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范文10篇_第1页
民俗文化范文10篇_第2页
民俗文化范文10篇_第3页
民俗文化范文10篇_第4页
民俗文化范文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俗文化范文10篇

这次会议争论的主要话题是如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大量面临着被破坏甚至被毁灭的民俗文化进行爱护的问题。会议一开头,主持者陶立璠先生就针对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消失的、大量民俗文化由于没有得到妥当和有效的爱护而遭到严峻破坏甚至毁灭的现象,列举了一大串典型的事例。比如天津老街的改建、赵紫晨故居的拆除、定海古城的毁灭、东岳庙及观音街过街楼的失于爱护等等。这些现象伴随着大开发的呼声而凸现于祖国宽阔大地的角角落落。对于特地从事民俗文化讨论,从而对民俗文化的每一笔无论多么细小的遗产都视若锱铢的民俗文化工来说,这的确让人感到痛心疾首。怎么去抢救,如何去爱护?与会的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吕微先生提出了两个爱护的途径:一是开发它的有用性,二是把它旧有的有用性转化为审美性。而苑利先生则提出,应主要依靠民俗主体的自觉传承和传统观念的维护作用对民俗文化进行爱护。他们并且都列举了大量亲自调查的生动事例来对自我主见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不行否认,每一种主见的确有它肯定的可行性;但是,这些主见一旦施诸于现实,毕竟能产生多大的效果?我们暂且放下这个疑问不提,先来关注一下这次研讨会中所存在的肯定不能够忽视的争议,即有另一部分学者跳出“如何对民俗文化进行爱护”的圈子,对所谓的“爱护”产生了怀疑。我们所竭力主见的爱护毕竟给原著民带来了什么?他们是否就因此而感受到了幸福?这是户晓晖先生提出的质疑。

的确,对于从事民俗文化讨论工作的人来说,任何一种民俗遗产,从实物形式到观念形态,都可谓是奇珍。由于我们认为在这种民俗物质中分散了一种特定的文化,而这种文化能够反映这个民俗主体的群体结构、社会习俗、精神信仰等深层次的东西。真是敝帚千金。然而对于民俗主体来讲,他们却不肯定就这样认为。在他们的心目中,那居住了几代人的破房子,再也不能住下去;那走了很多代的小巷子或羊肠小道已恶劣到极点。他们已对那陈旧的习俗、繁缛的礼仪、落后的观念等所产生的束缚感到窒息。他们要进展,他们要打破这个旧有的世界。他们也渴望和憧憬城市里宽敞平整的大公路、高大舒适的现代住房、快捷便利的现代交通及通讯设施、丰富奇异的现代消遣生活等。一旦他们打开自己的眼界,发觉在他们那狭小、孤陋的世界之外还有这么一个奇异而精彩的世界时,心里难免会产生极度的不平衡。于是,他们就再也不情愿囿于原先那个在他们现在看来如此落后甚至丑陋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许多走出了原先居住地而到外面学习、工作甚至定居的人,正在渐渐摆脱甚至完全摆脱了其原有的观念和习俗特征,而变得与现代城市人无异了。

由此,希冀靠民俗主体的自觉传承和传统观念的维护是不行靠的。当然,在肯定时期,他们还是能够起到肯定的爱护作用的。其前提是他们对外界还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他们还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他们的观念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一旦他们活动的范围扩大,视野拓宽,从而被融入现代化生活的大潮中时,利益的驱使会使他们的观念发生根本变化。就拿陶立璠先生所举日本某村的“花祭”来说吧,当这个村子里的人在外面从事各种层次各种行业的工作--有些人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或者性质虽比较一般,但社会地位较低,工作的获得来之不易等等,诸多因素打算了他们不能任凭脱离岗位,那么在这个时候,工作、生存与进展的需要就显得比参与祭祀活动重要的多,于是,他们就可能不会或不能来参与祭祀活动,假如这样的情形多了,久而久之,这项祭祀活动也就会被忽视,最终甚至被遗忘了。再如苑利先生所举的依靠传统观念中的咒语禁令来爱护一片森林的原始性状态而不被破坏。然而,一旦这个群体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人因受了外界的影响,产生商品利益的观念而发生动摇时,他或他们可能会感到惊喜--祖先竟给他们留下了这么一个宝贵的宝藏,等待他们去开发。于是一切所谓的咒语爱护禁令也就土崩瓦解了。

