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红楼梦》训练检测4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红楼梦》训练检测4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红楼梦》训练检测4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红楼梦》训练检测4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红楼梦》训练检测4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红楼梦》我们可以一直读下去,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它。因为《红楼梦》呈现的是一个人生的现象,它让你看到这些人经历的各种状态,以及他对生命态度的超越感。假如我们眼前发生了一件事情,在朋友在谈这个事情,转述这个事情的时候,不喜欢谁,我们称之为主观。在文学里面有“全知观点”,不成为小说里面任何一个角色。我们没有个别的爱恨,是在一个更高的、超越的环境里面把这些人呈现出来。就像镜子一样,也没有爱恨,你走近镜子,是一个全然客观的状态。但是人很难做到像镜子,这种全知的超越感其实非常难把握。我读过的古今中外的小说中林黛玉的哭泣、薛宝钗的周到、王熙凤的精明,都只是在呈现而已,作者没有说他喜欢谁。(摘编自蒋勋《蒋勋说〈红楼梦〉》)材料二:《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材料三: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量:“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作品就越死板僵化。

D.蒋勋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像镜子一样的小说,作者对其中的人物基本上是全然客观的呈现状态,这种“不写之写”为读者留下评判空间。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写”是主要的,“不写之写”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B.“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

C.《红楼梦》还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常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探求真相,深入体味。

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A.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之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得泪人一般”;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

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

C.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但却没有写宝钗和迎春二人的反应。

D.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并“讲与贾母听”;宝玉做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4.

作者在小说中设置空白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进行合理想象,在原文省略号的“空白”处补写两条内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宝、黛共读连同第二十三回的整回内容,在《红楼梦》的整体情节布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的“妙词”当然可以理解为《西厢记》中的曲词或者对白,“戏语”则可以理解为玩笑话。但是,这些玩笑话,关键几句是从剧本中直接挪用,那么把“戏语”视同为“妙词”,让前后形成一种互文足义的关系,也未尝不可。在这片段中,小说三次提到了元杂剧《西厢记》中的词语,而呈现的这三个词语,再加上宝玉带有戏剧性的一次发誓赌咒,恰好构成了情节发展逻辑的几个关键步骤,我们试着来依次分析。第一步,这段情节的逻辑起点,是宝玉带《西厢记》剧本到桃花树下坐着细读,书中写道: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这里,剧本中莺莺的“落红成阵”感叹,与贾宝玉身处的自然环境十分吻合,书里的情景,与书外的世界被打通。这种自然之景,本身就是感发、引发人的情感的一种元素,而书里书外的景的相通,也为接下来写人处境的相似和情感的相通作了铺垫。第二步,宝玉把手中的剧本转给林黛玉看后,有了下面一段对话: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圈儿红了,转身就走。这一段,一般认为是“戏语”的核心。因为宝玉借用戏语把自己比作张生,把黛玉比作莺莺,让黛玉很生气。问题是,既然黛玉也喜欢宝玉,为何会因宝玉的玩笑话而生气?乃至认为宝玉开这样的玩笑是在欺负她?因为张生和莺莺先斩后奏的私自幽会,为正统人士所不耻,黛玉对他们的类似举动也有所忌惮。尽管其内心深处,对他们的两情相悦,又是艳羡的,私下里,也会以莺莺来自况(如第三十五回写她的心理活动)。只不过受传统观念束缚,那种心思不便溢于言表。而宝玉出此戏语,一方面说是试探,是撩拨,是情不自禁;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是揭开了黛玉内心的隐秘,把她不愿意让人知道的内心秘密暴露了出来。此外,把宝玉这两句戏语与此前的对话联系起来看,就更耐人寻味。宝玉是问黛玉对剧本的评价“好不好”,黛玉的回答是“果然有趣”,那么,宝玉再用两人的关系来比附,似乎让黛玉的“有趣”判断,也针对了这一层关系,这就有挖坑让黛玉跳的嫌疑。所以黛玉说他在“欺负”人,也没太冤枉他。而就宝玉来说,他和黛玉共同珍惜落花,共同赞赏《西厢记》,似乎有了逐层递进的共情体验,把这种共情体验发展至两情相悦,似乎也是逻辑的必然。只是当黛玉不愿意关系推进得这么快(至少表面上是如此),并因此而生气时,宝玉才慌忙给她赔不是。第三步,宝玉赔不是的话语虽然没有引用《西厢记》,但那种极度夸张的表述,才是真正的“戏语”: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正因为这种表述过于离奇,真正显示了其开玩笑的夸张性质,从而把此前的那种试探性的“戏语”也化解在不能当真的玩笑中了。换句话说,这是以把玩笑推向逻辑极致的方式,让此前说话中隐含的玩笑元素充分暴露出来,顺带也向对方挑明,不能把此类玩笑太当真。第四步,就有了黛玉参与“戏语”的收场。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鑞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宝玉的话能够把黛玉逗乐,固然说明了宝玉的机智,但也说明,黛玉并没有真生气,或者说,她生气的理由,本来就脆弱。在她内心深处,她也是理解宝玉对她的真情的,是不该受她指责的。也许为了宽慰一下宝玉那颗受惊吓的小心脏,她也参与到宝玉发起的戏语玩笑中,引《西厢记》中红娘骂张生的话来骂宝玉。而当宝玉笑着指责黛玉,同样不应当这么说时,黛玉却以她的解释,巧妙躲避了指责,连同把指责宝玉的理由一并洗去了。注意,黛玉把他们彼此之间的戏语引用,归结为人的记忆力的问题,是所谓“你会过目成诵”“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这样,内容的实质,其涉及的逾越礼仪的私情问题,就被消解了。(摘自詹丹《宝、黛共读西厢的“戏语”逻辑》)材料二:《西厢记》不同小可,乃是天地妙文。读《西厢记》,便可告人曰读《西厢记》。旧时见人讳之曰“看闲书”,此大过也。《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西厢记》必须尽一日一夜之力,一气读之。一气读之者,总揽其起尽也。《西厢记》必须展半月一月之功,精切读之。精切读之者,细寻其肤寸也。《西厢记》必须与美人并坐读之。与美人并坐读之者,验其缠绵多情也。(节选自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确的一项是(

