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课程论文范文10篇_第1页
机电专业课程论文范文10篇_第2页
机电专业课程论文范文10篇_第3页
机电专业课程论文范文10篇_第4页
机电专业课程论文范文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电专业课程论文范文10篇

广泛的企业调研和毕业调查是确定企业岗位需求和毕业生职业生涯进展需要的基础。在企业调研中,共调研广西区内及珠江三角地区的大中型机电类企业50家,其中调研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22家,利用机电设备进行生产类企业15家,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13家。调研结果表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就业范围较广,不同类型的企业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供应的就业岗位有所不同。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和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供应的就业岗位重合度较大,其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机电产品制造、检测及自动生产线的维护和现场管理;机电设备使用、安装、调试、保养与修理;一般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保养和修理;楼宇的自动化掌握、维护及修理;供用电线路运行和维护。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资格需求最多的是修理电工证和电工上岗证。此外,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对电梯安装修理证、叉车证及电焊工证有肯定的需求,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对电焊工证、钳工证和吊车证有肯定的需求,而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对电梯安装修理证和电工进网许可证有肯定的需求。在调查的108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中,在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工作的占44%;在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工作的占31%;在机电设备、产品服务类企业工作的占25%。毕业生的主要岗位分布为生产线操作岗48.3%,机电设备安装修理岗16.7%,楼宇的自动化掌握修理岗16.7%,修理电工岗10%。调研结果表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在参与工作初期主要是在企业生产一线工作,部分毕业生经过2~3年左右的生产培训和管理培训,能进入管理员、组长、线长、技术员初级管理岗位,再经过3~5年的生产实践熬炼,个别毕业生能进入车间主管、部门经理中层管理岗位。依据调研结果,笔者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育目标设定为:培育具有机电技术基础理论、专业学问和良好职业道德意识,把握机电产品生产、管理和机电设备使用、安装、调试、保养与修理技术的高素养技能型人才。

二、以工作分析为依据确定专业职业力量培育目标

在企业和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由具有丰富企业工作阅历的一线工作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邀请熟识典型工作任务开发流程的全国闻名课程专家担当主持人,通过企业实践专家的深度沟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仔细剖析,从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岗位中确定,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修理与维保以及楼宇自动化掌握系统修理和维保为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两个特地化进展方向。通过对两个特地化方向的主要就业岗位群的工作情境、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依据工作要素相近性和代表性,将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理,确定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修理与维保特地化方向的主要岗位群是机电产品生产操作工、机电设备维保与修理工。提炼各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从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得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力量,明确了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修理与维保特地化方向的岗位力量需求。

三、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力量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在工作分析基础上,以工作任务和职业力量分析的结果为依据,依据相关性原则和同级性原则进行力量整合归纳,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力量培育为主线,围绕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学问、力量和素养要求,以及机电设备修理与维保、楼宇自动化掌握系统修理与维保两个专业特地化的进展方向相应职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群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活动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凸现职业训练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

依据机电一体化人才培育方案和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讨论改革课程设计大纲基本要求。依据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育要求,课题的方向主要分为两大方向进行选择:一类题目主要针对应用力量培育,把本专业的学问进行有机的综合,提高同学的综合实践力量;另一类题目主要针对创新力量培育,结合创新设计大赛相关题目,把本专业的学问进行创新性应用,提高同学的创新设计力量。一般型课程设计题目1)向同学征集。在课程中同学拥有与课程设计相关的好想法,可以绽开争论,要求对其方案进行分析,符合课程设计要求的,老师依据其内容下达课程设计的任务。实践证明,对自己供应方向的题目,同学的乐观性会很强。2)选择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让同学进行设计,结合同学的实力进行选取,同时与本专业的专业方向尽可能的相关,开发同学的潜能。比如数控方向的同学,可以选择数控车床工作台二维运动伺服进给系统设计、数控铣床工作台三维运动伺服进给系统设计等,为将来职业进展打下好的基础。3)学习借鉴其他学校机电一体化设计的内容,在现有设计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本校本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对设计的内容做以适当增减,以适合本专业的同学。创新型课程设计题目可以借鉴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课题,其中每届胜利参加全国总决赛的作品都收录在决赛作品选集中,由高等训练出版社出版。这里面有比较好的案例,同时作品中也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有爱好的同学可以从中选择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课题,提升自己的力量。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可以做出产品的模型,提高同学的机电一体化力量,同时也可以为同学参与今后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做预备,做到“以学促赛,以赛促学”。在专业教学中,同学常常会困惑本专业毕业后究竟有什么前途?能做什么?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教学贴近实际,能把多门专业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枯燥的课本学问敏捷地运用,极大地鼓舞了同学的爱好,激发同学对实际问题的思索,对工程实践产生深厚的爱好。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可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为选拔优秀同学参与机械类学科竞赛供应条件。

