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愁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重点)2.教会学生抓住意象,理解“乡愁”的深层意蕴。(重难点)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播放《乡愁四韵》,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一、温诗词,导入新课1.师出示王维的《杂诗》,生齐读,思考: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生自由回答,交流明确:思乡之情。3.师:你还记得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4.生自由交流后,师出示: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②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齐读。5.师过渡:乡音难改,乡情难遣,这种思乡的情怀,便是“乡愁”。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当代诗歌的海洋,去捧起一朵名为“乡愁”的浪花。6.生齐读题目、作者。师出示作者介绍,指名读,简单评价。设计意图:唤醒思乡情感,营造学诗氛围。二、亮目标,明确方向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境。2.抓住意象,理解“乡愁”意蕴。(出示,齐读。)设计意图:明确目标,学有方向。三、读课文,感受“乡愁”1.师出示问题设计:请大家放声读课文,试试怎样处理语速、语气、重音等,更能读出“乡愁”的味道。2.生自由朗读。3.以第一节为例,交流处理意见,教师相机指导,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明确语气、语速、重音的处理方法,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并用自己的声音表现出来。(1)师:我来请教一下,你觉得应该读得快一些还是慢些?大家同意吗?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学生应该能答出需要慢些读,因为抒情色彩比较浓。)那我们放慢速度读读第一节试试。指读,评价。(2)师:似乎感觉到一丝愁绪了。我再请教一下,你觉得应该读得轻一些还是重一些?为什么?=1\*GB3①学生如果答轻一些,就直接问为什么?哪些词语让你觉得应该读得轻一些?学生可能找到“小小的”等形容词,因为它们的语意较轻,也可能找到“一枚”等量词(找不到的话教师可以提示:我也觉得应该轻一些读,诗中的一些数量词向我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你注意到了吗?),师肯定后,接着问:如果我把“一方”改成“一座”,语意是不是变重了?把“一湾”改成“一片”呢?(学生应该能感觉到:“海峡”似乎变大了,语意也重了。)=2\*GB3②学生如果先答重一些,可以问问有没有不同意见,如果学生没有,教师可直接提出不同意见,让思维产生碰撞,效果会更好。先交流“轻”的原因,再交流“重读”的原因比较合适。然后再问:你觉得哪些词语应该读得重一些?为什么?=3\*GB3③学生找到乡愁、邮票、我、母亲等,肯定即可。=4\*GB3④学生找到“小小的”,可以问问为什么。学生答不出来的话,可以问问:我如果把它改成“小邮票”呢?让学生通过读明确:叠词本身有强调的作用;两个上声音,又增加了一丝重量。重重地慢慢地读,能读出一种韵味修长的感觉。再读读试试。=5\*GB3⑤学生找到“这头”、“那头”,老师可以改成“这边”、“那边”,让学生读一读,看看语意有什么变化。交流明确:“边”语意轻,距离近;“头”语意重,距离远,与“愁”的味道吻合。明确后,再读读试试。=6\*GB3⑥最终交流明确:本诗的基调应是轻缓的,但有些词语还要加上点沉重的味道。再读读第1节试试,重读一下“小小的”、“这头”、“那头”。指读,评价。4.师过渡:其余三节可以用第一节的方法朗读吗?为什么?5.交流明确:每节的结构形式相同,只更换了个别词语,这种表现手法叫重章叠句,它历史悠久,源于《诗经》,可以使诗歌看起来结构整齐,读起来像唱歌一样,相同的曲调,更换歌词,反复吟唱,能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6.生放声朗读,体会一下重章叠句的妙处。7.师过渡:这首诗虽是当代诗歌,却有着古典诗词的韵味。深入理解内容之后,相信大家对朗读会有新的见解。设计意图:初读诗歌,通过反复尝试,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初尝乡愁味道,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四、抓意象,解读“乡愁”1.师出示问题设计。默读课文,思考:在每节诗中,诗人分别是用什么事物来承载乡愁的?它们所承载的“乡愁”分别指什么?这四个意象的顺序可以改变吗?(每一问交流完再出示下一问。)2.交流第一问,明确:诗人分别是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承载乡愁的。3.