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卡片
1.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V【考点归纳】
实验对比: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目的:
1.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阐明实验原理-颜色反应;
2.识记和区分用于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的试剂及产生的特定颜色;
3.初步掌握鉴定上述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学会描述实验现象,掌握NaOH溶液和CuSO4
溶液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类较多,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前三种糖的
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还原性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分子内没有,为非还原
糖.实验中所用的斐林试剂,只能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而不能鉴定可溶性非还原
糖.
2、脂肪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脂等)统称为脂类.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的正常成分,不
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乙醛、氯仿等脂溶剂中.在化学组成上,脂类属于脂肪酸的酯或与这
些酯有关的物质.脂类的主要功能是氧化供能.脂肪可以被苏丹m染液染成橘黄色或橙红色
(或被苏丹IV染液染成红色),胆脂素呈淡红色,脂肪酸不着色,细胞核呈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服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
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胭试剂中的Ct?*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原理总结:
①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一砖红色沉淀.(水浴加热)
②脂肪小颗粒+苏丹HI染液一橘黄色小颗粒.(要显微镜观察)
③蛋白质+双缩版试剂一紫色反应.(要先加A液NaOH溶液再加B液CuSO4溶液)
三、实验材料和试剂: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
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
蓝叶、白萝卜.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
小时(也可用蔑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4、淀粉的鉴定:马铃薯匀浆.
试剂:
①斐林试剂(O.lg/mL的NaOH溶液+0.05g/mL的CuSCU溶液);
②苏丹HI染液;
③双缩胭试剂;
④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
⑤蒸储水.
四、还原糖的鉴定流程:
1、鉴定步骤:
选材:苹果:洗净、去皮、切块,取5g放入研钵中
I
制备组织样液研磨成浆:加石英砂,加5ml水研磨注入组织样液2ml
I
一层纱布过滤:将玻璃漏斗插入试管中,漏斗上垫
I
加斐林试剂:2ml(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别加入)
I
水浴加热:煮沸2min
I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浅蓝色一棕色一砖红色.
I
结论: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煮沸的过程中生成砖红色沉淀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
最好.
②斐林试剂要两液混合均匀且现配现用.
斐林试剂的配制过程示意图:
甲液(O.\g/mL的NaOH溶物]按_定比例混合均匀-斐林试剂
N族(0.05g/mL为Cu504溶成)J
③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答: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
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④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答:混合后使用;产
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⑤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答: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五、脂肪的鉴定流程
1、鉴定步骤
取材:花生种子(浸泡3-4h),将子叶削成薄片
3
'飘理想薄片
刈咨在薄片上滴2-3滴落丹HJ染液
市!J月:
去浮色
、制成临时装片
观察: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材料的脂肪滴,然后,转为高倍镜观察.
结论:细胞中的圆形脂肪小颗粒已经被染成橘黄色.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
②该试验成功的关键是获得只含有单层细胞理想薄片.
③滴苏丹III染液染液染色2-3min,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细胞的其他部分被染色.
六、蛋白质的鉴定流程
1、鉴定步骤
选材:卵清稀释液或黄豆(浸泡l-2d)-豆浆一滤液
呈色反应
结论:蛋白质与双缩腺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I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稀释液).
②双缩版试剂的使用,一定要先加入A液(即0.1g/ml的NaOH溶液),再加入双缩胭试
剂B液(即0.01g/ml的CuSO4溶液).
③还可设计一只加底物的试管,不加双缩版试剂,进行空白对照,说明颜色反应的引起是
蛋白质的存在与双缩胭试剂发生反应,而不是空气的氧化引起.
④双缩版试剂A、B两液不能混合使用,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
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易混知识点对比】
1、斐林试剂和双缩胭试剂的比较
相同点:
①都由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构成;
②斐林试剂甲液和双缩胭试剂A都为O.lg/mLNaOH溶液.
不同点:
①CuSO4溶液浓度不一样:斐林试剂乙液为0.05g/mLCuS04溶液,双缩版试剂B为
0.01g/mLCuS04溶液.
②配制比例不一样.
③使用方法不一样:斐林试剂是甲、乙液一起混合后再使用,双缩胭试剂则是先向待鉴定
材料加入A试剂摇匀后,再加入试剂B.