2课程设计的实施方式

课程设计实施方案:设计报告书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总结和提升,也是进行工程沟通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指导同学撰写课程设计报告书,培育同学撰写工程技术文档的力量。对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提出如下要求:1)严禁课程设计报告抄袭,基本工作独立完成;2)依据任务书能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和机构的工作原理;3)设计要符合国家标准,学会使用设计手册、专业术语、专业名词规范;4)设计图图纸规范,符合设计说明书的要求,不照抄手册和案例,设计参数与图纸相全都;5)学会使用专业相关软件,对设计的机械机构和掌握部分进行分析和仿真,是验证设计正确的有效手段之一;6)课程设计配备了一些实际的零部件可供同学设计使用,以及基本的掌握电路,同学要具备肯定的实践操作力量,把握器件的选择与焊接,会进行程序的编写,把握系统故障的检测与修理力量。课程设计采纳分组式进行,每个小组3~5人,视工作量而定。课题难度较大可以分五人,原则上一般三人为一组。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基本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参加该组课程设计答辩,通过问题了解同学在课程设计中所做的主要工作,检查有无抄袭状况、有无坐享其成的同学,结合设计报告书的撰写质量和实际所做的产品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3实施效果

通过在重庆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实践,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开设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已基本摸索出培育机电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规律。一般型题目实现机电融合、学问整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并重。由于在教学中缺乏机电学问综合运用力量的培育和训练,同学在学习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基础课程后,不能很好地将机、电的学问融会贯穿,大多数同学也只是了解基本的机电设备的基本功能,在系统运用中存在问题,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综合设计方面存在不少困难。通过开设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理论设计与实际操作,比如数控工作台进给系统的设计,从电机、联轴器、丝杠、导轨的设计到型号的选择、掌握单片机的设计与仿真,最终实现数控工作台进给系统的装配与调试。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对同学的理论学问与实践紧密地连接起来,提高了同学的综合应用力量。创新型题目为同学参与机械创新竞赛做了铺垫通过课程设计,为机械学科同学参与如全国高校生气械创新设计大赛做了铺垫。在第六届全国高校生气械创新设计大赛(重庆赛区)中,同学荣获重庆赛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其中,“幻显黑板”作品获得国家专利。该作品包括了框架的设计、传动系统布置,掌握系统采纳单片机掌握,执行元件有步进电机、直流电机、电磁离合器、电磁制动器、光电编码器等器件。本次参赛作品充分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改革效果显著。

4结语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改革突破传统的课程设计方式,里面加入了创新专题,可以借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题目,既能满意应用型人才培育的需求,又能兼顾创新力量的提高,实现因材施教。实践证明,所采纳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改革效果显著。

(一)不完善的教学条件

在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中,虽然拥有基本的专业课程以及相关的实训条件。但是,大多数的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倾向于:验证性。缺少大型综合性的机电一体化试验课程,即:缺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综合性以及针对性。从而严峻影响到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力量的培育。所以,针对不完善的教学条件现状,中职院校可以采纳与小型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而实现本专业同学的实践力量的提高。

(二)师资力气薄弱

在中职院校中,很少有“双师型”老师,即使是有,存在的比例也相对较小。而对于专业的理论老师来说,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实训教学。所以,中职院校可以采纳聘用企业的高资格的员工对同学进行相关的实践培训内容。

(三)没有进行系统的专业定位

在我国部分中职院校中,并没有制定系统的专业定位。严格意义上来说,电子与机械不能作为一个学科来学习的。而对于中职同学来说,在三年之内,精确     把握两个学科的全部学问,是不科学的。从理论的基础上而言,应当制定一个侧重面,或以机为主,或以电为主。

