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真题卷二_第1页
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真题卷二_第2页
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真题卷二_第3页
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真题卷二_第4页
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真题卷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真题卷二

1.【单项选择题】学习刘湛秋的《雨的四季》,教师讲解“但这时

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中所使用的修辞手

法,并列举了其他使用该修辞的语句。下列适合的是()O

A.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

留下无尽的回味(毛宁《梦回繁华》)

B.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

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利奥波德《大雁归来》)

C.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结给灰白的髯发像泡沫一样

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茨威格《列

夫•托尔斯泰》)

D.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

子(茅盾《白杨礼赞》)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题干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A项,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卷”(《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

B项,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歌唱”“缄默”等词赋予主红雀以人的动

作和情态。

C项,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眉毛比作树根,把灰白的髯发比作泡沫,

把茂密的须发比作热带森林。

D项,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荒地与麦田比作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毯子。

2.【单项选择题】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假设复句”,并准备了一些句子作为学习

的例句。下列适合选用的是()。

A.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

B.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

地下的宝库

C.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

D.而在读懂以后,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A项,属于因果复句,“因此”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

B项,属于假设复句,“如果……便……”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故选B

项。

C项,属于选择复句,“与其……不如……”是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语。

D项,属于递进复句,“不仅……而且……”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

3.【单项选择题】学完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生对演讲词产生了浓

厚兴趣,教师准备向学生推荐一篇演讲词。下列作品适合的是()0

A.王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B.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

C.叶圣陶《驱遣我们的想象》

D.端木藤良《土地的誓言》

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A项,《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节选自王选于1998年在北京大学发表

的演讲《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选择》。

B项,《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为自己的作品《罗素自传》而写的一篇序言。

C项,《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一篇文艺欣赏专论,主要阐述了作者关于借助想象

来欣赏文艺作品的观点。

D项,《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以

及对故乡的深沉怀念。

4.【单项选择题】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后,为引导学生进一步

学习议论文,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以下文章。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o

A.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B.季羡林《希望在你们身上》

C.陶行知《创造宣言》

D.严文井《永久的生命》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A、B、C三项均为议论文。D项,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是一篇以

歌颂生命为主题的散文。

5.【单项选择题】阅读某教师关于“语文弹性课外作业”的研究论文(节选),

按照要求答题。

语文弹性课外作业的设计是相对于单调、固定的作业内容、形式而言的,弹性课

外作业不是在回避基础性、巩固性知识的情况下建立的“空中楼阁”,而是在重

视基础性、积累性、巩固性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是在教师正确的引导启迪下,

既给予学生适度的压力,又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使他们在课外学习活动中掌握知

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素养的一种设计方案。弹性课外作业能够赋予学

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选择自由,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更加体现主体

意识,更具开放性、多样性、实践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

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个性等情

况来确定弹性化的作业目标,设计具有弹性的适合个体发展的课外作业,摆脱“一

刀切”式的传统作业模式。

对上述研究论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自行选择作业内容和完成方式

B.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难度、不同数量、不同形式的作业

C.教师可以围绕考试大纲布置作业,帮助学生掌握考试要点应对考试

D.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名著,进行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A、B、D三项作业形式均给了学生充足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尊重了学

生的主体地位,既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又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综合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C项,“围绕考试大纲布置作业,帮助学生掌握考试要点应对考试”忽视了学生

的个性化差异与需求,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C项分析错

误。

6.【单项选择题】某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时,针对“能

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

报告”写读后感。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O

A.独立或合作撰写研究报告,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

精神

B.研究报告是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展示,撰写时可以综合使用文字、图表、图画等

C.综合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教师不能加以干涉

D.获取有关资料时,要区分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清楚注明相关资料的出处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指出,

“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独

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是第四学段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与内容,A项观点

正确。第四学段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与内容部分指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

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

资料的出处”,B、D两项观点正确。在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部分指出,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要加强

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C项观点错误。

7.【单项选择题】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针对语

文课程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关系写下读后感。下列观点不恰当的是()。

A.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B.语言运用等方面均以文化自信为基础

C.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D.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

美对象”“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

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A、C、D三项观点均恰

当,B项观点不恰当。

8.【单项选择题】阅读以下某教师在教学《伤仲永》一课时设置的教学目标,按

照要求答题。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语,了解一些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文言文。认识后天教育和学习

