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筷子折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科学-筷子折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科学-筷子折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科学-筷子折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科学-筷子折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材分析】13筷子“折”了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中的《13筷子“折”了》教学目标: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孩子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教学重难点:探究光的折射现象教学准备:课件,玻璃板、毛玻璃,平面镜,三棱镜,凹、凸透镜,平面镜,透明塑料吸盘,亚克力板,红外线,碗,吸在磁铁上的硬币,烧杯,筷子,盛水的量杯,八棱柱的塑料量杯教学过程:质疑激趣,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探究了光在一种透明的固体中,一种透明的液体中可以沿直线传播,像红外线在空气这种透明的物质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果“在光的传播过程中,除了经过空气等这一种透明的物质外,再经过另一种透明的物质,光的传播方向会如何呢?”说说你的猜测【设计意图:以复习谈话的形式,再次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顺势以问题质疑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猜测。】探究光的折射结合现有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刚才我们大家都作出了自己的猜测,那么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结合桌上现在的实验器材,我们先来一起认识一下它们:纸屏,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三棱镜,透明塑料吸盘,亚克力板,毛玻璃,玻璃板,红外线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先自己想一想。有想法了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吧!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参与其中,适时了解学情。【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有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可以让学生的方案设计更具有可行性。等自己有了想法之后,再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为得是让孩子能够带着自己的想法参与到小组合作中。】2.交流实验方案,明确变量实验中的“变”与“不变”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改变,我们主要看什么?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不变的条件是什么?改变的条件是什么?*根据情况选择是否需要对实验过程中的“变”与“不变”进行演示,以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要点。【设计意图:孩子们要把透明的物质放在红外线的传播途径很简单,观察光点的偏移也很简单,但为了能够让孩子从这看似简单的操作中,获得一些方法的提升,所以我将孩子思维的关注点,从“怎么做”到“为何这么做”的思考,即当我们在进行一个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时,我们应该如何科学规范的去操作。】在实验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分组合作,实验探究呈现实验提示,各小组分工合作,搜集实验数据并思考: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都经过了哪些物质?光点的位置有变化吗?【图示的目的在于供学生参考如何去做。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将孩子的操作过程以微信拍照的形式加以拍摄,为后继的交流作准备。】讨论交流,初步得出结论哪个小组愿意起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探究过程?交流时,注意让孩子说清光都经过了哪些透明的物质?光点的位置如何了?(学生交流时,通过微信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加以呈现)【设计意图:通过微信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将孩子的操作过程加以再现,可以让孩子的汇报更有说服力,同时也可以作为对孩子的奖励措施之一。】当我们垂直照射透明的玻璃板时,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因为对于垂直照射这种特殊情况,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很难观察到,所以在这里会根据孩子的实验情况,选择是否加以呈现。】课件展示折射动图,【设计意图:对于垂直照射的这种特殊情况,孩子们在操作的过程,即使会出现传播方向不变的情况,但因为这个角度对于其他“一定的角度”来说,出现的太短暂,以至于孩子们都可能因看不到而忽视,鉴于此,所以在课堂上,我将利用参与到小组活动的时候,刻意的加以引导,并借助于对图片和折射动图的观察,理解为何要限定“一定的角度”。】梳理学生的汇报交流,初步得出结论,即“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生活中的折射现象筷子“折”了折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好玩的现象。比如说,当我们把一根筷子放进盛有水的杯子里,你看到了什么?