准则,它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在今日语境下,中庸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返回3.自强不息,刚柔相济
返回中华民族文化历来倡导自强不息、刚柔相济的进取精神。《周易》中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孙中山“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毛泽东“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第四节中国文化的转型与复兴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和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曾有过光辉灿烂,但它毕竟植根于农耕经济,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和弱点,主要表现在:经济上的“重农抑商”、政治上的封建专制、思想上的“崇道鄙技”。
二、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中国文化向近代的转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物质层面上的变革;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制度层面上的变革;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爆发观念层面上的变革.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
前提条件:救亡与启蒙的双重主题。
必要性: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内在原因: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四、发展中国文化的指导方针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2.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五、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观1.传统文化观蕴含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2.传统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3.传统文化观科学指导了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第五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
科学性
人民性
时代性
开放性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形于中”,“发于外”第二章汉语和汉字中国文学和艺术了解汉语、汉字及其发展特点,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和中国艺术的精髓。学习目标第一节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一、汉语史1.词汇的发展汉语词汇发展与其他语言一样就是词汇的积累,新词不断产生,少部分旧词消失,词汇总量逐渐积累增多。汉语词汇在语音形式上的发展规律先以单派生为主,后逐渐变为以双音合成为主。2、语音变化
汉语语音的变化在不同的方言区表现不同,汉语声母、韵母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过一段繁化丰富期后,逐步简化。古今标准语的语音变化:
1、声母方面——浊音清化。
2、韵母方面——入声韵尾的消失。
3、声调方面,学者们对先秦时代的声调有不同的看法。
3、语法的发展
汉语语法很稳定,在整个汉语史上汉语句子的基本词序变化不大。从古至今词序基本保持了这样的格局:主语在谓语之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汉语语法日益严密是其逐步发展的总趋势。4、文言与白话
汉语发展史上有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言文脱节。从自然语言的发展看,汉语口语经过上古、中古、近古、现代四阶段的渐变过程。但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汉语正统的书面语一直用文言,也就是一种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泛时性书面语,这种书面语模仿先秦经史文献,相当固定。一般人把文言称作古代汉语。
5、结语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具有历史渊源关系而属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同一民族的语言。可以说,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又最稳固的语言之一。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对于学习、理解和研究现代汉语来说,古代汉语知识不可缺少。二、汉语的特点及其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1.汉语的特点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更动。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汉语音义对应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2.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第二节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一、汉字的历史
1、汉字的起源2、殷商甲骨文3、西周金文4、春秋金文5、秦小篆6、汉隶书7、魏晋以来的楷书8、汉字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二、汉字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字中的地位
1.汉字的特点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代表,汉字的形体和意义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在古文字阶段,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2.在世界文字中的地位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分类的根据在于文字形体直接显示的是信息和语义还是语音而定。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意义和声音是语言的两个属性。世界文字大都起源于图画文字,表音和表意是图画文字发展的两大趋势。第三节中国文学一、中国古代文学1.先秦的《诗经》和《离骚》2.乐府3.唐诗4.宋词
