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24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24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24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24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24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通过复述及同学之间的互相点评,进一步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刻苦求学的成语故事大比拼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解题:(文前导语)

三、作者简介:

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分两大组竞读,并互相指出对方读书过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要求听读。(注意上述几个方面)

3、齐读。

4、自主与合作:解决字、词、句的意思

5、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五、学习课文诵读全文(切实做到:眼到,心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思考问题。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找出原文。2.在学习上作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都是怎样解决的,都表现出宋濂的哪些美好品质。文眼: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一)、自身经历1、幼时读书之艰2、成年求教之难3、求师奔走之劳4、求学生活之苦5、总括:勤且艰1、读书之艰:家贫,幼时“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解决办法:手勤。借了书便“手自笔录”,“弗之怠”。美好品德:信。宋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结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2、求教之难:“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解决办法:嘴勤。“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美好品德:诚。“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结果: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3、奔走之劳:“既加冠”,“尝趋百里外”从师,“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久而乃和。”解决办法:“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立侍左右。”,“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美好品德:坚。坚韧,以精神战胜生活中的苦难。幼时即“嗜”,加结果:冠后益“慕”,因“慕”生“患”,因“患”而倍加珍惜。4、生活之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穿的则是“緼袍敝衣”。解决办法:心勤。“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美好品德:“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而“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与锦衣玉食的纨绔子弟同学一同生活,还能依然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心求学,实属难得。(二)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同舍生?1、衣食2、行3、结论思考:作者通过对比(本文主要写作手法)想说明什么道理?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六、思考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

(一)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概括了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二)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以下要点:①坚守学习信念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三)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例: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四)读了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3)学习要敢于发问(4)学习要有主动性(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五)你如何看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这种尊师方式?(1)不赞成。应以民主、平等。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2)赞成。“先达”的这种“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六)为何本文能感人?面对同乡晚辈的请教,宋濂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运用现身说法。述说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如拉家常,显得情深意切,语重心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七)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的关系?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好。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八)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当代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学习态度。

答:[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七、重点句子背诵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八、他山之石: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子B.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C.腰白玉之环:腰佩,用作动词D.媵人持汤沃灌:热水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A.久而乃和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B.今虽耄老,未有所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C.今诸生学于太学受任于败军之际D.以衾拥覆家贫,无从致书以观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A.选文第一段将“余”与“同舍生”的求学对比,表现作者求学勤艰,乐以忘忧。B.选文第二段用排比写“同舍生”求学之便,强调了天资和求学条件的重要性。C.选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D.作者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感情真挚诚恳。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媵人持汤沃灌(热水)(2)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3)腰白玉之环(腰挂,作动词)(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破)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我)寄住在旅店里,店主每天提供两顿饭食,(我)从没享受过鲜鱼肥肉的好滋味。6、文中写“同舍生”的目的是什么?(2分)通过对比,①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②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九、关于“勤”的名言警句、俗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十、总结古训说得好:“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同学们,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正是学习的大好时机。让我们秉承中华民族立志勤学的传统美德,勤字当头,猛志常在,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在求知成才的大道上阔步前行,早日成才,报效祖国!21世纪教十一、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幼时----嗜学---家贫---------借书---手抄------------遍观群书

