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_第1页
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_第2页
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_第3页
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_第4页
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前言母语:1指本族语。如汉语为汉族成员的母语。2指同一语系中作为各种语言的共同始源的一种语言。如俗拉丁语(VulgarLatin)被认为是法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等罗曼语的母语。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中,为追溯同一语系诸语言的共同来源所构拟的基础语亦称为母语。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前言第一语言:指在幼儿时期由于父母和同一语言集群的影响而掌握的一种自然语言。它同掌握该语言的人的思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般情况下第一语言即本族语。国语:1由历史形成或政府规定的一种标准语或全国通用的共同交际语。是国家在政治、外交、文化、教育各方面使用的语言。如苏联的俄语。2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旧称。今习称“普通话”。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前言从定义中看出,“第一语言”和“国语”与“母语”有一定关系,但又不完全重合。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母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如果一个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外族环境里,他的第一语言可能就不是其本民族的语言——母语,而是某种外族语言。与母语和第一语言不同,“国语”的形成更多地与国家,尤其是“现代国家”的政治、文化密切相关,就中国而言,汉语是汉民族的母语,同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语,但它却不是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的第一语言和母语。“母语”的意义背景是民族,事实上就民族语言;第一语言的意义背景是个体学习语言的过程和顺序,出生时接触并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一语言;国语的意义背景是现代国家的政治、文化秩序,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官方语言。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前言母语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情况有所不同,各自有所偏重。美国密苏里州:英语语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英语语言与艺术加拿大安大略省:英语语言日本:日语韩国:韩语德国:德语印度:语言和文学俄罗斯:俄语,文学中国台湾:国语,国文瑞典:瑞典语A,“瑞典语B”,“瑞典语C-口语与书面交流”,“文学与文学批评”,后三门是选修课。中国大陆:语文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前言从各国的情况看,各国母语教学的侧重点不一样,有的侧重语言,有的侧重文学;对母语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选择和组织也有很大差异,相应的,母语课程教学所发挥的功能和产生的效果也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反映了各国母语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7.我国母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与演变我国古代母语课程教学的发展与演变我国近代母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我国现代母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我国当代母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我国古代母语课程教学的发展与演变古代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古代语文教育内容古代语文教育方法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古代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一)语文教育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教化”为根本目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是居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成为古代语文教育的主导思想。《学记》:“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社会应该像一所学校,管理者、统治者、教育者的共同职责就是使社会的运行符合仁道,使社会成为有道德的社会。这种以“教化”为本的教育观,使得古代语文教育带有浓厚的伦理化、政治化的色彩。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古代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二)语文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多学科知识高度综合古代的语文教育,无论是识字教学还是知识教学,无论是读书作文,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糅合在一起的。蒙童读《三字经》等识字课本,首先是识字,其次是识物,同时进行初步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学语文,也是学知识、学思想、学社会。“四书”、“五经”:包含了政治、哲学、历史、伦理、文学等,不仅文、史、哲不分,甚至人文知识、社会知识、自然知识也是融合在一起的,学伦理、学历史、学哲学、学文化知识也就是学语文。总之,古代的语文教育始终是一身而数任的,从而表现出内容的综合性和丰富性以及教育功能的多样性特点。

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古代语文教育内容古代语文教育内容,主要是以教材,即语文教育读本为凭借的育读本,大致上可分为三类,即:蒙学读本,经学读本,文选读本。蒙学读本:蒙学,即启蒙之学。蒙学读本,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而编成的读本,也可看作是以识字教育为主的课本。最早的一部识字教材是周代的《史籀篇》,其后有秦代的《仓颉篇》、汉代的《急就篇》。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古代语文教育内容汉代以后,历朝历代都产生了许多作为识字教材的蒙学读本。大体上可归为以下种类:综合类:《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各类《杂字》等;伦理类:朱熹弟子程端礼的《性理字训》,清康熙年间李婉秀编著的《弟子规》,太平天国编写的《御制干字沼》等;历史类:宋代朱熹的《小学》,王令的《十七史蒙求》,胡寅的《叙千古文》,吕本中的《吕氏童蒙训》等;诗歌类: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北宋汪诛撰的《神童诗》等;名物类的如宋代方逢辰撰的《名物蒙求》;工具书类:清代龙启瑞编的《字学举隅》,王笛著的《文字蒙求》等;作文类:清代车方育著《声律启蒙》、蒋义彬著《千金裘》等。在这些蒙学读物中流行最广泛的要数《三字经》、《百家姓》与《千字文》,习称“三、百、千”。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古代语文教育内容经学读本:经学读本是指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作为主的读本。“四书”、“五经”是我国封建时代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古代蒙学阶段之后官方所规定的主要课本。“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著作的合称。宋代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此后,它长期成为中国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四书”、“五经”作为封建社会的主要经典教材,也是古文教育时期进行书面语言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本,影响时间之长,发挥作用之大,是绝无仅有的。在学习礼教、典章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又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有关礼教思想、制度及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一般的社会历史知识、名物掌故知识。这类教材在稳定性、继承性、综合性等方面都有其显著特点。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古代语文教育内容

