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历史-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历史-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历史-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历史-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旧)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学习目标】 1、说出长征的原因、路线、遵义会议及伟大意义的有关史实。2、通过重走长征路,增强时空观念,体会和传承长征精神,培养爱乡爱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间就开始播放视频歌曲《十送红军》……导入:这是一首夹杂着方言、俚语的江西民歌,悠扬绵长的歌声表达了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和对胜利的强烈期盼,人民为什么送别“亲人”?亲人为什么踏上漫漫征程?在征程中到底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还是让我们快快走进《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来揭开这历史的面纱吧!【课间播放这首歌,能够直观的、形象生动的把学生的思维拉到本节课的大环境之下,为本节课的导入做好了铺垫。上课后老师以这首歌为依托,动情的导入,并抛出一系列疑问,顺次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二)解读学习目标:结合幻灯片的目标进行解读,强调重难点。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原因、开始时间和地点?2.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历史意义?3.长征途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事件?4.跳出敌人包围的事件是?5.长征途中两次会师的时间、地点?6.长征胜利结束的时间、标志、意义?(三)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原因、开始时间和地点?2.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历史意义?3.长征途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事件?4.跳出敌人包围的事件是?5.长征途中两次会师的时间、地点?6.长征胜利结束的时间、标志、意义?【本环节这么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问题引领的前提下,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入探究和解决重难点做好铺垫。】(四)基础闯关:设计5个gif动图与闯关的问题(预习反馈)超链接。播放音乐《夜的钢琴曲》,由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卡通图(每个卡通图对应着预习反馈中的一个题目),并回答问题,老师根据回答情况进行量化。【欢快的钢琴曲,立马把学生带入到新的境界,看到形象的个gif动图,也会勾起学生选题、答题的欲望,调动学生闯关的激情。对于不能闯关的题目,让学生再瞬时记忆。】(五)拓展提升1、长征·原因篇中央红军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

次数国民党中央红军领导人战略战术

结果第一次10万4万毛泽东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根据地特点的战略战术:如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等。胜利第二次20万3万第三次30万3万第四次50万7万周恩来朱德第五次100万8万博古李德制定了违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左倾”战略战术:如全面出击,同敌人打阵地战等。失败老师:结合表格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对毛泽东和博古、李德的战略战术进行解读,通过比较概括得出长征的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战略转移。过渡:战略转移,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下面让有请赵丽洁同学和大家一起模拟长征之旅。2.长征·过程篇让我们沿着革命先辈当年走过的路线,重走长征路,体味长征精神,进行红色缅怀之旅,由培训好的一名学生引领重走长征路。重点点拨:(1)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并比较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遵义会议的14年,从遵义会议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4年作比较,得出结论: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转折点。(2)四渡赤水。(动画视频)(3)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在虚拟长征路线的基础上,在雄浑悲壮的《国际歌》的伴随下,观看长征经过的地点的图片,深入感悟长征的艰难。【动画、超链接、微视频,渲染气氛,情感培养】【本环节完全由课前培训的学生引领完成,直观形象的把长征的路线再现出来,对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的分析,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四渡赤水河的分析,让同学们明确毛泽东军事指挥史上的的经典战役。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直观再现长征的艰难险阻,为概括长征精神做铺垫。】(过渡: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古今中外军事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3、关于长征途中鲜为人知的的数据中央红军和红一方面军8万多人开始长征,到达陕北仅仅剩余600多人。在长征途中,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到18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红一方面军在长征中,行程2万5千里,纵横11个省,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有5座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平均每300米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献出宝贵的生命。(过渡: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堪称人间奇迹,它伟大的历史意义永载史册)长征·意义篇材料一:材料一: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的。——毛泽东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2、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材料二:倒下的是一座座丰碑,活着的是一面面旗帜。人数虽少些,但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毛泽东材料三: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封的将帅中,中将以上的共254人,其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3、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引导学生有表情的朗读幻灯片中的文字史料,并加以分析,通过对上述史料的分析,结合课本知识归纳概括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历史学科的味道通过一系列的史料来体现,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过渡:长征之所以胜利,是长征精神的支撑。那么长征精神的内涵有哪些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畅谈长征精神)5.长征·启示篇精神的内涵: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引导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把长征精神落实到现实生活的同时担负起弘扬长征精神的重任。实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宗旨。】(六)随堂检测学生根据幻灯片出示的题目进行,然后老师矫正答案。(七)自我盘点1.同学们根据幻灯片的知识结构,进行反刍整理。2.老师概括提问总结。(八)情感升华1、老师:今天,我们重温长征的丰功伟绩。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爬雪山过草地,重走流血牺牲的道路。当年的长征己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今天我们纪念长征,纪念一代英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就是要提倡一种民族的凝聚力精神。2、在《映山红》伴随下,品味当今的一系列图片,体会新时期的长征精神。【学生在图片、音乐的烘托下,再次情感升华,使学生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红军不怕远征难-学情分析初二是初中生活中比较特殊的学段,一方面,经过初一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多数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程度也提高了。另一方面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理性思维获得发展,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总之,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还是特别注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注意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图表、音像资料等创设情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注意引入史料让学生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目前大多数初二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明确的,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对“红军长征”的历史不了解,虽然小学的时候学生就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课文,例如《永远的丰碑》、《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等,但他们对“红军长征”的历史了解不多,特别是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就很模糊。