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2讲: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阶段特征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民族交融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其中的代表;九品中正制和三省制等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各民族联系加强,中外交流频繁;唐代中后期的藩镇林立削弱了唐朝的统治。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隋唐时期,精耕细作日益成熟,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丝织业和制瓷业得到新的发展;商业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唐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传播,佛教盛行,出现玄学;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了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南朝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是此时期的科技成就代表。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并行,儒家的正统地位受挑战,韩愈等儒学大师提出儒学复兴;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技术出现;李杜等大诗人推动诗歌进入黄金时期;书法、绘画艺术成就突出。隋唐五代(581年——960年)隋朝的兴亡(581-618)文帝建隋杨忠杨坚(隋文帝)杨广(隋炀帝)杨丽华(长女)七女长女宇文毓(周明帝)四女独孤信李虎李昞李渊(唐高祖)宇文邕(周武帝)宇文氏(襄阳长公主)宇文赟(yūn)(周宣帝)宇文衍(周静帝)宇文泰窦毅窦氏(太穆皇后)北周、隋、唐三代皇室姻亲关系表
581年2月,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建都长安,改年号为开皇。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唐五代(581年——960年)隋朝的兴亡(581-618)城市营建
隋文帝建国后,感到北周沿用的长安城规模过于狭小,便在旧长安东南约七公里处的渭水南岸兴建了大兴城。由于大兴城距关东地区较远,物资调运不便,当隋炀帝于公元604年即位后,便决定迁都洛阳。经过十个月的时间,新的洛阳城便初步建成。
大兴城的设计改变了西周以来的旧城市营建格局,并且较多地考虑到居民交通、用水、商品交易活动等日常需要,是古代城市营建史上发展比较成熟的都市代表。其规模之巨大,也是古代世界军见的。隋唐五代(581年——960年)隋朝的兴亡(581-618)开通运河(1)原因:为进一步巩固政权,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也为了方便物产资源转运到洛阳和北方地区。(2)大运河的修建: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3)特点:规模大、集中性强。(4)影响: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中原与南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滥用民力、激化阶级矛盾。隋唐五代(581年——960年)隋朝的兴亡(581-618)仓储制度
为了保障京畿地区的粮食供给,保障王朝的长治久安,隋朝建立初期就令水路沿岸城市,募丁运米,同时置黎阳仓、常平仓、广通仓等官仓储粮,逐次转运,以供关中,各仓储粮达数百万至千万石。大业六年(610年),洛阳新城建成后,隋又兴建含嘉仓、洛口仓(又称兴洛仓)。修建官仓的同时,隋朝还在全国建立义仓。义仓是一种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后演变为国家税收的部分。
含嘉仓在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建于605年,历经隋、唐、北宋3个王朝,沿用500余年。粮仓建筑面积四十五万平方米,有百五十九个粮窖,窖口一般为十至十六米(最大直径为十八米)、深七至九米。如此规模,世所罕见。人们甚至惊异地发现,其中一个粮窖中居然还留存着五十万斤已经炭化的谷子,颗粒仍旧清晰可辨。隋唐五代(581年——960年)隋朝的兴亡(581-618)隋的速亡
隋炀帝一再发动征伐并大耗民力修建运河、长城和宫室使自己失去了民心。612年炀帝东征高丽失败后,朝廷的声誉大受打击,各地纷纷爆发了起义,炀帝被迫草草收兵结束了他的东征。615年炀帝大败于以前一直归顺的东突厥,这时帝国开始四分五裂。炀帝匆匆逃往江南后,于618年为手下的臣子所弑,隋朝乃告灭亡。——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原因: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②国富民穷,不惜民力,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隋炀帝下扬州隋唐五代(581年——960年)唐朝的兴亡(618-907)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为唐高祖。经历初期“贞观之治”、“永徽之治”,臻于国富兵强。“开元盛世”将大唐推向巅峰,经济繁荣,文明开化,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大唐的中华文化圈,在当时世界独一无二。——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隋唐五代(581年——960年)唐朝的兴亡(618-907)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626-649),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的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文化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军事击败突厥,管理西域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隋唐五代(581年——960年)唐朝的兴亡(618-907)武周政权
武则天(624年-705年),自名武曌(zhào)。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690年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705年在位),705年退位,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执政期间,“政由己出,明察善断”,任用贤才,朝政基本清明,社会基本安定,经济生产得到持续发展,国力有所增长。她继承了唐太宗贞观时期的大治局面,并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所以被誉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隋唐五代(581年——960年)开元盛世唐朝的兴亡(618-907)
唐玄宗统治期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经济抑制贵族,发展生产政治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文化大兴文治,编修经籍军事改革兵制,设募兵制
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郑綮《开天传信记》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隋唐五代(581年——960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的兴亡(618-907)(1)背景: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为相,政治腐败;②边疆危机: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③军事失当:任用胡人担任节度使;兵力外重内轻。(2)经过: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从河北大举南下,史称“安史之乱”,历时八年,763年被唐平定。(3)影响: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741年唐朝疆域图边镇兵:49万中央军:9万(2018·全国·高考真题)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隋唐五代(581年——960年)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唐朝的兴亡(618-907)
