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时,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借口历史认知中存在相对性,而随意歪曲历史真相和抹杀历史认知中既有

的真理性的一种非理性倾向。

古人云:”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行事”业已定格为史实或真

相,是唯一的:“是非”的评判则属价值判断。历史无法重现,后世绵绵,人们的认知也不免见智见

仁。尽管如此,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仍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不容陷入相对主义或随意颠倒历史。列宁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包含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这就是说,它

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

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

胡适曾指出,历史研究需要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还其“本来面目”,即求历史的真相;二是评其

“是非”,即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如果不能做到前者,“则多诬古人”;不能做

到后者,”则多误今人"。所谓“诬古人”,就是歪曲历史,有辱前贤;所谓“误今人”,就是误导当

下,尤其是天真的青年人。这是十分深刻的见解。历史虚无主义既“诬古人”,又“误今人”,但其为

害之烈,远远超出了学术研究的范围。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道尽了国人对国史的珍重

与国之兴衰间的依存关系。

(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虚无主义既诬古人又误今人》)

材料二:

尽管新诗充满了对“新”的渴望,批评家也认可这种求新的强烈冲动,但是新诗批评在话语层面

上,远没有摆脱古典、传统的影响,“新旧同台,古今杂陈”是现代新诗批评话语的重要表现形态。在

与西方、时代、传统的三维牵拉中,对古典诗歌、诗论话语的顾视往往带来一种持久的张力。新诗批评

话语一直保持了对传统的开放姿态,并没有把自己禁闭在现代的单向维度里。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为了给湖畔派几位少年诗人的情诗一个地位,特别说到

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诗,这是因为他明白,新诗地位的给定或意义的赋予,要在

与传统的比照中才有可能实现,说李金发的诗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仿佛大大小小

红红绿绿一串珠子,藏起了串儿,得读者自己串着瞧。明眼人可以看出这是对南宋张炎《词源》中“梦

窗词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说法的现代翻版。

在现代新诗批评的场域里,批评家对古典诗歌、诗论话语或正向征引,或反向利用,有时是有意识

的,有时出于潜意识的需要,都表明现代诗歌在新旧这一焦点上纠缠的复杂性。双重话语蕴含着双重视

野传统不是简单地向后看就可以遇见的,是向前走迎面撞上的,对现代的实验愈深入,对传统的需要就

愈迫切。

(摘编自程继龙《现代新诗批评的中国形态建构》)

材料三:

我们亟须在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下,突破“西方中心”论的藩篱,系统、全面地追踪和梳理西方学

术的流变与演进,以理性的态度对之作批判借鉴,从批判借鉴不断升华到自主的学术创新。

运用原始史料来进行研究乃是'‘中国学派”建构的根基。根基不牢的历史研究,势必会如沙中垒塔

而难以矗立,其结论必定流于空谈乃至虚妄,更不用说建构学派了。在过去,由于环境闭塞与客观条件

限制,我们在史料搜集、运用上多有缺陷。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与学术信息的扩大,这一缺陷正在不断

得到弥补。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历史学并非是史料学。史料并非都是历史事实的忠实记录,即便是

最权威的原始资料,也常常精芜并存。占有充足的史料并不意味着拥有对历史的话语权,科学的历史研

究绝非是对史料的大量堆砌、机械排比与简单组合。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来甄别、考虑、解析与阐证史

料,才有可能作出接近历史真实的诠释。

(摘编自孟广林《建构世界史研究“中国学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非理性I单维度

A.|历史虚无主义|B.[

--------------古今杂陈”.