宋代的词,达到了可以和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一批大诗人,如苏轼等。南宋后期,词逐渐失去了和乐的能力。
5.元曲6.散文7.赋与骈文8.元明清的小说和戏曲
元、明、清时代,小说和戏曲才迅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一些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如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戏曲中的《窦娥冤》、《西厢记》等都是不朽之作;小说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也都是艺术珍品。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二、中国近现代文学
1.近代文学
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文学上出现了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开明派”。戊戌变法运动的前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梁启超、黄遵宪等明确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同时还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梁启超还特别提倡政治小说,主张用小说的形式号召人民起来革命。
2.现代文学三、中外文学的相互交流
1、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
2、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一、书法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这里特指以毛笔表现汉字的艺术,是中国文字在书法家审美观的长期运用和发展中形成的特有艺术。书法既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又有欣赏性的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第四节中国的艺术1、表现手段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与通常写字有一定区别,书法必须具备用笔、结构、章法、墨法等艺术表现手段。用笔就是用毛笔书写文字,逐渐演变成书法用笔的艺术技巧,从而构成书法艺术的要素。书法用笔主要包括笔法、笔力、笔势、笔意等艺术技巧。2、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二、中国画
1.概念和分类
中国画,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作的绘画品种。中国画现分为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有工笔与写意两大种画法;有卷、轴、册、屏等多种装裱形制。
2.历史发展
中国画历史悠久仅从己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中国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三大系统:宫廷、民间与文人画。中国画三大系统的相互对立、斗争与彼此渗透,并在各历史时期经济基础的制约下,及政治、哲学、宗教、法律、道德以及其他艺术的影响下,不断发展演进,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
3.观察认识方法和表现方法中国画的观察认识方法,重视立意构思的统帅作用;崇尚实现艺术形象主客观统一的神韵;要求把握物象的骨法结构,形象刻画不止于亦不限于形似,敢于使用程式化、装饰化与夸张变形的手法,为对象传神,为作者达意;构图布局不拘于特定时空。4、造型特点和创作方法
1、造型提倡不拘形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2、构图布局不拘于特定时与空。
3、讲求笔墨,所谓笔墨并不是用具材料上的笔墨,而是关于状物、传情达意的艺术技巧。
4、以画为主,中国画创作方法的最主要特点还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及其对画家画外修养的高度重视。三、中国建筑艺术
1.艺术特征2.艺术形式3.中国建筑的类型风格4.中国建筑的地方民族风格5.中国建筑的时代风格6.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第三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教育和科技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其特征。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和科技思想。学习目标第一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宗法制度
1.宗法制介绍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奴隶主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宗教“宗”字宗”字的本义是宗庙有祭祀的意思法法规、法则、条例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宗法制规定,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天子”,是天帝的长子,奉天承运,治理天下土地臣民。君王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家地位。其余王子(嫡系非长子和庶子册封诸侯,他们对天子为小宗,但在各自封国内又为大宗,其位由嫡长子继承,余于封卿大夫。卿大夫以下,大、小宗关系依上例。嫡长于继承制、分封制、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共同构成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2.宗法制度的确立
周人最早生活在渭水以北的黄土高原,具有悠久的农业生活传统,宗族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占突出地位,这是周代确立宗法制度的基础。3.分封制4.宗庙祭祀制度5.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周朝由式微而灭亡后,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并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结构,这种社会政治结构对血缘宗法制度和观念产生过较大的冲击。然而,两千多年来,宗法制度一直没有完全消亡,而是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
