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侵略与反抗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历史-侵略与反抗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历史-侵略与反抗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历史-侵略与反抗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历史-侵略与反抗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PAGE《侵略与反抗》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抗争过程,充满了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屈辱,涌现出来了一大批杰出的爱国人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证据,也是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精神的有效史实。另一方面,本单元的内容与第二单元紧密相连,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渗透着中国人民在屈辱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从而实现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新陈代谢,一二单元的结合使学生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着更明确的把握。二、课标要求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日趋激烈,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顽强抗争,这是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年近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三、复习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复习和教师点播,掌握列强发动的侵略中国的三次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三个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基本内容,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知道在屈辱中抗争的英雄人物事迹。2.通过阅读《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关于两次鸦片战争以及甲午中日战争,在比较中深刻分析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屡次战败的原因以及对中国造成的影响。3.通过刘公岛、环翠楼以及甲午海战史料分析,感悟中华民族在屈辱中坚持抗争和探索的伟大情怀,继而理解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含义,汲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初次见面,我为大家带来了一本书。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首先,请看书的名字,思考:中国近代,起源于什么事件?(二)讲授新课中国近代是自184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的历史,其中又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前期我们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我们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领导阶级不同,任务则是相同的都是——反帝反封建。中国近代历史的特点是什么?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将通过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进行系统复习。环节一:知识梳理本单元我们要把握住两条主线。思考两个问题:1、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西方发动了哪几次侵华战争?2、请列举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人民坚强抗争的事例。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知识梳理教师活动:引领总结。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抗争也避免了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国家。【设计意图】通过对第一单元的知识梳理基本掌握第一单元的重要历史事件,同时增强学生的线索意识。环节二:侵略战争以及反抗1、两次鸦片战争学生活动:依据知识线索自主背诵教师点播:问题一: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否一致?问题二:哪个国家两次都参与了侵略中国?问题三: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有人说林则徐是导致英国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原因,你同意吗?问题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谋和帮凶分别是谁?不费一兵一卒获得最大利益的是哪个国家?教师点播:五口通商和哪个条约有关?这一条约还侵占了中国的什么主权?【设计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的继续,两次战争一起背诵可以使学生对比了解两次战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材料练习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阅读材料思考:“这场战争”具体是指哪一事件?(2)我们在炮口的“逼迫”下赶往近代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3)我们踏入近代与哪一条约有直接的关系?(4)阅读上述材料后,你有何感想?教师引领:材料题的做题方法材料练习二:战争以严酷的现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知识分子如林则徐等在比较中思考,他们开始从地理学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以期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阅读材料思考,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的英雄壮举是什么?这一事件的伟大意义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除了林则徐你还知道参与了中英战争的思想家和他的代表作品吗?练习三:第二次鸦片战争选择练习题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内地)。”上述材料主要陈述的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进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B.鸦片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C.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更长D.两次鸦片战争毫无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可以使学生对鸦片战争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观点,在两次鸦片战争的过渡,中日之间的对比又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2、甲午中日战争【过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只有国家迈入近代化,才能对付已经近代化了的侵略者,洋务运动开始。