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培养良好的语感。

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习寓理于事和纵向对比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为人才被毁所做的挽歌,体味家庭和社会的不

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对上述教学目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三维目标完整,符合教学目标设计的整体性和可行性原则

B.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表述方式符合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规范

C.教学目标符合语文课程特点,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D.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表述与设计具体、明确,具有可考核性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A、C、D三项评价均正确。结合题干教学目标内容进行分析可知,其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表述存在问题。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题

干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隐藏主语为“教师”,强调的是教师的作用,而非学生的自

主学习。故B项评价错误。

9.【单项选择题】阅读《卖炭翁》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其实,《卖炭翁》所叙故事是有原型的。

(PPT:据史书记载,一个农民用驴驮木柴到城里卖,被太监看到了。太监撕了几

尺绢给农民来抵买木柴的费用,还要他用驴子把木柴运到宫里去。农民痛苦不已,

他不能失去自己借以谋生的驴子。他向太监说自己不要绢而要驴,但太监也不让

步。他便与太监扭打起来。这件事传到了宫里,皇帝觉得太监给他丢了脸,于是

斥责了太监,并给农民一些补偿。)

师:这个故事与卖炭翁的故事有哪些不同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生:结局不同。原型故事中,皇帝知道太监强买强卖斥责了太监,并给了农民一

些补偿;课文里卖炭翁的炭被宫使抢走了,他只拿到了一些绸布。

生:原型故事中只是提到了农民用驴驮木柴到城里卖,并没有讲他的柴是怎么来

的,也没有对他进行外貌描写。《卖炭翁》里有写卖炭翁做炭的过程,还有对卖

炭翁外貌的描写。

师:很好,那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卖炭翁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吗?

生:满面沧桑、两鬓花白、手指乌黑的老人。

师:描述得非常好!炭和木柴的区别在哪里?

生:砍柴容易,烧炭难,烧炭要先砍柴,而且工序复杂。

师:那是把原型故事原封不动地讲出来更好,还是像白居易这样把故事加工后再

写出来更好?

生:我觉得加工后的故事更好。因为加工后的故事添加了一些细节,能够凸显出

卖炭翁的辛苦与贫困,更容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生:我也觉得加工后的故事更好,因为添加的细节更能突出白居易想表达的中心

思想。

师:非常好,答到了点子上!这种对原型材料进行的艺术加工,在写作学里称为

“典型化”。请同学们把“典型化”这三个字写在课本的右侧。(生批注)“卖炭

翁”就是这样一个经过“典型化”加工的艺术形象。“典型化”不仅可以针对人

物,也可以是环境典型化、情节典型化、细节典型化。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对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卖炭翁》中外貌描写等细节

B.对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并掌握“典型化”的手法

C.对比阅读旨在带领学生考察并确认卖炭翁的故事的真实性

D.对比阅读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疾苦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材料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原型,并寻找原型故事和课文的不

同.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析卖炭翁的形象,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社会的民间疾苦,

并点拨学生掌握“典型化”的写作手法,并非为了确认卖炭翁的故事的真实性。

A、B、D三项分析均正确,C项分析错误。

10.【单项选择题】某位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进行了名为“给自己的作文找读者”

的尝试。学生完成作文后,作文不是当堂收上来而是让学生保留两天,在这两天

里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文拿给同学写评语(内容不限,字数不限),两天后作文收

上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评价。学生参与这项活动的热情极高。下列关于这位教

师作文课改尝试的评价,错误的是()。

A.教师关注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乐于分享,写作欲望强烈

B.教师用“给自己的作文找读者”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C.教师是作文评价的主体,教师要多改,反对学生独立修改

D.写作评价可以采用学生互评、教师讲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A、B、D三项评价均正确。题干中教师进行的这项尝试,充分发挥了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位学生既是自己作文的作者,又是其他同

学作文的读者,而且每一位同学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够得到更多人的阅读、评价

和肯定,这样一来,作文写作和评改就更具挑战性和鼓舞性。C项说法错误。

11.【单项选择题】阅读某教师关于《台阶》一课的教学自述(片段),按要求答

题。

尽管大家对这篇小说的主旨有不同的理解,但如果仅仅将其理解为一篇写父亲的

文章,无疑是不够恰当的。于是,教学时,我着力引导学生站在“父亲”的角度

去理解“父亲”所代表的一类人一一把造一座房子作为毕生追求和寄托的农民,

并且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小说的结尾读出一个人生的难题:如何走出理想实现后

的''若有所失”的迷茫困境?

