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篇之刑法课件_第1页
法律篇之刑法课件_第2页
法律篇之刑法课件_第3页
法律篇之刑法课件_第4页
法律篇之刑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法律篇之刑法

简言之,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刑法的根本原那么 指刑法特有的在刑法的立法、解释和适用过程中所必须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那么。1、罪刑法定原那么“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分〞。2、罪刑相当原那么3、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那么 甲男与乙女于某日中午公开在某公园内发生性关系,引起游客的极大愤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对甲、乙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A、聚众淫乱罪B、组织淫秽表演罪 C、寻衅滋事罪D、无罪案例:D

犯罪的概念犯罪〔Crime〕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分的行为。〔一〕犯罪的概述刑事法律制度思想品德与法律根底-第八章-刑法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最根本的特征。所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损害的特性。没有社会危害性,就没有犯罪;社会危害性没有到达相当的程度,也不构成犯罪。社会危害性,从本质上看,是指行为在客观上对刑法保护的利益实际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它是危害社会的一种行为属性,没有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会有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如成心杀人行为刑法中的社会危害性,具有特殊的性质,即它并不是泛指对社会的一般危害,而仅仅是特指到达了严重或者极端程度的危害。正因如此,对于造成这种程度危害的行为,才施以国家最严厉的强制方法——刑罚的惩罚。刑事违法性刑事违法性,是指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超出了一般程度,已触犯了刑法。即犯罪行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违法行为,而是违反刑法的行为,是违反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构成不可缺少的法律特征,是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在法律上的具体表达。只有当行为不仅有社会危害性,而且刑法已明确作出规定时,才能认为是犯罪。刑事违法性是定罪的准绳,必须依刑法定罪量刑,有社会危害性而没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不能定罪。违法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并不都是犯罪,只有违反刑法的才构成犯罪。例如:盗窃、敲诈和勒索少量财物,一般的走私,一般的干预婚姻自由,都是违法行为,但不是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分性应受刑罚处分性,是指犯罪行为应当受刑罚处分的行为。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只有当该行为应当受到刑罚处分时,才能成立犯罪。应当注意:不应受惩罚和不需受惩罚是不同的两个意思,其区别在于:★不应受惩罚,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根本不构成犯罪,当然就不存在应受惩罚的问题;★不需受惩罚,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己经构成了犯罪,本应惩罚,但考虑到具体情况,例如:犯罪情节轻微,或者有自首、立功等表现,从而免予刑事处分。免予刑事处分说明,行为还是犯罪的,只是不予刑罚处分而已,与无罪不应当受惩罚有着本质的区别。

1犯罪的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规定的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件组成的具有特定犯罪性质和社会危害性的有机整体。

〔一〕犯罪的概述刑事法律制度思想品德与法律根底-第八章-刑法

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构成犯罪,所必需具备的主客观要件的总和。具体包括:犯罪客体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主体

犯罪主观方面犯罪构成四个要件,缺一不可什么人犯罪主体主观方面在怎样的心理状态下客观方面实施了什么行为犯罪客体造成什么危害刑事法律制度〔一〕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任何犯罪都有犯罪客体,因为任何犯罪都侵犯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如:盗窃罪的客体,是财产权犯罪对象指的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人或物。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对象那么未必。如:甲盗窃的是备用的、尚未安装的通讯线,乙盗窃的是正在使用的通讯线。甲构成盗窃罪,乙那么构成破坏通讯设施罪。因乙所侵犯的客体是与通讯相联系的公共平安。2、任何犯罪都有犯罪客体,并非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对象。如:偷越国〔边〕境罪,其客体为国家对出入国、边境的管理制度。以“危害国家平安〞为客体的犯罪,大局部是没有具体的犯罪对象的。3、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根底,犯罪对象那么不是。4、任何犯罪都危害客体,而对象却不一定受到损害。如盗窃行为〔二〕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包括:

危害行为——一切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

危害结果——绝大多数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

犯罪方法犯罪时间犯罪地点

某些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又称为选择要件。(如非法捕捞水产品罪、聚众斗欧罪等。)危害行为

作为--禁止做而去做举刀杀人,投毒下锅等危害行为不作为-----有义务〔前提〕且能实施某行为而未实施,如果造成严重危害性-构成犯罪。注意:不作为必须以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为前提义务的来源: 1、来自法律的明文规定。如遗弃罪。2、职务或业务上的要求;如值班医生。3、来自法律行为的义务;如受雇为他人照顾小孩的保姆有确保小孩平安的义务。4、来自行为人的先前行为;如汽车司机交通肇事撞伤行人,有义务送伤者去医院抢救。危害结果通常是指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当危害结果已经发生,为使行为人对这一结果负责,就必须查明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 但应注意的是,合法行为、自然力作用等及其所引起的某种结果,不属于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范畴。不能简单地把因果关系与负担刑事责任等同起来,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没有成心或过失,尽管其行为与结果存在因果关系,也不应负刑事责任。〔三〕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指实施危害行为并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 人或单位。分类: 单位——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自然人一般主体〔刑事责任年龄和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特殊主体〔还要求具有特定的职务或身份〕如:重大飞行事故罪的主体、铁路运营平安事故罪的主体、贪污罪的主体、受贿罪的主体、非法贷款罪的主体等均为特殊主体。1、刑事责任年龄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我国刑法刑事责任年龄分三个阶段:

我国刑法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坚持两条重要而特殊的原那么:从宽处分原那么;不适用死刑原那么。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犯成心杀人、成心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刑法?第17条第1款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据此,已满16周岁,是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有识别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到达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6周岁刑事法律制度2、刑事责任能力 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和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识别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分类: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

经法定程序鉴定,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不满14周岁的人刑事法律制度只对犯——成心杀人、成心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承担刑事责任。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刑事法律制度减轻〔限制或局部〕刑事责任能力1、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2、尚未完全丧失识别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3、又聋又哑的人4、盲人单位犯罪主体单位犯罪,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单位犯罪,必须是法律明文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如走私罪、单位行贿罪、偷税罪等。单位犯罪的,一般实行双罚制,对单位判处分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判处刑罚。〔四〕犯罪主观方面概念——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成心或过失〕、犯罪的目的和犯罪动机等几种因素。罪过——必要要件犯罪目的——选择要件犯罪动机——非构成要件,不影响定罪,而影响量刑。▼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故意过失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主观上的过错刑事法律制度犯罪故意含义——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会——“必然〞和“可能〞。直接成心—明知会发生,希望…间接成心—明知会发生,放纵…间接成心犯罪通常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1、主要追求一个犯罪的结果而放任另一个犯罪结果的情况。 案例:一个人想毒死他的妻子,然后在妻子咖啡罐里面放了毒药。她的妻子拿来了招待客人,把客人毒死了。行为人对毒死妻子而言是杀人的直接成心;对被毒死的客人而言,是间接成心。2、追求一个非犯罪性的结果而放任另一个犯罪结果的发生。 案例:甲在公园里面打鸟,鸟在树枝上,位置很低。节假日公园里人很多,树对面不远的地方就有很多的游客来来往往。行为人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朝树上的鸟射击,全然不顾附近的游客。一枪开过去,结果子弹飞过那棵树击中了人,这种情况被认定为间接成心,属于为了追求一个非犯罪结果〔打鸟〕而放任另一个犯罪结果〔致人死亡〕,对犯罪结果成立间接成心。犯罪过失含义——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防止,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疏忽大意的过失—应当预见、因疏忽大意未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可能预见、轻信能防止……案例: 甲是保姆,一日甲为某家的婴儿乙洗澡时突然听到响,便将乙放在浴缸一头,使其背靠墙坐着,甲跑去接,由于是熟人便多聊了几句,回来后发现乙自己爬到了浴缸里已被溺死。甲对乙的死亡结果在主观要件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什么?答案:疏忽大意的过失案例: 24岁的青工张某非常喜欢邻居家4岁的男孩小涛。一日,张某带小涛到一座桥上玩,张某提着小涛的双手将其悬于桥栏处,开玩笑说要把他扔到河里去,小涛边喊“害怕〞边挣扎,张某手一滑,小涛掉入河里,张某急忙去救。小涛已溺水而死。从刑法理论上看,张某对小涛的死亡结果在主观要件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什么?〔〕A、间接成心B、疏忽大意的过失C、过于自信的过失D、意外事件C无罪过事件: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