6.宗法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结合第二节中国古代的教育一、中国正规教育的起源
教育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国家之一,也是学校教育发达很早的国家。二、夏商西周的教育
夏代建立了叫做校的教学场所,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是培养奴隶主接班人的贵族学校。除了大学还在宫廷左右设立普通学校。西周之学,有国学和乡学之分。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而设立的。西周学校的教师,是“官师一体”,即“学在官府”。
三、春秋时期的教育
齐、晋、秦、楚、吴、越等大国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下,各类学校遂消失,教师流落民间,社会无正常思想文化教育机构,霸政之下争政权,各诸侯国所重视的,首先是军事行伍的整训和教育。宗法制度下,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享有政治特权,他们自有家学。四、战国时期的教育
战国时代正发生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各学派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利益出发,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之学,齐威王、宣王支持这所学校,淳于髡等在这里讲学。五、秦朝的教育六、汉至隋(公元前206年-公元617年)朝的教育
汉承秦制,政治上初步为黄老政治。在汉武帝即位前,朝廷采纳的是黄老之学,实行与民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官学、私学在独尊儒术的形势下以传播儒家《五经》为主,在西汉都有发展。汉朝在除宫邸学、鸿都门学外,中央有太学,郡国有学,县道邑有校,乡村也有学校。七、唐至清代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唐、宋、元、明、清五代视为中国封建社会下行并走向衰弱的时代。唐代选拔官员要求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德才兼备的人,沿用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选拔和储备人才,以授官职。唐代科举考试科目繁多,其中常设秀才科,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每科录取仅一到二人;又设进士科。唐中叶以后,以考诗、赋以代杂文等。
宋代承唐制,国子监、太学之外,另有若干专门学校,如律学、算学、书学、医学、画学等。元代统治时,学校的设置体现了统治者的民族特色。中央官学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族国子学三种。地方则按路、府、州、县四级各设相应学校。地方官学还设有蒙古字学、医学、阴阳学等。元代也设置书院,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以加强其统治。明代推行宋朝的程(颐)、朱(熹)理学,对此外之学派予以排斥和压制。朱元璋与刘基在明代科举中,首创八股取士的做法。明代中央官学为国子监、武学、四夷馆等。明代科举,仅设进士一科。府试考中者为秀才,省会举行秀才资格考试,考中者为举人,也称孝廉。清朝的科举沿袭明朝。清代中央官学、国子监,又称大(太)学,监设祭酒一人,其他人员,兼顾满汉两族,受学者称监生。监设学科,有《五经》、《四书》(均朱熹注本)、性理、习字等科。监生除发“膏火”补贴生活外,还享有免役权。地方上府、州、县学,统称儒学。儒学分三等:附学生,增广生、廉膳生。八、古代教育思想伦理本位因材施教启发引导学思结合第三节、中国古代科技
一、原始社会的科技
1、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石器工具进行第二步加工,懂得了磨制的方法,畜牧和狩猎各用专门用途的石器工具。
2、开始了动物的驯养、繁殖,植物的种植。
3、陶器的发明和制造,在制造技术上是一大进步。
4、建筑上,早期人类过着穴居野处的生活。
5、自然科学上,对自然气候和季节等应用和掌握,促进了天文学、数学和文字等的发展。
二、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三、春秋——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科技四、战国——封建社会初期的科技五、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
六、中国传统科技思想
:分支:天文观测、历法编制
目的:占星、制定历法思维模式:整体性研究方法:观物取象、直观类比
中国古代天文学第四章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宗教及其特点,重点在于儒释道三家的内容和特点。学习目标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
一、阴阳五行和《易经》二、儒家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的精神是创造和生命精神,是人以宇宙为根源的体悟。儒家精神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
三、道家
道家的代表作:《老子》、《庄子》。道”是终极实在,是整体,本质上既不可界定又不可言说,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也不能将其特性有限地表达。道无拘无束、无始无终、无所不包,乃天地万物的源泉和原始浑然之总体。
四、佛教哲学
1、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创建佛教。
2、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3、汉末魏两晋南北朝至隋唐,创立了中国化的佛教哲学。
五、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又称道学)融合儒道释三家思想,形成发展于宋元明三代。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将道德提高为本体,重建了人的哲学。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张载的不朽格言为代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六、宇宙观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生生不已、大化流行。“宇”:东西南北、上下四方的空间。“宙”:把昼夜更替、古往今来之时间。宇宙就是无限的时空及其所包含的一切。
七、人生境界
境界说是中国人生哲学一大特色,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是一种精神天地。境界带有理想特征,但并非玄妙而不可捉摸。人生境界的几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八、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
