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社会生活变迁课件_第1页
第2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社会生活变迁课件_第2页
第2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社会生活变迁课件_第3页
第2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社会生活变迁课件_第4页
第2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社会生活变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社会生活变迁考情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情备考分析考题角度·备考分析考题角度备考分析(1)2018·全国Ⅰ卷,31:从矿产资源勘探的漫画入手考查“一五”计划的进行(2)2018·全国Ⅱ卷,31: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积极参加国家经济建设(3)2017·全国Ⅱ卷,41:从矿业政策考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4)2016·全国Ⅱ卷,31:“一五”计划(5)2016·海南卷,24:新中国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6)2015·全国Ⅰ卷,31:“一五”计划(工业化)(7)2015·海南卷,24:“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1.高频考点:“一五”计划特点、成就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备考策略:(1)新中国建立到“一五”计划完成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时期,对于本阶段的学习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从生产力的角度,掌握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工业化)的成就。第二、从国家经济体制的角度,认识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背景、特点和影响。(8)2014·全国Ⅰ卷,31:“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9)2014·全国Ⅱ卷,31:计划经济体制(10)2014·海南卷,24:计划经济体制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11)2013·海南卷,23:“一五”计划工业布局(12)2012·海南卷,25:三年经济困难(13)2011·课标卷,33: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调动(14)2011·海南卷,24:人民公社化的影响(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主要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分析,能够认识按经济规律办事的重要意义。(3)社会生活的变迁重点关注与政治、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内容,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等。主干知识整合整合知识·夯实基础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经济恢复(1949~1952年)(1)背景①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②交通落后,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抓主干(2)措施①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打击投机商人。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经济,以解决中央财政困难;合理调整工商业,调动私营工商业的积极性,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②农村: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3)意义:到

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19522.“一五”计划(1953~1957年)(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2)任务①优先发展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3)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

奠定了初步基础。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

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6年,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集体化社会主义公有制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1)背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经济文化先进的工业国2.探索失误(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主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2)“大跃进”: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3)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

。(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高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3.政策调整(1)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到

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出现国民经济的复苏。(3)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三、改革开放前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新风尚(1)物质生活: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2)社会风尚:

、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1965勤俭节约2.交通事业的起步(1)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2)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和长江等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3)航空: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3.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创办《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2)电影:新中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

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3)电视:1958年,

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革命战争题材北京电视台重理解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过渡时期(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2)经济结构: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3)阶级结构:由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到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4)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5)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3.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①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一大二公”。②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③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④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2)实质:试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但这只是一种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的空想,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消极影响。要点史料探究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主题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开展材料一

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注:指“一五”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问题】(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农业、工业投资的状况和原因。结合所学回答“一五”计划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解析】第(1)问,由对农业的投资不到总投资的8%,而投入工业的占一半以上,工业投资中投入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资金占90%得出“状况”,联系所学得出上述状况出现的原因及“一五”计划的影响。第(2)问,通过分析材料中各种所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得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优势,联系所学得出意义。【参考答案】(1)状况:工业投资比重大,农业投资比重小。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三大改造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深化拓展“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4)渐进性和长期性。(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主题二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材料一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二

城镇人口数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建设热潮的原因。(2)材料二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分别指出BC阶段我国城镇人口的增长趋势及原因。【解析】第(1)问,据“1958年”“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可知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经济建设的盲目性。第(2)问,BC段是1961~1977年,联系1960年后国民经济的调整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作答即可。【参考答案】(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经济建设的盲目性。(2)趋势: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城市化趋缓甚至倒退。原因:实行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精简城市人口;“文化大革命”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深化拓展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事件特征影响原因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结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2)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5)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6)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大跃进”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高考教材连线透析高考·教材补缺【析考题】角度一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典例1】

(2016·全国Ⅱ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案:A【试题分析】“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其原因:财力有限,如果平均使用,百废俱兴,必然一事无成;没有重工业,就没有工业化的基础,也就没有巩固的国防。优先发展重工业必须解决几个问题:一是通过压低全民消费,提高储蓄率,加快资金原始积累;二是保证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向重工业领域;三是实行平均主义的民生保障,确保社会的稳定。所以,题干材料中“一五”计划压缩住宅建设投资、压缩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其目的在于完成工业化,奠定工业化基础,A项正确。国民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一五”计划期间,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和所有制(经济成分)结构都不能够说“臻于平衡”,如工业的比重、重工业的比重都偏低,B项可排除。题干材料只是压缩非生产性建设投资,C项可排除。城市化一般包含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面积扩大等。“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大力兴办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城市化进程会加快,D项可排除。角度二“大跃进”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典例2】

(2015·海南卷,2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答案:B【试题分析】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作出重大决策,要求钢产量比1957年翻番,随后出现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同时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下,电力、煤炭、运输等行业也兴起了“全民大办”的热潮。这也就相应地增加了这些行业的劳动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大办的工矿企业转移。B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于1957年,公私合营完成是在1956年底,都与题干时间不符,A、C两项错误;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职工人数增长没有关系,D项错误。【教材补缺】新中国的城市化问题1.1950~1957年:伴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2.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3.1961~1965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4.1966~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角度三新中国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典例3】

(2016·海南卷,24)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答案:D【试题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国民党敌特分子仍然潜伏大陆,进行反革命煽动、破坏活动。私营报纸《大公报》《文汇报》影响力也很大,刚刚建立的新政权必须抢占新闻宣传的主阵地,建立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满足新中国成立初期塑造意识形态认同的需要,巩固新生的政权,D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新闻宣传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新华社,并非突出新闻宣传的网络或者新闻报道的速度,A、C两项错误。《暂行办法》为实现信息传播业由私报主导向新政权主导的转变创造了条件,但是,B项的“实现”表述不够严谨,错误。角度四妇女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典例4】

(2018·全国Ⅱ卷,31)如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答案:B【试题分析】1956年是“一五”计划实施期间,奶奶“量布做新衣”,阿姨“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都是在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体现了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量布做新衣”的信息不符,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漫画中“1956年”的时间信息不符,C项错误。D项不是漫画的主旨且与史实不符,排除。【练考题】

1.(2017·海南卷,12)如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农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