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冲刺押题卷三
一、选择题
1.表1所示为战国时期两位改革家的相关言论。由此可知,二人均主张()
表1
改革家言论
吴起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
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
奉选练之上
商鞅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
所芬华
A.发展封建经济B.实行精兵简政C.削弱贵族势力D.加强中央集权
2.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巡游,这也是他第一次北巡,当时燕地方土卢生献上一
本书,上面写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言。秦始皇最有可能以此为由()
A.定都咸阳B.北击匈奴C.控制西南夷D.南征百越
3.东汉后期,虽然函谷关(位于今河南洛阳新安县)以东的中原地区只占全国疆域面积
的11.4%,但据保守估计,当地实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其中多数为豪
强荫蔽人口;“百亩之家”只算是小家门户。这一局面()
A.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B.推动了长途贩运
C.刺激了少数民族内迁D.易激化社会矛盾
4.图1为《北魏孝文帝出巡图》。据图可知,北魏孝文帝()
图1
A.断诸北语,一从正音B.厉行封建,明宗明礼
C.迁都洛邑,改穿汉服D.改易汉俗,笃行中制
5.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就将自己的陵墓安排好了,“因山为陵,容棺而已”,以防子孙将其
厚葬造成浪费。他还指出:“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唐
太宗此举()
A.源于经济凋敝的现实B.推动“贞观之治”的形成
C.旨在改善民众生活D.表明唐初社会矛盾尖锐
6.武则天称制及称帝二十一年,前后任宰相者达75人;唐中宗时,曾有19人同时为
相。唐朝群相制的实施()
A.导致了冗官问题B.强化了君主权力
C,提高了行政效率D.完善了监督机制
7.《齐民要术》记载:“凡黍、称田,新开荒为上,大豆底为次,谷底为下……良田小豆
底佳,黍底次之。”据此可知,《齐民要术》崇尚()
A.精耕细作B.辩证思维C.观察积累D.改良工具
8.宋太祖说:“可以利百代者,惟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一遇凶
岁……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禁兵……”每募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
贼”。这一举措的消极影响是()
A.诱发了灾民起义B.助长了懒惰的世风
C.加剧了藩镇割据D.削弱了禁军战斗力
9.《辽史》中记载:“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
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行营)”这一治理模式反
映了辽国()
A.统一天下的坚定意志B.军事实力的强大
C.政治中心的有序迁移D.国内矛盾的消除
10.中唐时,“天下”即“以江淮为国命”。北宋建立初期,宋太祖说:“中国自五代以来,
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则国用富饶矣。”此言反映了中
唐至宋初()
A.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B.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C.政治中心移至江淮地区D.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
11.1313年,元朝“专立德行明经科”,恢复科举,以北宋程氏兄弟和南宋朱熹等大儒注
解的“四书”为主要考试内容,并将其标榜为“格物、致知、修已、治人之学”。这表
明元朝时()
A.儒学理论取得突破B.科举选才重视道德
C.理学仍为正统哲学D.民族歧视政策松动
12.图2所示战役的胜利()
图1
A.打击了倭寇嚣张气焰B.驱逐了荷兰殖民势力
C.扩大了国家领海范围D.维护了朝贡贸易安全
13.明初的苏州,“非世家不架高堂,小民咸以茅为屋”,中产之家也往往“恐官府见之以
为殷富”;明中叶以后,一些官绅富户的深宅大院在院落的布局、设计、构筑及装饰等
方面追求宽敞豪华。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A.主流观念的转变B.程朱理学的僵化
C.商品经济的发展D.经济重心的南移
14.他被誉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学问渊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敢于抨击
“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并强烈要求限制君权,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
主”精神。同时,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这位思想家是()
A.顾炎武B.黄宗羲C.王夫之D.李贽
15.1873年,英国领事麦华陀以建筑”一条寻常马路”为名向上海地方当局提出购买上
海、吴淞间地皮的要求,并将英商怡和洋行依托“吴淞道路公司”的名义购入的修建
铁路所需器材称为“供车路之用”的铁器等件。这一现象可以解释()
A.列强侵略的两面性B.外商企业的虚伪性
C.清朝政府的腐朽性D.通商口岸的独立性
16.一位美国学者在其《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写道:“经过(这场)战争,中国的领土
被剥夺,经济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一个屏藩朝鲜亦被摧毁。”材料中的这场战争
()
A.促成了清政府主动推行新政B.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C.导致鸦片贸易取得合法地位D.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17.1917-1918年间,《新潮》《华工杂志》《欧战实报》等报刊大量报道了德奥罢工风潮,
俄国工人罢工以及伦敦纺织工人罢工运动等,时人指出:“欧战以还,世界资本制度之国家,
无一不受社会革命之风潮所激荡。”这表明当时的知识界()