)A.二十三回的整回内容,在《红楼梦》中位置重要,主要是因为宝黛共读使得两人的情感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的情感交流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B.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的“妙词”既可以理解为《西厢记》中的曲词或者对白,还可以理解为宝黛之间的玩笑话。

C.黛玉用土冢葬花虽比宝玉水葬落花考虑得更周全,但他们对落花的爱怜之心却是相通的,这同样是下一步情感发展的基础。

D.“扫地”“焚香”讲的是读书要选择与书意适应相通的环境,营造一个优雅的读书氛围。“对雪”“对花”讲的是读书时的心境,心要虔诚,不存杂念。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

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三次提到《西厢记》中的词语分别是“落红成阵”“多愁多病身”“银样鑞枪头”。

B.宝玉赔不是的极度夸张的话语向林黛玉挑明了不能把自己“欺负”她的话当成真的。

C.林黛玉引《西厢记》中红娘骂张生的话来骂宝玉,有怂恿贾宝玉说出真心话的嫌疑。

D.把看《西厢记》说成“看闲书”,是因为当时的大多数人认为《西厢记》多淫词艳曲。8.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关于宝黛共读有这样一句评点:“看官说宝玉忘情有之,若认作有心取笑,则看不得《石头记》。”这句评点针对的句子是(

)A.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

B.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C.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

D.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9.

有人认为,宝黛共读这部分内容能成为经典,与金圣叹对《西厢记》评价有一定关系。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10.