文选读本:各种文选读本是古代语文教育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影响较大的文选读本有下列几种:《昭明文选》:《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语文阅读课本。《古文观止》:是由清代吴乘权、吴大职父子所编的散文选集,迄今已流行近三百年。《唐诗三百首》:由清朝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选,全书选诗313首。入选的唐诗,诗意较显豁,言近旨远、明白易懂、富有情趣且声调和谐,易于口诵。宋代有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吕祖谦编著的《古文关键》和《东莱博议》,清代有李扶九编的《古文笔法百篇》、桐城派著名学者姚鼐编的《古文辞类纂》、曾国藩编的《经史百家杂钞》等。这类文选读本,既有选文,又有注、评、批或加圈点,便于教学,也便于自读,形成了古代语文读本的特色。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古代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三)语文教育方法:以记诵积累为基本的学习途径古代语文教育十分强调大量读书,大量记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倡导的“读”,主要是“诵读”,即出声地读、熟练地读,以至达到“熟读成诵”即能背诵的地步。通过熟读、背诵,胸中蓄积的语言材料多了,读文章易于产生语感,产生联想,写文章便于选词择句,文思不至于枯涩。古代重视写作训练,写作训练的途径也主要靠积累。欧阳修称写作要“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这“三多”,一重观察,二重练习,三重修改,做到这“三多”,文章不会写不好。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古代语文教育方法在数千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我国古代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语文教育方法。就教育内容来说,有识字和书写训练的方法、阅读训练的方法、写作训练的方法;从学的方向来说,有记诵积累的方法、多闻阙疑的方法、熟读精思的方法;从教的方面来说,有导和喻的方法、序和贯的方法、适和问的方法……等等。古代语文教育方法,主要见诸历代教育家的专著、专论,也散见于其他各类著作或文章中。《学记》,朱熹《朱子读书法》,元代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明代陆世仪的《论读书》,清代唐彪的《读书作文谱》等等。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古代语文教育方法1.记诵和积累记诵,就是多诵读,边读边记。读得多,自然积累丰富。刘勰说:“积学以储宝。”(《文心雕龙·神思》)唐史学家刘知已在《史通·采撰》中谈到,一部有价值著作的产生,必须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古代语文教育方法2.序与贯序,是次序、序列,即所谓教习方法的系统性、序列性。贯,是连贯、贯通,即所谓教习方法的连贯性、原则性。朱熹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习顺序,列入书院教育的学案之中。这“学、问、思、辨、行”,就是一个“序”。贯串其中的一条基本线索,即由学到行,学是读之始,行是读之终,落脚在一个“行”字上。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古代语文教育方法3.适与问适,是适当、适时,即所谓因材施教。问,是提问、反问,即所谓启发提问,适时反问。张载在《经学理窟》里把勉强学生学习,好像把水放到石头田里一样,他是不会接受的。为什么?就因为不适当,不适时。教学,一定要注意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因人而异,适可而止。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我国近代母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我国近代语文教育,是从晚清到“五四”这一个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的几个历史阶段。