自己做一做。筷子真得“折”了吗?没有了!所以我们要在这个“折”字上标注引号。为什么筷子会“折”了呢?当我们把筷子放进杯子里时,从侧面看,从上面看,筷子“折”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从侧面看水里的筷子是经过水——玻璃——空气然后到了我们眼里;水面的筷子是经过空气——玻璃——空气,到了我们的眼里。从上面看,水里的筷子是经过水——空气,到了我们眼里;水面上筷子是经过空气这一种透明的物质,到了我们眼里。所以我们看到偏折最明显的位置就是水面处。【设计意图:在孩子们初步理解了折射产生的原因之后,再来看筷子“折”了,这一看似司空见惯,但又特神奇的例子。因为在此时有了先期折射产生原因的认知基础,此时就会对这种现象多了一番思考:为何会这样呢?并引导学生从“侧面”和“上面”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折”的原因。】从上面看一看,筷子是向哪个方向偏折的?想知道原因吗?我们再来做一个好玩的魔术。淘气的硬币微视频展示碗底硬币从看不到到看得见,再回到看不见的过程。在播放的过程中,适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原因是什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所改变的又是什么呢?【设计意图:在微视频中所展示是和他同龄孩子的操作,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拉近孩子的亲切感。通过对播放与暂停的使用,既可以让孩子看得现更清楚,同时也便于适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再次让学生感受“控制变量实验中的‘变’与‘不变’”。】让学生猜测其中的原因。(2)学生分组实验,真切感受折射的好玩。引导学生反思实验的过程:只是往碗里倒入了水,我们就不仅看到了原来看不到的硬币,更看到硬币下面的磁铁。是硬币浮起来了吗?不是!是因为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所以让我们看到更深的位置,不仅看到原来看不见的硬币,更看到了硬币下面的磁铁,但给我们的感觉却是碗底变浅了。【设计意图:在“淘气的硬币”这一实验中,微视频中所展示就是一枚硬币,而孩子在操作时,则是要要硬币吸在磁铁上再放入碗中,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增加了与视频中实验的不同,避免了孩子对实验的新奇感,只有硬币可以看得见,增加了磁铁之后又会怎样呢?同时,又可以借助于硬币和磁铁位置的不同,引出高度差,也就是水的深浅,给孩子的搭建一个合适的“思维支架”。】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折”了筷子,相信你也明白为什么会是这个“折”法了吧!古诗里的折射课件展示古诗唐代诗人储光羲的《钓鱼湾》“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潭清疑水浅”说得是什么现象?水为什么会浅一些?【设计意图: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中的科学。】怎样才能捉到鱼?水浅了,水底浅了,水里的鱼也浅了,但真实的鱼呢?要比我们看到得怎样?所以如果当我们要捉鱼的时候,应该怎样?水变“深”了小明要从一条看起来挺浅的小河趟过去,结果呢?因为当我们面对此类情况时,我们应该珍爱生命,远离溺水!做一个守纪的好孩子!【设计意图:学科学,用科学,学有所用。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同时也渗透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珍爱生命,远离溺水伤害!或许经历了本节课的探究历程后,孩子们对于“浅水”也就或多或少的会因心存畏惧之心而远离。】拓展提升光从一种透明的物质以一定的角度进行另一种透明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如果再进入一种透明物质呢?传播方向会再次发生偏折。【设计意图:借助于推理和想象,发挥“想”的力量,将孩子的视角再次提升,引导孩子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即把“当光从一种透明的物质以一定的角度进行另一种透明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中的“进入”无限次的加以复加,从而得出每一次“以一定角度的进入”都会发生偏折。同时也让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在很多的科学探究中“想比做更有力!”】7.神奇的折射世界正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光彩夺目的钻石((1)课件展示:钻石、露珠(课件展示钻石折射的动图)(2)透过凹透镜、凸透镜看周围,再次感受折射的神奇。(3)透过盛水的烧杯看手指(4)硬币竖放在水中,对比水上、水中的不同(微视频展示)(5)鱼缸的形状为什么多是圆形的?(6)云海佛光图(7)微视频展示:三日同辉、海市蜃楼的奇景及产生的原因【设计意图:在“神奇的折射世界”中,通过图片或微视频的形式将多种折射现象直观的呈现于孩子的眼前,给他们以视觉上冲击力,再次感受“折射”的神奇,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四、课堂回顾,课后拓展1.结合板书对全课进行回顾整理2.布置课后拓展任务(1)生活中要时刻注意光的折射现象,不要让它骗了你的眼睛。(2)继续了解和光的折射有关的话题……(比如可以探究在古诗词中还有没有关于光的折射等科学现象)【设计意图:在课后拓展中所涉及到的两项任务,其目的就在于让给孩子的课后探究以提示,让孩子们的探究活动不以下课铃声的响起来结束。】板书设计:13筷子“折”了一定的角度一定的角度透明物质透明物质光透明物质透明物质光折射偏折传播方向折射偏折传播方向【学情分析】3经过了前三个学期的科学探究学习,孩子对于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不陌生,并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尤其是在刚刚经历了《11认识光》《12玩镜子》这两课的学习之后,孩子们对于生活中和光相关的现象更多了一份一探究竟的想法。对于海市蜃楼,云海佛光,筷子折了,捉鱼要从下往上捞等生活中的这些与折射相关的现象,孩子们通过多种途径有所了解,但对于其中的原因却并不都是非常清楚。而好奇,好胜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将环节的设计以问题质疑为主,激发调动孩子的挑战欲。