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 学习课件_第1页
营养学 学习课件_第2页
营养学 学习课件_第3页
营养学 学习课件_第4页
营养学 学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营养学Nutrition参考书目《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现代营养学》闻芝梅《人类营养学》何志谦《食品营养学》孙远明绪论Introduction一、基本概念

营养学是研究食物的体内过程及与健康的关系的科学,是研究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生物科学分支(一)营养素

人类摄取食物的最终目的是从中获得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成分,食物中有营养作用的成分称为营养素(Nutrient),是指食物中能够为人体所利用的有效成分,能够提供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构成机体的原材料1.营养素的种类根据是否产热分为(1)产热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2)非产热营养素:维生素、水和矿物质根据体内含量分为(1)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2)微量营养素:维生素、水和矿物质2.营养素的功能

不同营养素在体内发挥不同的作用,其生理功能各异,但不外乎以下3种(1)构成体组织(2)提供能量(3)调节与控制机体的生理生化反应(二)营养素的需要1.生理需要量:是指能维持人体健康状态、达到应有的发育水平和能充分发挥效率的完成各项生活和劳动活动所必需的热能和营养素的量,也称适宜需要量2.最低需要量:是指能维持机体生命健康,不出现营养性疾病所必需的营养素的量。达到这种需要量时机体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但他们的组织内很少或没有此种营养素的储备3.饱和需要量:除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外,组织中还能储存一定的量,这种储存可以在必要时用来满足机体的基本需要以避免造成可察知的功能损害,但又不能出现毒性反应的量(三)营养素的摄入量

营养素的摄入量是指通过食物所摄入的各种营养素的量。为保证人民健康,各国都规定了营养素摄入量,称推荐摄入量,我国的推荐摄入量是在需要量的基础上,参考国外经验制订的,称为膳食营养素参考,主要有1.平均需要量EAR是指可以满足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2.推荐摄入量RNI相当于传统的RDA,是以EAR为基础制订的,RNI=EAR+2SD3.适宜摄入量AI是当个体需要量研究资料不足时,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营养素的摄入量,是RNI的替代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是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二、营养学历史

我国《黄帝内经.素问》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科学膳食模式

国外Hippocrates的营养学说

现代营养学起源于18世纪中叶,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是发现和研究营养素的鼎盛时期我国约在20世纪初建立现代营养学1913年成分分析1927中国生理学杂志1939RDA解放后三、研究内容

营养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体对营养的需要、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的关系、社区营养等,并因此形成了多个营养学分支(一)基础营养学

基础营养学主要研究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对健康的影响,营养素的体内过程及人体的营养需要,食物的营养价值等(二)特殊人群的营养

特殊人群的营养主要研究生命不同周期中各阶段人群的营养、不同环境人群的营养、特殊职业人群的营养等(三)营养与健康

营养与健康主要研究饮食营养素和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关系,饮食预防或改善措施等(四)临床营养学

主要研究用不同的治疗膳食来治疗各种疾病或帮助病人恢复营养等。主要通过胃肠内营养或胃肠外营养等手段来实现(五)社区营养

社区营养是以自由取食的人群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上研究解决其合理营养与膳食的有关理论、实践和方法(六)营养流行病学

利用流行病学对比的方法,分析和营养相关的疾病发生的原因四、营养现状(一)世界四大营养缺乏症:蛋白质-热能缺乏症、干眼病、缺铁性贫血与地方性甲状腺肿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营养问题

另一方面,在发达国家,由于热能摄入过多造成的肥胖症日益增多,带来了四大危害: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糖尿病,寿命也为之缩短(二)我国不均衡1.地区性不均衡城乡差别2.营养素摄入不均衡本章重点几个基本概念营养素的基本功能四大营养缺乏症作业1.请列出你所知道的营养素并将它们归类2.营养素有哪些基本功能3.四大营养缺乏症是什么营养与免疫免疫

系统免疫系统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主要由淋巴器官(胸腺、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其它器官内的淋巴组织和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等组成。构成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是淋巴细胞,它使免疫系统具备识别能力和记忆能力。

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①识别和清除侵入机体的微生物、异体细胞或大分子物质(抗原);②监护机体内部的稳定性,清除表面抗原发生变化的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等)。一、营养与免疫系统的关联营养在抵抗感染上,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缺乏任何一种营养素,对免疫系统都有不利的影响。营养不良时,由于小肠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加上肠道菌群的紊乱,营养不良小儿的腹泻发病率比正常小儿高2~3倍。营养不良时常发生革兰阴性细菌的败血症,水痘容易扩散,对感染无发热反应,外伤感染后易发生坏疽而不是化脓,出麻疹时可能见不到皮疹,常合并肺炎而死亡,营养不良者的肝炎相关抗原的检出率也较高。1、淋巴组织,严重营养不良小儿的中央淋巴器官——胸腺和周围淋巴器官——脾和淋巴结的大小、重量、组织结构、细胞密度和成分都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主要为淋巴细胞数减少。营养不良主要损害淋巴结的副皮质胸腺依赖区,生发中心也变小,淋巴细胞数减少,浆细胞和吞噬细胞数相对增加。

2、细胞免疫功能在营养不良时,白细胞数轻度增加,但很难排队合并感染的结果;败血症常导致白细胞增多,而暴发性败血症可以抑制骨髓而导致白细胞减少。

3、免疫球蛋白和抗体。恶性营养不良病人的血清白蛋白含量低而消瘦型营养不良者相对正常或稍低,但不论总蛋白的含量如何,γ-球蛋白的含量相对正常或增加;主要由于营养不良经常合并感染。随着膳食中蛋白质的进一步减少体重、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亦减少,但抗体的应答相对受影响较少,表明蛋白质经济与合理地利用。4、补体系统补体有放大免疫应答的作用,包括对调理作用,免疫附着、吞噬作用、白细胞的化学趋化作用和中和病毒作用的影响。营养不良时总补体及补体C3可能处于临界水平,是由于补体的合成速率降低。当感染引起抗原抗体结合时补体的消耗增加。

5、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免疫应答的传入侧翼中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在某些先天性或获得性多形核白细胞的功能缺乏者都会产生致死性感染,如在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慢性肉芽肿病、髓过氧化物酶缺乏病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病等。6、调理作用、吞噬和杀菌能力营养不良的儿童对已吞噬的细菌的杀菌力降低和减慢,而对细菌的吞噬作用可能正常。有趣的是营养过度和肥胖也可使多形核白细胞的杀菌力降低。