不可抗力——客观上造成了损害、非成心或过失,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引起的。“不能抗拒〞,指虽然认识到,但由于当时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行为人无力排除或阻止。如马受惊伤人意外事件——客观上造成了损害、非成心或过失,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能预见〞,指就当时的条件而言,行为人无法认识到。如开车打喷嚏撞倒电线杆2排除犯罪的事由排除犯罪的事由,是指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外表上符合某种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符合犯罪构成,依法不成立犯罪的事由。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两种排除犯罪的事由,即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刑事法律制度〔一〕犯罪的概述

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当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以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2排除犯罪的事由-正当防卫刑事法律制度正当防卫的条件〔1〕必须具有正当目的〔2〕必须针对不法行为〔3〕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侵害行为〔4〕必须对不法侵害人本身〔5〕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以下行为,不是正当防卫:①防卫挑拨行为。〔指为了侵害对方,成心挑起对方对自己进行侵害,然后以正当防卫为借口,给对方造成侵害的行为。这种行为不具有防卫意识,是成心犯罪。〕②保护非法利益而实施的行为。③相互斗殴。假想防卫:如果没有发生不法侵害,行为人误以为发生了不法侵害,采取了自以为是正当防卫行为的,属于假想防卫。 对于假想防卫,应视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失而予以不同的处理,通常按过失犯罪处理。

案例: 甲在路上看到儿子正被两个人拦截、纠缠、推打,准备上前制止。这时一名便衣警察也为制止纠纷冲上前去,在未说明身份的情况下,直接架住甲的儿子,且动作粗暴。甲误以为是对方同伙,上前用扳手砸向便衣警察的头部,致其死亡。甲的行为的性质是什么?答案:属于假想防卫,应当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正当防卫只能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之时才能实行,不能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以下情形一般应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终止:一是不法侵害已经完结;二是不法侵害人自动终止;三是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四是不法侵害人已经丧失继续侵害的能力。 甲遭到乙持刀抢劫,一下子把乙打倒在地摔晕过去。这时,甲特别气愤,拿起罪犯掉在地上的刀子,几刀下去,把摔晕在地的乙扎死了,问:关于甲行为哪种是正确的?〔〕 A、将抢劫者杀死属于正当防卫 B、防卫过当 C、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防卫过当。 D、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成心杀人D防卫过当: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防卫过当应负刑事责任。对于防卫过当行为的罪名,应当根据具体过当行为的性质,以及行为人的罪过形式,并依刑法分那么有关条款予以确定。无限防卫权:又称无过当防卫,指公民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所实施的正当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后果的,不负刑事责任的情形。 ?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平安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较小合法权益,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它是一种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因此而造成必要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2排除犯罪的事由-紧急避险刑事法律制度