二、专业改革与专业课程课程体系构建

(一)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高校的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在专业训练的特征开头,要依据职位必需具备的学问与力量进行。应当把学问的运用作为重点,针对课程进行升级和调整,全面思索和中职的联系,防止重复。课程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几点:首先,把要培育的对象分解到各个教学模块单元。并且要明确各个教学模块单元能够承受的职能以及需要培育的学问与力量。其次,应当调整好教学模块间相互重复和交叉的学问。综合化的课程应当重点培育综合运用学问的力量。再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当运用“讲练式”的现场教学或者“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最终,课程的整体设置比较注意针对性与有用性,而不是理论学问的完善性与系统性。综上所述,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两方面,即综合化系列的课程与特地化模块课程。1.综合化系列课程(1)机械制图,详细包括原来机械制图的内容,以及添加了计算机帮助绘图的内容。让同学把制图、尺寸标注以及公差标注结合在一起。(2)机械设计基础,包括三部分,即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和热处理以及机械原理。这个课程重点是培育同学与机械工程有关的基础学问与力量。(3)传感器技术,详细包括三部分,即传感器的类型、运用以及原理。(4)计算机应用技术,包括三个方面,即计算机的原理、编程以及资料的处理。(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包括三部分,即商品设计的方式、系统的设计实例以及掌控的形式与策略。2.特地化模块课程特地化模块通常是依照设置的方向,融合本专业的进展状况和对人才需要的状况,在毕业实习期间完成。此模块完成的核心是,在就业之前进行相关培训,为之后的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并且要明的确践性和全面性。师资、设备符合条件的学校,在学校期间就应当完成这个模块。在完成的过程中,应当把同学分为几个专业的合作小组,同学可以随便进入各个小组。各个合作组需要完成一个子课题。而子课题依据本质的不同能够分为生产加工型、开发设计型以及生产综合型这三方面。师资、设备不符合条件的学校,应当和企业合作,将专业化的模块放入企业中来实行。使得老师和企业员工依照企业的状况,共同完成模块课程的开发和教学。

(二)实践教学课时设置原则

在进行实践教学课时,应当把握两方面的原则。第一,保量原则。在课时的数量上要占到教学预期总课时整体的百分之四十之上,进而能够较好的展现专业训练的特征。其次,适时原则。依照每个教学模块单元的学问与力量的需求,快速追随教学实践的环节。要突出学问和力量的融合,提升实践教学的有用性与教学的成效。

1.1课程学问未能得到准时的更新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进展的社会,机械、电子等新技术也始终处在日新月异的进展状态中。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的学习的目的就是应用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新技术不断消失,但未能准时加入到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这就使同学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上学习的内容与企业应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有着较大的出入。而真正具备机电方面专业学问技能的人才,却极少会参加到专业课程内容的编写中。多方面的缘由就导致了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内容不能准时得到更新,技术学问落后,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

1.2部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离

一方面,在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的大部分都是高学历低阅历的专职训练教学工,这部分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老师自身就没有实践另一方面,虽选用的有具备实践阅历的来自企业的专业课程老师,但学校中又没有与之所具备的有用机能相对接的课程,能让老师对有用性技能进行讲解,最终课堂教学内容还是以理论学问作为重点。理论与实际脱离,同学的学习动力受挫的同时也不能为社会培育出高水准的应用型人才。

1.3传统的教学结构已经不能适应

社会的进展机电一体化的专业技术在不断的革新中,而传统的学科结构大都不是围绕同学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来设置的,这就导致了同学在学习了主要以学问结构来设置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后,只把握了一些理论学问,却不具备独自实际操作的力量。传统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还存在着新技术没被纳入到教学结构中,而已有的教学结构中消失诸多的学问内容重复的问题。从上述描述的我国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出,当下,必需将培育专业人才的目标放在首位,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束缚,坚决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理论学问,对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以期为社会培育出一批有用的技术有用型人才。

2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2.1从教学内容上对课程进行改革

针对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完善。专业课程自然要以专业学问技能的猎取为中心,紧抓机电专业所具备的特点,以理论学问够用为标准,少讲多练,将学问和技能的学力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的教学力度,将提升同学的独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作为教学的重点,并规范同学的实践操作,使之更接近企业对机电产品的生产标准。对于有内容交叉重复较多的课程,可以通过对几个课程内容脉络的梳理和整合,将之融入成一门条理性和综合性更强的课程。对常用到的理论学问进行精讲,以实践操作为主,让同学在机电一体化的专业实践课程中通过自己的亲自操作融会贯穿所学的理论学问,提升自己对学问技能的应用力量。而对于另外一些内容简单且内容脉络繁杂的课程可进行科学的拆分,一方面关心同学更简单把握理解这部分学问,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大实际操作课的课时。使理论和实际在这种高效的理论学问的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更加紧密有机的结合起来。