④鉴定的对象不一样:斐林试剂鉴定的是还原糖,双缩腺试剂鉴定的是蛋白质.
⑤反应本质及颜色反应不一样.
2、苏丹IH染液与苏丹IV染液的比较
都是用来鉴定脂肪.苏丹IV染液更易溶于脂肪,所以染色更深,同时要求染色时间更短
【命题方向】
题型一:还原糖的鉴定
典例1:(2014•江苏)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量取2mL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5mL量筒而不用10mL量筒
B.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
C.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无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
D.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保存备用
分析:斐林试剂的构成:由甲液:O.lg/ml的NaOH和乙液:0.05g/ml的CuSCU构成;
实验的注意事项:①用于检测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
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③必须用水浴加热
颜色变化:浅蓝色一棕色f砖红色
解答:A、量取2mL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5mL量筒而不用10mL量筒,这样量取的更准
确,故A选项正确;
B、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有利于试管中液体的快速升温,
故B选项正确;
C、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蓝色,斐林试剂的颜色为蓝色,故C选项
错误;
D、斐林试剂要现用现配,不能长期保存,故D选项错误.
故选:A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的实验,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
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题型二:脂肪的鉴定
典例2:脂肪鉴定实验中,切片做好后应进行的操作步骤依次是()
A.制片--染色--洗浮色--观察B.染色--洗浮色--制片--观察
C.制片--观察--染色--洗浮色D.染色--制片--洗浮色--观察
分析:脂肪鉴定实验的步骤为:
1.制备生物组织实验材料•:取花生种子,徒手切片.
2.实验操作和观察
(1)染色:滴2〜3滴苏丹III染液,染色2〜3min.
(2)洗去浮色: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液,滴1〜2滴50%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3)制片:吸去多余酒精,滴1滴蒸储水,制成临时装片.
(4)观察:子叶薄片的颜色.
解答:脂肪鉴定实验的步骤为:切取子叶薄片~染色一去浮色一制片一观察,B正确.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检测脂肪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
实验选择的材料是否合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注意积累.
题型三:蛋白质的鉴定
典例3:用双缩服试剂鉴定蛋白质实验时,正确的操作是()
A.2mL蛋白质稀释液先加O.lg/mL的NaOH,振荡均匀后,再加3-4滴O.Olg/mL的CuSCU
溶液
B.2mL蛋白质稀释液先加3-4滴0.01g/mL的CuSO4溶液,再滴入O.lg/mL的NaOH溶液
C.2mL蛋白质稀释液,同时加入O.lg/mL的NaOH和0.01g/mLCuSO4溶液混合
D.在NaOH和CuSO4混合液中加入2mL蛋白质溶液
分析:双缩胭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O.l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O.Olg/mL
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据此答题.
解答:用双缩胭试剂鉴定蛋白质实验时,正确的操作是:在2mL蛋白质稀释液先加O.lg/mL
的NaOH,振荡均匀后,再加3-4滴O.Olg/mL的CuSO4溶液,再振荡就会出现紫色现象.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检测蛋白质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学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
理、实验选择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
过程中注意积累.
【解题思路点拨】本考点主要考察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要注意实验原理、材料、
试剂及实验现象等的区分,需要熟记.
2.检测脂肪的实验
【考点归纳】
实验对比: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目的:
1.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阐明实验原理-颜色反应;
2.识记和区分用于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的试剂及产生的特定颜色;
3.初步掌握鉴定上述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学会描述实验现象,掌握NaOH溶液和CuSO4
溶液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类较多,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前三种糖的
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还原性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分子内没有,为非还原
糖.实验中所用的斐林试剂,只能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而不能鉴定可溶性非还原
糖.
2、脂肪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障脂等)统称为脂类.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的正常成分,不
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乙醛、氯仿等脂溶剂中.在化学组成上,脂类属于脂肪酸的酯或与这
些酯有关的物质.脂类的主要功能是氧化供能.脂肪可以被苏丹HI染液染成橘黄色或橙红色
(或被苏丹【V染液染成红色),胆脂素呈淡红色,脂肪酸不着色,细胞核呈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胭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
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胭试剂中的Cu?+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原理总结:
①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一砖红色沉淀.(水浴加热)
②脂肪小颗粒+苏丹m染液一橘黄色小颗粒.(要显微镜观察)
③蛋白质+双缩版试剂一紫色反应.(要先加A液NaOH溶液再加B液CuSC)4溶液)
三、实验材料和试剂: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
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
蓝叶、白萝卜.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
小时(也可用薨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4、淀粉的鉴定:马铃薯匀浆.
