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历史-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历史-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历史-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历史-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课“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时间坐标轴法,把握历史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纵横关系,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和把握历史,体现大历史观的要求,同时引导学生对历史史实进行细节把握与分析,提升分析、对比能力。2.通过列表梳理法、史料求知法,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教学难点从宏观上把握“战略大决战”的阶段特征及胜利原因的分析教法学法时间坐标轴法、小组合作法、列表梳理法、史料分析法等教学过程课前:(课件1:时间坐标轴)沟通语:时间坐标轴学习法,有利于把握历史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导入:教师:依据时间坐标轴,回顾第19课。(课件2:课题)(课件3:板块)师生互动:战略大决战有五次战役,分别是序幕之战济南战役、转折之战辽沈战役、乾坤之战淮海战役、和平之战平津战役、收官之战渡江战役。教学过程:一、序幕之战:济南战役(课件4:板块一)教师:济南地处华东和华北的交通要道。1948年9月,粟裕、许世友指挥华东解放军,14万攻城,18万打援,仅用8天时间,歼敌10万多,一举攻下济南。济南战役,揭开了大决战的序幕,(课件5:济南战役)截断了华东和华北的联系,积累了攻占大城市的经验。此刻,三大战役的首战在东北大地上演了,这就是辽沈战役。二、转折之战:辽沈战役(课件6:辽沈战役)师生互动:谁告诉我,学习战役,需要了解和掌握哪些要点?生答。(课件7:战役要点并变成表格)自主学习106页第二自然段,完成表格。师生互动:三大战役的首战,为何选在东北呢?请快速阅读三则材料,请讨论并概括其原因。材料一:(课件8: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图)东北的敌军远离国民党的统治中心,且仅固守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座孤城,几乎得不到其它援助。材料二:(课件9:敌我力量两个横轴)东北我军有70万兵力,国民党只有55万。材料三:东北解放区面积和人口分别占东北的97%和86%,人民群众支前踊跃,盼望整个东北解放。师生互动:哪位同学用分别三个词语,概括一下原因。教师据情评价评析。(课件9:孤军无援、敌弱我强、民心所向)既然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说明决战东北的时机成熟了。教师:辽沈战役的战略问题,我谈一下林彪的战术及果敢机智。请同学们看地图。辽沈战役的重中之重在锦州,(课件10:辽沈战役形势图)锦州地处东北和华北的咽喉。蒋介石看到,占据了锦州,进,可以虎视整个东北,退,既可以合兵于华北,也可以海路退往江南;毛泽东看到,攻占了锦州,就等于关闭了东北大门,截断了敌人退路,东北的国军就插翅难飞。林彪在犹豫中,最终执行了毛主席的作战方针,我党帅将同心。而卫立煌则坚持固守沈阳,党国帅将异志。辽沈战役中,蒋介石三赴东北。他甚至亲自在葫芦岛督战,企图攻占塔山,解锦州之围。塔山阻击战六个昼夜,双方伤亡过万,阵地九易其手,林彪那句“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的果断决心,足以证明战斗的惨烈。塔山保住了,锦州解放了,这就达到了截断国民党退路,从而形成了关门打狗的局面。辽沈战役歼敌47万,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共双方总兵力的对比,所以说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课件11)教师:三、乾坤之战:淮海战役(课件12:板块)师生互动:请同学们看淮海战役的一段视频(课件13),再感悟一下战役的情况(课件14)。教师:淮海战役是国共主力之间决战,60万打败80万,歼敌55万,是我军决定性的战役,是世界战争史上的神来之笔。美国军事家称其为“不可思议”,斯大林称其为“奇迹”。在淮海战役中,我党最成功的战略就是依靠人民。请看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四省人民支援淮海前线的材料,所以说,人民是胜利之本啊!(课件15)教师:这边淮海战役还在激烈进行之时,华北大地上展开了著名的平津战役。四、和平之战:平津战役(课件16)师生互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课本108页第二自然段,完成表格内容。(课件17、18)标注法(课件19)教师:平津战役就是先打两头,再和平解放北平,北平免遭战火之灾。(课件20、21)教师互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被称为三大战役。请同学们齐读三大战役的成果和意义。生读。(课件22)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的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是大决战中的三大战役。142个日日夜夜,共歼敌150多万。毛主席拿着警卫员从他头上拔下来的一根白发,幽默地说:“一根白发,赢得三大战役,值得!”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接下来,就是直捣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五、收官之战:渡江战役(课件23)师生互动:请仿学“三大战役”,用标注法完成渡江战役的学习,对桌交流。请同学们讲渡江战役的故事。教师:我简要说说渡江战役的战略部署。蒋介石的战略是:一面玩弄和平阴谋,要求国共两党“划江而治”,一面部署汤恩伯、白崇禧70万重兵、130艘军舰、300架飞机组成长江防线。而毛泽东则针锋相对,一面同意谈判,一面在800多公里的长江以北分四段陈兵110多万。渡江战役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百万雄师强渡长江,4月23日解放南京,第二阶段解放江南及杭州,第三阶段解放武汉、上海等地。(课件24、25)师生互动:同学们,战略大决战不足一年,毛泽东领导的解放军胜得淋漓尽致、千古流芳,蒋介石领导的国军败得一塌糊涂、万夫所指。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很多,其中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课件26:合作探究)一是如何评价毛泽东(请说说你心目中的毛泽东),二是毛主席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什么能够胜利?或者说,人民军队为什么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军队?(提示:领袖的作用、指挥员的机智、人民群众的力量等等)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实情点评。教师: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课件27)说他是政治家,他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人民军队、创建了人民共和国,开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说他是理论家,他著作等身。《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等等,他的那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败了一切反动派,最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说他是战略家,他创建根据地、灵活游击战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战术,被他运用的游刃有余,出神入化。长征路上四渡赤水被传为佳话,大决战中,巧妙对付蒋介石和傅作义,那真是一个字“绝”。济南战役和辽沈战役之时,蒋介石一方面令傅作义分兵支援,一方面偷袭西柏坡。毛泽东则针锋相对,一方面公布傅作义的偷袭计划和兵力部署,一方面宣布要进攻北平。结果,傅作义一事无成。