正如苑利先生所感叹的那样,大开发就意味着大破坏,哪儿开发就意味着哪儿破坏。但是,又有谁能阻挡大开发的浪潮呢?谁又能阻挡进展的动力大车甚至包括民俗主体他们自身的进展欲望与要求呢?

人要生存,就无法最终摆脱利益的驱使。我们看到落后民族在他们落后的民俗生活方式中辛勤地劳动着,为了什么呢?不也象我们全部人所追求渴望的那样,希图过得幸福、美妙、舒适些吗?他们之所以在肯定时期内还能固守传统的习俗与礼仪,仅仅是由于他们受到地理位置偏僻、文化落后、生产力低下等因素的阻隔,还没有体会到高文化所能带来的另一种我们现在所感受到的幸福和舒坦罢了。

其实,我们许多人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如苑利先生所说,就给他们一点实惠吧,让他们意识到爱护好民俗文化就能挣到钱。怎么利用他们手中的这一点资本去挣钱呢?最好的途径莫过于吕微先生所说的重新开发其内在的有用性,如进展旅游业等。我们不是常常看到改革开放后各种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艺术的再度复兴吗?比如戏曲、泥陶、剪纸艺术,再比如现代商品生产与开发中所谓的祖传配方、秘方等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民俗文化有用性的再开发和再利用。这的确是爱护民俗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然而,它的适用范围也是很有限的,并不是全部的民俗群体都能够这么幸运。举个例子,在我的家乡襄阳一带,留有多处民俗文化遗迹,象三国时期留下的刘秀墓、庞统宅、跃马檀溪处和米公祠、鹿门山、鱼梁洲等等,许多都是与肯定民俗文化包括传奇、故事和习俗的产生、进展和演化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分布特点是,绝大部分都很偏僻而且很分散。这样的文化遗产是否具有开发旅游的价值呢?我想不太可能。由于不具备形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和优势。试想一下,有谁情愿花费很大的代价包括时间、金钱、精力去那里观光旅游呢?再如,小时侯曾看到乡下不少婴幼儿的脚上都穿着老祖母给做的“虎头鞋”,象征着一种吉利。随着时间的消逝,人们的观念转变了,不再需要以这种方式来猎取吉利的含义,甚而认为它丑陋的,或者即使仍旧比较喜爱这种传统的文化方式,但由于其工艺的简单性和现代生活节奏的紧急性,很少有人情愿去学,也很少有人会做了。改革开放后,受政府的提倡和商品经济的影响,少部分人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增加收入,重操旧业。或许是肯定时期内传统文化思潮的回归,小孩儿穿“虎头鞋”或保藏了作为一种艺术品来观赏成了一种“时髦”。于是,那些制作这种——商品的人恰恰就满意了这种需要,从而使得这种传统民俗艺术形式消失了“中兴”。然而,这种“中兴”就如“时髦”一词自身所表达的含义那样,稍瞬即逝。由此可见,开发有用性也仍旧不是一个肯定的方法。

另有一部分人也想自觉去维护传统习俗,比如苑利先生所举一些地方的祭祀活动。我自己也亲眼目睹过一些。然而,不光是民俗工,就连我们民俗者本身也感觉是越来越假。其缘由就在于民俗文化包括民俗活动,它们的传承是靠口耳相传的,许多后来有资格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在组织这种活动时,也不过是依据早先的见闻和阅历,因而导致的讹传也就是不行避开的了。