结合材料一,概括林黛玉生气原因。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一部文学作品,在写作时,一边写,一边就有人阅读,并在旁边写上评语,犹如旧时在私塾中读诗写文,塾师给作文写评语一样,这种情况,在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而《红楼梦》却是如此,在创作的同时,就有评书的人随时评阅。“甲戌本”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的话,说明“甲戌”是“再评”。既是“再评”,自然有“初评”。“甲戌”是1754年,那么“初评”是哪一年呢?起码退回半年、一年,甚至两年,正是曹雪芹三十来岁的时候,也正是创作《红楼梦》的主要原稿时期。“乙卯本”“庚辰本”所记,都是“脂砚斋凡四阅评过”。也就是说自“甲戌”前一二年到“已卯”“庚辰”,这八九年间,“脂砚斋”评阅过四次。而这个时期,曹雪芹一定也一再修改自己的原稿,或者续写自己的作品。悬想曹雪芹当年写《红楼梦》时,虽然“举家食粥酒常赊”,日子不十分富裕,但一定颇得志同道合者切磋之乐。可惜全书没有写完,他就过早地去世了。说是“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其实在当时也不只是脂砚斋一个人阅评,从最早就有别人参与阅评。“甲戌本”即有脂砚斋一条评语道:余批重出。余阅此书,偶有所得,即笔录之,非从首至尾阅过,复从首加批者,故偶有复处。且诸公之批,自是诸公眼界;脂斋之批,亦有脂斋取乐处。后每一阅,亦必有一语半言加于侧,故又有于前后照应之说等批。从这段“脂评”中,可以看到两点主要的问题。一是“脂砚斋评阅”的方法,即随意看,随意批,看了一遍又一遍,批了一次又一次,他以此为“乐”,有前后照应的评语,也有前后重复的评语,或者自己后来否定自己从前的批语等等。因为是“偶有所得”的批语,就不同于反复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二是除他评阅之外,还有“诸公”即除他之外,还有别人也在阅读时加批,而且别人不是一人,是“诸公”,是好几人。据现在十几种传世的抄本看,在这些眉批、央批、旁批、总批等等纷繁的批语中,署名除“脂砚斋”外,还有“畸笏叟”“松斋”“梅溪”“常村”等人,在评语中还提到“堂村”“杏斋”“煦堂”等名字。这些评者的批语,虽然不少都署了名,但究竟是谁,和曹雪芹有什么关系,却都不得而知。但又有不少蛛丝马迹,供人猜想。作为研究考据的科学证据则不足,作为引起怀疑想入非非的因素则有余。这样就众说纷纭,十分热闹,莫衷一是了。“脂砚斋”姓甚名谁,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与曹雪芹是什么关系,虽然不少人解说过,甚至说就是《红楼梦》故事中的史湘云等等,但都不足为凭,因为均无科学论证,大都是臆断之词。但有几点却可以肯定:一是脂砚斋是极熟悉曹雪芹所写故事背景及曹雪芹家庭历史的人。至于是男是女、长辈平辈,是族人还是亲戚,都无法肯定。二是死得也较早,在曹雪芹去世之后,不久也就去世了。有一条畸笏叟的批语证明此点。批语云:前批者寥寥。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老朽一枚,宁不痛杀。在“靖藏本”“庚辰本”第二十二回凤姐点戏一段均有此批。“畸笏叟”不少批语都注明“丁亥夏”,此批虽未注明“畸笏叟”,但据研究,肯定是“畸笏叟”的批。据研究者考证,“脂砚斋”早在甲申前已去世。“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即曹雪芹去世后,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脂砚斋”也去世了。“壬午”是乾隆二十七年,公历1762年,“丁亥”是乾隆三十年,公历1767年,前后差五年,“畸笏叟”还在批书。(摘自邓云乡《红楼梦导读·“脂评”简介》)材料二:脂砚斋究竟是谁?《红楼梦》的批者“为作者之叔”和“书中宝玉乃雪芹叔辈”这两个消息,是裕瑞的批语中首先透露的。雪芹的好友明义和明琳,都是裕瑞的舅父,雪芹曾把《红楼梦》稿本送给明义看,明义题了二十首诗。雪芹有一次在明琳的“养石轩”高声谈笑,敦敏有诗记其事。裕瑞的消息既从其舅父处得来,应可信为真实。裕瑞批曰:闻其所谓宝玉者,尚系指其叔辈某人,非自己写照也。所谓元、迎、探、惜者,隐寓“原应叹息”四字,皆诸姑辈也。曹寅有一首诗题说“辛卯三月二十六日,闻珍儿殇,书此忍恸,兼示四侄,及西轩诸友三首”,这位“四侄”能作诗,他的伯父还居然与他唱和。这个“四侄”也不知其名,只知其字或号是“竹礀”。我们知道曹家这一辈的名字,如颙、颀、頫都从“页(頁)”字旁,则“竹礀”之名,亦必从“页”。鉴于曹家二代的名和字,皆从《书》《诗》成语而来。但“礀”字不见于经籍,始见于《玉篇》,据《正字通》乃“涧”之或体,则《卫风·考槃》是其出处无疑。诗云“考槃在涧,硕人之宽”,则竹礀或名“硕”,正与颙、颀、頫排行相同。我们现在不妨推测一下:如果曹寅的四侄竹礀,名“硕”,那么他即是脂砚。因为:首先,“硕”字从“石”从“页”,“页”为颙、颀、頫各名的共同偏旁,也指出他们都是同辈,在《红楼梦》前部,宝玉的主要模特儿是曹硕(即脂砚斋),所以在第一回中,书中主角原来是一块“石头”;第五回《红楼梦引子》曲中的“情种”不是作者,而是“石头”。正是脂砚自己,坚持要称此书为“石头记”。其实,“砚”字从“石”从“见”,在篆文中,“页”“见”二字颇为相似。“脂砚”之“脂”,无疑是从宝玉前生在太虚幻境中的道号“赤瑕宫神瑛侍者”暗示而来,因为胭脂是红色,正与赤瑕相应。可见在“脂砚”这一笔名中,包含着他的真名“硕”,也暗示着书中主角“前生”的道号。曹竹礀十四五岁即能作上巳诗,其伯父曾和他的韵,也和小说中宝玉十三四岁即能作诗,大致相符。(摘编自吴世昌《红楼梦探源》)1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就有多人对原稿随时阅览批注,曹雪芹也一定一再修改或续写作品。