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求教---无硕师名人----趋百里叩问

-------俯身倾耳、色恭礼至

从师时----求学-----八年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缺少吃苦的经历、意志的磨练和勤奋的态度,很有必要利用教材积极的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刻苦勤奋,好学上进的教育。另外,他们在一年多的古文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本文除个别难懂的字句外,大部分都能理解,但对作者生活经历及其感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基于这点考虑,再结合前面对教材的分析,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汇,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而把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作为难点。效果分析分析一通过这一节课,我觉得这课重在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字、词疏通把握文意,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课堂中学生学习劲头很大,气氛很好。另外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有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了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分析二上完了《送东阳马生序》,感想颇多。让我真切体会到,只有做了,才会认真的思考,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应该说,这堂课还是按照我原先的设想完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也突出了我预设的重难点,但在抓住两个特点方面,对文章特点还把握得不够,对一些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做得不够好。如在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和细节描写及对比的表现手法没有体现出来。自认为具体存在以下的问题:1、文章特点还没有分析到位。在本节课中,计划是要体现出文体特点和文章特点来上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只注重了文体的特点,即根据文言文的教学特点,而将这篇文章的特点没有体现出来。这篇文章至少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选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但有些地方适当的加以渲染和描绘给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同时也有议论和抒情;二是文章细节描写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文中将自己的生活和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形成鲜明对比。这些细节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不仅渲染了当时求学的种种苦况,也反衬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和其求学精神的顽强。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考试的指导意义也很大,可惜在教学中将之忽略了。2、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很多同行都有这样的感叹:学生越是到了高年级,越是不爱在课堂上发言了。我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七年级课堂热热闹闹,九年级课堂静悄悄。但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的发言,总像缺少了点什么。这学期一开始,在九(1)班上课,学生也不怎么发言,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启发、鼓励。还有一点效果。后来到九(4)班上课,学生可以说是启而不发,他们似乎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刀枪不入。仅管如此,我还是应该好好反思自身的问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还要加强学习。比如在八年级听潘老师的课时,课堂气氛就非常活跃,九(1)班陈老师上公开课的时候,学生的表现比在开学之初就要活跃多了,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3、练习处理得有点粗糙。对于这节课的练习,自认为处理得有点粗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进行精心设计;二是讲评得也很马虎。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上周末才定下来,本周一,感冒得严重,所以在准备上匆忙了些。在讲评上,我原来没计划安排学生上黑板演板。但后来感觉学生完成得比较快,有时间,加之对学生还是不是很放心,所以还是指名了学生上台演板。在演板的过程中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但由于已经下课,讲评的时候有些细节没有关注到。比如对“以心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个句子,当时只发现学生把“以”字翻译掉了,却没有发现,其实这个句子还应补充一个主语“我”。认真做一点事,静下心来做一点思考,总会有一点收获。分析三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在教学中,我采用朗读和探究的方式,感悟到作者艰辛的求学经历和良苦用心,从而正确地看待师生关系,养成勤奋学习,不怕吃苦的学习品质。同时,强化学生朗读、背诵的习惯,通过探究课文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注意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分析四课文较为适合学生学习,特别是补充部分较为适合学生目前的状况,结合农村国家补贴,以及各种资助,现在的中学生读书的困难基本上已经解决,为什么还不能专心读书,甚至拿着各种补贴、吃着资助在学校中混日子呢?结合学生中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较大的帮助。特别是结合学生中的厌学情绪以及各种状况,教育学生既有针对性、又较为灵活,学生容易接受教育。但因学生平时就不爱动脑筋,讨论问题不够积极,只有少数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因而未达到完全促动学生的效果。但相对来说,上这一课的效果还是较好。分析五对此节课的处理,我在原有课型的基础上,加上了对宋濂的简介,其中借展示宋濂的书法,又见缝插针的提示了写字的重要性,学生似有感触。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又联系了《孟子两章》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并又联系学生现在的中考,对他们的进行了思想教育,我想一堂课如果只有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思想的启迪,应该不能算是一堂好课吧……应该说面临中考,学生对这番引导还是认可的,从他们默认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这点联系的益处,心乐之。分析六1、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在搜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过程中学会积累。2、为学生搭建有梯度的自学平台,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3、为学生营造贴近生活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读书感悟的过程中开拓思路,延展思维。4、为学生搜集有针对性的中考链接,使学生在达标检测的过程中走近中考,学以致用。分析七课后我对这节进行了反思。学生的预习很扎实,口语表达能力也相对有了提升。本课突出了课文的教育意义。宋濂的学习精神是值得充分挖掘的,他的事例给“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这句话作了有力的诠释。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教育,从而勤奋学习,不怕吃苦。《送东阳马生序》评测练习

送东阳马生序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①嗜学()②硕师()③媵人()

④容臭()⑤廪稍()⑤负箧()

2.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语。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四[支]僵劲不能动()

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④[流辈]甚称其贤()

3.解释下列各句中一以”字的用法。

①以衾拥覆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③俯身倾耳以请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

4.翻译并写出其含义。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

5.按原文填空。

其业有不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7题。

(一)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金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勝人持汤沃灌,以食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暗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表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难若此。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俯身倾耳以请。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8.作者宋濂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在阅读段中,找出切身体会的句子。

9.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学习经历的?

10.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二)

蜀鸡与乌鸦

宋濂

豚泽之人养蜀鸡,有文而赤翁,有群余鸟周周鸣。忽晨风过其上,鸡遽翼诸余鸟,晨风不得捕,去。已而有鸟来,与余鸟同啄。鸡视之兄弟也,与之上下,甚训。乌息衔其余鸟飞去。鸡仰视帐然,似悔为其所卖也。

11.试比较下列词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义()_

古义()

①文

今义()

今义()

古义(

古义()

③去

今义(

今义(

12.找出并翻译文中蜀鸡对待“晨风”和“乌鸦”不同态度的句子。

13.读了本则寓言后,你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

(三)

王冕憎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14、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⑤曷不听其所为()③依僧寺以居()

15.下列句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王昆)窃入学舍,听诸生诵读

B、已而(王冕)复如初

C.(韩性)学遂为通儒

D(王冕)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曷不听其所为?