换个角度说,就算我们在肯定条件肯定时期内,牵强把它保存下来,又能怎么样呢?比如赵紫晨先生的故居,落落“寡居”于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能够与四周的环境和气氛相协调吗?能够产生很好的观光旅游价值吗?如此种种都保存下来,那真如鲁迅当年所说的“国故”,可是多了,但它们毕竟有多大的存在价值就难说了。更多的只是起了一个博物馆展览古旧之物--供人看上几眼、发几声感叹的作用。由此可见,政府的决策、开发商的选择,也未尝不有它的理由。

再从科学的角度而言,有些民俗是不得不转变的,比如祷神祈雨、驱鬼祛病等。我们可以不说它是迷信,但它的确是不科学的。毕竟科学不科学,其争论也没有多大的价值,关键在于这种民俗会给民俗者本身造成损坏和损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某些落后民族的“割礼”带给女性的损害、跳神延误人的性命等,这种民俗与其说是一种信仰和风俗,倒不如说成是一种愚昧。由于固守某种群体的、习俗的观念而造成自我戕害的悲剧,在中国古往今来的宽阔的大地上也不知发生了多少起。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人的敬重是在懂得了人的价值后建立起来的,我们习俗中有许多东西,实际上是在没有真正熟悉到生命的价值时所产生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民俗工在讨论民俗文化、呼吁爱护民俗文化的原生态时还应作肯定的价值推断和区分。

如上种种,赐予了我们从事民俗讨论的工什么样的启示呢?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当观念随着社会的进展而进展并发生变化时,肯定程度的毁灭是不行避开的。我们要充分熟悉到历史演化的进程是无法阻挡的。演化中总会有进展和淘汰;不能完全否认这种演化是一种进步。事物有它自身的规律性,就如人类在地球上的生长繁息,最初由于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人类的生存繁衍受到限制;等社会进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人类生存条件得到改善时,人口数量也急剧膨胀,直到进展成今日这样一个扰攘纷繁的世界。然而,不管人口数量的膨胀相对于有限的生存空间来说,冲突趋于怎样的激烈,人类自然有它解决的方法。房子不是越做越高吗?立交桥也达到了好几层。地下还有地铁,海底也有了隧道,甚至还到宇宙中去探究生存空间。真是上天下地,无所不尽其极。再不行了,还有一个条件可以扼制,那就是个人生存与进展的代价。现在不是普遍熟悉到一个人从小到大培育经费的巨大吗?尤其是在城市进展比较快的地方。所以独生子女成为一种需要,单身也成为一种时尚。可见,当事物进展到肯定程度而产生危机时,总有它自行解决的方法。

总之,无论是自然的因素也好,还是社会的、人为的因素也罢,当我们一旦面对变化与进展这个自然规律时,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或许我们的民俗工会感到心里轻松一些,好受一些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民俗文化就不需要爱护和讨论了,否则就犯了“虚无主义”的错误。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在力图爱护那些民俗文化时,心中还要有一种理念。正如王娟先生在会中引用邓迪斯的观点时所说的那样,民俗原来就是变化的东西;消逝并不行悲,可悲的是你没有留意到它的价值。我们在试图对一种民俗文化进行爱护时,首先要考虑清晰为什么要爱护。这自然是由于它有价值。弄清了它的价值后,再把这种价值养分提取出来,用以构建更高层的人类文化。至于原有的东西,无论是实物形式还是观念形态,都可以通过综合权衡后再打算对它们的取舍了。

其实,说究竟,我们之所以对每一种东西都割舍不得,是由于民俗工所特有的某种“情结”在起作用,这种情结可以称之为——“恋旧”情结——在我们民俗工的眼中,任何一种代表了肯定民俗文化的东西一旦消逝,就意味着永久不再存在。所以,它们都是珍宝啊。然而,任何沉迷太深的情结都是简单受到损害的。对此,我们应当有充分的心理预备。

