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法制研究综述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法典融礼于法的完成阶段,也是我国封建法典的完备化阶段。隋初统治者实行政治和经济改革,很重视立法,对封建立法有重要的改进。唐王朝当时成为经济繁荣、国势强盛、文化发达的东方大国。唐律集秦汉以来历朝封建立法之大成,在运用礼制进行政治统治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完善,使中国封建法制臻于成熟和定型。《唐律疏议》和初唐法制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奉为楷模,它对当时世界封建法制的发展也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学习隋唐时期法制,以唐律为主。
一、隋朝的立法概况和主要法律形式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即位之初,即命大臣高熲、郑译、杨素等制定新律。律成奏上,诏颁天下,是为《开皇律》。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以为律尚严密,故人多陷罪”,又命大臣苏威、牛弘等人更定新律;是为《开皇律》之修定版。大业元年(605年),炀帝“以高祖禁网深刻,又敕修律令”。大业三年(607年),新律成,是为《大业律》。据《隋书·刑法志》记载,有隋一代,正式进行的修律活动有以上三次。此为隋代首要法律形式――“律”之制定情形。隋代的其它法律形式有“令”、“格”、“式”,《隋书·经籍志》谓“隋则律令格式并存”。开皇二年(582年),文帝颁行《开皇令》,分为30篇,系承袭晋令,再增加数篇而成[2]。大业三年(607年),炀帝命将隋令编纂为30卷,其篇名、条数不得而知。大业四年(608年),又颁布新式。二、《开皇律》、《大业律》与隋代法制的进步并没有直接承袭北周之律,而是以北齐之律为蓝本,适当参酌北周律。隋律上承秦汉至北齐近八百年法制发展成就,合南北法制之长,体现了重大的法制进步。这些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律典十二篇体例的最后确定据《隋书·刑法志》载,北齐清河三年(564年),武成帝颁布新律,是为《北齐律》。其律由名例、卫禁、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等12篇构成。《开皇律》继承了北齐律的基本体例,稍作变更,定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盗贼、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12篇。这一律典编纂体例,为《唐律》、《宋刑统》所承袭,奠定了中国此后近七百年律典的基本框架或体例。不仅如此,从法典条文数量体制看,隋律也有奠基性。开皇元年的《开皇律》汇集南北朝各国法典,内容庞杂,条文多达1800条左右。开皇三年修律,删除1200余条,“定留唯五百条”,十二卷。此一“五百条左右”的体系也为唐以后律典所继承,唐宋律典一直基本保持五百条左右的体制。(二)新五刑体例的最后确定国家的正式法定刑罚体系,历代王朝大多喜欢标榜为“五刑”。尧舜禹时代以墨、劓、刖、宫、大辟为五刑;秦汉两代律典并无“五刑”体系之称。三国曹魏《新律》“更依古义制为五刑”,大约有死、髡、完、作、笞五等;《北魏律》、《北齐律》、《北周律》定死、流、徒、鞭、杖为五刑。《开皇律》承继北朝“五刑”体制,确定为笞、杖、徒、流、死五刑。这一体系,为《唐律》所继承,奠定了自隋初至清末近十四个世纪中国刑罚的基本体系框架。《开皇律》所确定的五刑是:一曰死刑,分为绞、斩二等;二曰流刑,有流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共三等;三曰徒刑,有徒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共五等;四曰杖刑,有杖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共五等;五曰笞刑,有笞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共五等。五刑总计为二十等之数。这一“五刑二十等”体例几乎为《唐律》完全继承,一直延续到清末变法之前。(三)“十恶”制度的最后确定《周礼》即把国家应重点惩治的犯罪归纳为八种,即所谓“乡八刑”。从秦汉时代开始,就有“谋反”、“大不敬”、“不孝”、“内乱”、“不道”、“大逆无道”等表示国家应加重制裁的重大罪名。至北齐时代,《北齐律》正式归纳为“重罪十条”。《开皇律》承袭了“重罪十条”,略加修改,正式定名为“十恶”。《隋书·刑法志》说,《开皇律》“又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叛,三曰谋大逆,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律首列举“十恶”并加重打击的制度,自隋至清末变法前一直是中国传统律典的最基本制度之一。