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反腐的新探索分析研究 公共管理专业_第1页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反腐的新探索分析研究 公共管理专业_第2页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反腐的新探索分析研究 公共管理专业_第3页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反腐的新探索分析研究 公共管理专业_第4页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反腐的新探索分析研究 公共管理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引言2011年10月4日,一位网友在网上曝光了一幅照片,在老挝首都万象景点发现了一辆牌照为云E84547的吉普车,其车身上喷有“农业执法”字样。这位网友在看到此车后,拍下照片并传到了网上,短短的三天时间里,微博及论坛纷纷进行了转载,而这辆农业执法车也在网上迅速蹿红。网友纷纷质疑:楚雄农业执法车国庆现身老挝是公车私用搞免费旅游?从这两张照片看到,网友曝光的车辆为墨绿色越野车,其车门的一侧喷有“农业执法”四个字,且车身有较多尘土,停车场周围为东南亚风格建筑,旁边还有老挝文字书写的指示牌。随后在网络舆论监督之下,楚雄州委外宣办、楚雄州政府新闻办表示,驾驶云E84547车辆的赵朝魏系楚雄州农业局执法支队支队长(正科),此次出境未向楚雄州农业局领导报告,属个人行为并公车私用,目前当事人已先行免职,待情况调查清楚后再做处理。通过这件事,足以见证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性。网络舆论监督可以随时随地对存在的腐败现象予以曝光,并能够将反腐工作予以公开透明。网络舆论监督是指人民群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和事件、个人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进行褒贬与评价,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对现实社会起到监督、检查和评定的功效。信息化时代,网民规模的不断增大和民众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推动着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其安全、快捷的特点和优越性,使网络传媒成为一件重要的舆论工具,监督着社会生活中不符合法律和道德的各种行为。从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到南京市某区的房管局局长,从公款出游的官员到公款消费的村主任,每一次揭露都在网上引发了强烈的舆论浪潮,网络监督掀起了网上反腐和问责的洪流。同样,网络也在冲击着传统的舆论监督方式与格局,它以其公开透明快捷的特性,为政府的监督工作增添了出色的一笔,但同时网络舆论监督也面临着法律规范上的诸多缺失,严重制约着网络监督效能的良好发挥。因此,如何面对来自网络的舆论监督,如何对其加以引导,将是网络时代政府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中国互联网的应用、普及始于1999年,直至2003年初,互联网才走入繁荣期。此时,“网络舆论”作为一个正式概念被提出,开始成为了一个研究议题走进研究者的视野。自此,网络舆论受到愈来愈多学者的关注,且对其进行的研究呈蓬勃之势。在对“网络舆论”研究的初始阶段,有研究者已经对“网络舆论是什么”做出了界定,认为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对网络舆论概念的这一界定似乎并未在界内取得广泛认同。复旦大学的邹军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解释了网络舆论的含义。他认为,广义的网络舆论,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它包含了所有的社会舆论形式,有公众舆论,有媒体舆论,还有各种利益集团制造的舆论假象,也有草根阶层的真实民意。而狭义的网络舆论,则仅仅指网民作为舆论主体,在网上表达的舆论。广义和狭义的网络舆论并非截然分离毫不相干,而是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①石国亮,徐媛.国内网络舆论监督研究综述[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03):89-90.第2章文献综述7的互相交织的状态。当前,有关网络舆论概念的探讨,正从笼统走向精细。有学者将舆情,舆论,民意三个概念进行了区分,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与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当这些情绪、态度和意见趋于一致并被大多数人认同时,才会成为舆论——社会整体知觉综合意识。还有研究指出:舆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信息型舆论,一种是意见型舆论。网络舆论被定义为网络使用者的意见和态度的综合。本文采取狭义的网络舆论,即指网民作为舆论主体,在网上表达的舆论。网络舆论的主体是网民,客体是在网络空间里被表达和传播的信息、意见与态度。2.2.2网络舆论监督分析文献发现,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界定,研究者们持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以传播学为视角,有研究者认为网络舆论监督就是利用网络实现监督。具体又分为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凡是通过网络监督的行为,都属于网络舆论监督。如:网络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还有学者认为,网络舆论监督即是广大公众利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表达意见、实现监督。如:网络舆论监督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条件下的拓展,它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网页、电子邮箱、电子留言板、虚拟社区等手段,对公权力者行使者进行监督,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还有学者认为,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发表和交流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另一种观点认为,以上看法太过笼统,网络舆论监督主要是网络意见监督。如有学者认为,在前网络时代,新闻传播是舆论监督的主要渠道,舆论监督几乎就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同义语。但在网络时代,舆论监督更多是通过新闻跟帖、论坛等产生作用。还有人根据事实和意见的区别,将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划分为网络新闻监督和网络舆论监督。所谓网络新闻监督是指传播者在互联网上公开传播新闻事实从而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其本质是事实监督。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表达倾向一致的意见从而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其本质是意见监督。本次研究中采取的网络舆论监督界定为前者,即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与督促。反腐败斗争.是我党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它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竞的生死存亡,是党曲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网络以其鲜明的特点,成为反腐败的天然盟友。如何借助网络并促使其发挥传统反腐败手段不能释放的力量。则成为当前一个全新的课题。一、信息网络技术在深刻地改变着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互联网成了人类的第二个地球。网络最初具有很多虚拟的特征。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多地介入现实生活。成为信息交流和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渠道。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回答网民提问时指出:“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网络在深刻地改变着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和2.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督2.1网络舆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网络反腐,主要表现在网络舆论的监督功能上。网络舆论监督,简称网络监督,指的是广大公民主要是网民利用网络这一现代传媒工具,对掌握一定社会权力者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以达到权为民所用目的的过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发挥着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显示出了网络反腐顽强的生命力和对贪腐分子日益强大的威慑力。但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显示出网络监督对反腐倡廉建设的双重效应: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虽广,但深度有限;网络舆论监督的灵活性有余,而信息的真实性不足;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强大而监控力度薄弱;网络舆论监督方兴未艾与排斥网络舆论监督并存⋯。