他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当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之时,他欣然提笔,写下了《七律·百万雄师过大江》(课件28:毛泽东诗),来,让我们一起读。毛泽东的诗词,脍炙人口,大气磅礴,豪情万丈。“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志向霸气,“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信念,既“惜秦皇汉武”又“叹唐宗宋祖”,“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贯古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绝世气概,(课件29:毛泽东诗词集锦)无不让人拍案叫绝。师生互动:毛主席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什么能够胜利呢?(课件30)一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英明领导,战略战术正确;二是我党代表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三是将帅们的战术灵活、机智、果断,(课件31:林彪、粟裕、邓小平、刘伯承)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个将星闪耀的时代。请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将帅?四是解放军战士的勇猛顽强;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六是我党地下工作者的卓越贡献。在我党的历史上,我党地下工作者立下了无数次奇特的功劳。淮海战役的中间突破、北平的和平解放等等。傅作义的身边有多位地下党员,就连他的女儿也共产党员。我党的策反工作非常成功,领导我党地下工作的总指挥,就是建国后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课件32)结语:(课件33:配乐及图片)同学们,从蒋毛重庆谈判,到习马狮城握手,国共两党风雨70年。我们回顾了谋略碰撞南征北战的斗智斗勇,我们也见证了骨肉相连共谋复兴的发展意愿,我们更期盼祖国统一的宏伟蓝图早日实现。回望决战,领袖们的谋略与智慧,已经凝结为毛泽东思想;将帅们的果敢与机智,已经精炼成教科书的经典;英雄们的业绩和精神,已经镌刻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那场战争带给我们的思考还很多,战争的未解之谜也还很多。历史,往往经过岁月的沉淀,才能咀嚼出弥新的味道。如果你对那场战争的人和事有特别的兴趣,那你就仔细地去探究他,未来最新最大的成果,或许就在你的汗水中。关于实验初中初二学生学情分析:一、知识储备分析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学习,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演变的历程有了整体上的感知。战略大决战的到来,是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节点,学生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大历史观的思维能力,能够站在宏观的角度分析这段历史: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二、学情分析在历史学习方面,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利用时间坐标轴、列表梳理等方式,把握历史史实之间的纵横联系,既能从宏观上进行整体感知和把握,又能从微观角度进行细节分析和对比。具体而言:1.具备“大历史观”,熟悉时间坐标轴学习法进入初二以来,针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特点,实验初中采用了时间坐标轴学习法,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通过近半年的学习,学生对时间坐标轴经历了“陌生-尝试-反思-熟练”的过程,初步建立起实验初中“时间坐标轴”近代史学习特色。2.列表梳理,归纳比较运用表格归纳比较,有助于学生纵横对比历史史实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加清晰直观地整合历史事件。围绕三大战役,用列表梳理进行归纳、汇总:

3.合作意识,竞争精神在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实验初中建校以来,一直坚持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入校以来一年多小组合作的训练,学生的自学求知、合作求知、列表求知、史料求知等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条件。学习效果分析一、线索梳理,导入新课1.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时间坐标轴回忆、梳理解放战争进程。2.学生课前自主查阅与本节新课有关的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3.结合课件进行整体感知,导入新课。二、主线清晰,板块明确1.补充、拓展济南战役,有利于学生形成大历史观。2.围绕五大板块进行学习,循序渐进、整体感强。三、图文并茂,印象深刻1.广泛查阅资料,精选出适合课堂教学的图片,准确地传递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片,提升识图能力。2.图片展示与史料分析相结合,做到严谨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四、小组合作,求同析异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合作解疑,并将小组讨论结果面向全班同学予以展示。承担点评任务的小组分别对展示成果进行点评,交流,在碰撞中解决疑难,或者生成新的疑点进入下一环节。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研讨,围绕“我们心目中的毛泽东”和“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并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六、训练达标,查缺补漏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一部分有针对性、典型性、重点性的练习题,限时完成,当堂批阅。一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二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七、反馈总结,评价提高引导学生自查自纠,进一步消化吸收,以小组为单位,对每位成员的参与度、思维活跃度、合作程度等做出鼓励性评价。课代表对各小组的整体表现予以评价。关于教材内容的研究:教材分析:战略大决战属于解放战争的决战阶段、收官阶段,而解放战争又是中国近代史的收官阶段。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伴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华儿女从来没有放弃过抗争与探索。战略大决战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伟大杰作,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预示着共产党人28年奋斗史的辉煌卓著。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主题是战略大决战,向学生再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阶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此前,经过战略防御、战略进攻两个阶段,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国民党军队再也无力抵挡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渡江战役,一举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国共划江而治”的图谋。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蒋家王朝的覆灭,国民党政权的彻底垮台。