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创新下养老普惠金融的路径研究_第1页
金融科技创新下养老普惠金融的路径研究_第2页
金融科技创新下养老普惠金融的路径研究_第3页
金融科技创新下养老普惠金融的路径研究_第4页
金融科技创新下养老普惠金融的路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本文立足养老普惠金融的缘起、内涵及特征,从老年服务产业亟待转型升级、金融机构“老年化基建”不健全、金融排斥普遍存在和养老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四个角度出发,探究金融科技创新助力养老普惠金融的现实诉求。并从开展重点业务试点、健全“软件”基础、强化管理智能、构建养老普惠金融社会服务体系四个方面切入,探讨金融科技创新下养老普惠金融的实现路径。关键词:金融科技,老龄化,普惠金融,养老服务一、引言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进程中,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4.8亿。老年人已成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服务对象,而如何突破政府有限财力困境,应对“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现状也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国内人力资源、投资、消费等多种经济结构均发生了重大变革,金融机构也开始尝试为老年人口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养老普惠金融。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与金融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探究当前金融科技创新下养老普惠金融的路径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二、对养老普惠金融的认知(一)养老普惠金融的缘起养老金融是针对社会成员多样化养老需求开展的全部金融活动,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有效方式(陈艺,2013)。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见图1)。其中,养老金金融是指通过制度安排积累养老资产,并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金融活动,其主要包括养老金制度安排和养老金资产管理。养老服务金融是指金融机构根据全体社会成员养老相关需求,进而采取的一系列金融创新活动,主要有养老财富管理和养老金融支持。养老产业金融是指为与养老相关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的金融活动。然而,当前养老金融还存在一定不足:一方面,这种以政府投资为主、金融市场融资为辅的融资体系,仅能够在养老产业初始环节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养老金融无法满足全部老年人日渐多样和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整体的幸福感、获得感依旧不高。因此,2019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支持金融机构发展,开发多样化养老金融产品,推进养老普惠金融发展。这是养老普惠金融这一概念首次公开出现。(二)养老普惠金融的内涵及特征结合普惠金融的定义可知,养老普惠金融是在可负担成本条件下,能够满足广大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金融服务,属于养老金融的一部分,涵盖政府投资、金融市场融资等内容。当前呈现出三大主要特征:一是运营跨界化。通过与不同业态的跨界融合以及与各类市场主体合作,养老金融机构推出的养老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涵盖多个环节的完整养老产业链逐渐形成。在此过程中,养老产业与养老金融也逐步实现同步发展。例如,2019年7月,中国人寿成立国寿健康产业投资业务板块,开始全力布局养老养生“投资、建造、运营”全产业链业务。二是产品综合化。依托集团多牌照和专业化优势,当前养老金融机构正在积极打造覆盖范围广、可一站式处理服务需求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这一体系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金融产品。以北京市为例,近年来,首都金融业逐步建立了针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的差异化养老服务模式,并形成了多样化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人身养老保险、养老信托及基金以及养老社区金融服务。三是服务智能化。在现代化科技的支撑下,金融机构通过搭建企业级数据系统,形成集全程智能可监控、信息数据实时捕捉与调整、内容自我优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养老普惠服务平台。例如,山西太原市搭建了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12349社区服务信息平台、智慧社区网站、APP和微信平台等养老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打造出“集约化管理、智慧化运营、专业化服务、全产业融合”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三、金融科技创新下养老普惠金融的现状(一)老年服务产业亟待转型升级1.养老服务产业的金融供给不足目前,国内养老服务机构大多数均为民营非企业组织,如社区、养老院。这些机构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展开运营,还未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自身融资实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娄飞鹏,2019)。据老龄委《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32.5%的养老机构处于亏损状态,48.1%基本盈亏平衡,19.4%略有盈利。一旦政府财政拨款减少或停止,这些养老服务机构将难以运作。