如何完善网络监督机制,从而使网络舆论监督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正向作用发挥到最大,这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探讨,抛砖引玉,以期引出更好的见解。可以看出,具有匿名性、群体化特点的网络舆论的监督主体很容易出现非理性情况:网络批评频繁出现在网络舆论监督之中。随着批评言论甚至是攻击言论的深入进一步扩散和加重,非理性的群体极化现象很容易发生。在“邓玉娇”案发生之初,网民为涉嫌故意杀人的邓玉娇齐声叫好,甚至有激动者提出“娶妻当娶邓玉娇”的口号;有网民要求当地政府为邓玉娇立“烈女碑”;有网民为邓玉娇编写高度赞赏其行为的“烈女传”。此时,邓玉娇已然成为了公众长期压抑的非理性情绪出口,“邓玉娇”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极具符号意义的对抗式解读结果。同时,网络平台的匿名性与融入群体使网民能够产生安全感,使得个人倾向于放纵自己的行为和宣泄自己的情绪,并且认为自己不会因此受到惩罚。如杭州富家子飙车撞人案中,网民通过人肉搜索手段,公开了胡斌及其女友的住址、电话、QQ号码等个人信息,并在两人QQ空间中留言,进行言语攻击等等。另外,由于理性与非理性情绪的交织,猜测与质疑也是网络舆论监督声中的一个常见音。邓玉娇案中每一个事件节点到来时,都会引起网上一片质疑与拷问。一般来说,网络舆论监督的目标都是为了公众的利益,是为了通过监督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对待理性的、客观的监督舆论,决策层如果重视网民的意见,并给予真诚的回应和沟通,将热点事情合法合理解决,是可以消解网民的非理性情绪的。但是,如果决策层对网民的质疑和批评置若罔,不做任何沟通和回应,甚至扭曲、掩盖事实真相,则网民的非理性情绪则会加重,甚至会从网络舆论转化为行为舆论,为其非理性情绪寻找宣泄的缺口,甚至对现实社会的稳定带来冲击。4.3.4非制度性在当前情况下,我国网络舆论监督面临着政治认可和法律缺失的矛盾局面,网络舆论监督非常缺乏制度保障。众所周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任何民主的权利都缺乏稳固的支点。在当今我国的舆论环境中,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许多决策层也开始认识到这一态势。他们开始注重民间意见的表达,对于批评和指责由以前的不合作态度转变为接纳与包容,并希望群众能真正通过网络舆论监督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2009年,云南“躲猫猫”事件刚被曝光之后,两会上的人大代表将如何管理“牢头狱霸”问题提上日程。全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胡克惠透露,高检将在全国范围内对牢头狱霸进行严打,今后还将借助网络和网民力量对不法事件进行长期监督。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舆论监督已受到国家公权监督力量的高度认可,并将在舆论监督领域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决策层对于网络舆论监督的认可,当前只是不成文的规则,并没有成为一种正式的法律文件形式固定下来。网络舆论监督虽获得了政治认可,也被许多官方部门所接纳包容,成为政府公开信息实现廉明执政的一种手段。但是,网络舆论监督自身却一直找不到法律上的支点——缺乏法律的保障,则随时可能碰到雷区。如西安华商报评论员马九器评论:“政治认可第4章网络舆论监督的传播研究35与法律缺失并存,宏观支持与微观无力同在,这就是当下的网络监督现状,其势必使常常大快人心的网络舆论监督呈现一种乱象和迷局:司法在模糊的法律规定下,自由裁量权的弹性过于强大⋯⋯网络监督在法律地位和权利支撑空白的情况下,只能在无限的自由奔放中寻找民意的出口,容易为‘网络暴力’所累,从而带来法律上的制裁。”此外,作为一种民间收集证据的舆论监督方式,近几年来由网民发动了多起针对社会热点事件调查,其影响力和对事件的推动力促使了网络独立调查人的活跃。他们希望以亲临事件发生现场,零距离与当事人沟通,深入调查了解相关事件等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最新的幕后消息,引起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从而达到舆论监督的目的。互联网平台正是为这群热衷寻找社会正义的独立调查人们提供了自由发挥的天地。然而,这种监督方式同样缺乏良好的制度对接,它和“人肉搜索”一样面临着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困惑。没有明确权利机关能赋予调查人调查的权利,也没有明确的国家部门能给调查人发放采访许可证,作为公益性质的网民调查团体还会遭遇调查资金的牵制,以上种种原因都成为了网络调查人前进的阻碍。即便以上问题都得到暂时的解决,网络调查人获得了网民信任成为拥有权利的民间委托人,大众也不能保证调查人或团体的透明化和公开化,不能保证其长时间不被商业利益所利用,成为谋求利益的工具。__2.2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概况国内外网络反腐逐渐由个人行为转向集体行动,并呈现官方与民闻的互动局面。在国外,网络日益成为监督政府、反对腐败的重要手段。有些国家在利用网络反腐败方面已经走出了很大一步。比如,韩国把互联网作为全民反腐肃贪的重要场所和有力工具。印度政府内部就有一个名叫“中央警戒委员会”创建的网站.使不少官僚政客担惊爱怕,唯恐自己的前程因上此网而毁于一旦。在阿根廷。平在2000年政府就颁布了法令。实行政府采购上罔。它规定政府机构进行采购或与企业签订有关修建公共工程项目的合同,都必须在政府的网页上亮相.以便增加公共开支的透明度和便于公众对政府部门经费使用的监督。在我国.网络也已经成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阵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我国各级党组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体现在一批反腐倡廉网站的建立,并使其成为宣传党的反腐败政策。弘扬正气、打击歪风。让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反腐败斗争的成果的网络阵地。这些网站一般都申请了上网专线,购置或租用了服务器。目前.这样的网站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官方网络举报最早出现在2003年。那一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始建立网络举报平台。而2005年12月2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首次公布了中央纪委信访室、监察部举报中心的网址。这标志着,网上举报正式纳入了官方权威反腐渠道。如今。奎国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市到区县,从党政机关到企业院校。纷纷建立了独立域名的廉政网站。有的建立了廉政网页.有的设立了廉政专题。还有的在全国知名的门户网站上开辟廉政文化宣传窗口。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的官方廉政网站已超过200家。民间举报网站的建立和官方开通网上举报几乎同时起步。2003年lO月1E1.“中国舆论监督网”诞生。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建立网络举报平台恰好是一年。紧随“中国舆论监督网”之后诞生《中国民生申诉网》、‘中国百姓喉舌网》等民间反庸网站。一旦有网民在这些民间网站上发布官员腐败信息。往往能应者云集,不断会有新的材料补充进来,从而形成由个人转向集体的浩大局面。近十年来,官方反腐网络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为网络反腐的主战场和反腐信息收集的主渠道。检察院系统。早在200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建立了网络举报平台.。2009年5月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明确将网络纳入举报渠道。规定指出,对网上举报,要通过网络进行答复。对使用真实姓名或者单位名称的举报,除通讯地址不详的以外,应当将处理情况和办理结果及时答复举报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2009年6月22日,检察机关全国统一举报电话12309正式投入使用,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更新举报网站域名,实现了全国各地均可通过这一网站进行举报。截至23日9时,举报网站已受理1545件举报线索。甚至出现了因点击率过高,举报网站竟出现有时难以顺畅登录的现象。法院系统。2009年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违法违纪举报中心网站开通,接受实名或匿名举报,并要求对网络举报要做到件件有回音。纪检监察系统。2005年12月28日,中纪委、监察部也首次公布了中纪委信访室、监察部举报中心的网址。早在2008年10月24日,广东省纪委信访室(监察厅举报中心)建成并开通了全省纪检监察机关互联网信访举报系统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纪检监察机关全部开展网上举报的业务旧1。2009年10月28日,中纪委、监察部统一开通了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该网站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至此,官方反腐网络已基本建立,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对腐败人物及事件的举报和投诉。中纪委、监察部举报网站开通当日,即引来1920万次的点击率,引发了“塞车效应”。一个多月后,举报网站仍备受关注,点击率维持在日均100万次。网站开通当天就收到3105件网络举报,第一个月共收到举报13800件,其中属于纪检监察业务范围的9630件,约占70%。从被反映的党员干部级别看,举报网站一个月共收到反映县(处)级以上干部问题的举报4350件(含重复件),占业务范围内举报总数的45%。2.3网络舆论监督的主要特点1、扩散性二、扩散与互动:网络公共舆论的生成机制(一)网络扩散网络公共舆论的产生是以网络曝光为前提的,没有网络曝光就没有网络公共舆论。网络曝光一般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曝光,特定事件是网络曝光的内容,而网民和传统媒体是网络曝光的“揭发者”。从网络曝光到网络公共舆论的产生,实质上是与曝光事件有关的信息在网上的传播扩散过程,曝光事件的扩散范围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网络公共舆论的强度。