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红军长征”的历史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了解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体会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红军的伟大,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最终要让学生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今天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一定要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红军不怕远征难-效果分析一、由歌曲导入并进行设问,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二、本课把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展示、老师点播拓展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了新课标指引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先学后教,解疑、感悟提升一步步把学生引领到一定的高度,达到了“认从史出”“学史明智”的学科效果三、提供资料,让学生解读,激发兴趣由于书本上的内容较少,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记忆,我精心准备了一些资料,如历史图片、地图、影片等。图片有“赤水河”、“金沙江”“遵义会议旧址”、“大渡河”“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等,地图有动态“长征路线图”等,这些资料的加入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起来,为了说明问题,我设计让地图动起来,如“长征路线图”,边讲边点出箭头,到重要地方时播放与之相关的图片。这样至少有两个好处: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可以通过图片拉近学生与红军的距离,便于红军的形象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四,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分成:长征·原因篇——长征·过程片——长征·意义篇——长征·启示篇,这样有利于引导学学打破教材的束缚,使学生重新对本课形成系统的整体概念,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长征的有关史实。五、在《国际歌》的伴随下,自动播放长征经历的地点,给学生直观的感觉,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另一方面体会长征的悲壮。长征精神的引入,使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通过这个设计,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到了实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是教材第三单元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收尾篇章。这一课主要阐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因而了解并掌握本课,有助于把握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特征的认识,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历史条件,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本课是第三单元的重点一课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中央红军的胜利是本课的重点。教材首先介绍长征的背景——第五次反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但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在这个紧要的过头,红军有着全军覆没的危险,毛泽东等人作出一个重大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在渡过湘江后,红军主力只剩3万,这种情况下,放弃去湘西,而是去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地区,通过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党中央领导地位,最终取得长征的最后胜利。遵义会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会议解决了党内存在思想困惑等问题,纠正博古的错误,取消了他的军事领导权,肯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地位。一方面表现为思想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军事指挥上。长征胜利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是红军的不畏艰辛,勇往直前;其二是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此引申的长征精神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坚忍不拔、战胜任何困难。2.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红军不怕远征难-评测练习1.由于时间关系,没有选取复杂的问题,但题目有很大的灵活性。2.采用学生先回答。老师顺次矫正的办法进行。3、选取长征地图,争抢学生的时空观念。【附检测题】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蒋介石调集50万人重点围攻B.蒋介石有帝国主义全力支持C.蒋介石的50万人装备先进D.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指挥错误2.1934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主要原因是A.为了北上抗日B.为了把革命形势推向全国C.第五次反“围剿”失利D.为了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3.红军长征途中渡过下列河流的先后顺序是()①大渡河②湘江③赤水河④金沙江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④③①D.②③④①4.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主要理由是()A、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他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最高负责人5.长征途中,标志着红军跳出包围圈的是()A.攻占遵义B.巧渡金沙江C.四渡赤水D.强渡大渡河6.红军长征中,战胜了许多自然条件的艰难险阻,以下属于这种情况的是:A.强渡乌江B.四渡赤水C.巧过金沙江D.翻越大雪山7.宣告长征胜利结束的事件是A.遵义会议B.巧渡金沙江C.陕北会师D.会宁会师8.说出长征途中四个地点名称及有关的历史事件CABDCABD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经过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设计的过程中煞费苦心。《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有三部分内容,即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由于新课标删除了部分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难度加大。本课中,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教材一点都没有交代,所以在课上必须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本课的重点是遵义会议和长征的经过,难点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和长征胜利的意义。要讲清红军长征的路线图,要理解红军为什么进行长征的原因,还要讲清楚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所有这些,都需要好的过程与方法。为此:【设计原则】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取鲜活的历史素材资源,还原历史真实场景,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2、先学后教,在基础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疑难点的点拨。点拨过程中又以“重温长征路”为主线,通过“原因篇”“过程篇”“意义篇”“启示篇”四个篇章,学习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及其精神。3、由学生负责主讲长征路……,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4、注重情感教学,从导入到情系长征路到长征精神的体现及其传承贯穿始终。【设计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此,课前播放《十送红军》,能够直观的、形象生动的把学生的思维拉到本节课的大环境之下,为本节课的导入做好了铺垫。上课后老师以这首歌为依托,动情的导入,并抛出一系列疑问,如:亲人为什么送别红军?红军为什么踏上漫漫征途?在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顺次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二、基础扫描,抽测过关,激发学习欲望根据问题引领,由学生自己对本科的基础知识进行扫描,为本节课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顺次在自学抽测环节,设计5个gif动图与闯关的问题超链接。播放音乐《夜的钢琴曲》,欢快的钢琴曲,立马把学生带入到新的境界,看到形象的个gif动图,也会勾起学生选题、答题的欲望,调动学生闯关的激情。对于不能闯关的题目,让学生再瞬时记忆。这个设计很符合初中学生的特点。三,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分成:长征·原因篇——长征·过程片——长征·意义篇——长征·启示篇,这样有利于引导学学打破教材的束缚,使学生重新对本课形成系统的整体概念,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长征的有关史实。四、提供资料,让学生解读,激发兴趣由于书本上的内容较少,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记忆,我精心准备了一些资料,如历史图片、地图、影片等。图片有“赤水河”、“金沙江”“遵义会议旧址”、“大渡河”“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等,地图有动态“长征路线图”等,这些资料的加入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起来,为了说明问题,我设计让地图动起来,如“长征路线图”,边讲边点出箭头,到重要地方时播放与之相关的图片。这样至少有两个好处: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可以通过图片拉近学生与红军的距离,便于红军的形象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历史与现实链接由课本提炼出的长征精神到新时代的长征精神【亮点】课前培训学生,让学生引领虚拟重走长征路。改变了老师一言堂的惯例。在《国际歌》的伴随下,自动播放长征经历的地点,给学生直观的感觉,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另一方面体会长征的悲壮。长征精神的引入,使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通过这个设计,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到了实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不足】诚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