在“先存百姓”的思想指导下,又提出了“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贞观二年,李世民对侍臣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唯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联所以抑情损欲,剋己励耳”。于是,唐初进行了经济的、政治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并积极修订法律,保证了唐朝的长治久安。2、“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①“德主刑辅”法律思想的实质。所谓“德主刑辅”,就是要求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必须以礼义教化为主,而以刑事惩罚为辅。即先用礼仪教化解除被压迫者的反抗意志,如果有人不听教化而硬要反抗,则予以坚决镇压。德主刑辅,实质上就是礼刑并用,相辅相成。实际上,也只有把礼与刑结合起来,两者并用,才能消除被压迫者的反抗,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这是封建统治者总结的经验。唐初统治者奉行“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唐律疏议·名例》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把“德礼”作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罚只是为保障推行“德礼”而设,像晨昏和春秋那样,成为不可缺少的关系。它集中体现了初唐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唐朝开国三十多年来法制建设经验的总结。这段话阐明了两层意思:其一是说治理国家必须兼有德礼和刑罚,如同一天之中有早有晚;一年之中有春秋四季一样,缺一不可。其二是说在实施政(治)教(化)中,德礼和刑罚之间的关系是“本”和“用”的关系。治理国家不能没有刑罚,但使用刑罚必须慎重,决不可滥刑酷刑。德,这里主要是指君主要以“宽仁治天下”;礼,主要是指以封建纲常对臣民进行教化。统治者崇德尚礼,根本要旨在于将剥削和压迫限制在百姓可以承受的程度上,又能在伦理道德和各种关系上严格自我约束,不致犯上作乱,以图王朝的长治久安,这才是“政教之本”。②在“德主刑辅”法律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立法、执法原则。唐初在立法上采取宽简、稳定的原则。宽是宽大,简是简约。宽大,主要指立法内容方面,其基本点是轻刑,尽可能使人不至于陷入犯罪;或者犯罪后得到较轻处理。反对严刑峻法,草菅人命。简约,主要是指立法形式方面,其基本点是简明,即“为法,必须明白易知”,“昭乎如日月”,使“万民皆知所避就”,也使司法官吏便于掌握;反对法条烦琐、杂乱。早在高祖李渊时就指出,立法“务在宽简,取便于时”。唐太宗继位后,又明确提出:“死者不可复生,用法务在宽简”。根据这一思想,法律更严为宽。如唐旧律,兄弟分居,连坐俱死。太宗以为“反逆有二,兴师动众一也,恶言犯法二也。轻重固异,而均谓之反,连坐皆死,岂定法耶?”于是均改为反逆者,祖孙与兄弟缘坐,皆配没;恶言犯法者,兄弟配流而已。贞观十年,唐太宗又提出:“国家法令,唯需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以防“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许”。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贞观律》较《开皇律》大为简约。《贞观律》也由2000多条减为700条。《贞观律》及其后的《永微律》是秦汉以来封建专制时代刑罚较宽简的法典。唐统治者,要求执法审慎。唐太宗强调办案必须严肃、慎重,审断应有证据,他曾对侍臣说:对待一般犯罪,“用刑之道,当审事理之轻重,然后加之以刑罚。”对于死刑,因“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故规定“宜二日中五覆秦,下诸州三覆奏”。同时诏令:“自令门下覆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奏状”,,于是,“全活者甚众”。死刑经过几次书奏,反复核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冤案。在“德主刑辅”法律思想指导下,唐朝统治者强调法律的稳定性。一是不轻易地制定法令,立法时要慎重;二是一旦立了法就要坚决执行,不轻易改变和废止原来已制定的法律。所以,终唐之世,基本上保持了法律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四、唐律的主要内容:唐朝的主要法律形式是律、令、格、式。其主要法典有《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即《永徽律疏》,后世所称之《唐律疏议》)、《唐六典》等。