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高——杜甫教学目标1.诵读——初步感知。2.赏景——掌握诗歌意象和意境。3.悟情——学习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难点:1、赏景——掌握诗歌意象和意境。2、悟情——学习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方法:诵读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一、导入“世上疮痍,诗中圣贤;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题写的一幅对联,那么,为谁题写的呢?————杜甫。(学生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杜甫。来学习被誉为古今七律之首的绝世名篇——《登高》。二、知人论世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公元712—770,经历了安史之乱。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少陵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作的诗歌被人誉为“诗史”。艺术上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诗圣”。(ppt)教师补充:胸怀大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理想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他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三、整体感知读——自由,反复读(专心投入)五分钟读准字音,读懂内容,读出情感——指名学生读——听录音范读——全体齐读问题一:刚才在朗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感情充沛,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明确:凄凉、悲伤、痛苦、孤独、沉郁、顿挫(情感基调:悲)同学们,你们和国学大师王国维读过这首诗的感觉是一样的:《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四、意象分析王国维说这首诗“无一景”不显示出悲秋来,请同学们齐读一二两联,并把这两联中的景物找出来。——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问题二:景物本身能不能表现“悲秋”情感,(如果能,我们暂且不论)我们先看一看杜甫另外两首诗中的句子——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同学们,读一读,这四句给你什么感受?温暖和煦,高兴,快乐,春阳盎然,自然和谐诗人给这些景物添加了一些修饰和描述的词语,景物就带有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就产生了不一样感受。这种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就叫做意象。赏析诗歌时,就抓住诗中意象,紧扣表现意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同时抓取情感词,和表示冷暖色调的颜色词。问题三:再来看本诗的意象,它们如何体现“悲秋”的?教师师范分析,学生讨论展示明确:①急风,是说风很大,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2\*GB3②天高,阔远,和诗人的处境结合起来,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3\*GB3③猿的啼叫是哀伤的,悲凉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4\*GB3④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师:回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回,是低回,盘旋之意。是一只失群的孤鸟,形单影只,无依无靠。共同鉴赏第二联,以上为例,交流讨论展示=5\*GB3⑤落木,萧萧。树叶纷纷落下,落在林间,落在山间,落在路旁,更是落在诗人脚下,落在诗人心里。“一叶落而天下知秋”自然界进入秋天,诗人年事已高,也进入人生的秋天。又加以“无边”无边无际,绵延不绝。=6\*GB3⑥长江,滚滚。波澜壮阔,汹涌澎湃。师:古人在无穷的时间前面对短暂的生命,他们是怎么来处理这一对矛盾的?明确: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虽短暂,却应积极有为;苏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生命短暂,要懂得以平常、豁达之心来看淡生活的得失荣辱。把落叶缤纷与波澜壮阔结合在一起,悲凉中又有悲壮。小结:诗人站在高天之下,疾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哀鸣,仿佛一直孤鸟。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心头涌起的是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再读,加深对意象的理解。五、诗人情感通过我们的诵读、分析,体会到这首诗“铺天盖地的悲愁”“无一景不如此”那“无一语不如此”又是怎样体现“悲愁”?我们一起去分析后两联中的多重悲意。示例:从诗中的“万里”,我读出了远离故乡之悲学生思考作答——读“常作客”倍感身世凄凉。读“百年多病独登台”,深感诗人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师: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Ppt: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之愁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登台,倍思亲也;独,孑然孤“独”也。问题四: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苦恨:“苦”:极度;“恨”: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新停:刚刚放下。师:国若破,家焉存,国破和家亡是因果关系,诗人很遗憾自己过早的白了双鬓,残躯病体,不能多为国家出,所有的愁绪一齐涌上心头。补充:艾青——个人的痛苦与快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小结:最后“白发”因“做客”而生,浊酒因“多病”二停。白发日多,可见艰难潦倒之苦,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登台的结果只是惹恨添愁。结尾的妙处是“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六、总结: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悲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齐读下面这段文字,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走近杜甫:悲在远离故乡,漂泊异地;悲在清秋登高,倍思乡亲;悲在百病缠身,年老孤独;悲在困顿无依,穷愁潦倒;悲在人生短暂,壮志难酬;悲在因病停酒,苦闷无解;悲在人生艰难,世事艰难;悲在国家飘摇,民不聊生。师:古代许多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事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想兼济天下,这才是圣人的情怀。虽然时隔千年,未曾谋面,但通过这首诗,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不计个人得失,心忧黎民苍生的圣贤。这正是: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愁现在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读《登高》!七、作业生活困顿,仍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穷愁潦倒,仍念念不忘国家命运;品读他的诗歌,我们能感受到一颗伟大的心灵和仁爱博大的圣人胸襟。提炼一个主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议论文片段。(兼济天下,爱国,位卑未敢忘忧国)学情分析《登高》一诗饱含了诗人浓得化不开的人生悲叹,文质兼美,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高一学生在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意象、意境和写作手法方向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理解诗歌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深沉情感方面还不够深刻和全面,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作者联系生平际遇,展开联想和想象,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多种感情。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根据诗歌意象解读杜甫思想和把握诗歌意蕴,探究诗歌主旨。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根据以上学情的的把握,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学习目标1.诵读——初步感知。2.赏景——掌握诗歌意象和意境。3.悟情——学习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效果分析本堂课的教学重视诵读、探讨、自主与合作。一、诵读课程一开始五分钟的自由诵读,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个体诵读和听朗读录音,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有利于实现大纲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体味诗歌的音韵。二、初步感知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三、赏景——悟情探讨景、境、情的关系:此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新大纲中学习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本着学生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本堂课师生对话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调动了自己的知识积累,想象与直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释诗句的含义与思想蕴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型语文审美教学课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作品,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从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传递的诸多信息。教材分析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律。饱含了诗人浓得化不开的人生悲叹,文质兼美,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登高练习题

1、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

颔联“萧萧”“滚滚”

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

“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3、诗歌的前四句描画出一幅深秋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后四句触景抒怀,渗透出诗人____________的心境。

4、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

______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

_____

描写,整句属于

_________

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

_______

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

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

____________

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

________

,感情更加

___________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

__

___

的风格。

5、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其作用是什么?

6、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7.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

8、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简要分析。9、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10、应如何理解颔联的“木”“江”这两种景物?《登高》参考答案:1、D

2.C”落笔角度相同”不对

3、空阔浩渺

愁苦悲凉

4.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

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5、

风急-冷

天高-人渺小、孤独

猿啸-哀

鸟飞回-孤独。

诗人登高看到的是一幅肃穆凄怆、肃杀悲凉、空旷辽阔的秋天景象: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鸣,凄切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奔腾而来。

写出了登高见闻,渲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6、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六种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7、“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与下联“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答出一点即可。

8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零,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

9、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10、

木:由木及人、生命短暂

江:时间无穷,更显人之渺小、生命之短。课后反思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根据诗歌意象解读杜甫思想和把握诗歌意蕴,探究诗歌主旨。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流程也很顺畅。通过对诗歌的感悟,使得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很快带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课堂气氛融洽。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让学生充分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和沉郁顿挫的风格以及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主要采取如下方法:讲析法和点拨法。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讨论交流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立这节课的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据其诗,知其人;二是把握诗歌艺术手法。杜甫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望岳》、《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篇目,学生对杜甫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思想还未深入理解。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提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不足之处是在这节课上对学生发言的点评过少。二:关于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登高》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把握诗歌意蕴,探究诗歌主旨。鉴赏诗句和体会意境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感受到“苍凉悲壮,雄浑开阔”的意境,学生也很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