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历史课件_第1页
合唱历史课件_第2页
合唱历史课件_第3页
合唱历史课件_第4页
合唱历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不同时期合唱艺术主要特征、主要作曲家与经典作品合唱的概念合唱艺术的起源西方不同时期合唱艺术的主要特征及经典作品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约800年–476年)中世纪(约公元4-13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巴洛克时期(1600-1750年)古典时期(1750-1820)浪漫时期(1800-1900年)近现代(1890年-)合唱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展望一、合唱的概念集体歌唱若干声部不同旋律合唱艺术的起源古埃及墓刻古代犹太《旧约圣经》社会的形成-----合唱产生单声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约公元前800年–476年)的合唱艺术

古希腊戏剧音乐中的合唱早期犹太教等教会的圣咏本时期合唱音乐的基本特征1)单音、齐唱为主2)通常带有伴奏3)依附性较强

中世纪

(约公元4-13世纪)的合唱艺术

格里高利圣咏(6世纪)StabatMaterDolorosa悲伤圣母祷歌

GloriaPatri光荣天主特点:1)单旋律,没有和声对位,无节拍2)演唱方式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3)纯人声、男声,没有乐器伴奏4)内容来自圣经,用拉丁文演唱5)音乐服从歌词,音调平缓6)不用变化音和装饰音7)级进的二、三度为主,偶尔四、五度,避免使用宽音程的跳进和力度对比

视听:教皇合唱团,MastersOfChantChapterIIIjionme多声部音乐的产生(约7世纪起)早期复调音乐的种类1、奥尔加农(1)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Organum)(Organum)(2)斜向奥尔加农(DiagonalOrganum)(3)自由奥尔加农(FreeOrganum)(4)装饰性奥加农(MelismaticOrganum)2、狄斯康特(discant)3、克劳苏拉(clausula)4、康都克图(Conductus)5、

经文歌(motet)

早期复调音乐的特点2)音程:以四度、五度和八度作为协和音程。三度、六度从最初的不协和音程变为不完全协和音程;二度、七度很不协和音程开始被作为经过音出现;从开始被认为的四度协和音程,逐渐被作为不协和音程。3)节奏:开始出现有量节奏,并发展出一套节奏形态.1)旋律:使用圣咏作为固定(主声部)素材中世纪合唱艺术基本特征:1)大量单音(monophony)音乐,后期出现从单音转向复音的复调音乐织体;2)无伴奏合唱(acappella),排斥女性,唱诗班都是男性3)歌词基本为拉丁文,强调歌词;4)旋律线呈拱形构形,即低—高—低,音域狭窄

5)演唱方式有齐唱、交替轮唱(antiphon、应答轮唱(responsory)6)节奏自由即兴性强,根据歌词的重音而定拍点,强调演唱时的心里节奏7)运用中古调式;8)采用纽姆记谱法(NeumaticNotation)9)主要体裁:圣咏、弥撒、日课中诗篇、奥尔加农、狄斯康特、克劳苏拉、康都克图,经文歌

中世纪合唱音乐作曲家:莱奥南&佩罗坦莱奥南(Leoninus,约1135-1200年)《奥尔加农大全》视听organumduplum佩罗坦(Perotinus,约1160-1205或1225)狄斯康特,三,四个声部的复调作品视听GradualSederuntPrincipes弥撒升阶圣歌、Organum4Vocum

文艺复兴时期

(14-16世纪)的合唱艺术

文艺复兴运动16世纪宗教改革与合唱:强调宗教音乐歌词的可理解性可用不同地区的方言演唱教堂音乐不是一味的采用拉丁文。3)大量方言宗教歌曲的产生,如赞美诗、家庭祈祷用的圣歌等以宗教创作为主,世俗声乐同时成长,合唱在戏剧中担任重要角色本时期合唱作品的特点1)高度复调化,织体丰厚,各声部同等,强调横向独立性,2)大量采用三拍子的旋律.

