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_第1页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_第2页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_第3页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_第4页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演示文稿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优选)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

没有人在南极使用DDT,为什么南极的企鹅体内会含有这种有毒物质??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生物为维持生命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为什么这些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资料2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学习要点:1、识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2、以碳循环为例,理解物质循环过程;3、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类型1、水循环2、氮循环3、硫循环4、碳循环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水循环蒸发、降雨、植物的蒸腾、吸收等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氮循环生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硫循环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碳的循环过程

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碳的循环过程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碳循环的图解化石燃料无机环境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燃烧作用分解作用摄食作用形成石油、天然气等。形成石油、天然气等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1)碳循环的形式:(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CO2CO2和碳酸盐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硝化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①生物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有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小结:碳循环的过程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二.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

等基本元素,在

之间往返循环利用的过程,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H、O、N、P、S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无机环境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15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抓住要点:1、这里的“物质”指的是

2、这里的“循环”是指在

往返出现?3、循环的范围是?4、物质循环具有什么特点?

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16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

注意:

1.物质:组成生物体C、H、O、N、P、S等基本元素。而不是单质,也不是化合物。2.范围: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4.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3.循环:生物

群落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无机环境反复循环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17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及时反馈: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C.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减少的D.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利用c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18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在农田中大量使用DDT有机农药为什么会殃及南极的企鹅?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19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3)图中DC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BD过程是通过______

作用实现的。(4)生物群落中有一部分碳以_________________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

形式存在。CDBA(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_____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2)碳元素在D与A、B、C之间的传递主要是以______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

,B为

。3、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是生态系统的成分,请据图回答: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光合呼吸分解煤、石油等化石燃料CO2和碳酸盐CO2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20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维持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二者相互伴随进行,又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21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过程范围特点联系有机物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反复循环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全球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反复出现,往复循环无机物CO2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3)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22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

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何影响?破坏碳循环的平衡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温室效应关注社会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23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概念2、CO2增多的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3、温室效应的危害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增大绿化面积极地冰川加速融化沿海城市被淹没

气候异常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24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是指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

因为这些污染物一般具有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等特点,所以,生物富集作用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的积累就越多。)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25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课堂小结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26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1、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既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分解者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D.绿色植物2、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叶绿体和线粒体

C.核糖体和叶绿体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DB课堂练习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27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3、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A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28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描述的是()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③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物中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并将无机氮的化合物通过反硝化作用返回大气中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A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29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CO2的方式。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3)碳循环中最简单的循环途径是在___________和大气之间的循环。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微生物分解作用

呼吸作用

燃烧

CO2绿色植物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30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探究活动(案例):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实施计划:4、实验结果的分析:5、实验结论: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细菌、放线菌、真菌等一、土壤中的微生物: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微生物能分泌多种水解酶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如纤维素酶可将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然后再被分解者吸收到细胞中进行氧化分解,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和各种无机盐,同时释放能量。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树林中常有落叶,没人打扫,为什么不会越积越多?难道是被分解者分解掉了吗?假设:问题1:树林中的落叶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了设计实验方案:1、在农田或林地(肥沃)的土壤中取土壤若干,平均分成两组,A组不做处理,B组灭菌(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恒温箱1h灭菌)。想一想这两组土壤应作何处理呢?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2、取同种树叶若干,平均分成两份,如图处理,并编号A份和B份。3、A份埋入A组土壤,B份埋入B组土壤,。如图4、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以什么指标判断因变量呢?落叶的分解量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5、过若干时间将网袋取出,并观察:1、结果:A组叶片比B组叶片分解的多;

结论: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分解叶片。2、结果:A组叶片比B组叶片分解的一样多;

结论:土壤中的微生物不能分解叶片。进行实验验证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问题2:叶片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叶片时是否能分解叶片中的淀粉呢?假设: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分解叶片中的淀粉。设计实验方案:1、土壤浸出液的制备取自农田或林地等处的土壤,放入里面装有厚沙布的烧怀中。加水搅拌将沙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留在烧怀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2、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如何控制自变量?实验组加土壤浸出液,对照组加蒸馏水各30ml。分别加入20ml淀粉溶液,混匀。3、在室温(200C左右)放置7天,取出。以什么指标判断因变量呢?本文档共44页;当前第38页;编辑于星期六\10点10分4、从实验组中取2ml从对照组中取2ml结果不变蓝变蓝或产生动活泼砖红色沉淀没有砖红色产生从实验组中取2ml从对照组中取2ml说明:土壤中的微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