7、溶菌酶溶菌酶可以溶解许多革兰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的粘多糖,其他的细菌在接受抗体、补体、甘氨酸、螯合剂、pH变化、抗坏血酸和H2O2时也可能对溶菌酶的敏感性增加。在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细胞中溶菌酶的浓度很高,在各种体液中也含有溶菌酶。营养不良时,血浆和白细胞中溶菌酶的活性降低。有感染时,白细胞中的溶菌酶参出到血浆中增多。血浆中溶菌酶的降低意味着粘膜表面的防御能力降低。8、铁结合蛋白血清中的运铁蛋白有抑制细菌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知。铁结合力高度不饱和的血清可以抑制霉菌的繁殖,而地中海贫血者的铁饱和血清可以促地霉菌生长。母乳的抑菌作用与其中含有大量的乳铁蛋白有关;乳铁蛋白和运铁蛋白能与铁结合,如同时有抗体协同作用就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如果使乳铁蛋白或运铁蛋白饱和,就可以消除其抑菌作用。

二、单个营养素缺乏和免疫临床上所见到的营养不良,通常都是多种营养素同时缺乏的结果,因此很难找出个别营养素缺乏与抵抗力这间的关系。可是从某些在特殊条件下,如在完全胃肠外营养的情况下的分析结果表明,单个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多对宿主的抵抗财力物力可能有较特殊的影响。1吡哆醇缺乏与免疫功能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以及细胞的增殖都需要吡哆醇,因而吡哆醇缺乏对免疫系统所产生的影响比其他维生素B缺乏时的影响更为严重,对免疫组织的免疫功能都有影响。2抗坏血酸与免疫在所有的微量营养素中,抗坏血酸(维生素C)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是前一段时期中最引人注目的题目之一。自从Pauling提出成人每天应摄入1.0g以上的抗坏血酸以来,有许多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发现虽然用大剂量的抗坏血酸可以使感冒的症状有所减轻,病程有所缩短,但对发病率没有什么影响。3铁与免疫功能铁缺乏作为单一营养素缺乏比较常见。铁对免疫功能和宿主的抵抗力有比较重要的影响。铁缺乏或铁过多均可能产生不良后果。铁对宿主的免疫功能的影响与几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1)游离铁对微生物有促进生长的作用;(2)未饱和的铁结合蛋白有抑菌作用;(3)对免疫应答的直接作用:包括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对吞噬作用的影响;(4)对非特异免疫的影响,如维持正常的上皮屏障和维持含铁酶的活性。

4维生素A与免疫功能实验动物缺乏维生素A一般可导致对感染的敏感性增加,抑制对抗原的抗体应答能力,以及淋巴细胞在体外对PHA(植物血凝素)、ConA(刀豆球蛋白A)及Lps(脂多糖)的反应减弱。大剂量维生素A有毒性作用,抑制炎性反应。因维生素A对维持上皮及粘膜的完整性很重要。因而补充适量维生素A有抗感染的作用是不足为怪的。5维生素E和硒与免疫如补充的维生素E的量仅略高于供给量标准,人们就可以发现其对特异抗体应答、脾空斑细胞的形成、体外淋巴细胞转化、网状内皮细胞的清除能力和吞噬指数都有改进。维生素E与微量元素硒有协同作用,可能是通过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系的作用。维生素E的用量过大是有害的。目前研究较多并已开始应用于临床的营养素包括谷氨酰胺、精氨酸、ω-3脂肪酸、核苷和核苷酸、食物纤维等。

1、谷氨酰胺(Glutamine,Gln):谷氨酰胺是血循环和体内游离氨基酸池中含量最丰富的氨基酸,占血浆游离氨基酸总量的20%。Gln所含的酰胺氮是所有细胞的生物合成所必需,体内细胞利用Gln可合成嘌呤、嘧啶、氨基糖及其他氨基酸。Gln是蛋白质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临床研究表明,创伤、烧伤、脓毒症、大手术等应激状态下出现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伴随着肌肉和血浆Gln浓度的显著下降,因此,Gln被认为是机体在应激状态下的条件必需氨基酸。2、精氨酸(Arginine,Arg):精氨酸是非必需氨基酸,但在饥饿、创伤、应激状态下则为必需氨基酸。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强化精氨酸的营养治疗可以:(1)增加机体内氮潴留;(2)促进肌肉内蛋白质的合成;(3)有效地发挥调节作用,控制蛋白质的更新;(4)有助于改善机体氮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3、ω-3脂肪酸:人体自身不能合成ω-3、ω-6脂肪酸,所以它们是饮食中的必需成分。传统的临床营养配方中,不饱和脂肪酸(PUFA)主要为ω-6,大豆油和菜籽油是其主要来源,以α-亚油酸的形式存在。目前ω-3PUFA作为一种特殊的营养素,对机体免疫及代谢的调理作用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海洋鱼油具有很高的ω-3PUFA含量,主要以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的形式存在。4、核苷和核苷酸:核苷和核苷酸是各种细胞的必需成分,对于细胞的蛋白质代谢非常重要。核苷和核苷酸大量存在于食物中,经胃肠内和肝脏吸收利用,因此,传统的营养治疗中未包括核苷和核苷酸。然而核苷酸不仅仅是RNA和DNA的组成单位,而且对免疫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的正常成熟极其重要,而且一些生长迅速的细胞如淋巴细胞、肠上皮细胞,缺乏合成核苷酸的能力,必须通过外源性途径获取。目前认为核苷和核苷酸作为生物反应的调节物,在免疫营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其他免疫营养素(1)食物纤维(DF)即非淀粉多糖,是肠内营养的活力刺激物,可被厌氧菌酵解,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如乙酸、丙酸、丁酸,SCFA是结肠黏膜特异性能量物质,正常人体结肠吸收的SCFA提供每天所需能量的5%~10%。SCFA对小肠和结肠黏膜均有营养作用,可促进黏膜细胞增殖,维护肠屏障功能,减少细菌和毒素易位。(2)牛磺酸是体内甲硫氨酸、半胱氨酸代谢生成的磺基化β-氨基酸。牛磺酸的药理活性主要集中于对免疫细胞的作用上。人淋巴细胞的游离氨基酸池中,牛磺酸占50%,在创伤、脓毒症时,血浆牛磺酸浓度明显下降。补充牛磺酸可抑制自由基诱导的细胞毒性,维持免疫细胞的杀菌活性,保持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维生素作为生物反应的调节物,在免疫营养中,主要通过抗氧化作用来体现药理效应。营养与恶性肿瘤一、食物中的致癌因素㈠食物中存在的致癌物 1、N-亚硝基化合物 2、黄曲霉毒素 3、多环芳烃族化合物 4、杂环胺类 5、农药㈡膳食结构和特殊饮食习惯 1、高脂肪膳食 2、高胆固醇膳食 3、高能量与高碳水化合物膳食 4、高蛋白膳食 5、喜食腌制、发酵、熏烤、高盐食品,饮酒等饮食习惯。㈢常见的营养相关性癌症 1、食管癌 2、胃癌 3、肝癌 4、结肠、直肠癌 5、乳腺癌 6、其他二、食物中的抗癌因素 ㈠膳食纤维

