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_第1页
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_第2页
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_第3页
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_第4页
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Codeofpracticeforthecarbonsinkaccountingandmonitoringofbluecarbons(征求意见稿)HY/TXXXXX-XXXX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4.1计量范围 34.2计量分区 34.3计量内容 34.4工作程序 3 5.1.1计量方案 45.1.2一直是蓝碳生态系统的区域 55.1.3转为蓝碳生态系统的区域 65.2CH4排放(可选项) 65.2.1计量方案 65.2.2一直是蓝碳生态系统的区域 75.2.3转为蓝碳生态系统的区域 75.3碳汇计量方法 75.4碳汇计量 7 6.1识别分区 76.2监测内容 76.3站位布设 86.3.1监测分区 86.3.2监测站位 96.3.3站位布设方法 96.3.4站位数量 96.3.5样方设置 96.4监测方法 106.4.1活动数据 106.4.2碳计量参数 106.5监测时间和频率 107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07.1不确定性分析 107.2质量控制 118成果编制和归档 118.1报告编制 118.2成果归档 11 HY/TXXXXX-XXXX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本文件规定了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的总体要求、计量方法、碳汇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工作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我国滨海盐沼、海草床、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计量监测,以及温室气体清单关于碳汇计量的部分。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件。HYT8海洋调查观测监测档案业务规范HYT1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HYTXXX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2部分: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HYTXXX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3部分:红树林HYTXXX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4部分:盐沼HYTXXX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6部分:海草床定义3.1态系统coastalsaltmarshecosystems地或不规则地被海洋潮汐淹没,具有草本或灌木植物分布的一种滨海湿地angroveecosystems在热带和亚热带潮间带,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各种耐盐的乔木和灌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自然系统。3.3统seagrassecosystems中、低纬度海域潮间带中、下区和低潮线以下浅水区的海生显花植物(海草)和草栖动物群落,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系统bluecarbonecosystems系统。carbonsink气体或温室气体前体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本标准特指温室气体清除量。