B.《红楼梦》脂评本的评语有眉批、夹批、旁批、总批等多种形式,很多评点者在作批语的时候署了名。

C.学者对于“脂砚斋”身份的探究,都苦于缺少直接证据,且都流于主观臆断,无法形成确凿的共识。

D.可以确定的是,“脂砚斋”和“畸笏叟”是两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对《红楼梦》原稿做了大量的批注。1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中都提到了“脂砚斋到底是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红学研究中至今未破解的重大谜题。

B.“脂砚斋”写评语相当谨慎,在阅读了别人的批语后,广泛采纳别人的意见综合作评,避免了重复。

C.探究“脂砚斋”的真实身份,要寻找大量资料,考查其来源出处,结合相关背景,进行科学论证。

D.两则材料都努力通过批者评语原文去发掘和“脂砚斋”有关的信息,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直接性。1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脂砚斋可能叫曹硕”观点的一项是(

)A.明义的外甥裕瑞透露了脂砚斋“为作者之叔”和“书中宝玉乃雪芹叔辈”这两个消息,应可信真实。

B.《诗经·卫风·考槃》中有“考槃在涧,硕人之宽”,而竹礀(涧)的名字可能是诗句中提到的“硕”。

C.“硕”字从“石”从“页”,“页”为曹家三子曹颙、曹颀、曹頫各名的共同偏旁,也指出他们都是同辈。

D.贾宝玉主要原型“脂砚斋”的“砚”字从“石”从“见”,而在篆文中,“页”和“见”二字颇为相似。14.

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15.