另外,虽然这些养老服务机构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这些收益获得的平均利润较低,难以满足银行授信准入条件(刘丹,2017)。例如,浙江省约90%的养老机构均为民营非企业组织,这些机构的公司治理架构、盈利能力、现金流等均难以满足银行既有的授信准入条件。为了防范风险,金融机构很少愿意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设施建设与活动进行投融资。而养老服务金融供给不足也影响了产业发展,不利于养老服务业务的进一步开展(徐鹤龙,2020)。2.养老金融服务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城乡发展不均衡。当前,我国养老普惠金融只能惠及部分会操作智能终端和互联网的老年人,且这些老年人大多集中于城市。处于乡镇、农村且不会使用互联网的广大老年人,无法享受到便利的养老金融服务(姚大锋,2018)。另一方面,省域发展不均衡。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互联网发展较早且较为成熟,老年人接触新型金融产品和工具普遍较早,因此养老普惠金融发展较快。相较而言,新疆、西藏、青海等西部省域受资源、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养老普惠金融发展较为缓慢。3.养老服务产业金融相关管理落实不到位养老普惠金融执行涉及多个部门、环节,其良好运作离不开优良的服务配套工作与管理机制。但目前我国养老普惠金融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整体缺乏完善的组织架构,在产品设计与环境支持等方面仍缺乏明确的配套与管理机制,导致各项业务处于无序运行状态。加之养老产业金融领域本就缺乏独立的工作机制,无法对整体业务执行进行统筹规划,因此难以形成合法合规的风险控制体系,这阻滞了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制约养老金融产业改革与创新(孙博,2016)。受金融相关管理落实不到位的影响,2017年以来,养老产品销售、养老理财、高回报型养老投资项目等骗局频现,严重损害了老年群众的利益。(二)金融机构“老年化基建”仍不健全金融机构与社会保障部门尚未针对养老普惠金融业务设置合理的应用设施,极大地降低了老年人办理业务的便捷性。1.电子银行硬件欠缺当前,大多金融机构针对各类型业务,开始快速布局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与微信银行等新型智能终端,但并没有针对老年人开发适合的电子银行硬件设备,导致大多数老年人无法体验到金融机构提供的便捷性服务。同时,目前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居住在农村地区,地理条件受到限制,无法获得方便的移动网络服务,难以体验到智能化养老普惠金融服务,降低了老年人对于养老普惠金融的感知程度。2.应用软件缺乏老年人普遍习惯于借助储蓄存折、定期存单等纸质媒介办理业务,对于一些终端应用软件并不熟悉,甚至存在排斥心理,这一方面与老年人特征相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金融机构缺乏便捷化养老普惠金融应用软件。例如,农村信用社的业务软件存在缺乏特色、不够人性化与操作不便等问题,老年人注册手机银行客户端之后,若涉及手机更换,必须在柜台解绑或在原客户端“设置”菜单中“解除手机绑定”,这对于处于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道繁琐程序。大多数老年人只能在银行工作人员的辅助下完成手机登陆,之后就无法执行后续操作,若涉及更换手机,则不能使用相关软件。这降低了老年人的应用软件使用面,导致养老普惠金融普及率大幅度下降。(三)金融排斥问题普遍存在现阶段,由于老年人金融需求和金融机构供给不匹配,养老普惠金融发展面临较为普遍的金融排斥。1.老年人长期生活的金融产品需求与供给不匹配一直以来,金融机构大多认为老年人的金融知识水平和财富水平较低,且存在金融风险厌恶特征,他们主要的消费支出在医疗方面,其他消费较少。受这些观念的影响,金融机构为了实现自身盈利最大化目标,往往不愿意针对老年人口开发金融产品或提供金融服务。即便近几年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始创新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但依旧难以真正惠及老年人,无法切实满足老年人的普遍需求。2.老年人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匹配近几年,部分金融机构积极与互联网科技公司合作,推动养老金融更加市场化和普惠化,但产品丰富性仍然不足,养老金融服务数字化、场景化发展有待实现,老年人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仍难以满足。具体而言,金融机构对于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的定位主要在养老资金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因此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也主要为养老金和养老保险。就养老金而言,养老金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期,保值增值需求较高,但国内养老金产品发展并不完善,如目标日期型养老基金产品刚开始试点,亟须扩大试点并进一步扩充。就养老保险而言,所提供产品不具备管理精细化和强针对性的金融服务职能,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需求。(四)养老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养老普惠金融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养老金体系的需要。现阶段,我国已建立起多层次养老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了三大基本支柱框架(见图2)。但三大基本支柱的发展并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第一支柱缺口增大,第二支柱缺乏资金支撑,第三支柱尚未发展。即第一支柱参保企业及员工少、覆盖率低,很难支撑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则长期处于空白阶段。2018年5月,我国在上海、苏州和福建3个地区试点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上海完成保单2.29万份,但福建和苏州的整体情况不佳。