㈡维生素(A、E、C、B) ㈢矿物质(钙、硒、锗、锌、钼) ㈣植物化学物三、恶性肿瘤的营养防治 ㈠能量

㈡蛋白质 ㈢脂肪 ㈣碳水化合物 ㈤膳食纤维 ㈥维生素 ㈦矿物质营养与肥胖肥胖的定义与诊断肥胖的类型肥胖发生的原因及分类肥胖对健康的危害肥胖病的预防和治疗肥胖的定义与诊断定义:机体脂肪的过度积聚与脂肪组织的过量扩增。一般来说,成年男性脂肪组织重量超过20-25%,成年女性超过30%即为肥胖。诊断方法体脂物理测量法:全身电导法、生物电阻抗法、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磁共振法等。体脂化学测量法:稀释法、同位素钾计数、尿肌苷测定等。人体测量法:标准体重法、皮褶厚度法、体质指数法。标准体重法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肥胖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判断标准:≥10%为超重;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体质指数法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判断标准:WHO对成人BMI的划分WHO对成人BMI的划分对肌肉很发达的运动员或有水肿的病人,体重指数值可能过高估计其肥胖程度。老年人的肌肉组织与其脂肪组织相比,肌肉组织的减少较多,计算的体重指数值可能过低估计其肥胖程度。肥胖的类型苹果型肥胖:腹部肥胖,俗称“将军肚”,多见于男性。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被称为“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则对代谢影响很大。中心性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这种肥胖很危险,跟心脏病、脑卒中高度相关。鸭梨型肥胖:肚子不大,臀部和大腿粗,脂肪在外周,所以叫外周型肥胖,多见于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小于苹果型肥胖。鉴别依据:腰围与臀围比值(waist-hipratio,WHR)男性苹果型WHR>0.9女性苹果型WHR>0.8肥胖发生的原因及分类肥胖发生的原因遗传因素环境和社会因素进食过量体力活动过少社会因素遗传因素

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中有70%-80%的人表现为肥胖,双亲之一(特别是母亲)为肥胖者,子女中有40%的人较胖。人群的种族、性别不同和年龄差别对致肥胖因子的易感性不同。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占20%-40%。环境和社会因素进食过量:工业发达国家的肥胖症患病率远远高于不发达国家,其原因之一是发达国家人群的能量和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大大高于不发达国家。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食物供应丰富,人们对食物能量的基本需求满足以后,膳食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蛋白质、高脂肪食物的消费量大增,能量的总摄入往往超过能量消耗。

进食行为也是影响肥胖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不吃早餐常常导致其午餐和晚餐时摄入的食物较多,而且一日的食物总量增加。快餐食品因其方便、快捷而受人们青睐,但快餐食品往往富含高脂肪和高能量,而其构成却比较单调,经常食用会导致肥胖,并有引起某些营养素缺乏的可能。胖人的进食速度一般较快;而慢慢进食时,传入大脑摄食中枢的信号可使大脑做出相应调节,较早出现饱足感而减少进食。此外,不良进食行为习惯,如经常性的暴饮暴食、夜间加餐、喜欢零食,尤其是感到生活乏味或在看电视时进食过多零食,是许多人发生肥胖的重要原因。体力活动过少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日渐完善,职业性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们处于静态生活的时间增加。大多数肥胖者相对不爱活动;坐着看电视是许多人在业余时间的主要休闲消遣方式,成为发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在停止经常性锻炼后未能及时相应地减少其能量摄入,都可能导致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社会因素随着家庭成员减少、经济收入增加和购买力提高,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及贮藏技术有改善,可选择的食物品种更为丰富。在外就餐和购买现成的加工食品及快餐食品的情况增多,其中不少食品的脂肪含量过多。特别是经常上饭店参加宴会和聚餐者,常常进食过量。肥胖的病因学分类遗传性肥胖:肥胖相关基因突变导致的肥胖,有家族倾向性。继发性肥胖:由于其它疾病原因而导致的肥胖,常见的病因有:脑部肿瘤、外伤、炎症等后遗症,丘脑综合症候群等;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垂体瘤等;糖尿病前期,胰腺瘤等;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腺瘤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皮质醇分泌过分引起的“柯兴氏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并常伴有粘液性水肿;性腺功能减退等。单纯性肥胖:单纯由于营养过剩所造成的全身性脂肪过量积累。占肥胖的绝大多数。肥胖的组织学分类脂肪细胞肥大型:单纯的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成年后发生的肥胖多属于此种,饮食控制效果较好。脂肪细胞增生与肥大型:脂肪细胞数目增多,同时体积增大,儿童期肥胖多属于此种,饮食控制效果不佳。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与肥胖相关密切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某些肿瘤: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其它疾病肥胖引起的社会和心理问题肥胖与其相关疾病

肥胖症患者往往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葡萄糖耐量异常;肥胖是影响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中心性肥胖症患者要比全身性肥胖者具有更高的疾病危险,当体重指数只有轻度升高而腰围较大者,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就增加。高血压对我国24万人群的汇总分析显示,BM≥24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BMI在24以下者的2.5倍,BMI≥28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BMI在24以下者的3.3倍。男性腰围达到或超过85cm,女性腰围达到或超过80cm,其高血压患病率是腰围正常者的2.3倍。一些减轻体重的试验表明,经减重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也随平均体重的下降而降低。2型糖尿病

体重超重、肥胖和腹部脂肪蓄积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24万人群数据的汇总分析显示,BMI≥24者的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BMI在24以下者的2.0倍,BMI≥28者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BMI在24以下者的3.0倍。男性和女性腰围分别为≥85cm和≥80cm时,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腰围正常者的2-2.5倍。

肥胖症患者的胰岛素受体数减少和受体缺陷,发生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不敏感)现象和空腹胰岛素水平较高,影响到对葡萄糖的转运、利用和蛋白质合成。中心型脂肪分布比全身型脂肪分布的人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肥胖持续的时间越长,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越大。血脂异常