试剂:
①斐林试剂(O』g/L的NaOH溶液+0.05g/mL的CuSO4溶液);
②苏丹HI染液;
③双缩版试剂;
④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
⑤蒸储水.
四、还原糖的鉴定流程:
1、鉴定步骤:
选材:苹果:洗净、去皮、切块,取5g放入研钵中
制备组织样液研磨成浆:加石英砂,加5nli水研磨注入组织样液2ml
一层纱布过滤:将玻璃漏斗插入试管中,漏斗上垫
加斐林试剂:2ml(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别加入)
水浴加热:煮沸2min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浅蓝色一棕色质红色.
结论: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煮沸的过程中生成砖红色沉淀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臼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
最好.
②斐林试剂要两液混合均匀且现配现用.
斐林试剂的配制过程示意图:
尹核(0.lgL的NaOH溶筋]按_定比例混合均匀-斐林试剂
N旗0.05g/mL的Cu504溶胶)J
③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答: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
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④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答:混合后使用;产
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⑤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答: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五、脂肪的鉴定流程
1、鉴定步骤
取材:花生种子(浸泡3-4h),将子叶削成薄片
'取理想薄片
制片!在薄片上滴2-3滴苏丹田染液
",:|去浮色
、制成临时装片
观察: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材料的脂肪滴,然后,转为高倍镜观察.
结论:细胞中的圆形脂肪小颗粒已经被染成橘黄色.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
②该试验成功的关键是获得只含有单层细胞理想薄片.
③滴苏丹III染液染液染色2-3min,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细胞的其他部分被染色.
六、蛋白质的鉴定流程
1、鉴定步骤
选材:卵清稀释液或黄豆(浸泡1-2d)-豆浆一滤液
呈色反应
结论:蛋白质与双缩服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I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稀释液).
②双缩胭试剂的使用,一定要先加入A液(即0.1g/ml的NaOH溶液),再加入双缩胭试
剂B液(即0.01g/ml的CuSO4溶液).
③还可设计一只加底物的试管,不加双缩版试剂,进行空白对照,说明颜色反应的引起是
蛋白质的存在与双缩胭试剂发生反应,而不是空气的氧化引起.
④双缩版试剂A、B两液不能混合使用,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
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易混知识点对比】
1、斐林试剂和双缩腺试剂的比较
相同点:
①都由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构成;
②斐林试剂甲液和双缩服试剂A都为O.lg/mLNaOH溶液.
不同点:
①CuSO4溶液浓度不一样:斐林试剂乙液为0.05g/mLCuS04溶液,双缩版试剂B为
0.01g/mLCuS04溶液.
②配制比例不一样.
③使用方法不一样:斐林试剂是甲、乙液一起混合后再使用,双缩胭试剂则是先向待鉴定
材料加入A试剂摇匀后,再加入试剂B.
④鉴定的对象不一样:斐林试剂鉴定的是还原糖,双缩胭试剂鉴定的是蛋白质.
⑤反应本质及颜色反应不一样.
2、苏丹HI染液与苏丹IV染液的比较
都是用来鉴定脂肪.苏丹IV染液更易溶于脂肪,所以染色更深,同时要求染色时间更短
【命题方向】
题型一:还原糖的鉴定
典例1:(2014•江苏)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量取2mL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5mL量筒而不用10mL量筒
B.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
C.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无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
D.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保存备用
分析:斐林试剂的构成:由甲液:0.1g/ml的NaOH和乙液:0.05g/ml的CuS04构成;
实验的注意事项:①用于检测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
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③必须用水浴加热
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一砖红色
解答:A、量取2mL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5mL量筒而不用10mL量筒,这样量取的更准
确,故A选项正确;
B、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有利于试管中液体的快速升温,
故B选项正确;
C、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蓝色,斐林试剂的颜色为蓝色,故C选项
错误;
D、斐林试剂要现用现配,不能长期保存,故D选项错误.
