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青岛版科学(六制)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2023青岛版科学(六制)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2023青岛版科学(六制)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2023青岛版科学(六制)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2023青岛版科学(六制)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月球

9探索地球一

io认识太阳一

11登上月球一

12月相的变化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月球

9探索地球

【教材分析】

《探索地球》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月球》

的第一课时。"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在了解了从古至今人们对

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以旧知引新知,通过实验操作,感受地球是球形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导语使学生明确本课的探究主题,通过任

务卡(搜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相关资料)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

两个活动,活动一:探究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学生在课前通过搜集资料知道地球是一

个球状的天体,但对该结论的论证过程和各学说的发展历史等不太了解。因此,本课以此为

切入点,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历史,又引导学生模拟帆船远航回归的场景,使

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活动二:现代科学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

通过图片和资料卡提示学生认识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运用现代技术对地球进行较为准确

地测量,有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信息。第三部分拓展活动,从日常生活

中寻找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深化本课的探究内容,并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日常观察,列举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更多实例。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搜集资料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知识方面对

地球也有基本的认识,但是对于人们对地球的探索不是很清楚,也很少对这一问题进行归纳

总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了解人们从古到今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知道地球是个球状天体。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意识到地球是球形的;能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解释地球

是个球状天体。

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地球的形状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历史上人类在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中所做的努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养成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难点】

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意识到地球是球形的;能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解释地球

是个球状天体。

【材料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从古到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教师准备:地球仪、帆船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3出示]教师提出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知道是圆形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

人眼里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球(板书课题),研究人类对

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二、探究活动

1.探究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PPT4出示](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球形状的相关资

料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并填写到记录卡上。

(2)小组汇报,展示古人对地球形状探索的相关资料。

(3)[PPT5,6、7、8出示]教师用课件出示历史上有关键作用的四个代表性事件,共

同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

(4)师生共同概括、总结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中国古代人的“天圆地方”;

古印度人的盾形说;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观测推测出地球是圆的;古人坐在海边

的高山上远望归航的船只时,发现总是先看到船桅,再看到船身;远去的船只则总是先不见

船身,再是桅杆渐渐隐没于水平面下,推测地球是圆的;麦哲伦航行证实地球是圆的。)

2.模拟帆船远航归港实验。

(1)[PPT9出示]教师引导学生以帆船远航和帆船归港为切入点开展模拟实验,了解人

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的漫长历程。

(2)[PPT10出示]出示温馨提示。

(3)通过模拟实验,得出结论。

(3)[PPT11.12出示]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研究结果,并在小组间补充。

(4)[PPT13.14出示]麦哲伦实验航海经历,使学生深刻体会前人探索地球历程的艰

辛和付出的代价。

(5)[PPT15出示]动画演示麦哲伦的航海经过的路程。

3.利用现代技术认识地球的形状。

(1)[PPT16出示]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利用现代科技拍摄到的地球,并让学生描述地球

的样子。

(2)[PPT17出示]通过视频播放现代世界认识地球的历史。教师引导学生组内交流搜

集的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地球的形状。

(3)[PPT18出示]教师补充播放关于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资料,使学生形成对地

球的整体认识,得出: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了解地球有多大。

(1)教师列举更多实例或数据说明地球的赤道的长度和表面积,加深学生对地球的了

解。

(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5.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6.德育教育。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应当在探索地球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地球的资源,共同保

护地球。

三、拓展活动

[PPT19出示]教师布置课外作业: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板书设计】

9.探索地球

古代人:“天圆地方"

观察月食和远望归航船队:地球是圆的

现代科技证实: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10认识太阳

【教材分析】

《认识太阳》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太阳.地球.月亮》单元的第

二课时。以前学生对于太阳发光发热现象的认知要求是,能够看到光、感到热即可•本课在

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太阳的光和热是源自太阳自身能够发光发热的本质,辅以数据

让学生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太阳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它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

物。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引导学生提前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了解太阳

及恒星的特点。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太阳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观察

太阳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太阳的结构是一种类似地球的圈层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是由