从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养老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个人养老金体系还不完善。通过数据分析,本文认为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养老基金销售十分困难。养老目标基金的发行能为个人养老金体系建设注入新的力量,助力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建设。2018年8月,我国正式获准发行养老目标基金,首批发行14只。经过2年的运行,目前国内市场上运行的养老目标基金有110只。在这些基金中,有约90%的基金规模在5亿元以下,这种规模的养老目标基金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此外,由于养老基金的目标是追求养老资产的长期稳定增值,基金一般持有周期较长,且有三年封闭期,但大多数投资者更倾向于短期收益,其对于长期增值产品的购买意愿不强烈。综合而言,受养老基金销售难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养老金体系结构失衡问题较为严重。因此,通过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普惠养老金融,是进一步完善养老金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四、金融科技创新助力养老普惠金融的逻辑框架(一)金融科技创新下开展养老普惠金融重点业务试点根据监管要求,养老普惠金融业务大多存在有限人要求。商业银行需要获得相关资质后才能从事相关业务,其中老年人的企业年金管理资质主要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予以发放。目前,我国仅有3家银行具备企业金受托资质,10家银行针对企业账户管理具有托管资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规定,社保基金的托管银行仅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与交通银行。这些托管机构的业务范围主要是接受养老基金受托委托,具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基金托管经验以及良好的基金托管业绩与社会信誉,负责安全保管养老基金资产。而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虽无法解决监管政策限制问题,但可以帮助已具备托管资质的商业银行解决业务扩展问题,辅助养老普惠金融业务进行创新实践,尤其是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等新技术方面进行研发与实践。不同养老普惠金融业务的经营特点有所不同,使用模式也不尽相同。一是适合投资方式转换的“以房养老”模式。在2019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韩秋香提交了《关于农村以地养老模式的建议》,建议农村老人可以引入“以房养老”模式,特别是对一些子女没有土地继承权的农村老人而言,采用“以房养老”模式不仅能够减轻其自身生活负担,还有利于乡村统一规划。“以房养老”模式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养老金保险相结合,是一种新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模式。在此模式下,老年人可以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老年人还可将原有房产抵押于保险公司,继续在房中进行“居家养老”,并可按照约定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作为金融科技创新与养老普惠金融业务融合发展的一项创新性举措,保险版“以房养老”借助金融科技技术,创造性地开发多种新型养老资源,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如图3所示,投资转换“以房养老”模式是坚持商业可持续发展、为老年群体提供适当有效金融服务的一种模式。一些高龄老人、失独孤寡老人、低收入老人成为养老普惠金融精准服务的对象,这些人群是投资转换“以房养老”模式的工作基础。在该模式下,借助金融科技应用平台,高龄老人、失独孤寡老人、低收入老人三大群体可选择将房产抵押于保险公司,也可以登记进入市场资源库。市场资源库在金融科技应用平台中进行自由流转,通过向保险公司传递可应用于养老普惠金融的资源,解决“服务不精准”的问题。且该模式可以促使各类型金融应用资源配置到社会发展领域之中,弥补养老普惠金融发展的短板,有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另外,借助金融科技将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相融合,为养老普惠金融赋能,有利于提升该服务的便利性水平。例如,我国金陵天泉湖养生养老社区便应用“以房养老”模式提供“菜单式”的养老服务,包括医疗、家政与护理等服务,全面保障老年人生活。幸福人寿大力推广的“以房养老”模式,也已经覆盖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大连、武汉、杭州和苏州8个城市,截至2019年4月共计有133户家庭参与该模式,房产抵押资金累计4亿元。二是适用于金融科技创新的养老金资产运作模式。养老金可持续性是衡量国家养老普惠金融完善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养老金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说明养老服务业均衡发展。中国经营报①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4日,工银瑞信公司的养老金管理规模已连续27个月居同行业领先地位,其工银养老2035、工银养老2040、工银养老2045、工银养老2050业务的总回报率较为均衡,分别为38.94%、28.90%、22.24%和45.53%,精准对接70岁至90岁主流人群养老投资需求,为他们提供综合化服务。首先,在该模式下,政府、金融机构以及社区人员可合理分担养老金资产管理责任,明确各类型养老金责任归属。在此基础上,为深化养老金应用程度,金融机构可将养老金分为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型养老保险和自愿性个人养老保险,进一步细化业务应用范围。其次,在强有力的资源推动下,金融机构可实现对养老金资产的高效管理,形成规模巨大的养老资产。