“宦官之盛自此始”。
——《资治通鉴》(唐玄宗让宦官出任监军,自此宦官监军就成了中晚唐历史上的一大弊政。)宦官专权,使皇权旁落,严重破坏了国家正常的统治秩序。“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唐文宗(从唐宪宗到唐宣宗时期持续近40年的朋党之争。是代表庶族地主的牛党和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间的斗争)朋党之争,造成严重的内耗,导致中央权力涣散,为地方势力发展提供了条件。“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唐文宗(从唐宪宗到唐宣宗时期持续近40年的朋党之争。是代表庶族地主的牛党和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间的斗争隋唐五代(581年——960年)唐朝的兴亡(618-907)黄巢起义黄巢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以致命打击朱温灭唐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至此灭亡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隋唐五代(581年——960年)五代十国(907-979)黄河流域——五代(相继建立)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地区——十国(先后并存)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隋唐五代(581年——960年)五代十国(907-979)根据材料,思考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特征政权开国君主即位前的官职后梁朱温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克用行营节度使后晋石敬瑭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河东节度使吴杨行密淮南节度使闽王审知武威节度使南汉刘隐
静海军节度使南平高季兴荆南节度使武将擅权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隋唐五代(581年——960年)五代十国(907-979)根据材料,思考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特征北方:五代相继建立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南方:十国先后并存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政权分立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历史趋势(2017·全国·高考真题)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B;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D。一轮复习(一)政治制度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1)形成与发展过程西汉东汉设立尚书台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政事堂(完善)后改称中书门下中朝官尚书令汉武帝时形成以尚书为主的中朝决策机构,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的职权,既为决策机构又为执行机构,形成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至曹魏改称尚书省,新设中书省执掌机要,中书舍人多由寒人担任,西晋又设立门下省以分中书省之权。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二)隋唐五代(581年——960年)1、三省六部制一、政治制度(2)内容:中书省:决策、起草诏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尚书所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运作:
(3)设政事堂①演变:唐初,宰相在门下省议政,议政场所称为“政事堂”;弘道元年,政事堂由门下省转移到中书省;开元年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成为宰相办事机关。
②成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或尚书左右仆射、钦命人员。③地位: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隋唐五代(581年——960年)1、三省六部制一、政治制度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4)特点
①相权三分:三省分工合作,互相制衡,提高行政效率。②职权分明: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③加强皇权:群相制度有效的限制的相权,加强皇权。④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1、三省六部制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治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一、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5)影响①集思广益,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②削弱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③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古代政治制度成熟1.从职能上看,皇帝家务已抽离,三省和六部分工明确,六部设置此后未再改变。2.从行政程序上看,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既明确分工,又互相牵制,有助于降低决策失误的风险。一、政治制度命题点
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三省六部制3.(2022·广东高考,3)下图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答案D解析图示内容显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形成了六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划分使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项;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避免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隋唐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2022·山东青岛模拟)唐开元年间,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并加盖印章方能生效颁行。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A.实现了对皇权的有效制衡
B.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督C.废除了尚书省及下属六部
D.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答案D解析政事堂集中决策跟六部有对口衔接,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项。4.(2023·广东韶关模拟)唐玄宗时期,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并附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僚属秘书机构,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一调整(
)A.有助于宰相权力扩大
B.促进政府决策民主化C.有助于中央集权加强