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案例: 甲遭到乙等三人的无端殴打,并被乙用刮刀刺伤。甲急忙夺路跑走,此时,乙等人高呼:“抓小偷!〞。路人丙不明真相,上前抓住甲。甲一时难以挣脱,虽然知道丙是不明真相、见义勇为的群众,仍不得已刺伤丙,得以脱身。事后查明,甲被乙刺成重伤,某甲给丙造成轻伤害。甲的行为是紧急避险武某驾车行使时突见前方五米处一人挑担向右横穿马路,武某一面紧急刹车,一面向右急打方向盘,车身将路边一电线杆撞断,将路边一行人砸成重伤。武某导致他人受伤的行为属于〔〕A.过失重伤罪B.紧急避险C.不可抗力D.意外事件B3成心犯罪的形态成心犯罪形态是指成心犯罪在其开展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一〕犯罪的概述刑事法律制度3成心犯罪的形态:犯罪预备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分或者免除处分。刑事法律制度行为人实行了犯罪预备行为行为人尚未着手实行犯罪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使犯罪未能得逞特征案例: 某士兵看见一女兵从宿舍出去打水,随手把门掩上,产生了强奸的念头。他偷偷溜进女兵的宿舍,藏到女兵的床底下,伺机强奸。女兵打水回宿舍后,感到床下似乎有人,喊人来把他抓获。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强奸预备行为。因为行为人为了强奸而实施了预备行为〔藏在床下便于实施强奸〕,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被发现抓获〕而未能着手开始实施暴力、胁迫的强奸行为,假设行为人已经着手抢劫、强奸,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既遂的,是犯罪未遂,不是犯罪预备。3成心犯罪的形态: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分。刑事法律制度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人犯罪未得逞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使犯罪未能得逞特征如:某甲潜入本单位财务室正在撬保险柜,突然听门外有人走动,以为被发现,跳窗逃走,就是犯罪未遂案例: 陈某趁珠宝柜台的售货员接待其他顾客时,伸手从柜台拿出一个价值2300元的戒指,握在手中。然后继续在柜台边假装观看。几分钟后售货员发现少了一个戒指并疑心陈某,便立即报告保安人员。陈某见状,速将戒指扔回柜台内后逃离。关于本案,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陈某的盗窃行为已经既遂 B、陈某的盗窃行为属于未遂 C、陈某将戒指扔回柜台内属于中止行为。 D、陈某将戒指扔回柜台内属于犯罪既遂后返还财务的行为AD3成心犯罪的形态: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分;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分。刑事法律制度犯罪既遂以前〔即犯罪过程的任意阶段〕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必须是彻底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特征例: 乙某意图强奸韩女,使用暴力脱去韩女的裤子后发现,韩女正处在月经期。乙某遂停止犯罪。此案例中,乙某的行为符合犯罪中止的第一种情形“自动放弃犯罪〞。 甲欲杀妻,用菜刀连砍数刀后见妻子情状极其可怜,心生不忍,便抱起妻子来到医院急救,妻子因及时抢救而幸存。属于“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中止犯罪〞。3成心犯罪的形态:犯罪既遂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成心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刑事法律制度某甲与某乙有仇,欲寻机报复。一日某甲知某乙一人在家,便携匕首前往。途中遇联防人员巡逻,某甲深感害怕,便消除念头折返家中。某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不构成犯罪C以下案例分别是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和既遂?为什么?A.大学生吴某溜进邻居家,拿了两张盖了章的空白支票,因担忧受到法律制裁又自动放回原处。其实,他假设想那走也无法得逞,因为他的行为早已被窗外的邻居何某发现。B.被公司开除的张某潜入原公司财务室,把保险箱翻开,看见巨款已提走,便失望而去。C.李某出狱后生活无着落,方案抢劫附近的银行,他制订了方案,并买回土制手枪一把。后被房东发现私藏的手枪,并报警,警察将其抓获。案例

4共同犯罪指二人以上的共同成心犯罪。构成要件: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具有犯罪主体资格的人;客观——共同作为、共同不作为、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主观——共同的犯罪成心。犯罪集团——3人以上、较固定的犯罪组织。〔一〕犯罪的概述刑事法律制度共同犯罪人的种类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主犯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人

从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胁从犯成心教唆他人实施犯罪的人教唆犯1、主犯——对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分。对于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分。2、从犯——从轻、减轻或免除3、胁从犯——减轻或免除4、教唆犯——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分。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分。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分。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二〕刑罚制度