日核、辐射层、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等组成。以文字呈现了太阳相关知识的介绍:“太

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6000℃,内部温度约为1500万。C"。通过

问题:“太阳和地球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将恒星(太阳)与行星(地球)进行比较,

找出恒星和行星的不同,进一步巩固对恒星的认识,为总结恒星、行星的特点做好铺垫。从

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活动二:太阳有多大?通过

交流、讨论、模拟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来论证科学猜想,体验到地球上观察到的太

阳并不大与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有关系。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继续搜集查阅关于太阳

的资料,进一步提升探究的空间。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的目的。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有一定收集资料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知识方面对太阳有了基

本的认识,知道太阳能发光发热,但是对于有关太阳的具体数据了解不是很清楚,也很少对

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

2.了解恒星与行星的区别。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简单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以增加对太阳视觉大小的科学认识;

能运用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科学态度目标:

对认识太阳感兴趣,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太阳的探索历程。

【重难点】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简单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以增加对太阳视觉大小

的科学认识;能运用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PPT2出示]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

教师准备:[PPT2出示]盘子、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3出示]教师出示谜语:“大圆球、天上挂,它的本领可真大,又发光、又发热,

万物生长全靠它。"(学生回答:太阳。)教师:“太阳的本领这么大,你们想不想认识太阳?”

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认识太阳)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太阳是什么样子的?

从刚才大家的交流来看,大家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你还想知道关于太阳的哪些知识?

1学生提出问题,如:(1)太阳离我们有多远?(2)太阳有多大?(3)太阳的温度有

多高?(4)太阳与地球有什么不一样?(5)太阳是怎样形成的?

[PPT4出示]教师展示有关太阳的视频。

2.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给各个小组分发研究问题。

(1)小组内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讨论汇总。

(2)汇报交流:学生汇报各小组解决的问题结果。

小结:太阳的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是日核、辐射层、光球层、对流层、色球层组成;太

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6000C,内部温度约为1500万"C;像太阳

这样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恒星。像地球这样围绕恒星运行、不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

属于行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利用收集的资料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研

究太阳可以借助查阅资料等方法。】

[PPT5出示]教师展示太阳结构的图片,随着学生的回答呈现太阳各部分的名称。

[PPT6出示]小结:太阳的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是核心区、辐射区、对流区、光球层、色

球层、日冕层组成;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6000C,内部温度

约为1500万C;像太阳这样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恒星。像地球这样围绕恒星运行、

不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行星。

(二)太阳有多大?

l.[PPT7出示]交流:从资料中我们知道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X106)千米,

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2义10,阡克(地

球的330000倍)。那为什么太阳看上去并不大?

2.讨论:小组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由发表意见。

3.学生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PPT8出示]各小组找两名同学进行模拟实验。一名同学拿一个盘子模拟太阳,站立不

动;另一名同学拿一把尺子,站在一定位置目测看到的盘子的直径并将结果告知记录的同学。

拿尺子的同学往后退,记录的同学记录该同学退后的距离和目测看到的盘子的直径。

4.[PPT9出示]小结:太阳看上去并不大,是因为距离我们太远。

三、课堂小结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

师生交流,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拓展活动

[PPT10出示]太阳每时每刻都释放出大量的太阳能,我们人类又是如何利用太阳能造福

我们的生活?关于太阳还有很多秘密,课后请大家继续查阅资料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板书设计】

10.认识太阳

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

核心区辐射区对流区

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属于恒星地球属于行星

11登上月球

【教材分析】

《登上月球》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太阳、地球、月球》单元的

第三课时。本节课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结合模拟实验学

习活动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能够提

炼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教材内容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

既呵护和保持了学生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科学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探索未知的

能力。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

法和途径课前进行搜集关于月球的资料,从而对对月球有了初步的认识,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活动。第二部分活动过程,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所搜集整理的信息并积极讨论,

搭建自身对月球的认知体系,进而通过模拟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实验,让学生学会用模拟实