冯友兰认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大致表现在:
1、概念形成的途径;
2、以“假设的概念”为出发点的西方哲学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
3、西方哲学用“正”的方法,用演绎推理“告诉我们它的对象是什么”;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正好相反,用的是“负”的方法,“告诉我们它的对象不是什么”。第二节中国古代宗教一、正统宗教的产生二、儒家的宗教色彩
孔子天道观的宗教色彩
汉儒神化儒学朱熹论“天理”儒家的宗教色彩三、佛教及其中国化四、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是官方提倡的正统思想,道教则是民间宗教。道教的成熟与佛教的传入中国几乎同时,而且几乎同步在中国发展,最终形成儒、道、佛三教鼎足而立的局面。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在传统科技文化、民俗信仰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五、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
兼容性
宗法性
神权从来没有超越专制王权
第五章中国传统节日
第一节中国传统节日概述
一、起源复杂数量众多二、鲜明的民族性三、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性四、顺应时代的灵活性第二节中国八大传统节日一、春节二、元宵节三、清明节四、端午节五、七夕节六、中秋节七、重阳节八、冬至节西方文化第六章古希腊文明第七章古罗马文明第八章中世纪基督教文明第九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西方文化第十章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思潮第十一章工业文明第十二章多元现当代文化第十三章西方语言文字与音乐第六章古希腊文明
了解古希腊文明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重点掌握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充分认识古希腊文明在西方,乃至于整个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学习目标第一节概述
“言必称希腊”,追溯西方文明的源头,无法绕过古希腊文明。古希腊人赞美说,人是宇宙中最了不起的创造物。古希腊是人类的黄金时代,那是一个神与人交融的时代。一、古文明的兴亡克里特文明麦锡尼文明荷马时代波希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马其顿的崛起
二、雅典民主公民大会陶片放逐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雅典民主的意义雅典民主的局限性
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三、宗教与神话篇
旧神谱—创造之神新神谱—奥林匹斯众神人神魔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四、古希腊哲学三贤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第二节古希腊科学、文学和艺术
一、科学之光天文学数学和物理学医学二、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
《奥德赛》三、古希腊戏剧
1.戏剧的起源2.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戏剧艺术的荷马”索福克勒斯“戏剧中的哲学家”欧里庇得斯3.“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和索福克勒斯四、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人们常常忽略它,然而它的价值并不亚于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和悲剧。五、建筑与雕刻艺术五大奇迹宙斯神像莫索拉斯陵墓阿泰密斯女神庙太阳神像亚历山大港灯塔第三节古希腊日常生活一、奥林匹克运动会二、酒神节三、日常生活第四节古希腊精神一、理想主义二、追求现世享受三、人文精神四、理性主义五、悲剧性六、创造精神第七章古罗马文明
了解罗马帝国的兴衰、古罗马文明的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了解早期基督教的教义及其演变、《圣经》的基本内容;重点认识《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学习目标第一节概述
大概在中国的秦汉时期,继古希腊文明之后,另一个文明崛起了,继续西方文明的进程。那就是曾经称霸地中海,横跨欧、亚、非大陆的罗马帝国。一、文明的兴亡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时代罗马帝国时代文明的兴亡第二节罗马法罗马法的演变发展过程习惯法零散体系公民法成文法万民法完整体系三、罗马法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与西塞罗四、罗马法的核心内容和意义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债权做了规定和解释,遵循的原则是自然理性。罗马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政治上:维护皇帝和元老院的力,实际上是维护奴隶制度,理论上承认公民的平等权利,巩固帝国的统治基础。经济上:保护私有财产;对各种契约均有较详细的规定,稳固了帝国的经济基础。第三节古罗马科学、文学、艺术
一、古罗马的应用科学现行公历的基础——罗马历托勒密与《地球中心说》卢克莱修与古代原子论医学繁荣发展普林尼与《自然史》瓦罗与农艺学赫伦与动力装置二、古罗马文学利维乌斯·安德罗尼斯库——古罗马文学奠基人埃纽斯——古罗马文学之父普劳图斯和泰伦提乌斯——喜剧大师贺拉斯、维吉尔和奥维德——三大诗人三、古罗马建筑艺术罗马广场罗马万神殿罗马斗兽场卡拉卡拉浴场阿皮亚古道引水渠图拉真市场庞培古城 君士坦丁凯旋门
第四节基督教与《圣经》
一、基督教的兴起
基督教的起源基督教的草创阶段基督教的深重灾难基督教的发展基督教在中国基督教的教义基督教主要节日二、《圣经》简介《圣经》的主要内容英文版《钦定圣经》《圣经》在中国《圣经》的影响三、《旧约》典故选粹
偷吃禁果(forbiddenfruit)诺亚方舟(Noah‘sArk)摩西十诫(TheTenCommandments)聪明如所罗门(aswiseasSolomon)四、《新约》典故选粹耶稣的诞生(theBirthofJesus)魔鬼试探(theTemptationbySatan)登山宝训(theSermonsontheMount)最后的晚餐(theLastSupper)耶稣之死(theDeathofJesus)第八章中世纪基督教文明