随意歪曲持久张力一

无新意无创新

//

C.湖畔派D.中国学派

\\

“忆内”“寄内”运用史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适指出,历史研究需要坚持两个基本点,如果不能坚持这两点,则容易诬古人又误今人。

B.新诗批评话语处于西方、时代、传统的三维牵拉中,因此很难形成一种对传统的开放姿态。

C.在现代新诗批评的场域里,批评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正向征引、反向利用古典诗论话语。

D.当今中国的学术研究,亟须突破“西方中心”论的藩篱,从批判借鉴升华到自主的学术创新。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三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在研究世界史时,既应通晓所研究国家的语言,也应通晓国际通用的语言。

B.如果是研究中国上古、中古史,则更需熟悉古代的语言文字,如古代汉语。

C.研究时还可以多关注文物考古、图像影视、口述资料等在内的多元史料体系。

D.民间史料如族谱、碑刻等有重要的价值,应该把其故在研究的首要位置。

4.请根据材料二中的内容,说说为什么现代新诗批评要重视传统的作用。

5.“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里的一句话,“立其诚”的意思是坚持真实性。请结合三则材料的

内容,分别说说其论述的观点是如何体现“真实性”的。

【答案】1.A2.B3.D

4.①新诗批评在话语层面上,远没有摆脱古典、传统的影响;

②新诗地位的给定或意义的赋予,要在与传统的比照中才有可能实现。

5.示例:材料一中引用相关领域颇具权威的人的言论,如胡适、龚自珍的话说明“历史虚无主义既诬古人

又误今人”;材料二中将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与张炎《词源》中的话互相印证,证明

“新诗”其实植根于传统诗词的土壤;材料三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来证明学术研究应该重视史料的作用,

并且把握唯物史观的正确内涵来甄别、考虑、解析与阐证史料。三则材料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均不是空

穴来风和空讲理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新旧同台,古今杂陈”并非是“单维度”,材料二有言:“新诗批评话语一直保持了对传统开

放姿态,并没有把自己禁闭在现代的单向维度里”。

C.“湖畔派”“无新意”这一点于文无据,文中只说“说李金发的诗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

有意思,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藏起了串儿,得读者自己串着瞧”,这并不是说“无新

后、,,o

D.“中国学派”“无创新”这一点于文无据。文中是“运用原始史料来进行研究乃是‘中国学派’建构

的根基。根基不牢的历史研究,势必会如沙中垒塔而难以矗立,其结论必定流于空谈乃至虚妄,更不用

说建构学派了”。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因此很难形成一种对传统的开放姿态”错误,材料的观点是,虽然新诗批评话语处于与西方、时

代、传统的三维牵拉中,但新诗批评话语一直保持了对传统的开放姿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材料三主要的观点是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应该既注重史料,又要注意甄别史料,选项中的将其放在研究

的首要位置的说法有误。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尽管新诗充满了对'新'的渴望,批评家也认可这种求新的强烈冲动,但是新诗批评在话语层面

上,远没有摆脱古典、传统的影响”可知,新诗批评在话语层面上,远没有摆脱古典、传统的影响;

根据“这是因为他明白,新诗地位的给定或意义的赋予,要在与传统的比照中才有可能实现”可知,新

诗地位的给定或意义的赋予,要在与传统的比照中才有可能实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标题“历史虚无主义既诬古人又误今人”即为论点,根据“胡适曾指出,历史研究需要坚持两个

基本点……”“龚自珍说……道尽了国人对国史的珍重与国之兴衰间的依存关系”可知,材料一中引用

相关领域颇具权威的人的言论,如胡适、龚自珍的话说明“历史虚无主义既诬古人又误今人”;

根据“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为了给湖畔派几位少年诗人的情诗一个地位,特别说

到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明眼人可以看出这是对南宋张炎《词源》中'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炫

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说法的现代翻版”可知,材料二中将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

导言与张炎《词源》中的话互相印证,证明“新诗”其实植根于传统诗词的土壤;

根据“我们亟须在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下,突破‘西方中心’”论的藩篱,系统、全面地追踪和梳理西

方学术的流变与演进,以理性的态度对之作批判借鉴,从批判借鉴不断升华到自主的学术创新”“当

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历史学并非是史料学。史料并非都是历史事实的忠实记录,即便是最权威的原始

资料,也常常精芜并存。占有充足的史料并不意味着拥有对历史的话语权,科学的历史研究绝非是对史

料的大量堆砌、机械排比与简单组合。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来甄别、考虑、解析与阐证史料,才有可能作