②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17.从文中可看出,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他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8、送东阳马生序

一、l.①shi4

③shuo4

③ying4④xiu4(5)lin3(6)qie4

2.①取得,这里指买到②通“肢”③官名,国子监的老师④同辈的人

3.①介词,用②连词,作“因为”解③连词,相当于“而”④连词.作“因为”解介词,译为“拿”

4.(翻译略)含义:运用对比,衬托出自己由于学业出众,尽管穿得破旧而无卑意。

5.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今耳岂他人之过裁

二、(一)6.①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尊敬而专心)请教。②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7C

8.“每假借…逾约”。

9.态度、行动。

10(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11.①文:古义:花纹,文字今义:文化,文科,文章②翁:古义:鸟类头颈上的羽毛今义:老者

③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④翼:古义:翅膀,用翼遮护,辅佐

今义:翅膀

12.对待晨风:蜀鸡急忙用自己的翅膀把小鸡都遮护起来。对待乌鸦:蜀鸡把把乌鸦当作兄弟一样对待,

同它一起飞上跳下。

1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14.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③入迷④安详的样子⑤同“何”③同“而”,连词

15.C

16.略

17.品质:勤奋好学,孝敬母亲。原因: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人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学生学习情况即学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及学习程度,才能对症下药,设计好适应自己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才有助于学生的吸收,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或者得到启示,改进自己的教学,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现在已经是八年级下期了,本想着经过了三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已经对文言文的预习和学习内容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但本学期伊始的教学中,我又发现了如下情况。教学片断叙述(1):学习《送东阳马生序》,学生很快就明确了文本主要内容为宋濂学习勤奋刻苦,用原文总结就是全文最后一句话:“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教师追问:宋濂为什么要写自己刻苦学习的情况?生:让后人学习。师:是吗?他以为自己会名垂千古吗?生沉默。学生思考片刻,师引导:大家看本文的题目,也许会发现玄机。生:送给马生的临别赠言。师:宋濂是何许人也?马生是何许人也?生无语。个别学生知道是叫君则的,是宋濂的同乡。师:关于宋濂看课后的方框,那里有简介。然后谈谈你对他印象深刻的地方。生看书,然后开始有学生惊讶于宋濂的称号,觉得他很了不起。师:现在想想,为什么宋濂要写自己学习勤奋刻苦的情况呢?生比较积极了,绝大多数可以明白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反思(1):学生预习工作不扎实、不全面从这个片段知道,学生的预习工作还不够全面,平时的字词积累及文言现象的总结做得比较好,那是因为强调的比较多;但对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就了解的不够到位了。因为对作者及背景的模糊,所以对文章的写作动机就缺乏认识。同样,这种情况在我任教的另一个班也发生了,也是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从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去了解,所以,教学内容就要适当调整,教学时间要适当拉长。这不仅仅是一篇文言文的问题,而是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强化预习内容的全面,比如做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自己总结概括,不用多,但是要关键;同时还要强调知道创作背景对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性。这样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学片断叙述(2):在了解了《序》的内容后,师引导学生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生大多茫然,不知该如何欣赏,师提示:“用了什么方法去表达作者的想法呢?他想勉励马生,但是却并不是用了四个字就完成的,而是写了这么长的一篇文章,其中必有一些我们要借鉴的好方法。”生:写法?什么是写法呢?生:啊,知道了,是记叙、议论、描写?师:对,这是写文章的常用表达方式,不同文体,常用的表达方式也有不同,具体到《序》这篇文章,它是我们学过的哪一种文体,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呢?生:记叙文。生:描写!师:本文都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生活跃起来了,说出了很多学习细节。于是一起总结为“细节描写精彩”。师追问:还有什么方法呢?片刻的安静,这意味着学生又不知道从何下手了。课代表解了围,指出了几处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大家恍然大悟。师:还有没有发现其他方法的,也可以谈谈。生:议论。师:哪些句子是议论呢?生沉默。师提示,表明观点和看法的句子是议论性的句子。生:最后一句。生: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师:记叙文在叙述之后插入议论,在写法上叫“夹叙夹议”。反思(2):不同文体的鉴赏,切入点亦不同。针对这一片断,我发现,学生分析写作特色或者是艺术手法的时候,还不能从文体着眼。甚至是有些同学连写作特色和艺术手法是什么还都不很清晰,因此无从下手。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学生明确的一个内容。从初中以来,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记叙文,说明文次之,议论文极少。之前分析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时学生还是比较活跃。但这次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沉默呢?不应该是文言文的原因,因为从之前的反应来看学生基本是通过资料可以掌握主要内容的。从教材来看,本单元的前三篇课文分别是《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是写景的小品文、文学自传和议论性小品文。在鉴赏写法时,学生无法从刚学过的课文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来应对本篇,而以前学过的内容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强化,让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总而言之,学生对不同文体的鉴赏角度还不敏感,不够明确。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中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比如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布局谋篇、结构、语言等方面使用了某种方法,其目的在于表现中心、突出主题。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阅读一篇文章,应该具备整体判断能力,什么样的文体要抓什么样的要素。三大文体各有不同,记叙文是六要素,说明文是说明对象、方法、顺序等等,议论文是论点、论据、论证,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方向。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在教学中只有不断的总结反思,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总在追求完美,但这个世界总是缺少完美,教学也是如此。所以就有人说“语文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也许是吧,总会在上完课后觉得有些东西可以重来,那样教也许更好;但时不我与。我们只有在后来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进步,让遗憾更少些,让完美更接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