3)旋律仍受素歌的影响;调式从教会调式转向大小调式4)音乐节奏依从与歌词.5)多为无伴奏合唱,某些作品临时加入几件器乐伴奏,只是重复合唱声部。6)教会合唱音乐为主,在礼拜仪式中用拉丁语演唱。7)同时存在世俗题材或半宗教、半世俗题材的复调合唱曲,常用母语(法语、意大利语等)或混用拉丁语和母语演唱,8)非协和音的使用受严格控制,变化半音被避用.声部模仿时常先后交替。9)至16世纪,在新教合唱中男人与女人的地位趋于平等10)主要体裁:弥撒、安魂曲、圣母悼歌、圣母颂歌、感恩赞、哀歌、宗教剧、经文歌、如克劳苏拉、牧歌、尚松。德国众赞歌、英国赞美诗、法国诗篇歌调视听:马肖(Machaut1300-1377);经文歌,四声部的"圣母弥撒曲"拉索(Lasso,1532一1594)《在巴比伦河畔》,《回声》塔里斯(Tallis,1505-1585)经文歌:《寄希望于他人》(40个声部)

加布里埃利GabrieliConsortPlayers

BBC-圣乐系列“帕莱斯特里那与教皇”演唱注意点1.没有“高潮”概念,不使用渐慢、渐弱2.弥撒曲和经文歌不能掺入戏剧性的处理3.按照歌词的需要安排重音,不以小节强弱拍规律来演唱4.节奏严谨,速度平稳流畅,适当控制,注意声部间的退让5.人员编制小6.大都没有指挥,注意相互间默契。7.乐谱上通常没有fp记号,8.音色清亮自然,不使用波动的人声;世俗音乐和牧歌稍自由一些,亦有抑制,不能豪放,头腔共鸣多些而胸腔少些,特别要注意和声的音色与准确度;要明确听到每一个对位声部的线条。本时期主要合唱音乐作曲家及作品马肖(Machaut1300-1377);经文歌,四声部的"圣母弥撒曲"(Messede

NotreDame)迪费(Dufay,1397一1474)奥克冈(Ockeghem,(1410~1497))

36声部的卡农《感恩上帝》(DeoGratias)《短拍弥撒曲》伊萨克(Isaac,1450一1517)近40部的常规仪式弥撒塔里斯(Tallis,1505-1585)经文歌:寄希望于他人》(40个声部)加布里埃利(AndreaGabrieli,1553一1585)帕莱斯特里那(G.P.Palestrina,1525一1594)《马切罗斯教皇弥撒》,“牧歌”《她点燃了我的心》拉索(Lasso,1532一1594)《在巴比伦河畔》,回声莫利(Morley,1557一1602)吉本斯(Gibbons,1583一1625)巴洛克时期

(1600-1750年)的合唱艺术主要特点:主调音乐逐渐巩固,复调从属于主调.基本运用大小调体系2)小节线划分强弱拍率完全被肯定3)数字低音4)多数带有器乐伴奏5)多个合唱组进行不同音色对峙6)感情加深装饰变化增多7)主要体裁有弥撒、康塔塔、清唱剧、受难曲、歌剧合唱等。视听

巴赫《cantata》耶稣,人们仰望喜悦;JesuJoyofMan'sDesiring《圣诞清唱剧》:喜悦啊欢腾《巴赫B小调弥撒》Sanctus《马太受难曲》我们落泪,我们下跪《马太受难曲》现在主安息了亨德尔:

《弥赛亚》ForUntoUsaChildisBorn演唱要点1)正确使用小节线,节拍重音要清楚,找出乐句的真正高点2)休止符、弱起、切分、延留音更富有推动力3)附点音符后面的音符常常处理的更加短,三拍子旋律中遇到附点,有时不是缩短,而是变成三连音的状态4)一般是中速,避免极快极慢,没有渐快和渐慢,有些速度术语实际是表现作曲的性质,情绪;5)延长记号是呼吸气口,并非自由延长6)分层次地安排所有强拍的力度对比,阶层式的力度,渐强和渐弱没有太大的幅度,注意调性转变7)伴奏应用断奏,弦乐分弓,管乐吐音,8)当时的标准音高比今天约低半音9)音色比文艺复兴时期更明亮些。干净、有活力有弹性本时期主要的合唱音乐作曲家及作品加布里埃利(Gabrieli1557一1612)佩里(Peri1561一1633)蒙特威尔(Monteverdi1567一1643)许茨(Sehutz1585一1672)珀赛尔(Pureell1659一1695)斯卡拉蒂(Scarlatti1660一1725)维瓦尔第(Vivaldi1669一1741)巴赫((J.S.Bach1685一1750)亨德尔(G.F.Handel1685一1759)佩尔戈莱西(GiovanniPergolesi1710一1736)古典时期