出接近历史真实的诠释”可知,材料三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来证明学术研究应该重视史料的作用,并且

把握唯物史观的正确内涵来甄别、考虑、解析与阐证史料。

三则材料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均不是空穴来风和空讲理论。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

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的常住人口各为一人。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嫉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

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素雅又不

失时髦。风韵犹存。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

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琬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

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莲蓬的,可想而知,梳理的次数

极少。背有点驼了。楚即手脸庞,攫型”肩胛,费型手手。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

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蜡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耽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

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喊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

置。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

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

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

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展。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动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

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但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没几

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突然。

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

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

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

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邻居们不清楚潘雪娥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的确没有结过婚,这说明邻居们有猎

奇心理,对潘雪娥的人生充满了好奇。

B.邻居们的情绪经历了“泄气一一盼望一一遗憾和同情一一哀情和敬意一一愤懑一一大吃一惊”的变

化,说明邻居们对郑潘二人予以高度关注

C.郑若奎每次回家的时候,都带回来一束鲜花;而潘雪娥又在西街花店工作,这一细节可以说明郑若奎

喜欢花且可能去过潘雪娥那里买花。

D.在潘雪娥离开小院前,她送来的大大的、缀满鲜花的花圈和仍旧明亮洁净插着白菊花的花瓶,都暗示

了潘雪娥对这份感情的珍视和惋惜。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相同的对话你早。“'出去啊?’",一前一后,略显重复,于刻画人物形象无益。

B.文中加点词“瘦削的”,连续出现三次,通过对郑若奎形象的强调,表现其精神的空虚。

C.文中长句和短句相结合,整句和散句相结合,既能叙事讲事,又能使行文流畅。

D.文中多用叠词,“深深的”“绵绵的”不仅体现出音韵美,也暗示了主人公与邻居的恩怨。

8.小说中多次出现对高脚花瓶和鲜花的描写,这两件道具在文中山到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题目“永远的门”耐人寻味,结合小说内容,你认为“门”指什么?造成郑若奎和潘雪娥遗憾的

原因与这扇“门”有什么关系?

【答案】6.B7.C

8.①塑造人物形象。体现出郑若奎内心的活力和对爱的渴望;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合理引出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尾,波澜起伏,加深读者印象;

③与男人的外貌、家中环境形成反差,增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9.示例:“门”既指墙上画着的门,也指心门,是人与人之间由于性格、顾虑、陋习而无法沟通的现实。

造成小说两个主人公遗憾的原因一是潘雪娥无法敞开心门,即她一贯的淡漠,每次郑若奎向她致意时她总

是冷漠相应;二是郑若奎的拘谨怯懦,他不能勇敢地表达爱意,只用含蓄的方式来自我安慰,他的性格就

像一道门,隔开了他和潘雪娥;三是邻居们的看客心理。邻居们只是随着故事的变化而情绪变化,始终没

有为了两人的感情主动做些什么。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泄气一一盼望”错误,由文章内容可知,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以及文章的叙事顺序可

知,“盼望”应该在“泄气”之前。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A.“略显重复”错,这样安排可以使文章更加紧凑。

B.“表达其精神的空虚”错,“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并不能看出其精神的空虚,强加

关联。

D.“暗示了主人公与邻居的恩怨”错,主要为了让语言更生动。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物象作用的能力。

对花瓶的擦拭,瓶里鲜花的永久鲜艳,象征郑若奎纯洁、执着的爱,体现他对爱的渴望,这是一种纯

洁、执着的爱,突出对潘雪娥爱情的认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文后花瓶里没有枯萎的白菊,暗藏了老姑娘潘雪娥对这份感情的认可,以及她对永久失去这份爱恋的遗

憾和痛心。瓶中的白菊吸引人们的目光,合理引出了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尾,造成波澜,推动情节的发

展,奠定小说感情基调,使文章的内涵更为深刻。

“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

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蜡

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喷着

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可知花瓶和鲜花,与男人的外貌、家里环境形成巨大的反差,增加悬念,引

