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2020中考语文真题-各地文言文试题精选含答案(名校版)_第1页
(全)2020中考语文真题-各地文言文试题精选含答案(名校版)_第2页
(全)2020中考语文真题-各地文言文试题精选含答案(名校版)_第3页
(全)2020中考语文真题-各地文言文试题精选含答案(名校版)_第4页
(全)2020中考语文真题-各地文言文试题精选含答案(名校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中考语文真题-各地文言文试题精选含答案1.(2020.河北)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0题。(14分)【甲】人胸中久不用古今①浇灌之,则尘俗②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黄庭坚《答宋殿直》)【乙】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③而实绮④,癯⑤而实腴⑥。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苏轼《东坡续集》)【丙】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⑦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⑧睡,辄令儿曹⑨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乾道癸巳⑩八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陆游《跋岑嘉州诗集》)①古今:这里指古今书籍。②尘俗:世俗,流俗。③质:质朴,朴实,④绮:华丽,美妙。⑤癯:瘦,这里有精练的意思。⑥腴:丰厚,丰裕。⑦岑嘉州:指唐代诗人岑参。⑧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⑨儿曹:孩子们。对子侄辈的称呼。⑩乾道癸巳:宋孝宗乾道九年,即公元1173年。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1)对人亦语言无味也亦:________________(2)皆莫及也及:________________(3)绝好岑嘉州诗绝:________________(4)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已:________________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2)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9.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10.请简要概括丙文中叙写的故事,并说出你从故事中读出的作者对岑参诗的情感。(3分)答案:7.(1)也(2)比得上(3)特别,尤其(4)停止8.(1)我对于诗人,没有什么特别喜好的。唯独喜欢陶深明的诗。(2)我曾经认为李白,杜甫之后,就只有这一个人才能这样罢了。9.人不阅读古今的好书好文章就会变得无比世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们要多阅读古今书籍,以此来涤荡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气质。丰富自己的语言。2.(2020.宁波)文言文阅读(16分)请你参与“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阅读活动,完成13-17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妙赏亭[明]祁彪佳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子瞻于匡庐道之矣。此亭不暱①于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②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③然。而众妙都④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选自祁彪佳《寓山注》)【注释】①暱:同“呢”,亲近。这里指挨近,靠拢。②掖:搀扶。挟持。③沤:水中气泡。④都:汇聚。【亭之址·有讲究】13.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14.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答题。(3分)(1)解释【甲】文中加点字的意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临:_________(2)请从【乙】文中找出直接写妙赏亭建造位置的句子。【亭之景·有情味】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5分)(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2)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亭之名·有因由】16.祁彪佳为什么把亭命名为“妙赏亭”?根据【乙】文中的画线句,简要回答。(3分)答案:13.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2分。断对1处1分。多断1处扣1分,扣完为止)14.(1)居高面下(2)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3分。(1)1分。(2)2分,写“置亭于屿”也对]15.(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2)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5分。(1)3分。(2)2分。意对即可]16.祁彪佳认为在此亭不仅能欣赏妙景,还能有神清气爽的奇妙感受,所以将此亭命名为“妙赏亭”。(3分。意对即可。只写“能欣赏妙景”得1分)3.(2020。安徽)[三](16分)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咏菊白居易一夜新霜著①瓦轻,芭蕉新折败荷②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③初开晓更清。[注]①著:附着。②荷:也称作蒲。③金粟:金粟一般的花蕊,这里指荷花。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晋陶渊明独爱菊独________(2)濯清涟而不妖妖________(3)宜乎众矣宜________(4)金粟初开晓更清初________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15.《爱莲说》中,菊是______的象征;《咏菊》中,菊有______的特点。(用原文词语填空)(2分)16.《爱莲说》《咏菊》对莲(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6分)答案:13.(4分)(1)只(2)(过分)艳丽(3)应当(4)开始,刚刚(每小题1分)14.(4分)(1)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2)(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每小题2分)15.(2分)隐逸(者)耐寒(每空1分)16.(6分)情感:《爱莲说》喜爱(赞美)莲,《咏菊》不喜爱(鄙弃)荷。原因:《爱莲说》中,莲具有坚贞高洁、正直不阿的品格;《咏菊》中,荷不耐寒,缺乏坚忍无畏的品格。(“情感”2分;“原因”4分。意思对即可。回答“原因”时,从写法、主旨等角度解说,言之成理也可)4.(2020.哈尔滨)阅读(45分)(一)阅读《陋宝铭》,回答8-10题(8分)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读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鸿:(2)形:9.