刑罚是由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一种强制性的制裁方法。主刑

附加刑管制—不需关押,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并不超过3年。

拘役—短剥自由,就近关押,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并不超1年。有期徒刑—适用最广,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并不能超过20年。

无期徒刑—剥夺终身自由,实行监禁,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死刑—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适用于外国人。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1刑罚的体系以下关于刑种的表述不正确的有(〕A.主刑只能独立适用,附加刑不能独立适用B.主刑与附加刑在轻重程度上不具有可比性C.死刑与剥夺政治权利必须同时适用D.死缓不是一个独立的刑种A2刑罚的量裁是指人民法院对于犯罪分子依法予以裁量并决定其刑罚的活动。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应当根据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判处。包括累犯、自首和立功、数罪并罚、缓刑等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刑法规定的量刑原那么。2

刑罚的量裁-累犯是指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人,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情况。对于累犯,从重处分,但过失犯罪除外。2刑罚的量裁-自首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一般自首〕,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特殊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分;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分。以下情形哪一项属于自首?〔〕A、甲杀人后其父主动报案并将甲送到派出所,甲当即交代了杀人的全部事实和经过。B、甲和乙共同贪污之后,主动到检察机关交代自己的贪污事实,但未提及乙C、甲和乙共同盗窃之后,主动向公安机关反映乙曾经诈骗数千元,经查证属实D、甲给监察局打,成认自己收受他人1万元贿赂,并交代了事情经过,然后出走不知所踪A2刑罚的量裁-立功

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行为。立功分为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犯罪人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分;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处分;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免除处分。2刑罚的量裁-数罪并罚数罪并罚,是指人民法院对一人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并根据法定原那么与方法,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原那么:吸收原那么限制加重并科原那么1、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重罪吸收轻罪原那么,只执行一个死刑,而不得决定执行二个以上的死刑或其它主刑;2、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刑的,只应决定执行一个无期徒刑,而不执行两个以上的无期徒刑,或者将两个以上的无期徒刑升格执行死刑,或者决定执行其他主刑。吸收原那么适用数罪并罚的三种情形: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并罚〔69条〕;——先并后减

在刑罚执行期间发现漏罪的并罚〔70条〕;——先并后减在刑罚执行期间又犯新罪的并罚〔71条〕。——先减后并2刑罚的量裁-缓刑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及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在考验期内,如果遵循一定条件,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一项制度。

——对所判刑罚附条件不予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人——战时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没有现实危险的犯罪军人缓刑一般缓刑战时缓刑2刑罚的量裁-减刑

减刑是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一种刑罚制度。2刑罚的量裁-假释

假释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能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有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种刑罚制度。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种类一、危害国家平安罪 危害国家平安罪,是指成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平安的犯罪行为。 危害国家平安罪是性质最严重的一种犯罪,是我国刑法主要打击的对象。危害国家平安罪的主要罪名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暴乱罪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资助危害国家平安罪投敌叛变罪叛逃罪间谍罪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资敌罪危害公共平安罪,是成心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平安的行为。二、危害公共平安罪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毒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平安罪破坏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罪破坏电力、燃气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设备罪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破坏播送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危害公共平安罪的主要罪名危害公共平安罪的主要罪名盗窃、抢夺、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和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罪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劫持船只、汽车罪劫持航空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是指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危害国民经济的犯罪行为。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罪名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走私罪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金融诈骗罪危害税收征管罪侵犯知识产权罪扰乱市场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是指成心或过失地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成心非法剥夺或妨害公民依法自由行使民主权利的犯罪行为。生命权和健康权依法享有的选举权、被选举权、通信自由权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罪名成心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成心伤害罪过失致人重伤罪强奸罪绑架罪猥亵、侮辱妇女罪非法拘禁罪拐卖妇女、儿童罪诬告陷害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