此后,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势如破竹,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之势追歼残敌,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由弱转强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并把优势发展为胜势,最终夺取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而国民党军队却由强转弱,优势转为劣势,劣势导致不可逆转的败势,最终退出中国政治历史舞台。本课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均为本课教学重点内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由于战场上的失败,还包括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力量对比、人心向背以及政权的性质。国民党军队战场上的失败则是在军事斗争的结果。这些在教学中需要加以充实,并作好教材内容同充实内容的整合,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这是本课难点之一。课型、课时:新授课、一课时。学生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一、选择题1.下列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被誉为“战略决战第一战”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2.为和平解放北平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A.罗荣桓B.刘伯承C.陈毅D.傅作义3.1948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花飞来,……一切唯听天命而已。”蒋介石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取得节节胜利C.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北平D.毛泽东和朱德下达了渡江战役的命令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这一战役指的是A.巧渡金沙江

B.台儿庄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5.学校网站的“人民解放战争”专栏中选用了“千里跃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示意图”两张图片。以下所拟小标题最合适的是A.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B.由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C.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D.由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6.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反映的历史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②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③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④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④③②①D.④①③②二、填空题7.请你写出下列四幅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一:()图二:()图三:()图四:()三、材料题8.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近代以来,他受到了外来的多次侵扰。历史事实证明:南京不仅是悲情之城,更是英雄之城。可以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1)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以南京为名,《南京条约》是在哪场战争后签订的?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是什么?(2)南京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首都,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哪一年?清政府的灭亡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3)日本侵略者在侵略中国时,对中国实施了什么暴行?(4)“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1949年标志着的国民党政权覆灭的事件是什么?战略大决战课后反思自我反思之进步之处:1.贯彻运用板块教学模式教学中的每个板块既自成一体,又密切关联,由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贯穿始终,在循序渐进中层层深入,教师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创新意识及综合素质,从而构建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的教学体系,使教学精细化、高效化、个性化。2.坚持史料教学和小组合作历史学科讲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课前搜集、整理出大量比较有价值的史料,为本课开展史料教学提供条件。小组合作与实验初中的“腾飞激励卡”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积极发言、精彩合作等激励。3.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本课精选了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自我反思之不足之处:1.教学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对学生“学”的环节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还没有达到最优化。部分学生面对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会学、不愿学、不能自主的去学。小组的任务分工、小组内成员的分工不够明确科学,不利于学习向纵深处发展,使得课堂高效大打折扣。3.评价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小组及个人积分制度看似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则存在很大的漏洞,并没有真正覆盖到全体学生和学习的全过程。改进措施:1.加强学习,拓宽视野,切实转变观念,真正实现由“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向“学生为本”的育人观的转变。高效课堂更看重的是学生“投入学习的状态”是否有趣、是否深入、是否专注、是否愉快等,所以构建高效课堂必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对“人”的研究和调动上,教师必须从改变自己做起,当放手时则放手,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志同道合式的朋友关系,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2.加强集体教研,发挥集体智慧,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探讨完善合作高效课堂的各项操作规程,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选择学法,实现学习目标的分步达成、学习过程的分层落实、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细化评价规则,统一标准,形成规范,逐步摸索形成课前、课中、课后这样一套完整有效地、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评价体系。实现学科组集体教研的问题化、课题化、即时化,逐步打造研究型的实验初中历史教研团队。3.加强师生互动,遵守“以学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