现在所流传的唐律是指《唐律疏议》。共三十卷,十二篇,五百零二条。其主要内容是:第一篇《名例律》,大致相当于现今的总则篇,第二至第十二篇相当于现今的分则篇。“名例”之“名”,说的是唐律适用刑罚的各种罪名;“例”则是定罪断刑罚的通例。一定的犯罪总有与其相应的刑罚,而有了归纳同类情节,按照有关规定处理的同例,定罪量刑的原则就明确了。所以将《名例律》列为第一篇。《名例律》集中体现了初唐法制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唐律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主要包括五刑、十恶、八议、请、减、赎、官当、免,以及老、幼、笃、废、残疾减免刑,公、私罪的划分,数罪并罚,自首,共犯,故意与过失,同居相为隐,化外人犯律等。第二篇《卫禁律》,是关于敬卫皇帝、宫、殿、太庙、陵墓,保卫州、镇、城、戍、关、津要塞和边防的法律。保护皇帝安全和国家主权是本篇的主要内容。第三篇《职制律》,是关于官吏的设置、选任、失职、渎职、贪赃枉法,以及交通驿传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官吏职守,惩治官吏贪赃是本篇的重点。第四篇《户婚律》,是关于户口、赋役、田宅、家庭、婚姻等方面的法律。保证国家赋役来源,维护封建家庭婚姻关系是本篇的重点。第五篇《厩库律》,是关于保护公、私牲畜、库藏管理,官物出纳等方面的法律。旨在维护官有资财不受侵损。第六篇《擅兴律》,是关于军队征调、指挥、行军出征、军需供给和兴造工程等方面的法律。严惩擅自调动军队、不按期供给军需物资、主将守城弃去,以及擅自征发民工兴建工程等罪。确保皇帝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是本篇的首要内容。第七篇《贼盗律》。贼主要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等属于十恶犯围的犯罪和恶性杀人、害人罪。盗包括强盗、窃盗、监守自盗等非法盗取公私财产的犯罪。本篇严刑镇压谋反、逆、叛罪,打击各类盗罪,是唐律十分重要的内容。第八篇《斗讼律》,包括斗殴和诉讼两个方面,是关于惩治斗殴、杀伤、越诉、诬告、教唆词讼、投匿名书告人罪等的法律。本篇处罪因其身份不同而截然有别,鲜明地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第九篇《诈伪律》,是关于欺诈和伪造的法律。其中关于政治性的诈伪,处刑甚重。第十篇《杂律》,凡是不便于例入其他“分则”篇的犯罪,统统归于本篇,在唐律中起拾遗补缺的作用。诸如私铸钱、负债违期不偿、赌博等等归于本篇。第十一篇《捕亡律》,是关于追捕逃犯和兵士、丁役、官奴婢逃亡的法律。第十二篇《断狱律》,是关于审讯、判决、执行和监狱管理方面的法律。五、唐律的基本制度:1、五刑。唐律进一步确立了隋《开皇律》所确定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制度。五刑二十等。笞:击也。即用荆条抽打罪犯腿部和臀部。笞刑五等。杖:用法定的常行杖考打罪犯的背、腿、臀部。杖刑五等。徒:徒刑是剥夺罪犯人身自由,并在限期内强迫服各种杂役的刑罚。流刑:流为徙之远方,即流放之法。流刑三等。死:唐律规定死刑为斩、绞两等。2、十恶。“十恶”是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十种,严重危害皇权和以等级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的犯罪。一曰谋反。谋反即暗中策划,谋危社稷,企图推翻皇帝的统治。二曰谋大逆。谋大逆指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谋叛即阴谋背国从伪,叛国降敌。四曰恶逆。恶逆指殴打、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妹、外祖父母等尊亲属。五曰不道。不道指残忍酷毒,如杀一家非死罪三人,肢解人等。六曰大不敬。大不敬即对皇帝的各种失礼行为。七曰不孝。凡子女不能善事父母者均为不孝。八曰不睦。不睦指亲族间的互相侵犯行为。九曰不义。不义是指卑下侵犯非血缘尊长的行为。十曰内乱。内乱即家族间的犯奸行为。唐律十恶被列为“常赦所不原”的大罪。有犯者皆处以重刑,并不得享有议、赎、减、免等特权。3、“八议”、“请”、“减”、“赎”、“当”、“免”。“八议”,就是关于保护封建贵族官僚的特权,而在他们违法犯罪时减免其刑罚的一种规定。一曰议亲,即皇亲国戚。二曰议故,即长期侍奉过皇帝的故旧。三曰议贤,即地主阶级中的知名人士。四曰议能,即封建统治阶级中能够治国治军的杰出人才。五曰议功,即曾为封建国家建树过卓越功勋的人。六曰议贵,即封建贵族及大官僚。七曰议勤,即为封建国家服务勤劳的人。八曰议宾,即指前朝已退位的国君或贵族。“八议”之人犯死罪者,一般官司不得裁决,皆得将所犯之罪及应议之理由奏明皇帝,再交由公卿们从轻评议,免于死刑;犯流罪以下,依律予以减免。“请”,就是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应议者期以上亲及孙,以及官爵五品以上的官吏犯死者,上请皇帝裁决,流罪以下减一等。