A.“以俄为师”成为各阶级的共识
B.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C.民主与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D.积极探索救亡图存新路
18.下面是1912〜1918年中国外贸进出口状况表。1915〜1918年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出口额进口额入超额
1912371473102
1913403570167
1914356569213
1915/450\(叭
1916482(叫/3八.
19174635501
1918\486,\555/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
C.民族资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19.1880年左右的《点石斋画报》中家常女性的穿着几无例外是花团锦簇的宽衣大袍,而到
1920年左右的《美女画像・百美图》中则大多是剪裁合身的衣裙,紧身窄袖。此变化反映了
()
A.西方服饰为女性所喜爱B.女性审美走向追求个性
C.民众生活H益走向贫困D.社会等级观念日趋淡薄
20.甲午战后,原有洋务企业进行了改制,多数官办、官督商办企业被商办企业所代替,如
1896年湖北机器织布局实行股份制改造后,“竟赢余十八万金,除以十五万金还清旧债
外,仍余三万金”。由此可知()
A.清政府财政经济严重困难B.清政府逐渐调整了经济政策
C.洋务企业最终走向了破产D.中国企业开始了股份制尝试
21.19世纪后半期,李鸿章、王韬等人关于“变局”的讨论,在士大夫之间日渐流传开
来,而关于“变局”的推断由“数百年”扩展为“千年”乃至“数千年”。这表明()
A.西方思想拓宽了土人视野B.洋务运动扩展到思想领域
C.中国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D.早期维新思想理论的成熟
22.《马关条约》签署后,台湾人民“涌入衙署,哭声震天”,请唐景松(时任台湾巡抚)向
清政府转达台湾属倭“万姓不服……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至极!”……日军在攻台战役
中,感叹说:“有全台皆兵之感”。材料反映出台湾人民()
A.反帝爱国的精神B.同情清廷战败丧失主权
C.斗争取得了胜利D.因内部矛盾致斗争失败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初功臣封侯时,“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时代,“流民既归,户口
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户口的充分回归与迅速蕃息,是社会
生产逐步走向安定有序,实现正常化的反映。西汉王朝的国力也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充实。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汉武帝继位后,随着治国思想的改变,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就被提到日程上来
了。所谓“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皇帝对朝臣的控制;二
是加强朝廷对各地的控制。这两个层次的控制加强的结果,自然是一切大权统归于至高无上
的皇帝。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至文景时期社会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意义。(6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朝中期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多数土地集中在豪强手中,农民因贫苦而逃亡,甚至
起义。此外,因为统治阶级的腐败,国库亏空,财政紧缩。面对这样的危局,公元1581年,
首辅张居正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以挽救明朝的统治。
材料二
雍正帝即位后,实行摊丁入亩。摊丁入亩总体上延续了一条鞭法的做法,把丁税平均摊
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称为“地丁银”。这一做法取消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
较为彻底地完成了我国历史上赋役合并和纳税方式的转变。理论上,无地者无需纳税,多地
者多纳税,将以前贫者所需缴纳的部分赋税转嫁给了富豪权贵。其实施后,全国人口总数快
速上涨,税源也得以稳定。但摊丁入亩本质上仍然是加强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无法真正改
善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实施过程中,各种赋税一律被摊入田赋,人民的负担根本没
有得到减轻,甚至有所增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沈露璐《两税法研究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中期实施一条鞭法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较于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实施的共同影响。(8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前往内地传教;同时,列强政府为加紧侵略大量
任用熟悉中国情况的传教士。西方商人为利用传教士刺探经济情报,也对其进行资助。以丁
期良为代表的一部分传教士企图靠影响中国上层来传播基督教。1872年,英国和美国传教
士在北京创办了华北地区第一个外国报刊《中西闻见录》。该报从创刊至1875年8月停刊,
共36期,主要用于免费赠送给北京的政府官员。其内容主要与近代科技相关,同时也有大
量的国际国内新闻报道。该报虽然发行时间短,发行量也不大,但流传范围很广,影响颇为
可观。
材料二
在《中西闻见录》的49篇有关中国的报道中,中国被刻画成一个“病者”形象,而这
个“病者”也是一个彻底分裂的“两面派”:一方面,中国是一个贫穷、迂腐、不擅创新、
遵守旧制的落后者;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的一小部分人已经开始承认这个国家处在病态当中