2HY/TXXXXX-XXXX碳汇计量carbonsinkaccounting本标准特指在一定时段和地理边界内,对某一类型的蓝碳生态系统碳汇量,遵循一定的准则进行。carbonsinkmonitoringrbonpool具有累积或释放碳的能力的库或系统。蓝碳生态系统碳库,通常包括活体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死有机物质(凋落物、枯死木)和沉积物三个碳库。carbonstockgroundbiomass的所有活体植物的重量,包括地上茎、叶、花及果实等。3.11groundbiomass地表以下以植物干重表示单位面积的所有活体植物的重量,包括根状茎、直根和须根等。er态系统中脱落或死亡的叶片、茎、花、果实和繁殖体等。deadwoodcm死根和树organicmatterCO放和清除emissionandremovalofCO2differencemethod3.17nlossmethod基于人类活动碳计量参数,估测各碳库的增加和损失情况,在此基础上评估区域碳库变化情况的3.18ivitydata3HY/TXXXXX-XXXX有关温室气体排放或清除的人类活动发生程度的信息。3.19的系数。carbonburialrate碳质量。arbondensity4总体要求4.1计量范围计量范围应根据计量目的和计量对象确定,原则上计量范围与碳汇计量年(计量年:碳汇计量的目标年份)的蓝碳生态系统分布范围一致。蓝碳生态系统分布范围宜通过航空或卫星遥感影像以及文献、历史调查资料确定。对于缺乏资料的计量对象,须在实地踏勘和预调查的基础上确定边界。计量4.2计量分区依据碳汇计量年和基线年(基线年:碳汇计量的基准年份)的蓝碳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计量内容和计量指标。将碳汇计量年和基线年的蓝碳生态系统区域遥感影像叠加,结合该区域生态状况调查和现场勘探情况,确定各类蓝碳生态系统计量分区。考虑到海岸带实际变化及数据获取情况,基线年根据实际情。.3计量内容CO2排放和清除计量内容包括蓝碳生态系统生物量碳库变化、死有机物质碳库变化和沉积物碳库4.4工作程序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工作程序分为计量方法确定、资料收集、碳汇监测、碳汇计量、成果a)计量方法确定:根据计量类别和计量分区的碳库特点,确定碳汇计量的内容,选择适用的碳;b资料收集:根据计量方法的要求,收集和整理计量区域的蓝碳生态系统分布和面积变化、植被特征等活动数据,以及碳计量参数等相关资料;对资料来源、数据精度及数据质量等有明确的描述,对不同来源的资料应该进行标准化或归一化,保证所用资料权威可靠,必要时开;c)碳汇监测:根据碳汇计量方法的要求和资料收集情况,确定需要监测的活动数据、碳计量参数,结合遥感影像识别结果和现场踏勘进行计量分区和站位布设,制定监测方案,开展外业d、e)成果编制:根据碳汇计量监测内容,编制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报告、专题图件及数据集等,经验收后及时进行归档。报告涵盖的内容及具体编制格式(包括章节条目)可参照附4HY/TXXXXX-XXXXf)质量控制:针对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工作中资料收集、碳汇监测、碳汇计量和成果编展质量分析评估和控制工作。5计量方法.1CO2排放和清除5.1.1计量方案生长速率(损益法),生物量碳密度(库差别法)碳库变化//变化统碳库变化碳密度变化统区域。计算计量区域的CO2年净碳汇量按公式(1)计算:∆Ctotal——计量区域CO2年净碳汇量(碳吸收为正,碳排放为负,下同),单位为兆克每年(Mg/a);∆Ci——各计量分区的CO2年净碳汇量,单位为兆克每年(Mg/a);计算各计量分区的CO2年净碳汇量按公式(2)计算:∆Ci=∆CB+∆CDOM+∆CSO ()2∆Ci——各计量分区的CO2年净碳汇量,单位为兆克每年(Mg/a);∆CB——计量分区的生物量碳库年变化量,是地上生物量(AGB)和地下生物量(BGB)的碳库变化之和,单位为兆克每年(Mg/a);∆CDOM——计量分区的死有机物质碳库年变化量,单位为兆克每年(Mg/a);∆CSO——计量分区的沉积物碳库年变化量,单位为兆克每年(Mg/a)。5HY/TXXXXX-XXXX5.1.2一直是蓝碳生态系统的区域5.1.2.1生物量碳库变化5.1.2.1.1滨海盐沼生态系统对于植被类型没有变化的草本类滨海盐沼,其自然分布植被生物量随季节变化且无明显积累,生采用库差别法对生物量碳库变化进行评估,不同年份的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地下生物量碳密度采用区5.1.2.1.2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库变化(∆CB)的计量方法有损益法和库差别法,优先采用损益法。