《红楼梦》中提到宝玉三四岁时,元春曾教他认字、读书,脂砚斋在“其名分虽系姐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这句的行间朱批中说:“批书人领到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脂砚斋何以下此评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材料二: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材料三: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

人民文学出版社)1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D.“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量:“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情节交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僵化。1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写”是主要的,“不写之写”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B.《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常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探求真相,推想缘由,深入体味。

C.“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

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18.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空白”艺术手法的一项是(

)A.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B.此时无声胜有声。

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作画实中求虚,黑中留白,如一灿之光,通室皆明。19.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20.

材料三是《红楼梦》中写众人笑态的经典场面,宝钗、李纨、迎春也在现场,但这三人的神态“缺席”,请从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这一段的“不写之写”。答案和解析1~5.【答案】D、B、B、【参考答案】①可以避免行文死板僵化,使小说主调突出;

②可以使小说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味之无穷的空灵之美;

③可以设置种种悬念;

④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参考答案】示例一:“宝玉,宝玉,你好狠心!”"狠心”二字,可以将黛玉在获悉宝玉与宝钗的婚约之后万念俱灰、伤心欲绝的怨恨之情尽情传达。

示例二:“宝玉,宝玉,你好苦命!”“苦命”二字,既写宝玉,又写自己,五味杂陈,融为一团,“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助之感自然流露。

示例三:“宝玉,宝玉,你好好保重!”黛玉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含蓄内敛,对宝玉一往情深,但在弥留之际却只能留下斩不断的丝丝牵挂,一声“保重”,万般不舍,可见一斑。【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A.“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说法错误,原文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可见选项关系表述错误。

B.“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于文无据,原文为“‘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可知只说索隐派属于历史学范畴,并没有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作品就越死板僵化”表述绝对化。原文为“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可见并不是“写”得越少越好。故选D。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错误。原文为“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可知并没有完全否定作者的力量,而是也需要根据作者所写的内容来解读。故选B。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可知“不写之写”是艺术的空白。

B.“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中傅家两个嬷嬷并不是作者所要描述的对象,作者只是借她们之口点出世人对宝玉的评价,所以后面自然也就不会写她们了,而转向主人公宝玉,所以不属于“不写之写”手法。故选B。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三最后一段“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可知可以避免行文死板僵化,使小说主调突出,用笔灵活:

由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和材料二最后一段“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可知可以使小说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形成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空灵之美,增强审美意蕴:

由材料二倒数第二段“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可知可以设置种种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由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可知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林黛玉无意听到贾宝玉成亲的消息,如同一个疾雷,心里五味陈杂,迷迷痴痴,五内俱焚,黛玉哇地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林黛玉要死了,等着宝玉来看他。她多么想再看宝玉一眼,但是,黛玉等到最后,也没见宝玉的人影,黛玉用尽最后的力气茫然的对着黑暗,直声喊道:“宝玉、宝玉,你好……”。然后就咽气了。

宝玉的通灵宝玉是要有块金的来配的,宝钗恰好就有个赖头和尚给的金锁。宝黛的木石前盟在被世人看好的金玉良缘面前似乎不堪一击,为此忧心的黛玉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后来,如世人所愿,贾宝玉和薛宝钗婚事一定,在众人的祝福下热热闹闹的操办婚事。而就在他们入洞房的那天夜晚,潇湘馆却是另一番景象,病入膏肓的林黛玉奄奄一息,在死亡的边缘徘徊。林黛玉既有哀怨,又有难舍,万念俱灰、伤心欲绝,也许临终想说的是“宝玉,你好狠的心啊”。

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虽然相互爱着对方,但却走不到一起,无疑是最遗憾的事。而贾宝玉最终被安排和薛宝钗成亲,这点无疑是打击到了林黛玉。当林黛玉听到黛玉听到宝玉定亲的消息,千愁万感,把身子一天天糟蹋起来,杯弓蛇影,一日竟至绝粒。“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助之感自然流露,也许也会想到宝玉也会因此而伤心难过,既想到自己,又想到宝玉,五味杂陈,融为一团,也许会说“宝玉,宝玉,你好苦命”。