起阅读兴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第一问:

作答时先写出表面意思:“门”,即画在墙上的那扇门。

再写出语境义:“门”也可理解为人们的心灵之门。两位主人公最终生死永隔、遗憾终身的悲剧性,也

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由于性格、顾虑、陋习而无法沟通的现实。

第二问:

他向她致意,“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每次郑若奎向她致意时她总是冷漠相应,潘

雪娥无法敞开心门。

郑若奎回家时“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表明他内心

对爱情的渴望,但是他不能勇敢地表达爱意,通过在墙上画门的方式自我安慰,他拘谨怯懦的性格就像

一道门,隔开了他和潘雪娥。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

复,真使邻居们泄气”“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

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邻居们只是随着故事的变化而情绪变化,始终没有为了两

人的感情主动做些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攻守二策状

范仲淹

臣某言:窃观西事以来,每议攻守,未见适中。或曰:“必行进讨,以期平定。"臣谓诸好进讨,

则兵分将寡,气不完盛。绝漠风沙,迷失南北。馈运辎重,动有钞掠。贼之巢穴,直阻河外,非有奇

将,不能远袭。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但求虚弱之处,以剽窃为功,既不能大振兵威,故不能少分贼势,此进讨牵制之无效也。或曰:“宜用

守策,来则御之,去则勿逐。”臣观今之守边,多非土兵,不乐久戍;又无望用,必烦远馈。久戍则军

情危殆,远馈则民力将羯,岁月绵久,恐生他患,此守御之未利也。

臣窃见延安之西,庆州之东,有贼界百余里,侵入汉地。中有金汤、白豹、后桥三寨,阻延、庆二

州径过道路,使兵势不接,策应迂远。可攻之地,其在于此。军行入界,乃大为城寨,以据其地。俟城

寨坚完,当留士兵以守之。必严其戒目:“贼大至,则明号售,召援兵,坚壁清野以困之;小至,则扼

险设伏以待之。”如取下一处,城寨平定,则更图一处,为据中之策。

臣观西戎居绝漠之外,倚远而险,未易可取。国用民力,日以屈之,此中原积兵之忧。臣观今之边

寨,皆可使弓手士兵以守之,因置营田,兵获余羡,中累于官。人乐其勤,公收其利,则转输之患,久

可息矣。且使其兵徙家塞下,重田利,习地势,顾父母妻子而坚其守。傥朝廷许行此道,庶几守愈久而

备愈充。

臣观孝文时,将军陈武请议征讨,孝文目:”兵,凶器也,难克所愿。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

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隆,为功多矣,且无议兵。”故百姓得,g由于田亩,鸡鸣犬吠,烟火万里,可谓

和乐者乎!臣谓国家用攻,则宜取其近,而兵势不危;用守,则必图其久,而民力不匮。臣谨议。

(选自《范文正集》,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B.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C.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D.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行政区城名,始于宋代,路最初有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

B.营田即屯田,汉以后政府利用兵士或流民于农村购置田地,经营产业。

C.斥候,古代的侦察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是一个重要的兵种。

D.息肩,让肩头得到休息,也比喻免除劳役或者卸除责任,文中指休养生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认为,采用攻策存在兵力分散、环境恶劣、运送辎重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无法达到平定边事

的预期。

B.金汤、白豹、后桥三寨,挡在延、庆二州的必经之路上,范仲淹认为可以先攻占三寨,进而谋取延、

庆二州。

C.孝文帝反对征讨匈奴,他认为加强边境防御、派遣使者与匈奴缔结友好关系等措施,更有利于百姓休

养生息。

D.范仲淹认为攻守二策各有其弊,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攻取近的地方作为据守的依托,并制定长远的防