一般来讲,网络公共舆论的产生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曝光、网络传播、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网络的进一步传播、公共舆论的形成(如图1所示)。网络公共舆论的产生源于揭发者对某一特定“焦点事件”进行了曝光。曝光的形式包括网民在网络上的直接揭发,比如在BBS上发帖,在博客或微博上的发文,在E-mail群、QQ群中传播,在新闻网站上的跟帖等。除了网民在网络上的直接揭发之外,也有传统媒体的曝光,即传统的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对某一特定事件的报道。但是传统媒体的曝光只有经过互联网的传播与放大之后,才有可能形成网络公共舆论。互联网是一个放大器,仅有传统媒体的曝光而没有网络的传播,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仅有曝光难以形成网络公共舆论,只有曝光的内容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网络公共舆论才有可能产生。网络传播的形式主要有转载与讨论。转载既包括网站的转载,也包括博客和BBS上的转帖,E-mail群、MSN、QQ群中的转发。除了转载,网络传播还包括交流与讨论,主要是网民就网络曝光的内容所进行的交流、讨论与分析,交流的平台包括MSN、QQ、E-mail、论坛BBS跟帖等。转载主要是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交流与讨论不仅传播了信息,而且还能形成一致的观点与意见。另外,在网络传播与扩散的过程中,网友们还会通过“人肉搜索”发现更多的与“焦点事件”有关的信息,并在网络上进行传播与扩散。经过初步的网络传播,网络曝光的内容受到了一定的社会关注,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媒体开始捕捉社会的热点话题,对“焦点事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跟踪报道,包括平面媒体的深入报道、邀请专家点评,有声媒体邀请焦点人物进行深入访谈,等等。在传统媒体跟进之后,深入报道的内容会进一步在网络上传播。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形成了互动局面,与焦点事件有关的内容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公共舆论真正形成。(二)网络互动在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中,互动是一个核心机制。互动需要平台,在网络公共舆论形成的过程中,互动的平台有两个,一是互联网,二是传统的媒体。在互联网的互动平台上,参与互动的主体包括普通网民、专家学者、“焦点事件”的当事人等。互动的具体内容包括事件当事人在网络博客上的发言、网络跟帖,普通网友的阅读、评价、传播、交流与讨论,专家学者的发帖、分析与点评等(如图2所示)。当网络曝光的内容经过网民的互动与交流之后,曝光的内容开始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与“焦点事件”相关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受到传统媒体的关注,传统媒体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互动平台。在传统媒体的互动平台上,参与互动的主体有普通民众、专家学者以及“焦点事件”的当事人。互动的具体内容包括传统媒体对当事人的采访,当事人通过传统媒体的发言;普通民众围绕传统媒体的报道内容进行交流与讨论;专家学者在传统媒体上进行的分析与点评等。当然,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之间也存在着深入的互动关系。比如,互联网转载传统媒体的报道内容、传统媒体从互联网上寻找新闻线索、传统媒体对网络传播内容的引用,以及传统媒图1: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过程体在互联网上开办门户网站等。·54·万方数据图3:网络公共舆论产生的压力机制网络曝光之后,经过传统媒体的报道、网络的传播以及相关活动主体的广泛互动与讨论,网络公共舆论才真正形成。网络公共舆论一旦形成,就会对相关的政府部门产生影响,网络公共舆论的反腐功能开始显现。2、互动性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工具,在反映民意.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等方面具有其他媒体不具备的特点。因此,网络反腐也具有与其他反腐方式不同的特点。(一)公开性,透明性这是网络反腐最大的优点之一。在反腐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公布反腐工作进程,将涉及机密外的一切信息迅速公布于众.引导舆论动向,同时主动将政务透明化.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也让腐败分子无机可乘。另一方面,网民可以自由在网上公开发表评论,引起公众的关注,迅速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不仅震慑着腐败分子,且促进了反腐工作的快速进展。(二)快捷性、高效性鉴于网络这种特殊的媒体,将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只要一条反腐的新闻出现,将会迅速地传播至全国各地的任何一个角落,甚至跨越重洋。这大大减少了传统信访繁冗复杂的程序,节省了上传下达的时间,降低了中间过程人为因素干扰,同时为反腐工作赢得了时http://www.sbs.edu.cn万方数据第10卷第4期2009年7月赵勇赵俊燕ZHAOYong&ZHAOJunyailNO.4VoI.10Jul.2009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三)隐蔽性、低成本相对于网络反腐的公开性与透明性,其本身还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这里的隐蔽性是针对举报者而言。网络具有虚拟性,网民可以拥有自己的网名,即举报者无需实名制,身份是可以隐藏的。这也使得网民在网络上的言论变得更加自由,不必担心会被腐败分子知晓身份而遭到报复,其人身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另外,网络反腐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举报者不必在现实中耗费精力和财力进行上访。只要在任意时间在某公众论坛上发表信息,网络自身就可以将该意见在网上高度聚焦,进而引起纪检部门的关注,从而达到网络举报的目的。因此说,网络反腐是低成本的。(四)直观性、互动性网络的发展,为反腐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武器,它兼声音、图像、动作、文字于一体,展现的内容也更丰富多彩。因此,网络可以全方位地为反腐工作提供更加具体直观的证据,逼真地展现腐败分子的罪恶行径,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另外,传统媒体的传播一般是单向的,而网络媒体的传播是交流互动的。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各种平台.公布政府的工作进程,听取公众的意见;同时,公众也可以直接参与新闻报道,自由发表观点与言论,从而实现了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大大推动了反腐工作的进展。2.4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1.网络反腐是一种新兴的舆论监督形式。与传统的监督形式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舆论监督是社会公众根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通过舆论机构或借助舆论工具,从善治的角度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的言行予以的道义上的审视、评价和督促,同时也包括对官僚主叉、缺德行为等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指责。舆论监督的方式很多。仅以社会民众所运用的舆论方式而言,就有枇评、检举、揭发、控告、游行、集会、示威、印刷出版、新闻传播、游说演讲、发表文论、聚众上书、民意测验、民谚民谣等。所以.网络反腐实际上是利用互联网这种电子媒体进行批评、检举、揭发、控告、发表文论等。与传统的舆论监督方式相比。网络监督更直接、更彻底、更真实、更尖锐、更隐蔽、更能保护监督者的合法权益。网络作为反腐工具和手段。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越性:一是网络监督具有及时快捷、广泛便利的特点。网络能够全天候地传播信息与实时发布信息,它把时间的占有权完全交给了受众,正是如此,公共人物一旦被网络盯上。就会长时期引起人们关注。一直到公众有一个认可的说法;二是网络监督具有直接、零距离的特点。交互性拉近了媒体与受众情感和心理上的距离。人们称之为信息的零距离传播。网上发言。如同在自己家里说话一般。利用网络监督不像传统监督那样,监督者与监督对象如果是平等关系,面对面提出意见或建议,则可能碍于情面,有时显得非常尴尬;如果是上下级关系.监督双方可能造成误会以致影响到今后工作的团结。而网络监督有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感觉,既保持了一种零距离的亲近,又避免了面对面监督带来的不快,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都有好处。三是网络监督抗干扰性强。网络打破了话语特权的垄断。把部分话语●黄木转交给受众,就是说,受众通过粘贴、编辑、链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评论。及时、便利、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当信息在网上自由流动和吸引众多受众主动参与时,信息“把关人”的作用就会大大削弱甚至完全消解。即使遭到“删贴”也能发出自己的抗议。就传统监督来说.如果被监督者发现有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便可以调用手中所掌握的一切国家机器,不择手段对其信息封杀,甚至对监督者进行打击报复。而网络监督则会使监督对象有劲使不出。四是网络监督具有立体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网络监督的举报材料往往可以立体呈现。数码技术的发展,为行政监督提供了更有力的武器。