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牧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音乐-牧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音乐-牧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音乐-牧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音乐-牧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牧歌》教学设计【执教教师】【使用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对象】七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理念】《牧歌》是一首蒙古族民歌,本节课的重点是唱好歌曲《牧歌》,通过歌唱和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风格和特点。让学生唱出自己对歌曲的感受,体会到蒙古族民歌的美,激发、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要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的教育理念,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教材分析】《牧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歌词两句一段,共四句,形象淳朴且富有诗意,字里行间处处都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歌词充满诗情画意,旋律具有内蒙古民歌中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上舒展、悠长的节奏,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的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感情。全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在高声区围绕着五度音5上下回旋悠扬飘逸,仿佛是蓝天中飘着朵朵白云;下句转入以1为中心的围绕进行,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低回婉转的旋律,犹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展现了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景象。许多作曲家为其动人的旋律所倾倒,瞿希贤曾把它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曲。【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程度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具备了音乐感知和初步自悟能力。通过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扩大、丰富,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及随之产生的效果,并且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提高。因此,在设计教学思路时,教师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深钻教材,深挖知识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接受新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新鲜、好奇和兴奋的学习情境之中。重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作品体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音乐特点。【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唱歌曲,感受草原人民丰富安定的幸福生活和草原辽阔、美丽的景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无伴奏合唱的艺术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过程与方法】由听唱法引入视唱法学生歌曲,引导学生积累对音乐的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在参与体验、聆听的活动中,能够学会探究音乐的方法,感受蒙古长调悠扬、高亢的风格特点。【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演唱歌曲《牧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了解无伴奏合唱的音乐形式,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教学重点】【重点】欣赏歌曲,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特点。【教学难点】【难点】能够体验歌曲的情绪,准确的,有感情的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等【教学方法】选用讲授法、聆听感受、参与体验等方法完成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视频播放《牧歌》。请同学们说说从视频中看到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和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起学生兴趣,导入教学内容。】三、学唱歌曲1、发声练习。师讲解一种演唱呼吸方法——缓吸缓呼。做这种练习时,可以设想去闻花的芳香,你会感觉胸廓自然而然地向前、向上抬起,腰部同时向外扩张;在呼气时也要保持吸气时的状态,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吸气、呼气的状态去歌唱。要求:缓慢吸气,缓慢用“嘶”出气;小腹控制,像蚕吐丝那样均匀,越长越好。【设计意图:用形象化的语言去描绘抽象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歌唱的基本技巧。】2、用“U”来唱歌曲的旋律,注意运用缓呼缓吸的呼吸方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演唱技巧,为其终身喜爱音乐做好铺垫。】3、节奏练习。4、视唱歌曲曲谱,并想象一下音乐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师:同学们描绘的非常好,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充满生气和诗情的草原放牧图。老师禁不住想到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敕勒歌》。【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并利用“非音乐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5、聆听教师范唱,熟悉歌曲的旋律。【设计意图:老师的范唱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6、聆听歌曲录音,并思考:歌曲的速度和情绪分别是怎样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7、再次聆听歌曲录音,并思考:歌曲中唱到了哪些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8、填词演唱歌曲,注意正确的演唱姿势、呼吸方式,以及长音的保持。【设计意图:在唱歌教学中时刻提醒学生关于唱歌的相关要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唱歌习惯。】9、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设计意图:通过深入了解蒙古族,让学生感受蒙古族的风格,使学生在玩中学。】10、引导学生想象着大草原的美景,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感受歌曲的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什么关系?全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在高声区围绕着五度音5上下回旋悠扬飘逸,仿佛是蓝天中飘着朵朵白云;下句转入以1为中心的围绕进行,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低回婉转的旋律,犹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展现了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景象。11、根据歌词的意境为歌曲设计力度变化并完整演唱歌曲。【设计意图:了解音乐要素对歌曲的情绪、风格、形象刻画的作用,理解歌曲的特点,引导学生准确、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音乐卡片。介绍蒙古族民歌两个旋律形态:长调和短调。长调: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一字多音,有独特的装饰音。短调:节奏规整,曲调紧凑,节拍律动鲜明,结构句法清晰。播放歌曲《嘎达梅林》,请同学们分辨《牧歌》和《嘎达梅林》两首歌曲那首是长调?哪首是短调?【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音乐作品自己分析、了解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的特点。】五、拓展延伸聆听瞿希贤根据海默的词改编的无伴奏合唱曲《牧歌》,引导学生对比无伴奏合唱和独唱的不同之处。师总结:无伴奏合唱是指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音乐表演方式。是合唱艺术中的最高形式。这首无伴奏合唱曲通过不同声部的音色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像我们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的景色,也抒发了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的热爱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设计意图:了解无伴奏合唱,通过对无伴奏合唱《牧歌》的欣赏,引导学生对比独唱和无伴奏合唱的不同。】六、课堂小结师:美丽的草原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酷爱音乐、能歌善舞的民族。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蒙古族的长调民歌《牧歌》,更深入的感受了蒙古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人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民族的音乐博大精深,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能更多的关注我国的民族音乐,去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音乐,让它们焕发出新的光彩。《牧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程度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具备了音乐感知和初步自悟能力。通过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扩大、丰富,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及随之产生的效果,并且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提高。因此,在设计教学思路时,教师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深钻教材,深挖知识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接受新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新鲜、好奇和兴奋的学习情境之中。重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作品体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音乐特点。《牧歌》效果分析本节课是一节唱歌综合课,更注重是的情感教育,一节很完整的唱歌课,各种教法、学法运用自如,既符合了新课标的理念,又达到了合作探究,学生全员参与的目的。一、教法上,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去了解音乐、感受音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说出的自己的感受和联想,大部分学生对这部音乐作品产生了兴趣。然后进行缓呼缓吸的呼吸练习,再进行识谱教学,在旋律线教学法的基础上,根据音高走向进行识谱练习,让学生既能很快把握音准又提高了识谱能力;会唱歌谱就会唱歌了,再套入歌词时一定要强调歌唱姿势和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整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一节很完整的唱歌课。二、学生思考歌曲描绘什么意境,该用什么声音演唱,达到了探究和合作的目的,整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广,自主性强,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技能,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探究,把新课标理念运用的淋漓尽致。三、从课堂反馈的结果看,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学的教学目标也都基本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课堂教学调动了不同特点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在总结分析作品时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可以看出学生在接受这部作品后,是多么地兴奋和投入,这些也感动着我。我认为,音乐课不能单单的只是学习歌曲、欣赏名作、传授乐理知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要渗入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吸取多方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精华充实到自己的音乐课堂上,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为了迎合学生的种种学习要求,作为教师应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面和艺术感,在不影响学生学习求知情绪之下,积极的引导让他们去学习优秀的音乐和他们所感兴趣的不同类型的音乐。