BMI≥24者的血脂异常(甘油三酯≥200毫克/100毫升)检出率为BMI在24以下者的2.5倍,BMI≥28者的血脂异常检出率为BMI在24以下者的3.0倍,腰围超标者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检出率为腰围正常者的2.5倍。BMI≥24和≥28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35毫克/100毫升)的检出率分别为BMI在24以下者的1.8倍和2.1倍。腰围超标者高密度脂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检出率为腰围正常者的1.8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体重指数增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病率随体重指数的上升而增高。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超重和肥胖导致这些危险因素聚集,大大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BMI≥24和BMI≥28的个体,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聚集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分别为BMI在24以下者的2.2和2.8倍。腰围超标危险因素聚集者的患病率为腰围正常者的2.1倍。脑卒中

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对10个人群的前瞻性分析表明,肥胖者缺血型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2.2。脑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型卒中的病理基础。其发病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很相似,超重肥胖导致的危险因素聚集是导致缺血型卒中增高的原因之一。某些癌症

与内分泌有关的癌症(例如妇女绝经后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宫颈癌,男性的前列腺癌)及某些消化系统癌症(例如结肠直肠癌、胆囊癌、胰腺癌和肝癌)的发病率与超重和肥胖存在正相关,但究竟是促进体重增长的膳食成分(如脂肪)还是肥胖本身与癌症的关系更为重要,值得进一步研究。其它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症肥胖引起睡眠中呼吸暂停,是由于在脖颈、胸部、腹部和横膈部位的脂肪堆积过多,使胸壁的运动受阻,在躺下时上呼吸道变窄和气流不通畅引起呼吸困难。因血液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和血氧低可抑制呼吸中枢,出现暂时窒息现象。如伴有严重呼吸道疾病,则容易产生肺动脉高压、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等。内分泌及代谢紊乱脂肪细胞不仅仅储存脂肪,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同时也是许多激素作用的靶器官。肥胖者血浆中胰岛素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并经常存在胰岛素抵抗,中心性肥胖患者的激素水平改变更大。肥胖者血循环中的性激素平衡被破坏,尤其是腹部脂肪过多的女性常有排卵异常、雄激素过多,往往伴有生殖功能障碍。有的中度肥胖妇女发生多囊性卵巢综合征。胆囊疾病和脂肪肝肥胖者胆结石的患病率是非肥胖者的4倍,腹部脂肪堆积者的危险性更大。肥胖患者的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及其胆囊活动减少,可能是形成胆结石的原因。胆结石患者的胆囊感染率增加,容易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胰腺炎。

腹部脂肪比较容易分解,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肥胖常常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有报道经B超检查200名体重超重(BMI≥24)者中伴脂肪肝者达41.5%;而574名非超重者的脂肪肝检出率为11.3%。骨关节病和痛风临床上常观察到肥胖者中膝关节疼痛和负重关节的骨关节病较多。肥胖者痛风的发生率较高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痛风性关节炎是在关节内由于尿酸盐形成的痛风石引起反复发作的急性炎症。但体重增加与尿酸水平上升的关系还不太清楚,可能与肥胖引起的代谢变化(内源性核酸分解代谢产生嘌呤并合成尿酸较多)和饮食因素(含嘌呤较多的动物性食品)有关。肥胖导致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在发达国家和迅速发展的国家中,肥胖者必须与来自社会和环境的偏见和歧视作斗争。肥胖者也往往受社会观点、新闻媒介宣传的影响,对自身的体形不满,总认为在社交中会受到排斥,尤其在受到中、高等教育的年轻女性中易受这种心理驱使,把减肥作为时尚;往往出现体重处于正常范围的人还在奋力减重的现象,有人甚至因此导致厌食症。从小就发胖的儿童容易产生自卑感,对各种社交活动产生畏惧而不愿积极参与,造成心理问题。

暴饮暴食是肥胖患者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病态行为。其主要特点是常常出现无法控制的食欲亢进,大多发生于傍晚或夜间,在夜里醒来后想吃东西。越来越多的观察发现,饮食习惯不良有时与肥胖患者的节食行为有关,如在上顿少吃或不吃后下顿大量进食的现象,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肥胖的预防与治疗肥胖的预防措施控制热能摄取量:进食不要太快;定时进餐;不吃零食;不挑食;少喝软饮料、酒类;少食脂肪高的食品。坚持体育运动锻炼:每天坚持进行30-60min的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骑自行车、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促进身体多余的脂肪消耗。膳食治疗限制能量摄入:以保证机体能从事正常的活动为原则,能量控制在800-1000kcal/天。能量限制应逐渐降低,避免骤然下降。适当增加蛋白质供能比例:由于限制膳食能量的供给,不仅会促使体脂消耗的增加,还会造成机体组织蛋白的消耗,因此低能膳中的蛋白质比值必须予以提高;但另一方面,蛋白质作为能源物质之一,摄入过多同样引起肥胖,同时还会导致肝、肾机能不可逆的损伤,所以低能膳中蛋白质的供给量不可过高。对于采用低能膳的肥胖者,其食物蛋白的供能量当控制在占膳食总能量的20~30%为宜。限制碳水化物:正常情况下,由其供能比例为55~70%。由于碳水化物饱食感低,可引起食欲增加,而肥胖者又常有食欲亢进现象,若为其所提供的低能膳食中碳水化物的比例仍按正常要求,甚至高于正常要求,那么,患者必将难以忍受;另一方面,为了防止酮病的出现和负氮平衡的加重,以及为了维护神经系统正常能量代谢的需要,对碳水化物的限制又不可过分苛求。因此,既要降低其比例而又不可过分降低;其供能量以控制在膳食总能量的40~55%为宜。限制脂肪:过多脂肪的摄入会引起酮病,这就要求在限制膳食能量供给的时候,必须将膳食脂肪的供给量也加以限制;而另一方面,又因膳食脂肪具有较强的饱腻作用,能使食欲下降。为使膳食含能量较低而耐饿性又较强,则又不可对膳食脂肪限制过分苛求。所以,肥胖者膳食脂肪的供能量以控制在占膳食总能量的25-30%为妥;任何过高或过低的脂肪供给都是不可取的。限制低分子糖、饱和脂肪酸和酒精性饮料摄入:低分子糖类食品(如蔗糖、麦芽糖、糖果、蜜饯等)、饱和脂肪类食品(如肥肉、猪牛羊油、椰子油、可可油等)和酒精饮料,往往都是一些能量密度高而营养成分含量少的食品,它们给机体提供的只是些“空白能量”,而这恰恰正是肥胖者所最为忌讳的。烹调方法及餐次:宜采用蒸、煮、烧、烤等烹调方法,忌用油煎、油炸的方法。餐次以三餐或更多为好。其它原则:必须按正常标准要求,保证膳食有足够而平衡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供应。营养与高血压(一)营养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1.盐(氯化钠)2.钾盐3.钙4.镁5.肥胖6.脂类7.蛋白质8.碳水化合物9.酒精(二)原发性高血压的营养防治