近代学校的诞生与语文的单独设科近代语文教育的内容近代语文教育的方法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近代学校的诞生与语文的单独设科清代以前,我国只有传统的封建教育。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的入侵;将其八股取土、科举选人的制度的弊病暴露无遗。于是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日趋激烈。革新教育已势在必行。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中规定设十二门课,其中有“读经”(即读《书经》、《周礼》、《仪礼》、《周易》,)和“词章”(即学习记事、说理、章奏传记诸文体及词赋诗歌等。)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又改为“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近代学校的诞生与语文的单独设科《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小设“中国文字”一科,“其要义在使日用常见之字,解日用浅近之文理,以为听讲能领梧,读书能自解之助,并当使之以俗语叙事,及日用简短书信,以开他日自己作文之先路,供’谋生应世之要需。”《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国文学”一科:“其要义在使通四民常用之文理,解四民常用之词句,以备应世达意之用。读古文每日字数不宜多,止可百余字,篇幅长者分数日读之,即教似作文之法(详见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兼使学作日用浅近文字……并使习通行之官话,期于全国语言统一,民志困之团结。”《奏定学堂章程》的拟定与颁布实施,是传统语文学科从综合走向分科,也标志语文单独设科开始。在教学方面已具有语文学科的性质,显示其工具性。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近代语文教育的内容一、“国语统一”和“言文一致”“国语统一”和“言文一致”是近代语文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近代民族汉语拼音运动或文字改革运动,与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以拼音为手段,以言文一致,统一语言,富强国家,挽救危亡等为目的的汉字改革运动。”这一运动与文体改革、与推行白话文,有着密切关系。“言文一致”是为了“普及教育”,“国语统一”是为了“以利团结”。这一运动是当时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物,但它却是我们今天的汉语拼音运动和文字改革运动的先声。清末第一个切音字创立者卢戆章就在他的《一目了然初阶》中写道:“窃为国之富强,基于格致;格致之兴,基于男扫老幼皆好学识理,之所以能好学识理者,基于切音为字;则字母与读法习完,无师能自读;基于字话一律,则读于口遂即达于心……”。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近代语文教育的内容1909年,清政府资政院开会,议员江谦向学部提出了语音标准的问题。提出要“规定语法”“编纂辞典”,正式提出把“官话”正名为“国语”,这时所指的国语,已经是一种语音有标准,语法有规范,语词有辞典的法定语言。这一年,清政府学部召开“中央教育会议”,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建议成立“国语调查总会”,对各地语言进行调查,然后“审定‘国语’标准,编辑国语课本、国语辞典和方言对照表等”。还提出建立“国语传习所”,明确了“国语统一”是教育应该承担的重要任务。1916年北京教育界以蔡元培为首,组织了“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规定了调查方言,选定标准语,编辑语法辞典,编辑标准语敦科书及参考书。编辑国语杂志等五项会务。1917年2月,第三次全国教育联合会发表《请教育部定国语标准,并推行“注音字母”,以期语言统一案》。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近代语文教育的内容1920年,教育部正式通令“从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清末开始的“国语统一”和“言文一致”的运动,不仅对语文教育改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还为“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和国语罗马字运动作了必要的准备。而且,它给予后来的汉语拼音运动以深远的影响,今天的汉语拼音方案,正是近百年来近代民族汉语拼音方案的总结。“国语统一”和“言文一致”的运动推动了清末以来语文教育的改革,影响了“五四”以来直至新中国建立后的语言文字工作和语文教育工作,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近代语文教育的内容此外,以文体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晚清白话文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扩大其宣传的影响,以便“开通民智”,提出了文体改革的主张。陈荣衮、裘廷梁等提出“语文合一”,认为文言文是“祸亡中国”的一端,全张“崇白话而废文言”、“报章宜改用浅说”。白话小报纷纷出现,白话文否定了古文的表达作用。梁启超不仅提出文体革命的口号,还以自己的写作实践影响当时的文体。这一文体改革运动同“国语统一”、“言文一致”运动虽然所取的角度不同,其目的和捌重点也不尽一致,但它们却汇为一股改革的潮流,冲击传统的古文,为语文教育的改革开辟了一条新路。