验的方法,初步了解认识到月球环形山的成因,进一步丰富对月球的认识,并初步学会用实

验的方法来论证自身的科学猜想。学习人类登月的科学历程,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丰富学生

科学认知层面,同时培养学生向科学家学习,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优秀品质。

第三部分则通过“假如我们要登上月球,需要做哪些准备?查阅资料,了解一下”的实践拓

展活动,进一步给巩固前期所学科学知识同时,通过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

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各项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

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对月球有初步的大体的了解,但对月球的科学认知还处于

浅层次的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也需要加强指导和学习,要积极避

免“搜集资料就是上网百度搜索”的情况,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与他人交流、

听广播、看书报等多种方式搜集信息的方法,进而开展对月球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搜集资

料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初步对资料的处理分析。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月球的相关资料。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了解环形山的形成。

3.通过了解登月所需做的相关准备,进一步加深对月球认识。

4.了解科学技术对登月历程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环形山的形成。

2.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1.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培养搜集分析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及空间想象力。

【重难点】

讨论交流月球的相关资料;通过模拟实验,初步了解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月球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不同大小的石子、相同大小的玻璃球、沙盘、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IPPT3出示]视频引入课题,板书课题:21登上月球。

2.学生描述对于月球的认识,引发学习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说一说你对于月球的认识

1.1PPT4-6出示]介绍自己搜集的月球资料。

2.重点交流月球的基本情况。

3.你还想了解月球的哪些知识呢?引导学生明确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活动二: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l.[PPT7-8出示]课件出示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月球上的环形山。

2.引导学生总结环形山特点。

3.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环形山形成

的原因。

4.开展小组讨论环形山形成的原因,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各小组的讨论结果

活动三: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l.[PPT9出示]教师出示不同大小的石子、相同大小的玻璃球、沙盘、直尺图片

2.学生思考并设计实验。

3.实验步骤:投放不同大小的石子,观察沙盘上沙子被撞出的坑洞有什么不同。

从不同高度往沙盘上投放相同大小的玻璃珠,观察玻璃珠撞出的坑洞有什么不同。4.

根据现象推测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4.[PPT10出示]小组交流实验现象,教师总结环形山的成因

5.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活动四:人类登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IPPT11出示]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登月资料,教师做相应补充。

2.[PPT12-13出示]补充学习资料:我国的探月工程。

三、拓展活动--假如要登上月球,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

l.[PPT14出示]假如你要去月球旅行,你应该做哪些准备?。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完善登月方案。

【板书设计】

登上月球

对于月球的认识

环形山的成因

探月历程

12月相的变化

【教材分析】

《月相的变化》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太阳、地球、月球》单元的

第四课时,建议本节课是在观察月亮的基础上,通过第月相的变化,初步形成对月相变化的

探究兴趣。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古诗诗句中引导学生大胆思考,积极质疑每

个月的初三的时间月亮形状,引导学生开展课前关于地球上观察月亮形状的观察活动。第二

部分活动过程中,首先是指导学生观察月相的科学方法的学习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同一日期,

不同时亥月相的样子以及不同日期,相同时亥月相的样子。其次,在指导学生学习观察

方法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这一方法的引导,进而与前期“上个月这个时间,月相

形状”进行比较,旨在提示分别从不同时刻、日期、月份观察夜晚月相的形状和位置,掌握

观察月相的方法。在基础上开展交流、讨论,指导学生认识月相的变化规律。本活动既体现

了与上一活动的承接,为学生前面观察活动中的记录提供示范,又为本活动的探究提供了研

究的基础,避免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缺少部分观察记录难以进行研究活动的情况发生。第三

部分拓展活动,使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农历的制定与月相变化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家乡

的气候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月相变化的秘

密,了解月相跟我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课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通过几次对比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

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看月亮》一课学生已经有了观察月亮的学习经历,知道月相是变化的,

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简单地描述不同的月相,初步形成了对月相变化的探究兴趣。低年级段

的研究相对比较简单,不涉及月相变化规律的认知。中高年级段的学生则需要在长期观察月

相的基础上,发现月相的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