a用损益法计算该区域生物量的CO2年净碳汇量按公式(3)计算:LΔCB——计量分区红树林生物量的CO2年净碳汇量,单位为兆克每年(Mg/a);ΔCL——区域红树林因砍伐、火灾或其他情况造成的CO2年排放量,单位为兆克每年(Mg/a);若GAGB——区域红树林地上生物量的年生长速率,单位为兆克每公顷每年(Mg/(ha·a));R—根冠比,无量纲;Ai——各红树植被类型面积,单位为公顷(ha);i。不同年份的地上生物量、b)库差别法若生长速率等适用于损益法的碳计量参数难以获取,则用库差别法计算该区域生物量的CO2年净(4)计算:∆CB=∑i[(DAGBt2−DAGBt1)i×Ai]⁄(t2−t1)+∑i[(DBGBt2−DBGBt1)i×Ai]⁄(t2−t1)…………………(4)∆CB——计量分区红树林生物量的CO2年净碳汇量,单位为兆克每年(Mg/a);Ai——各红树植被类型面积,单位为公顷(ha);5.1.2.1.3海草床生态系统海草床的自然分布植被生物量随季节变化,且无明显的年际积累,生物量碳库变化默认为0(∆CB=0)。5.1.2.2死有机物质碳库变化6HY/TXXXXX-XXXX死有机物质碳储量占蓝碳生态系统总碳储量1%以下,一般无明显变化,变化量可默认为0 (∆CDOM=0)。5.1.2.3沉积物碳库变化沉积物碳汇量(∆CSO)采用损益法,按公式(5)计算:∆CSO=∑1(CBRi×Ai)…………………(5)∆CSO——计量分区的沉积物CO2年净碳汇量,单位为兆克每年(Mg/a);CBRiMgha·a));Ai——各植被类型的蓝碳生态系统面积,单位为公顷(ha);n被类型数。5.1.3转为蓝碳生态系统的区域5.1.3.1生物量碳库变化库差别法计算该区域生物量年碳汇量,按公式(6)计算:∆CB=∑1[(Bt2−Bt1)i×Ai]⁄(t2−t1)…………(6)式中:∆CB——计量分区的生物量CO2年净碳汇量,单位为兆克每年(Mg/a);Ai单位为公顷(ha);实际情况,采用区域实测值。5.1.3.2死有机物质碳库变化差别法计算该区域死有机物质年碳变化量,按公式(7)计算:∆CDOM=∑1[(D0Mt2−D0Mt1)i×Ai]⁄(t2−t1)……(7)∆CDOM——计量分区的死有机物质CO2年净碳汇量,单位为兆克每年(Mg/a);D0Mt1——区域各蓝碳生态系统植被类型在基线年的死有机物质碳密度,单位为兆克每公顷(Mg/ha);D0Mt2——区域各蓝碳生态系统植被类型在计量年的死有机物质碳密度,单位为兆克每公顷(Mg/ha);Ai单位为公顷(ha);实测值。5.1.3.3沉积物碳库变化2CH4排放(可选项)5.2.1计量方案表2CH4排放计量内容与方法(可选项)XXXXXXXXXCH放CH因子统CH放CH因子5.2.2一直是蓝碳生态系统的区域∆CH4=∑s(EFs×As) ()8EFs——CH4排放因子,采用实测值,或表B.2中的参考值,单位为兆克每公顷每年(Mg/(ha·a));As——基于水体盐度划分的区域面积,单位为公顷(ha);s——水体盐度,取整数。优先测定滨海盐沼或红树林水体,若滨海盐沼或红树林水体深度较浅不5.2.3转为蓝碳生态系统的区域5.3碳汇计量方法计量区温室气体年净碳汇量按公式(9)计算:∆Csink=∆Ctotal−∆CH4…………………(9)∆Csink——计量区的温室气体年净碳汇量,单位为兆克每年(Mg/a);∆Ctotal——计量区域CO2年净碳汇量,单位为兆克每年(Mg/a);要求,采用碳汇监测获得的活动数据、碳计量参数,基于碳汇计量方法,对碳生态系统碳汇量计量。监测分区通过遥感识别与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将碳汇计量年和基线年的遥感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蓝碳生态系统的计量分区进行解译,按照一直是蓝碳生态系统的区域、转为蓝碳生态系统的区域2监测内容HY/TXXXXX-XXXX表3CO2排放和清除监测指标与方法、现场调查(见6.4.1.1)度、胸径或基径(木本植物)6.4.1.2)率;生长速率和根冠比(红树林)4转为蓝碳生态系统的区分布、面积(自然分布)、现场调查(见6.4.1.1)度、胸径或基径(木本植物)6.4.1.2)密度统区域。表4CH4排放的监测指标与方法(可选项)统的区、现场调查(见6.4.1.1)CH子、现场调查(见6.4.1.1)CH子站位布设1监测分区监测分区划分应满足以下要求:在一直是蓝碳生态系统的区域、转为蓝碳生态系统的区域两种计量分区内,按照蓝碳生态系统异质性情况将区域划分为若干监测分区。