(4分)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孔子云:何陋之有?10.(2分)从原文中找到并写出描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答案:(一)阅读《陋室铭》,回答8-10题。8.(2分)(1)大(2)形体、躯体9.(4分)(1)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10.(2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5.(2020.绥化市)(一)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回答10--13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0.解标下列加点词语。(2分)(1)野芳发而幽香(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1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2分)例句: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腰白玉之环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13.欧阳修笔下“佳木秀而繁阴”的景色,一定让你联想起了家乡的某处夏季美景,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必须从比喻,拟人或排比的修辞手法中任选种进行描写,不准出现真实的地名,50字左右)(2分)(二)阅读《何陋轩记》(节选),回答14-16题。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①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③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⑥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⑦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注释】①守仁,指王阳明。②蔡:周时国名,在今河南南部。③上国:国都,④郁:阻滞。⑤莳(shì):载种。⑥琴编:琴书。⑦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4.下列语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人皆以予自上国而往”中的“以”字是“用”的意思。B.文中画横线句“将陋其地弗能居也”正确的停顿应为“将陋其地/弗能居也”。C.“予尝圃于丛棘之右”从文言句式上看是判断句。D.“以信孔子之言”和“无丝竹之乱耳”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都译为助词“的”。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16.结合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概括选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都是从哪些方面体现“陋室不陋”的。(至少答出两方面)(2分)答案:(一)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回答10-13题。(8分)10.(1)花(2)以……为乐(以……为快乐)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11.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曲深秀丽的,是琅琊山。评分说明:(2分)译对重点词语“蔚然”“深”“秀”得1分,翻译完整流畅得1分。12.C评分说明:(2分)“名”“腰”都是名词作动词。13.示例:绿树环抱的公园,像静卧在摇篮里的婴儿,安静惬意,公园中央“品”字形分布的大型花圃中,各色鲜花争奇斗艳,热烈奔放。评分说明:(2分)答案不唯一。语言流畅、词句优美,能体现家乡夏季景物特点。没有运用指定的修辞手法扣1分,没有达到规定字数酌情扣分,出现真实的地名不得分。(二)阅读《何陋轩记》(节选),回答14-16题。(6分)14.B评分说明:(2分)A“以”字是“因为”的意思。C是倒装句。D“以信孔子之言”的“之”字是助词“的”。“无丝竹之乱耳”的“之”字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主性。15.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偏远的地方,于是给房子取名为“何陋”。评分说明:(2分)译对重点字词“予”“夷”“名”得1分,译句语言完整流畅得1分。16.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情趣高雅,交往人物不俗。评分说明:(2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参考译文:从前孔子想搬到九夷(偏远的地方)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偏僻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偏僻的呢?”我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古蔡国属地以外的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从国都到这里,一定会嫌弃这里偏僻,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生活了十个月,过得安宁而快乐。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阻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又阴暗潮湿。我曾在丛棘的后边开园种菜,老百姓纷纷砍伐木材,就在这地方建造了一座房子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遮蔽它,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围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偏远的地方,于是给房子取名为“何陋”,用来伸张孔子的话。5.(2020.荆门)(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愁”的原因。(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2题。(10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歌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①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软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明告鬻②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注释】①斫:(zhuó),砍削,②鬻:yù,卖。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约束)C、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为病态)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沟通)遏其生气(抑制)10、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A、故虽有名马(连词,即使)B、是马也(代词,这,这样)C、其真无马邪?