1.控制体重2.改善膳食结构(1)限盐:重要措施。(2)增加钾的摄入:(3)增加钙的摄入:(4)保持良好脂肪酸比例:(5)增加优质蛋白:3.限制饮酒4.其他:茶叶等

高血压(hypertension)

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高血压的临床症状营养与高血压的关系继发性高血压的饮食治疗原则(一)流行病学

(二)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血压水平的分类(WHO)1999年类别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理想血压 <120 <80正常血压 <130 <85正常高值 130~139 85~89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90~99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180 ≥1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90(三)高血压的临床症状

1.一般表现2.并发症(四)营养相关因素1.钠、钾、钙、镁2.能量3.脂肪酸4.饮酒5.胰岛素抵抗6.其它(四)高血压的饮食治疗原则控制体重、限制钠盐摄入、限制饮酒以被专家建议作为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措施。1.限制钠盐摄入

类型食盐轻度高血压3~5中度高血压1~2g

重度高血压咀嚼无盐膳2.控制总能量达到标准体重25-30千卡能量/Kg.BW

标准体重(kg)=H(cm)-100肥胖度=[实际体重(Kg)-标准体重(Kg)]/标准体重(Kg)x100%判断标准:肥胖度>10%为超重>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3.摄入适量钾、镁、钙4.优质蛋白质:1g/kg/日左右,鱼类、鱼油、大豆蛋白5.限制饮酒量:酒精不超过25克/日6.脂肪:占总热量的25%以下选用植物油

P/S值应为1~1.5胆固醇<300mg/d7.碳水化合物:总能量50%~60%8.维生素及膳食纤维:多吃深色蔬菜和新鲜水果

食物选择宜用食物降压食物芹菜胡萝卜西红柿黄瓜木耳海带香蕉降脂食物山楂大蒜蘑菇木耳高钙食物奶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高维生素食物蔬菜水果鲜枣猕猴桃苹果柑橘忌用(少用)食物

高脂肪食物动物油脂油炸食物(油条)高盐食品腌制食品营养与高血压(一)营养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1.盐(氯化钠)2.钾盐3.钙4.镁5.肥胖6.脂类7.蛋白质8.碳水化合物9.酒精(二)原发性高血压的营养防治

1.控制体重2.改善膳食结构(1)限盐:重要措施。(2)增加钾的摄入:(3)增加钙的摄入:(4)保持良好脂肪酸比例:(5)增加优质蛋白:3.限制饮酒4.其他:茶叶等

高血压(hypertension)

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高血压的临床症状营养与高血压的关系继发性高血压的饮食治疗原则(一)流行病学

(二)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血压水平的分类(WHO)1999年类别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理想血压 <120 <80正常血压 <130 <85正常高值 130~139 85~89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90~99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180 ≥1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90(三)高血压的临床症状

1.一般表现2.并发症(四)营养相关因素1.钠、钾、钙、镁2.能量3.脂肪酸4.饮酒5.胰岛素抵抗6.其它(四)高血压的饮食治疗原则控制体重、限制钠盐摄入、限制饮酒以被专家建议作为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措施。1.限制钠盐摄入

类型食盐轻度高血压3~5中度高血压1~2g

重度高血压咀嚼无盐膳2.控制总能量达到标准体重25-30千卡能量/Kg.BW

标准体重(kg)=H(cm)-100肥胖度=[实际体重(Kg)-标准体重(Kg)]/标准体重(Kg)x100%判断标准:肥胖度>10%为超重>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3.摄入适量钾、镁、钙4.优质蛋白质:1g/kg/日左右,鱼类、鱼油、大豆蛋白5.限制饮酒量:酒精不超过25克/日6.脂肪:占总热量的25%以下选用植物油

P/S值应为1~1.5胆固醇<300mg/d7.碳水化合物:总能量50%~60%8.维生素及膳食纤维:多吃深色蔬菜和新鲜水果

食物选择宜用食物降压食物芹菜胡萝卜西红柿黄瓜木耳海带香蕉降脂食物山楂大蒜蘑菇木耳高钙食物奶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高维生素食物蔬菜水果鲜枣猕猴桃苹果柑橘忌用(少用)食物

高脂肪食物动物油脂油炸食物(油条)高盐食品腌制食品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NutritionandatherosclerosisIntroduction心血管疾病(Number1causeofdeath)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病因: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的总称。1、动脉粥样硬化2、动脉中层钙化3、小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指早期动脉内膜有局限的损伤后,血液中的脂质在内膜上沉积,进而内膜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引起内膜局部增厚或隆起,形成斑块,以后在这许许多多的斑块下面发生坏死、崩溃、软化,看上去动脉内膜表面就象泼上一层米粥的样子,故称为粥样硬化。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血脂是血液中脂质的总称,主要包含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脂肪酸等。它们是血液中的正常成分,分别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因为血脂不溶于水,所以在血液中它们必须和一类特殊的蛋白质相结合,形成易溶于水的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就叫做脂蛋白。脂蛋白是脂质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而与脂质相结合的特殊蛋白质称作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

脂蛋白常用于血浆脂蛋白分类的方法有电泳法和超速离心法,目前以后一种方法更常用。电泳法是利用血浆脂蛋白在电埸中迁移速度不同而进行分离。影响迁移速率的重要因素是颗粒和电荷大小。应用电泳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α-脂蛋白、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和在原点不移动的乳糜微粒。

超速离心法是根据脂蛋白在一定密度的介质中进行超速离心时漂浮速率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由于蛋白质的比重较脂类大,因而脂蛋白中的蛋白质含量越高,脂类含量越低,其密度则越大;反之,则密度低。

体积最大的脂蛋白为乳糜微粒,其内脂质占总量的98%,蛋白质仅占2%左右;体积最小的高密度脂蛋白颗粒内,脂质占总量的50%以下。乳糜微粒(CM):d<0.95g/ml。小肠粘膜细胞合成,膳食脂类吸收后的运输工具,运输外源性脂类,甘油三酯占80%以上。VLDL:d=0.95~1.006g/ml。肝细胞合成,运输内源性脂类。甘油三酯含量下降,胆固醇含量上升。LDL:d=1.006~1.063g/ml。VLDL的降解产物,主要含内源性胆固醇。HDL:d=1.063~1.21g/ml。由肝脏和小肠合成。将外周组织的胆固醇运输到肝脏进行代谢。CM和VLDL代表运输甘油三酯的脂蛋白,都是从肝脏和小肠把甘油三酯运送到其他组织,其代谢功能各不相同。CM在小肠内形成,运输消化道内吸收的外源性甘油三酯(脂肪);而VLDL专职运输肝脏和肠粘膜细胞合成及分泌的内源性甘油三酯。另外两类脂蛋白,LDL和HDL是携带胆固醇的运输工具。