D.促进三省合一的出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说明了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的限制,这有助于宰相权力扩大,故选A项;古代中国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央政府决策无法实现民主化,排除B项;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未涉及这一内容,排除C项;材料讲的是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的限制,这有助于宰相权力扩大,三省并没有走向合一,排除D项。2、地方制度一、政治制度(1)隋朝和唐前期的州县两级制
隋文帝时,实行以州领县的二级行政制度;唐朝前期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二级制。(2)唐后期的道、州、县三级制
②道的职能:置采访使,监察涉及政事处理和官员任免,采访使、观察使逐渐成为常驻的地方长官,道逐渐向州的上一级政区转化。“每道置采访使监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
——《旧唐书·地理志》唐代出现与州平级的地方行政单位——府,有特殊地位的州和边地行政机构改为府。(3)节度使与藩镇割据节度使的形成:
唐玄宗为了巩固边防,在边境设置“藩镇”,长官为“节度使”。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自募军队)、民政(任免官吏)、财政(控制税收),逐渐发展为割据势力。
藩镇割据:①概括: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40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②割据特点:
A.节度使自行委派官吏
B.不向中央交税
C.军队不听中央调动
D.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③割据影响:
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严重削弱了唐朝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一、政治制度2、地方制度3、选官制度:科举制(1)含义: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是中国古代最为健全的文官制度,始创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两代。(2)形成标志: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原因:①中央政府的统治需要(削弱士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②庶族地主的政治诉求(庶族地主势力加强,要求分享政治权利)③封建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普及,入仕风气高涨)一、政治制度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2、选官制度:科举制一、政治制度(4)唐代科举的发展:
(5)特点:①报考方式的相对开放性和公开性:士人可以自由投考,不需要官员察举,不需要中正官评定,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体现政权的开放性,社会下层可向上层流动。但有科举资格限制,如初期商人、犯人子不得报考。②录取标准的相对客观性和公平性:以考试成绩确定入仕资格。但唐代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③重视才学。2、选官制度:科举制一、政治制度①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②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③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成为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④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⑤选官制度走向成熟,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影响①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发展成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②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消极(6)评价:积极2、选官制度:科举制一、政治制度3、监察制度隋朝:御史台唐朝:(1)御史台:在隋朝基础上,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纠察百僚,弹劾不法;殿院:纠察朝会典礼失仪等;察院:监察地方官吏和尚书省六部。(2)谏官制度。①沿革:先秦设立;魏晋初具规模;唐朝成熟。②权力:一是言谏之权,谏官可以随宰相入阁议事,参与决策权,同时也可以独立向皇帝进言;二是封驳之权,如门下省接到中书省诏书后其要进行复议,若有不同意见,可送回要求重新拟定。一、政治制度4、法律《唐律疏议》残片
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后来,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
《大唐六典》,简称《唐六典》,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修的行政法典。它记载了唐朝前期的官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一、政治制度(2023·山东青岛模拟)《唐律疏议》规定:马球、角抵等对抗性体育运动的伤害,以“戏杀伤”定罪;射箭、弹弓等造成他人意外伤害,以“过失杀伤”定罪;体育活动中出现的争斗,以“斗杀伤”定罪。这反映了(
)A.基层教化的加强
B.中华法系的确立C.礼法并施的执行
D.国家治理的智慧答案D解析据材料“马球、角抵等对抗性体育运动的伤害,以‘戏杀伤’定罪;射箭、弹弓等造成他人意外伤害,以‘过失杀伤’定罪;体育活动中出现的争斗,以‘斗杀伤’定罪”可知,唐朝以“戏杀伤”“过失杀伤”“斗杀伤”等罪名治理体育人身伤害,立法逻辑清晰,层级明确,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智慧,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唐朝相关法律规定,没有明确社会层面基层的教育感化内容,故“基层教化的加强”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唐律疏议》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但材料仅涉及唐朝相关法律规定,没有明确在中华法律的地位,故“中华法系的确立”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中华法系的特点有礼法并施,但材料仅涉及唐朝相关法律的规定,没有涉及等级礼制,故“礼法并施的执行”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2023·北京市海淀区模拟)《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由此可以看出(
)A.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B.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C.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D.《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解析据材料“《唐律疏议》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可知,《唐律疏议》中的法律规定与儒家典籍的记载相一致,例如,《礼记》中规定即使幼童和老人有罪,也不施加刑罚,《唐律疏议》中也有类似规定,说明《唐律疏议》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故选C项;《唐律疏议》将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礼法合一,重视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倡导德主刑辅,排除A项;材料中对违反儒家伦理道德的行为予以处罚,体现了“出礼入刑”的思想,故亲属间相互告发的行为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排除B项;《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礼制规范的总结,排除D项。(2022·天津和平区三模)唐代《续曹大家女训》有云:“士族传写,行于时,妪媪孩提皆通晓。”宋代《袁氏世范》写道:“以夫妇之所知能行者,语诸世俗,使田夫野老、幽闺妇女皆晓然。”这反映了唐宋年间(