的事实,并着手寻医问道,为了让国家摆脱落后挨打的现状而不断地奔波着、努力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世培《〈中西闻见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闻见录》创办的背景,并分析其史料价
值。(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小部分人“寻医问道”代表的历史事件,并对这
一事件进行评价。(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物质传播之路,更是人类的一个文化舞台与文明平台。在此场域中,
人类文明空间与时间相互融通、物质与精神齐头并进、人种民族相互交融、宗教与世俗相互
适应、文化与艺术相互补充、经济与政治良性互动、战争与和平相互交替,真正具象地释示
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命题下“人类文明共同体”的细微肌理,因之也具有了不同
寻常的文化意蕴。
——摘编自林少雄《丝绸之路的文化意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中的“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
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
以奉选练之士”可知,吴起认为,大臣权力过重,分封的贵族太多,会上逼帝王下虐
百姓,造成国穷兵弱;不如让分封的贵族后代只享受三代的爵禄,降低百官的俸禄等
级,减少不必要的分属官员,用节省下来的钱奉养精选出来的的士兵。根据表格中的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并结
合所学可知,商鞅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故选C项;根据材料内容
可知,两人改革均主张削弱贵族势力,未涉及发展封建经济,排除A项;根据材料内
容可知,两人改革均主张削弱贵族势力,未体现精兵简政,排除B项;根据材料内容
可知,两人改革均主张削弱贵族势力,而加强中央集权指的是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材料未涉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胡”在中国古代常作为北方渔猎游牧民族的通
称,匈奴自战国后期屡屡侵犯各诸侯国的土地,并占据了河套地区,对秦朝统治中心
——关中地区造成严重威胁,材料中的敬言正好为秦始皇北击匈奴提供借口,故选B
项;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公元前221年定都成阳,而材料提供的时间是公元前215
年,时空观念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胡”是专指北方渔猎游牧民族,而
西南夷地处西南地区,秦时对这一地区称为“西南夷”,秦朝对其加强控制的时间早于
第一次北巡的时间,时空观念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胡”是专指北方渔
猎游牧民族,而百越地处南方沿海地区,发动对百越的征服是在公元前219年,第一
次北巡时间是公元前215年,时空观念不符,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原地区只占全国疆域面积的11.4%,但据保守估
计,当地实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可知这一时期这一地区人多地少,存在
人地矛盾,并且根据“多数为豪强荫蔽人口”;百亩之家'只算是小家门户”,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拥有大量土地,并且隐匿了较多人口,土地兼并
盛行,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故选D项;根据材料“多数为豪强荫蔽人口”、“'百亩
之家'只算是小家门户”可知,当时土地兼并严重,不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
项:根据所学可知长途贩运发生在明清时期,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说的
是土地兼并易激发社会矛盾,与少数民族内迁无关,排除C项。
4.【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魏为鲜卑族所建,少数民族服饰为窄袖短袍,而
图片中孝文帝的服饰为宽大袖袍与中原王朝的天子服饰相同,出巡活动遵循中原王朝
仪仗的情形来看,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参照汉文化进行风俗改革,故选D项;图片
内容体现的主要是服饰仪仗方面,无法体现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要求说汉话,排除A
项;图片内容体现的主要是服饰仪仗方面,体现不出学习汉族政治制度,排除B项;
图片内容可以明显看出孝文帝身着汉服,不能反映出迁都洛阳,排除C项。
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安排自己的陵墓的举措,在一定
程度上减轻了当时百姓的负担,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并最终推动了“贞观之治”的
形成,故选B项;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发展,排除A
项;材料中主要反映出唐太宗带有一定的节葬思想,为了避免浪费,根本目的在于巩
固其封建统治,并非旨在改善百姓生活,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经过隋末农民战
争的洗礼,唐初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朝前中期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利用相权之
间的相互牵制来加强皇权,削弱了相权,因袭强化了君主权力,故选B项;根据材料
可知,群相制度涉及的群体数量有限,并不会导致冗官问题,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
知,宰相之间相互牵制也容易导致推诿现象,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根据
所学可知,群相制属于中央官制,他们没有监察权,不属于监督机制,并不能完善监
督机制,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材料“凡黍、称田,新开荒为上,大豆底为次,谷底为下……良田
小豆底佳,黍底次之”的意思是“大凡种植黍的土地,以新开垦的荒地为上等,大豆