【效果分析】经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活动,孩子们能够结合现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搜集实验数据,以实验现象验证自己对于“在光的传播过程中,除了经过空气等这一种透明的物质外,再经过另一种透明的物质,光的传播方向会如何呢?”所作出的猜测。并运用本节课的所掌握的新知,对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再次体验到生活之中处处皆科学,真正的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教材分析】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入在水里会变“折”,在岸上看水会比较浅,在小河里用手捧手的时候要把手往鱼的下边抓……对这些现象,很多孩子是知道的,但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13筷子“折”了》一课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为例,通过设计实验进而对这些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对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使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本课是《光与我们的生活》单元的第三课,此前学生在《11认识光》一课中,已经通过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知道了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是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在《12玩镜子》一课中,孩子已经知道了平面镜能反光,发现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等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有了这两课的基础,本课是让孩子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细致探究,对光的折射现象有所了解,继而能围绕探究主题进行探究并获得结论。【观课记录】7栾彩云:注重了科学探究方法的提炼,如对于教材中所设计的光点“偏”了,这一实验,很多孩子都会做,因为很简单,无非就是在红外线的前面再挡上一透明的东西,但王老师没有因为实验简单就简简单单的一带而过,而是以教师主动发问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聚焦于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光从一种透明的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的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怎样?”,并要求孩子结合现有的实验器材设计方案,从一个看似简单的实验设计中,让学生发现实验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即再次夯实了对于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张培俊:年轻就是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王老师应该是受现在很火的诗词大会的影响,在这节课上也渗透了古诗,那句“潭清疑水浅”不仅是折射现象的艺术表述,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原来艺术的古诗里也有严谨的科学啊!并且在随后的课后拓展环节中,王老师也设计了这一点。而且在课堂上,竟然可以用微信把孩子的操作过程拍下来,这样既可以让其他组的孩子看到这个组是怎么做得,更主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调动起孩子操作的热情了,毕竟能让自己的操作在大屏幕上再现给全班的同学,也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王淑萍:不仅是微信。在他的这节课上,微视频的巧妙利用也极大的服务于孩子,利于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如在“淘气的硬币”中,事先让孩子录制了一段视频,既让孩子们明确了如何去做,更在看的时候激发孩子的认知矛盾,“怎么就看不见了?”“硬币怎么又藏了起来了呢?”还有后面的硬币坚放水中的片断,也是真实的看到硬币因为“折射”而神奇!所剪辑的两段新闻,也让孩子们再次看到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同时也在观看的过程中,知道了产生这些神奇现象背后的秘密——折射。范长连:是的,我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在微视频中,不仅让硬币从看不见到看得见,更通过“吸水”,让看得见的硬币又重新地看不见。孩子们的表情是惊诧的——为什么会这样?接着王老师继续把孩子的关注点向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上加以引导——问题一定出在“水”上。周卫:课标中强调“小学科学课程都要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合的公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不知道你没有注意到,在这节课上,当看到有一个孩子因为没有玩那个凹、凸透镜而有些不开心时,王老师没有继续往下进行,而是停下来,特意让这个小女孩把凹透镜和凸透镜都放在眼前看了看。对于我们而言要,可能就是一件小事,但我相信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却是一件不小的事,因为她在王老师的科学课上开心的做过了。孙本鑫:王老师在实验器材的选择上也是用了心的。将平面镜成像等套材进行了拆分组装。其中那个小小吸盘,在大气压力一课孩子们见过,在原来可以用来验证大气的压力,而到了本节课上,却成了验证折射现象的好道具。因为它的厚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随着它的移动,光线进入的角度是不同的。