故选:A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的实验,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
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题型二:脂肪的鉴定
典例2:脂肪鉴定实验中,切片做好后应进行的操作步骤依次是()
A.制片--染色--洗浮色--观察B.染色--洗浮色--制片--观察
C.制片--观察--染色--洗浮色D.染色--制片--洗浮色--观察
分析:脂肪鉴定实验的步骤为:
1.制备生物组织实验材料:取花生种子,徒手切片.
2.实验操作和观察
(1)染色:滴2〜3滴苏丹III染液,染色2〜3min.
(2)洗去浮色: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液,滴1〜2滴50%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3)制片:吸去多余酒精,滴1滴蒸储水,制成临时装片.
(4)观察:子叶薄片的颜色.
解答:脂肪鉴定实验的步骤为:切取子叶薄片一染色一去浮色一制片一观察,B正确.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检测脂肪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
实验选择的材料是否合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注意积累.
题型三:蛋白质的鉴定
典例3:用双缩胭试剂鉴定蛋白质实验时,正确的操作是()
A.2mL蛋白质稀释液先加0.1g/mL的NaOH,振荡均匀后,再加3-4滴O.Olg/mL的CuS04
溶液
B.2mL蛋白质稀释液先加3-4滴0.01g/mL的CuSCM溶液,再滴入O.lg/mL的NaOH溶液
C.2mL蛋白质稀释液,同时加入O.lg/mL的NaOH和0.01g/mLCuS04溶液混合
D.在NaOH和CuS04混合液中加入2mL蛋白质溶液
分析:双缩版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O.l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
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据此答题.
解答:用双缩胭试剂鉴定蛋白质实验时,正确的操作是:在2mL蛋白质稀释液先加O.lg/mL
的NaOH,振荡均匀后,再加3-4滴0.01g/mL的CuS04溶液,再振荡就会出现紫色现象.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检测蛋白质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学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
理、实验选择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
过程中注意积累.
【解题思路点拨】本考点主要考察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要注意实验原理、材料、
试剂及实验现象等的区分,需要熟记.
3.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知识点的认识】
1、生物大分子:指的是作为生物体内主要活性成分的各种分子量达到上万或更多的有机分
子.常见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
2、单体与多聚体(生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关系:
小分子脱水缩合生成大分子,如: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以肽键相连.
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多糖,以糖昔键相连.
核甘酸脱水缩合形成核酸,以磷酸二酯键相连.
【命题方向】
题型一:生物大分子的种类
典例1:(2014•浙江模拟)下列属于生物大分子物质的是()
A.水B.蛋白质C.葡萄糖D.无机盐
分析: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单体分别是氨基酸、核甘酸、葡萄糖,氨基酸、
核甘酸、葡萄糖等单体都以碳元素为核心元素,因此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解答:A、水是无机物不是生物大分子,A错误;
B、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B正确;
C、葡萄糖是多糖的单体,不是生物大分子,C错误;
D、无机盐属于无机物,不是生物大分子,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对生物大分子的概念,对于生物大分子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题型二:单体与多聚体
典例2:(2014•金山区一模)生命科学常用图示表示微观物质的结构,图1〜3分别表示植
物细胞中常见的三种有机物,则图1〜3可分别表示()
图[OOOOAOAOOO
图2OOOOAD△ODA
图3OCQOOOOOOO
A.多肽、RNA、淀粉B.DNA、RNA、纤维素C.DNA、蛋白质、糖原D.蛋
白质、核酸、糖原
分析:图中每个小单位可认为是单体,然后由单体聚合形成多聚体,即图中三种物质都属于
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脂质、多糖.题干中“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三种
有机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植物特有的多糖为淀粉和纤维素.
解答:图1中,单体具有很多不同的形状,这些不同的单体只能表示20种氨基酸,因此图
I可能表示蛋白质或者是多肽;
图2中,有圆形、方形、六边形、三角形四种不同的单体,并且该有机物是单链的,因此它
可以表示RNA分子的四种核糖核甘酸;图3中,只有圆形一种单体,最可能表示的是由葡
萄糖聚合形成的多糖,而植物细胞中的多糖只有淀粉和纤维素.