交流第二问,学生能答出同为思念,思念的双方的身份不同即可肯定,然后教师讲解何为“意象”,过渡到下一问:船票、邮票、坟墓、海峡,四个看似普通的词语,在诗中承载了诗人的情感了,我们就叫它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刚才,我们借助它们,初步理解了诗人的情感,要想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还要借助它们进一步思考。4.交流第三问——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学生可能只注意到是时间顺序的原因,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每节诗中“乡愁”的深层意蕴。(1)第一节创设情境:少小离家,异地求学,望着家书上那小小的邮票,诗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学生应该能答出思念母亲或想家之类的意思。师:想家其实是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想家了就写封信,信寄出去后呢?(示例:满怀期待)终于有一天收到母亲的回信呢?(示例:欣喜)读着母亲的文字,如同听到母亲的叮咛,看到母亲的笑容,想到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心头涌起的除了思念,还会有亲情带来的什么感受?(答出幸福、温暖、感动等均可肯定。)再读读这一节,读出幸福的依恋的味道。(2)第二节创设情境:新婚不久,赴美进修,身在异国他乡,捻弄一张窄窄的来程船票,诗人当时会想些什么?(示例:妻子在家中做些什么?她身体可好?……)师:这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担忧,多了一份责任在其中。学生或许只能想到这,老师还可以启发:称妻子为“新娘”,还可能想到什么?学生缺少体验,教师可以补充:其实妻子是余光中心中“永远的新娘”,到他垂暮之年,仍称妻子为“咪咪”,多甜蜜的称呼呀!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咪咪的眼睛是一对小鸟……他们最爱飞来我脸上……在我的脸上久久的栖息……(出示,齐读)师:感觉到一丝甜蜜的味道了吗?徐志摩说:“道一声珍重,这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再读读第2节,读出点“甜蜜的忧愁”的味道。指读,评价。(3)第三节创设情境:母亲猝然离世,面对那方矮矮的坟墓,诗人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可能体会不到这种痛苦,教师可以配乐朗诵《矛盾的世界》、《今生今世》、《天国地府》中的片断:悲哀的世界啊/最后我们分手/我送你以大哭/而你答我以无言/关天,闭地……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每年到母难日/总握着电话筒/很想拨一个电话/给久别的母亲/但是她住的地方/不知是什么号码……让学生体会这种痛苦,再问学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学生应该能答出痛苦之类的意思。师:感受到这份无言的痛楚了吗?怎样能读出这种痛苦的感受呢?学生尝试后指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导,试着将“后来啊”变成一声沉重的叹息,将“母亲”的尾音延长,或加上个“啊”,将“外头”、“里头”,用颤音。(4)师过渡:还有比这更痛的吗?有!我们来看第四节。=1\*GB3①=2\*GB3②师讲述:我的舅姥爷也是那时去了台湾,走时儿子才几岁。到他五六十岁时,两岸还未恢复往来,他费尽周折回到了妻儿身边,孙子已像儿子当年一样大了,妻子已两鬓斑白。余光中也曾在诗中这样写到:“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我舅姥爷舍弃了半生积蓄,空手而归,但我觉得他是幸运的,因为更多的人,至死都没能再回故土。于是台湾文坛上留下了大量的乡愁之作。(师出示)我们来欣赏几节。女生读《舟子的悲歌》中的句子:昨夜,月光在海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师:醒着不能回,那就梦里回。男生读《当我死时》中的句子: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师:生不能回,死了也要回。齐读《醉汉》:把短短的巷子/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3\*GB3③师:对他们来说,离开祖国的每一个白天和夜晚,都是一种身心的煎熬。怎么读出这种煎熬的感觉呢?学生尝试后教师指导,可以将“大陆”的尾音拖长,“在那头”可以一字一顿,音断意连。=4\*GB3④师:读到这里,老师有个疑问:浅浅的海峡,阻断了多少人的归乡路,揉碎了多少的思乡梦。这海峡明明是“深深的”,为什么要用“浅浅的”来形容?将它改成“深深的”,可以吗?交流明确:”深深的”,像鸿沟一样不可逾越,”浅浅的”,寄寓着希望,希望祖国早日统一,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以“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来表现浓浓的乡愁,还是一种写作手法,叫反衬。师:它们能读的轻吗?不能。用轻轻的物象承载浓浓的乡愁,还使诗歌有一种哀而不伤的感觉,有一种含蓄美。再读读第4节,体会一下。=5\*GB3⑤这样看来,这节诗中的“我”指的是谁?