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兵车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歌行体的特点2、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3、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学生填空)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杜甫的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他坎坷的一生,更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此被世人称为“诗史”。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兵车行》中,再一次走进“诗圣”杜甫,去感受他“沉郁顿挫”诗风,去感受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吧!二、【题解】《兵车行》昨天我们对该进行预习了解了“行”这种文体,了解了他坎坷的人生经验。⑴读书游历时期(712-745)33岁⑵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4-43岁兵车行⑶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4-47岁⑷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7岁-58岁三、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歌行体的特点2、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3、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四、检查诵读,整体感知1、指生朗诵,生纠正。2、名家范读。(多媒体展示)3、学生齐读,领会杜甫诗的沉郁顿挫之风。(配乐《二泉映月》)4、整体感知杜甫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世人称为“诗史”。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已过去的事实。你怎么相信这件事是事实呢?现在可能看视频回放。哪么过去呢?就是亲眼看的,亲耳听到的。哪么本诗中哪些诗句是作者看到的?哪些诗句是作者亲耳听到的?剩下的是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1、1-6句是作者看到士兵出征,亲人送别的场面。2、7-8句中间过渡,承上启下。3、9-31句是作者亲耳听到的行人的控诉。4、32-36是作者想象的青海战声白骨累累的恐怖场面。我们也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这也是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体现。六、合作探究,重点突破1、士兵保家卫国,远行出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是本诗开头写送别的场面为何如此悲惨?(一)亲眼看:送别场面1、提问: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的?明确:从视觉、听觉以及动作等方面,给读者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来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所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生自读体会,尝试背诵)补充背景: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痢,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2、有感情朗诵(二)亲耳听:征人控诉1、他们为什么哭的那么惨,出征打仗不是很正常的吗?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抗美援朝有207万人踊跃参加了志愿军。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为证: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而唐朝的百姓都不愿去,难道他们没有这个觉悟。(1)、同学们能不能从诗中出征人哪里找到理由(三个字):点行频。(2)、什么意思?频繁地点兵出征。(3)、那么从作者的角度他看到了“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

(即唐玄宗)“开边”:是用武力拓展边疆,而不是为了保卫国土。穷兵黩武。诗句:“开边”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是“武皇”还“意未已”,揭示了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这是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插入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小结: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2、“开边”给百姓带来哪些灾难?诗人如何诉说的?(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诗人是借征人之口讲出来,更真实可感,更具有针对性。(1)超期服役(2)伤亡惨重(3)田园荒芜(4)非人待遇(5)生活窘迫(6)心理逆变如何理解“役夫敢申恨”?敢:怎么敢。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写出长期的精神桎梏,使他们变得恐惧。运用细节描写,反语表示出征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到统治者对人民的精神压迫。然而压是压不住的,这不满、这怒火终究是要爆发的,役者忿忿地告诉长者,点出“恨”的具体内容。=1\*GB3①征兵频繁②血流成海③开边未已④流离失所⑤田园荒芜⑥非人待遇⑦租税繁重⑧白骨无人收4、“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一反古代社会的传统观念,表现了一种变态心理,一则说明战争给人们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一则是对开边未已的反抗。5、小结:有感情地朗诵(三)、作者联想:青海战场1、作者想到了什么?(1)白骨露野(2)鬼哭凄凄(3)天阴雨湿2、如此的青海战场营造了什么意境?明:阴森冷寂3、艺术手法(1)以虚衬实(2)首尾对照作用:深化诗歌主题。好男儿白白地死在边塞,秋风长鸣,只有衰草与之作伴。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然而也正是“开边未已”“点行频”的结果。4、有感情地朗诵五、主题本诗通过对爷娘妻儿送别从征士兵凄惨场面的描绘和征人自述种种苦难,揭露了唐玄宗天宝年间推行开边拓土的穷兵黩武政策给百姓们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和同情。六、结束语《兵车行》给杜诗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杜诗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经历,也记下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诗人的前途命运与唐王朝兴衰的历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杜甫较其它同时代的诗人更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土壤中,又站在时代的最前面,因此,读杜诗总给人以“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板书:兵车行杜甫诗史诗圣沉郁顿挫七、杜甫拓展练习(一)、杜甫的诗歌感情。1、忧国忧民,渴望兼济天下。(1)战乱离散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2)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3)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2、仰慕英雄、壮志难酬;3、漂泊无依、老病孤愁;4、眷恋亲情、友情、爱情。5、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补充:一、杜甫坎坷的一生1、读书游历时期(712-745)33岁《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4-43岁《兵车行》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4-47岁《春望》《望月》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7岁-58岁《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旅夜书怀》二、初、高课本中收集的杜甫的诗例1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例2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例3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例4: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例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例6;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例7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学情分析高中二年级13班是个艺术班,学生入校成绩比较低,所以学生语文基础除了少数有一定底子,大多数有待提高。经过一学年的学习,语文整体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幅度还不大,他们平时朗读和背诵诗歌比较积极,一些诗歌也能牢记于心,只是还没行成古典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预习、听课、讨论探究和复习巩固的方法。只有像白雪、宋怀鹏等少数学生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完全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体作用,进行一些自主性学习。

杜甫诗歌当堂训练一、杜甫坎坷的一生1、读书游历时期(712-745)33岁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4-43岁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安史之乱)44-47岁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7岁-58岁二、杜甫诗常见情感类型1、忧国忧民,渴望兼济天下。(1)战乱离散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2)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3)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2、仰慕英雄、壮志难酬;3、漂泊无依、老病孤愁;4、眷恋亲情、友情、爱情。5、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二、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请说说下面我们学过的杜甫诗写于作者哪个时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例1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答:例2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答:例3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答:例4: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答:例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答:例6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答:例7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答:教学效果分析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选取了课文意境相近背景音乐《二泉映月》,奠定了整体教学过程的氛围,始终在沉痛之中,由此让学生深入地感受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种种苦难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老百姓的悲悯情怀。同时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在诵读中抓住轻重缓急,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学生学后能够把握本诗主旨,对杜甫这位爱国诗人也有了更深地认识,明白了“诗圣”的内涵。二、引导学生学会解读诗歌,切实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我以“诗史”为主导,“史”就是历史,历史就是已过去的事实。由此把诗分为看、听、想三个部分,由此让学生更为清晰地理清诗歌的脉络,再层层分析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种种苦难,再现出他们的生活现实,最后把握全诗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出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诗歌的主旨。

三、设计当堂训练,整体把握杜甫

在教学过程最后,我把学生学过的杜甫诗歌汇集在一起,测试学生新课学习后教学目标达成率,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达标检测不仅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可以让学生对杜甫诗歌由一而知十,达到了整体了解杜甫诗歌的效果。

但仍存在不足:首先,课堂容量大,诗歌内容较多,和孩子们的互动不是很多,替孩子们回答的较多,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没能够灵活处理,给学困生的鼓励较少。

其次,教师普通话还不太标准,师生都比较紧张还没有完成放开。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尤其是语言课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写,给予他们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分析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的习惯。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学的瑰宝,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诵读唐诗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因为其审美上的理解难度使歌越来越成为少数人的艺术。尤其是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在喧嚣浮躁的文化背景下,诵读鉴赏唐诗确实需要教师兴趣的激发。本学期第四单元精选了杜甫的《兵车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