底为较次,谷底为最下……好地,小豆底最好,黍底次之”,该记载强调了种植作物时
对土地的选择,体现了古代重视农业技术,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A项;材料体
现的是精耕细作中对土地的选择,未反映辩证思维,排除B项;材料体现种植作物时
对土地的选择,与观察积累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种植作物时对土地的选
择,而不是改良工具,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据材料和结合所学“一遇凶岁……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
野则少一贼”可得出宋太祖认为,在灾年招募饥民为兵可以扩大军队,避免灾民作
乱,这种做法导致大量老弱和非职业军人进入军队,相对削弱了军队战斗力,故选D
项:根据材料“每募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可知,招募饥民为兵有利
于减少灾民起义,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只有受灾的饥民才会被招募进军队,凶
年招兵具有社会救济的性质,但“助长懒情的世风”这一表述夸大了社会救济的消极
影响,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初年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唐末以来藩镇割
据局面得到根本扭转,因此不会加剧藩镇割据,排除C项。
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
为常”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治理模式是指四时捺钵制,其特点是根据季节的变化转换
行宫,行宫所在其实就是“政治中心”,因此,这一治理模式反映了政治中心的有序迂
移,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政治中心的有序迁移,未体现统一天下的坚定意志,排
除A项;材料中“捺钵制”是治理模式,处理政治问题的地方,无法反映军事实力的
强大,排除B项;国内矛盾的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据材料“以江淮为国命”、“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则国用
富饶矣”结合所学可知,中唐时期以来南方经济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初年,巴蜀、广
南、江南等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提升,说明这一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故选A
项:根据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唐至
宋初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南方经济发
展对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无法体现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二程和朱熹是理学的代表,理学在南宋时成为官方
哲学,元朝“恢复科举”、以二程和朱熹等注解的“四书”为主要考试内容,标榜为
“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表明元朝时理学仍为正统哲学,故选C项;材料
说的是元朝继续把程朱理学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儒学理论并
未取得突破,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元朝将程朱理学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没体
现科举选才是否重视道德,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元朝继续把程朱理学作为科举考试
的主要内容,与民族歧视政策是否松动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图片信息“戚继光主力、明军、台州”可知,反映的是明
朝中后期戚继光领导的台州大捷,1565年这场大捷荡平了浙江地区的倭寇,基本肃清
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势力,故选A项;根据所学可知,1662年郑成功驱逐了荷兰殖民势
力,郑成功处于清朝,倭寇势力的清除是在明朝,时空观念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
料可知,图片讲的是戚继光抗倭,这与扩大国家领海范围无关,排除C项;根据材料
可知,图片讲的是戚继光抗倭,与朝贡贸易安全无关,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初的苏州,住宅居室追求朴素,不至于过度华
丽;明中叶以后,住宅居室逐渐走向奢华,这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大量
的财富累积,使得消费力提升,故选C项;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的主流观念依然
是程朱理学,没有发生转变,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程朱理学的僵化并不是导致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
成,这不是明朝住宅居室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据材料“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要求限制君权”、“提出
'工商皆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这一描述的是黄宗羲,故选B项;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顾炎武提出的是经世致用的思想,并没有包括工商皆本,排除A项;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在经济上重视工商业者的地位和作用,排除C项;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李贽并没有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领事麦华陀要修筑的“一条寻常马路”实际上