根据AlauPovic推荐的ABC系统命名法,主要的载脂蛋白有A、B、C、D、E、F等几十种。其中载脂蛋白A(ApoA)可分为ApoAⅠ、ApoAⅡ、ApoAⅣ。CM中的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主要是ApoAⅠ和C,其次是含有少量的ApoAⅡ、AⅣ、B48和E。

VLDL中的载脂蛋白40%-50%为ApoC,30%-40%为ApoB100,10-15%为ApoE。LDL是血浆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一种脂蛋白,其胆固醇的含量(包括胆固醇酯和游离胆固醇)在一半以上。LDL中载脂蛋白几乎全部为ApoB100(占95%以上),仅含有微量的ApoC和E。

HDL结构特点是脂质和蛋白质部分几乎各占一半。HDL中的载脂蛋白以ApoAⅠ为主,占65%,其余为ApoAⅡ(10%-23%)、ApoC(5%-15%)和ApoE(1%-3%),此外还有微量的ApoAⅣ。高脂蛋白血症无论是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脂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皆增高,统称为高脂血症(hyperlipemia)。高脂血症与AS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胆固醇与甘油三脂皆增高的,患AS的危险性更大。

高脂蛋白血症分型分型脂蛋白变化血脂变化ⅠCM↑TG↑↑,Chol↑↑ⅡaLDL↑Chol↑ⅡbLDL↑,VLDL↑Chol↑↑,TG↑↑ⅢLDL↑Chol↑↑,TG↑↑ⅣVLDL↑TG↑↑ⅤVLDL↑,CM↑TG↑↑,Chol↑↑膳食成分与动脉粥样硬化膳食脂类胆固醇流行病学资料研究发现,血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呈正相关。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高胆固醇膳食可诱发动物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成分为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关于胆固醇的两个错误观点杜绝胆固醇食品:基于胆固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随意摄入胆固醇食品:基于反馈调节的理论。脂肪饮食脂肪的质与量对血脂水平有影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饮食脂肪摄入总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症发病率呈明显正相关。饮食脂肪总量是影响血中胆固醇浓度的主要因素,摄入脂肪占总热能40%以上的地区,居民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升高。

饮食脂肪的质比量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影响更加重要。丹麦人摄入脂肪140g/d,而英美人为120g/d,冠心病发病率低于后者,因丹麦人饮食中动物脂肪较少,而英美人饮食中每天动物脂肪可达lOOg,提示脂肪质比量对冠心病发病影响更大。

脂肪酸所起的作用取决于其饱和程度,饱和脂肪酸对血胆固醇的影响取决于碳链的长度;软脂酸和豆蔻酸可使血胆固醇明显升高,短于12个碳的中链脂肪酸对血胆固醇影响较小,但硬脂酸和中链脂肪酸能使血甘油三酯升高。PUFA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和抑制血凝,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n-6系列的PUFA主要是亚油酸,大部分来源于植物油,n-3系列的PUFA主要来源于海产鱼类。吃鱼较多的日本人和我国舟山群岛渔民的冠心病发病率较低。

PUFA适量增加可降低LDL,对HDL影响较小;而过多摄入(主要是n-6型)不仅降低LDL,还降低HDL。因此,PUFA不是越多越好。

MUFA也可血胆固醇水平,且MUFA对HDL没有影响。根据合理膳食要求,膳食脂肪酸的构成比例为PUFA:MUFA:SFA=1:1:1。反式脂肪酸(天然食物中较少,植物油氢化制造人造奶油可形成较多的反式脂肪酸)可使LDL-C水平升高,HDL-C降低,使TC/HDL-C和LDL-C/HDL-C比值增加,以及使载脂蛋白(a)升高,可明显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磷脂在肝内合成,以结合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卵磷脂是血浆主要成分。卵磷脂使胆固醇酯化形成胆固醇酯,酯化作用增强时,胆固醇不易在血管壁沉积,或使血管壁的胆固醇转入血浆而排出体外。黄豆卵磷酯有效地降低血胆固醇浓度,并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碳水化物

碳水化物可引起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分为脂肪性和碳水化物性高脂血症。肝脏能利用游离脂肪酸和碳水化物合成VLDL,故碳水化物摄入过多,同样使血甘油三酯增高。碳水化物过多可致肥胖,而肥胖是高脂血症易发因素。蛋白质

供给动物蛋白质越多,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所需要的时间越短,且病变越严重。动物蛋白质升高血胆固醇的作用比植物蛋白质明显得多。植物蛋白,尤其是大豆蛋白有降低血胆固醇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用大豆蛋白替代动物蛋白,可使血胆固醇下降19%左右。

动物食品含较高的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大豆蛋白既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还有较高的植物固醇,有利于胆酸排出,减少胆固醇合成。大豆卵磷脂对胆固醇转运有帮助作用。

热能

饮食摄入热能过多,可引起单纯性肥胖,肥胖者血胆固醇合成增高。限制热能体重下降,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亦显著下降。热能分配对血清胆固醇有影响,如把全天热能过多地集中于某一餐,可使高脂血症发病率增高。但增加热能供给同时加大活动量,对机体无任何影响,不会导致血脂和胆固醇升高。维生素

维生素C:可降低血胆固醇,因胆固醇代谢过程中需要维生素C参与,如缺乏则胆固醇在血中堆积,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维生素C可增加血管韧性,使血管弹性增强、脆性减少,可预防出血。生物黄酮类有类似维生素C的功能,能保护维生素C和防止其降解的功能。

维生素E:对心脏及血管的作用机理较复杂,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抗氧化作用。防止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有助于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提高氧利用率,使机体对缺氧耐受力增高,增强心肌对应激的适应能力。维生素E还能抗凝血、增强免疫力、改善末梢循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维生素B1:维生素B1缺乏使心肌代谢障碍,严重可导致心衰,出现脚气病性心脏病临床症状。维生素B1供给要充足,热能供给越多,碳水化物和蛋白质比例越高,则维生素B1需要量也越大。

维生素PP:能抑制脂肪组织中的脂解作用并降低血浆中的游离脂肪酸浓度,可阻碍肝脏利用CoA合成胆固醇和减少VLDL的合成,也可促进胆固醇随胆汁的排出,加速CM的降解代谢等途径而调节异常血脂,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功效。大剂量维生素PP有不良反应,故国内应用较少。维生素B6:与亚油酸同时应用能降低血脂;因维生素B6能促进亚油酸转变成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可使胆固醇氧化为胆酸。叶酸:叶酸是高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代谢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因子,叶酸缺乏可引起血液中Hcy浓度增加,Hcy水平升高又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