网络可兼声音、图像、动作、文字为一体。展现的内容更加丰富精彩。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特剐是电子监控系统的完善化、精细化。网民可以多渠道地搜集证据和信息,让全社会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关注到惩治腐败的进度。可以通过动画、影视、漫画等形式逼真地展示腐败分子的丑恶嘴脸和卑鄙行径,甚至可以不断更新,这使得被监督人的行径能直现生动的反映。同时,社会不断发展。腐败分子的腐败手段也日益多样化,与此相对应。我们治理腐败的手段也不能停滞不前。我们对网络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正视它,要充分利用它,让网络舆-/爸,a督发挥传统舆论监督所不能发挥的作用。2.5网络舆论监督的途径1、压力机制(一)压力的作用机制网络公共舆论实质上是一种舆论监督,这种公共舆论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舆论压力,这种压力迫使相关政府部门对公共舆论中的“焦点事件”和焦点人物进行调查了解,对相关当事人进行查处,并对民众作出相应的解释说明。首先,相关事件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受到了广泛的讨论,纪检监察机关不能视而不见,必须作出一定的回应。其次,通过网络互动,“焦点事件”的一些细节已经在网上曝光,关于“焦点事件”的相关信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并且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对此,纪检监察部门必须对这些信息的真伪作出甄别,并发布权威公正的信息声明。再次,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纪检监察机关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处罚(如图3所示)。网络公共领域一旦形成,基层政府的压力不仅仅来自网络,更主要的来自上级党政部门。在网络公共舆论的压力下,纪检监察部门必须对网络曝光的事件作出回应。否则,政府的权威会受到影响,政府的行为会受到质疑。一般情况下,纪检监察部门都会对“焦点事件”作出及时的回应。即便是纪检监察部门不积极,同级的党委政府为了维护当地的形象,为了博取民意,为了应对上级党委政府的质问,也会积极主动做出相应的批示,指示相关党政部门尽快处理“焦点事件”。甚至基层政府会成立专门的事件调查组,直接对网络曝光的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当然,一旦网络公共舆论产生全国性的“轰动效应”,上级党委政府甚至是中央政府也会作出相应的批示,指示基层党委政府做出相应的调查。在一定意义上,网络公共舆论的反腐功能与责任政府有关。只有存在一个愿意对民众负责的政府,网络公共舆论才能对政府的行为产生影响[4]。即便是基层政府不愿意直接对民众负责,上级政府的问责制也会迫使基层政府对网络民意做出回应。(二)压力产生的理论逻辑网络公共舆论之所以能够对政府产生一定的压力并迫使政府做出一定的行为,源于公共舆论与政府合法性之间的关系。公共舆论表达的是群体性的意见、态度和看法,是个体在相互的交流、讨论、互动中形成的,“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公众舆论表现出的乃是所有观点中的多数观点,或是大事声张的少数派观点。……公众舆论虽然不起控制作用,但它可以对政府的所作所为施加限制”[5]。关于公共舆论与合法性之间的关系,哈贝马斯进行过深入的讨论。哈贝马斯指出,“公共领域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自身,以便就基本上已经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6]。公共领域中的讨论形成了公共舆论,“公共舆论在原则上是反对专横独断,而遵循由具有批判功能的私人组成的公众心目图2:网络公共舆论中的互动机制·55·万方数据中的内在法律”,“权力本身成为了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的讨论对象。公众讨论应该把意志变成理性,使私人观点得以公开竞争,并且在切实关系到所有人利益的事务上达成共识”[6]。“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当中形成了一种政治意识,针对专制统治,它提出了普遍而抽象的法律概念和要求,最终还认识到应当将公众舆论当作这种法律的唯一合法源泉”。公共领域的核心过程是公共交往,“这些交往形式控制着政治意见和意愿的形成”,公共交往最终形成了一些公共话语,“公共权力话语揭示出具有整体社会意义的主题,分析其价值,并对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提供好的理由,同时淘汰坏的理由”,“话语并不具有统治功能。话语产生一种交往权力,并不取代管理权力,只是对其施加影响。影响局限于创造和取缔合法性。交往权力不能取缔公共官僚体系的独特性,而是以‘围攻的方式’对其施加影响”[6]。也即是说,在哈贝马斯看来,民众通过公共领域自愿、理性的沟通、讨论、说服,最终就某些问题达成共识,这种共识会对公共决策产生一种压力,同时这种共识也是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只有建立在共识之上的决策才是具有合法性的决策。网络公共舆论与哈贝马斯所言的公共领域具有同样的功能。在现代社会,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须对民意作出一定的回应,否则就难以取得民众的认同,并进而在民众中失去合法性,而网络公共舆论又恰恰是当下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意。因此,围绕腐败现象产生的网络公共舆论,迫使政府做出一定的行为。3.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1当前的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网络反腐现存的问题中国各地在网络反腐问题上的态度和应对方式方法各有不同。缺乏科学有效的应对方式,不仅造成党和政府在很多事件中的被动局面,也暴露出网络反腐存在的诸多问题。(一)网络反腐体制尚不健全1.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尚未建立蓬勃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提升了群众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的热情,网络奥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相比之下,中国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却并未迅速建立起来。在应对一些网络事件过程中,政府部门反应速度明显滞后。如南京天价烟事件,被网络曝光热炒11天后才被政府相关部门查处。政府不仅错失了引导舆论流向、消除危机影响的最佳时机,而且对网民的愤激情绪也无法快速疏通。事实上,腐败官员被网民揪出示众,并被惩处的几率很低,更多的网络举报线索被埋没于信息大海之中。这种网民单方面的反腐行为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无法触及更深层次的腐败,治标不治本;偶然性的打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使腐败行为更加隐蔽,无法从根本上对腐败起到震慑作用。2.网络舆论监督的效果缺乏制度保障网络舆论监督不同于行政、司法监督,也不同于党纪监督,不直接产生法律效力,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揭露与督促功能上。网民本身并没有力量,只有不断聚集、放大、制造“民意”来间接改变博弈过程中的力量失衡局面,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引发权力高层惩处破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规划课题(课题编号:06BD]034)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冯治(1955一),男,江苏丰县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江苏小康与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靛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首届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三农问题;刘磊(1984一),男,山东济宁人,江苏省无锝市城市管理局行政执法支队干部,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万方数据坏其权力形象的“违法者”。如果能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则能取得好的监督效果,轰动一时的重庆彭水县的“彭水诗案”和山西稷山县的“稷山文案”即是如此例证。由此可见,一些地方政府在网络监督问题的处理上尚未走上制度化轨道,权力运行模式体现了“人治”因素。由少数人权力主导下的反腐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腐败现象的惩处,但也极易造成以权谋私,腐败窝案、串案的发生,刺激腐败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蔓延,造成地方保护主义,增加反腐败难度。这种“人治”从根本上与中国依法治国的理念相悖,不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根本要求。保障舆论监督的效果,制度建设势在必行。针对干部中的腐化弊端,邓小平有过这样的论述:这些现象固然与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3333。这段话依然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二)网络反腐缺乏法制规范自20世纪90年代网络在中国快速发展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指导和规范网络信息的发展。但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发展更新,法制建设的脚步已显滞后,一些网络现象亟待规范。1.对“人肉搜索”的认识问题人肉搜索是网络反腐的核心手段之一。它让网络反腐如虎添翼,由它发起的一次次民间反腐,成果之显著让人震惊。网络搜索的强大作用值得肯定,但这种搜索方式自诞生之日起也不断引发道德、法律等问题。