交流明确:“我”——台湾游子,还可以引申为所有离开祖国的游子。这样,乡愁就由一个人的思家思亲之情,上升到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5)四个意象的顺序可以改变吗?不能。因为它们承载的“乡愁”是逐层加深的。那怎样读出这种情感的变化呢?每节的读法能一样吗?你试试。(6)师:我们来向名家取取经。(听朗读录音。)(7)分角色朗读,女生读第一节,男生读第二节,老师读第三节,师生齐读第四节并反复一次。(8)背诵全诗。(9)师出示:“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齐读。师:知道什么意思吗?据说狐狸死时,头一定要朝向它出生时的山丘,为什么?因为那是家的方向,是故国的方向,是根的所在。(10)余光中有诗云:即使在爱奥华的沃土上/也无法觅食一朵/首阳山之薇/我无法作横的移植/无法连根拔起。师:知道首阳山之薇的典故吗?伯夷叔齐的故事呢?(学生可能不知道,教师出示提前准备的的内容:伯夷叔齐相传是商末孤竹国国王的两个儿子,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是抱节守志的典范。)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根”指的是什么?(此问有一定难度,可以进一步提示:诗人怀念伯夷叔齐,怀念的其实是什么?交流明确:这是一种民族气节,民族精神,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乡愁”,其实是一份亘古不变的中国情结。)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会抓住意象解读诗歌;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与诗人对话;层层深入,理解乡愁的深层意蕴。五、学技法,迁移拓展1.师:愁本是无形之物,因为要讲课,老师也很愁,很愁很愁,你看得见我这愁长什么样吗?但我要是这样说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看见了吗?长什么样?师:像一江春水,很多很多。诗人是用什么方法化无形的愁为有形的?(学生交流后明确:这是我们常用的——比喻。)2.师:这首诗也是用比喻化无形的乡愁为有形的吗?(交流后教师讲解:这是“寄情于物”,就是将情感寄托在相关的物上,让无形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3.这种写法在古诗中很常见,如我们课前读的《杂诗》(出示),就是将无形的思乡之情,寄托在窗前的梅花上。在我们的作文中也经常用到。默读一下这个排比句:幸福,是贫困孩子手捧捐款时,那晶莹的泪花;幸福,是清洁工回望洁净的路面时,那如花的笑颊。幸福,是站在领奖台上时,老师赠予的鲜红的证书;幸福,是躲在角落里哭泣时,朋友递来的洁白的手帕。师:小作者借有形的泪花、笑颊、证书、手帕来表达自己对无形的“幸福”的理解。4.请借鉴本诗的写法,表达一下你对“爱”的理解,让无形的“爱”变得具体可感。示例:生病时/爱是一杯苦涩的药汤/苦在口中/暖在心房设计意图:提供平台,让学生学以致用,抒写心声。六、课堂小结同学们,乡愁,是一杯苦涩的酒。有一天,你也会离开故乡,别忘了,蓬莱是你的家;或许你也会走出国门,别忘了,中国,是你的根。设计意图:收束本课,寄予希望。七、布置作业1.继续完成你的小诗。2.读读余光中的《春天,遂想一起》、《白玉苦瓜》、《敲打乐》。设计意图:课内外结合,丰富储备;读写结合,实现能力迁移。八、板书设计《乡愁》学情分析《乡愁》本是初四下学期的课文,因为初四已经讲完,参赛时用的是初三的学生。初三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储备,对作者少小离家时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让他们结合自己离家的感受,应该是容易理解的。但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中的那份甜蜜,对已故母亲的思念中的那种痛楚,游子离开故国后思念中的那份失根之悲,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必须引入背景资料,出示相关的作品,补充鲜活的事例,来弥补学生阅历上的空白,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诗歌传达的情感。平常,对于诗歌教学,不少老师只是让学生读读、背背,稍好一点的会告诉学生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怎样的情感,很少有老师舍得拿出整堂课的时间引领学生去赏析,上一节像样的诗歌赏析课。学生对这种课是陌生的,是新奇的,可能会以看热闹的心态,等着看老师如何表演,或等着老师说出现成答案,也可能不好意思张口诵读。教师对此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注重教学环节的安排,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参与进来,才能上好这堂课。《乡愁》效果分析本堂课共安排了七个教学环节,各环节均指向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就几个基本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分析如下:一、课前播放歌曲《乡愁四韵》,学生听得很投入,很好地将学生带入了情境。