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近代语文教育的内容二、近代语文教育的教材自清末至“五四”运动前后,教材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清末维新运动对教育的一系列改革、辛亥革命以及以“五四”运动为高潮的新文化运动都是这个时期语文教树变化的历史背景。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近代语文教育的内容一、早期语文教科书的雏形《蒙学课本》“教科书”或称“课本”,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才出现的词。始见于1871年。据《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载:“是年5月10日—5月24日,在华基督教徒在上海举行第一次传教士大会,会上由狄考文、林乐知等人发起成立基督教学校教科书编纂委员会。曾先后编纂算学、泰西历史、地理、宗教、伦理等教科书。如《教会三字经》、《耶稣事略五字经》、《福音识字课本》、《旧约识字课本》等,除供教会学校应用外,也赠送各地传教区私塾应用。中国‘教科书’之名即自此始。”由此可知,帝国主义为了对中国人民进行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成立了基督教学校教科书编纂委员会,但这种“教科书”的形式和名称却为此后不久在我国产生的分科教育所采用。

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近代语文教育的内容早在光绪四年,张焕纶所办的正蒙书院有过一种国文教材,文本是以“俗语译文言”的。然而,这套教材已无从考据。一般认为,我国自编的新型教科书,产生于光绪23年(1897年),是朱树人编的南洋公学出版的三本《蒙学课本》。其编辑大意说:“泰西教育之学,其旨万端,而以德育、智育、体育为三大纲。德育者,修身之事也;智育者,致知格物之事也;体育者,卫生之事也。蒙养之道,于斯为备。是编故事六十课,属德育者三十,属智育者十五,属体育者十五,……物名实字三十课,物名但取通俗……浅说琐说三十课,或敷陈浅理,或摹写景物……”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近代语文教育的内容由此可知这套课本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它是综合性的,既不名其为“国文”、“国语”,也不名其为常识或什么社会、自然,而混然名其为《蒙学课本》,它所包含的内容却是修身、致知格物、卫生等“蒙养之道,于斯为备”。这里仍然留下了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没有严格传统文化教育没有严格分科的痕迹。第二,它虽无语文与常识科目的分野,但究其实质,在编制上大体是以常识为内容、语文为形式的统一体。第三,它的行文虽然还是“文言体”,但文字已经比较通俗,而内容上与过去玄妙的经典教材更有所不同,比较接近日常生活材料。这套课本在光绪二十七年修订,有了较大的发展。很注意语言文字的一般教学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语文教科书的基本条件,是我国语文教科书的一个雏形。

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近代语文教育的内容继南洋公学《蒙学课本》后于光绪二十七年问世了另一部《蒙学课本》,是由俞复、丁宝善编写的,先后由文澜书局和文明书局出版的。这套读本原本是光绪二十四年创办的无锡三等公学堂所使用的教材。当时是每日自编一课,随编随教,令学生抄写。之后编辑成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这套《蒙学课本》成为小学的首选教材。民国初年著名的出版家陆费逵曾盛赞“这本书写画都好,文字简洁有趣,在那时有此种出品,实属难得。”该书还比较强烈地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和爱国志士渴望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的善良愿望,如教材的第三册第二课:“祝我国,巩金汤,长欧美,雄东洋,陆军海军炽而昌,全球翻映龙旗光。帝国主义新膨胀,毋庸老大徒悲伤!印度灭,波兰亡,请看我帝国,睡狮怒吼剧烈场。”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近代语文教育的内容以这样的内容和形式编写的教科书,在当时受到普遍的欢迎与好评,教师喜欢教,学生高兴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编纂了这样一部思想性与科学性兼具的课本,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套教材共七编,编者俞复所说:“前三编,就眼前浅理引起儿童阅读之兴趣,间及地理、历史、物理各科之大端,附入启示便函,逐课配置图画,为今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之具体。第四编,专重德育……为今修身教科之具体,第五编,专重智育;第六编,选史汉通鉴……周秦诸子……以及唐宗迄近代名家论说。此后主编,为今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之具体也。”在1922年以前,我国初等小学课程中根本就没有“常识”或类似常识这一科目,其属于智育之致知格物之事,当然只有借语文性质的学科来教学。因此,无锡公学堂的《蒙学课本》仍不能摆脱语文常识混然编制的办法。不过,它在六、七编中以专门的语文内容来分编成书,又孕育着语文性质教科书的一个新举措。