)A.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B.士族家法学风的严明C.家训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D.三纲五常规范言行礼仪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宋时期家训流传于妇孺之口,且家训书写也世俗化,体现了家训发展社会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强调唐宋时期家训的发展,与女性地位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家训不只适用于士族,同样适用于田野村夫,因此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家训是家长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对子孙的教诲,三纲五常不能等同于家训,排除D项。(2022·江苏南京三模)《唐六典》规定:“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个;九十,给二人;百岁,三人。”政府还规定,除“十恶”之外,家有80岁以上亲人及笃疾,据《令》应侍养者,申报刑部,听候处分,可以暂缓流刑,以充侍养,待亲人终周年后,方押送流放之地。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
)A.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B.法律政策执行灵活C.社会经济发展繁荣
D.崇儒尊孔治国理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个;九十,给二人;百岁,三人”“可以暂缓流刑,以充侍养”,可知当时封建政府给予年老者以充分的优待和侍养,体现了当时封建政府奉行儒家以孝治国的思想,故选D项;社会保障体系针对的对象是所有的普通民众,而不是仅仅针对年老者,排除A项;“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个;九十,给二人;百岁,三人”说明善待年老的人是当时法律本身就有的规定,排除B项;善待年老者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普遍盛行的一种治国原则,是儒家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体现,与社会经济发展繁荣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5、军事制度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府兵征发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征点制失去了赖以实行的经济条件。到唐朝中后期,改为募兵制,少数民族(番兵)更成为唐军的主力。府兵制:
①特点:兵农合一、寓兵于农
②基础:均田制募兵制:国家招募丁男当兵,由将领负责训练。一、政治制度【聚焦高考】(2022·浙江·高考真题)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答案】D【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君主专制问题,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级别略低的官员”是否是知识分子,排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2021·湖南·高考真题)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答案】A【解析】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期后,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膨胀,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官员薪俸的降低,故C项和材料无关;高出部分是合法收入,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贪腐,故D错误。(2021·全国·高考真题)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故A错误;材料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错误;出身等级不可能决定行政能力,故C说法错误。(2020·浙江·高考真题)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答案】A【解析】“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是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反映,故A正确;材料和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无关,故B错误;“内朝”“外朝”是在西汉,故C错误;古代的政治决策不可能走向透明开放,故D错误。(2017·全国·高考真题)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均田制条件下一般的自耕农授田是20亩,一家的几个男丁露田与桑田加在一起应当超过20亩,结合材料中20~130亩占户数比例的74.1%,可推知这部分应该是自耕农土地,所以选A项。通过对材料数据的分析可知,131亩至300亩以上的土地所占的比例较小,故不能得出B项。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溃,故C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土地制度: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赋役制度:租庸调制(1)背景:均田制的推行。(2)内容:租:纳粟为租(土地税)庸:纳帛或布代役为庸(代役税)调:纳帛或布为调(财产税)(3)影响:①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②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中唐贤相陆贽6、赋税制度一、政治制度赋役制度:两税法(1)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2)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3)内容:每户按贫富等级(据人丁和资产划分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特征: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一、政治制度6、赋税制度(5)影响:①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废除租庸调制以身丁为本的征税标准,改以财产多寡为准,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人口流动。③拓展社会发展空间,保证了国家正常的财政来源。④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两税法是中国赋税史上一项重大变革,其税产原则(由税丁转向税产)为以后各代所奉行。宋代“两税”、明代“一条鞭法”和清代“摊丁入亩”,都是对唐代两税法的延续和发展。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财产为主过渡;②赋税品种:税种减少,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土地税;③征税方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变;④政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⑤人身控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2022·湖北高考,3)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解析
据材料可知,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禁止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即铸币材料严重短缺导致制定该政策,故选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且材料强调民间销毁铜钱导致钱荒,排除A项;“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说明铜铅锡专卖是刚制定的新政策,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2022·山东潍坊三模)如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