此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铺垫环节。二、导入新课的环节,采用诗词导入的形式又富于变化,《杂诗》的引入,既丰厚了学生的储备,又借学生之口说出“思乡”的主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回忆思乡的诗句,能唤醒其知识储备,名句的吟诵,让课堂充满语文味,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浓厚的诗意氛围。作者介绍简明,突出余光中“故乡”所指及成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复杂的“故乡”为理解乡愁做了必要的铺垫。三、初读环节,抛出了“请大家放声读课文,试试怎样处理语速、语气、重音等,更能读出“乡愁”的味道”的主问题,让学生探讨语速、语气、重音等的处理方式。借助对语速的处理环节,让学生借助朗读,感受诗歌的基调。借助对重音处理环节,让学生体会了文章遣词的妙处,同时感受到诗歌的韵味。借助重章叠句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四、意象的讲解,不过分强调定义,先让学生找到承载“乡愁”的事物,再让学生知道这些有形的物因承载诗人的情感,在诗中又叫意象,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关于四个意象的顺序,是本课的难点。老师分别创设了四个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再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理解,从学生的朗读效果来看,学生是切实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变化。第三、四节诗的理解是难点,教师补充了较多余光中的诗作及台湾近代文学史上的乡愁之作,既丰厚了课堂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朗读的指导及时跟上,取得了预期效果。五、技法的迁移训练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有的学生仅写了一两节,但学生写的诗无论形式、内容,还是情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只是没有时间展示,不能不说是一点遗憾。纵观本堂课,学生读得有感情,于不自觉中成诵;理解深刻,很好地理解了诗歌的意蕴,落实了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乡愁》教材分析《乡愁》是鲁教版九年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结,选编的是中外现代诗歌的名家经典。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
表现了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情思念。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构思巧妙。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分别对应人生的四个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四节诗以时空的阻隔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2.意境优美。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使其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样,无形的乡愁就投射于具体的对象上,这也是诗人常用的一种技巧——寄情于物,鲜明的意象增加了诗作的形象感和感染力。从语言上看,“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射出浓烈的思乡情绪;叠词和四个形象感很强的量词的运用,又让诗歌韵味悠长。3.形式灵活。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诗中可以赏析的美点有很多,却不能上成诗歌鉴赏课,而应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用读去表现。《乡愁》表达了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这份情怀中,既有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更有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这应是学生学习本文的难点所在,应适当拓展,补充相应的背景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巧妙突破难点。