这些资产将成为国家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资产之一,强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管理实力,这一方面能够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实现养老金的保值与增值。最后,为避免金融科技平台存在监管漏洞,金融机构需要明确不同类型保险金的监管职能,以实现金融安全可持续的目的。(二)金融科技创新下健全养老普惠金融“软件”基础普惠金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大难题,具有风险高、成本高、管理难、见效慢的特征。这就需要政府牵头,金融机构辅以配合,同时引入各社会资本方参与,提升养老普惠金融服务效能,促使老年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地方政府应在中央政府的政策引导之下,完善金融科技创新市场,为养老普惠金融奠定良好的“软件”基础,扩大养老普惠金融服务范围。一是搭建金融科技服务创新平台。金融机构应将政府部门、金融科技公司、养老机构与社区等多种主体囊括进来,借助科技创新技术,搭建金融科技服务创新平台。第一阶段,借助金融科技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打造集政府、养老机构、社区与老年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形成多方对接机制。第二阶段,金融机构应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打造科技创新与金融产业共享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可选择部分金融科技企业与银行开展试点工作,探索组建金融安全信息联盟,辅助金融机构开展养老普惠金融业务。同时,地方政府通过营造大数据生态,在必要脱密与脱敏的基础上,强化各类金融科技数据保护功能,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第三阶段,金融科技平台应立足于养老普惠金融业务,借助新型智能技术,打造形成开放式金融科技创新底层技术研发平台。该平台聚焦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加强资源与数据共享,探索形成底层金融技术行业标准,并面向行业进行全面开放,促进金融科技创新技术向养老普惠金融领域实施技术输出,强化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二是建立金融科技创新孵化支持基金。各地区政府在吸引各方势力参与养老普惠金融业务的同时,应整合各类养老服务的财政支持,降低金融机构开展养老普惠金融业务的风险。同时区域内各金融机构应在自有资金池的基础上,通过向政府与社会力量筹集资金,规划设立以保险资金为主的金融科技创新孵化支持基金,专门为养老普惠金融业务开展提供融资支持。例如,2019年华夏银行利用政府补贴与自有资金池设立金融科技创新基金,并致力于孵化金融科技项目,弥补传统风险数据管控不足的问题,同时还为养老普惠金融提供多样化服务。在该资金支持下,金融机构可将养老普惠金融业务与服务一体化,从产品、管理、科技、资源与机制五个方面为养老普惠金融赋能,提高养老普惠金融业务的服务能力。三是设立“反向定制”养老保险。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中要求,发展养老普惠金融,并鼓励保险公司合理设计产品,科学厘定费率。目前诸多互联网保险公司开始借助科技创新势头挖掘不同潜在用户,立足用户角度重新补充原有业务内容,由此形成“反向定制”养老保险。本文认为,保险公司可根据当前我国缺乏61—80周岁老年人商业保险这一现状,开发以该年龄阶段为被保险人的医疗保险,依据老年人经济能力提出更便民的定价与个性化高杠杆保障方案,覆盖大多数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三)金融科技创新下强化养老普惠金融管理职能一是打造“小组+中心+银行工作人员”的组织结构。这一结构起源于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该银行借助这一模式帮助贫困地区900万居民脱贫,解决了弱势群体生活能力不足的问题。借鉴格莱珉银行的成功经验,金融机构可借助各类型金融科技平台,结合内部监管实际情况,打造“小组+中心+银行工作人员”的组织结构,为养老普惠金融监管提供有效、精准的决策(见图4)。在该结构之下,金融机构将权力下放,充分考虑各区域养老普惠金融实施情况,设计因地制宜的金融产品。大型商业银行也可以充分借助该组织模式加大调研与实践力度。同时,通过“小组+中心+银行工作人员”的组织机制,将同一地区同一状况的老人绑定在统一管理框架之中,区域管理能力得到了加强。对于老年人而言,一些具有相同需求的老人可以定期进行会面与交流,保持信息互通,有利于加深其对养老普惠金融产品的了解并及时获知反馈,便于产品的改进与完善。二是优选或培育独具本土化特色的资产管理机构。一方面,在国家引导、政策支持下,各区域政府应通过政策激励的方式,鼓励更多养老机构、社区加入到养老普惠金融管理体系的构建中。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等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单位也可以尝试建立更加深度的合作关系,通过产研结合的方式加快养老普惠金融关键技术问题的破解。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完成部分资产管理,金融机构还需借助金融科技平台,对市场上的养老金进行统筹规划,形成委托和收益均稳定的长期养老普惠金融业务扩展模式。(四)金融科技创新下构建养老普惠金融社会服务体系养老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是指老年人在生活中能够获得全方位、系统性的服务。目前,我国各省份已经逐渐着力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便宜化养老服务。例如,河北衡水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推进,构建区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全市养老服务再上新台阶。安徽宁国市也以居家为基础,在充分利用区域各项资源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在现有实践的基础上,有必要借助金融科技创新效能,构建由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导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扩大养老普惠金融服务范围。