是铁路,该铁路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将近代工业文明引入中
国,具有一定建设性,但该铁路是在隐瞒中国的情况下修筑的,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因此可得知这一现象具有两面性,故选A项;根据材料可知,不
仅提及了外商企业,还涉及到英国领事,外商企业始终以逐利为目标,材料并不能体
现其虚伪性,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列强的侵略性,而非清朝政府的腐朽性,
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通商口岸具有半封建性和半殖民地性,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经过(这场)战争,中国的领土被剥夺,经济也背上了
沉重的包袱,最后一个屏藩朝鲜亦被摧毁”,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学者所说的战争是
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
定,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这使中国最后一个屏藩朝鲜被摧毁;日本割占了辽东半
岛、台湾全岛等大片中国领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
狂潮,故选B项;根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主动推行
新政,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鸦片贸易取得合法地位,排
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排除D项。
17.【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17—1918年间,《新潮》《华工杂志》《欧战实报》等报刊大量报道了德奥
罢工风潮,俄国工人罢工以及伦敦纺织工人罢工运动等''可知一战后期,中国知识分子认识
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积极传播工人运动,探索新的救国之路,故选D项;
以俄为师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认识,不可能成为共识,排除A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排除B项;
民主与科学思想广泛传播属于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影响,而材料强调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马克
思主义,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救亡图存的斗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
把握,一战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促使先进的知识分子以俄为师,积极探索救亡图存
新路。
18.【答案】B
【解析】1915〜1918年主要是一战时期,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为民
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B正确;
清政府在1912年已经灭亡了,排除A;
资产阶级在维新时期已经登上了政治舞台,排除C;
D是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与发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
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女性的穿着从宽衣大袍转变为剪裁合身的衣裙,紧身窄袖。结合
所学可知,宽衣大袍遮住了女性的形体曲线,剪裁合身的衣裙,紧身窄袖有利于凸显女性的
形体曲线。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变化是女性审美情趣变化、追求个性美的体现,B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明确说明剪裁合身的衣裙是西方服饰,A项错误;
从材料中的变化可以看出反映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非贫困,C项错误;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D项错误。
故答案为:Bo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服饰的变迁特点,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把握服饰前后的
变化情况,结合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特征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
的能力。
20.答案:B
解析:A.材料中没有涉及财政经济严重困难,且与材料中“仍余三万金”不符,故A错
误;B.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与材料中“多数官办、官督商办企业
被商办企业所代替”相符,故B项正确;C.“洋务企业进行了改制”不是破产,故C错
误;D.洋务企业原来就有官商合办,开始了股份制尝试与材料中“甲午战后”不符,故D
错误。故选:B。
21.答案:C
解析:李鸿章、王韬之所以讨论变局,是因为民族危机在不断加深,C项正确。西方思想
拓宽视野指的是看问题的角度得到了拓展,与变局在时间线上的纵向延伸无关,排除A
项;洋务运动学习的是技术,而非思想,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早期维新思想
并未达到成熟,而且材料主旨不是围绕早期维新思想展开,排除D项。
22.答案:A
解析:台湾人民反对割占台湾,并武装斗争,力拒日军入台,这体现了台湾人民反帝爱国
的精神,A项正确。台湾人民反对清政府割台,排除B项;反割台斗争最终失败,排除C
项;D项与题无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3.【答案】