“人肉搜索”有许多种形式,其中对人的搜索是人肉搜索引擎的一个主要功能,但是随意在网上曝光个人信息等问题,也成为有关侵犯隐私权争议的根源。2008年初,由“自杀博客”引发的“人肉搜索”第一案将矛盾和争议推向了法律高度。这.踅公·政治文明/2011.8-9是由“人肉搜索”引发的首例“网络暴力案”,这起案件直接突破了虚拟的网络世界,对被搜索人的生活乃至人身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7条规定: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2]网络的开放性和缺乏约束使得对一些具体行为的法律定性变得更加复杂,而事实上人肉搜索引擎的运作特点决定了其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触及到隐私问题。因此,解决人肉搜索可能带来的泄密、隐私侵犯等问题,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2.网络虚假信息问题网络时代信息生产主体的广泛性和多元化使现代社会的信息量急剧增长,信息可靠程度被大打折扣。从心理学角度讲,传播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自身的某种心理需求,缓解现代生活的压力。对于大多数网民来说,很多网络信息的真实与否是难以分辨的,有的网民也在无意之中成了谣言传播的推动者。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网络时代,虚假信息与新生网络媒体的结合,造成的危害后果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一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负面效应更大。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具有实时性和广泛覆盖性,信息都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众多网民获取、传播,在网络论坛等平台中,这种传播速度和广度更是难以想象,尤其对于敏感的腐败类信息,一旦引起共鸣,即便是谣言也会很快被网民披上“合法外衣”,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例如,沸沸扬扬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女医药代表艾滋病”事件,虽然事后被证实是谣传,但却击中了民众长久以来对于医药行业腐败潜规则的敏感神经,致使很多人在官方辟谣后依然深信不疑。二是对谣言受害者合法权益损害更大,对受害者精神、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谣言一旦被大众舆论所认同,将为澄清事实带来巨大的困难和代价。对于反87万方数据.震宵-政治文明/2011·8—9腐斗争来说,虚假举报信息、谣传一方面对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对无辜者造成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增大了纪检部门侦查办案的成本。(三)网络舆论自身存在局限性1.网络舆论具有不稳定性吸引尽可能多的民众的关注,是舆论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美国传播学家认为,人们倾向于接触、理解、记忆与自己既有认知、立场相吻合的信息。[3]网络事件的出现会受到多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作为实时信息传播媒体,网络的信息容量巨大,随时处于不断更新变化之中。在对具体事件的关注上,网络舆论缺乏持久性。当新的热点事件出现时,民众的注意力又迅速转移到别处,原来的热点问题迅速“降温”。这种“一阵风”现象,造成了网络舆论监督过程的不稳定性。2.网络舆论监督情绪化在网络舆论反腐案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普通大众的主观情绪起了推波助澜作用,民众的感性思维往往在第一时间占据舆论主流,主观道德上的批判超越了法律底线。如对“邓玉娇刺死官员”案,网络舆论一边倒地认为,“守贞操的弱女子”杀死“炫富、好色的坏干部”,这是“英雄之举”,邓玉娇也被众网友誉为“巴东烈女”、“抗暴英雄”,情绪化色彩可见一斑。理性地看,这种情绪化并非网络舆论独有,而是人类舆论无法避免的,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广大民众对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这种憎恨情绪会随着曝光的内幕信息增多、周围舆论环境的感染而被激发高涨。网络舆论情绪化有利也有弊.网络舆论情绪化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网民共鸣,有利于对腐败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但由网民自发组成的道德、法律“审判团”,往往对事件的后续发展起到影响作用,有时甚至会被怀疑有干涉司法公正之嫌。网络舆论情绪化也是“网络暴力”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这种情绪如果超越了限度,会使一些普通案件演化出一系列“网络暴力”甚至现实暴力事件,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影响和冲击。网络舆论监督传播效果的局限5.2.1舆论监督与网络暴力在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网络监督与网络暴力之间常常只有一步之遥,“网络暴力”很容易发生,对公民的合法权益构成威胁。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网络论坛是一个借助互联网所构筑的虚拟社会,其传播具有匿名性、广泛性、交互性、去中心化等特点。相比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模式,网络平台中的信息过滤机制较少,信息海量而庞杂。而传播的匿名性、广泛性和自由化特性一方面使得更多网民参与到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和监督中去,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意见和情绪,但也催生了网络舆论的失真性、盲目性和非理性现象。由于网络监督性舆论中的探讨对象往往是与官员腐败、渎职、社会公平正义缺失有关,网民在传播和揭露问题的同时,可能会将带个人局限性的认识经验与未经证实信息相联系,并使之绝对化。随着针对某具体事件的舆论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言论和两极化的道德认知言论,加之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初期,网络舆论中缺乏理性、负责任的舆论分析和疏导,网民很容易发生群体性的心理机制失控,产生群起而攻之的一边倒局面,滋生网络暴力现象。如出现不文明的粗口、人身攻击、或失去理智的网络群体性行为等,对公民的一些合法权益构成威胁和侵害。随着“人肉搜索”的出现与兴起,这种手段助长了一些滥用权利、挖人隐私、恶意诽谤的网络暴力行为。在一些诱发事件的刺激下,许多网民借助人肉搜索找出涉及该事件的当事人及相关人员,并将其能找到的一切私人信息擅自公布在网络上(包括应被保护的合法的隐私信息),从法律意义上来看,这种随意公布、传播他人隐私的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当事人带有明显恶意的攻击性语言本身已经构成侵权。如在“杭州富二代飙车案”发生初期,网民一度将胡斌的疑似女友的个人信息如qq、电话等公之于众,导致大批网民通过以上方式对其进行谴责和漫骂。即便人肉搜索的初衷是为了追求主观的良性舆论监督,但很难保证这种搜索和个人隐私的公布每次都能真正地伸张正义,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这一过程中对他人合法权益所造成的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4侵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网民在论坛或个人博客中发布或转载信息过于随意,有些网民把网络平台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有些别有用心的利益集团更会借此发布一些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的言论。虚假信息和谣言出现在网络公共空间后,往往能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可以催生某种恶性网络舆论的产生,从客观上起到了动摇民众对社会公正的信心,催化极端性网络暴力行为的作用,甚至产生了妨碍社会秩序的恶性后果。5.2.2司法公正与媒介审判“新闻审判”又称“媒介审判”,在新闻传播法中指新闻报道超越法律规定,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国家一般通过法律或者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和禁止这类行为。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网民对于事件的集体性关注所形成的舆论压力,如果对司法审判形成干扰,影响审判独立,导致司法不公,也属于“媒介审判”。这种由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未获法律意义的舆论压力和“媒介审判”与司法公正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冲突。理性的网络舆论会对司法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并促进司法公正。但是,由于当前社会存在诉求渠道不畅,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民意表达渠道阻塞等问题,公众的话语权与涉及反腐倡廉的民间举证被迫压缩到行政约束、社会秩序约束相对较薄弱的网络平台中。当公权力行使者出现言行不当、违法犯罪行为、或发生社会热点事件时,网络平台成为了一种相对安全、自由的释放渠道。尤其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监督对象多公职人员,一旦他们出现失范言行,极易成为网民集中关注和释放情绪的对象。在公众释放对抗情绪相对集中的网络论坛中,随着谴责声铺天盖地,不断聚合,一些少数相反观点的言论,也基本上都被淹没在了信息汪洋之中。加上网民的趋同心理,很容易形成舆论一边倒的舆论局势。