尤其是王老师用磁铁把硬币吸在上面,再放在碗底,通过对比硬币和磁铁的位置,更便于孩子理解往碗里倒入水后,因为水的折射,虽然我们看得更“深”了,但在感觉上却“浅”了很多。为后面的叉鱼、水变“深”了,筷子向哪折都做了很好的铺垫。【评测练习】5怎样才能叉到鱼?要想叉到鱼,要瞄准哪里?水为什么变深了?既是对折射的巩固,同时也渗透了“珍爱生命,远离溺水”的德育教育。筷子为什么向上折?鱼缸为什么多数都设计成圆形的?【课后反思】81.主动质疑,让思考更深入。对于《筷子“折”了》一课自己曾多次讲过,此前在引入环节上,尤其是为了引起课题,自己乃至于很多同行的引入也多是从把筷子放进杯子,观察筷子,筷子真得折了吗?没有!所以我们要在这个“折”字上标上引号,最后引发学生的猜测——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和水有关。然后再出示水变“浅”了的情景,再次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聚焦点关注到“水”上来,再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最终得出折射并解释课前的这两个疑惑。但当今天自己再次执教这节课时,我没有按照教材的设计来,因为孩子在《认识光》一课已经知道了如何来使用红外线探究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是如何传播,并明确了“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而在《玩镜子》一中,不仅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以及平面镜能反光,能够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凹面镜和凸面镜更是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而出现夸张的影子。鉴于此,所以在本节课上,我直接以问题质疑的形式,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光在一种气体、一种固体、一种液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果在它传播的过程中,再进入另一种透明的物质,传播方向又会如何呢?直接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于“我们应该如何来设计实验验证光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是否会改变”这一问题上来。对于通过观测光点位置的偏移来推理光的传播路线发生改变的实验中,学生会做,但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还是有些懵懂的,尤其是当提升到“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中的“变”与“不变”时,孩子有些蒙了,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感觉用时要多,而这也是几个班孩子上课都出现的情况,虽然感觉课堂上有些卡壳了,有些安静了,但我认为,此时的安静恰恰是孩子大脑中最不安静的时候,因为他们要不断的去想,去反思——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认为这也是值得等,应该“舍得等”的时刻。在让孩子真正地动脑思考之后,我才借助于演示,让孩子明确在这个实验中,红外线也就是光源的位置不能动,纸屏的位置也不能动,唯一要动的就是是否在传播过程中放上了另外一种透明的物质以及放上时的角度。2.精选器材,让探究更有效。为了让孩子的方案设计能够切实可行,所以给孩子们限定了“结合现有的实验器材”来进行设计,凸显对于“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中各要求的“变”与“不变”,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所提供的第一组器材中,亚克力板和玻璃板的厚度是针对红外线的射出位置而选择的,如果竖直使用厚玻璃和亚克力板,光点位置的偏移并不是非常的明显,但如果将亚克力板平着使用,则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光线在空气与亚克力板上传播方向的改变。而凹、凸透镜和塑料吸盘因其外形上的不同,而让光线的射入角变得不同继而让光线的偏折更明显。后面的“淘气的硬币”中,把硬币吸在磁铁的上面,让两者之间有了高度差,倒入水后,因为光的折射,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本来刚刚看不到的硬币,更可以看到硬币下面的磁铁,并且这里的磁铁也是分层,这里的高度差就相同于几个深浅不同的“碗底”“水底”,有了这里的铺垫,更便于孩子们理解捉鱼要向下,筷子为何会向上偏折的原因了。3.微课使用,让经历更厚实。微课的使用,既可以加大课堂的容量,同时也有利探究更扎实。在本课中,我编辑了几段微视频,在这些微视频中,既有对一些实验操作的演示,如“淘气的硬币”,既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做,“竖放硬币”将画面停止于一半入水时,通过同一枚硬币水上与水下大小的明显对比,给孩子们以视觉上的冲击力,加深对折射的感知。如此也就不难解释“鱼缸为什么多设计成圆形”这一问题了。“三日同辉”与“海市蜃楼”两段新闻视频的使用,既借播音员和专家之口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加以解释,又让孩子再次见证了折射的神奇之处,因为这两种折射奇观并不是想见就可以见到的。同时,也发挥微信的拍照、传送功能,既将孩子们的探究过程再现于大屏幕上,同时也可以将孩子们的探究过程以照片的形式加以定格,作为一种奖励措施,调动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传统文件中的科学美在本节课中,我也注意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中的科学,如《钓鱼湾》中的那句“潭清疑水浅”,虽然只是一句,但我相信所带给孩子的或者就是语文课上读古诗时所没有感觉——噢!这古诗里也有科学的美哪!或许当他们在今后再读到这首诗或是其他有科学现象,科学原理的古诗词时,是不是就多了一份寻根究底的探索欲呢?几点欠缺之处:在本节课上,虽然在认识实验器材时,已经标清了是凹透镜和凸透镜,但因为孩子在刚结束的《玩镜子》一课中所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