就算如吕微先生所说的提升一些民俗的审美性(特指民俗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或审美特性,而不是现时流行的、世俗的、夸张的审美性),竭力使它们引起更多人的留意从而可以暂且留存在我们的世界中。但是,我们也要预备着承受有朝一日这种审美会沦落到只有民俗工自己才会或才能去享受和领悟的可悲境地。

民俗文化范文第2篇南宁;民俗文化;旅游开发;SWOT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进展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重新熟悉与重视,旅游业迎来一个新的增长点——民俗文化旅游。所谓民俗是指一个民族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消遣、节庆、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爱好、风尚、传统和禁忌。而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指人们以欣赏、了解、领会、参加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呈现出来,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

2024年,广西制定了迈向旅游先进省区的进展规划,横县、上林、马山、隆安、宾阳五县划归南宁,南宁市也提出了“把南宁市建设成富有壮民族特色、南国园林化、面对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定会推动旅游产业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南宁民俗旅游资源的了解和分析,加快民俗旅游的产品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1旅游开发优势(S)

1.1南宁的区位优势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处于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环北部湾沿岸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南宁具有“两近两沿”的特点。“两近”:一是近海,距钦州港、防城港、北海港等港口最远的也就204公里;二是近边,距中越边疆的东兴市、凭祥市不超过230公里。“两沿”:一是沿线,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铁路在南宁交汇,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干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后,1000吨级内河船舶可以从南宁直达港澳。据此,南宁成为广西旅游网络体系的重要核心节点,是广西南部旅游的中心,也是中国连接东盟的重要的陆路接合部,客观上具有南联北引、东西辐射的旅游集散地功能。

1.2资源优势

南宁具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例如,顶蛳山贝丘遗址,1997年发掘出一千多件史前人类使用过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包括石器、骨器、蚌器和当时人类遗弃的水类动物、牛、鹿、象等动物的骨骸,并且在顶蛳山发觉了标志人类文明的石锛和杆栏式建筑,以及奇怪的屈姿葬葬俗,被评为全国文化内涵丰富的史前人类生活贝丘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国家文物爱护单位。

上林大明山地区有着丰富的龙母文化资源,流传着别具特色的壮族文化习俗;宾阳的炮龙节、马山的壮族三声部民歌、武鸣的壮族三月三歌圩,都是南宁极富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而且借壮族“三月三”歌圩为原型的南宁民歌艺术节以打造新民歌、弘扬民族文化、扩大中外文化沟通的办节宗旨,经过几年的进展已成为南宁市的一个城市品牌。扬美古镇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南宁市明清古建筑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地方,现有二百多处;黄氏家族民居是南宁市清朝建筑物中爱护提最完好的一处古建筑群,从中清朝建筑的特点可见一斑,具有较高的人文景观价值。

1.3市场优势

随着南宁的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境内旅游热潮的兴起,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影响不断扩大,选择来南宁旅游,体验异质文化的游客与日俱增。南宁作为广西旅游及东南亚跨国旅游集散地的功能地位已逐步显现,以商务、会展、购物为目标的客源市场不断扩大。2024年,南宁市全年接待入境游客超10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超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在广西领先突破百亿。从南宁稳步增长的游客数量可以看出,进展南宁的民俗旅游是有宽阔的市场和客源基础的。

2旅游开发劣势(W)

2.1缺乏旅游精品

南宁的旅游资源中并没有著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虽然旅游产品许多,但缺乏高品位的旅游精品,从市区到周边地区都缺乏稳定的旅游热线,只有市区的青秀山和动物园、郊区的伊岭岩、周边地区的德天瀑布拥有较稳定的客源,而大量的景点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以体验民风民俗的旅游景点来说,景区、景点级别相对偏低,规模较小,景点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因此没有突出的资源优势和鲜亮的共性特色。长期以来,南宁旅游建设投入不足,对景区景点建设投入偏低,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精品景区,已严峻影响到南宁旅游的增长后劲,近两年来南宁入境旅游市场增速缓慢是这一影响的表现。