(代词,它,指天下)D、梅以曲为美(介词,凭借)11、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B、甲、乙两文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杰出人才,而乙文则用“病梅”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C、甲文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D、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士孤癖之瘾”。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答案:9.D10.C11.A12.(1)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2)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6.(2020.吉林)(一)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2题。(10分)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8.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家,“唐宋八大家”之一。(1分)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1)醉翁之意不在酒()(2)佳木秀而繁阴()(3)负者歌于途()(4)树林阴翳()10.依据图示,完成以下任务。(2分)(1)“环滁皆山也”中的“环”和“皆”写出滁州地域环境怎样的特点?(1分)(2)远望琅琊山,特点鲜明,请概括成四字短语填写在方格中。(1分)11.阅读本文,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概括,这是一座怎样的亭子?(2分)例:从“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可见,这是一座“友情(谊)之亭”。12.文中写景、写滁人与写太守有什么关系?(3分)(乙)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5分)大铁椎传[清]魏禧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①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②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选自《古代散文选》一书,有删节)【注释】①(bì1ì):古代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的乐器。②栗:发抖,哆嗦。13.与“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中的“负”意思不同的一项是()(1分)A.负荆请罪B.负箧曳屣C.负势竞上D.负重致远14,请用“/”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限两处)(2分)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15.大铁椎的勇敢是如何表现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一点即可)(2分)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5分)(甲)8—12题(10分)8.宋或北宋文学家或政治家或史学家(共1分,每空0.5分)9.(1)意趣,情趣(2)茂盛(3)道路或路途(4)遮盖或遮蔽(共2分,每空0.5分)10.(1)滁州周围群山环抱;环绕滁州的都是山;滁州四围多山;亦可答“滁州处于盆地中”或“滁州处于山地中央”。(共1分,意思对即可)(2)蔚然深秀(1分)11.示例:①从“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可见,这是一座“造型奇巧之亭”;②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两句,可见这是一座“山水情趣之亭”;③从“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可见,这是一座“太守之亭”;④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可见,这是一座“醉翁之亭”;⑤从“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可见,这是一座“环境优美之亭”;⑥从“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见,这是一座“宴饮之亭”(或“欢乐之亭”);⑦从“醉能同其乐”可见,这是一座“与民同乐之亭”。(共2分,结合1分,内容1分,意思对即可)12.写滁州风景优美,是为写太守与百姓出游作铺垫,写滁州百姓出游是为写太守作铺垫,说明此地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和乐,这是太守励精图治、治理有方的结果,表达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共3分,意思对即可)说明:11.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依据原文,鼓励有创意的发现,合理表达即可。12.写出三者之间的衬托关系,答出主旨“与民同乐”即可。(乙)13—15题(5分)13.C(1分)14.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共2分,每处1分)15.①通过对大铁椎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直接)表现出大铁椎的勇敢;②通过贼的数量之多,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③通过描写贼的凶狠,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通过宋将军的神态、动作描写,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共2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7.(2020.沈阳)(二)阅读选文,完成7~10题。(14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了。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②。一旦蹇剥③,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有删改)【注释】①匡庐:即庐山。②颓然:松弛的样子。嗒(tà)然:物我两忘的样子。③(jiǎn)剥:指时运不济。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匡庐奇秀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B.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C.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D.乐天既来为主既克,公问其故(《曹判论战》)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1)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10.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4分)【甲】文写出陋室外部环境的句子是