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近代语文教育的内容二、清末的小学《国文》教科书我国第一套正规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商务所编的,它既是新学制的产物,又促动了新学制的推广与发展。这一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张元济聘高凤谦、蒋维乔等为编辑,日本人长尾、加藤等协助,对小学国文教科书先制定全部计划,然后着手编辑,历时两年完成全稿,并陆续出版。其中,《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在教育界占势达10余年之久,可见影响之深远。这套课本编审体制开始完全是自由制,即由民间自行为之。这是由于当时尚无专门政府机构干预之故。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成立了学部,第二年7月“第一次审定初等小学暂用书目”。之后再版的,都在封面印上“学部审定”的字样,不过这种编审体制的教科书,就其内容而言和之前的自由制教材不无多大差别,因为学部在当时的编审,并没有对原来版本改动了什么,也没有加上任何批语意见。可见当时商务印书馆的教科书确有一定的权威性。这套小学国文最新教科书,从初等小学堂至高等小学堂共9年18册,供七八岁至十五六岁学生用。当时规定,每星期教授国文10小时,6小时用于讲解、诵读,4小时用于默写、作文。

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近代语文教育的内容《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由庄俞、蒋维乔、杨瑜统编纂,时人称赞该教科书“由浅及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及未知,按儿童脑力体力之发达,循序渐进,务使人人皆有普通之道德知识,然后进求古圣贤之要道、世界万国之学术。”书中行文以平实活泼为主,间取游戏歌曲启发儿童之兴趣,而隐寓劝诫之意。《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由高凤谦、张元济、蒋维乔合编。这套教科书能反映当时国内外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的情况。内容颇有新意。如:第一册的第一至五课为《预备立宪》、《君主立宪》;第十八课为《深耕》、第五十五课为《水患》;第十二课为《声光》、第三十五课为《电热》,这些教材都是编者自写,而一变过去按现成文章选辑的做法。就像编者所说:“按照初学程度悉心斟酌,每一课成,必经数手易稿,以期适用。”这套书的每册还另编写有教授法,按课数编次。凡诵读讲解、习问默写、联字造句等法无不详备;其名物训诂都细加诠释,所引古籍、西籍都详细注明出处,以省教员四处检查的烦恼。一二班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近代语文教育的内容三、清末的中学《国文》教科书

清末时期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出现较迟,而且种类也远不如小学国文教科书那么繁多。据《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中与语文性质相关的为“读经讲经”、“中国文学”两门,这时,也有学堂开设过“词章”课,但未能看到使用过什么教科书。“读经讲经”是用过去的儒家经典,当然也没有另编教科书。“中国文学”中较有影响的当推刘师培所编国学保存会印行的《中国文学教科书》。刘师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史家,国学基础非常深厚。他所编的这套教材十分重视“六书之文”的“小学”。他说:“编国文教科书,首明小学,以为析字之基。庶古代六书之教,普及于民,此则区区保存国学之教也。”《中学国文教科书》共编十册,先明小学之大纲,次分析字类,讨论句法、章法、篇法,一直到总论古今文体,而后编列选文。这样的编法,别具一格,打破了历来纯粹是选文荟萃的文学读本的成规。然而,刘师培的思想是守旧的,国学保存会的宗旨在于“尊经”、“存古”,实际上是适应了清末顽固派的需要。

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近代语文教育的内容商务印书馆发行的《中学国文教科书》一直推迟到1908年才出版问世,由学者吴增祺选编的。全书分五编,按文学史时期逆推选文,先编本朝,然后是金元明,然后五代宋,再编晋唐,然后周秦汉魏,沿流溯源,由近及远。这套教材不选词藻华美德词赋,而存应用之韵文。不拘于文以载道之说,而扩充采辑的范围,注重于经世文字。因而它的取材范围较宽。五册选文700余篇,约三四十万言,堪为洋洋大观。在编写体例上,也颇具特色。比如:每编之中,书眉加以细批,题下略述评语,概言其命意所在,间论其经营结构之法,但不过于刻画,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实际有所受益。而且每集之首,有例言一编,综论这个时期的文学渊源,文章之优劣,颇多独到之处。读这些综论,可以对中国文学史及其常识有相当的了解。