综合三幅图,图1〜3可分别表示蛋白质或多肽、RNA、淀粉或纤维素.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植物细胞中的三类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分布情况,意在考查考生能从题干
和题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题思路点拨】需要熟记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分布情况.
4.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
1、细胞膜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镶嵌其中.
2、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
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3)在细胞膜的外表,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
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
细胞膜的结构如图所示:
♦M白(识别作用)
【命题方向】
题型一:细胞膜的结构
典例1:(2014•江苏模拟)如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
物质.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a过程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无关B.b可表示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
C.①与细胞间识别和免疫密切相关D.②和③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
架
分析:图中①为糖蛋白,②为磷脂分子,③为蛋白质,a为自由扩散,b为主动运输.自由
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
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
解答:A、a过程是自由扩散,运输动力是浓度差,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有关,故A错误;
B、细胞分泌胰岛素方式为外排,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不是主动运输,故B错误;
C、糖蛋白功能与细胞识别和信息交流有关,故C正确;
D、磷脂双分子层为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点为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图示信息、审
题、分析能力.
典例2:用丙酮从口腔上皮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
子层面积为Si,设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S1与S2关系最恰当的是()
A.SI=2S2B.SI>2S2C.SI<2S2D.S2<SI<2S2
分析:细胞膜的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分子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明确知识点,梳
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因此将细胞膜的磷脂分子铺成单层的面积恰好
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但由于口腔上皮细胞中除了细胞膜外,还要一些细胞器也具有膜结
构,因此上皮细胞中的脂质铺成单程的面积大于细胞膜面积的2倍,故SI>2S2.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题型二:细胞膜的流动性
典例2:下列过程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无关的是()
A.浆细胞分泌抗体B.核糖体上合成的解旋酶进入细胞核
C.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D.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
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解答:A、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
初步的加工后,进入高尔基体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形成分泌小泡与细胞膜融合,分泌到细胞
外.抗体为分泌蛋白,因此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有相关生物膜的融合,故A相关;
B、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直接通过核孔,与生物膜无关,故B无关;
C、质壁分离复原与渗透作用相关,与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相关,故C相关;
D、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发生细胞膜的分裂,与生物膜的流动性相关,故D相关.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膜的流动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题型三:细胞膜特点和功能综合
典例3: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分析正确的是()
A.实验室常用猪、猴的红细胞收集到较为纯净的细胞膜进行研究,收集时要用到差速离心
的方法
B.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可推测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呈双层排布
C.电子显微镜下,细胞膜呈现暗一明一暗三层,说明细胞膜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组
成
D.吞噬细胞起吞噬作用、水分子的跨膜运输都能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分析:细胞膜制备:(1)选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原因是其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
器.(2)原理:红细胞放入清水中,细胞吸水胀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从而得到细胞膜.(3)
方法:引流法或离心法.
解答:A、实验室通常采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提取细胞膜的材料,因为哺乳动物成
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采用的方法是引流法和离心法,故A错误;
B、磷脂分子具有亲水头和疏水尾,而细胞膜的两侧都有水,因此推测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上
呈双层排列,故B正确;
C、电镜下,细胞膜的暗一明一暗结构,说明细胞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故C
错误;
D、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和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
记和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点拨】细胞膜的成分
蛋白质与细胞膜功能的关系
(1)各种膜所含蛋白质与脂质的比例同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越复杂的膜,其蛋白质含量和
种类越多.
(2)糖蛋白(也叫糖被)有保护和润滑作用,还与细胞识别作用有密切关系.
(3)正常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产生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等
物质,以此可以作为细胞是否癌变的指标之一.