守策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用民力,日以屈之,此中原积兵之忧。

(2)且使其兵徙家塞下,重田利,习地势,顾父母妻子而坚其守。

14.范仲淹认为守策的弊端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10.C11.B12.B

13.(1)国家用度和百姓物力财力,一天天地亏损,这是中原集聚兵甲的忧患。

(2)并且让士兵搬家到塞下,他们会因为重视耕种田地的利益,熟悉地势,照顾父母妻子儿女而坚守。

14.①长久戍守就会使军情危险,②从远方输送粮食会使民力枯竭,③可能滋生其他祸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至于贼寇侵略边境,常常联合军队来侵扰一路,每当有朝廷旨意,命令军队进入边界牵制贼寇,

将帅的方针策略,不是预先确定,贸然进军,不知道图谋什么。

“朝旨”指的是朝廷的旨意,作“有”的宾语;“令”与“入界牵制”构成动宾结构,故应在“令”前

断开,排除AD。

“将帅”是“方略”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茫然”作“轻进”的状语,二者不可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购置田地,经营产业”错误。“营田”指汉以后政府利用兵士或召募流民于驻扎地区种田,以供军

饷,而不是购置田地、经营产业。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谋取延、庆二州”错误。文章的表述是“中有金汤、白豹、后桥三寨,阻延、庆二州径过道路,使

兵势不接,策应迂远。可攻之地,其在于此”,文中说可以攻取的地方,是延安的西边,庆州的东面侵

入到汉地的贼寇的边界一百多里,并未说“谋取延、庆二州”。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国用”,国家的用度;“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屈",消耗,亏损.

(2)“徙家(于)塞下”,省略句;“徙家”,搬家;“重”,重视;“习”,熟悉;“妻子”,妻子

儿女。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臣观今之守边,多非土兵,不乐久戍”“久戍则军情危殆”可知,因为戍守的士兵多不是本地人,

所以不愿意在远离家乡的边地长期戍守,如果长久戍守就会使军情危险;

从“又无营田,必烦远馈……远馈则民力将竭”可知,当地没有营田,就必然要从后方运送给养,这样

就会使民力枯竭;

从“岁月绵久,恐生他患”可知,如果这种情况时间长了,还可能滋生其他祸患。

参考译文:

臣范仲淹上言:我看西部开始战事以来,每次议论攻守问题,没有见到适当的建议。有人说:“一定

施行进兵讨伐的策略,来期待局势安定。”我认为各路进军讨伐,就会让军队分散,将领缺少,气势不能

达到顶点。大漠多风沙,让人迷失方向。运送的军用物资,动不动就被抄掠。贼寇的巢穴,远在河外,除

非有奇异才能的将领,才能远袭。至于贼寇侵略边境,常常联合军队来侵扰一路,每当有朝廷旨意,命令

军队进入边界牵制贼寇,将帅的方针策略,不是预先确定,贸然进军,不知道图谋什么,只求攻打薄弱的

地方,把掠夺财物作为功劳,不能大大地振奋军威,又不能稍稍削弱敌人势力,这说明进军讨伐牵制是没

有效果的。有人说:“适宜用防守的策略,敌人侵犯就抵御他,离开也不要追逐。”我看现在把守边关的

士兵,大多不是地方兵,不愿意长久的戍守;又没有营田,一定劳烦远方输送粮食。长久戍守就会使军情

危险,从远方输送粮食就会使民力枯竭,时间一长久,恐怕生出其他祸患。这是防御没有好处啊。

我看延安的西边,庆州的东面,有贼寇的边界一百多里,侵入到汉地。中间有金汤、白豹、后桥三寨,

为延、庆二州的必经之路,使军队不能衔接,策应迂回绕远。可以攻取的地方,就在这里。军队进入边界,

就大修城寨,占据土地。应该留下士兵把守。一定要严肃警告他们说:“敌人大举进攻,就让侦察兵侦查,

请求援兵,坚固营垒,清除郊野的粮食房舍来困住敌人;小规模的进攻,就占据险要地势设下埋伏来等待

他们。”如果攻取下一处,就修建城寨,平定后就再攻取另一处,作为据守的策略。

我看西戎在大漠以外,凭借遥远险要的地势,不容易攻取。国家用度和百姓物力财力,一天天地亏损,

这是中原集聚兵甲的忧患。我看现在的边寨,都可以让地方军队来守卫,乘便设置营田,多收的归兵士所

有,可卖给官府。百姓乐于耕种,公家收获利益,那么运输粮食的困难,将来可以停息了。并且让士兵搬

家到塞下,他们重视耕种田地的利益,熟悉地势,照顾父母妻子儿女并坚守。倘若朝廷允许实行这个办法,

可能守卫越久储备越充足。

我看孝文帝时,将军陈武请求出征讨伐,孝文帝说:“兵器是杀人的工具,难以实现愿望。现在不能

消除抗拒,愿暂且坚守边防、设立斥候,派遣使者缔结友好,让北部边关得以休养生息,功劳就算很大了。

现在就不要再讨论兴兵的事了。”所以百姓得以在田间从事耕作,鸡鸣犬吠之声相闻,烟火万里,可以算

得上和平安乐了!我认为国家采取攻的策略,应当攻取近的地方,那么军队不危险;采用防守的策略,一

定要长久谋划,民力就不匮乏。我恭敬的讨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作

[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①,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破②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支

【注释】①天骄:借称唐朝的吐蕃。②破:沙漠。③霍嫖姚:即西汉名将霍去病,此处借指唐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描写吐蕃在居延关外狩猎,白草连天,猎火熊熊,骑兵在秋日原野上纵横驰骋,弯弓射雕的景

象。

B.面对如此紧迫的军情,唐军将士紧急调兵,“朝乘障”“夜渡辽”写出了唐兵急速行军,疲于奔命的

状态。

C.诗歌采用两相对照的写法,一面写吐蕃强悍勇猛,气势逼人;另一面写唐军士气高昂,积极应对。

D.全诗读来音韵铿锵,声调响亮;借用“霍嫖姚”的典故表现唐军将士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精神。

16.清代方东树《唐宋诗举要》弓|:“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结合诗歌内容,谈

谈你对“天骄之盛”和“中国之武”的理解。

【答案】15.B16.①这首诗前两联写吐蕃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秋日塞外狩猎,“时驱马”“好射

雕”展现出吐蕃健儿勇猛强悍的风姿,即“天骄之盛”。②颈联“朝乘障”“夜渡辽”极写唐军针对这种

紧张的局势积极备战,士气旺盛,有守有攻,从容应对。尾联写朝廷把“玉靶角弓珠勒马”赏赐给将军,

后两联形象地表达出了“中国之武”。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疲于奔命”错误。颈联凸显军情紧急,进军神速,表现出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而非疲于奔命。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本诗前两联“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碱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是说居延城外

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写

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时驱马”“好射雕”展现出了吐蕃健儿勇猛强悍的风姿,即“天骄之

盛”,刻画形象,有声有色。

颈联“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写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

河。“朝乘障”“夜渡辽”极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的局势积极备战,士气旺盛,有守有攻,从容应对。

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

尾联“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的意思是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马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

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玉靶角弓珠勒马”是唐军的装备,凸显唐军武器装备的精良,从

侧面展现了唐军的军威,非常形象地表达出“中国之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对《国风》和《小雅》进行评论的两句是:“

(2)高适《燕歌行(并序)》中,“,”两句描写出了边塞的广漠、苍

凉、壮美,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异曲同工。

(3)《列子•汤问》有载:“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两句也描绘了这样的场景。

【答案】①.《国风》好色而不淫②.《小雅》怨诽而不乱③.大漠穷秋寒草腓④.孤城

落日斗兵稀⑤.梦入神山教神妪⑥.老鱼跳波瘦蛟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淫、诽、腓、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伴随着梦天实脸舱成功转位,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进入梦天舱,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完成了在

轨组装,向着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关键一步——中国人在太空的梦想家园即将建成。

中国空间站具有独特的“T”字基本构型,它勾画出追求卓越的中国智慧,凝聚着自主创新的中国力

量。而“T”字构型的一横和一竖①,既是“天和”“问天”“梦天”三舱的拼接形状,也象

征着万千航天人的相互支撑。从大漠到海岛,从车间到发射场,各条战线的广大航天人②

如期完成难度惊人又环环相扣的空间站建设计划。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即使是执着16年打造航天器对接机构,还是冒着巨大风险排除发射故障,

