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精讲精析+能力拓展提升 】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精讲精析+能力拓展提升 】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精讲精析+能力拓展提升 】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精讲精析+能力拓展提升 】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精讲精析+能力拓展提升 】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国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西方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影响中国公务员制度各国制度互相学习、借鉴第5课择吏与治吏——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侯东景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三、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标准:血缘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2.春秋战国时期:举荐与军功爵制标准:才能、军功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史记•商君列传》结果:贵族世代垄断高官举荐(自荐)毛遂自荐荐举(他荐)鲍叔牙举荐管仲结果: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4.汉代:内容: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讲求孝行、廉洁选拔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德才兼备,正直不阿,能直言极谏。品德与文才兼备,又有良好的经学底蕴。明于儒学的经典,通晓儒术积功劳为官、征辟(重要补充)标准:品行和才能3.秦朝:常科科目特科察孝廉

举茂才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

经察举制(汉武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法吏”也担负起宣讲法律、执行君王旨意的使命。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文化上的专断、专制。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喻大华《帝制往事》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杜佑《通典》积极:(3)评价消极:(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注重家世,形成门阀士族政治。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2)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只看家世根据材料,对九品中正制如何评价?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6.隋唐至清: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人才)进士科最初内容包括贴经、诗赋和政论,考试难度大,但考中进士最为荣耀。有的官至宰相,“不为进士出身,终不为美”。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科主要考对儒家经典及其注疏的理解标准:才学(1)背景:阶级关系变化---寒门庶族地主积极要求参政(2)内容: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身(仪表气质);言(语言表达)书(书法遒美);判(问题处理)科目结果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取士不问家世)宋朝隋唐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元朝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恢复科举制,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1313年,元朝颁科举诏。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中外历史纲要上》P67明清形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生源: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八股取士)实现南北卷制度(3)发展历程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清末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汪洙【宋】《神童诗》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王定保《唐摭言》(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抑制了科学的发展。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4)影响: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时期制度标准影响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春秋战国(商鞅变法)军功爵制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两汉(汉武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曹丕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隋唐—明清科举制才学

血缘才能;军功大小孝廉(品德和才能)法家思想家世、道德和才能

只看家世贵族世代垄断高官(贵族政治形成)废除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思想文化专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教育的发展。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演变趋势①选拔方式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由推荐到公开考试,日益公平、公正、客观不断扩大,推动阶层流动③选官范围②选拔标准县、侯国郡中央县或侯国将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社会安定等状况,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御史1.秦汉:上计制2.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3.隋唐:考核方式考核标准考核结果品德和才能地方官向中央报告;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官员的考核归吏部意味着中央加强了地方财政控制以考核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升降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唐代“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指品德方面的四项标准。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这是针对各个职位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不同要求,偏重对其在职才能的考察。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4.宋朝:

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磨勘宋代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南宋在御史台设考课司,共掌考核,标准:“四善四最”。宋神宗熙宁元年颁行考核州县官员的《守令四善四最》“四善”沿用唐制,为德义、清谨、公平、勤恪。“四最”是断狱平允、赋人不扰;均役屏盗、劝课农桑;赈恤饥穷、导修水利;户籍增衍、整治簿书。四善德慎公勤5.明清依据升迁降调考察外省文官考察京官四格:守、才、政、年四个方面(操守、才干、政务、年龄)八法:官员不合格的八个方面

(贪、酷、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考满考察明朝考核清朝:考课制度京察大计内容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初考再考通考京察外察结果称职平常不称职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罢软、不谨者免职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考核标准:四格八法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小结朝代考核制度考核标准特点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明朝清朝上计制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流于形式吏部考核品德、才能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政绩考满和考察政绩、贪酷和不作为京察和大计才能、操守、政务1.考核方法与考核法规完善2.考核重德尚能3.据考核结果奖惩激励4.监察监督人员介入考核过程1.秦汉:(1)中央:(2)地方:御史大夫秦:监御史秦朝中央御史大夫郡监御史汉(武帝):刺史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但出刺时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白寿彝《中国通史》刺史特点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刺史的职权虽重,却不直接处理地方行政事务三.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1)中央:(2)地方: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十道监察区,监察官巡回监察御史台御史大夫殿院殿中侍御史察院监察御史①台院:“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②殿院:掌殿廷供奉之仪式”;③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台院侍御史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2.隋唐三.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3.宋代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台谏合一

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三.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宋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变化就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4.元朝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5.明朝三.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1)中央:(2)地方: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访廉司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科道并立)(1)中央:(2)地方: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御史代皇帝巡按各省特点:品级虽低(正七品),但权力很大6.清朝(1)中央:(2)地方:六科并入都察院,都察院监察百官(科道合一)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小结朝代中央地方特点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御史大夫监御史御史大夫十三州刺史御史台(御史大夫)御史台、台谏合一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都察院、六科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1.垂直管理,机构独立,以轻制重。2.服务于皇权3.监察方式多样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

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局限:①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

②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官员选拔制度官员考核制度官员监察制度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秦汉——御史大夫宋代——台谏合一秦汉——上计制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隋唐——尚书省吏部明——考满、考察;清:京察、大计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春秋战国——荐举功劳制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朝——察举制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宋——严格标准明清——科道合一小结始终围绕着皇权(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实质:课堂巩固1.(2020·全国Ⅱ卷高考·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