林黛玉在离开人世之前,就已经对贾府内部的危机有了察觉,所以她在临死前很可能在提醒贾宝玉要多加注意,也是在弥留之际留下的斩不断的丝丝牵挂,万般不舍。因此这句话很有可能是“宝玉,宝玉,你好生小心”或者是“宝玉,宝玉,你好好保重”,林黛玉死后不久,贾府就被抄家,其贾府上上下下的人流放的流放,死的死,散的散。6~10.【答案】D、B、B、【参考答案】宝黛共读明显受到金圣叹的影响。①金圣叹对《西厢记》价值的肯定为宝黛共读西厢的创作做了理论上的先行和舆论上的准备。②金圣叹所说“对花读之”“一气读之“与美人并坐读之”在曹雪芹笔下都有体现。【参考答案】①因为张生和莺莺的私定终身为正统人士所不耻,黛玉对她和宝玉的类似举动有所忌惮。②宝玉戏语揭开了黛玉内心的隐秘,把她不愿意让人知道的内心秘密暴露了出来。③贾宝玉有挖坑让黛玉跳的嫌疑,黛玉认为他在“欺负”人。④黛玉不愿意关系推进得这么快。【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扫地’‘焚香’讲的是读书要选择与书意适应相通的环境,营造一个优雅的读书氛围”错误。“扫地”“焚香”两则讲的是读书时的心境,心要虔诚,不存杂念。“对雪”“对花”两则讲的是读书要选择与书意适应相通的环境,营造一个优雅的读书氛围。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向林黛玉挑明了不能把自己‘欺负’她的话当成真的”错误,贾宝玉开玩笑极度夸张,不现实,是想让林黛玉不要把驮碑之类的话当真。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材料一中说:“宝玉出此戏语,一方面说是试探,是撩拨,是情不自禁”,“此语”指的是前文“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宝黛共读明显受到金圣叹的影响。

结合材料二“《西厢记》不同小可,乃是天地妙文”可知,金圣叹对《西厢记》价值的肯定为宝黛共读西厢的创作做了理论上的先行和舆论上的准备。

结合材料二“《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西厢记》必须尽一日一夜之力,一气读之。一气读之者,总揽其起尽也……《西厢记》必须与美人并坐读之。与美人并坐读之者,验其缠绵多情也”可知,金圣叹所说“对花读之”“一气读之“与美人并坐读之”在曹雪芹笔下都有体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宝玉住进大观园后的一天,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读《会真记》(即《西厢记》),恰巧被在此葬花的黛玉遇见,两个人共读西厢。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因为张生和莺莺先斩后奏的私自幽会,为正统人士所不耻,黛玉对他们的类似举动也有所忌惮”可知,因为张生和莺莺的私定终身为正统人士所不耻,黛玉对她和宝玉的类似举动有所忌惮。

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是揭开了黛玉内心的隐秘,把她不愿意让人知道的内心秘密暴露了出来”可知,宝玉戏语揭开了黛玉内心的隐秘,把她不愿意让人知道的内心秘密暴露了出来。

结合“宝玉再用两人的关系来比附,似乎让黛玉的‘有趣’判断,也针对了这一层关系,这就有挖坑让黛玉跳的嫌疑”可知,贾宝玉有挖坑让黛玉跳的嫌疑,黛玉认为他在“欺负”人。

结合“只是当黛玉不愿意关系推进得这么快(至少表面上是如此),并因此而生气”可知,黛玉不愿意关系推进得这么快。11~15.【答案】C、B、A、【参考答案】①首先提出了《红楼梦》是边创作边批阅的,而且是多人参与了批阅;