(1750-1820)的合唱艺术本时期合唱作品的主要特点1)曲式结构确立2)器乐作用加强3)修饰成分减少4)力度范围大5)主调音乐占主要地位视听海顿:《创世纪》诸天述说神的荣耀”莫扎特:《安魂曲》“泪经”(Requiem–Lacrimosa)贝多芬:《庄严弥撒》“垂怜经”第9號交響曲合唱第四樂章演唱要点主调性音乐,声部间关系要清晰注意调性转换和情绪的关系,结构要清晰,段落要分明3)速度标记名副其实,不能随意改动,谨慎地使用渐快和渐慢,避免极快极慢,偶而也采用“自由速度”,但较以后各时期严格,同时在“自由速度”后立即回到非常严谨的原速,不可因歌词的意义随意改变速度。渐强和渐弱大致增减一个音量等级,重复的乐段或乐句,如果初现时较弱,重复时必然较强,音乐感情比较内省,表演时切忌过分夸张,洛可可风格的作品要优美雅致,指挥的时候应该注意动作轻柔与灵敏本时期主要的合唱音乐作曲家及作品格鲁克(C.W.Gluck,1714一1787)巴赫(J.C.F.Bach,1732一1795)海顿(F.J.Haydn,1732一1809)《创世纪》《四季》莫扎特(Mozart,1756一1791)《安魂曲》《C小调弥撒》凯鲁比尼(Cherubini,1760一1842)贝多芬(Beethoven,1770一1827)《庄严弥撒》第9號交響曲合唱

浪漫时期

(1800-1900年)的合唱艺术

本时期合唱作品的主要特点:1)多为主调音乐2)强调结构及色彩,戏剧性增强3)作者及演唱者的主观成分增强4)力度,速度的对比大大增强5)使用半音阶6)标题音乐占优势,出现了一些大作品,人声与乐队交相辉映7)主要体裁:歌剧合唱、交响曲合唱、音乐会合唱、弥撒、清唱剧、康塔塔、安魂曲等视听门德尔松:

以利亚

(Elijah:他,在看护着以色列

威尔第:《铁砧之歌》

(Verdi,1813一1901)《安魂曲》:震怒之日――奇妙的号角

勃拉姆斯:《德语安魂曲》主啊,你的居所何等可爱(HowLovelyAreThyDwellings!)演唱要点:仔细研读作品,分析的作品的风格,对作品的速度、力度和音色作合理的安排本时期主要的合唱音乐作曲家和作品:罗西尼(Rossini,1792一1868)《圣母悼歌》(1832)、《小弥撒》(1864)舒伯特(Schubert,1707一1828)《安魂曲》(1839)和《感恩赞》(1855)柏辽兹(Berlioz,1803一1869)格林卡(M.I.Glinka,1804一1857)门德尔松(Mendelssohn,1809一1847)《沃尔珀吉斯之夜》(1843)《圣保罗》(1836)、《伊利亚》(1846)舒曼(Schumann,1810一1856)《天堂与仙女》(1843)李斯特(Liszt,1811一1886)《节庆弥撒》瓦格纳(Wagner,1813一1883)“婚礼合唱”威尔第(Verdi,1813一1901)《安魂曲》(1874)《圣母悼歌》(1832,1841)《纳布科》(1842)“飞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游吟诗人》(1853)“铁砧合唱”、《茶花女》(1853)“饮酒歌”古诺(Gounod,1818一1893)如《赎罪》(1868-1881)、《加利亚》(1871)《圣塞西尔弥撒》(1882)奥芬巴哈(JOffenbach,1819一1880)弗兰克(Franck,1822一1890)布鲁克纳(Bruckner,1824一1896)《D小调弥撒》(1864)和《F小调弥撒》(1867)勃拉姆斯(JBrahms,1833一1897)女低音与男声合唱《狂想曲》(1870)《德语安魂曲》(1857-68)圣桑(Saint一Saens,1835一1921)比才(Bizet,1838一1875)“斗牛士”(1874)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1840一1893)德伏夏克(Dvorak,1841一1904)沙利文(Sullivan,1842一1900)格里格(Grieg,1843一1907)福莱(Faure,1845一1924)塔涅那夫(Taneyev,1856一1915)埃尔加(Elger,1857一1934)理·斯特劳斯(Strauss,1864一1949)西贝柳斯(Sibelius,1865一1957)莱格(Reger,1873一1916)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ff,1873一1943)

近现代

(1890年-)的合唱艺术

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民族乐派·新古典主义新浪漫主义序列音乐·具体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点描音乐等本时期合唱作品的主要特点:超出调性的限制,大量多调性、无调性音乐,对音准的把握、声音的控制有很多新的要求。节拍不断更换,节奏复杂大量的不协和和弦

总谱复杂,出现大量新的记谱记号

采用非音乐的歌唱,着重歌词朗诵语调的节奏起伏采用自然界的音响合唱组合两极发展,有的组合庞大,也有的为轻盈室内化组合声音的表现力被充分挖掘,声乐技术难度增强,人声的器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