这种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集体舆论压力往往会对处于审判过程中的司法机关产生影响。因为司法审判需要的是严格的法律意义上的真凭实据,而网民所形成舆论声势的事实往往是表象的,主观性的,不一定是证据。但在对一些社会热点案件的审理中,“一边倒”的网络舆论无形中对审判结果起到了某种导向作用,司法机关很难不受到影响,从而对司法审判形成干扰,导致司法不公。《刑事诉讼法》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对于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我们要从促进司法公正的角度加以引导和解决,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5.2.3信息自由与恶性舆论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便捷性为网络传播带来较大的便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不同利益背景的人聚集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注册ID之后都可以成为论坛网民,进而随时发布和转载相关信息,这为网民提供了极大的信息自由。然而,矛盾的是,这也为虚假信息和谣言打开了方便之门。基于网络传播的网络舆论监督,在传播方式上也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信息交流融合。其传播平台网络媒介的多维性、覆盖的广泛性等构成了“泛媒体”特性,很容易造第5章网络舆论监督的传播效果45成信息传播中的失真、扭曲。相比传统媒体,其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模式,一般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新闻从业人员担任“把关人”,可以有效地防范虚假新闻的产生,同时也构建了在受众心目中较高的公信力。由于网络媒体本身的技术特性,它缺乏对传播信息的充分、细致的监管,其信息审查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审查存在巨大的差异,其特有的技术特征和运作方式常常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使得网络身份虚拟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道德责任意识,而网民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信息传播者大多是未经过专业培养的非媒体专业人员,所以常常在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出现信息真实性和客观性偏差。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络信息传播者,为吸引他人眼球赢得个人网页的高点击率,或某些利益集团为攻击对手,利用网络舆论监督中经常出现的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他们制造假信息和噱头,扭曲夸大原本事实,甚至恶意散播谣言、对政府或个人加以中伤或诋毁,甚至攻击我国政治制度、歪曲领导人形象、抹煞建设成就,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制造事端,形成了影响较大的恶性舆论。当这些虚假信息或谣言在网络空间滋生后,往往会对不明真相却又急需情绪释放的网民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及无边界性,网络恶性舆论比现实社会中的谣言传播速度更快,社会影响范围更大,甚至会造成群体的盲从与冲动。这种现象不仅在现实社会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降低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极大地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而开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前提则必须是相关信息的准确无误,不良信息和恶性舆论的存在无疑会使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大打折扣。3.2当前的网络舆论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二、网络反腐存在问题的原因(一)客观原因网络的两端是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个人,网络舆论反映出的依然是复杂的社会关系问题。“网络反腐”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显示了自身无与伦比的强大力量,同时也造就了其运行过程中的缺陷和弊端。客观上,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难。借助计算机、数字化产业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形成了自己的传播平台,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于一身,不受地域、数量和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可以快速实现全球性覆盖。但与此同时,这种优势也为大量不良信息通过网络媒介实现快速传播创造了条件,为规范网络舆论带来很大困难。(--)主观原因1.网民舆论质量不高从网民学历构成来看,《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网民中初中、高中(中专)学历人口分别占32.8%和35.7%,两者占网民的比重为68.5%,并呈上升趋势,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则呈下降趋势,网络日益向低学历人口普及。[1]网民主体的年轻化和低学历状况,必然会对网络舆论的质量产生影响。从舆论表达内容和方式来看,网民言论内容多有讽刺、贬低甚至谩骂之语,偏激和非理性、群体性盲从与冲动现象明显,缺乏专业细致、理性深入的分析。此外,网民意见表达与交流主要通过门户网站新闻跟帖、即时通讯(腾讯QQ和微软MSN等)、网络社区(BBS)等平台实现,网民交流具有目的性不强、主题分散、导向不明等特点,缺乏相应的言论整合,难以形成系统直观的主要观点。2.网络媒体信息报道机制和监管机制不完善我国网络新闻专业报道体系尚未完善,缺少相关专业人员,新闻报道多为转发,缺乏深万方数据人分析,专业性和针对性差,难以高质量引导舆论方向。此外,网络新闻监管机制缺失。一些网络新闻发布机构、记者对涉及腐败的事件往往提前定性,致使公众先人为主,有的形成了错误导向,不仅给司法机关的工作带来压力,同时也损害了当事人的基本人身权利,造成舆论的混乱。3.政府应对不力是网络舆论一再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些地方对网络反腐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保守,应对能力弱,不能及时有效地对舆论焦点问题做出反应;部分地方党政部门对网络信息传播特点认识不清,工作方法落后,行政方式粗暴单一,对网络信息简单地删、封、堵,加剧了网民对政府的抵触情绪;一些部门领导对网络信息应对不够积极,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甚至采取遮掩回避等态度,损害了政府信用。4.完善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建议4.1加强网络舆论监督技术研究对策1用科技手段提升反腐倡廉能力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腐败斗争面临着犯罪种类多样化,犯罪分子高智能化、手段高技术化的挑战,原有的反腐工作手段和方式方法已无法满足新情况、新问题的需求。科技手段∞樾来越成为有效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1.1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反腐倡廉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以开放眼光和战略思维谋划工作,提出新思路,探索新途径。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是反腐倡廉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简介:陈正洪(1963一),男,湖北黄梅人,大学学历,学士学位,现任江苏科技大学保卫处治安科长,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赵强(1983一),男,江苏丹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及高校安全管理。1.2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反腐倡廉能力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内在要求。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能够充分发挥电脑“无情”的独特优势,限制人为因素干扰,最大程度地保证工作客观、公正、公平,实现对权力行为、行政行为、执法行为的实时监控,从而实现监督的动态化和全程化,提高监督的质量和效率,在规范权力运行、预防和打击腐败方面发挥出强大功能。1.3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反腐倡廉能力是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推进的必由之路。随着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传统监督手段事后查处多、被动处理多以及监督难、难监督的问题逐渐凸显。如果充分运用科技手段的准确性、独立性和系统性,把制度监督与技术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拓展监督的范围和领域,强化监督手段,可以使监督工作更加科学、严密。1.4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反腐倡廉能力是反腐倡廉工作适应自身发展规律的必要选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反腐败工作,是党风廉政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党风廉政建设创新的结合点。