划定为同一监测分区的蓝碳生以下条件:b)主要植被种类及群落特征一致;c)水动力及地形地貌特征一致;HY/TXXXXX-XXXXd)沉积物组成及理化性质一致;e)其他可能影响蓝碳生态系统碳计量参数的因素一致。对于存在多种不同红树群落类型的区域,应尽可能多地覆盖区域内的所有主要红树群落类型,每测分区为宜;对于群落类型较单一,但面积较大的区域,按红树林岸线长度设置监测分区:红树林岸置2监测站位b)应符合监测目的及准确度的要求;c测分区,并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各分区的生态特征;e生物量和死有机物质的样方应一致;g)应符合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尽量减小对蓝碳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3站位布设方法括:a)随机取样法:在每个分区中随机选择站位;d)一般使用随机取样法和栅格取样法,当环境要素沿某一方向发生规律性变化时,难以随机取4站位数量4.1滨海盐沼盐沼生态系统监测站位数量按照以下方式确定:b后续监测可根据首次监测和评估结果,在满足监测评估结果准确性前提下,适当缩减监测站4.2海草床4.3红树林5样方设置个监测样方;滨海盐沼和海草床碳密度的监测,每个站位应设置不少于3组平行样方,各样方之间距a)样方大小根据蓝碳生态系统植被种类、分布特征确定,一般滨海盐沼、海草床的高大植被或分布不均匀的植被样方应为1m×1m,分布均匀的低矮植被样方可为0.5m×0.5m;红树林的HY/TXXXXX-XXXXb)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死有机物质样方应一致,其中死有机物质样方可为地上生物量样方的一部分;c)样方宜采取随机、三角形、直线型方式布置。监测方法1活动数据1.1植被分布和面积通过遥感识别与现场核查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所在监测分区各类蓝碳生态系统植被的分布和b)对于转为蓝碳生态系统的区域,分转为自然分布蓝碳生态系统、转为植被修复蓝碳生态系统2获取各类植被的分布和面积。.2植被群落特征监测分区内蓝碳生态系统植物种类、密度、盖度、高度、胸径或基径等指标通过现场调查方式获2碳计量参数2.1碳埋藏速率蓝碳生态系统沉积物的碳埋藏速率采用实测值,单位为兆克每公顷每年(Mg/(ha·a)),推荐2.2碳密度蓝碳生态系统的碳密度监测包括生物量碳密度和死有机物质碳密度2种类型,单位为兆克每公顷(Mg/ha),采用区域实测值,推荐方法见附录E。红树林生长速率指的是红树林地上生物量的年生长速度,通过实际测量及多年的监测获得,推荐。6.4.2.4根冠比(红树林)E.2.4。.5CH4排放因子CH4排放因子可采用表B.2中的参考值;各盐度等级的CH4排放因子还可以采用静态箱法监测,推E监测时间和频率、碳计量参数的监测,全国尺度监测频率每2-3年开展一次,其它尺度监测频率可根据监测目的和需求确定。滨海盐沼或海草床CO2碳计量参数的监测时间以地上生物量达到CO;CH4排放因子需在全年各季节性日期进行监测。与质量控制性分析HY/TXXXXX-XXXX7.2质量控制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工作中资料收集、调查人员和仪器质量控制应按照HY/TXX-X.1中4.3成果编制和归档报告编制系统碳汇计量监测报告应内容全面、结论明确,同时报告文字应简洁、准确,监测数据可编入附录。成果归档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工作经验收后应及时进行归档,归档内容包括与工作相关的所有文件、XXXXXXXXX(资料性)系统碳汇计量监测报告大纲文本外形尺寸为A4(210mm×297mm)。第二行书写:计量监测报告(一号宋体,加粗,居中);第三行书写:报告编制单位全称(三号宋体,加粗,居中);第四行书写:××××年××月(小三号宋体,加粗,居中);封里中应分行写明:碳汇计量监测报告编制单位全称(加盖公章);编制人、审核人姓名等内容。