②然后聚焦到“脂砚斋姓甚名谁的问题”,指出脂砚斋身份目前可以确定的两点。、【参考答案】因为脂砚斋是宝玉的原型,元春的原型和脂砚斋有姐弟名分;因为《红楼梦》中的元春姐弟的相关情节,勾起了脂砚斋相关经历的回忆,对亡姐充满了伤痛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都流于主观臆断,无法形成确凿的共识”曲解文意。原文中说的是“大都是臆断之词”,不能认为“都流于主观臆断”;原文中也提到了“有几点却可以肯定”,说明还是有一些共识的,不能说“无法形成确凿的共识”。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综合作评”无依据,原文是“‘脂砚斋评阅’的方法,即随意看,随意批,看了一遍又一遍,批了一次又一次,他以此为‘乐’,有前后照应的评语,也有前后重复的评语,或者自己后来否定自己从前的批语等等”;“避免重复”与原文“也有前后重复”的评语不符。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只能证明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叔辈,不能得出姓名是什么的结论。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一部文学作品,在写作时,一边写,一边就有人阅读,并在旁边写上评语,犹如旧时在私塾中读诗写文,塾师给作文写评语一样,这种情况,在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而《红楼梦》却是如此,在创作的同时,就有评书的人随时评阅”,接着分析“脂评”,得出两点结论,“一是‘脂砚斋评阅’的方法,即随意看,随意批……也有前后重复的评语,或者自己后来否定自己从前的批语等等”“二是除他评阅之外,还有‘诸公’即除他之外,还有别人也在阅读时加批,而且别人不是一人,是‘诸公’,是好几人”。由此概括出:首先提出了《红楼梦》是边创作边批阅的,而且是多人参与了批阅;

接着分析“‘脂砚斋’姓甚名谁,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得出两点结论“一是脂砚斋是极熟悉曹雪芹所写故事背景及曹雪芹家庭历史的人。至于是男是女、长辈平辈,是族人还是亲戚,都无法肯定。二是死得也较早,在曹雪芹去世之后,不久也就去世了。有一条畸笏叟的批语证明此点”。由此概括出:然后聚焦到“脂砚斋姓甚名谁的问题”,指出脂砚斋身份目前可以确定的两点。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分析宝玉和元春的关系和情感,题目中说“宝玉三四岁时,元春曾教他认字、读书”,脂砚斋说“名分虽系姐弟,其情状有如母子”,可见宝玉和其姐元春感情深厚;

再分析脂砚斋的话“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可见脂砚斋与亡姐同样感情深厚;

再分析为何脂砚斋为何“批至此,竟放声大哭”,是因为脂砚斋是宝玉的原型,元春的原型和脂砚斋有姐弟名分;

而《红楼梦》中“宝玉三四岁时,元春曾教他认字、读书”的有关元春姐弟的相关情节,勾起了脂砚斋相关经历的回忆,“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对亡姐充满了伤痛之情。16~20.【答案】C、C、A、【参考答案】首先,指出《红楼梦》中有大量的“不写之写”。其次,应从美学修辞的角度理解“不写之写”,对“不写之写”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接着,论述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服务于其艺术目的。最后,具体分析了《红楼梦》三十五回的中的“不写之写”,并重申了“不写之写”的艺术魅力。、【参考答案】宝钗、李纨、迎春三人此处神态的“缺席”,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些“不写之写”,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

①薛宝钗是一位封建正统教养所陶铸的“冷”美人,时时处处以礼教道德来规范和压抑自己,罕言寡语,稳重平和,冷静克制,随分从时,自守身份。

②贾迎春在贾府中的几乎没有存在感,温柔沉默,懦弱无能,才华上平庸无能,处世上懦弱怕事。“二木头”的诨名和“懦小姐”的定评生动准确的道出了迎春的性格特点。

③李纨是性格随和、“心如槁木”的寡妇,恪守封建礼教和伦理纲常,平时不苟言笑,在大庭广众之下更是循规蹈矩,越表现的端庄持重。【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说法错误,原文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可见选项关系表述错误。

B.“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于文无据,原文为“‘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