年轻的航天人们在老一辈航天人传帮带中不断发扬航天。中国航天人用实干攻坚克难,以奋斗自立自

强,托举起“T”字基本构型空间站翱翔太空,让中国人的航天梦飞得更稳更远。

“来吧,与中国空间站一起飞翔!”人类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接续飞出地球,飞向宇宙深

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会③而是将继续创造新的辉煌,向着更加辽阔深邃的宇宙迈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19.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下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答案】18.①相得益彰②万众一心③停滞不前

19.示例:无论是执着16年打造航天器对接机构,还是冒着巨大风险排除发射故障,年轻的航天人们在老

一辈航天人传帮带中不断发扬航天精神。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也象征着万千航天人的相互支撑”可知,此处是说一横和一竖二者互相配合,可填“相得益

彰”。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②根据“万千航天人的相互支撑”“各条战线”可知,此处是说广大航天人团结一致,可用“万众一

心”。万众一心:是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

③根据“继续创造新的辉煌,向着更加辽阔深邃的宇宙迈进”可知,此处是说中国载人航天,会不断发

展,且此处有“不会”,可填“停滞不前”。停滞不前:社会是发展的、进步的,决不会停滞不前,或

者倒退。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搭配不当,“即使……还是”应改为“无论……还是”。

成分残缺,“发扬”后缺宾语中心词,句末加“精神”。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在十五岁的时候到我们家里来。那时候我们的家道寒微,母亲又多子息,白日里家务忙碌,到

晚来背着弟弟在菜油灯下洗尿布的光景,我至今也还记得。母亲因为这样过于劳苦的缘故,每年交秋的

时候总要晕倒一回,在旧时称为“晕病”。

芭蕉花的故事是和这晕病关连着的。

在我们四川的乡下,相传这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母亲发了病时,我们便要四处托人去购买芭蕉

花。但这芭蕉花是不容易购买的。因为芭蕉在我们四川很不容易开花,开了花时乡里人都视为祥瑞,不

肯轻易摘卖。

芭蕉花的故事便是和我母亲的晕病关连着的。

我们四川人大约是外省人居多,我们的祖宗原是福建的人。我们福建人的会馆是天后宫,供的是一

位女神叫作“天后圣母”。

那是我五六岁时候的事了。我们的母亲又发了晕病。我同我的二哥,同到天后宫去,隔着窗看见散

馆园内的一簇芭蕉,其中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大黄花。我们欢喜极了。我们商量着便翻过窗去摘取那朵

芭蕉花。我们两人好容易把花苞摘了下来,回到家里了。

我捧着跑到母亲的床前,母亲问我是从甚么地方拿来的,我便直说是在天后宫掏来的。我母亲听了

便大大地生气,她立地叫我们跪在床前。我们一面挨打,一面伤心。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在别处园子

里掏了一朵回来,为甚么就犯了这样大的过错呢?

这样的一段故事,我现在一想到母亲,无端地便涌上了心来。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

又呈风咆题搔的港蓬,.天涯鹑答丕胜连宾的情坯,一总念着那亲,.我二院性鼻酸服胀".

20.选文主要采用第几人称视角展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1.文章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的语言表达略有不同,请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2.请赏析最后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答案】20.示例:本文采用“我”“我们”这样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展开,亲切而又便于直接抒情,抒

发“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1.示例:有两层含义,一是语言略有不同代表写作重点略有不同。第一句话写“这晕病”,主要讲母亲

晕病的来历;第二句话将“这晕病”换成“我母亲的晕病”,主要是讲“我”母亲和“晕病”的故事;二

是语言略有不同代表的感情不同,第一句表达了对母亲的同情和心疼,第二句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22.示例一:这一句中的“风雨飘摇”一词不仅是写天气,也写了漂泊在外的“我”的真实情况。表达了

“我”对故土的怀念。示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