A.2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报告编写大纲A做表A.1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报告编写大纲区域概况监测方案实施案方案控制蓝碳生态系统监测.1计量分区结果.2活动数据特征4.3碳计量参数特征统碳汇计量1CO2排放和清除直是蓝碳生态系统的区域碳生态系统的区域汇量CH4排放直是蓝碳生态系统的区域碳生态系统的区域放量汇量评估碳汇量评估分析分析定性来源性分析方法定性结果建议7.1结论.2建议TXXXXXXXXX(资料性)系统碳汇计量监测参数参考值表B.1和表B.2分别给出了红树林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年生长速率、蓝碳生态系统CH4考值。(年)长速25°N~35°N//15°N~30°N/10°N~23.5°N//′N3377526443526°52′N~27°26′N710224°13′N~25°51′N.668′N333′N5376695′N~22°41′N7.823群3′N~21°46′N57.282.40928'N-21°37'N′N1港19°51'N~20°1N'的红树林间8236b80-TXXXXXXXXX(规范性)系统碳汇计量监测汇总表C)计量区监测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面积(ha):情况描述(蓝碳生态系统自然状况、受威胁情况及其它需要说明情况)计量分区a:°′″°′″积m2m%度不用_______校对人__________XXXXXXXX计量区监测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量积(m2)b物量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______校对人__________TXXXXXXXXXC计量区分析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mma2g位物量碳密度gha总采样器内径确定;对于红树林和木本滨海盐沼,采样面积为测定胸围、胸径和株积;密度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填表人_________校对人_________TXXXXXXXXX计量区分析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m2位面密度ghaa枯死木只针对红树林和木本盐沼(如柽柳)进行统计,其他蓝碳生态系统忽略;b异速生长方程仅针对红树林和木本盐沼枯死木计算,用相应植被类型的异速生长填表人_________校对人_________XXXXXXXX计量区分析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b210Pb放射Bqkggha%%φ(校正后的1mdg(ha·a)b样品发生压缩时对应的深度会发生变化;c沉积物碳密度在各柱层得出单位面积样品碳密度后进行换算,1g/cm2=100Mg/ha;cm的变化小区(植a法数值为一直是(何种蓝碳生态量量该计量分区碳汇量Mg/a不c参考文献仅在使用异速生长方程时填写,未使用异速生长方程填“/”。的a量分区碳变化定性%量分区碳变化定性%积分区总碳变化量Mg/a总碳变化量不a态系统存在多种植被类型,应在本表格中添加行予以说明;TXXXXXXXXXCO2排放和清除汇总的保持与转变ga定的区域态系统的区域区总计CH排放汇总CH域a定的区域区总计年排放量是28Mg/a(参考《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2007)结果)。TXXXXXXXXX(资料性)测定方法D.1地表高程-标志层监测体系(surfaceelevationtable-markerhorizon,简称SET-MH)SET-MH可在一般的蓝碳生态系统区域使用,该监测体系符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最高精度要求,为沉积物碳埋藏速率测定的优先使用方法。具:a)SET系统由固定桩和测量手臂组成。固定桩是一个联系到水准点的不锈钢杆,选直达地下岩石层,使之不能继续下推为宜。固定桩的顶部突出地表,测定时连接测定手臂(即高程监测仪);b)测定手臂上配有测量针。测定时测量针垂直向下接触沉积物表面。量针顶端到测。前后两次测定测量针的高度差值即为高程的变化值,由此计算出单位时间内地表高程变化速率。在一个站位,测定手臂c)垂直淤积的速率由水平标志层(MH)获得。在监测的区域内布设水平标志层的m间隔一定时间后切取标记层的沉积物样品,测定标记层以上的沉积物厚度,即为该时间段中垂直沉积,由此计算单位时间内的垂直沉积速率。