2.2从教学方法上对课程进行改革

将教、学、做有机结合来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依照目前的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来看,其教学方式照旧沿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同学只是被动的坐在原位听老师所教授的学问,没有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机会。大量的时间都被没有进入有用阶段的理论学问所占据,这样实际操作的时间就少了,同学的实际操作力量差。针对这种状况,在确定了新时期的新的教学目标后,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将老师教和同学紧密联系起来并进一步融入到由老师指导的实践操作中,以保证一个高效的学习效率和较好的教学质量。这种方法对于同学巩固所学学问、提升自主操作力量也大有裨益。与一般的专业学科相比,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学习的过程更为注意。缘由在于同学有关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问和技能都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猎取的。因此,在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中,可以将合作学习的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融入到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合作学习为同学之间的专业学问和技能的学习制造了一个公平沟通的平台。总的来说,合作学习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上的应用,能够使同学在一个公平沟通的环境中,进行自主的、乐观的思索,学会与人协作共同去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同学的信息整合力量也有肯定程度的提高作用。

2.3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乐观提升老师实际操作技能

与一般的学科不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培育出一批能够进入到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型人才。很明显,在我国始终沿用至今的传统教学观念并不符合机电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故而,老师应准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把同学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学习的主体,做好教学过程中的讲解、引导和辅导工作。同时摒弃以往以专业理论为重的观念,乐观投身到机电一体化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中,加深自己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了解的同时,可以更多的为同学传授真正的机电一体化操作阅历,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老师还要关注机电一体化最前沿的技术的进展,准时依据现实状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关心同学获得更多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问和技能。

3结束语

对于机电一体化这样专业性和实践操作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的教学,要乐观吸取各方的阅历,准时关注机电产业的进展现状,并据此对专业课程准时做出调整,才能保证同学在经过对课程的学习后成为一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有用型人才。

1.课题名称

中职机电同学评价体系的讨论。

2.概念界定

(1)中职:中等职业学校的简称,是指职业训练层次结构中相对于高等和初等职业学校的职业学校,主要包括职业高中、一般及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招收学校毕业生的职业学校。

(2)机电:中等职业训练三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简称。

(3)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行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整、掌握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

(4)体系: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本课题拟讨论教、学及课程的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内容和各级评价指标等。

二、讨论背景

1.职业训练教学改革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大力进展职业训练的打算》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作为职业训练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改革进展职业训练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建设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训练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目前提倡素养训练的状况下,课程改革是实施素养训练的关键,而评价在整个课程改革中又具有突出的作用,构建素养训练课程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顺当进行的保证。

2.中等职业学校目前的评价现状要求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评价体系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价照旧有着较重的传统评价的特点,机电专业同学为适应将来就业的岗位群,除具备专业学问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具备实践力量、创新力量、合作力量等其他核心力量,而这些是目前的评价体系无法评价的。

3.各方进展的需要

(1)同学全面进展的需要

随着中等职业训练新课改的不断进行,对同学的考核与评价已开头将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老师评价和同学自评、互评相结合,但缺少系统的有用的评价指标。

(2)老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训练进展,老师为本。要“发挥评价促进老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老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老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老师自评为主,校长、老师、同学家长共同参加的评价制度,使老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课程不断进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问更新很快,特殊是专业学问,而专业学问的载体——课程,它的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学问的更新。专业课教学有别于文化课教学,它需要相应的设备和条件。这就要求训练教学管理者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的执行状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因此,需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进展的评价体系。

三、讨论价值

1.实践价值

建立系统的、合理的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拟订完整的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切实转变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中的不利现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推广价值

本课题讨论成果有助于机电专业课程改革的深化进行,给其他专业和其他学校的课程评价改革供应借鉴。

四、讨论目标

立足于中职机电专业的一线课堂,建立促进同学全面进展、促进同学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进展的评价体系。这是一个相对较为完备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对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有促进作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五、讨论思路

重视课题讨论的过程、实践和实效,使课题讨论成果真正具有使用价值和指导价值。严格根据“立项开题、理论讨论、中期成果沟通、实践验证、结题预备、结题鉴定”这一程序进行,详细的讨论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调查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同学学的评价、老师教的评价及课程的适应性方面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2.形成方案

针对调查的现状,应当建立相对全面和合理的促进同学全面进展的评价体系、促进老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不断进展的评价体系。

3.实践应用

在我校中职机电专业班级中进行实践。

4.分析修正

针对实践中消失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评价体系进行修正。

六、讨论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