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重点掌握基督教文明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了解中世纪在西方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学习目标第一节概述一、日耳曼民族的入侵二、封建制度三、十字军东征四、东罗马帝国第二节中世纪宗教社会的兴起一、基督教会组织二、基督教会世俗化的作用和影响三、基督教理论化第三节中世纪西方文化特征一、宗教禁欲文化二、世俗贵族文化第四节中世纪文明成就一、大宪章和议会的起源二、城市、行会、银行的兴起三、中世纪的世俗大学四、中世纪语言文学五、中世纪艺术第九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了解文艺复兴的起源、发展和意义;重点理解人文主义思想;了解宗教改革的原因,重点理解和认识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推作用。
学习目标第一节文艺复兴的兴起一、文艺复兴的概念和历史时限二、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三、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四、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
乔托马赛乔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五、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者但丁马尔西略波特拉客阿尔贝蒂劳伦佐·瓦拉乔瓦尼·皮柯马基雅维里第二节文艺复兴的发展
一、文艺复兴发展时期的文学
法国文学与拉伯雷西班牙文学与塞万提斯英国文学与莎士比亚二、文艺复兴发展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伊拉斯谟与《愚人颂》托马斯·莫尔与《乌托邦》博丹与《主权论》蒙田与《散文集》培根与现代唯物主义笛卡尔——现代哲学之父三、现代科学技术的诞生与发展
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第三节宗教改革的兴起一、宗教改革的原因二、宗教改革的意义和影响第四节宗教改革的发展一、茨温利的宗教改革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三、英国宗教改革四、罗耀拉的反宗教改革第十章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思潮学习目标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重点理解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科学、理性、自由之精神实质;了解浪漫主义思想的来源;了解浪漫主义文学特点。第一节启蒙运动的兴起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
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启蒙就是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第二节启蒙运动的思想家
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第三节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一、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二、德国古典哲学家
康德黑格尔尼采第四节浪漫主义文学与艺术一、浪漫主义文学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二、浪漫主义艺术
其中代表作品有西班牙画家戈雅的油画《1808年5月2日的起义》、《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着衣的玛哈》与《裸体的玛哈》,法国画家籍里柯(1792—1824)的油画《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1798—1863)的油画《自由领导人民》吕德(1784—1855)的高浮雕《马赛曲》,体现了法国人民的革命浪漫主义战斗精神。
第十一章工业文明
了解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巨大变化;重点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自由主义精神实质;了解现实主义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成就.
学习目标第一节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对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主要表现于:使世界从手工制作中解放出来,标志着机器时代的来临;缩短世界各国的距离;冲击旧制度、旧思想;西方殖民掠夺加强,殖民地人民更加贫困,艰难,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巩固了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国的统治基础;世界出现两大对立阶级,贫富差别加剧;现代大都市的出现推动了城市现代化;标志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掀起了自由主义思潮。第二节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政治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第三节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定义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第四节工业文明时期文学一、法国现实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停车场排水系统施工合同规范文本3篇
- 固化剂采购合同6篇
- 编程软件课程设计
- 抗肿瘤新药行业专题
- 脱甲烷塔课程设计
- 2024幼儿园招生工作计划(31篇)
- 算法课的课程设计
- 线上课程设计基本要素
- 算数运算测试java课程设计
- 药剂课程设计报告
- 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医院护理10s管理
- 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 ISO28000:2022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分层作业设计含答案
- 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报告
- 【课文翻译】新人教必修三 Unit 1-Unit5 课文翻译(英汉对照)
- 高三数学集体备课记录《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
- 起重机设计手册
- 闭水试验自动计算公式及说明
- “挑战杯”优秀组织奖申报材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