对高脂血症及AS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钙、镁、钠、锌、铜、铬、锰等元素与AS关系较为密切。钙缺乏时,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镁具有降低血胆固醇含量的作用。锌过多或铜过低血清胆固醇含量增加,锌铜比值高时,血清胆固醇也增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冠心病发病率高的国家锌铜比值也高。

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组成成分之一,是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的必需微量元素。动物实验证明,缺铬动物的血清TC增高,参与HDL-C合成的脂蛋白酶(LPL)及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的活性降低,并使血清HDL-C下降。

锰是参与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的多种酶的激活剂。研究发现,锰能抑制实验家兔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缺锰与缺铬相似,会引起葡萄糖耐量降低及脂质代谢异常。其他

食物纤维:可缩短食物通过小肠的时间,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在肠道与胆酸形成络合物,减少胆酸重吸收。高纤维饮食可使血浆胆固醇降低,因高纤维可使胆固醇绝大部分转变成胆酸,少量进入血循环;而低纤维素时仅少量胆固醇变成胆酸,绝大部分进入血液,使血清胆固醇增高。

膳食纤维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可降低血清TC、LDL-C水平。可溶性膳食纤维比不溶性膳食纤维的作用更强,前者主要存在于燕麦、豆类、水果中。葱、蒜挥发油:有预防冠心病作用,能防止血清胆固醇增高,或降低血液凝固性。乙醇:大量饮酒可引起甘油三酯增高,酒精促进肝内脂肪生成,刺激VLDL合成,引起脂肪肝和高甘油三酯血症;适量饮酒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

膳食防治原则1)防止热能摄入过多,保持正常体重,防止肥胖。2)限制总脂肪摄入量(占总热能的20-25%)及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使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1:1:1。n3:n6脂肪酸比例为1:6为宜。3)限制食物中胆固醇的摄入量,每人每日小于300毫克,忌食含胆固醇高的动物脑和内脏、鱼子、蟹黄等食物。4)多食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多摄食有降胆固醇作用的食物如洋葱、香菇、木耳、草头、豆制品等。5)多选用大豆蛋白和鱼蛋白,多吃豆制品和鱼。6)不吸烟、不饮烈性酒。7)限制食盐摄入,菜肴宜清淡,食盐每人每日摄入量小于10克。8)增加镁、钾、钙、硒的摄入,多食豆类、香菇、青菜、核桃、杏仁及海带、紫菜等。9)适当增加维生素C、E、B6及PP的摄入量。10)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三、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一)血浆中的脂类和脂蛋白(二)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三)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脂肪总摄入量、SFA、MUFA、n-6PUFA、n-3PUFA、反式脂肪酸、胆固醇、磷脂、植物固醇(四)膳食能量、碳水化合物与AS(五)蛋白质与AS(六)维生素与AS:维生素E、维生素C等(七)矿物质与AS:镁、钙、铬、铜、锌、铁、碘、硒(八)其他因素:酒、茶、大蒜和洋葱(九)营养防治原则

1.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理想体重

2.限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3.提高植物性蛋白的摄入,少吃甜食

4.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

5.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6.饮食清淡,少盐和少饮酒

7.适当多吃保护性食品营养与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量不足或者胰岛素效应差,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内,结果导致血糖升高,尿糖增加,出现多食、多饮、多尿、而体力和体重减少的所谓“三多一少”的症状

一、糖尿病的流行病学(一)患病率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998年在(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中报道,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3.21%,耐糖量降低的标化患病率为4.76%。糖尿病发病正呈增高趋势,目前在农村地区的患病率比城市的增长速度更快。

(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1、饮食因素

能量、脂肪摄入过多,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摄入过少。2、生理病理因素。3、社会环境因素。4、遗传因素。

二、糖尿病诊断和分型(一)诊断标准*有糖尿病症状

任意一次血糖浓度≥200mg/dl(11.1mmol/l)。

空腹至少8h后血糖浓度≥126mg/dl(7.0mmol/l)或者*OGTT

2小时的血糖浓度≥200mg/dl(11.1mmol/l)(二)分型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1997年提出的糖尿病分型标准,糖尿病可分为:1、Ⅰ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3、其他型糖尿病。(三)营养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1、能量: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能量过剩,引起肥胖是糖尿病诱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热能的摄入量过多易导致肥胖,肥大的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缺乏敏感性,因而使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受到限制(胰岛素抵抗);而为了维持葡萄糖在体内的稳态,胰脏必须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造成了高胰岛素血症。

2、碳水化合物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种类与数量对血糖的高低及上升的速度都有明显的影响。每种食物对血糖的影响程度都可用血糖指数表示:

食物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曲线下总面积血糖指数=×100

等量葡萄糖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曲线下总面积低血糖指数的食物(指数<55,以葡萄糖数量是100为基数),能够使血糖缓慢但有规律地升高。糖分在肌体内扩散的速度是逐步的,渐进的,因而能够保证持续的能量供给。低血糖指数的食物:

面条、通心粉、黑米粥、大麦粥、玉米面粥、玉米糁粥、粉条、藕粉、魔芋、豆腐及豆类食物、牛奶及奶制品、除已知的西瓜、菠萝外大部分水果高血糖指数食品(指数>70)会引起血糖急剧地大幅度升高。这种能量供应只能维持较短的时间,身体很快又会感到饥饿乏力。加工越精细、加工温度越高的食物血糖指数越高富强粉馒头88、白面包87高血糖指数食品还会导致胰岛素大量分泌。位于55-70之间的血糖指数被称为血糖指数适度。血糖指数小于55的食物食物GI食物GI

樱桃22±0果糖23±1李子24±0柚子25±0

红小扁豆26±4四季豆27±5全脂奶粉27±7鲜桃28±0绿小扁豆30±4干杏31±1脱脂奶粉32±5苹果36±2梨36±3柑43±4乳糖46±3猕猴桃52±6香蕉53±6荞麦54±4

血糖指数大于55的食物食物GI食物GI芒果55±6葡萄干64±11甜菜64±16黑麦粉面包65±2

蔗糖65±4菠萝66±7

全麦面包69±2大麦粉69±5

白面包70±0小米71±10

胡萝卜71±22西瓜72±13

蜂蜜73±15南瓜75±90

葡萄糖97±3麦芽糖105±12

3、脂肪膳食中的过多的能量物质均以甘油三脂储存在体内的脂肪细胞内,并引起肥胖,进而诱发糖尿病。4、蛋白质、矿物质目前并未发现蛋白质与糖尿病发病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参与能量代谢三大物质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必然会导致蛋白质代谢的变化。(四)糖尿病的营养防治1.维持持理想的代谢值,包括:

=血糖值

=血脂肪值

=血壓2.預防和治疗糖尿病慢性合并症。3.健康饮食选择和运动,改善健康。4.依个人状况和文化差异,以及尊重个人之改变意愿,调整其营养需求。糖尿病常见的饮食治疗1、精确计算法2、固定主食法2、食品交换法。粗略计算方法,但它的优点是可以根据等热量的食物,在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差不多情况下,进行食品交换,避免摄入食物太固定化,使营养更加平衡,并能增加生活乐趣。一、精确计算法根据体重、体型、体力劳动强度总热能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分配到各餐

配餐1、每日所需的总热量(1)确定标准体重及体型(2)根据体型决定能量供给量体型的判断标准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正常体型——=标准体重+/20%标准体重消瘦体型——<标准体重

20%标准体重肥胖体型——>标准体重+20%标准体重热能供给量标准(kcal/kg.bw)(MJ)体型肥胖正常体重消瘦卧床休息15(0.062)15~20(0.062~0.083)20~25(0.083~0.104)轻体力劳动20~25(0.083~0.104)30(0.125)35(0.146)中等体力劳动30(0.125)35(0.146)40(0.167)重体力劳动35(0.146)40(0.167)45~50(0.188~0.209)2、碳水化合物控制原则控制总摄入量的同时,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时间、每次摄入量以及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均要保持稳定性。一般而言: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一定时,多次少量的摄入较一次大量摄入的效果好。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日本——总热能的64%,印度——70%西方国家也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我国——目前基本采用60%。碳水化合物摄入不宜过高或过低,对糖尿病的的血糖控制都不好。如低于150g可引起体内脂肪代谢过度,导致酮症酸中毒。一般中等体力劳动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介于200~300g(相当于粮食250~400g)为宜。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应占总热能的60%。碳水化合物的种类选择关于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应该严格控制单糖及双糖的使用量。因为这些糖类易于吸收.最好选用多糖类食物如米、面、玉米等。少选择血糖指数高的食品多用血糖指数高的食品。3、蛋白质糖尿病人糖异生活跃,蛋白质消耗量增加,因此膳食中蛋白质的供给量应充足,以占总热能的15~20%为宜。但这个比例可随病人的病情及生理状况而变。如营养不良、感染、妊娠慢性肾炎在肝功能于代谢允许的情况下应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而病人如有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肝昏迷等并发症时则应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4、脂肪量:占总热能的20~25%(﹤60g)种类:P/S﹥1.5以上(P过高会导致胆固醇升高。胆固醇﹤300mg5、维生素、矿物质维生素需要量与正常人相同。供给充足的复合维生素B。

手术、感染、吸收不良或有其它并发症时,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矿物质病情控制不良/利尿剂/大剂量胰岛素钠、钾、氯等元素的缺乏同时供给丰富的钙、磷、铜、碘、镁、锌、铬6、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水平,所以糖尿病病人应多进食含膳食纤维的粗粮。膳食计算方法1.体型及标准体重的计算2.确定患者标准体重每日所需的热能。3.计算出各种热能营养素的供给量。

(碳水化合物占60%、蛋白质15%、脂肪25%)4.制定每日的进餐时间、次数、能量分配比第一章食物的体内过程

食物营养素在体内的消化与代谢过程就是其完成生理功能的过程食物在人体内经过主要有(1)消化与吸收(2)运输与分布(3)代谢(4)排泄等第一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一、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道外的肝胆、胰腺等组成。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组成,是食物消化的场所;肝胆提供帮助脂肪消化与吸收的胆汁,胰腺提供小肠内食物消化的酶类如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消化系统的组成咽喉气管肺食道肝胆囊胃十二指肠结肠回肠直肠肛管空肠胰切牙尖牙磨牙腮腺舌下腺颌下腺(一)口腔1.牙齿2.舌3.唾液腺1.牙齿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根据其形状和功能,牙齿可分为切牙、尖牙和磨牙,切牙用于切断食物,尖牙用于撕扯食物,磨牙用于磨碎食物2.舌舌在口腔内伸缩和卷曲,帮助牙齿完成咀嚼功能;在进食过程中,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并将食物向咽喉部推进,用以帮助食物吞咽;同时舌是味觉的主要器官3.唾液腺人的口腔内有三对大的唾液腺:腮腺、舌下腺、颌下腺,还有无数散在的小唾液腺,其功能是分泌唾液1)唾液的成分和性质:唾液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低渗液体。唾液中的水分约占99.5%,有机物主要为粘蛋白,还有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无机物主要有钠、钾、钙、硫、氯等2)唾液的作用唾液可湿润与溶解食物,以引起味觉唾液可清洁和保护口腔,当有害物质进入口腔后,唾液可起冲洗、稀释及中和作用,其中的溶菌酶可杀灭进入口腔内的微生物唾液中的粘蛋白可使食物粘合成团,便于吞咽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对淀粉进行简单的分解,但这一作用很弱,且唾液淀粉酶仅在口腔中起作用,当进入胃后,pH下降,此酶迅速失活(二)咽与食道

咽位于口腔的后方,下端通过喉与气管和食道相连,是食物与空气的共同通道。当吞咽食物时,咽后壁前移,封闭气管的开口,防止食物进入气管而发生呛咳。食道上与咽相连,下与胃相接,是食物进入胃的通道

胃位于左上腹,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其上端通过贲门与食道相连,下端通过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三)胃1.胃的运动胃的肌肉由纵状肌肉和环状肌肉组成,肌肉的舒缩形成了胃的运动。主要有1)胃的容受性舒张2)紧张性收缩3)胃的蠕动1)胃的容受性舒张胃的容受性舒张使胃可以很容易的接受食物而不引起胃内压力的增大。其生理意义在于使胃的容量适应于大量食物的涌入,以完成储存和预备消化食物的功能2)紧张性收缩胃的紧张性收缩,可使胃腔内有一定压力,这种压力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并能协助推动食糜向十二指肠移动3)胃的蠕动胃的蠕动由胃体部发生,向胃底部方向发展。蠕动的作用是: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利于胃液的消化作用并把食物以最适合小肠消化和吸收的速度向小肠排放2.胃液胃液由胃粘膜分泌,为透明、淡黄色的酸性液体,pH为0.9~1.5。主要由以下成分组成1)胃酸2)胃酶3)粘液4)内因子激活胃蛋白酶原维持胃内的酸性环境杀死随同食物进入胃内的微生物造成蛋白质变性1)胃酸胃酸由盐酸构成,由胃粘膜的壁细胞所分泌。胃酸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