(1)变化:人口增多;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趋于稳定;国力增强。(2分,答出两点
即可)
原因: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与民休息政策的实行;生产力的发展。(4分,答出
两点即可)
(2)意义:有利于政治稳定;维护了国家统一:为反击匈奴侵扰奠定了基础;为后世
所效仿和借鉴。(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汉初功臣封侯时,'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到了文景时代,'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可得,人口迅速增长:据材
料一“流民既归,户口的充分回归与迅速蕃息”、“社会生产逐步走向安定有序、
实现正常化”可得,社会趋于稳定;据材料一“富厚如之”、“社会生产逐步走向
安定有序,实现正常化的反映”、“西汉王朝的国力也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充实”可
以得出,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统治集
团能够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
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注重农业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
(2)据材料二“汉武帝继位后……自然是一切大权统归于至高无上的皇帝”再结合所
学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和思想的统一,有利于政治稳定;推动了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维护了国家统一:为反击匈奴侵扰奠定了基础:结合所
学课本单元导言知识可知,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为后世的国家治理模式提供了借鉴。
24.【答案】
(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财政危机严重;新航路开辟
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张居正主政时期,内阁权力较大。(6分,答出三
点即可)
(2)进步之处: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实现了赋役合并以及税收的货币化。(2分)
简评:简化了税收,便利了政府征收赋税;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
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流动;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4分,答出两点
即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统治危机;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
负担。(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据材料一“统治阶级的腐败,明朝中期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可得,政治腐
败;据材料一“多数土地集中在豪强手中,农民因贫苦而逃亡,甚至起义”可
得,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据材料一“国库亏空,财政紧缩”可得,财
政危机严重;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据材料一
“公元1581年,首辅张居正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以挽救
明朝的统治”可得,张居正主政时期,内阁权力较大。
(2)第一小问进步之处,据材料二“雍正帝即位后,实行摊丁入亩。摊丁入亩把丁税
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称为,地丁银,、较为彻底地完成了我国历史上
赋役合并和纳税方式的转变”可得出,相较于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的进步之处就
在于取消了人头税;实现了赋役合并以及税收的货币化。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
二“雍正帝即住后,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称
为‘地丁银'"可得,简化了税收,便利了政府征收赋税;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需要;据材料二“其实施后,全国人口总数快速上涨,税源也得以稳定”可得,
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流动;从材料二“摊丁
入亩本质上仍然是加强封建王朝统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生实习期间家长保证书
- 版汽运运输合同
- 生鲜食品采购合同
- 煤炭购销合同范本模板
- 政府采购合同履行
- 招标谈判文件的编辑技巧
- 商场店铺接盘合同模板
- 房屋买卖合同补充协议范例
- 简单易懂的投资理财合同
- 业绩分享合同样本
- 《二甲醚装置分离精馏工段设计》5200字
- 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措施及效益探讨
- 兵团遴选考试题目及参考答案
- 处方点评工作表
- 消防控制室值班记录(制式表格)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广元市市中区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文明施工管理体系及实施措施
- 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表
-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会务接待服务
- 现代市场营销(第四版) 课件全套 单元1-12 认知市场营销-市场营销计划、组织、执行与控制
- 医院停水停电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