从阅读策略的角度看,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但通过

分析“父亲”和“台阶”之间的关系来解读文本,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做到的,

或者说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理解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至于“我”和“母亲”在

这篇文章中的作用,也是绝大多数学生关注不到的。

总的来说,要真正品味文章意蕴,理解小说的主题,还需要教师更多的引领。

对上述教学自述(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OO

A.学生不能对小说主旨有自己的不同理解

B.理解父亲的形象就能真正解读文本内涵

C.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是理解小说主题最关键的一环

D.教师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鉴赏课文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材料指出,“尽管大家对这篇小说的主旨有不同的理解,但如果仅仅

将其理解为一篇写父亲的文章,无疑是不够恰当的”,并未指明学生不能对小说

主旨有自己的理解,A项分析错误。

理解父亲的形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但要全方面解读文本内涵,还要

分析“父亲”与“台阶”的关系,“我”和“母亲”作为次要人物的作用,等等,

B项“就能”的说法过于绝对,分析错误。

“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但并未提及这是理解小说

主题最关键的一环,C项分析错误。

“要真正品味文章意蕴,理解小说的主题,还需要教师更多的引领”,D项分析

正确。

12.【单项选择题】阅读某教师关于《散步》一课的教学自述(片段),按要求

答题。

在教学《散步》一课时,我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

儿子”为突破口,让学生多次朗读品析。学生在朗读后将重点放在了“我的”上,

我提示学生思考这个句子中“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之间为什么

是逗号而不是顿号。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讲很有难度,但是我知道,解决这一难

题的方法在于朗读。于是,我将句子中的逗号换成顿号,然后组织学生对比朗读。

顿号和逗号停顿的时间长短不同,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这一奥秘。在这个句子中,

使用逗号比使用顿号表达效果更好。使用逗号时,朗读的语速应该更缓慢,语气

应该更舒缓,有一种更加轻松、温馨、悠闲、享受的心情和幸福的氛围在里面。

如果用顿号则没有这种效果。可见,一个简单的标点符号对表情达意也是非常重

要的。

对上述教学自述(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o

A.阅读教学中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点拨作用

B.朗读对理解作品情感有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的作用

C.标点符号对表情达意来说有重要作用,应向学生单独系统地讲授标点符号的作

D.可以通过替换部分句子、字词甚至标点,引导学生体会原文特点,领悟深层内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材料中,教师提示学生思考作者在“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个句子中为什么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来解决这一问题,

并达到了预期,帮助学生领悟了文章的深层内涵,体现了教师引导的重要性和朗

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A、B、D三项分析均正确。标点符号有着丰富的内涵,

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教师应重视标点符号对理解文本深层意蕴、作者情感意

图的作用,但不应脱离文本对标点符号进行系统的讲授。

13.【单项选择题】阅读《桥之美》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发现文中桥与周围的景物相互映衬得很美,语言也

很优美,

那么作者为何能把桥写得这么美呢?

生:因为作者是带着感情,带着“爱”去写桥的。

师:何以见得?

生:文中说,“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文中还写道,“我之爱桥”。

师:很好。那么,作者爱的仅仅是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美么?

(生沉默)

师:有没有同学喜欢鹊桥?

(教师出示鹊桥的图片)

生:(部分)有。

师:为何喜欢?

生:(沉默片刻、害羞)有情人终成眷属。

师:爱情是很美好的。这座桥美在它是一座“爱之桥”。请同学们把文中写鹊桥

的句子朗读一遍。

生:(齐读)“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评价,恰当的是()。

A.整个教学活动运用了讨论法,学生很长时间才得到答案

B.理解文本要联系实际而不是借助文本

C.为了让学生理解爱桥的原因,教师颇费周章,拖延课堂,现实教学时并不可取

D.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时,教师应利用教学机智加以启发引导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A项,“运用讨论法”说法错误,案例中运用的是谈话法。