A

,【乙】文写出草堂选址原因的句子是

B

。居室主人身处其间,心情愉悦,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精神追求:【甲】文体现了刘禹锡的

C

,【乙】文体现了白居易的

D

。(A、B两处请用原文回答,C、D两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二)7.D8.(1)像远行的人经过故乡,依依不舍不愿离开。(2)(我)最终收获了所喜爱的,又为什么要求(别的)呢?9.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10.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B:其境胜绝,又甲庐山(或“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C:高洁傲岸(安贫乐道)D:豁达、乐观8.(2020.上海)(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6—9题(12分)【甲】橘逾淮为枳(节选)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乙】公输(节选)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千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6.两段选文都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橘逾淮为枳》选自《

》,《公输》选自诸子百家中

家的经典著作。(2分)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好句子。(3分)齐人固善盗乎?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体现了楚王是个善于纳谏、知错能改的人。。B.【乙】文突出公输盘是个狂妄自大、固执己见的人。C.晏子的辩驳义正辞严、墨子的说理诙谐幽默。D.言辞交锋后,晏子使对方理屈,墨子令对方折服。9.选文通过对话,表现出晏子和墨子都具有

的特点。(4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刘弇遇东坡刘伟明弇①少以才学自负,擢高第,中词科,意气自得,下视同辈。绍圣初,因游一禅刹,时东坡谪岭南,道庐陵,亦来游,因相遇,互问爵里②姓氏。伟明遽对曰:“庐陵刘弇。”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公徐应曰:“罪人苏轼。”伟明始大惊,逡巡,致敬曰:“不意乃见所畏③。”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④谈而去。【注】①刘伟明弇(yǎn):弇是刘伟明的字。②爵里:爵,爵位;里,故乡。③不意乃见所畏: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④剧:痛快。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⑴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⑵自谓名不下人()11.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伟明)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B.(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C.(伟明)于是又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D.(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12.文中两人互问爵里姓氏,刘弇“遽对曰:‘庐陵刘弇’”的目的是“

”而东坡则回避答爵里只答“罪人东坡”,原因是

,最终东坡以“

”的举动,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5分)答案:(二)(12分)6.(2分)晏子春秋墨7.(3分)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8.(3分)D9.(4分)机智善言(三)12分10.(4分)(1)是(2)名声、名望11.(3分)A(3分)B(1分)C(1分)12.(5分)欲以折服之当时被贬岭南,以此抑制刘弇的傲气嘉其才气9.(2020.绍兴)(五)文言文阅读(15分)世人无贤不肖,皆言“忍”。若真能忍,则其取祸必少,败事必寡。昔里中一富儿素悭,亦能从事于忍。遇仇家欲嫁祸,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故出言詈①之,富儿不为动;已复詈其妻子,富儿不胜忿,持梃挞之,一击而毙,为仇家所持,竟坐②偿。此知从事于忍,至于难忍,而卒不能忍者也。刘忠宣公里居,舟行水畔,一人方帽青衫,呼公名大骂,若为不闻也者。其人骂至五里许,倦而返。不逾月,一主政以公差舟行,前一人复骂主事,如骂刘公者;主政曰:“何物怪人?横逆至此。”命抶③之二十,不数日死。及死,乃知其宗室而病心④者,主政竟坐偿。人乃问忠宣曰:“公何以知此人宗室而不与较耶?”公曰“余位卿贰⑤,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此烛⑥患于未来,而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也。吁,世之言忍者,能以刘公为法⑦,必能寡过。(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注释]①詈(lì):骂。②坐:犯罪。③抶(chì):笞,鞭打。④病心:指患心痛之疾。⑤备位卿贰:备位,指任职,古居官的自谦之词。卿贰,即二品、三品的京官。⑥烛:洞察。⑦法:规范,准则,模范。此处指学习的榜样。1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1)昔里中一富儿素慳()(2)其人骂至五里许()(3)一主政以公差舟行()(4)必能寡过()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16.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路的内容。(3分)(①)遇仇家欲嫁祸,(②)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丐)故出言詈之,富儿不为(③)动。17.“以刘公为法,必能寡过",因为刘公的"忍”,是智慧的“忍”。请比较划公与富儿(或主政)的表现,分析刘公的智慧。(5分)答案:(五)文言文阅读(15分)14.(1)向来,一向(2)表约数(3)乘船,坐船1(4)过错,犯错15.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16.①富儿②仇家③之17.文中的富儿,不能洞悉仇家“欲嫁祸”之心,亦不能洞察可能招致的祸患,当乞丐辱骂其妻子儿女时“不胜忿”,最终落得“坐偿”的结局(主政亦是如此)。而刘公面对大骂“若不闻”,体现的正是刘公的智慧——他善于洞察人心,他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