可是由于不改变封建落后的制度,洋务运动最终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90年代,通过改革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强国之路的日本最终与落后的中国开始了一场强与弱的对决——甲午中日战争教师点播。问题一:旧历甲午年是哪一年?问题二:黄海战役牺牲的民族英雄是谁?问题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哪次战役?问题四:利用表格复习《马关条约》的内容,两次条约思考马关条约对中国最大的危害,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学生活动:自主背诵甲午中日战争相关内容提问检测1.背诵《马关条约》的基本内容2.《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对比学生思考:①两者相同之处②《马关条约》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教师总结:《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练一练:选择题: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对上述材料中关于甲午战争论述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1895年是旧历甲午年B.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是林则徐D.甲午海战中国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实力太强材料练习一:材料一:鸦片战争,关天培是英勇的,但激战后,他手中的旧式火炮“火门透水,炮不得发”,并有炮身发红炸裂者。另一官员杨芳,则收集妇女溺器(尿罐)为“压胜具”,视“夷炮”为邪教法术。材料二:甲午海战,李鸿章说海战唯恃船炮,“稍有优绌,则利钝悬殊”如此见识,不能不说先进。从时间上来说,中国为了武备,向外国买船比日本更早致远管带与近260名官兵与舰同沉。材料三:“未战之先,曾请配快炮12尊,以备制敌。部议以孝沁(慈禧)太后六十寿用款太多,力不逮未果”战时子弹巨细,多与炮径不符(1)对比材料一、二,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2)材料二中的“致远管带”是谁?你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3)依据材料三思考,中国在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练习二: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材料中的“巨祸”具体是指,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2)中国群体意义的觉醒是指中国在政治上迈入近代化的什么事件?教师总结提升: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在思想领域学习西方,迈开了政治上探索的第一步,引领者中国新的新陈代谢。【设计意图】一方面和威海地方史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甲午战争和鸦片战争进行对比,通过梯度性问题的设计和引领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和史料实证观。(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在每一次帝国主义用炮火打开中国国门时,中国人民坚强反抗外来侵略,也在屈辱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引领中国近代的新陈代谢。今天,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那个时代为什么中国反复被侵略?我们把目光放大到整个世界图片展示: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每个时间点上的内容,思考:1.中国人民的屈辱和抗争事件有哪些?2.这样的局面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一百多年的今天,中国的国力不断提升,国家为新的发展不断努力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提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国家强盛则民强盛,国富则民安,生逢灿烂日子的我们也应遵守习主席的教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才能成为国家的有为青年,这句话老师与大家共勉!《改革开放》学情分析本次授课面对的是初二的学生,随生命化课堂实施,学生在学习组织、规范等方面都步入正轨。就本课内容看,侵略与反抗的史实对学生来说相对久远,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过于肤浅,难以把握侵略与反抗的实质,难以理解课本中暗藏的另一条线索——中国近代在反抗中完成了新陈代谢。因此,教师尽提供适量资料,设置适宜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侵略与反抗》复习课效果分析通过对《侵略与反抗》复习课的讲授,现从课程内容的整合、课堂教学环节的展开、学习目标达成等角度对本课进行效果分析:一、课程内容整合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加连贯和明确本节课我主要处理的是《侵略与反抗》复习课中的第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3各部分的内容,通常的复习方式先进行基础知识的处理,然后针对基础知识进行联系,本节课,我采取借助于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书中的材料,进行知识的整体引领,使学生既能感受到,中国在三次战争中的屈辱,又能体会到中国人民的抗争,并且这种抗争引领着中国社会不断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并且在这一系列知识的处理中感受到,综合国力的加强是中国外交的重要保障。这种处理方式有助于学生条理清晰地把握近代侵略战争中蕴藏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也水到渠成。课堂教学过程主题明确、板块清晰、多种手段辅助本单元的题目“侵略与反抗”本身就是包含着双层意思,一方面是中国在近代侵略战争中的屈辱,另一方面反抗部分也正是中国人民在不断引领通过新授课的学习,引领着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推动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本节课两条线索相互穿插,板块明确。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近代侵略战争中国的屈辱,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到改革开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在本课的讲授过程中重点采用史料对比的方式来进行,同时辅以视频、动态地图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感悟,从学生的课堂反应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愿意学习,课堂氛围比较活跃。三、遵循“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原则确保学生目标达成在教学设计中对本课的三维目标进行了详细的叙写,重点突出方法和手段的实施,以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通过授课中板书的跟进和当堂小结,学生对知识层面的目标基本达成。本课主要采用了史料对比的情境设置法,从学生的发言中能够反馈出学生阅读史料、筛选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基本掌握了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通过课堂的巡查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能够根据要求对知识进行标记,做到问题与答案同步、标记序号化;合作探究问题以历史史料进行串接,问题设置具有梯度性,能够保证小组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在教学过程的改革环节中,使学生明确近代英雄的伟大事迹,并且能与威海地方历史想联系,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综上所述,本节课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气氛活跃,三维目标基本达成。