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2节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966bfd953ceb1784585946592f1389c/c966bfd953ceb1784585946592f1389c1.gif)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2节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966bfd953ceb1784585946592f1389c/c966bfd953ceb1784585946592f1389c2.gif)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2节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966bfd953ceb1784585946592f1389c/c966bfd953ceb1784585946592f1389c3.gif)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2节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966bfd953ceb1784585946592f1389c/c966bfd953ceb1784585946592f1389c4.gif)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2节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966bfd953ceb1784585946592f1389c/c966bfd953ceb1784585946592f1389c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节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知识点22: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教材知识萃取1.经济的发展农业高产作物的引进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1]______、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农业商品化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手工业新的经营方式出现明朝后期,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2]______________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玉米自由雇佣劳动知识点22: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教材知识萃取商业白银流入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商帮出现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工商业市镇兴起以[3]______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续表经济知识点22: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教材知识萃取知识拓展白银流入对中国的影响(1)促进了白银货币化,满足了国内对货币的需求。(2)促进了商业发展、市场扩大和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3)推动了赋税制度的改革。2.局限(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4]__________还占据压倒优势。(2)政治: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小农经济知识点22: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教材知识萃取图解历史资本主义萌芽形成的条件和因素知识点22: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教材知识萃取归纳总结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和影响(1)新现象①货币经济活跃: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②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③工商业市镇兴起:在运河沿岸和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④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⑤商人地位提高: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知识点22: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教材知识萃取(2)影响①经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等空前繁荣,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形态已经朝着开放型转变。在苏州等地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②社会: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很多人弃农从商。③思想:传统儒家思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受到冲击,开始转型;人们的传统价值理念也悄然变化;文艺作品世俗化倾向增强。教材素材变式多维变式,夯基础教材素材变式1.
下表是清代乾隆年间河北地区的县志中有关玉米种植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河北地区
A.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B.高产作物开始大量引进C.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D.玉米种植逐渐得到推广答案1.D材料中“惟园圃间有之”“家园间有之”“园圃中多种之”说明当时河北地区的玉米种植范围扩大,这反映出当时玉米种植逐渐得到推广,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玉米的种植情况,并没有涉及其他高产作物,排除B项;精耕细作指的是传统农业生产中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记述出处玉蜀秫,土人不多种,惟园圃间有之乾隆《献县志》玉米,家园间有之乾隆《安肃县志》土人称呼为包米……园圃中多种之光绪《乐亭县志》教材素材变式归纳总结高产作物引进的影响:一方面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经济作物种植,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高产作物的传入刺激了人口膨胀,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教材素材变式2.明代史书记载,松江原本没有暑袜店,后来有人使用尤墩镇所产的轻薄棉布制成单暑袜,大受欢迎。所以松江本地新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的店主,把尤墩布分发给当地男妇缝纫成袜,男妇以“从店中给筹取值”为生。这表明A.商帮开始介入商品生产B.江南市镇体系发展起来C.家庭手工业已逐渐衰落D.棉纺织业出现雇佣关系教材素材变式答案2.DA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与商帮无关✕B项材料仅体现了松江棉纺织行业的发展,无法说明江南市镇体系的发展✕C项这一时期传统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并未衰落✕D项松江暑袜店主将尤墩布分发给当地男妇缝纫成袜,男妇以“从店中给筹取值”为生,这是一种典型的雇佣关系√教材素材变式3.张家口原是明初长城沿线的一个军事重镇,隆庆年间,逐渐成为商贾云集的边贸城市,晋商一度活跃于此。清朝批准开通途经张家口的对外官道,从此它成为中俄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据此可知,张家口的兴盛主要基于A.优越的地理位置
B.海外贸易的发展C.晋商群体的活跃 D.政府的边疆政策答案3.D由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张家口由一个军事重镇发展为重要的边贸城市,在城市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城市性质也发生了转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隆庆和议”,明朝与鞑靼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张家口由于与鞑靼的互市贸易而逐渐成为边贸城市;清朝张家口由于政府对俄的贸易政策进一步发展,可见张家口的兴盛主要基于政府的边疆政策,故选D项。张家口的地理位置无法解释其城市性质转变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陆上边疆贸易,排除B项。晋商群体的活跃不是张家口兴盛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教材素材变式4.明末清初成书的《沈氏农书》记载了浙江嘉湖地区农民每月的事情安排。例如,置备铁扒、锄头、桑剪,买蓑衣、箬帽、牛壅、粪、羊草、小鸭、茧黄,雇匠做车扉、鹤膝、修蚕具等事项。这反映了该地A.商品经济已经高度发达B.农民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缴纳赋税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业生产与市场的联系比较密切答案4.D根据材料农民会“买蓑衣、箬帽”等物品,可知当地的农业生产与市场的联系比较密切,故D项正确;明清之际自然经济依旧占据统治地位,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赋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不同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对比,排除C项。