5.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知识点的认识】
细胞膜和细胞膜系统的对比分析:
化学组成相似
组成细胞的膜的息称
r基本结构相同
概念核外膜内质网膜胞膜
直接联系
内质网膑一一线粒体外殖(或相依)
间接快系内质网膜一膜泡一高尔基体膑一艘泡一胞膜
(生物膜
富相
分泌作用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一►
互
工
配
作
合
胞饮作用细胞膑-溶解体
为细胞提供程定的内环境
回《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信息传递
生理作用<为化学反应提供场所
i将细胞分隔成功能小区
i生物膜系统
工业上啖化海水.处理污水
研究意义农业上研究抗寒、抗旱、耐盐机理
概念
医药上人造膜材料代替病变器官
结构上紧密联系
L-*细胞膜、核膜及具膜细胞器构成的结构体系
功能上相互依存|
【命题方向】
题型一:生物膜系统组成:
典例1:生物膜系统在细菌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极为重要,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组成上包
括()
A.细胞膜、染色体、核膜B.细胞膜、核糖体、核膜
C.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D.细胞膜、中心体、核膜
分析:本题要求考生能识记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并且特别注意核糖体和中心体没有膜结构.
解答:A、染色体没有膜结构,不属于生物膜系统,A错误;
B、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不属于生物膜系统,B错误;
C、生物膜系统就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C正确;
D、中心体没有膜结构,不属于生物膜系统,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膜系统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简单题.
题型二:生物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典例2: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膜的组成成分可以从内质网膜转移到高尔基体膜,再转移到细胞膜
B.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
C.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D.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
分析:本题是对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生物膜系统在成分上、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的考查,生
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生物膜系统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相似,在结构与
功能上联系.
解答:A、内质网可以以囊泡的形式移向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高尔基体膜又可以以
囊泡的形式移向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A正确;
B、各种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在结构上相似,都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
架,蛋白质覆盖、贯穿或镶嵌其中,B正确;
C、生物膜是对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的统称,不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的统称,C错误;
D、生物膜系统中的各种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生物膜系统在组成上、结构和功能上的关系,生
物膜系统的意义,对生物膜系统在组成上、结构和功能上的关系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解题思路点拨】
(1)细胞膜系统不是这些膜的统称,而是它们组成的整体;(2)细胞膜系统一般不包含线
粒体,叶绿体.
6.酶的特性
【知识点的认识】
1、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IO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2、疑难辨析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
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
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醉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
(2)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
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最适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随
pH升高,其活性下降.当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时,胃蛋白酶会失活,这种活性的破坏
是不可逆转的.
【命题方向】
题型一:酶的专一性
典例1:在植物细胞工程中常需要去掉细胞壁,在不损伤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下列
可用于去除细胞壁的物质是()
A.纤维素酶B.蛋白酶C.盐酸D.脂肪酶
分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植物细胞工程中在不损伤植物细胞的结构的情况
下除去细胞壁的方法是酶解法,即用纤维素酶或果胶酶处理,使细胞壁溶解.
解答:A、纤维素前的作用是催化纤维素的水解从而除去细胞壁,A正确:
B、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蛋白酶的作用是催化蛋白质的水解,不能除去细胞壁,
B错误;
C、盐酸不能除去细胞壁,还能杀死细胞,C错误;
D、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脂肪酶的作用是催化脂肪的水解,不能除去细胞壁,D
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壁的成分,酶解法除去细胞壁,酶作用的专一性,对于相关基础
知识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题型二:酶的特性综合
典例2:下列有关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蛋白酶可以水解所有的酶
B.在酶的高效性实验中,将酶的用量减少一半对实验结果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C.0℃升温至100C与100℃降温至0℃对酶活性影响基本相同
D.酶在活细胞中产生,也只能在活细胞中发挥作用
分析:本题是对酶的本质、酶的作用特点、高温及低温对酶活性影响的综合性考查,回忆酶
的概念和本质、酶作用的高效性及专一性、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曲线模型,然后分析选项进
行解答.
解答:A、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蛋白酶不能水解RNA,A错误;
B、由于酶具有高效性,在酶的高效性实验中,将酶的用量减少一半对实验结果不会造成明
显影响,B正确;
C、将温度从0升温至100℃,酶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将温度从100℃降温至0℃,酶的活
性不变,始终接近于没有活性,C错误;
D、酶既可以在细胞内,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评:对于对酶的本质、酶的作用特点、高温及低温对酶活性影响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
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解题思路点拨】难点辨析:酶并不只在细胞内发挥作用:酶由活细胞产生,可以在细胞内
发挥作用,如细胞内的呼吸氧化酶;也可以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如各种消化酶;在生物
体外适宜的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如证明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实验.