)A.封建剥削减轻 B.货币经济发展C.人身控制加强 D.实物地租消失制度征收方式租庸调制租:政府授田的男丁,每年须交纳粟二石庸: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调:每丁按照当地的出产,每年输纳绢二匹、绫二丈、绵三两两税法全国各地的人民,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在租庸调制之下,其征收方式以实物为主,并且名目繁多,在两税法之下,其征收方式主要是货币,并且征收标准较为简单:人丁与田地数,据此可知,正是由于货币经济的发展,政府在赋税制度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即由实物税到货币税,故选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征收方式与征收标准的变化,并没有涉及剥削的“程度”,也就不能得出“封建剥削减轻”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不是“加强”,排除C项;根据题干表格中“(两税法)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可知实物地租并没有消失,排除D项。(2023·辽宁丹东模拟)如表是隋唐时期成丁、入老年龄变化统计表。反映出当时(
)A.赋税的征收标准由人丁转向财产B.国家对地方户籍管理高度重视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D.基层行政组织已无法有效运转时间成丁年龄入老年龄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1860大业元年(公元605年)2260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2160神龙元年(公元705年)2258天宝三年(公元744年)2360广德元年(公元763年)2555解析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在隋唐时期,成丁的年龄标准逐渐放宽,入老的年龄标准也逐渐放宽,这反映出政府对人身的控制逐渐放松,故选C项;题干表格数据展示的是成丁与入老的年龄标准,并没有涉及“按照财产标准来征税”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隋唐时期成丁与入老年龄标准的变化,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对地方户籍管理的“高度重视”,排除B项;成丁与入老年龄标准的变化并不能代表基层行政组织已无法有效运转,并且这一说法也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7.官员考核与监察
【链接·选择性必修1·P31—32】(1)隋唐考核:尚书省吏部。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②唐朝:以____________为标准考核官员,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3)隋唐监察机构:御史台。品德和才能(2022·重庆市普通高中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唐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监察制度体系。唐肃宗曾敕令谏议大夫,“(论事)不须令宰相先知”;唐德宗时明确规定,“御史得专弹劾,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这些规定(
)A.赋予监察职权相对独立性
B.意在限制三省长官的权力C.提升了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强化了监察机构内部分工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在唐朝的监察制度下,向皇帝谏议的时候不需经过宰相,拥有独立向皇帝纳谏的权力,表明监察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故选A项;完善监察制度的目的是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而不是限制三省长官的权力,排除B项;行政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精简机构或者减少办事程序等,材料不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整个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可以越级直接向皇帝报备,未体现内部的整顿和调整,排除D项。8、基层治理与社会救济1.基层治理
【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1】 (1)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2)唐朝的__________,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相互监督。2.户籍制度
【链接·选择性必修1·P99】 (1)隋建立后,命州县官“__________”,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邻保制度大索貌阅3.社会救济
【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3】(1)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2)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鼓励民间自置义仓。(3)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的专门机构,如________。
养病坊二、隋唐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2)灌溉工具:唐朝创制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桶进行灌溉。
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2、手工业
制瓷业:
①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越窑的秘色瓷极为珍贵,是青瓷的极品;
②唐代独特技术的唐三彩(陶器);
③“海上丝绸之路”也进而演变成“陶瓷之路”。白瓷陆羽《茶经》中所赞“邢瓷类银”,“邢瓷类雪”。唐三彩骑驼乐舞者秘色瓷二、隋唐的经济一轮复习(1)原因:社会稳定、交通发达,如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陆海丝绸之路发达;政府政策,唐禁止官员与民争利;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征收茶叶税等。(2)表现(1)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唐前期,长安、洛阳是最繁荣的大城市;唐后期,扬州、益州商业繁荣,时称“扬一益二”,反映古代城市出现政治、经济中心分离趋势。二、隋唐的经济3、商业3、商业
(3)唐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钱制把货币的单位由金属重量的直接标示改为纯粹的货币符号,开创了中国货币史上以“通宝”、“元宝”等作为铸币标示的货币系统。(4)新商业服务:邸店、柜坊、飞钱相继问世,加速了商业的发展。邸店:是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机构,类似旅店、货栈的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最早银行的雏形。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唐宋的汇兑券。属于早期的汇兑业务,相当于汇票,异地兑换的凭证,本身不是货币。唐开元通宝二、隋唐的经济3、商业(5)唐朝城市的发展:①市坊分离;商业活动受到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规模不大;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城: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以防守为基本功能。市:在城中集中贸易和商品交换的场所。草市: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坊:是城市里的居民住宅区。二、隋唐的经济4、经济重心南移(1)时间:中唐以后(2)原因:
①安史之乱,北方由于战乱,经济受到破坏;
②江南地区相对比较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③北人南迁加快江南地区的开发。二、隋唐的经济(3)表现:①水利事业发达,江南粮食产量超过北方;②南方的纺织业超过北方,吴越成为纺织中心;③江南的茶叶生产显著发展;④唐后期长江流域的商业活跃。(4)影响:①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发展,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人口的增加和民族融合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促进南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对生态环境影响:江南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天宝以后,戎事方殷,两河宿兵,户赋不加,军国费用,取资江淮”。——《上尊号赦》三、民族关系中央: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和鸿胪寺。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地方: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在边疆推行郡县制,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加强与琉球的联系。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顺隋朝。①有利于民族间的和平相处;②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进一步;③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三、民族关系儒学道教佛教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东汉末兴起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为主“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思想特点:思想活跃、多元共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一轮复习四、隋唐的思想文化(一)思想(二)文学朝代代表魏晋南北朝唐朝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边塞诗:王昌龄《出塞》、岑参《逢入京使》山水诗:王维《竹里馆》、孟浩然《春晓》“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一轮复习(三)艺术书法绘画雕塑舞蹈魏晋南北朝隋唐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代表王羲之“书圣”融汇、创新: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代表人物吴道子被尊为“画圣”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代表胡旋舞一轮复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书圣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柳公权《金刚经碑》一轮复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云冈石窟莫高窟《胡旋舞》
云冈石窟受西域造像艺术影响,保存较多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佛面方圆,两肩齐平,深目高鼻,衣纹厚重凸起,线条简洁,是典型的胡人形象。一轮复习(四)科技领域朝代人物成就数学南朝祖冲之农学北朝贾思勰地理学西晋裴秀建筑隋李春印刷术隋唐火药唐天文学唐僧一行医学唐孙思邈唐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金刚经》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最早火药武器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一轮复习(五)中外文化交流法显、玄奘至天竺,求得真经万世传鉴真东渡日本传佛法求法长安学问僧高僧空海归东瀛一轮复习(五)中外文化交流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范围不断拓展
两汉时期开通西域,汉使甘英远至波斯湾。东线:中国文化开始影响朝鲜半岛和日本。
唐朝时,陆上交通线向西远至波斯、大食并延伸到拂菻,即巴尔干半岛;可由陆路和海路到达天竺;东线海路可达新罗和日本。◎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汉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能力提升:阅读《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指出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交流范围广泛、国家众多。交流领域全面、政经文教。交往渠道众多、贸易佛教。交流的双向性、兼收并蓄。交流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一轮复习2.唐代对外交往内容丰富(1)唐丝织品享誉世界,有位阿拉伯商人到广州,惊奇于一位唐朝官员身上所穿丝绸衣服的轻薄。(2)唐三彩风行海外。印度、日本、朝鲜、伊朗、伊拉克、意大利等国家均出土唐三彩。(3)唐朝科举制影响到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许多外国留学生,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4)唐朝开设“波斯邸店”,为与中亚和西亚的大宗商品交易服务。(5)唐朝时中国人学习了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和周边郁国的乐舞风格。一轮复习3.宗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时开始兴建佛寺。(2)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3)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4)敦煌壁画和大昭寺的建筑融合了佛教艺术风格。◎玄奘西行路线图一轮复习3.宗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1)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
唐朝高僧鉴真6次东渡,历经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2)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鉴真东渡路线图一轮复习4.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领域多元(1)政治交往:互派使者,中国的政治制度影响周边国家,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2)技术交往: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冶铸、开渠打井等技术远播欧亚各地;中国也从域外吸纳了畜牧和水利等技术。(3)商贸交往:中国古代的丝绸和瓷器等手工业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4)文化交往:佛教、袄教、景教和伊斯兰教先后传入中国,中国则对外传播了儒学思想与汉文化。命题点