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近代语文教育的内容这是清末编得相当好的一套国文教材。但从选材和教材的角度考虑,也正像有些学者指出的有两点不足之处。一是教材的取舍之间,不是非常完美:金元明三朝,优秀文章不多,但为合成一集,不得不降格相从;而唐宋之文,反而因篇幅所限,不能多选;至于诸子百家、国语国策,一概不选,也很难理解。另外全书材料过多,不是中学五年所能学完。据奏定章程,中学国文五年总课时,除去作文习字的时间,不过1000课时,以1000课时读古文700多篇,即使天资聪颖,也很困难,如果要学生深入领会理解,更是难以如愿。可以说,中学语文教科书选材的难度、深广度、容量及其编排序列的问题,是从国文学科产生以来一直未能解决好的难题。

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近代语文教育的方法近代语文教育由于在内容上革新,教科书编写开始有了系统。与此相适的是语文教育方法的研究探讨。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当时的变化。第一是继承古代语文教育的方法,注重识字教学,把识字、辨字作为学习文章及练习作文的基础。尤其是注意从文字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识字,要求先认清字形,再念再写。把认和写区分开来。把认和讲也区分开来。在认识汉字越来越多的条件下再去阅读,就能较好地学习文章的内容了。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近代语文教育的方法第二是强调记忆,对课文中精美文章或段落,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流利地进行背诵。做到“烂熟于心”之后就可以进一步领会字、词、句、篇的内在含义。第三是注重讲解。课堂教学,以教师对课文的讲解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凡学一篇文章,都由教师先读,然后逐字逐句逐段进行讲析,让学生弄清字、词、句的意思,同时教师看情况不同而分别补充一些有关知识,以对学生学习课文有所帮助。讲后要求学生读和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中最常用的一种“串讲法”,它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尤其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阅读教学方面还有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就是“评点法”或“评注法”,教师对每篇文章内容、风格、段意、修辞特色及写作技巧等进行评论或说明,用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近代语文教育的方法第四是写的方面。首先是用范文带写作,教师在串讲评注教科书中所选各类文体的文章时,就讲清文章的作法,并从不同文章的比较中找出不同点,学会区别不同文体在实际作文练习时,又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低年级先联字造句,而后联句成文,随着年级的增高,作文要求也随之提高。初步有了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体系。近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变化过程经历的时间虽然不是太长,但是社会的变革,历史的发展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清末的维新、辛亥革命、“五四”前夕新文化运动的开始都大大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变革、并为新的更深刻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我国现代母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现代语文教育的内容现代语文教育的方法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我国现代母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语文教育。现代语文教育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和近代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推动下不断发生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标志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1年在蔡元培等人倡议,应该将由纯文言构成的“中国文学”课变为“国语”课。1920年1月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不得不把“国文”课改为“国语”课。从此,结束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白话文真正进入语文教育领域。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我国现代母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深刻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一、国语运动:与晚清进行广泛社会启蒙的白话文运动不同,辛亥革命以后的文字改革运动是紧密地配合国语教育进行的,且文字改革的任务多由教育界来承担。1912年民国成立,召开“中央临时教育会议”,会上决议组织“读音统一会”。1913年,“读音统一会”开会,议定了6500个汉字的国定语音,称“国音”。议定了一套拼切国音的字母“注音字母”。1919年,教育部成立专管国语的机构“国语统一筹备会”。1926年,该会发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我国现代母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二、文学革命:国语运动进行得轰轰烈烈之时,正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狂涛以汹涌之势与之汇合、相得益彰之时。文学语言形式的更新是新文学兴起的一个突破口,新文学的启蒙性和人生化、平民化也必然带来五四文学语体的白话化,白话文运动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导和标志。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倡导白话文的主要阵地,它率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引起强烈反应。918年《新青年》全部改为白话。由于五四白话文学运动的推动,国语运动出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局面。1918年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发表后,“文学革命”与“国语统一”呈双潮合一趋势。白话文、注音字母、新式标点正式登堂。到1919年“国语统一”、“言文一致”运动和《新青年》的“文学革命”运动,完全合作。以“言文一致”的白话文学为有力媒介,打出联合运动的大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两股潮流合而为一,其汹涌澎湃之势,不可遏制。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我国现代母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三、1931年,“左联”成立,文坛上的文学革命发展成为革命文学。“左联”文艺大众化的方针,将作品的语言形式问题提了出来,展开了关于文艺语言大众化的讨论。四、由于方块汉字的繁难,提倡大众语就必然走到文字的拼音化道路上来。拉丁化新文字研制者的初衷就在于简化汉字,以便工人学习文化与书面交流。1931年正式产生了又一个由集体制定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拉丁化新文字”。它以群众运动的方式直接推向社会,适应了工农大众渴求文化的需要,得到了社会进步力量的支持,传布于海内外,有极广泛的社会影响。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我国现代母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近现代语文现代化运动,经过清末切音字和白话文运动的过渡,到国语运动在学校教育领域的深入,再到30年代以建立一种“大众说得出、听得懂、写得顺手、看得明白”为目的的大众语和拉丁新文字运动,语文建设的大众化、通俗化、实用化一步步向前推进,现代汉语的使用范围与功能得到极大地拓展,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现代语文教育的内容