教材素材变式5.徽州商人认为“义”与“利”并非截然对立的两端,在经商过程中,商人完全可以做到“义利双行”“义中取利”,所以将“以义为利,利缘义取”作为他们经商道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顾炎武也评价道:“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这表明徽商A.继承传统,勇于担当B.追求平等,为国聚财C.义利兼顾,取财有道D.勤于本业,贾儒合一答案5.C由材料中“义利双行”“义中取利”可知,徽商奉行义利兼顾的行商准则,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义利双行”,而不是传统的义利观,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义利观,与追求平等无关,排除B项;在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环境下,本业指的是农业,故D项错误。教材素材变式6.万历年间,苏州织造太监兼苏州税务孙隆在交通要道设卡,向商贩征收重税,以至行商小贩不敢转运,税源日少。孙隆见状,又强行向机户征收高额税金,众多机户被迫关门歇业。这反映了A.工商产业发展缓慢B.明朝监察制度偏废C.政府垄断地方经济D.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答案6.D据材料“万历年间,苏州织造太监兼苏州税务孙隆在交通要道设卡,向商贩征收重税……众多机户被迫关门歇业”,可知明朝的封建统治影响了工商业的发展,封建制度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逐渐走向衰落,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手工业各行业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明朝监察制度相对完善,且材料主旨是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对社会进步和转型的阻碍,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及向商贩征收重税,无法反映政府垄断地方经济,排除C项。教材素材变式7.下表是两种关于明清经济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
A.海禁并未阻挡明清经济繁荣B.明清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C.白银内流促进明清经济发展D.近代前夕中国的繁荣与危机答案7.D根据“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中国GDP总量仍雄居世界首位”等信息可得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景象之下,隐藏着无法实现社会转型的危机,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前夕中国的繁荣与危机,故选D项;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丧失了国际市场,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包含两方面的信息,即明清经济的局限与繁荣,B项概括不全,排除;材料未涉及白银流动,排除C项。代表学者主要观点伊懋可、黄宗智“高水平均衡陷阱”与“内卷化”(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达到某一发展阶段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麦迪森中国GDP在15世纪前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直到1820年,中国GDP总量仍雄居世界首位知识点23:明至清中叶的文化教材知识萃取图解历史知识点23:明至清中叶的文化教材知识萃取1.思想领域的变化(1)明中期——陆王心学形成兴起①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②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5]________”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评价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6]______和叛逆色彩。③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致良知平等知识点23:明至清中叶的文化教材知识萃取图解历史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知识点23:明至清中叶的文化教材知识萃取(2)明后期——李贽的思想(3)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知识点23:明至清中叶的文化教材知识萃取归纳总结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特点及对其评价(1)特点①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②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③关注现实,经世致用。主张以实用为宗旨的“实学”,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知识点23:明至清中叶的文化教材知识萃取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王夫之认为“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2)评价①积极性A.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推动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B.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知识点23:明至清中叶的文化教材知识萃取②局限性A.从内容看:早期的民主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B.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实现社会转型,影响有限。知识点23:明至清中叶的文化教材知识萃取2.小说与戏曲(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小说时间作者作品评价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9]________的写作体裁。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明朝中期吴承恩《西游记》神话小说的杰作。清朝中期吴敬梓《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杰作。曹雪芹《红楼梦》是我国古典[10]__________文学的高峰。章回体现实主义知识点23:明至清中叶的文化教材知识萃取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盛的原因(1)物质和社会基础:封建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壮大,自由观念增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增加。(2)历史基础:悠久的历史文化,庞大的社会背景,丰富的趣闻轶事。(3)科技文艺:印刷技术的进步,书坊的发展,小说体例的进步。(4)作家个人:丰富的生活阅历,渊博的知识水平,深邃的精神世界。明清小说的发展趋势和新内容(1)发展趋势: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2)新内容:注重对商人的描绘;反封建、反礼教,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知识点23:明至清中叶的文化教材知识萃取(3)戏曲传奇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一带并长期流行。京剧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知识点23:明至清中叶的文化教材知识萃取图解历史京剧的发展过程知识点23:明至清中叶的文化教材知识萃取3.科技传统科技①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11]__________》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②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西学东渐明朝后期以意大利人[12]________为代表的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农政全书利玛窦知识点23:明至清中叶的文化教材知识萃取归纳总结明清科技的特点(1)从阶段看:进入全面总结时期。(2)从影响看:传统科技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从内容看:吸收了西方的部分科技成果。知识点23:明至清中叶的文化教材知识萃取归纳总结明清文化的特点:“集古”—“萌新”的双重属性(1)进入古典文化总结时期。类书、丛书编纂规模空前浩大;订正、考释古典的考据学兴盛;集传统科学技艺之大成的大型古典科学著作涌现,药物学、农学、地学与手工业等达到前工业时代的最高水平。(2)陆王心学对程朱理学形成较大冲击。明清官方片面伸张、强力推行程朱理学,使儒学趋于僵化,礼教渐趋严密,桎梏公私精神生活。明中叶以后,阳明心学崛起,其衍生出的泰州学派反映了市民阶层突破礼教樊笼的诉求。心学在明末走向空疏,经世致用之学兴起,架设出一道通向近代新学的桥梁。知识点23:明至清中叶的文化教材知识萃取(3)早期启蒙思潮应运而生。明清时期出现了带有一定反君主专制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潮,李贽已有较为鲜明的市民反对派气息;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更从不同侧面与宋明理学展开论战,其批判锋芒直指君主专制制度。