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1——44页,《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学提示在这节课先揭示整数的概念,再利用整数认识因数和倍数,而是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利用乘法来认识倍数与因数。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生运用除法的知识,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教材提出“可以怎样排队”的问题。利用整数乘法认识倍数与因数,以整数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与因数的含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原有的乘除法知识,探究找一个倍数的方法,总结出一个数的倍数最小的是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并提醒学生,在探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一般不讨论0。引导学生体会一般可以用乘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倍数,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有序思考,并逐步让学生领会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利用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过程与方法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意识和能力。重点、难点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1、谈话引人师:同学们喜欢开运动会吗?运动会上的团体操表演非常好看,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运动会上团体操排练时,队型排列出现了一些问题,想让同学们帮忙解决这个问题。2、出示情境图(1)学生活动:仔细观察情境图,获取图中信息。全班进行交流(2)学生活动:分一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先单独活动,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全班进行交流(3)学生汇报,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队形如何排列进行提问。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本课的例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究新知:1.解决:可以怎样排队2.学生列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2x6=123x4=121x12=12(1)说明含义,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和6的倍数。需进一步使学生明确,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2和6的倍数。关于倍数和因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要让学生多说一说,并通过一定的例证进一步说明。(2)看其余两个乘法算式,说出其中的因数和倍数关系。(3)练习:试一试自己试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同桌之间交流后,再进行全班交流。3.解决:你能找出24的因数吗?(1)小组合作探究(2)小组汇报。先说一说24的因数,再说出找出24的因数的方法。(24)x(1)=2424和1是24的因数(3)x(8)=243和8也是24的因数……24÷(1)=(24)24和1是24的因数……(3)总结24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一般不考虑0”这个规定。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探究新知让学生多说,多练,才能使知识掌握更牢固,学生也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三)巩固新知、当堂达标1、找出16的所有因数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后,现自己找出谁是谁的因数,小组内交流自己找的方法。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在比较后得出用乘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因数比较方便快捷。同时使学生领悟到:这个数是谁的倍数,那么谁同时也是这个数的因数。2、猜数游戏在学生弄懂题目意思后,再开展活动。活动后让中后生进行全班交流。3.将信封投递到相应的邮箱里。设计意图:通过当堂练习,学生能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老师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收获。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总结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加深对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的印象,能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为新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五)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24)x(1)=2424和1是24的因数(3)x(8)=243和8也是24的因数……24÷(1)=(24)24和1是24的因数……因数和倍数的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学习比较积极但还不够稳定,知识和思维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但操作口述能力比较强。针对这一年龄特点,我认为应注重学生对形状的直观感受,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采用设疑诱导法、启发式谈话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经历过程获得新知。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其中涉及到初等数论的知识,学生初次接触肯定会感到抽象和枯燥,尤其对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学生是不能很好理解的。在学习中容易出现三个困惑:
1、什么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及研究范围。如学生错误的提出:0.2×60=12,我们就说0.2和60是12的因数。
2、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学习的因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混淆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的分类标准
四年级学生已积累了探索数字规律的基本方法与策略,但让学生学会灵活地、有序地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表述发现的规律,学生往往有一种心已知,口难述的困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进行引导点拨。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也有很多收获。《倍数和因数》这一节课利用团体操表演中“12个同学做球操表演”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让学生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让学生体会了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并逐步让学生领会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起始课,教材第41页至44页。初本单元知识是整数认识的一次拓展,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学习了四则运算以及步认识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今后学习约分、通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XkB1.com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2、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分解质因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经历探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因数和倍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究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这里倍数与因数以及质数与合数分解质因数都是本单元的重点。本单元的教材的编写的主要特点:1.借助生活素材,引入对抽象知识的学习。因数和倍数,2、3、5的倍数特征,质数与合数,分解质因数都属于数论方面的内容,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为此,教材选取了具有现实性的生活素材,如球操比赛、舞蹈表演、团体操表演等,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对知识的学习,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降低了认知难度。注意对学生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在学习2、5、3的倍数特征,质数和合数等内容时,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规律方法的指导。比如:在研究2、5、3的倍数的特征时,运用了列举法和百数表;在探究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时引入摆棋子等,这些方法有利于学生有效的开展探究活动。改变实验教材的编排结构,使知识更系统。本次编写为了使知识更系统、连贯,将因数和倍数和2、5、3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分解质因数这些处理,优化了知识结构,既体现了知识间的联系,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了解2、3、5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的2、3、5的倍数;理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2.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渗透观察、类比、猜测和归纳等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3.通过探索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的概念。2.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3.会分解质因数。难点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评测练习找出16的所有因数。2、猜数游戏3、将信封投递到相应的邮箱里。《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体验有序思考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一、留足空间,让探索有质量。留足思维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探索成为知识不断提升、思维不断发展、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第一,把教材中的飞机图改为拼长方形,让同桌同学借助12块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第二: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第三:通过观察12,36,30的因数和3,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由于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第四:让学生“选用4,6,8,24,1,5中的一些数字,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一句话”。不拘形式的说话空间,不仅体现了差异性教学,更是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的不同发展。二、适度引导,让探索有方向。引导与探索并不矛盾,探索前的适度引导正是让探索走得更远。探索12块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教师提示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可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这样的引导,是尊重学生不同思维的有效引导。在找36的所有因数时,教师出示4条要求,既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又是提醒学生探索的任务。在让学生观察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引导学生观察最大数和最小数,有什么发现?这样的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观察。可见,适度的引导,保证了自主探索思维的方向性和顺畅性。整堂课,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思考有序。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课标分析《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是五四制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这个单元的起始课,在这节课先揭示整数的概念,再利用整数认识因数和倍数,而是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利用乘法来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