从史学研究角度考查唐代《步辇图》的价值3.(2020·全国Ⅰ卷,25)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深化理解:见证千年唐蕃关系的《步辇图》《步辇图》是以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此画作具有珍贵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研究唐蕃民族关系的史料价值。答案C解析《步辇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反映的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是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此画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C项符合题意。【聚焦高考】(2021·辽宁·高考真题)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 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等信息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A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扩大选官基础,排除B项;材料与吏治现象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使用官方语言,不是推动方言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2020·天津·高考真题)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答案】C【解析】北宋时由北朝民歌整理发展而来的乐府诗《木兰诗》中,载有“策勋十二转”这一唐代奖赏军功的说法,体现出其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新的历史内容,C项正确;《木兰诗》由北朝民歌发展而来,其中虽有唐代奖赏军功的表述,但记载的并非“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错误;《木兰诗》由北朝民歌加工发展而成,不是宋代文人的创作,B项错误;《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经唐代传诵,宋代加工,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项错误。(2019·浙江·高考真题)盛唐时代,可算得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后人歌咏唐代灿烂文化星空中“双子星座”的典型诗文是A.“颜柳二公书尤多” B.“唐之文章称韩柳”C.“奔放雄杰有若苏辛” D.“李杜诗篇万口传”【答案】D【解析】“李杜诗篇万口传”指的是李白与杜甫的诗,二人可以作为唐代诗歌发展的代表之一,故D项正确;“颜柳二公书尤多”是指颜真卿与柳公权的书法,不属于诗文,排除A项;“唐之文章称韩柳”是指韩愈、柳宗元,其主要成就是散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奔放雄杰有若苏辛”指苏轼、辛弃疾,二人是宋朝人物,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2018·浙江·高考真题)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书体是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答案】D【解析】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故选D;ABC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练·经典模拟】1.(2022·湖北武昌高三质检)南北朝时期,儒学出现南北分野,学术风格很不相同,南、北学者各持己见。到唐太宗时,因“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而作出统一经义的决策,编撰通行的《五经正义》。这反映了(
)A.三教归儒的历史趋势B.理学受到官方尊崇C.维护全国统一的需要D.儒学逐渐走向僵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南北朝时期,儒学出现南北分野,学术风格很不相同”“到唐太宗时,因‘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而作出统一经义的决策,编撰通行的《五经正义》”可知,统一经义有利于学术思想统一,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故选C项;唐代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的政策,排除A项;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是在南宋以后,排除B项;儒学逐渐走向僵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2023·广东梅州模拟)唐朝许多女性的服装仿照中亚粟特人的男装款式改造而成,她们穿胡服戴胡帽,刘禹锡也有诗句描述:“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眉。”这反映出唐朝(
)A.诗歌以描写服饰为主B.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C.审美情趣呈现多元化D.外来文化成为思想主流答案C解析“女性的服装仿照中亚粟特人的男装款式改造而成”说明当时社会开放,审美多元,故选C项;“刘禹锡也有诗句描述”只能体现这首诗的意图,不能代表唐诗的描写内容,排除A项;“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眉”诗里能够体现服饰的美丽,无法体现其社会地位的状态,排除B项;“唐朝许多女性的服装仿照中亚粟特人的男装款式改造而成”只能说明一部分人的审美趋势,无法反映整个社会的思想,排除D项。(2022·河北张家口三模)下图为辽宁朝阳唐墓中出土的一组唐代陶瓷乐舞俑,其中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种民族乐器。这些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乐舞艺术服务于民众生产生活B.器乐艺术进入到丰收期C.社会生活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D.鼓舞之乐艺术开始兴起答案C解析由材料“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种民族乐器”可知唐代在艺术领域融合各民族的特色,说明文化具有多元开放的特征,故选C项;材料中的乐舞俑无法体现出和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进入到丰收期”表述夸大史实,排除B项;鼓舞之乐在唐之前已经出现,排除D项。(2022·山东普通高中高三4月联合质量测评)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主动权。据统计唐代公主再嫁者达二十三人,高祖女四,太宗女六,中宗女二,睿宗女二,元宗女八,素宗女一,三嫁者四人。当时人们并不认为改嫁是可耻的不道德的行为,民间妇女改嫁之事也很常见。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A.社会开始产生对女性的束缚与偏见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婚姻观念C.儒学节烈观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D.封建统治者受儒家伦理纲常熏陶尚浅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公主改嫁者甚多,民间改嫁之事也很常见,当时人们并不认为改嫁是可耻的不道德的行为,反映出儒家的节烈思想影响有限,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C项正确;当时对女性已经有思想行为上的约束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商品经济的影响,排除B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2022·广东湛江模拟)唐代河东薛元超出身名门望族,官至宰相,却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推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B.尚存在举荐做官的现象C.社会价值观念嬗变的复杂性D.文官政治逐渐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题干所述为唐代科举制度下,人们对进士擢第极为推崇,然而,还把“不得娶五姓女”作为“三恨”之一,表明当时社会价值观念嬗变的复杂性,故C项正确。唐代推行“崇文尚武”政策,排除A项;B项内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022·河北唐山高三期末)《旧唐书·舆服志》云:“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效仿,帏帽之制,绝不行用。”据此可知,唐朝(
