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鞍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_第1页
CT在鞍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_第2页
CT在鞍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_第3页
CT在鞍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_第4页
CT在鞍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T在鞍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肿瘤

【摘要】目的探讨CT在鞍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病人,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垂体瘤20例,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3例,CT表现具有特征性,术前诊断正确率较高。星形细胞瘤和生殖细胞瘤各1例,CT表现为鞍区实性肿块,其中1例误诊。结论CT扫描,尤其是二维图像重建技术可显示鞍区肿瘤的内部特征、生长方式、侵犯范围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准确诊断鞍区肿瘤有重要价值。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valueofcomputedtomographyinpatientswithtumorsinsellarCTsingsof33patientswithsurgicallyandpathologicallyprovedsellarareatumorswereanalyzedretˉPituitaryadenomas,craniopharyngiomasandmeningiomashadcharacˉteristicsignsandmostofthemwerediagnosedastrocytomaandgerminomaweresolidarylesionsinsellarareawithoutdiagnosticsignsandtheastrocytomawasmisdiagnosedas

nCT,especially2-demisionreconstructedimagescandemonstratedinnercharacteristic,growthmanner,infiltratingextendoftumors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umorandperitumoralhasgreatvalueinthediagnosisoftumorsinsellararea.

KeywordsTumorsSellarareaTomographyX-raycomputed

鞍区解剖结构较复杂,鞍内为垂体,鞍上是视交叉,两侧为颈内动脉和海绵窦。该区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0%~20%,依其发病率排序为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瘤,星形细胞瘤、脊索瘤、转移瘤和生殖细胞瘤较少见。笔者对3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的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探讨CT在鞍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收集1997年2月~2003年9月在我院行CT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的鞍区肿瘤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4~56岁,平均30岁。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压增高所致的头痛、呕吐等,视交叉及垂体受推压或受侵犯产生相应的症状,如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发育不良和闭经泌乳等症状。CT检查以OM线为基线扫描,其中25例行冠状和矢状重建,21例进一步行增强扫描。

2结果

垂体瘤20例,其中垂体腺瘤15例,垂体微腺瘤5例。CT平扫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14例,8例有坏死囊变,2例合并出血。蝶鞍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其中7例肿瘤较大,在冠状面上显示肿瘤经鞍隔突向鞍上,并推压包绕两侧的颈内动脉和海绵窦,形成较典型的“束腰征”。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份明显均匀强化,囊变部分无强化。7例压迫第三脑室致双侧侧脑室颞角和前角扩大。

颅咽管瘤8例,CT平扫为囊性,实性,囊实性。囊性成份为低密度,CT值为-10~25Hu,囊壁及实性成份可见环状或斑块状钙化影。增强扫描实性成份轻中度强化,囊变部分无强化。8例颅咽管瘤均位于鞍上。脑膜瘤3例,CT平扫为高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楚,肿瘤占位效应较明显,相邻脑组织及脑室受推压,1例瘤周有轻度水肿。骨窗示局部骨质增生。增强后肿瘤明显均匀强化,边缘锐利,相邻脑膜增厚强化明显,即“脑膜尾征”。

星形细胞瘤1例,CT呈等低混杂密度,肿瘤内无钙化。增强扫描实性成份呈环状强化,骨窗示局部骨组织略有骨质吸收。肿瘤侵犯视交叉和下丘脑,双侧侧脑室轻度扩张。生殖细胞瘤1例,肿瘤位于鞍上。CT平扫为稍高密度,边界清楚,增强后肿瘤中度均匀强化。双侧颈内动脉及海绵窦稍受压,但分界清楚。脑室系统积水不明显。

3讨论

鞍区解剖结构较复杂,但该区肿瘤有其特定的好发部位及影像特征。熟悉该部位解剖结构、肿瘤的好发部位及其CT征象,可提高该区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垂体腺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以成人多见。可分为有分泌激素功能和无分泌激素功能两类。根据大小分为垂体大腺瘤和垂体微腺瘤,无分泌功能的瘤体常较大。CT平扫肿瘤多为等或稍高密度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缘清楚,增强后明显强化。肿瘤较大时可使蝶鞍扩大,鞍底下陷,并可通过鞍隔突入鞍上池,向上推压下丘脑,向两侧推压包绕颈内动脉及海绵窦,CT冠状面呈“束腰征”改变,该征象具有特征性。垂体瘤坏死囊变较少见。垂体微腺瘤的直接征象为垂体内的低密度灶,增强后即刻扫描,肿瘤为低密度,延迟30min后扫描,肿瘤为高密度;间接征象为局部膨隆、垂体柄偏移、鞍底骨质变薄或受侵蚀等[1,2]。结合临床病史和CT征象,常可做出正确诊断。

颅咽管瘤:占颅内肿瘤的3%左右,约2/3的病人发病年龄20岁。颅咽管瘤起源于颅咽管在退化过程中残留的上皮组织,肿瘤边缘光滑,可为囊性、实性或囊实性,囊性成份可富含胆固醇结晶,也可含有蛋白成份较多的胶样物质。肿瘤实性成份及囊壁钙化多见[3]。颅咽管瘤多位于鞍上,偶可经鞍隔突入鞍内,单发于鞍内者罕见,与Rathke’s囊肿难以鉴别。CT平扫,囊壁及实性成份可见不同程度的环状或斑块状钙化,增强后囊壁及实性成份轻中度强化,囊液无强化。肿瘤可呈分叶状甚至突入到邻近的蛛网膜下腔,亦有学者报道突入至桥

小脑脚池者[3,4]。

脑膜瘤:多见于成人,发生于鞍区的脑膜瘤约占鞍区肿瘤的2%,肿瘤起源于鞍结节、鞍隔、前床突等部位。肿瘤较大时可压迫邻近的静脉窦导致瘤周脑组织水肿。CT平扫为等或稍高密度,密度较均匀,偶见散在的斑点状钙化,增强后肿瘤明显均匀强化,蝶骨嵴脑膜瘤在骨窗常可显示局部骨质增生,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2]。脑膜瘤囊变少见,约为3%囊壁厚薄不均,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与胶质瘤鉴别困难,恶性脑膜瘤形态不规则,形如“蘑菇云”状,瘤周水肿明显,肿瘤内无钙化,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等。

胶质瘤:鞍区视路胶质瘤少见,起源于视神经、视交叉或视束,发病年龄多10岁,6%~50%伴有神经纤维瘤病1型[2]。肿瘤常较大,累及视神经、视交叉和视束,并可浸润下丘脑,CT平扫为等低混杂密度,边缘不规则,增强后囊壁及实质成份中度强化,呈花边状[5]。表现不典型时与生殖细胞瘤难以鉴别。

生殖细胞瘤:女性多见,主要表现为下丘脑―性腺轴受损的症状。CT平扫为等或稍高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生殖细胞瘤对放射线敏感,诊断不明确时常采用适当剂量的放射治疗[2]。如果肿瘤明显缩小,甚至消失,病人症状减轻,即可诊断为生殖细胞瘤。也有学者提到采用化学治疗观察肿瘤的反应。

其它少见的肿瘤如神经细胞瘤、胶样囊肿、脊索瘤、皮样囊肿、Rathke’s囊肿、错构瘤、畸胎瘤、转移瘤和组织细胞增生症X等,因其发病率较低,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在此不再详细讨论。

总之,CT扫描,尤其是二维图像重建技术可显示鞍区肿瘤的内部特征、生长方式、侵犯范围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准确诊断鞍区肿瘤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6-832.

2沈天真,陈星荣.中枢神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