在政府方面,政府能够整合配套区域内服务资源,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为重点,构建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具体而言,政府通过与金融机构、街道、社区以及各类型社会养老服务单位通力合作,针对高龄、失能与半失能老年人,统一执行社会养老服务措施。例如,北京市政府先后提出了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政策”“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养十条”政策等诸多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文件,统筹规划区域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形成规范化的养老助残服务产业。在银行方面,通过全面落实政府福利型政策,与社会多方事业单位合作,银行能够扩大养老服务范围,形成全社会参与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例如,银行通过与政府、老龄办、社区服务协会、市政交通公司与公交集团等机构合作,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综合养老服务体验。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将政府补助资金与定向消费功能、金融支持功能与交通免乘、金融业务与游园功能相结合,扩大养老服务的覆盖面。据中国银行业协会②报道,北京农商银行已经初步形成全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并在养老助残卡发放、系统开发与商户拓展等方面进行大量业务试点,对于养老普惠金融业务开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五、政策启示第一,落实资金配套支持政策。在党中央政策的号召下,各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从多角度制定金融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对积极开展金融科技创新业务的金融机构予以利率补贴,鼓励金融机构通过科技创新支持养老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积极开展养老普惠金融的机构进行财政补贴或给予税收优惠,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养老普惠金融业务活动中,提升养老普惠金融实施效率。另外,地区政府应出台政企一体化养老普惠金融实施政策,严格限制一些无益于该业务实施的产业向农村地区转移,促使养老普惠金融业务均衡化发展。第二,强化业务主体间合作。在金融科技创新的推动之下,立足于养老普惠金融的逻辑框架,需加强各主体间合作,进一步提升业务应用能力。首先,强化金融科技企业与保险公司的合作,进行养老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对接,实现养老普惠金融业务合理配置。其次,强化金融科技企业与住房中介合作。这一合作模式主要基于“住房养老”业务模式,为老年人应用养老普惠金融服务产品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最后,强化地方各级管理组织与社区商超的合作。依托于金融科技创新业务,地方各管理组织可以针对养老普惠金融业务,在超市、药房开设金融服务共享折扣的优惠活动,增强老年人对养老金融服务的认知。第三,扩大老年人认知面。一方面,构建老年人想象共同体。金融机构可以借助金融科技平台,向养老机构与社区普及金融知识,进而提升老年人对于金融知识的认知度。同时,针对注册该平台的老年人,金融机构可在平台上实行“会员制度”,增强老年人用户粘性,激发其主人翁意识。这一举措有利于形成老年人想象共同体,让老年人从单纯接受养老金融服务,逐步向参与金融活动转变。另一方面,切实满足老年人需求。在大力开展养老普惠金融业务时,金融机构应充分考虑一些经济能力较差老年人的需求,研发保值与低风险的养老金融产品。第四,开拓特色养老普惠金融服务渠道。就线上渠道而言,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创新企业合作,打造专属养老普惠金融的手机银行版面,以“安全、简单”为特色,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应用渠道。在该手机应用版面上,金融机构应提供存款余额与明细查询、养老金查询、预约挂号与支付、养老理财等业务功能,并结合老年人特色,适当放大字体与形象按钮。在该系统运作过程中,政府应放宽权限,允许金融机构借助科技创新技术,智能分析老年人行为特征,进而建立养老普惠金融理财管理系统,形成精准化养老服务金融数据平台。就线下渠道而言,地方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在养老机构与社区内开展养老普惠金融营销活动,将养老普惠金融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在市场推广过程中,金融机构应将老年人目标基金、养老专属理财与递延式养老保险作为营销重点。此外,金融机构应在环境设施与特色服务方面突出养老普惠金融特色,地方政府可以给予相应支持,针对一些营业网点进行适老化改造,加大无障碍助老设备的投入,改进养老普惠金融服务流程,为老年人营造安全、便捷与舒适的服务环境。金融科技创新在养老普惠金融的应用并不是另起灶炉,而是金融科技创新企业与金融机构协同、金融科技创新业务与养老普惠金融业务协同的应用。金融科技创新与养老普惠金融协同应用,不仅深化了金融科技创新,还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借助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型技术,加强养老普惠金融的应用,提升业务服务能力与质量,扩大业务覆盖范围。同时,金融机构通过应用科技创新技术,推进养老普惠金融业务模式升级,合理配置各类型金融资源,将金融科技创新理念贯穿于整个金融业务开展环节,加速养老普惠金融发展。①数据来源:/html/2022-01/10/node_l.htm.②数据来源:/Index/showw/catid/170/id/38481?ivk_sa=1024320u.参考文献:[1]LeeSH,LeeDW.Fintech-conversionsoffinanceindustrybasedonICT[J].JournaloftheKoreaConvergenSociety,2015(03):97-101.[2]PuschmannT.Fintech[J].BusinessandInformationSystermsE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