)A.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C.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D.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答案A解析据材料“著胡帽,靓妆露面……士庶之家,又相效仿”可知唐朝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故选A项;材料中仅提及戴胡人的帽子,不足以说明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排除B项;据材料“士庶之家,又相效仿”说明唐代社会观念较为平等,但仍存在士庶之别,排除C项;材料强调唐朝衣着装饰受少数民族风格影响,不能直接说明经济繁荣,排除D项。(2022·山东聊城高三期中)据韩愈《原道》描述,当时僧人、道士均视孔子为“吾师(释迦牟尼、老子)之弟子”,而儒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这表明唐代(
)A.儒学地位遭到挑战
B.三教合一局面形成C.实行文化开放政策
D.早期理学思想产生答案
A解析题干中“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的意思是:在唐朝时期,一些儒学之士乐于接受佛、道荒诞思想而轻视自己,并且他们甚至还说“吾师亦尝师之云尔”,而《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据此可知,韩愈认为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使得孔子的地位遭受到了冲击,故而题干所述现象表明儒学地位遭到挑战,故选A项;题干所述现象表明儒学地位受到挑战,并不是“三教合一”,并且“三教合一”出现于隋朝,排除B项;文化开放政策主要涉及唐朝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而该项内容在题干中并没有述及,排除C项;理学产生是在宋代,排除D项。(2022·大教育山东联盟学校高三测试)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新罗王去世时,唐玄宗特意挑选经学家邢涛前往吊祭,并对他说:“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以卿学术,善与讲论,故选使充此。”这说明(
)A.唐文化对新罗影响巨大B.儒学在新罗取得正统地位C.东亚文化圈已正式形成D.新罗沿袭唐朝的制度文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从材料信息看,新罗“颇知书记,有类中华”,说明唐文化对新罗影响巨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儒学对新罗的影响,不能证明儒学在新罗取得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唐朝对新罗的影响,不能表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排除C项;“沿袭”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2022·广东清远高三期末)1944年,成都一唐墓中发现雕印单页《陀罗尼经咒》,其右边一行汉字可识别出:“□□成都县龙池坊□□□近卞□□印卖咒本”;1966年,韩国庆州发现一卷雕印《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其中使用了武则天称帝时所制的新字。这说明唐朝时(
)A.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B.雕版印刷技术源于成都地区C.技术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D.佛教文化开始传入朝鲜半岛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墓中发现雕印《陀罗尼经咒》,韩国发现雕印《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使用武则天所制新字,说明雕版印刷术流行,促进文化传播,故选C项;材料反映政府文化控制相对宽松,排除A项;成都地区发现雕版印刷物品,并不能说源于成都,排除B项;“开始”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2023·山东省临沂市模拟)据表判断(
)A.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B.文化生命力影响辐射力C.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D.东亚一体观念不断增强朝鲜科举考试以中国古籍《左传》《礼记》等为主科;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朝鲜词汇日本模仿唐代之政制,确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片假名”,取汉字草书偏旁造“平假名”越南李圣宗在国都“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国内政治制度完全仿效中国体制,仿佛一个缩小版的中华帝国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非常之大,如朝鲜的科举考试内容“以中国古籍《左传》《礼记》等为主科”,日本“模仿唐代之政制,确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越南的“国内政治制度完全仿效中国体制”,据此可知,中华文化的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生命力影响到了周边的国家,即其辐射力非常强大,故选B项;题干表格内容涉及的是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并没有涉及国内民族大迁徙问题,排除A项;题干表格内容涉及的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问题,并没有涉及中国与西方,排除C项;题干表格内容仅是述及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非常大,但不能据此扩大为“东亚一体”,排除D项。(2023·山东济南模拟)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客观上反映出唐代(
)A.文化气派的宏大
B.平民社会逐渐形成C.社会控制的松弛
D.儒学正统受到挑战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唐朝时期,诗人们在作诗时,“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就连“宫闱秘闻”,诗人们也是“反复极言”,并且“上之人亦不以为罪”,这体现出唐朝文化政策的开明性,客观上反映出唐朝文化气派的宏大,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平民社会形成于宋朝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题干内容反映出唐朝文化政策的开明性及文化气派宏大的特点,涉及的是文化层面,不能据此反映其对整个社会控制的松弛,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并且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唐朝诗歌的内容,与“儒学”无关,排除D项。(2020·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产品代理合同(含代理区域与销售目标)
- 2024年度版权许可使用合同履约保证金规定
- 2024年度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安装合同
- 2024年度物流服务外包合同(含冷链)
- 04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同
- 身份鉴别用安全编码卡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年度商业物业租赁与管理合同
- 2024年度展览展示合同
- 贴纸书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担保合同
- 塑料制品碳足迹核算通则
- 岩土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与未来发展
- 英语学科家长会模板
-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全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 DB13(J)-T 137-2012 塑料排水检查井应用技术规程
- 中华诗词之美期末考试答案
- 大班幼儿生命教育教案反思总结(3篇模板)
- 二年级综合实践课件生活中的标志
- 2024年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
- 光伏居间合同协议书范本
- 幼儿园家长助教课件下载两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