2.2整体开发层次低

目前南宁市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利用流于表面化和随大流,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旅游业是以特色取胜的产业。依据旅游资源的普查,南宁市拥有众多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如壮民族风情、顶蛳山贝丘遗址、大明山、扬美古镇等。但这些体现南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而且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至今仍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南宁的民俗旅游景点的开发,多处于自然状态,局限于原有的物质载体范围,并且由于产品单一,旅游空间容量小,旅游活动少,游客停留时间短暂。许多旅游产品都是一日或半日游,可参加性的活动不多见。而缺乏可参加性无疑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了。

顶蛳山贝丘遗址,南宁市惟一的部级文物爱护单位,其内涵、意义和科学价值完全可以和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博物馆相媲美。建立起以顶蛳山贝丘遗址为轴心的文化旅游点,对提升南宁市历史文化品位,建设文化南宁,促进南宁文化旅游业的进展,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至今遗址爱护总体规划仍未出台,影响了这一旅游景点的深化开发。

又如中山路位于南宁新城区外滩四周,是一条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最喧闹的老街,这里有很多清末、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每一个到南宁来的人要品尝南宁美食,首选就是中山路。命名已有81年的中山路是历史沿袭下来的美食夜市街,不仅南宁人都懂,在全区甚至全国也小出名气。目前中山路夜市依旧红火,但骑楼老化、电线线路简单、食品卫生状况堪忧等问题却困扰着它。

2.3部分旅游资源可开发性不高

南宁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不仅要体现壮乡的民族特色,还应在开发中关注南宁城市的历史文化进展过程,凸显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历史进展过程中,南宁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名人故居也不少。如共青团南宁地委旧址(原为清朝右江镇总兵马盛治的祠堂“回春阁”)、中共广西省其次次代表大会旧址、雷沛鸿故居、梁烈亚故居、孔庙、邕江防洪古堤、新会书院、粤东会馆、安徽会馆等等。它们是南宁不行再生的文化资源,也是南宁市城市亮点的一个潜在优势。但作为旅游资源它们分散在南宁的各大街小巷,规模也小,从民俗资源旅游开发可行性来说,其可观性、可娱性和可参加性等条件并不是很充分。它们的零星分布使得彼此之间相对比较孤立,难以开发成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线路产品,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提升力度不够强。

3旅游开发机遇(O)

3.1大旅游社会气候的形成

旅游业的快速进展使得它已渗透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贸餐饮业、市政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方向已基本形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进入了大众化消费的新阶段。旅游已经从社会时尚进展成为社会生活,旅游支出在社会公众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也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国际民俗文化旅游的快速进展和国内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升温,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假日不断增多,人们出游去体验异质文化、放松身心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剧烈。这些都将为南宁民俗旅游的进一步开发供应机遇。

3.2政策的重视

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进展的力度。为保证“十一五”期间南宁市旅游业的加快进展,南宁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进展的打算》、《南宁市加快旅游业进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进展的若干规定》三个配套文件,在人、财、物和政策上配套支持,优化进展环境,进展大旅游,要把南宁建设成为旅游强市。

为突出“壮乡首府、绿城生态、会展商务”三大旅游主题,重点打造旅游吸引物及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依托的旅游景区点,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拳头旅游产品,南宁市政府提出要深度开发壮乡文化风情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建设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刘三姐剧场、东南亚美食街、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突出地域的文化、饮食、旅游商品特色、展现壮乡民俗风情文化,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3.3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

随着“一轴两翼”区域合作战略的推动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快速推动,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以及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的逐步构建,为南宁旅游业的加快进展供应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尤其是从202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秋天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伴随着中国大力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展而产生的一个成果,是连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关系的一座桥梁,更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进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交往的一个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不仅提升了南宁的知名度,更带动了南宁与东盟区域旅游的进展。2024年南宁入境旅游前10名的客源国中,有4个是东盟国家,越南排在第一位。作为每年举办一次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地南宁市,将发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城市的作用,有条件建设成为面对东盟国家、西南经济圈和华南经济圈的区域性国际化的旅游基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