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抗争过程,充满了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屈辱,涌现出来了一大批杰出的爱国人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证据,也是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精神的有效史实。另一方面,本单元的内容与第二单元紧密相连,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渗透着中国人民在屈辱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从而实现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新陈代谢,一二单元的结合使学生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着更明确的把握。评测练习材料练习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阅读材料思考:“这场战争”具体是指哪一事件?(2)我们在炮口的“逼迫”下赶往近代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3)我们踏入近代与哪一条约有直接的关系?(4)阅读上述材料后,你有何感想?教师引领:材料题的做题方法材料练习二:战争以严酷的现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知识分子如林则徐等在比较中思考,他们开始从地理学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以期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阅读材料思考,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的英雄壮举是什么?这一事件的伟大意义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除了林则徐你还知道参与了中英战争的思想家和他的代表作品吗?练习三:第二次鸦片战争选择练习题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内地)。”上述材料主要陈述的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进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B.鸦片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C.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更长D.两次鸦片战争毫无关系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对上述材料中关于甲午战争论述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1895年是旧历甲午年B.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是林则徐D.甲午海战中国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实力太强材料练习一:材料一:鸦片战争,关天培是英勇的,但激战后,他手中的旧式火炮“火门透水,炮不得发”,并有炮身发红炸裂者。另一官员杨芳,则收集妇女溺器(尿罐)为“压胜具”,视“夷炮”为邪教法术。材料二:甲午海战,李鸿章说海战唯恃船炮,“稍有优绌,则利钝悬殊”如此见识,不能不说先进。从时间上来说,中国为了武备,向外国买船比日本更早致远管带与近260名官兵与舰同沉。材料三:“未战之先,曾请配快炮12尊,以备制敌。部议以孝沁(慈禧)太后六十寿用款太多,力不逮未果”战时子弹巨细,多与炮径不符(1)对比材料一、二,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2)材料二中的“致远管带”是谁?你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3)依据材料三思考,中国在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练习二: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材料中的“巨祸”具体是指,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2)中国群体意义的觉醒是指中国在政治上迈入近代化的什么事件?《侵略与反抗》复习课教学反思课程定位其实刚开始接到宋老师的通知要进行史料实证的研讨课,我顿时非常激动,想象着能用史料直接串接本节课,结果定位为进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线索串接,我将本书中所有的内容进行了挖掘并且以历史线索的形式,完成了一、二单元的发展线索,并且还将整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分析了一遍。结果,在试讲的时候,好学生比较兴奋,但是中下游学生是跟不上的,一节课看似恢弘,实际学生收获甚微。后来,在宋老师的指点下,考虑到学生初次进行复习,我将课程定位到了第一单元具体的侵略与反抗的过程,并且根据课程容量,选择了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进行侵略与反抗为主线的复习。材料的选择本次讲课的史料实证观念也切合了我校历史组小专题的研究内容,材料题的选择尤为重要,除了在基本的材料中进行搜集,我还阅读了《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并且从中选择了比较适合学生的材料进行串接,而后针对材料设计适合学生的问题进行引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阅读材料思考:“这场战争”具体是指哪一事件?2.我们在炮口的“逼迫”下赶往近代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3.我们踏入近代与哪一条约有直接的关系?4.阅读上述材料后,你有何感想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并不难,也比较适合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的掌握能力。除此之外,我还将书中的内容进行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对比,例如甲午中日战争和鸦片战争的对比,我设计了三则材料材料一:鸦片战争,关天培是英勇的,但激战后,他手中的旧式火炮“火门透水,炮不得发”,并有炮身发红炸裂者。另一官员杨芳,则收集妇女溺器(尿罐)为“压胜具”,视“夷炮”为邪教法术。材料二:甲午海战,李鸿章说海战唯恃船炮,“稍有优绌,则利钝悬殊”如此见识,不能不说先进。从时间上来说,中国为了武备,向外国买船比日本更早致远管带与近260名官兵与舰同沉。材料三:“未战之先,曾请配快炮12尊,以备制敌。部议以孝沁(慈禧)太后六十寿用款太多,力不逮未果”战时子弹巨细,多与炮径不符1.对比材料一、二,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2.材料二中的“致远管带”是谁?你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3.依据材料三思考,中国在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利用这道题探讨了甲午海战中国的发展,以此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发展,但也因为封建制度的存在,而导致了战争的失败。材料的挖掘本节课的每一个材料教师的问题设计都进行了挖掘,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历史事件的本质。例如鸦片战争中五口通商图片,除了挖掘选择题本身之外教师将问题提升到,这一条约侵害了中国的什么主权,通过学生回答总结,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关税主权,这使得中国的主权不再完整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经济逐渐走向解体,进而得出中国开始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明线和暗线的双重交互本节课的主要明线索是近代侵略战争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使学生理解屈辱的根本原因和中国人民在屈辱中坚强抗争的英雄事迹。这条线主要是在本节课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复习和史料的分析进行了引领。本节课的另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