评测练习示例:生病时/爱是一杯苦涩的药汤/苦在口中/暖在心房“读”出诗意,“读”懂诗情——《乡愁》课后反思“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的教学,永远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人写得再好,也只是诗人的情感;老师讲得再好,也只是老师的感受。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必须实现情感的迁移。怎样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让未曾尝过背井离乡之苦的学生感受到诗人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的深情呢?课堂中,我充分利用“读”这一手段,让学生在读中品诗味,在读中悟诗情。一、抓住“读”的契机,给足“读”的时间本堂课,全诗的完整朗读(包括听读、背诵展示)不少于6次,每一小节,学生的朗读、听读不少于5次。读的次数多,而且每次读都明确要求,学生读一次有一次的收获。学生没有刻意背诵,但一节课下来,所有学生都可以自信地、有感情地背诵了。教师善于利用“读”的手段,抓住“读”的契机。当学生确定不了“小小的”应轻读还是重读时,找不准“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一句的重音时,教师便让学生读一读,一读,就豁然开朗了,再顺势将“这头”“那头”改成“这边”“那边”,启发学生思考原句更好的原因,就水到渠成了。书声琅琅的课堂,是本色的语文课堂,也是学生收获最大的课堂,更是充满诗意的课堂。二、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领思想之舟的航向关于本诗的语气的处理,我的直觉是轻缓,最先上课的班级学生也认同。但仔细品味,觉得“缓”是一定的,“轻”却未必恰当,之前因为老师先入为主了,所以学生不加思索地便迎合了。这堂课,我先让学生自己谈谈对语气轻重处理的意见,果然出现了争议。再让学生依据诗中的词语说说理由,然后相机引导,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不拔苗助长,要求学生一步就理解到位。随着学生对诗意进一步理解,对朗读的处理,自然就更到位了。当学生体会不出诗人的心境时,教师不是把自已的理解硬塞给学生,而是创设情境,提供背景,补充相关事例或诗作,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进诗人的世界,理解诗人的心境。当一个学生说出几个意象的顺序是“由小到大”时,其实对诗的布局谋篇有了一个朦胧的感觉了。当这个学生自己更正为“由浅入深”时,就切实读懂了诗人布局谋篇的妙处了。课堂上,教师应是一个成功的导航员,以有层次的问题设计,引领学生思想的小舟驶向诗人心灵的深处。三、架设“读”的桥梁,重视“读”的深度要想读出深度,必须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补充了许多相关资料,少小离家的“幸福的依恋”,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离家的感受体会;思念新娘的“甜蜜的忧愁”,结合余光中对新娘的称呼及相关诗句理解;母亲去世后余光中怀念母亲的诗作,传达了诗人失去母亲的痛苦,便于学生理解那种阴阳两隔的痛楚,再加上音乐的烘托,有的学生已泪眼朦胧了;而台湾离开大陆的背景、文学史上的乡愁之作及“我”的舅姥爷的亲身经历等,能让学生跨越几十的历史,走进一代游子的心灵;“首阳山之薇”的典故,让学生更深地理解了“乡愁”的意蕴,理解了一代代游子的中国情结。这种基于丰厚文化积淀的理解,才是真正的深层解读。而这种解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是一步步深入下去的,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读”是本课最大的亮点,尽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老师并不擅声情并茂地朗读,但由于安排得当,指导得法,学生的朗读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说读出了味道,读出了真情,读懂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行政职业能力模拟37
- 2013年07月16日下午内蒙古面试真题
- 河北行政职业能力模拟65
- 江苏行政职业能力模拟20
- 吉林公务员面试模拟23
- 2024年幼儿园合同协议书范本
- 天津面试模拟53
- 2024年简单劳动合同的范本
- 2024年简易买卖合同模板
- 贵州行政职业能力模拟61
- Australian taxation law notes 澳大利亚税法概要
- 三笔字训练教程课件
- (新高考)高考数学一轮考点复习7.4《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课件 (含解析)
- 农田水利渠道灌溉与排水课件
- 土建工程质量控制培训课件
- 麦积山石窟教学课件
- 《运动健身健美》课件
- 桥梁空心板梁桥监理细则(共33)
-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劳动教育活动2《纽扣掉了自己缝》课件(定稿)
- 见证人告知书
-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93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