7.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
【知识点的认识】
l>ATP的组成元素:C、H、0、N、P
2、ATP的结构式及各组分的含义:
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音,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高能磷酸键.通常断裂和合成的是第二个高能磷酸键.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一个腺昔、
3个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ATP的一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形成ADP(二磷酸腺甘),
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形成AMP(一磷酸腺甘).ATP的结构如图所示(虚线框表示腺背):
腺喋哈核存(A)
注意:不同化合物中“A”的含义
「一一TAqg
®-P~P~P26c
A:腺件A:腺璟吟A:腺粽吟脱找核糖核仟酸A:腺瞟吟核解核甘酸
3、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1)ADP和ATP的关系:ADP是二磷酸腺昔的英文名称缩写,分子式可简写成A-P〜P.从
分子简式中可以看出.ADP比ATP少了一个磷酸基团和个高能磷酸键.ATP的化学性质不
稳定.对细胞的正常生活来说.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
平衡之中的.
(2)ATP的水解: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
解.于是远离A的那个P就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磷酸).
(3)ATP的合成: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与一个Pi结合转化成ATP.ATP
与ADP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ADP和Pi可以循
环利用,所以物质可逆;但是形成ATP时所需能量绝不是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所以能
量不可逆.ADP与ATP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
ADP+Pi+能量=ATP.
4、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ATP是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化和传递过程,ATP是
一种关键的物质.ATP是生物体内直接提供可利用能量的物质,是细胞内能量转换的“中转
站”.各种形式的能量转换都是以ATP为中心环节的.生物体内由于有各种酶作为生物催化
剂,同时又有细胞中生物膜系统的存在.因此NTP中的能量可以直接转换成其他各种形式
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5、ATP的来源和去向
(1)生物体内ATP的来源:
ATP来源反应式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化能合成作用
ADP+Pi+能量-----ATP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其它高能化合物转化C-P(磷酸肌酸)+ADP---------C(肌酸)+ATP
(如磷酸肌酸转化)
(2)生物体内ATP的去向: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细胞分裂
植物;>矿质元素吸收
新物质合成
_____J植株的生长
ATP---------ADP+P1+能量=>「神经传导和生物电
,------肌肉收缩
J陋产>吸收和分泌
合成代谢
I牛物岩光
【命题方向】
题型:ATP综合
典例:(2010•崇明县二模)下列有关ATP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ATP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贮存能量的物质
②ATP的能量主要储存在腺昔和磷酸之间的化学键中
③ATP水解一般指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的水解
④ATP只能在线粒体中生成
⑤ATP在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是能量的“携带者”和“转运者”,有“能量货币”之称.
A.①③B.②④C.③⑤D.④⑤
分析:脂肪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贮存能量的物质,ATP在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是直接能源物
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有大量能量,ATP水解时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出能量供各
种生命活动利用,ATP的合成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
解答:①脂肪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贮存能量的物质,①错误.
②ATP的能量主要储存在远离腺昔的高能磷酸键中,腺昔和磷酸之间的化学键为普通磷酸
键,②错误.
③ATP水解一般指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能量的过程,③正确.
④ATP的合成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④错误.
⑤ATP在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是直接能源物质,有“能量货币”之称,⑤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ATP是直接的能源物
质.
【解题思路点拨】生物体内产生ATP和消耗ATP的总结:
转化场所产生或消耗ATP的生理过程
细胞膜消耗ATP:主动运输、胞吞、胞吐
细胞质基质产生ATP:细胞呼吸第一阶段
叶绿体产生ATP:光反应
消耗ATP:暗反应和自身DNA复制
线粒体产生ATP: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
消耗ATP:自身DNA复制
核糖体消耗ATP:蛋白质的合成
细胞核消耗ATP:DNA复制、转录等
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知识点的认识】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探索叶绿体中有儿种色素.
二、实验原理:
1、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
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2、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
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
的色素分离开来.
三、实验材料:
新鲜的绿叶(如菠菜的绿叶),无水乙爵,层析液(由20份在60〜90℃下分储出来的石油
醒、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93号汽油也可代用),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四、实验用具:
干燥的定性滤纸,试管,棉塞,试管架,研钵,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药勺,
量筒(10ml),天平.
