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选择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选择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选择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选择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选择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选择题练习题汇编

七年级下诗词目录:

一、木兰诗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一

二、竹里馆/王维

三、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四、逢入京使/岑参

五、晚春/韩愈

20.古代诗歌五首

六、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七、望岳/杜甫

八、登飞来峰/王安石

九、游山西村/陆游

十、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课外古诗词诵读

H—、泊秦淮/杜牧

十二、贾生/李商隐

十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

万里

十四、约客/赵师秀

一、《木兰诗》

【习题】

1、欣赏诗歌《木兰诗》,关于诗歌创作背景,理解正确的是()

A.木兰诗最初流传于北宋时期,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

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

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B.诗歌主人公(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军期间,战友均不

知其为女子,可见木兰与战友交流不多,而且很善于伪装。

C.诗歌以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

心理,生动细致,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全诗以战事连绵,民不聊生为主题,构思创作木兰的传奇故事,

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

2、对《木兰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诗中最能体现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C.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句子是:万里赴

戎机,关山度若飞。

D.诗中“将军……壮士……”一句,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十

分概括的描写了战争况日持久,激烈悲壮。

3、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4、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

雄的形象。

第2页共16页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5、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

一项是()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D.意思是非常、十分。

6、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③东市买

骏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旦辞爷娘去,暮宿

黄河边。

A.比喻对偶反复夸张B.对偶对偶排比对偶

C.借代反复排比对偶D.对偶反复对偶比喻

7、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B.写战争到来的悲

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D.写行军旅途的

欢快。

8、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答案】

1、分析:A、建功,但没有接受封赏。

B、“木兰与战友交流不多,而且很善于伪装。”是错误的。

D、“全诗以战事连绵,民不聊生为主题”,主题错误。

2、分析:C、句子应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

能辨我是雄雌。

3、A分析:互文这种修辞,翻译时要相互参照,相互补充,要意译,

不能直译。

4、C

第3页共16页

5、B

6、B

7、C

8、C分析:A是互文;B是夸张;D是反问。

二、《竹里馆》

【习题】

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

A.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

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

A.独坐幽篁里B.弹琴复长啸

C.深林人不知D.明月来相照

【参考答案】

1、B分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是描写。

2、A分析:A、不只是这两个词语,还有“弹琴”“相照”等。

3、D分析:D、明月来相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三、《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习题】

1、《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

A.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

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第4页共16页

B.“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

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

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

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

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

的地方。

2、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

项是()

A.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

续的笛声触动离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C.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暗”

字为一句关键。

D.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

多重意蕴。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答案】

1、分析:A、“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

之情。

2、B分析:A、诗人的故乡不是洛阳。

C、应为:变客体为主体。

D、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

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四、《逢入京使》岑参

【习题】

1、《逢入京使》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

第5页共16页

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B.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C.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

的轻描淡写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

D.“凭君传语报平安”,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

之情。

2、《逢入京使》中,关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

不正确的理解是()

A.诗中“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

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

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

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

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

的雄心,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

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C.诗写作者归家途中邂逅京使,虽然不久后将会见到家人,但是思

乡心切,于是托京使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D.这句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把许多人心头所想、

口里要说的话,真挚而又不需要添加任何修饰的表现出来,使得诗歌

更具表现意义。

3、《逢入京使》中,诗句处处流露思乡之情,以下赏析,不正确的是

()

A.“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

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

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

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寓意作者

离家太久,归来时已年华逝去。“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

第6页共16页

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马上相逢无纸笔”一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

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

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

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

迈的胸襟。

D.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

增添了一支奇葩。

4、对诗歌《逢入京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

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C.展开联想与想象,诗歌描绘了离开长安日久,回头一望,只觉长

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

很快就沾湿了双袖的情景。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仅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将生活中

充满的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表现出来。

5、《逢入京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写的是诗人从故园

回望来时的路,不仅感叹路途遥远艰辛。诗人即将再次离开“故园”,

去往西域,回望走过的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B.“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诗人年老色衰似龙钟,思乡之泪怎

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

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C.“马上相逢无纸笔”,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

于仕途落魄,处境艰难,难以纸笔书写家书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

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第7页共16页

D.“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

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

味。

【答案】

1、C

分析:C、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

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

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2、C

分析:C、错误之处是:“不久后将会见到家人”。

3、B

分析:C、“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

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

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

很高的铺垫。

4、D

分析:D、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5、D

分析:A、错误之处: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

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

上心头,乡愁难收。

B、错误之处:“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

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

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

个很高的铺垫。

C、错误之处:“马上相逢无纸笔”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

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

十分传神。

五、《晚春》韩愈

第8页共16页

【习题】

1、下列对韩愈的《晚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榆荚杨花虽

缺乏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

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B、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

常景。

C、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

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

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

D、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

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

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答案】

1、B解析:B不只是为写争奇斗艳的场景,而是透过景物描写

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

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六、《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

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

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

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第9页共16页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

此有感而发。

【答案】

1、分析:D、“涕”解释为“眼泪”。

2、分析: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

强烈的希望与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

七、《望岳》杜甫

1、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岱

宗即东岳泰山。

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曾”

通“层:

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

山之后的感受。

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

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2、下列对《望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诗题“望岳”,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意境开阔。

B.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作者看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慕之情。

C.颈联写了望山的人和归林的鸟。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

D.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诗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

心。

【答案】

1、C分析:七八句诗人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并不是登上

泰山的感受。

2、C分析:颈联表现的是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

美之情。

3、a、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

第10页共16页

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

象。(强调不是简单的翻译句子,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b、”钟”积

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

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八、《登飞来峰》王安石

【习题】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

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

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

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

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对《登飞来峰》这首诗赏析有误的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

峰塔的感想。

B.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

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

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

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答案】

1、D分析: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

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

第11页共16页

意思。

2、B“千寻塔”是塔名。

九、《游山西村》陆游

【习题】

1、下面对《游山西村》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猪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

表达了农民对春天的祈福。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

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

农村生活的热爱。

2、读《游山西村》这首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

古风/存”。

B.“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C.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答案】

1、D

分析: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错,泛指菜肴。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

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错,是一种祭祀活动。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

乘月叩门叨扰人。错,无去职后的郁闷,农家热情好客,随时来。

D.正确。

2、D

分析:D.全诗都是写实。错,虚实结合。

十、《己亥杂诗》龚自珍

第12页共16页

【习题】

1、对《己亥杂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

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后两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

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人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

别离之苦。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

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2、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

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

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

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

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答案】

1、D分析:《己亥杂诗》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

和命运,与《归园田居》不相同。

2、C分析: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

心国家的命运,而不是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十一、《泊秦淮》杜牧

【习题】

1、对《泊秦淮》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第13页共16页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答案】

1、D正确

分析: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错,

这首诗是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错。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错,这首

诗是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十二、《贾生》李商隐

【习题】

1、对《贾生》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

感慨。

B、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荣辱得失,

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由“求”而“访”

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对文帝求贤的歌颂。

D、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

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

------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

“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

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答案】

1、C

分析: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