(一)国统区的教育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6年颁布了经过修订的中小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初高中纳教学目标做了不同的规定:初中:

(1)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

(2)使学生从代表民族人物之传记及其作品中,唤起民族意识并发扬民族精神;3)养成用语体文及语言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4)养成了解一般文言文之能力;(5)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现代语文教育的内容高中:

(1)使学生能应用本国语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文化以期达到民族振兴之目的;(2)除继续使学生能自由运用语体文外,并养成其用文言文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3)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4)培养学生创造国语新文学之能力。可以看出,当时的语文教育注重阅读与写作,又提出“除继续使学生能自由运用语体文外,并养成其用文言文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让学生用文言写作无疑使书面语言脱离现实生活中的口语,这种矛盾的要求,致使当时人们在口头及书面表达中一度出现文白交杂的现象。当时不少教师针锋相对地提出学生要学白话文,写白话文。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现代语文教育的内容此外,这个中小学课程标准里面关于教材选择标准中还有要“合于党国之体制及政策”及注意加入“党意文选”。这明显地是要对语文教育进行严密控制。在白话文逐渐代替文言文的变化过程中,教材的编选方面就有大量的反封建文学作品被选入。如鲁迅的《聪明人、傻子和奴才》,叶绍钩的《寒晓的琴歌》,冰心的《蒲公英》,朱自清的《匆匆》等,还有五四时期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论说文,如蔡元培的《劳工神圣》、《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等也都入选。再如《卖火柴的女孩》、《最后一课》这些生动通俗的用白话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也有不少选作语文教材。可见教材内容的革新是大势所趋,不是谁可阻挡得了的。教学内容的改变必然使语文教育目标也随之变化。

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现代语文教育的内容(二)革命根据地的教育革命根据地的语文教育突出思想性,注重文学作品及普通文的教学,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而进行教学。叶圣陶说:“解放区的国文教学的根本持立,就是用思想正确、感情健康、富于战斗性的文学作品和普通文教育学生,使他们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获得一般知识,建立革命的人生观,站稳立场,端正态度,掌握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思想方法。”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现代语文教育的内容中共领导的苏区、革命根据地、解放区,先后出版了多种新编教材。例如:《红孩儿读本》是土地革命时期苏区最早的初级小学儿童读本。1930年5月湘鄂赣边境暴动委员会编辑出版。内容通俗易懂,高思想教育于识字教学中。《工农读本》是土地革命时期苏区的成人识字课本。l932——l933年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文化部编辑出版的。内容由浅入深,旨在通过识字教学,向工农群众进行政治教育。