(4)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发展。明清小说、戏曲繁荣,文学走出象牙塔,活跃于市井勾栏,为雅士俗众共赏,形成一种信息为大众同享的公众场域。加上童蒙读物流行,传统文化日趋普及和世俗化。(5)“西学东渐”“东学西渐”双向互动。明末清初,西欧耶稣会士东来,与徐光启、李之藻、王徵等中国士人协同译介西方文化成就;与此同时,来华耶稣会士又向西方译介中国经典及社情,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一种精神借鉴。教材素材变式多维变式,夯基础教材素材变式1.王守仁提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认为“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这反映了阳明心学A.提倡知行合一的生命实践B.主张“绝假存真”,率性而为C.具有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D.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答案1.D根据材料可知,阳明心学强调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不以孔子的是非为唯一标准,这说明阳明心学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故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知行合一的主张,排除A项;“绝假存真”是李贽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强调“良知”的含义与阳明心学隐含的思想解放倾向,与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无关,排除C项。教材素材变式归纳总结陆王心学与李贽思想的联系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并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了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在此基础上,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教材素材变式2.黄宗羲指出“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学术研究要做到“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他意在A.强调道德修养B.弘扬个人主义C.批判君主专制D.倡导经世致用答案2.D根据“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强调学问要有用,或用于治天下,或为民用,这体现了经世致用的主张,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学术的社会运用,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无关,排除A项;个人主义是一种从个人至上思想出发,以个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世界观,这与“治天下”相违背,排除B项;“批判君主专制”属于政治方面的主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教材素材变式拓展延伸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思想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学习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要务。经世致用思想的提倡者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创了一种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教材素材变式3.
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据下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A.注重道统权威 B.提倡个性自由C.强调社会责任 D.弘扬公平正义答案3.C根据材料中张载和顾炎武的言论可以看出,两者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社会责任,“注重道统权威”“提倡个性自由”“弘扬公平正义”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D三项。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教材素材变式4.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这些思想的出现A.缘于当时社会的剧烈动荡 B.体现了对民主政治的追求C.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D.表明政府放松思想控制答案4.AA项材料反映了明清之际出现的进步思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B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仍是在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追求民主政治✕C项明清时期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未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D项明清时期政府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思想控制✕教材素材变式5.下表中的文学艺术形象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明清小说中的“离经叛道”者
A.文学创作脱离现实 B.文学作品开始世俗化C.封建社会暗含危机 D.文化政策趋于自由化人物形象出处孙悟空不服天庭的统治,无视神佛尊严,大闹天宫《西游记》哪吒不听父命,闹海斗父《封神演义》花妖、狐魅等抛开一切清规戒律,大胆追求理想的爱情《聊斋志异》杜少卿反对八股科举,拒绝入仕《儒林外史》贾宝玉和林黛玉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真挚的爱情《红楼梦》教材素材变式答案5.C明清时期的小说家通过对“离经叛道”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不满,这些“离经叛道”人物的塑造也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暗含危机,C项正确;小说作品植根于现实,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情况,文学创作不可能脱离现实,A项错误;“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加强了文化专制统治,D项错误。教材素材变式6.在宋元话本里,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仕宦之子,便是将门之后,而到了明代的小说里,主人公却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或“市井细民”了。这一变化说明明朝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出现变化B.士农工商的界限逐渐被打破C.孕育着社会转型的新因素D.政府以农为本的思想发生动摇教材素材变式答案6.CA项在明朝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传统的儒家思想✕B项在明朝社会中,士、农、工、商的界限依然没有被打破✕C项文学作品的主人公由“仕宦之子”“将门之后”转变为“生药铺主管”“市井细民”,这体现出明朝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社会中已经孕育了社会转型的新因素√D项文学作品主人公的变化与“以农为本”思想没有关系,并且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长期坚持重农抑商✕教材素材变式7.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世界的本原是气,宇宙万物皆由气所化生,强调“医者贵在格物”。宋应星认为,《天工开物》中总结的各种生产技术,实际是某种原始材料“气”在“天工”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A.科学著作缺乏理论思维B.格物精神促进科技探究C.学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D.“西学东渐”改变国人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员工试用合同范例
- 合同法下著作权许可使用实践分析
- 食堂运营管理合同协议书范本
- 劳动合同范本-公司员工保密合同
- 跨界合作共赢合同
- 会计兼职委托合同模板
- 保险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服装店转让协议合同
- 城市停车位租赁经营合同协议
- 游客中心工程装修合同(2篇)
-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13课时 文件管理教案 科教版
-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题库(教师教资培训考试专用十三套)
- 英语新课标(英文版)-20220602111643
- 高考模拟作文“文化自信:春节走向世界”导写+范文3篇
- 药品管理法律制度的创新与探索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计算能手1000题带答案
- 迈瑞医疗 -医疗器械-从全球器械巨头发展看迈瑞海外进击之路
- 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总结报告
- 智慧农业整体架构规划设计方案
-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第2课+古代希腊罗马(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