五、方法步骤:
1、提取色素:
(1)称取5g绿色叶片并剪碎,越细越好,尽量去除叶脉等部分;
(2)加药品:二氧化硅、碳酸钙和丙酮.前两种是粉末状药品,各加少许,后者是有机溶
剂,研磨时加约5mL二氧化硅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加充分、迅速;碳酸钙的作用是保护叶绿
素不分解;丙酮用来溶解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3)研钵研磨一漏斗过滤一将提取液收集到试管内并塞紧管口.
2、制滤纸条:
(1)将干燥的滤纸剪成6cm长,1cm宽的纸条,剪去一端两角使之呈梯形(使层析液同时
到达滤液细线);
(2)在距剪角一端1cm处用铅笔画线.
3、滤液划线:
(1)用毛细管吸少量的滤液沿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划一条滤液细线(细而齐);
(2)干燥后重复划3-4次.
4、纸上层析:
(1)向烧杯中倒入3mL层析液(以层析液不没及滤液细线为准):
(2)将滤纸条尖端朝下略微斜靠烧杯内壁,轻轻插入层析液中;
(3)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
5、观察结果:滤纸条上出现四条宽度、颜色不同的彩带(如图)
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最宽:叶绿素a;最窄:胡萝
卜素.
六、注意事项:
1、二氧化硅:为了使研磨充分;碳酸钙:保护色素免受破坏;丙酮:色素的溶剂.
2、扩散最快的是胡萝卜素(橙黄色),扩散最慢的是叶绿素b(黄绿色).
3、滤纸上有四条色素带说明了绿叶中的色素有四种,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
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慢也不一样.
4、裁取定性滤纸时,注意双手尽量不要接触纸面,以免手上的油脂或其他脏物污染滤纸.
5、制备滤纸条时,要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这样可以使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均匀,便
于观察实验结果.
6、根据烧杯的高度制备滤纸条,让滤纸条长度高出烧杯1cm,高出的部分做直角弯折.
7、滤纸上的滤液细线如果触到层析液,细线上的色素就会溶解到层析液中,就不会在滤纸
上扩散开来,实验就会失败.
8、画滤液细线时,用力要均匀,速度要适中.
9、研磨要迅速、充分.a.因为丙酮容易挥发;b.为了使叶绿体完全破裂.从而能提取较
多的色素;c.叶绿素极不稳定,能被活细胞中的叶绿素酶水解而被破坏.
【命题方向】
题型一:实验操作细节考察
典例1:(2013•江苏)关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A.使用定性滤纸过滤研磨液B.将干燥处理过的定性滤纸条用于层
析
C.在划出一条滤液细线后紧接着重复划线2〜3次D.研磨叶片时,用体积分数为70%
的乙醇溶解色素
分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或丙酮,目的是溶解色
素;研磨后进行过滤(用单层尼龙布过滤研磨液);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用干燥处理
过的定性滤纸条),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
解答:A、使用单层尼龙布过滤研磨液,而不是使用定性滤纸,A错误;
B、将干燥处理过的定性滤纸条剪成长条,用于层析,B正确;
C、在划出一条滤液细线后,要待滤液干后,重复划线2〜3次,C错误;
D、研磨叶片时,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溶解色素,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的细节较多,
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是否合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操作等,需
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题型二:二氧化硅、碳酸钙和丙酮的作用
典例2:(2014•宿迁模拟)在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甲、乙、丙、丁四位
同学对相关试剂的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表示使用,“-”表示未使用),其余操作均
正常,他们所得的实验结果依次应为()
甲乙丙丁
丙酮-+++
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物业管理联合运营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版家用电器保修协议样本版B版
- 文化艺术中心装修敲墙合同
- 员工辞退合同
- 城市交通调度管理办法
- 门店买卖合同范本
- 企业-写字楼租赁合同
- 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 木制装饰木工班组施工合同
- 历史正剧监制合作协议
- 春节施工现场值班规章制度范文(2篇)
-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2022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辽宁A卷)及答案解析
- 小丑电影课件教学课件
- 浙江省绍兴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 含解析
- 广发银行广告合同
- 安全与急救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电动车棚消防应急预案
- 金属冶炼知识培训
- 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春季高考英语模拟试卷(解析版) - 副本
- 法医鹰一样的眼睛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南方医科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