搞好科技防腐,既是新时代新形势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纪检监察队伍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的具体体现。鉴于网络这个特殊的平台,其发展速度也是惊人的,因此,这也提醒我们,对于发展如此快的新生事物,要及时地进行规制,积极引导其发展方向,以促使其发挥正面的作用。对于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最明显的是缺少与传统制度反腐之间的链接。这需要政府与网民一起努力,形成政府、社会,网民之间的统一体,使腐败行为无处可藏.同时打击利用网络的不法分子。二、从网络方面来说,加强网络建设。逐步提升网络监督的正向功能首先,要加强主流网络媒体的建设,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表率作用,引导网络舆论监督。网站的开放性、便捷性、自由性使任何人都有可能在网络上发布信息。但是,并非任何人都会全盘接受网上信息。因此,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表率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发挥政府网站的舆论作用,形成网络舆论的强势,对引导网络舆论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一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舆论的形成与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意见气候有直接的关系。当网上出现大量真假不分扑朔迷离的信息时,网民无所适从,这时权威舆论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有影响的重点网站上建立网络舆论主阵地可以最大限度地担当起这一重任。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国家重点新闻网站责无旁贷,应该成为网上宣传党的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的主阵地,成为汇聚民情、民智的主渠道,成为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力军。在加强主流网络媒体的建设中,政府还应对那些影响大的非官方网络媒体以政策、资金、技术的扶持进行管理,形成一支“政府管得住,网民信得过”的主流网络媒体,掌握网络舆论宣传阵地的主动权。在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中,要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找出切实可行能产生良好效果的措施。比如说传播学中提到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也可以运用到网络传播中来,议程设置是大众传媒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通过议程设置可以把网民关注的焦点引向特定的方向,通过大家对议程的讨论提高认识水平,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在第一时间设置的议程是最成功的,所以针对某个事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设置出一个合理的议程,用事实说话的议程设置是引导网络舆论最终走向理性的关键。另外,还可以通过培养“意见领袖”的方法引导网络舆论。根据大众传播学中的“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大众传播的信息是经过“大众传播”到“意见领袖”再到“一般受众”的过程。网络舆论传播128的过程中也有这样的“意见领袖”存在,他们文化素养较高,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网络舆论中有较强的活动力。在受众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华南虎”事件中的傅德志,黑砖窑事件中的孙立平等,都是这样的“意见领袖”。所以,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看法,重视对“意见领袖”的培养,对舆论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协作,取长补短,形成监督合力。网络监督具有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传播优势,但是,其专业报道能力有限。因为,网络媒体的包容性、开放性、虚拟性,使网络媒体所产生的舆论监督往往在正确舆论的引导和把握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相比之下,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事件的调查报道、原委分析、经验总结、价值导向等方面更有专业性和针对性,更能形成高质量的舆论监督。因此,网络媒体应该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协作,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挥作用。对一个事件的报道可以根据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受众的不同,各有侧重地同时报道,相互印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监督合力,让舆论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再次,加强网络媒体行业自律的建设。由于互联网无国界的特点,使得政府对这一舆论领域的监管难度不小。这种情况下,行业自律就显得非常重要。关于行业自律建设,我国也进行过一些实践,成立了互联网协会,订立了《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通过行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行业制裁等方式引导正确主流的舆论方向。但目前互联网行业自律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网络媒体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单位,具有双重的企业社会责任:它一方面要通过赢利谋求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虽然两方面的责任根本上是一致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会有局部暂时的对立和冲突,有些商业网站摆不正二者之间的关系,往往为了自身的局部利益而忽略了社会责任,为了提高点击率,可以不顾事实真相,抛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指导,不管立场地去迎合一部分网民,或者干脆不作为,听之任之,任凭虚假信息泛滥,为负面舆论的扩展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网络媒体必须加强自律。自律是自我要求、自我监督,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达到自律,也就是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时都能按照正确的规范行事。达到自律境界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有外在力量的监督评价甚至惩罚,才能促使主体在达到自律的路上一步步前进。所以,为了促进网络媒体行业自律,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好它的权利、责任、义务。违犯了法万方数据纪,必须受到处罚。这样,网络媒体要想避免法律法规的惩罚,就会自觉地去权衡利益和责任之间的关系,学会自律。1.以官方自主网络反腐模式为主官方自主网络反腐模式,即政府网站投诉举报模式,就是在官方反腐相关部门的网站上建立相应的投诉举报版块或栏目,收集人民群众对各种腐败问题的检举和投诉。这是目前国家引导、鼓励和普遍采取的网络反腐模式。全国性的官方反腐网上举报有:最高人民法院网的“举报中心”、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的“最高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中纪委监察部网的“网上举报”、国家预防腐败局网的“我要写信”、国家信访局网的“网上投诉”、公安部网的“投诉举报”、审计署网的“信访举报”等。此外,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网站上也设有类似的栏目。如:湖南省纪委监察厅“三湘风纪”网的“举报投诉”、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察厅“广西纪检监察网”的“网上举报信箱”、甘肃省纪委监察厅的“甘肃纪检监察信访举报中心”网站、辽宁省纪委监察厅“辽宁纪检监察网”的“信访举报”、深圳市监察局“深圳监察”网的“网上举报”等。官方自主网络反腐模式下的举报网站通常应具备四大功能:(1)职能介绍。(2)相关法律法规。(3)网上举报须知。详细说明受理范围、办理原则、检举或控告人的义务、注意事项等内容。(4)举报查询。如:广东省纪委信访室(广东省监察厅万方数据2010年第6期徐荣梅:论信息化反腐模式.103·举报中心)举报网站。2.以民间自发网络反腐模式为网络反腐的有益补充民间自发网络反腐模式是网络反腐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民间网络反腐模式主要是指各种民间反腐网站、反腐论坛、个人博客和普通网站的论坛等。(1)各种民间反腐网站、反腐论坛、反腐博客民间专业反腐网站、论坛、博客是民间网络反腐的主要力量。早在2004年,号称“中国民间反腐第一人”的李德新,就在其创办的“中国舆论监督网”上,连续曝光了山东省济宁市“下跪副市长”李信的违法证据,最终使这名官员被绳之以法。李信案被认为是中国民间反腐网进入公众视线的标志性事件。从此,我国民间反腐网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活跃于网络世界。当前中国民间网络反腐中比较有影响的专业反腐网站、论坛、博客主要有:“中国正义反腐网”、“中国舆论监督网”、“中国渎职侵权调查中心”、“正义网”、“人民反腐论坛”、“人民与监督网”、“人民法治在线”、“中国遵义老区人”、“中国反渎职侵权调查网”、“中国反腐败调查中心”、“中国行政监督网”、“中国人权保障网”、“中国维权服务网”、“我要正义网”、“人民监督网”、“正义反腐网”、“正义反腐网易博客”、“网络民间举报网”、“中国民间举报网搜狐博客”、“李根独家调查”、“石野焦点网”、“中国维权服务网”、“中国投诉网”等。