B项说法错误,理解文章既需要借助文本,又需要联系实际。

C项说法错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爱桥包括爱桥的形式美与寓意美,并未过多拖

延课堂,反而有助于之后教学活动的展开。

D项说法正确,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时,教师应利用教学机智加以启发引导。

14.【单项选择题】阅读某教师关于“活动•探究”新闻单元的教学反思(片段),

按照要求答题。

由于学生实际写作水平差异较大,又缺乏系统的训练,新闻写作的教学效果并不

理想。于是我在后续的教学环节中采取了补救措施,用仿写代替了创作性写作,

实现了教学目标。此外,关于新闻采访活动,我执教的另一个班级由于各小组间

没有公开采访对象,没能明确受访者的受访顺序,导致采访出现了扎堆的现象,

采访现场一度混乱。基于这一教训,我在活动开展之前召开小组长会议,让学生

自己预测采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因此,本班学生在采访活动

开展之前就做好了对受访者采访顺序的协商,同时对于采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语

言不流畅、话题卡顿、记录跟不上采访等问题也都做了预测,并设置了两种解决

方案。采访活动进行得十分顺利。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o

A.教学任务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情,过难或过易的任务都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B.教师需要在“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C.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具备教学机智,学生在学习中也需要有风险意识

D.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应做好一切预设,避免课堂上发生偶发事件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由材料中的“由于学生实际写作水平差异较大,又缺乏系统的训练,

新闻写作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可知,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而言难度

过大,学生难以完成,因此,教学任务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情,A项分析正确。

教师组织学生召开小组长会议,让学生自己做好采访预测,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充分发挥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B项分析正确。

教师在预先设计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的情况下及时调整了教学方式,另一个班级

因为没有预测采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导致采访现场一度混乱,说明教师

应具备教育机智,学生也需要有风险意识,C项分析正确。

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预设,但课堂偶发事件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不能完全避

免,D项分析错误。

15.【单项选择题】阅读某教师《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我觉得这节课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当学生就我提出的问题“我们家乡的冬天

是什么样的?济南的冬天与我们家乡的冬天有什么不同?”积极发言时,提到了

全国各地不同的冬天的景象。为了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我让他们踊跃发言,没有

打断他们。我认为当课堂中出现有价值的资源时,要善加利用,允许学生表达,

随机应变,而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教案一路宣讲,将学生固定在预设的轨道上。

学生质疑探究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以后,如果教师因担心浪费教学时间而简单强制

地掐灭,那么无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然也不可完全任由学生自由发展,教

师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起到适时引导和调控的作用。

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分析,正确的是()o

A.应直接取消学生发言环节,以免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进度

B.让学生描述自己家乡的冬天,对课文内容学习毫无帮助

C.学生回答的答案无论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进行表扬鼓励

D.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不应怕浪费时间而进行“满堂灌”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A项,设计学生发言环节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锻炼学生的

口语表达能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控制得

当不会影响教学进度,不应直接取消。

B项,学生描述自己家乡的冬天,可以与济南的冬天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对济南

的冬天的认识与了解,并非“毫无帮助”。

C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需要进行引导与调控,但并不是不论对错,一味

地表扬与鼓励。

D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拒绝“满堂灌”

的教学方式。故选D项。

材料题阅读以下学生习作,回答第16-17小题。

案例:

一枝一叶一世界①千年万载,华夏一直在吟啸着,那吟啸声回荡在亿万个中华儿

女的心中!古老苍劲的民族啊,历经多少个春露秋霜,那啸声已是那么沧桑。现

在,我要撷取你残留的袅袅余音,来窥得你的全部……

②在那荒无人烟的西北边塞,阳关一直静默着,那是一种无言的哀掉,或许它脚

下的万千坟莹中的枯骨也在静默吧,他们没有乌纱封妻的奢望,只是一介布衣养

家糊口的企盼。然而他们走到了这里,在中原慈母的白发中,在江南春闺的遥望

中,在湖湘稚儿的夜哭中,走到了这里!为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疆场,为的就是一

方子孙们的净土,为的就是一个昂然挺立的民族!他们甘愿终身获夷,甘愿暴骨

沙砾。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的惨烈决绝与刚强。

③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的,长江一直在流淌着,如此之长,横亘着中原。

然而,在时间上,它似乎更长,贯穿着整个历史。在长江的上游,有刘备白帝托

孤的眼泪,也有李白扬帆荡桨的身影。或许,刘备与李白完全是两类人,一位是

争逐天下的君主,一位则是周游天下的诗人。帝王将相自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诗

人自成其千古文章,然而,长江以它的广博容纳了这一切。在清晨迎接李白噫亮

的吟唱;在傍晚又迎接刘备疲惫的马蹄。在这里,军事与文辞交融,征服与解脱

交融!在这里,我听到了华夏的声音与胸怀。

④最后,我漫步走在江南的古镇,熊妒之思和那个桃花流水的童话,或许已成为

每个华夏儿女的情结,在这里,有人选择了隐逸。“大隐隐于市”,于是,就把

自己完全融入锅碗叮当声中,让自己完全融入杂货俗物叫卖声中,而这里温柔的

小桥流水,温柔的老屋炊烟,这里淳朴的乡亲邻里,也都欣然接受你的到来。然

而,古镇,也有难以捉摸的一面,便如白发苏州的那个复社,以及那篇脍灸人口

的《五人墓碑记》。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最深处的温柔忍让与爆发!

⑤华夏大地山川秀美,人文醇关,在这小小的一山一川、一人情一风俗间便倒映

着华夏的全貌,让我们透过山水人文,去窥得华夏母亲的容颜。

问题:

查看材料

16.【案例分析题】请从第②段和第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中找出一

处病句,分别改正。

我的回答:

参考解析:错别字:第②段中“哀掉”的“掉”应改为“悼”;第④段中“脍灸

人口”的“灸”应改为“炙”。

病句:在这里,我听到了华夏的声音与胸怀。

以上病句搭配不当,应改为:在这里,我听到了华夏的声音,感受到了华夏的胸

怀。

查看材料

17.【案例分析题】请选择一个角度评析该习作。

我的回答:

参考解析:文章以小见大,借山川河流、人物典故、凡俗生活展现了宏大的文明

时空。从“荒无人烟的西北边塞”到“江南的古镇”,中间穿插“中原、湖湘”

之地;从“多少个春露秋霜”到当代“杂货俗物叫卖声”;从刘备、李白到《五

人墓碑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作者谱写了一曲“山川秀美,人文醇美”的

中华颂歌:惨烈决绝与刚强、宽容与博大、温柔忍让与爆发。这是对中华民族精

神的高度概括,是华夏母亲的最佳“容颜”。

18.【案例分析题】阅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

下面试题。

案例:

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一些情感,需要表达;有一些情感,需要宣泄。

同学们,当你们高兴、伤心、失意、得意时,你们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和宣

泄呢?(学生思考几分钟后回答)

生:当我高兴时,我会开怀大笑,然后买点儿好吃的慰劳自己。

生:我会把我的喜悦告诉我的亲人、朋友、同学,让他们与我同乐,我甚至会将

笑容送给一个个素不相识的路人,可能有点儿情不自禁吧。

生:当我伤心时,我会一个人躲在角落放声大哭,让所有的不快都随泪水滑落。

生:当我伤心时,我会自己出去逛一逛,看看繁华的街市,看看美丽的景色,转

移自己的注意力,让伤心慢慢淡去。

师:人是一种感情丰富的动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排解自己的情绪,老师在

看同学们的作文时发现有些同学喜欢将感情诉诸文字,倾泻于笔端,其实这不仅

是一种很好的排解情绪的方法,而且能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可

谓一举两得。同学们对此有没有同感?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篇学生习作,验证一

下老师说得对不对。

(PPT出示文章一一《苦难,是一笔财富》。以下是这篇文章的节选)

凄冷的冬夜,空气似乎也凝固成苍白的了,骤然的一声号啕大哭把我从梦中惊醒

了。一种预感像电流般击穿了混沌的心境,惨惨的,白亮亮的。

我睁开眼,奶奶不在身边,外面的喊声、哭声在深夜里格外刺耳。我忙披一条毯

子,光着脚跑了出去,外面有许多人!我一出去,外面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

我身上!许多人都无奈地摇摇头,一些大娘大婶甚至哭起来:孩子还小呀!大的才

八岁呀!突然妈妈的哭喊声直入我的耳膜。“妈妈……”我飞也似的跑到堂屋,

立即吓呆了:中间放了一张床,床上躺着的是我那穿军装的爸爸!一步步挪到床

边,我很想和爸爸说说话,到了近前我才发现,爸爸“睡着”了。我用小手摇了

摇爸爸,可他就是不睁开眼睛看我。“我的孩子,咱的命好苦啊!"妈妈一把把

我拽过去,抱着我哭道,“孩子,你爸爸走了,抛下我们不管了……”扑通一声,

我双膝跪在爸爸的床前,撕心裂肺地喊着爸爸,喊着我那远走的爸爸……

每年的清明节,我都拉着弟弟的手,带着路人惋惜的目光,去为爸爸扫墓,至今

已有七年……

我已欲哭无泪了,我真真正正体会到了生活的残酷!十几岁的我变得成熟了许多,

我必须珍惜我拥有的!我用双手一次又一次抹去妈妈眼角的泪水,把饭递到她的

手中:“妈,吃吧,还有我和弟弟呢,我们会看到希望的。”妈妈抱着我和弟弟,

流下两行热泪。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渐地了解了生活的内涵,苦难的生活,是份损失,更是