《牧歌》教材分析《牧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歌词两句一段,共四句,形象淳朴且富有诗意,字里行间处处都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歌词充满诗情画意,旋律具有内蒙古民歌中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上舒展、悠长的节奏,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的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感情。全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在高声区围绕着五度音5上下回旋悠扬飘逸,仿佛是蓝天中飘着朵朵白云;下句转入以1为中心的围绕进行,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低回婉转的旋律,犹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展现了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景象。许多作曲家为其动人的旋律所倾倒,瞿希贤曾把它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曲。《牧歌》评测练习1、《牧歌》是哪个民族的民歌?()A、蒙古族B、新疆维吾尔族C、藏族2、这首歌曲的节奏怎样?速度怎样?情绪怎样?节奏()A、紧凑地B、舒展的速度()A、较快B、稍慢歌曲的情绪()A、欢快活泼B、宽广抒情地3、长调的特点是什么?短调的特点是什么?《牧歌》属于调;《嘎达梅林》属于调。4、合唱的《牧歌》与独唱的《牧歌》有什么不同?5、请视唱这段旋律:《牧歌》课后反思一节唱歌综合课,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首先,关注学生及其情感优秀的唱歌综合课,它的最基本的水准是:“让学生学会歌曲,唱好歌曲”。它所有的核心在于:在课堂上,不管你用的是哪种教学方法,哪样的教学环节设置,你的学生是愉悦的,是有兴趣的。而这些高的技术含量的形成是日常教学的积累,是和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提高分不开的。本节课的教学,我创设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唱、想象,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本节课属于民族音乐范畴,因而备课当中,我不光让学生从草原图片中去欣赏,更力求从民俗、音乐元素中去搜集,让学生通过草原风土人情,草原一些活动中,让学生更加确切的了解学习民族音乐。

其次是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和表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本课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歌曲旋律音准、节奏掌握不是很好,出现此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通俗歌曲中较复杂的节奏和音高练习较少,解决方依然是,多采用听唱法,聆听时设计了节拍,节奏,体态上的律动等,适当的运用符合学生认知的旋律线和柯尔文手势引导学生掌握音高。记得李东老师曾经说过:教学中,学习歌曲时用琴一定是单旋律的,只有学会音准,才添加伴奏的体系。这样的处理便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音准。

但是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如学生学习歌曲的方式还可以更灵活多样,以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歌词的学习上时间过长,应该充分相信初中年级学生的能力,比较简单的节奏教师只需稍做引导就可学生自主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