“成”,就是七品以上官及应请者的亲属,犯流罪以下可以照例减一等;死罪则不能减免。“赎”,就是应议、请、减及九品以上官及七品以上官的亲属,犯流罪以下可以用金钱赎罪。“当”,即官当,可以以官品来抵销刑罚。“免”,就是用免去官爵的办法来此作徒刑。以上可见,在封建社会里,贵族官僚地主犯了罪以后,总是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办法与途径来逃避审判与刑罚的。这种法律上的赤裸裸的不平等,充分表明封建法律是维护少数剥削者利益的特权法。六、唐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唐律是中国封建法典的代表作,是自先秦至隋唐数千年中国法制文明的集大成之作。唐律的出现和传播,标志着中华法系正式形成和成熟。中华法系正是以唐律为范本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形成的一个法律家族,成为当时世界的五大法系之一。唐律在东方世界的地位,几乎可以与罗马法在西方世界的地位相比。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完备成熟且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法律体系,唐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1、唐律是“礼法合一”的典范唐律是礼法合一的典范,是汉代以来“引礼入法”历程的升华。清人纪晓岚说“唐律一准乎礼以为出入,得古今之平”,实为对唐律的精辟总结。说唐律体现了“礼法合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把大量违反道德的行为直接纳入刑律,定为犯罪。“失礼之禁,著在刑法”。如冒荣居仕、冒哀求仕、委亲之官、匿不举哀、居丧嫁娶、居丧作乐、释服从吉、居父母囚作乐、“七去三不去”等,都是从前礼的规则,现在都以国家刑典规定“出礼入刑”。(2)以儒家经义注释(疏议)法条。如注释“十恶”、“八议”、“同居相为隐”、“嫁娶违律”等制度时,都是以儒家经义为依据。(3)法律程序尽量以礼(仁)为标准来设置。比如“三覆奏”“五覆奏”程序、秋冬行刑程序、财产继承制度、哀矜妇孺制度等等,都是为了贯彻儒家的“礼义”和“仁道”。2、对外国的影响唐帝国是当时东方最强盛的帝国,长安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律对当时东方各国的影响甚大。(1)对日本:日本大化革新后的《近江令》,其篇目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水合容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正餐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供需与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机械市场深度调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有机马铃薯淀粉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智能照明与控制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无糖果汁行业市场发展态势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数码印刷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数字标牌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挤出聚乳酸纤维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抽油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蜜雪冰城工商大学店开店方案设计
- 毛泽东诗词赏析
-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S高科技公司为例》12000字(论文)
- 灼口综合征护理
- 【碳足迹报告】山东金拓热能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碳足迹报告
- 小孩进入厂区安全免责协议书(2篇)
-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基督山伯爵》课件
- VTE评分量表解读 课件2024.8
- 2023年12月英语六级真题及答案-第3套
- 《文化学概论》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38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地理+生物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