份财富。它教会了我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篇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PPT展示:1.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2.这段文字是否淋漓尽致地抒写

了作者的感情?3.文章的言辞有没有强烈的感染力?请举例说明。4.这段文字

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表达感情?)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感人,作者将“我”当时的痛苦真实地再现了出来。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细节写得很好,作者对爸爸去世后的“我”的动作、神情

等刻画得很细致。

生:我觉得本文语言表达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些细节可以再深入一些,比如可以

将看到亲人去世时心里的苦痛抒写得再沉重些。

师:同学们理解得都非常好,老师读了之后觉得本文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它

做到了以情动人,做到了“灵”与“肉”的融合。那么如何使感情流淌于字里行

间,使文章真情永驻,从而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呢?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展开

讨论,完成以下任务,组长做好记录。

(PPT展示:1.找出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谈谈你的体会。2.修改你认为欠妥的

地方。)

生:可以加入适当的景物描写,也可以适当地运用更多的修辞手法。这需要我们

在平时多积累词句,注意观察,加深体会。

师:生活中感人的事情很多,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和体会,就会发现让我们感动的

事无处不在。下面我把我自己写的一个生活片段,与大家分享一下。

(教师将自己写作的一篇短文一一《妈妈在路边等我》朗读给学生听,请学生提

出意见)

生:老师写得很真实,也很感人。听了老师的文章,我发现,生活中让人感动的

瞬间很多,我们应该抓住它,记下来,写出来。虽然老师只写了一个小小的片段,

但感情却是真实的。我想提个意见,您虽然工作忙,但不要等您妈妈“走不动了”

再去陪妈妈,应该从现在做起。

师:谢谢你!你说得对,我们关心妈妈应该从现在做起,“忙”不应该成为借口。

感情是文章的生命,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你自己,让我们坦然地去面对人

世间各种或喜或悲或乐或愁的情感,让我们用手中的笔去尽情地抒写自我,相信

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一定会有所收获。最后留个作业,将你们成长历程中感

受最深的一件事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下来,然后读给自己听。

问题:

⑴请评析上述教学实录的优点。

(2)请评析教学过程中展示《苦难,是一笔财富》这篇文章的意图。

我的回答:

参考解析:(1)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该教

师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畅所欲言,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写作

环境,有力地保证了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写真情。展示范文,让学生各抒己见,

指出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表现。

学生点评作文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评价兴致,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教师

适时点拨,特别提出“感情是文章的生命,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你自己”,

让学生用真情感动自己,进而打动读者。最后,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引导其写

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②该教师除亍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和指导外,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教学任

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发言,

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以自己的写作实践影响学生的写作习惯,让学生观察

生活,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丰富写作素材,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①将理论性的指导落实到写作实际,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意识到在作文中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的重要性,同时反思自己在写作上的不足。

②学生评析作文,教师给出适当的评价反馈,这既能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经验,又

能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评价能力和写作水平。

③《苦难,是一笔财富》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是一篇能够供他人学习的

优秀作文。展示优秀文章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写作水平。

材料题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第19-21小题。

《世说新语•咏雪》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思考探究

一、朗读课文,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

个故事。

二、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

比喻更好?

你有不同看法吗?

积累拓展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日……

2.藏就空中差可迎。

3.未若柳絮因风起。

单元介绍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

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

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

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预习

《世说新语》中记录了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较为

著名的。预习课文时,注意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借助注释,把握课文大意。画出你不懂的语句,与同学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谕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查看材料

19.【教学设计】从“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

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角度,写出你对《咏雪》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我的回答:

参考解析:《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讲述了谢太傅与侄子侄女在雪天赏雪的

温馨故事。这则故事展现了女才子谢道镉的才华、对事物观察的细致与灵活的想

象力。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

把握“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的异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领略女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