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讲解_第1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讲解_第2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讲解_第3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讲解_第4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魏孝文帝改革全优课堂讲解(P20&21)1.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2.这项措施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3.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2.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P20)要点1均田制的影响1.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均田制是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一方面有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3.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4.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近三百年。这一制度的选择和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P22)材料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德】恩格斯(1)与恩格斯的叙述最吻合的中国古代改革应该是什么改革?改革的前期和后期有何不同?(2)这次改革的实质是什么?对于该民族的发展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1)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同:前期主要是制度更新,后期主要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2)实质:少数民族封建化。

影响: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P24)北魏时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并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据此分析正确的是()A.洛阳城以经济功能为主B.北魏严格控制商业发展C.北魏对外贸易获得发展D.国家统一促进商业繁荣C魏碑体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教育兴起B.孝文帝改革C.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广建寺院,刻石立碑D.恢复汉族礼乐制度C(P85)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B(P8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史书记载,孝文帝规定“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这两项措施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杜绝官吏贪腐B.推进民族融合C.大大增进粮食产量D.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D《魏书》载:“高祖将创迁都之计,诏引侍臣访以古事”,李韶认为“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资治通鉴齐纪六》载,太和十九年(495年)四月,孝文帝曰:“我以平成无漕运之路,故京邑民贫。今迁都洛阳,欲通四方之运,而民犹惮河流之险。”在迁都洛阳后的几年中,他多次外出巡幸,以正统之君的姿态祭奠历代汉族的皇帝、忠臣以及孔子等前贤,祭祀高山大川。(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迁都洛阳的积极影响。(1)原因:洛阳在历史上长期作为都城,是王权的象征;且位居天下之心,交通便利,漕运发达,便于各地前来朝贡;孝文帝具有强烈的正统思想和实现大一统的理想。(2)积极影响: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汉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摆脱鲜卑贵族旧势力的束缚与影响;可以避免游牧部落的骚扰和威胁;利于促进中华民族融合。(P87)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了()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C.游牧民族农业化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D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

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衍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