《共产儿童读本》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池初级列宁小学通用教材之一。1933年7月由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编辑出版。共8册。课文紧密结合革命战争、根据地建设和儿童生活实际。编写有特色,乡土味浓,用形象、浅白的儿童语言,解释政治道理。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现代语文教育的内容《抗日三字经》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成年农民冬学课本。1940年边区教育厅编。用旧的《三字经》形式,编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抗日救国的韵文内容,成为群众喜爱之读物。《中等国文》是1946年5月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辑出版,共六册。课本内容既突出了思想性,又注意了知识性,尤其是强调了对于语文规律的学习和掌握。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现代语文教育的内容(三)沦陷区的奴化教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之后,于1932年成立了伪“满洲国”。日本军国主义者把日语做为必学语言,强加在东北人民头上叫做“国语”,相反,却把中国语文称作“满语”,对待中国语文的教学,不仅压缩课时,而且教科书采用中文夹日文的“协和语”,妄想以此来涡灭中国青少年的民族意识,使中国人从小就做日本帝国主义的奴隶,为其罪恶的侵略战争效力。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现代语文教育的方法在五四运动推动之下,现代语文教育发生的深刻变化还表现在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及语文教育方法的不断探索方面。语文教育方法的不断革新是在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影响之下进行的。叶圣陶先生就从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出发、强调应重视语文的训练,以纠正忽视语文训练的倾向。叶圣陶说:“国文教学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这种训练应如何进行,那就是从普通文入手,这是因为普通文是中学生生活中所不可少的。”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现代语文教育的方法阅读训练从普通文入手,也是从学生的读写实际和读写水平方面考虑的。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写的《中等国文》中提出,为了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读写水平,本书并没有选很多“名”文,却选了很多朴素的文字。因为朴素的文字更适合给初学者作基本练习使用。阅读和写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那时就提出要注意读和写的结合。这是语文教育方法上的革新,学生阅读文章之后有了领会、理解的基础,再去进行写作,那写出的文章就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有了实际的内容,这对后来的语文教育方法上的改革有着很大的作用。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现代语文教育的方法叶圣陶与朱自清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精读指导要求教师讲得简明扼要,抓住关键问题,为学生引路,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之后,再进一步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地去学习。略读指导中教师要给学生提纲挚领的指导,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由阅读,逐步具备自学能力。再有就是提倡启发式,积极思考,反对沿袭古代语文教育中的死记硬背,不求对文章理解的做法等。这些对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探讨,对语文教学方法革新和大胆实践,对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我国当代母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当代语文教育的内容当代语文教育的方法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当代语文教育的内容(一)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在语文教育方面,中小学的语文课教学也实现了统一。首先是学科名称一律叫作“语文”。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全国统一的“语文”教材:初中语文,高中语文。并在课本的《编辑大意》里解释到“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这个名称的统一和教材的统一,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当代语文教育的内容(二)语文教育内容的不断变化1.1949年到1955年在“语文”学科名称到语文教材的逐渐统一阶段中,我国教育突出政治思想教育,语文教育中有着鲜明的政治思想教育内容。在全国使用的初、高中语文课本中,都吸收了老解放区语文课本的篇目。并且选入革命领袖的政治文章及苏联等国优秀作品。在重视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开始出现了忽视语文知识教学及语文能力培养的偏差。l951年3月,胡乔木在第一次全国中学教育会议上指出语文教学的内容包括文学和语言两个部分,二者任务不同。l951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社论中对忽视语言学习的现象进行了批判,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53年有苏联专家在北京女六中观摩语文课《红领巾》的教学。在教学评议会上,批评了语文教学中语言和文学因素过少以及把语文课变成政治课,妨碍语文发展等倾向。以上这些关于语文教育的讨论和批评,对以后汉语文学分科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当代语文教育的内容2.1955年到1958年这一阶段我国语文教育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汉语、文学的分科教学。早在l953年12月,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给党中央写的《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中就曾指出把两个负担不周任务的学科混淆在一起教学,得不到良好的效果。这就是从教材的角度出发所提供的分科教学的依据。195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956年先后出版了《汉语》、《文学》教学大纲和《汉语》、《文学》课本,1956年开始在全国学校正式施行分科教学。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当代语文教育的内容由此,语文教学建立了新的体系,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统一,加强了语言文学教学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实用的经验。但是,由于教材内容偏深,不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使语文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遇到不少困难,出现不少问题。于是在施行一年半之后,于1958年3月,由中央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决定停止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并重新规定了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以进一步研究语文教育的革新措施。我国母语课程和教学发展和演变当代语文教育的内容3.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