将这两个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同时测定地表高程变化速率和表层垂直沉积速率;两者的差值就是浅;d)通过单位时间的地表高程变化速率和表层沉积物单位体积的碳密度(一般为沉积物柱状样0-10cm层的容重和沉积物碳百分含量的乘积)相乘,可获得年际尺度的e)地表高程-标志层的数据测量每年进行一次,如果实际操作有困难,可每2-3年测D2同位素测年法可采集较深深度沉积物区域的碳埋藏速率测定,该方法获得的碳a)野外采样。一般采用长度1m或以上的柱状样采样管,内径视情况而定,垂直插入地下,确保插入深度达1m,若底质较硬,插入到能够插入的最大深度。挖出,b)样品处理。观察和记录样品性状特征,并进行记录和留存影响。如果发生压缩,度的测定;c)低温烘干(60℃以下)每层样品,烘干前后分别称量样品的重量,计算含水率获得土壤容重。后装入封样袋中,低温保存(4℃),等待进一步取样分析;TXXXXXXXXXCi——沉积物柱中第i层(cm)时的210Pb的比活度,单位为贝克勒尔每千克(Bq/kg);C0——表层沉积物中210Pb的比活度,单位为贝克勒尔每千克(Bq/kg);tiicmae)测定计算每层样品代表深度的碳密度,进行表层30cm-50cm深度加和(视沉积f)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柱状样表层观测到明显的扰动层,应从相对稳定的沉积物层开始算起,以该层作为最上层,选取以下30cm-50cm深度加和,除以选定。TXXXXXXXXX(资料性)密度、生长速率及根冠比监测与计算方法E滨海盐沼碳密度监测与计算E.1监测方法碳密度的监测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植物有机碳的监测:(1)地上生物量a)群落特征监测完成后,将各个样方内所有地上活体植物齐地面割下,装入已编号干至恒重后称干重,此值作为样方内植物地上生物量。各样方内生物量平均值作地上生物量。(2)地下生物量a)采用挖掘法获取每个样方内地下根系。采样面积根据植被根系特点确定,一般为0.25m×0.25m。分层(每层10cm)收集地下根系,采样深度至植被活根系分布b将采集根系过1mm孔径网筛淘洗,获取干净活根系。将活根系装入纸袋,60oCc)将不同深度根系生物量相加作为采样点植物地下生物量。各样方内生物量平均值(3)植物有机碳a)剪取烘干后的各样方内部分植物段(含茎和叶部分,茎叶比例和实际情况相同)、b)称取已过筛的植物样品,进行地上植被和地下根系有机碳测定,测定方法按照物质碳密度的监测包括凋落物生物量和凋落物有机碳的监测:(1)凋落物生物量此值作为样方内凋落物生物量。各样方内生物量平均值作为本站位凋落物生物量。(2)凋落物有机碳E.2计算方法滨海盐沼生物量碳密度按公式(E.1)计算:BDBGBEDB——监测分区植物生物量碳密度,单位为兆克每公顷(Mg/ha);DAGB——监测分区植物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单位为兆克每公顷(Mg/ha);DBGB——监测分区植物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单位为兆克每公顷(Mg/ha)。TXXXXXXXXX滨海盐沼地上生物量碳密度按公式(E.2)计算:DAGB——监测分区植物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单位为兆克每公顷(Mg/ha);CFAGBi——第i个监测样方植物地上活体有机碳含量,单位为百分比(%);n样方数。滨海盐沼地下生物量碳密度按公式(E.3)计算:DBGB——监测分区植物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单位为兆克每公顷(Mg/ha);mCFBGBi——第i个监测样方植物地下活体有机碳含量,单位为百分比(%);n样方数。滨海盐沼死有机物质碳密度按公式(E.4)计算:D0M——监测分区凋落物碳密度,单位为兆克每公顷(Mg/ha);BDoMi——第i个监测样方单位面积凋落物生物量,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2);CFDoMi——第i个监测样方凋落物有机碳含量,单位为百分比(%);n样方数。E海草床碳密度监测与计算E.1.1生物量监测监测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的监测,附生生物量忽略:a)根据所采集的海草物种根系长度确定采样深度,使用直径10cm-25cm根系采样器,自上而下经过地上植物直接插入沉积物中,这个过程要保证植物完整性,而b)把土柱转移至筛网内,冲洗样品,去除沉积物;c)使用剪子或刀片将海草植株分离为地上生物量(叶片和叶鞘)、地下生物量(根状茎和根)两部分;d)地上叶片应尽量在冲洗前或简单去除表面污渍后,使用刀片刮取叶片表面的附生e)将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两部分分别装入样品袋。