(2)各普通网站的论坛、博客、QQ普通网站的论坛、博客和QQ等,是民间网络反腐力量发挥作用的另一种形式,主要是指网民通过各普通网站的论坛、博客和QQ等进行留言、发表博文、发送信息进行交流、讨论、呼吁的反腐模式。这是网民随意、自发的反腐行为,能起到舆论监督、信息传播、线索收集等作用。其普及性、广泛性同样能为官方反腐提供线索,给腐败分子以打击,给政府官员以压力,促使其廉洁从政、清正为官、政务公开。20lO年第一例民间网络反腐成功的案例就是普通网站论坛的经典之作。20lO年2月27日15时14分,化名“含仙子”的网友在天涯论坛发帖,公布韩峰部分个人日记。日记显示韩峰在任广西来宾烟草专卖局局长时曾与多个女下属有不正当男女关系,同时还有贪污受贿的事实。很快,韩峰被检察机关批捕。__1.政府设立专门的反腐网站早在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建立了网络举报平台,2005年首次公布了中央纪委信访室、监察部举报中心的网址,这标志着,网上举报正式纳入了官方权威反腐渠道。可是相对于官方的网上举报,网络反腐显得更加有爆发性,生命力更强。原因就在于民间反腐是一种公开的举报,靠舆论压力促使官方作为,督促反腐案件的进程,且能消除传统举报的效率低.查处缺乏监督等弊端,使公民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因此,政府应该考虑到公民的要求,成立专门的反腐网站,在地方上,有针对性的设立分网,以专门的法律机构为依托,设置专门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并及时回复,将网民的意见集中起来,在一个平台上共同打击腐败行为。同时,工作人员要实行实名制.更加公开、透明地进行反腐工作,以便于接受公众的监督。这一点,杨平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杨平,湖南株洲市纪委书记,于2008年5月14日实名·6·注册登陆红网株洲论坛,由此成为借助网络力量推动反腐工作的第一人。他说:。网络是新兴媒体,是需要有人来引导舆论的。用实名,一方面可以更方便接受群众的举报,另一方面对存在问题的官员也是一种震慑。”2.网民自发成立反腐组织网络反腐的规范化要靠政府与公众一起努力完成。由于阿民分散于全国,不便于管理,也不能保证网络反腐工作的有效性。因此,网民要自发地成立反腐组织。首先成立一个总的组织,在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城市成立二级组织,相对应的在小城市直至县设立三级组织。基层组织发现腐败行为后,实行逐级报告制度。由总组织讨论并确定其真实性后,作为代表向政府举报并进行互动。另外,在组织内部实行实名制或者统一编码,责任到人,以防网络反腐被不法分子利用。这样,就会在社会中形成一张无形的舆论网,使腐败行为无处遁形。4.2推进网络舆论监督制度化建设的对策1.建立完善网络反庸的制度化平台,保障奉报信息的及时处理与反馈。网络反鹰的实质,是民间反腐力量得到制度认可,并形成新的监督体,从而使反腐形成官、民有机互动的良好局面。其背后所体现的,是政府善治的深刻意蕴。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网络反腐也就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是通过一个法定的渠道,让每个公民都能平等有效地充分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监督国家机关的权力运行。2008年8月13日株洲市出台‘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为民问反腐提供了制度化平台。使民间反腐与现有的反腐机制良性互动。不至于走向盲目;同时也使现有反腐机制在民间资源配合下,更有效地清除腐败。建立“中国反腐监督网”,组建一支优秀的检察官队伍。负责处理网络的反腐事宜;定期或不定期地开设检察官与网民面对面交流。利用视频、音频等形式听取广大网民的批评、检举、上诉等。检察官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待进一步验证后.依法向各级人民法院提出诉讼。开设专门的反腐邮箱。实现网上信访。设立一个多功能的邮箱,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可以通过邮件,把行政人员的腐败行为以文字、图像、图表、视频、音频等形式发送到这一邮葙,然后由专门的富有反腐败经验的检察官验证其真实性.依法对邮件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处理.并把处理的相关信息回复给发件人。建立网络举报信息受理、处理、时效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建立网上攀报奖励制度。对网上实名举报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等犯罪的公民。经查实结案后.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2.加强网络反鹰调控,保证监督权利不被滥用。网络反腐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是不可能有效实施的;同样。如果不对网络反腐施加越要的管理。网络反腐也不可能正常进行。有权利就必须有义务,就必须受监督。网络反腐也不例外,它总是与同时施加的网络舆论调控一同存在。所谓网络反腐调控。主要指执政党、政府、社会团体和行业组织利用政策法规、物资支持、新闻纪律和伦理准则等手段,对网络反腐信息传播的环节、质量、流向、流量和导向等给予的监管调节和约束。网络反腐调控的曲要性在于。网络媒介有可能仰仗其“自由性”而滥用民主权利。网络举报容易让少数不法之徒钻空子,出现网络造谣、诽谤、诋毁等现象。有些网民可能会利用网络进行恶意诽谤、侵犯隐私、泄密和危及国家安全。弄得是是非非真假难辨,甚至造谣生事,平添一些混乱。人们常说网络是柄双刃剑,掌握不好,也会有负作用.这在用以反腐时也存在。因此.要加强对网络举报的规范和引导.加强对民间网站的管理。所以说.对网络舆论监督进行适当调控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该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随时随地跟踪发帖举报者的IP地址。文责自负.谁触犯了法纪就应该进行处理。不过只要基本事实准确.应当允许举报人出现一些错误。举掘^不可能有力量和手段。做到完全准确无误。3.建立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出口,切实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保护老百姓的积极性。“网络反庸”不应成为政府包揽、主导的活动,还须与民间化、社会化的网络反腐结合互动。这首先是因为,就网络的草根、大众本性而言.民间原本就是其最初的存在基础和活力源泉。政府不可能包办代替;再从反腐的最终主体和根本动力来看,民间、大众显然才是真正的主角和最深厚强大的动力来源,而作为政府不应该大包大揽。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和保护网络上的公开、实名举报。公开是民间网络反腐的唯一利器,但这同时是柄双刃剑,这种方式蕴涵着巨大的风险~一旦举报失实,或者因个人网站收取维护费用等相互问题的出现,攀报者可能被冠以各种罪责,而受到制裁。另外,这些信息让被举报人知道后.他会有所准备、会串供.导致很多事情查不实也无法查实。反过来被举报人会告其诽谤,司法机关只能追究举报人的诽谤责任。因此.民问网络反腐尚缺乏法律的支撑.应该为民间反腐提供制度化出口,使民间反腐与现有的反腐机制良性互动,不至于走向盲目;同时也使现有反腐机制在民同资源配合下。更有效地清除腐败。网络舆论监督如果没有宪法的根据和具体法规的保障。是不可能有效实施的;但是,在当今中国,对网络舆论监督的保障要比调控更为重要。因为我国对于舆论监督的法律界限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框架。我国法律对于名誉权等权利保护的完备程度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但是,我国对于舆论监督的主体和客体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没有任何规范,对以保护名誉权为由实则抵制舆论监督(包括网络舆论监督)的行为不端无法制裁。这是当前开展包括网络反腐在内的舆论监督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舆论监督的质量和效力,网络反腐就会成为一种表面上热闱而实质上没有效果的形式主义。三、结论网络反腐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对传统反腐形式的丰富和完善,这对于拓宽群众参与反腐渠道十分重要。网络诸多的监督功能还有待挖掘。其发挥作用还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受到各种阻力以及技术上的障碍,但是新生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网络作为反腐工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景。政府应当倍加珍视群众的参与热情,要对群众网络反腐的每一务线索认真负责。并通过严格依法办案和公正司法.善待民意。惩治腐败,就能真正收到反腐肃贪之实效。(二)建立和完善网络监督保障体系1.建立独立的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有效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建立健全一套快速高效的网络舆情监管长效机制,是信息社会对党和政府反腐败工作的必然要求。其一,信息传播的高速度、高效率,给党和政府留下的反应时间越来越短,及时准确地把握信息发展动向,才能为有效决策打下基础。其二。随着网络信息传播范围的扩大,地方政府的反腐斗争影响已不再局限于所在地,而往往要接受网络范围内民众的评议。及时了解和掌握舆论信息,对于地方政府改进万方数据.震宵·政治文明/2011·8—9工作、树立形象等有积极作用。其三,反腐败是一场“人民战争”,不能仅仅依靠公检法等部门内部打击。网络舆情监管部门职责在于,及时准确地掌握网络舆论走向,关注焦点事件和网络舆论聚合现象,为党政部门正确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及时发现、搜集网络舆论揭露、曝光的腐败线索,为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查处行动整合信息;及时有效地开展信息公关,对网民疑虑予以回复,对相关事件处理结果实时反馈,并搜集民众意见,形成再次反馈。2.实行信息公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