E.1.2死有机物质监测死有机物质的监测主要包括凋落物。收集样方内所有的表层有机质,包括地表死的叶E.1.3样品保存与分析品保存植物样品应在4oC避光保存。沉积物样品应锯除采样管上部空余部分后密封,标识管顶和管底,横放运输或者现场按照分层切割后运输。样品应及时运回实验室处理或在-20oC。品制备a)使用电子天平分别称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凋落物和附生生物量样品,记c封袋E.1.4有机碳分析有机碳分析可采用重铬酸钾氧化-还原容量法、热导法、元素分析仪法和非色散红外吸-还原容量法GB17378.518.1GB17378.518.2GBT6.7.8TE.2计算方法E3红树林碳密度、生长速率、根冠比监测与计算E.1监测方法E.1.1生物量碳密度密度的监测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监测:(1)地上生物量量用异速生长方程估算。(2)地下生物量用异速生长方程估算。E.1.2死有机物质碳密度在每个固定样方内设置1个50cm×50cm的小样方,收集小样方内所有的凋落物(死的叶片、花、果实、种子和树皮碎片),称量其干重(生物量)。E.2计算方法E.2.1生物量碳密度下生物量碳密度两部分。a按公式(E.5)计算:DB——样方内植物生物量碳密度,单位为兆克每公顷(Mg/ha);VCAGB——样方内植物地上生物量碳含量,单位为兆克(Mg);VCBGB——样方内植物地下生物量碳含量,单位为兆克(Mg);b)每棵红树植株地上生物量碳含量按公式(E.6)计算:VCAGB=BAGB×CF………………(E.6)VCAGB——红树植物地上生物量碳含量,单位为兆克(Mg);BAGB——红树植物地上生物量,单位为兆克(Mg);CF——特定红树植物种类的碳转换系数,无量纲。c)每棵红树植株地下生物量碳含量按公式(E.7)计算:EVCBGB——红树植物地下碳含量,单位为兆克(Mg);BBGB——红树植物地下生物量,单位为兆克(Mg)。E.2.2死有机物质碳密度密度按公式(E.8)计算:D0M=VCDOM⁄S………………(E.8)D0M——样方内死有机物质碳密度,单位为兆克每公顷(Mg/ha);VCDOM——样方内死有机物质碳含量,单位为兆克(Mg);死有机物质碳含量按公式(E.9)计算:VCDOM——样方内死有机物质碳含量,单位为兆克(Mg);BDOM——样方内死有机物质干重,单位为兆克(Mg)。E.2.3生长速率EaBAGBt2——t2时间点监测区域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Mg/ha);BAGBtt物量(Mg/ha)。E3.2.4根冠比根冠比为红树林地下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的比值的平均值,按公式(E.11)计算:R=̅G̅B̅̅̅̅̅̅GB………………(E.11)R——根冠比,无量纲;BAGB——样方内植物地上生物量,单位为兆克(Mg);BBGB——样方内植物地下生物量,单位为兆克(Mg)。E.4CH4排放因子的静态箱法监测静态箱法的主要设备是静态箱,应设在地形平坦、无显著人类活动干扰、生态状况良好的区域内。每次调查时间至少24h,白天取样间隔以2h或更短时间为宜,夜晚可适当延TXXXXXXXXX长取样间隔。为更加准确地进行模型的拟合,可集中一段时间进行3天及以上(可连续,也可不连续,视天气状况而定)的CH4排放因子监测。样品测定采用气相色谱法,根据CH4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以及箱体面积确定CH4排放因子。测定时应以季节或月份为单位,首先监测天气晴朗时的碳通量,另需注意光照、温度、潮汐、降水等对CH4排放因子的影响,TXXXXXXXXX(资料性)碳汇计量监测不确定性分析F1碳汇不确定性分析F.1碳计量参数的不确定性虑抽样不确定性的碳计量参数不确定性按公式(F.1)计算:UEFijij(%);EFijijσEF-i,j——第i个计量分区第j种植被类型碳计量参数的标准差;i,j——第i个计量分区第j种植被类型碳计量参数的平均值。F1.2计量分区年碳库变化的不确定性计量分区蓝碳生态系统碳汇量的不确定性按公式(F.2)计算:U∆C−i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